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谁能介绍几本有关于哲学的书来看

想读明白西方哲学吗?想看懂佛经吗?那么就让金克木老先生给咱讲讲吧~PS:这个饱读诗书的老头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是太强了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研究生会的日志,人人网,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研究生会的公共主页
小伙伴们!
天朗气清,走出宿舍,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进校园,呼吸久违的fresh air,来参加我们的冬季长跑比赛吧!
华北电力大学将于日举办冬季长跑比赛,需要挑选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代表研究生院与本科的同学一决高下,欢迎有兴趣、有特长的同学报名参加,参加有惊喜呦~
报名截止时间是日21点(PS:请有特长的同学在短信上注明,我们会择优录取)。
联系方式:
想读明白西方哲学吗?想看懂佛经吗?那么就让金克木老先生给咱讲讲吧~PS:这个饱读诗书的老头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是太强了
&&&&&& 听说近来青年热心读哲学书,尤其是现代欧洲的一些难懂的哲学书。与此相适应,不仅商务继续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三联新出版大规模的现代西方哲学著作,其他出版社也重视这一方面。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结果并不一样。一次是从六朝到唐代,翻译了大量佛教典籍。许多宗教哲学的难懂著作如《入楞伽经》之类都一译再译,而且读的人很多,出发点不限于宗教信仰。第二次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有一段时期,罗素、杜威等外国学者来华讲演,青年们对外国哲学的兴趣同时增高。但是这次比不得上一次。很快哲学就被史学压下去。讲外国哲学主要是在大学讲堂上,讲的也是哲学史。大概从清初以来,中国的学术思想传统便是以史学为主导。《文史通义》的&六经皆史&思想一直贯串到五四运动以后,恐怕到今天也没完,连我的这篇小文也是一开头就想到历史。 &&&&&& 我国的第一部个人学术著作便是《春秋》,是从历史书起头的。我国的历史文献和文物和史学丰富而独特。哲学便不一样。从汉代开始,讲哲学便是读经。佛教传来了,还是读经。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莫不如此。好容易五四运动才打破了读儒家经的传统;可是这以后讲哲学仍然像是读经。本来哲学书难于钻研,背诵当然容易得多。哲学难,读哲学书难,读外国哲学书的译本更难。&哲学&一词原是欧洲的,用来讲中国的,那就是用欧洲哲学的模式来找中国的同类精神产品,否则就不叫中国哲学了。究竟中国古代是不是和外国古代一样提出过同一哲学问题,作过同类探究,得过相同或不同的结论?这是哲学史的事。问题在于当代讲哲学,那就是全世界讲的都是源于欧洲近代(十七世纪以后)的哲学。所以现在无论是专家或一般人,一说哲学都不能不先想到欧洲哲学家。那些人中很多是在大学讲坛上教课的。当然,哲学并不都在大学里,例如萨特便不是教授而是作家。不过我们讲外国哲学仿佛总是离不开外国大学讲义。外国大学和中国的不大一样,讲义也很难懂。大概他们的入学考试和入学后的要求和我们的不同。大学有一道门限。 &&&&&& 这不是答题而是一种要求。教授讲课只讲门限以内的。如果门限以外的你还没走过,是&飞跃&进来的,那只好请你去补课了,否则你不懂是活该。想来在他们的大学里,会一点外国语不算什么,能看英法德文书是当然的事,好比中国人会说普通话又会上海话、广州话一样,没什么了不起。拉丁文和希腊文原是中学里要学的,是欧洲人的古文,好像我们在中学里(从前还在小学里)念一点古文,懂几句也很平常。如果外文、古文、哲学家、哲学书一点都不知道,那就是在门限以外,是&槛外人&了。大学教授不会迁就你去给你补课的,他仍讲他自己的一套。 &&&&&& 不妨举个例。萨特不是教授,但他的书《存在与虚无》仍像黑格尔的讲义,是为&槛内人&写的。尽管是那么厚的一大本,仍然有许多话没有写进去。开头第一句是:&近代思想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露存在的显象。&接着说,其目的是要&用现象的一元论来代替&二元论。随后问:&这种尝试成功了吗?&这是全书的起点,但起跳以前的&助跑&都省略了。那是在&槛外&的,认为读者早该知道的;要不然,何必来看这本书呢?书的第一段是接着胡塞尔的现象学说的。现象也罢,显象也罢,这些哲学术语对于专业哲学家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一般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提出问题的。 他讲&存在&,这是接着海德格尔说的,那又在&槛外&了。他这段话其实很简单,并不难懂,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比《老子》的&道可道&差远了。