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是一座桥同一座建筑物?同一建筑物?

建筑工程综合解释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建筑工程综合解释一
重​庆08​定​额​ ​建​筑​工​程​综​合​解​释​一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同一建筑物可以采用多种基础型式吗?|岩土工程勘察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3 total )
同一建筑物可以采用多种基础型式吗?
一个单栋建筑物,可以采用条基\独立基础与筏基的混合基础型式吗?有何依据呢?
个人观点:应该可以,从力学角度,只要满足承载力、沉降等要求即可;但这样做还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基础形式复杂,施工不方便,不同型式的基础,连接处需要处理,防止不均匀沉降,剪切,扭转破坏等;另外还违背了最大的一条:经济、适用。&不建议采用多种基础型式。
完全同意楼上观点 [s:65]& [s:65]& [s:65]
据说一栋建筑物不允许采用多种基础型式混全作业,尤其是浅基础与深基础共同作业,因为这种工程模式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多。不知大侠们是否有同感呢?&何种规范有此规定呢?
按照规范要求,同一建筑物基础采用不同基础型式,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沉降机制导致的不均匀沉降,如果满足要求,可以采用。答案明确:可以;但实际设计怎么样呢,就拿我们设计院来说吧,单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很少去理论计算是否满足要求,理论本来供参考,何况地质情况复杂,一般想办法使用一种基础型式,比如部分持力层满足天然地基要求,部分埋深属桩基范畴,一般设计为桩基,从经济考虑确实有浪费的嫌疑
同一建筑物基础采用不同基础型式,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沉降机制导致的不均匀沉降&&深浅基础混合,浅基础筏基、独立基础、条基混合,各自造成的沉降原理不一、相互影响叠加沉降不一、地层条件不一、这些不确定的东东是否造成了沉降的复杂性?&&如何定量计取?如何验算?
土老帽说的问题也是基础设计考虑的难题,会审时意见也难统一,设计时一般采用比较单纯的基础型式。&&
“深浅基础混合,浅基础筏基、独立基础、条基混合,各自造成的沉降原理不一、相互影响叠加沉降不一、地层条件不一、这些不确定的东东是否造成了沉降的复杂性?”& 答案是肯定的,棘手的
“深浅基础混合,浅基础筏基、独立基础、条基混合,各自造成的沉降原理不一、相互影响叠加沉降不一、地层条件不一、这些不确定的东东是否造成了沉降的复杂性?”& 答案是肯定的,棘手的&&既如此,说同一栋建筑可以采用混合基础型式就变为一种虚想了?谁来计算,如何计算?纵计算了与基础混合工况一致否?
基础混用本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但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基础设计计算理论的不确定性,各种基础之间沉降和变形的协调统一谈何容易.但建筑物安全又必须保证,同时也得给业主一个精心设计\为业主着想的姿态,采用混用的方法,这时就只能作用和效应取大,抗力和强度取小,结果与初衷相去远了.
楼上所说太好了,所以说一栋单栋建筑物不宜采用混用的基础型式。
不知道呢,看了大家的回复,都有不同看法,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可以吧。
楼上是何种看法呢?
其实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同的建筑物不同的上部结构可能有不同的结论,因为,当采用不同的基础型式时常在交接部位设沉降缝,而有些地区、有些建筑物、有的结构比较好处理,有的比较麻烦,对于高层这样的重要建筑物,如此处理的很少.
对于做为一个整体的建筑物,比如说主楼,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使用多种基础型式的.但对于设置有沉降缝的,可以使用多种型式.
给楼上献朵花!&但不知其依据自何处而来?为何是这样?如何考虑同栋建筑物不同基础受载的变形叠加影响?
记得我们学校就有一栋早期建筑(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吧)就是使用两种基础的。&我觉得这样做就好像在做两栋建筑一样,只是上部结构在表面上连在了一起!
我见过这种情况,有一栋厂房,厂约300米,一头开孔就是老土,一头填土有7-8米,当时我们同事提的是人工挖孔桩,甲方在一头开挖一头采用了桩基
15楼16楼说的是一种情况,有工程实践,但是如何计算此两种基础的最终变形一致呢?&在使用期间的同步沉降一致协调呢?
