为什么说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丰富的建立物种基因库的意义?

当前位置:
>>>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
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代代相传C.种群中的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010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主要考查你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1、种群的相关概念:①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③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④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3、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易错点拨:有关基因频率计算的两点提醒提醒1&&& 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为:该基因总数/该等位基因总数×100%。提醒2&& 当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时,等位基因总数不是总人数乘以2,而应该先单独求出女性和男性分别含有的基因数再相加。 知识拓展:遗传漂变:对于所有有限大小的种群来说,由于小样本抽样的基因数量有限而导致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世代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44368780375017872387440968947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对还是错_百度知道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对还是错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说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_百度作业帮
为什么说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为什么说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因为每一个人的基因或者说动物,植物等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生物多样性 - 概述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生物多样性 - 释义
中文名称:生物多样性&英文名称:biological&biodiversity&定义1: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建层次上的变异性。&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生物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地球不同环境中生物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分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3:遗传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多样性的总称。&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定义4: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保护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5: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定义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
生物多样性 - 关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世界许多国家都派出代表团参加会议。中国领导人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以往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转入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 - 概念提出
环境问题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5大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概念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生物多样性 - 组成
按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生命的多样性(Biodiversity)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从非常小的一个病毒到重达150吨的大鲸鱼;从慢性子的蜗牛到每小时能奔跑90公里的猎豹;植物借助于风、水和动物的迁移把自己的后代送向远方;仅植物就有13000种之多......,大自然中每一样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已发现和命名的物种有&1,500,000&种 植物&260,000&种& 昆虫&700,000&种 脊椎动物&500,000&种 共有&5,000,000&----30,000,000&种 2、遗传多样性& 世界上所有生命既能保持自己物种的繁衍,又能使每一个个体都表现出差别,这要归功于其体内的作用和基因表达的差别。在组成生命的细胞中,DNA是遗传物质,由4种在DNA长链上不同的排列组合,决定了基因及生命的多样性。在人类DNA长链上就有10万个,它记录了我们祖先的密码。大自然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建造起如此浩繁、精致和复杂的基因,任何一个物种的绝灭,都会带走它独特的基因,令我们永远地遗憾。 3、生态系统多样性& 在地球的表面,到处都有生命在游荡。为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生存,各种植物、动物和菌类与环境又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这就是生命的家园。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命通过一张极其复杂的食物网来获取和传递太阳的能量,同时完成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平衡及调节机制千差万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
生物多样性 - 层次
