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边长公式的重点和难点怎么样在教学中突出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当前位置: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图文、直观、声画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因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然而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使用多媒体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初中绝大多数孩子不喜欢这门学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初中每个数学教师最担心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感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一课时,新教材上用了4种情形来加以说明,但其叙事的过程犹如一杯白开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教学中运用Flash课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设计出一个走路的小丑,请他来担任书本中省略的“走”的主人,让他在数轴上按各种要求走动,并把所有的走法设置成学生不易察觉的小按钮,当鼠标点中相应的小按钮时,才会出现有走法的标记的大按钮。他的每一次走动,都会在数轴上方留下痕迹。教师先演示其中的一种走法,学生看到这个小丑及其走法,马上来劲了。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有没有其它的走法呀?如果有的话,请上来操作电脑。这时,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被吸引住了,积极开动脑筋,争相上台操作。学生想出走法后,由教师点出大按钮,再由学生操作大按钮,这时,动画又动起来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自信,他们在高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揭示抽象概念时使用多媒体 
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如讲解七年级新教材第一章“截一个几何体”,对于“截面”的概念学生怎么都不能理解,用平面怎样截棱柱,使得截面是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因为需要空间的想象,学生感到很困难,运用多媒体就一目了然了。    
三、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先在计算机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处向一边射出一条线,使学生感悟到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在讲“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学生非常容易就理解了。将看似静止的、孤立的知识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知识概念。
四、在知识点多、知识量大时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在一些知识点多、知识量大的教学课中就可以适时地使用CAI。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就涵盖了许多知识点: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画三角形的高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先演示一些三角形实物,然后隐去非本质的特征,只留下三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再出示较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三角形可以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可按边分类:一般三角形、等腰
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师通过演示,把出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并用相应的关系图表示出来。然后再通过闪烁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画高,从而利用多媒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如果使用不当可能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易成“灌输”的工具,学生易成观众
因为多媒体现实的优点,许多老师常常不管什么课题,什么时机都喜欢使用,使用时一“放”了之,象放电影一样,此时的多媒体往往成了灌输的工具。
2、多媒体的直观易弱化学生动手的能力 
多媒体很直观、形象,但同时正因为它的优点有时也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比如讲解二次函数图像时,学生因为有了“一次函数图像是直线”这个先入为主的结论,加上又没有见过抛物线,往往画不出正确的函数图像,多媒体因为描出无数各点,所以图像非常简单的就呼之欲出了,没有太大的悬念,但同时也弱化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对于今后新的函数图像的画法是不利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什么地方都用多媒体,甚至为了用多媒体而去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这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只有这样,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下载积分:750
内容提示: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8|
上传日期: 23:12:1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官方公共微信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沙城六小教导处&&&&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一、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重点,“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单元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方法还包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例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中的平均数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点是知道24时计时法的含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四年级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减的简便算法;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重点是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是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例如,一年级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的难点是通过观察找出用圆片摆出不同数的规律;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难点是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三年级中的年月日的教学难点是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四年级李志兰和刘永霞老师讲的两节课的难点是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是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和缩小。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六年级上册的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是由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一个学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学难点却不同,它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点突破速度与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由于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者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由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二、研究教学重难点的意义何在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落实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往往是使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案例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时,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知识点来教学,通过观察1/2=2/4=6/12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逐一变化,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由谁到谁的变化过程,老师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体会这一规律的存在,学会用同一语式去表达,但是到最后学生也未必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一句比较简练、准确地数学语言来描述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果,我们在教学前先来分析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就会找到与它的叙述非常相似的“商不变的性质”和沟通两者联系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此时我们为了突破“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就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