但他是对&槛内人&讲的。我们读时又有两道障碍。一道是:现象学的提出正在物理学家马赫的哲学著作《感觉之分析》以后。马赫引出的哲学理论曾经有人打算引入马克思主义而遭到一巴掌打翻在地,以致我们只知道那是唯心论,至于那些人是怎么想的,我们就不大了了。马赫的问题是从康德的学说引起的。可惜马赫和康德的书虽然早已译出,而且王国维早就曾&四读康德之《批判》&(大概是日译本),但他们想的是什么,一般人还不大清楚,这就不容易明白现象学的思想,也就不好读萨特的这本书了。另一道障碍是:为什么他们要忙于解决二元论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二元论?是不是和一神教有关?不但我们长久习惯于用唯心、唯物两大阵营来分别一元、二元,不大管其他分法,而且我们中国向来就不以多少元为意。从古就习惯于说什么&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有理有气&,道配德,仁对义,总是作对联。&大一统&和太极图也是统一了对立的东西。这不是欧洲人思想中的一元和二元。我们和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我们同罗马帝国的人也许比同现代欧洲人通话还容易些。由于这两道障碍都在&槛外&,所以若没有一段&助跑&,那么我们和萨特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对于他以后说的话就会恍恍惚惚、似懂非懂,往往&断章取义&了。其实若到了&槛内&,他的话中意思本来是再明白不过的,只是词句有些别扭。那时便可以问&显象&、&现象& 之类术语问题。否则会条理错乱而&走火入魔&的。 &&&&&& 照我的粗浅看法,读哲学书的前提是和对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先明白他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先得有什么预备动作或&助跑&,然后和他一同齐步前进,随时问答。这样便像和一个朋友聊天,仿佛进入柏拉图的书中和苏格拉底对话,其味无穷,有疙瘩也不在话下了。所以书的开头是读书时首先要仔细思索的,不是对最末的结论去&定性&。 &&&&&& 不妨提另一本在哲学上说是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分道扬镰&的书: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这本小册子比那本厚薄差远了,写法也大不相同。萨特的像是讲义,费很大的劲,用不少术语道具,绕一些弯子,才说出他的思路。这本小书却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又像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如同几何证题,列举定理。这种形式和内容(思维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本书的写法是不能对调的。这本小书只讲了七句话(定理),前六句附一些说明条条加以发挥。 &&&&&& 第一句是:&1.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太简单了。看下面的四句解说的头尾:&1.1.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1.1.3.在逻辑空间中的事实就是世界。&这就玄虚了。什么是&逻辑空间&?再看下去:&1.2.世界分解为事实。&这不就是第一句吗?为什么讲成两句?仔细推敲就会知道,这应当是两句话。先是&东西&,后化为&事实&。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难懂。 可以把符号逻辑或数理逻辑的列公式的专门部分暂时放过,&悬搁&(现象学术语)一下,看第三句的解说中的3.6 以后大讲逻辑的科学的哲学理论直到最后没有解说(不能有解说)的第七句。如果能这样看,那就可以回头理解作者在一九一八年写的《序》中的话。他说,这书不是教科书,也许只有思考过同一或类似问题的人才能理解。他自己概括全书说:&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当沉默。&头尾一看,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想法,这正是一中有二:能说的(逻辑的、科学的)和不能说的。仍然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想极力逃出的二元论,还没有跳出康德的手掌心。这大约就是分析哲学和存在哲学的好像水火不相容的缘故吧?可是我们中国人未必那么觉得,所以不容易&进入&他们的&角色&。我们的习惯思想模式是太极图。又一又二。一定要说是一,一定明知是二.问:起跑线在哪里?看来维特根斯坦写书仿佛比萨特容易,一句是一个公式,不那么费劲。可是读起来正好相反。跨过这本书的&槛&的明显要求是数学和逻辑。但是一般人为了能看下去并且多少&懂&一些他说的道理而不是学会它(学数理逻辑不靠这初期哲学书),那并不一定要求学过高等数学和高深的逻辑,而只要求具备起码的数学和逻辑的头脑。这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容易。