生物多样性 大家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或称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组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基本层次。物种多样性常用物种丰富度来表示。所谓物种丰富度是指一定面积内种的总数目。已被描述和命名的生物种有160万种左右,但科学家对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生物种的总数估计出入很大,由500万到1亿种。其中以昆虫和微生物所占的比例最大。基因多样性代表生物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每一个物种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种群。各个种群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遗传上不同。因此,某些种群具有在另一些种群中没有的基因突变(等位基因),或者在一个种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个种群中出现很多。这些遗传差别使得有机体能在局部环境中的特定条件下更加成功地繁殖和适应。不仅同一个种的不同种群遗传特征有所不同,即存在种群之间的基因多样性;在同一个种群之内也有基因多样性──在一个种群中某些个体常常具有基因突变。这种种群之内的基因多样性就是进化材料。具有较高基因多样性的种群,可能有某些个体能忍受环境的不利改变,并把它们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环境的加速改变,使得基因多样性的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基因多样性提供了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育种材料,使人们能够选育具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性状的个体和种群。生态系统多样性既存在于之间,也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在前一种情况下,在各地区不同背景中形成多样的生境,分布着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后一种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其群落由不同的种组成,它们的结构关系(包括垂直和水平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中的关系,如捕食者与被捕者、草食动物与植物、寄生物与寄主等)多样,执行的功能不同,因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不一样。总之,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每一个物种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 关键
生物多样性是如何从有限的基因库演化而来的呢?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惊人复杂性的关键在于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随着越来越多生物的基因组被测序,人们发现基因组中的基因总数并不能反映生物的复杂性,而转录因子往往以多种组合的形式起作用,由此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 研究人员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发现TFIID转录因子有两种不同的结构状态并存。这两种状态(标准态和重排态)的差别只在于一个亚结构元件lobe&A的易位,而这一结构转换能够起始转录,将DNA的遗传学信息转录到RNA中以便进行蛋白合成。尽管在多细胞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蛋白编码基因的数量相对稳定,但DNA调控元件的数量却在显著增加,研究人员发现TFIID存在两种结构和功能形式,展示了转录因子组合调控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增加多样性的机制。[1]
生物多样性 - 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社会所达成的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最重要公约之一。该公约于日在联合国所召开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通过,并于日起生效(因此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年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改为五月二十二日。到如今&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该公约的秘书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最高管理机构为缔约方会议(CoP)。CoP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其职责为:按照公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修正案、附件及议定书等。 公约目标 ⑴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⑵促进公平合理地分享由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利益。 公约内容 ⑴各缔约方应该编制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的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或按此目的修改现有的战略、计划或方案。 ⑵尽可能并酌情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纳入到各部门和跨部门的计划、方案或政策之中。 ⑶酌情采取立法、行政或政策措施,让提供遗传资源用于生物技术研究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切实参与有关的研究。 ⑷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促进并推动提供遗传资源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公平的基础上优先取得基于其提供资源的生物技术所产生的成果和收益。 ⑸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使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够支付因履行公约所增加的费用。 ⑹发展中国家应该切实履行公约中的各项义务,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 9保护措施编辑 措施1→就地保护: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措施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措施3→建立基因库: 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措施4→构建法律体系: 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等。
生物多样性 - 演化历史
概述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 前寒武纪 通过对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氧生物的灭亡,但甲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环境中存留至今。由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染色体、减数分裂和有性繁殖开始出现。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古生代 寒武纪(5.7---5.05亿年前):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这些门类存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下来。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在寒武纪时,所有动物的门都已经形成了。 奥陶纪(5.05---4.38亿年前):许多动物的门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大量的纲和目。例如棘皮动物形成了21个纲,腔肠动物门中珊瑚纲也开始出现了。奥陶纪时期,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志留纪(距今4.38-4.08亿年前):生物多样性增加,无颌类出现多样化。同时,有颌类中的盾皮鱼开始出现。维管植物(蕨类)和节肢动物(蝎子、多足类)开始侵入陆地。 泥盆纪(距今4.08-3.60亿年前):珊瑚和三叶虫发生大规模的适应辐射;头足类出现。无颌类和盾皮鱼达到多样性的高峰。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陆续起源并随后发生了适应辐射。与此同时,两栖类、苔藓、维管植物(蕨类、裸子植物)和昆虫起源于这个时期。 石炭纪(距今3.60-2.86亿年前):陆生孢子植物(蕨类)繁盛并形成大面积的森林,两栖动物的种类多样化,并出现最早的爬行类。