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转化——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结果,也就可以转化为旧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刻,最终达到融汇贯通。
例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倒。
3.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直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用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独立自主的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如:刘安花老师讲的角、李春玲老师讲的摆一摆、想一想、祈春英老师讲的长方体的体积
(2)通过画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可以用图帮助解决问题,如封淑君老师的练习题中将大长方体切成相同的小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3)直观演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侯燕飞老师用课件演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孔令芳老师用课件演示钟表一天的转动,学生理解了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含义、祈春英老师在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如果利用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体会体积实际上就是一个形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那就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不至于浪费时间了。
(4)编制歌诀,帮助学生直观的记忆
如李艳老师教学的年月日进行歌诀记忆。还有教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单元,概念又多又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歌谣来帮助记忆。如让学生背100以内质数表,单去死记硬背一个一个的数相当困难,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分组变成歌谣来记: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十九、二三、二十九,三一、三七、四十一,四三、四七、五十三,五九、六十一、六十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
再如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也可以用下面歌谣来记:
两数互质要记牢最大公因就是1,最小公倍是乘积;
两数倍数关系时,最大公因取较小,最小公倍取较大;
两数关系不明显,就用短除来试商,最大公因乘半边,最小公倍乘一圈。
运用好直观方法的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username},您好!欢迎你的回来。
您现在的位置:
>> 正文内容
我的361度课堂:历史教学中运用选择题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作者: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黄惠华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摘要】选择题出题方式灵活,便于考查知识和能力,所以它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是单项选择题,但有些题目对知识和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课堂上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做对。本文结合江苏高考试题,重点谈谈如何运用选择题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关键词】 选择题&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正文】  一、&为什么运用选择题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选择题又称客观性试题,它出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便于知识考查,又便于能力考查;它答案客观,在评卷时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既便于学生做答,也便于阅卷给分。因此历史选择题取得了在高考中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高考试题中最基本的题型之一。笔者所以要用选择题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选择题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所在的江苏卷选择题分数为60分,占了总分的一半,业内人士戏称“抓住选择题,达B没问题”。我们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达B的分数线基本在65分到70分之间。由此不难看出,做好60分的选择题,是保证历史获取较好等级的基础。&&& 其次,江苏卷的历史选择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有些题目对知识和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学生必须对课堂上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做对。所以,运用选择题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可行的。第三,与材料题相比,做选择题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比较少,更适合课堂上使用。虽然选择题中也有材料,但由于有客观的四个答案可以选择,所以整体上相对于材料题来说花的时间更少。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更愿意用选择题。最后,因为单项选择题的作答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轻视,因此更容易失分。正因为这样,必须重视对历史选择题的研究和训练。  二、如何运用选择题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我们来看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它在考试中占的比例最多,因此它的重点和难点也最多。  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和科举制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近五年的高考中也曾多次出现。以2011年高考第2题为例: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根据右图,《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A项“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不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标准)的翻版,所以B项也不对;人才选拔的范围不仅包含士族,还有寒族以及小姓,所以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因此C项表述也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D,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通过此题,学生不仅能对科举制的进步之处有直接的理解,而且也对唐代科举制的不足之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虽然进士出身的包含了士族、寒族以及小姓,但是士族子弟还是占绝大部分(71%),而寒族和小姓所占比例很小,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这样,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也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再如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关系(包含两岸关系)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近五年的高考中也曾多次出现。以2011年高考第8题为例: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所以①表述错误;武汉空战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武汉会战的组成部分,故②表述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C。  通过此题,学生不仅对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和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了直接的理解,而且也对抗日战争对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法西斯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战争无赢家,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  又如近现代世界政治史中,君主立宪制、冷战格局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近五年的高考中也曾多次出现。以2010年高考第15题为例: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解析: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王位继承的问题,很明显英国是通过制定法律来解决了王位的继承,而制定法律的权力(即立法权)由议会掌握,因此体现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即议会是权力中心)的本质特点。  我们知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本题运用了具体历史事实(王位继承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弥补了理论的枯燥和高深,有助于从理论和史实两方面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其次我们来看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人民教育出版社),虽然它在考试中占的比例必修一少,但它的理论性比必修一更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它的难点更多。&&   如古代中国经济中,铁犁牛耕、手工业中冶炼、商业发展的的特点和商业政策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近五年的高考中也曾多次出现。