我说的应该算1个特例:&我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场地:建筑物地基位于山坡之上,场地大部分开挖至中风化的白垩红层,小部分(一端)回填厚度在10米左右,设计时就是采用浅基础与桩基础。建筑物已使用很多年了,未听说有问题。&这里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用考虑沉降的问题,因为持力层均在岩石之中。
单桩最小桩长多少?&某工程为坡前工程,地上二层框架结构,地面标高相差很大。&原计采用独立基础,近山处,下挖2米为风化岩,采用300Kpa作独立基础;&远坡处由于10米深才见风化岩,采用大直径桩,桩端持力层值采用3000Kpa;&可犯难的是,中间有8M,6M,4M,3M见风化岩的土层,到底以多长为界可以桩的形式采用3000Kpa,多长为界可以定为浅基础采用300Kpa?
此工程若做独立基础,埋深3M,独基底面积较大,取值300Kpa,&若深至4M,立该转换为3000Kpa的桩端,桩端面积变小。&&我个人认为:&按浅基顾独立基础来说,经深宽修正后,基础配筋及受力都比桩基安全,&若做成桩基,无横向配筋,且受力不合理。&&桩基础为深基础型式,其区别于浅基础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侧力要计,而且占相当大的比重,此工程中桩侧力可忽略不计,应按浅基础设计;&&但一栋建筑物中允许浅基础、深基础混合基础型式吗?
楼主提出的问题很好,总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别人思考,给人以启发并从中获益。&我这也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指导:&某场地土层厚度及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可以采用浅基,但土层厚度变化很大。这类情况在山区和石灰岩地区很常见。&勘察报告该怎样建议基础形式,设计又怎样设计为好呢?以前有资料介绍采用“异型基础”,如设计不同的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这可给设计人员增加不少工作和难度,但又不至于图简便都建议、设计为桩基础吧。
采用“异型基础”????????&何谓“异型基础”??????????????????????????????&有何根据与受力机理?
本人遇到过一个工程,其厂房已建好,做个补充勘察资料办手续的,问了厂房有关人员,说厂房北侧原为深4米大塘,(因勘察时厂房内部不让钻孔,只在外围钻孔)贴北册钻孔确实为较厚填土,沿两侧钻孔发现只北墙位置在塘内,中间及南侧皆为原状好土,当时设计院就是用南侧天然地基,北侧作挖孔桩设计的,给我省了不少麻烦,同时从这个工程也受到一些启发.如果不是预先设计好的,弄不好我会提个整体用桩基础,因确实从控制沉降方面计算不好办,一般将一个建筑只做一个基础形式,但遇到特例了,要从经济\工期等各方面考虑,对以后遇到该类问题也能作个参考
我觉得都可以,毕竟都是浅基础,变形的机理类似。就是要注意,两者应力扩散后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尽量不要叠加,比如说附加应力变为基底应力的30%以内。&还有就是要注意不通基础的位移协调,至少用规范方法计算差不多(只要基底附加应力差不多,变形也差不多);有可能将上部结构的刚度也考虑在内,做一些数值分析,呵呵。
确实并无“异型基础”之名称,但资料介绍的基础形式为浅基楚,而基础底面是根据土层厚度设计为阶梯状,土层厚的地方埋置深度大,薄的地方埋置深度浅,基础宽度也有变化。这样的基础怎样归类呢,故暂称呼“异型基础”。&设计的目的还是避免不均匀沉降。
都是浅基础,何必认为复杂化&我们没有试过&但是桩基础和浅基础就经常混合使用是常常见到的了
各种基础型混用造成的相互影响如何定量计取呢?
不得已非得采用桩基与独立基础混用的基础型式如何设计?