昆虫发生适应辐射,一些原始的目(直翅目、蜚蠊目、蜉蝣目、同翅目等大量出现。 中生代 二叠纪(距今2.86-2.48亿年前):爬行动物出现适应辐射,兽孔类成为占优势的类群;昆虫的各个类群多样化,形成了蜻蜓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类群。菊石大量增殖。 三叠纪(距今2.48-2.13亿年前):菊石第二次大规模增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类群(如双壳类)的多样性增加。裸子植物开始占优势。爬行类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龟类、鱼龙、蛇颈龙和初龙类(进一步形成植龙、鳄类和恐龙)。早期哺乳动物出现。大陆开始漂移。 侏罗纪(距今2.13-1.44亿年前):恐龙多样化,翼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等种类出现。原始鸟类(始祖鸟等)出现。古代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占优势。大陆继续漂移。 白垩纪(距今0.65-1.44亿年前):大多数大陆分隔开来,恐龙继续适应辐射并在本期结束时灭绝。最早的蛇类出现并发生适应辐射。具有现代鸟类特征的黄昏鸟出现。被子植物和哺乳类开始多样化,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开始分化。 新生代 第三纪(距今万年前):被子植物大规模的多样化,并成为在森林中占优势的组成成分。昆虫发生适应辐射,并形成了大多数的现代科。脊椎动物的许多现代科已经形成。 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到现在):冰川反复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如剑齿虎、猛犸象、大型的美洲野牛等)绝灭,人类出现。
生物多样性 - 形成方式
概述 从原有的物种中形成一个新的物种,称为物种形成。对于新的物种形成的机制有不同的假说,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两个基本的过程。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成种的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异域型、同域型和邻域型三种。 异域型 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绝使这些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出现障碍,导致特定的种群积累着不同的遗传变异并逐渐形成各自特有的基因库,最终与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同域型 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物种,由于资源的限制和种群内部的激烈竞争,导致生态位出现分化。占据不同生态位的群体出现基因交流的障碍,通过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的物种。 邻域型 有些物种的分布区很广但扩散能力较差,在其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的一些种群,由于栖息地环境的差别而形成基因交流的阻碍,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基因库,并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 12形成编辑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13重要意义编辑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或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的总和。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自然界的任何部分,包括土壤、水、森林、草原、矿物、野生动植物等物质,凡是人们可以用于改善自己生产或生活状况的,均属于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例如,过去被认为属于外在因素的空气、自然风景等,已经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 自然资源的比较确切的定义为: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⑴气侯资源:包括空气、热量、光线、风、降水等。 ⑵水资源:包括地上水(江、河、湖、海)与地下水两部分。 ⑶矿物资源: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矿物,各类宝石,及各&种可做建筑的岩石。 ⑷能源:包括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⑸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资源和其它非生物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果进行合理开发,能够长期予以利用。 价值 生物资源也就是生物多样性,有的生物已被人们作为资源所利用,另有更多生物,人们尚未知其利用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一般人们利用生物资源时,没有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被消费,只是取而用之而已。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中,生物多样性的开发与利用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直接价值(Direct&Value):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消费使用价值:指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消费的一些自然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对于居住在出产这些生物资源地区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得薪柴、蔬菜、水果、肉类、毛皮、医药、建筑材料等生活必需品。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生物资源是人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例如: A.&大约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赖从植物中获得的各种药材(Farnsworth,1988)。在亚马孙河流域有2000多种动植物被作为药用,在中国,能够入药的物种多达5000多种。 B.&木材和动物粪便提供了尼泊尔,坦桑尼亚和马拉维主要能源需求的90%和其它一些国家的80%(Pearce,1987)。 C.&在偏僻地区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狩猎野生动物。在非洲,野生动物的肉制品在人们食物中占据了所需蛋白质的很高的比例;在尼日利亚为20%,博茨瓦纳为40%;扎伊尔为75%;在加纳,大约75%的人口的蛋白质来源为动物,包括各种鱼类、昆虫和蜗牛;在尼日利亚的一些边远地区,猎物为人类提供的蛋白质占其年消耗总量的20%。 D.&在马来西亚东部的沙捞越(Sarawak),猎人每年捕获到并吃掉的野猪的价值可折合成市场价的40亿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要捕获1亿吨的鱼类,&主要为野生鱼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渔民自己吃掉。 生产使用价值:指商业上收获时,用于市场上进行流通和销售的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的产品一经开发,往往会具有比其自身高出许多的价值,常见的生物资源产品包括:木材、鱼类、动物的毛皮、麝香、鹿茸、药用动植物、蜂蜜、橡胶、树脂、水果、染料等。) 例如:在美国西部,可从一种药鼠李的树皮中提取轻泻剂产品,十分的畅销,每年约为100万美元,而市场销售价更高达每年7500万美元。在年期间,美国从生物资源方面获得的利润高达每年876亿美元。 木材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全世界每年的木材产值在750亿美元以上。在印度尼西亚,木材是第二大出口产品,地位仅次于石油。