以2013年高考第1题为例: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 ~ 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的铁农具。在四个选项中,A、C、D项都出现一些绝对性的用词,如A项中的“魏国独断经营”、C项中的“随葬必备品”和D项中的“最早出现在河南”,所以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正确答案只能是B。  通过本题,学生对战国的铁农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现了成套的铁农具,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再如近现代中国经济史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和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变化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近五年的高考中也曾多次出现。以2010江苏高考第11题为例: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A选项是明显错误的;B选项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前十年时期()开展的;D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所以正确答案是C。  通过本题,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进而造成原料昂贵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因此陷入绝境。&&& 又如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中,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经济全球化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近五年的高考中也曾多次出现。以2011江苏高考第16题为例: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理解斯大林体制(经济方面)的成就与弊端是教学难点,本题重点考查了斯大林体制(经济方面)的弊端。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A项“农副产品质量差”、B项“农产品过剩”和C项“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错误,所以答案是D。  通过本题,学生能结合历史事实更直接的更深刻的理解斯大林体制(经济方面)的弊端: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损害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因此,有历史学家把斯大林执政时期称为“剥夺年代”。  最后我们来看历史必修三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虽然它在考试中占的比例较少,但它的深刻性可以说是三本书里最强的,因此学生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如古代中国的思想史中,儒家思想在各时期的演变特点、各个思想家的思想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近五年的高考中也曾多次出现。以2009年江苏高考第3题为例: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有“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其“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与生俱来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是经过学习思考就有的的本性,故正确答案为D王阳明。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主张是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通过本题的材料,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康有为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近五年的高考中也曾多次出现。  以2013年江苏高考第7题为例: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此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A选项反对旧道德是明显错误的,材料反映的文学方面的内容,而不是道德;B选项认识错误,文学只有形式上的区别,而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C选项说法“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材料没说明,材料只对传统的民间文学白话小说作了评价;所以正确答案是D。  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既是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一般我们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分析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绝对否定,其实这是很笼统的。如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说: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不难看出,陈独秀只是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的文学进行批判否定,即反对封建的内容和反对晦涩的文言文,但是他并没有要反对所有的传统文学。比如材料里的白话小说就不是反对的对象,而且不仅不反对,还是要大力提倡的。这样,通过本题的材料,补充了书本的内容,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如近现代代西方思想史中,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尤其是其中关于启蒙运动的知识,在近五年的高考中基本每年必考。  如2012年高考第13题:“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冶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2013年高考第15题: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以上两题都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运用理性和否定任何外界的权威。所以2012年高考第13题选D项,2013年高考第15题选A项。通过以上两题,突出了启蒙运动这个核心知识点。我们再看2009年江苏高考15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解析: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是难点,也是重点。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A项符合启蒙运动,C项符合宗教改革,D项符合启蒙运动,但三者都批判代表最大的封建势力的罗马天主教,所以答案是B。  为什么三者都批判罗马天主教?因为三者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其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运动,而欧洲的封建势力包括世俗王权和罗马天主教的势力,后者的力量甚至更强大。所以,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反对罗马天主教。通过此题,学生不仅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不同含义有了深刻理解,而且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运用选择题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实践反思  我们常说,要向每一分钟要效率。历年的高考题非常多,课堂45分钟时间很紧张,如何选择典型的选择题来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很关键。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1、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如2011年高考第8题为例选择题较多地通过对知识重新整合而后命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学习、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历史规律。如上述试题一。  2、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的选择题。如2009年江苏高考15题:除文字表述能力以外的所有历史学科综合能力都能通过选择题来考查,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等能力。  3、能够较好地挖掘教材内涵的选择题。如2013年江苏高考第7题和。大多数选择题取材于教材,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并且变换了设问的方式和角度,这样就拓宽了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涵。近年来程度型选择题呈增多趋势,将教材内容进一步深化,如考查了"最主要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最大的影响""直接后果"等,这对学生掌握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熟悉掌握其内容,而且还必须要真正地理解。
参考文献:1、田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突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发表2、陆成建,高中历史“儒家思想”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 3、刘亚芬,高中历史新课程难点问题突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发表& 4、李桂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
发表5、陈桦,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发表&& 6、李进,中学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 发表&& 7、何平,确定历史教学重点之我见【J】, 历史教学 1989年07 期& 8、邹桂芹,高中历史教学难点问题处理策略初探——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02期9、刘田峰,浅谈高中历史教学难点的确定与突破【J】,吉林教育 2012年11期&& 10、王建立,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6年05期
上一篇:[ 06-08 ]
下一篇:[ 10-25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