实践中也常有混用两三种形式的时候,关键在于变形控制。我这里就常有大部用独立基础,局部采用桩基的做法,或者反过来。还有些是大部份是独立基础,局部条基处理的做法
我碰到过一栋建筑不同基础形式的,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岩质地基及厚填土地基),也只不过是简单的独立基础及桩基础,沉降验算通过也就可以了,不过建筑有沉降缝(算是这个建筑的一个缺陷吧)。至于楼主所说的这么复杂的情况,估计审图也很难过得了,还不知道又要开多少次专家会议了,对甲方来讲,即是耗时耗精神的是,最后可能也省不了几个钱,得不偿失。理论技术上研究也就罢了,最好不要真给甲方这样的设计。等到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条件成熟了再提出这样的设计就没问题了。
有是地质条件的限制同一栋建筑物不采用混合基础型式还真的不行呢?
可以,但应保证沉降均匀,其计算较复杂
保证沉降均匀,其计算较复杂&有合理的计算方式吗?
我也觉得不能用!就是有点合理不合法哦!而且对拟建物的安全影响也较大!
有点合理不合法
“我也觉得不能用!就是有点合理不合法哦!而且对拟建物的安全影响也较大!”,为什么不可以?什么叫就是有点合理不合法?没有一本规范规定不能用混合基础。&只要做好变形计算,做基础的与做上层结构的结合一起,作好相应结构处理就可以。
没有一本规范规定不能用混合基础??????????只要做好变形计算??????如何做好这种计算呢?
以前教科书看到过某大学一教学楼采用两种基础形式,没发现裂缝等异常现象。为了经济上的节约采用多种基础形式,通常在土质良好的地基采用浅基础方案,而不好的地基采用桩基,并在两者设立永久沉降逢!
感谢各位前辈们的经验分享.受益非浅啊~~~~~~~~~~~~~~~~~~~~~
可以的哈,但要设置沉降缝等!防止不均匀沉降等!
要设置沉降缝等!防止不均匀沉降???????&如何设如何防止呢?
如何设如何防止呢?
不同基础形式的混用,有两个关键点要处理:一是不同形式基础的接触处的链接,二是陈沉降的不均匀性。还有就是经济性,一般说来不划算。这是一个好的 课题,建议能力之士作些研究。
“深浅基础混合,浅基础筏基、独立基础、条基混合,各自造成的沉降原理不一、相互影响叠加沉降不一、地层条件不一、这些不确定的东东是否造成了沉降的复杂性?”& 答案是肯定的,棘手的&&既如此,说同一栋建筑可以采用混合基础型式就变为一种虚想了?谁来计算,如何计算?纵计算了与基础混合工况一致否?
我就遇到了这种问题,很正常!
楼上能将遇到的此例工程传上来学习一下吗?
小弟现在还不到诸位的知识层次,不敢乱说话,只是给点线索,看能不能用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希哲第四版《土力学地基基础》的第13页,有个不良地基处理的例子,是有关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的,“对于大部分(本工程)土质良好的地基,选用浅基础方案,而对教学楼西侧位于软弱土层上的3排桩,选用了预制桩基础。。。。。”&说错了大家别笑我
实际上一栋建筑物采用多种基础型式混合作业的工程实例肯定是有的,但是如何设计此工程基础?如何设计独栋建筑物的混合基础型式?楼上这么多土友见仁见智的说了自己的看法?&1、如何变形控制?如何解决多重基础型式的相互干扰?如何定量计取这些干扰?如何计取在时间效应变形期间的多种相互干扰?这些都是未知的问题;&2、构造要求?设置沉降缝如何设置?何处设置?为何在此设置?设置了肯定发挥好的功用吗?如何定量计取这些设置?设变形缝对于地基工作肯定有利吗?