从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出口的木材产品的价值为平均每年81亿美元。 一些非木材的生物产品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印度尼西亚1982年非木材产品的对外贸易达2亿美元。 ⑵间接价值: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是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它并不表现在国家的核算体制上,但它们的价值可能大大超过直接价值。而且直接价值常常源于间接价值,因为收获的动植物物种必须有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没有消费和生产使用价值的物种可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供养那些有使用和消费价值的物种(陈灵芝,199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价值。 ①非消费性使用价值:保护生物资源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日益增长的利益,这种效益因地域和物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光能经绿色植物进入食物链,从而给可收获物种提供维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传粉、基因流动、异花授精的繁殖功能、维持环境的效力和对经济物种获取有益遗传品质有影响的物种,保持进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使竞争者之间保持永恒的张力。 *&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包括有机废物、农药以及空气和水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娱乐和生态旅游(recreation&and&ecotourism)。指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资源开展娱乐活动。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旅游活动称为生态旅游。如野外观鸟、赏花、森林浴等。这些活动的价值也叫休闲价值。在全世界,生态旅游可获取120亿美元的收入。例如,&在加拿大,每年大约84%的人口要参与到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中去(如狩猎、参观动物园、保护区旅游等),每年可为加拿大创造约8亿美元的收入(Fillon等,1985)。中国四川省九寨沟,社区共管。另外,生态旅游还有一定的生态教育功能。 *&保护土壤:受自然植被覆盖和凋落层保护的优质土壤可保持肥力、防止危险滑坡、保护海岸和河岸以及防止淤积作用对珊瑚礁、淡水和近海渔业的破坏。 *&调节气候:生态系统对大气候及局部气候均有调节作用包括对温度降水和气流的影响。 *&稳定水土:在集水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具有调节迳流的作用。植物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对雨水更具有渗透性。有植被地段比裸地的径流较为缓慢和均匀。一般在森林覆盖地区雨季可减弱洪水干季在河流中仍有流水。例如马来西亚森林集水区内,每单位面积迳流在高峰期大约相当于橡胶园油棕园内迳流量的50%。在迳流的低峰期约为种植园的1倍。 ②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例如:家猪与野猪杂交,培育形成了瘦肉型猪的新品种。家鸡已有上百个不同的品种,均来自于原鸡。紫杉和红豆杉中提取抗癌药物。(自然界的许多野生动植物,也许短时间内人类无法进行利用,其价值是潜在的。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发现其价值,找到利用它们的途径。因此多保存一个物种,就会为我们的后代多留下一份保贵的财富。) ③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例如:中国的大熊猫,金丝猴,褐马鸡等是中国的特产珍稀动物,全国人民都引以为荣。熊猫已成为中国的象征。 ④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如一些孑遗物种(银杏)。 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⑴&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⑵&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⑶&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⑷&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如今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生物多样性 - 与健康
传统医学的医生依赖植物和药草治疗疾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现代,人们也十分欣赏传统医学的疗效。比如说,东部非洲的Maasai人以他们的传统方式做肉、牛奶或血制品时,他们会加入一些树皮,这样的方法做出来可以减少胆固醇。 然而,对入药植物和动物的收获也并不都是好事。实际上,对这些植物、动物的需求导致这些物种濒危。传统药物用乌龟入药导致这个物种的极度衰落。 我们反复地从地球的药柜中搜寻药物。我们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便大自然的药柜能够储有现存医药的成分,和未来我们需要抵制新的疾病时制造新药的所需成分。
生物多样性 - 与空气
在一些城市中,尤其是在夏天,呼吸外面的空气是不健康的。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工厂废气污染、发电厂的空气污染来保证现代生活。是的,我们都知道这些,但是你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环境的自动清洁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吗?你知道生物多样性帮助清洁空气吗? 树和其他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这种主要由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产生的温室气体,然后还给自然纯净的氧气。生物多样性是这个世界的空气净化器。 然而,我们持续不断的砍伐树木,把它们切开运往各地。世界上,492种树木物种已经有濒临灭种的危险。我们已经砍伐掉曾经装点着地球的大约一半的树木。我们砍伐但不修复,如此已经伤害了地球的肺。就像一个一天要抽10包烟的瘾君子,一直吸烟,而损坏的肺一块块地被切掉。我们的肺还剩多大一块? 另外,在许多地方,我们引入外来入侵物种。在过去的200年里,我们将一些树种从世界的这一头运到那一头。这种行为有的已经发展到一种产业的规模,像桉树和藤条。也有一些退休人员或旅行者从他们的家乡将土产的植物或是树木带上,随他们旅游。 问题是,这些植物完全适应它们原本的生长地,它们却并不适应新的地点生长。它们也许比当地物种需要更多的水,或者需要杀虫剂来帮助它们不被当地的虫子蛀食。 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安排,不要强迫某些特性的改变。顺其自然。这样,地球的肺能呼吸得更舒服些。
生物多样性 - 与喝的水