有人不学数学演算也能有数学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头脑。有人学了数学,会作工程设计,对于专业以外的事就完全忘掉科学分析和论证而用另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了。&槛外& 的另一关是明白本世纪初年以来欧洲人对于语言的再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从欧洲散布开来的现代哲学思想非常重要。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兼算经济学、政治学)在思想中所占地位到二十世纪已为物理学和关于语言的研究胜过了。这本书所要解决的正是从语言和逻辑方面来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也是在本世纪初的物理学(相对论)刺激下产生的问题。简单说,近代欧洲人的哲学问题一直是数学家笛卡儿和天文学家康德提出来的老问题,但是追究解答却一步深一步又广一步了。 读这些哲学书的困难,除了上述起跑线以外,还有如何读译本的问题。对专家说自然是读原文或非原文的外国文译本,但一般人还是读汉语译本。这里的困难非常之大,但也可以说是并不那么大,主要在于怎么理解对书的&理解&,也就是说,看你认为怎么才算&懂&。对这一问题,本世纪的诠释学和符号学都有贡献,现在不谈,谈谈我们的历史经验,当年我们的前人怎么读&懂&佛经的译本。 &&&&&& 简单说,有两种&懂&:一是照原来的&懂&,二是我&懂&了,原来是这样的。前一种是老师教学生时要求的。学生能把书上的话或先生的话复述出来,尽管经过排列组合有所增减,仍是原来样子。这是答题,是&性&了。这可以说是&忘我&之读。以原来的为主,我极力钻进去,照他的话了解,照他的话复述,我变成了他,&懂&了。(是不是真正能变成了他,可以不管。)后一种是照旧认为我化成了他,其实是把他化成了我。这就是用我的&原来&去&懂&他的&原来&,化出来的是他,又是我,还可以说不是他也不是我。这也是&懂&了。 &&&&&& 这时仿佛左右逢源大彻大悟。这两种&世&并不是隔绝的,但推到极端的人会互相菲薄。我国人读古书、解古书自来便有这两种&懂&法。读佛经译本也是一样。 外文变成汉文也就类似另一种古文了。古文本来也类似一种外文。为讲明白以上这点意思,举一部佛经为例。 《心经》的全名是《般若(读bo-re )波罗蜜多心经》,通行唐僧玄奘的译本,还有别的译本,也发现了原文,是非常流行的一部经。只有两百多字,比起《逻辑哲学论》又短得无法比了。可是难懂程度却不相上下。不过我想在译出时,对当时人来说,未必比现在的人读《存在与虚无》或《逻辑哲学论》更难懂。什么是&般若&?是译音。什么是&逻辑&?不也是译音吗?那时的人熟悉&般若& 恐怕不亚于现在的人熟悉&逻辑&。&般若&意译是&智慧&。为什么要译音? &&&&& &逻辑&不就是&论理学&吗?为什么要译音?当初严复译成&名学&,通行不起来;改为&论理学&,通行了。可是许多照&原来&去&懂&的人认为这还不符合&原来&这种学的本意,于是有人提议译音为&逻辑&,表示这是新的东西,不是研究&名&,也不是只讲&论理&。开头两译并用,不知为什么,这些年一直通行音译了。&般若&是佛教说的一种特殊&智慧&,有种种说法,因此&懂& 得&原来&是怎么回事的人就译音,和&佛&不译&觉者&,&菩萨&不译&开士&或&觉有情&一样。新词通行起来,思想中也有了新的东西。是不是和&原来&一样呢?靠不住。我&原来&的思想中装进了你&原来&的东西,那就成为我的,由我处置了。这类新词变化中&禅&是最突出的。尽管是译音,印度字变成中国字以后完全中国化了。若印度人再想译回去,可不能再用原字了。什么&口头禅&、&野狐禅&,怎么能用印度原字译呢?那样,印度人也会莫名其妙了。译音本为的是保存&原来&,是要求第一种照原样的&懂&,结果是&不由人算&,化成了第二种&懂&。 &&&&&& 音译会变化,意译也难长久保持原样。什么叫&存在&?是汉语的&有&,又是汉语的&是&,和这个欧洲字相等的汉语的词并不&存在&,因此只好用两个字拼成一个词。&存&是时间的,存留下去。&在&是空间的,在什么地方(所在)。汉语的&存在&是不脱离时空的。在欧洲语中,&是&和&有&相合,而&所有&的&有&独立。印度语中根本没有独立的&所有&的&有&。汉语中,&有&就是&存在&,又是&所有&,而&是&有另外一个字。欧洲人从拉丁文&我在&(我思故我在)说起,说来说去,那个&在&或&存在&和汉语的&有&、&在&、&是&都不相等。所以&存在&一词乃是新词,和&般若&译成&智慧& 一样。&存在&不是&在&,&智慧&也不是孔子说的&智&(知)。怎么才能&懂&得&原来&的?欧洲人自己也不好办。康德的&自在&、&自为&都得用德文。笛卡儿的那句名言只有用拉丁文。《逻辑哲学论》的原书名也是拉丁文。只要看萨特的这本书中附了多少德文字就可以知道他也没法不用&般若&之类。 &&&&&&& 胡塞尔和当代的德里达讲哲学引用希腊字;连拉丁字都歧义太多,无法充当术语了。萨特编造新词也是着急得无法才这样做的。照《逻辑哲学论》的说法,他们都是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偏不肯沉默,硬要用语言去表达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以外的东西(事),由此得到了这样的必然结果。这又回到佛教哲学。那就是&不可言说&、&ld...