一般条件下采用同一基础型式,特殊情况下采用多种基础混合型式。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060404 second(s),query:6 Gzip enabled1,先要明确欣赏,解析建筑物作为知识储备的目的。如果仅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比较明确地一个目的就是“应用” -& 体会并理解掌握建筑的空间和结构并且在自己今后的设计中应用这一项知识。把这个目的分解,以下事情就非常重要:a. 理解空间形态和其原理。(比如,这个空间形态,是通过怎样的构造来实现的?技术上有什么难度?有什么创新?)b.理解空间形态给人带来的感受。(比如,它对人听到的声音、感受到的光影、视觉的影响是怎样的?)c.理解空间形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建筑整体的流线是怎样的?通过这个细节,对人们走到这里采取的措施以及之后的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d.理解这一做法的缺陷。(是否为了其他方面的完整性而牺牲了交通的便利?是否为了造型而让某些用途变得模糊或者不便?)我觉得如果能完全把以上条理整理清晰,便是把一个建筑吃透了。他人的理论,他人的评价只能作参考。一个建筑,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我认为就是你作为一个使用者,实际站在里面,走在里面的使用感受。这一点只能由你自己去体验和观察得出。人最重要,人最重要。2,感受方式。实地考察永远远远大于非实地考察。总有些建筑和周边的环境关系,当地人的行为,那里的空气和声音,是不到那里就感受不到的。完全不同。实体模型其次。越接近原物大小越好。电脑上的模型再其次。只能说是辅助空间想象的用具。图面对于空间的体验辅助比较差,要具有很强的集中力和想象力才可以。但是图面对于理解构造和建筑全体的空间结构很有帮助。最佳的方式是前期研究+拿着图面实地考察+抛弃图面实地考察。有的同学可能想说,那么多名建筑,还都在国外,我没有条件去挨个看啊?如果能努力攒钱出国实地看,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很难实现,仅仅去国内一些优秀的作品那里参观以及去古村落、有年头的老建筑看也是不错的。重要的是不要光看当代千篇一律的作品,而是把年代和风格拉开距离。 这样才能丰富知识,才能通过比较把理解加深。3,记录方式。我觉得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国内的建筑学教育误人子弟,是因为老师只说表面的东西,而没有真的教给你“这么做的目的”。比如老师说“你们要练手绘!手绘很重要!”“空间很重要空间很重要!”“要均衡!还要有变化!” 这都是废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理解力特别高的同学可能当时就看透了那后面的本质,但是仅仅有少数精英才能理解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面向大众的教育方式。记录方式同样是服务于你的目的。这么看的话,啪啪啪把每个角度都照了照片然后回去一眼也不看或者看了也不知道所以然,或者光感觉很酷的在那里画钢笔手绘,还不如空手去仅仅思考体验一个小时。看人,看细节,看一切,记在脑袋里可比记在本子上和硬盘上靠谱得多。记录方式最好就是自己的脑袋和内心。你走过一个优秀的作品的走廊和走过一个没有任何灵魂的作品的走廊,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才是每一个建筑师想要追求的。是照片和手绘都无法告诉我们也无法记录的东西。它们只是一种辅助记忆的手段,可以帮助你记录一些比较复杂的构造节点或者景象,用于查阅,但是如果你不能把这些东西的印象首先放到大脑的目录里,那么到该用的时候往往是被遗弃在一边或者仅作蹩脚的模仿。当然了就现在国内的建筑设计的大环境,也许上边那些你都不需要。只要记住一些个风格的名字,一些大师和作品,一些常用的实用的构造节点并且能快速画出细部图,手绘贼牛,渲染图跟真的一样,能打导师的溜须,就够了。建筑后进生。仅发表个人意见。
&i&多图,友情提示手机用户。&/i&&br&&br&题主问的是建筑系学生,那我就暂定提问者是会花精力和时间去阅读建筑的。怎么读建筑,基本上有四种办法,&b&理解建筑的主义,多读大师,多亲身体验,多学建筑之外的事情。&/b&&br&&br&&b&1.从主义入手&/b&。各种建筑主义和当时的艺术、文学思想是有直接渊源的。了解了主义就能一定程度了解建筑的设计思想。现在基本存留的也就两种,&b&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b&。可以这么说,绘画给建筑以形态影响,文学给建筑以思想影响。&br&&br&&b&现代主义特征:&/b&&br&&ul&&li&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现代建筑应该与工业时代的条件特点相适应。&br&&/li&&li&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需求和经济问题。&/li&&li&否定装饰,强调逻辑。&/li&&li&采用抽象的几何构成来表达形体。&/li&&/ul&现代主义形态上受到立体绘画、抽象风格的影响(比如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简单说就是几何构成的、无装饰的建筑。思想上,由于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彪速发展,带来了全球化,人们开始对以前的保守的价值体系产生怀疑,从建筑上来看就是更具有隐喻性、音乐性、更自由和反古典化的秩序。&br&&br&代表例子就是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几何形体的美感、无任何装饰、无冗余材料、结构清晰简单。