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所以,生物多样性也与水资源有关。 因为我们只有有限的水--不是说我们将来什么时候都能从火星上运一船下来--生物多样性、特殊的不同生态系统净化我们的水:森林、土壤和细菌、小溪与云彩一起运作--实际上是过滤,才使我们重新喝到水。没有生物多样性,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与中毒--更像火星--然后我们就不能再生存在地球上了。 所以,问题是,你已经准备好搬到另一个星球上去生活了吗? 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灾难 你意识到如今我们一直在遭遇奇怪的气候吗? 科学证据是无法驳斥的:地球的气候正在变化。整个地球上一直发生着奇奇怪怪的事情--珊瑚礁死亡、大型泥石流、不寻常的倾天大雨、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不管是因为工业排放原因还是自然因素的原因,世界对这些现象的应付机制依旧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从生态系统方面到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命间。 例如,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人们发现当他们砍伐森林后,它们的乡村和城镇就容易遭遇洪水。当这种洪水来时,就比以往的洪水要更凶猛、更快速。为什么?不是火箭的推力让它们变得更快,而是因为树可以用它们的根保持水土。根在湿潮季节里吸水并在夏天放出水分来。这是一种自然调节方法。 你有两个选择: 1,&帮助保护生物多样性 2,&什么都不作只是去承受 我们希望你选择第一项。我们正是那样做的! 同样的,人们一点也不考虑生物多样性,甚至很少考虑风暴可能造成的危险就把珊瑚红树林全部清除。红树林是自然暴雨的良好缓冲区,同时也是富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当它们被砍伐,这个缓冲区就不复存在了,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其它的物种。 当我们忽视我们应该得到的教训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人们的做法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山坡坍塌,整个群落全部被冲走,造成生命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正在用极度悲痛的方式伤害着我们人类。也许如今是我们拾起我们早就该得到的教训的时候了。
生物多样性 - 威胁原因
原因1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口的数量就在增长。在生产力落后的时候,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的控制;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提高了。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如今达到65亿。 -&中国1790年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1970年8亿人口,2000年就超过13亿人口了。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大跃进等政策错误,中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中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如今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次,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 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在追求土地的增产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土地,使土地的生产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单一,使病虫害蔓延加快,降低了生态的稳定性,增加了农业的风险。 原因2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Daily(1995)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过度开发(含直接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生物工业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如砍伐或猎取)产生的负效应要大。 -&一般地,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原因3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阀值,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的污染可能具有趋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指出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原因4 -&外来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人们最初引进物种时,仅是进入了原产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食物网中的一些天敌或者它所控制的物种是没有办法引进的,这样,控制不好成灾就不可避免,而成灾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于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危害,甚至是灭顶之灾。 原因5 都市化能够塑造环境,然而其途径却如此依赖于城市发展的地域和方式。在一项试图勾勒城市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如何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碳循环的研究中,科学家对于城市可能如何增长进行了详细的预测。 城市增长势头迅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变化最大。联合国(UN)预计,在未来40年里,城市将吸收全世界增加的所有城市扩张地图人口——大约23亿人。考虑到研究小组的预测结果,即全世界城市地区将在2030年翻一番,Seto认为,如今作出的明智决定依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她希望保护团体能够开始考虑“城市化热点地区”,并有助于塑造对生物多样性负起责任的下一代城市基础设施。
生物多样性 - 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1,直接价值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费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2,间接价值它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3,选择价值选择价值也是潜在价值。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4,存在价值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5,无形资产用于科学教育事业等,以货币来表现生物多样性价值:根据初步估计,中国生物多样性每年直接使用价值为1.80×1012元、间接使用价值(主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生态效益)37.31×10(12次方)元。
生物多样性 - 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单就药物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 以保证基本的健康,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40%含有最初在中发现的物质。例如,据调查,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另外,生物多样性还能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 - 与健康关系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的医药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从金钱的角度看,入药的植物的价值是无法算清的。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的总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是多数人并不了解的,但在医药公司的科学家们正在忙着从植物中寻找治疗一些特定疾病的特定药物成分。专家们在和马达加斯加中发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传统医学的医生依赖植物和药草治疗疾病已经有很长时间。在现代,人们也十分欣赏传统医学的疗效。比如说,东部非洲的Maasai人以他们的传统方式做肉、牛奶或血制品时,他们会加入一些树皮,这样的方法做出来可以减少胆固醇。然而,对入药植物和动物的收获也并不都是好事。实际上,对这些植物、动物的需求导致这些物种濒危。传统药物用乌龟入药导致这个物种的极度衰落。 我们反复地从地球的药柜中搜寻药物。我们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便大自然的药柜能够储有现存医药的成分,和未来我们抵制新的疾病时制造新药的所需成分。