阅读(771)|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论逻辑值和逻辑规律(下)——兼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的几个条目--《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论逻辑值和逻辑规律(下)——兼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的几个条目
【摘要】:正 排中律。排中律的定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假的原式和继式不能同时给以否定的思维形式的规律。正确地运用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为了避免永假式。例如,“A是B和A不是B”两个命题,在三同一的条件下,是既不同真又不同假的,都给以肯定是违反矛盾律的,都给以否定是违反排中律的。而无论“都给以肯定”或“都给以否定”,都是因为涵有逻辑矛盾。因此,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思维形式组合原则“避免永假式”的两个不同侧面的展开,或者说是从不同侧面对同一律等值原则的具体规定。定义中的“同一思维过程”仍然指三同一,即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反映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不能同假的原式和继式包括:下反对关系的,如原式为SIP,继式SOP的等;矛盾关系的,如原式SAP,继式SOP的等。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排中律.排中律的定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假的原式和继式不能同时给以否定的思维形式的规律。正确地运用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为了避免永假式。例如,“A是B和A不是B”两个命题,在三同一的条件下,是既不同真又不同假的,都给以肯定是违反矛盾律的,都给以否定是违反排中律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葛润林;;[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李兰玉;;[J];邢台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陈为华;代美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11期
葛润林;;[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冯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林颖;[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赵贤;;[J];才智;2009年30期
徐希燕;[J];唐都学刊;2000年03期
孙煜;[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姚从军;万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义生;;[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孔红;;[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古茂盛;李山川;郑和钧;全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陆玉文;;[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刘培育;;[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刘培育;;[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C];1980年
龚启荣;林邦瑾;;[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郭桥;;[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张建军;;[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黄展骥;;[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卢新华;[N];检察日报;2007年
鹿邑县穆店乡栾庙小学
栾海臣;[N];周口日报;2008年
艾秀廷;[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袁红波(作者单位:正阳教师进修学校);[N];驻马店日报;2006年
陕西省富平县留古中学
李亚娥;[N];学知报;2011年
郭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赫英;[N];大众科技报;2010年
东北大学教授 罗玲玲;[N];大众科技报;2006年
魏学政;[N];团结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滟波;[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柏永全;[D];东北大学;2006年
张海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钱为;[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范铭;[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李恬;[D];河南大学;2011年
刘常伟;[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崔鹏飞;[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王昊宁;[D];吉林大学;2008年
罗军;[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月华;[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徐育;[D];山西大学;2010年
陈可吟;[D];河南大学;2007年
巩遐;[D];西南大学;2007年
郝旭东;[D];河南大学;2004年
邓梦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谢颖;[D];吉林大学;2004年
李宇宁;[D];燕山大学;2009年
郑聪;[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李葆卫;[D];北华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谁能给推荐几本比较好的关于哲学类的书籍_百度知道
谁能给推荐几本比较好的关于哲学类的书籍
提问者采纳
《幸福之路》《论几何学的基础》 《莱布尼茨的哲学》 《数学原则》 《数学原理》 (3卷。其他的如黑格尔三大著作《小逻辑》《逻辑学》《精神现象学》笛卡尔《谈谈方法》柏拉图《理想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伯特兰•罗素如果是哲学入门最好看《苏菲的世界》
提问者评价
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先秦哲学史(荀子老子墨子等等),因为费脑子而且吃力不讨好~
有条件找老师领进门,自己摸索不容易~
推荐学习内容,就像人的成长一样~
并不建议你度《小逻辑》《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的书籍学习哲学是有好几个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氏)
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吧。这个是慢慢研究才能懂的绝对经典、
想通览就看哲学史,有爱好就找自己喜欢的哲学家的作品……
书籍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本哲学漫画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