生物多样性与人们喝的水生物多样性、特殊的不同生态系统净化人们的水:森林、土壤和细菌、小溪与云彩一起运作--上是过滤,才使人们重新喝到水。没有生物多样性,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与中毒--更像火星--然后人们就不能再生存在地球上了。
生物多样性 - 中国特点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1990年生物多样性专家把中国生物多样性排在12个全球最丰富国家的第8位。在北半球国家中,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如下。 1.物种高度丰富& 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 2.特有属、种繁多& 中国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 3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57%以上。581种哺乳动物中,特有种约110种,约占19%。尤为人们所注意的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水杉、银杏、和,等等。 3.区系起源古老& 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在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所以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成分。如松杉类植物,世界现存7个科中,中国有6个科。动物中的、白鳍豚、羚羊、扬子鳄、大鲵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 中国有数千年的农业开垦历史,很早就对自然环境中所蕴藏的丰富多彩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培植繁育,因而中国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例如,中国有经济树种1 000种以上。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有地方品种50 000个;是大豆的故乡,有地方品种20 000个;有药用植物11 000多种等等。 5.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 中国具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如中国的森林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草甸有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等。除此之外,中国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6.空间格局繁复多样& 中国地域辽阔,地势起伏多山,气候复杂多变,从北到南,气候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物群落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在北方,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向西依次更替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和极旱荒漠;在南方,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江南丘陵)和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云贵高原)在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发生不少同属不同种的物种替代。生物多样性—— 分布特点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在地质历史上,热带地区气候比较稳定,就时间而言,较有机会演化出不同的物种。热带地区生存条件适宜,生产力最高,就和能量转换角度而言,能够提供较长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热带地区的植物水平及垂直分布的多样性较高,因而可以为不同需求的动物提供各种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 - 杂志
杂志名称:生物多样性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杂志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言种类:中文 开本尺寸: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3247/Q 邮发代号:82-858 创刊时间:1993年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生物多样性 - 及其保护
名词 1、生物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就地保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3、迁地保护:将物种迁出原地,移人动物园、水族馆和濒临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护与管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 语句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②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③潜在使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①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物种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②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世界物种多样性减少;我国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面临威胁;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③、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①就地保护:a、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保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②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4、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犀牛、野马和新疆虎等。还有不少动物灭绝了未被人发现或确定。 5、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生等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6、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7、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是我国古老的物种。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生态学报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生态学报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9:42:1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物种资源丰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