底层架空用来停车,横向长窗暗示着里面的流动平面。&br&&img src=&/b0cd548cc3483eeb7a34f4d7de894b0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b0cd548cc3483eeb7a34f4d7de894b05_r.jpg&&&br&纽约曼哈顿的现代主义建筑群,,方格网代表着经济实用和符合构造逻辑。&br&&img src=&/5e82e6b371ecd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e82e6b371ecda_r.jpg&&&br&包浩斯新校舍,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发源地。&br&&img src=&/e0c5dca2b8ed84da7043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0c5dca2b8ed84da70433_r.jpg&&&br&&br&&b&后现代主义&/b&这个词汇,各个理论家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没有办法同一而论。&b&在我看来后现代就是对现代主义的质疑,就是在问为什么我们不能装饰,不能以表达美为目的做建筑,不能继续沿用古典的东西。&/b&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的抽象、无装饰、无表现等扼杀了人类文明长期以来延续下来的财富,也过于清高和矫情,不尊重表现和欲望。风潮是由文丘里的两本书《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带起来的。&b&后现代的建筑标签是具象化,符号化,表现化,欲望化。&/b&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消费主义、解构主义(达里德、达利)对于后现代主义影响很大。&br&&br&&b&使用部分的过去的建筑的形式和符号是其基本特征&/b&,文丘里为他母亲做的Vanna Venturi House是后现代主义的鼻祖。这栋建筑以一个象征性的设想为基础,而不是以纯粹的空间抽象为基础。设计是以烟囱和壁炉为核心,从那里就能感觉到空间被拉伸了,空间从壁炉随着烟囱的上升而拉伸,直到最后和房子分离。在入口处还采用了他母亲喜爱的弧形的线条来装饰。&br&&img src=&/e52c43d934fbf369a02bca_b.jpg& data-rawwidth=&1238& data-rawheight=&7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38& data-original=&/e52c43d934fbf369a02bca_r.jpg&&&br&&img src=&/f79bbbea6ca0c808dc69a0ed581c2b63_b.jpg& data-rawwidth=&347&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7&&菲利普约翰逊的德克萨斯州休斯顿银行,模仿了传统尖顶建筑形式。&br&&img src=&/a123f495f593cbd2ce35a14_b.jpg& data-rawwidth=&397& data-rawheight=&2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7&&矶崎新设计的卡塔尔国家图书馆,纯具象化,象征树和石头……&br&&br&后现代主义本的动机是来承载着延续历史文脉的任务,但是到后来延续的只有历史风格,成为一种手法,一种标签,一种表现形式,甚至是比较粗陋的具象化,所以导致了名义上的失败。但后现代名亡实存,张永和说,这个时代才本该是真正后现代的时代,因为到处都充斥着消费主义,财产的富余导致了各种欲望的膨胀。其实方圆大厦、盘古大厦、乒乓球拍大厦都算是后现代,各种商场、购物中心也都算后现代。但后现代并不是只有这些失败的例子,比较成功的的建筑也有,这些建筑都比较好的应用了场所记忆,或者是利用解构带来的另一种体验:&br&&br&马里奥博塔设计的VOLTO教堂,平面上是完全对称的古典主义,材质、色彩都十分欧洲地域化。空间是过去的向心性高耸的哥特空间,材料的感觉也是过去的,充满了记忆性。&br&&br&&img src=&/6edabb409b2dbe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6edabb409b2dbe_r.jpg&&&br&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是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在建筑上的主要想法是对外观的处理,通过非线性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带来的是破碎、模糊感和不稳定感。&br&&br&&blockquote&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由一系列的差别组成。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不稳定和开放的。因此解构主义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作品的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blockquote&&br&&img src=&/1fb048b5d3c9e3f91ead6e5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1fb048b5d3c9e3f91ead6e5_r.jpg&&&br&鸟巢和央视大楼也算不错的后现代,可以对照后现代的含义试着理解,我就不细说了。&br&&br&&b&2.从建筑大师以及他们的书入手。&/b&&br&&br&可以先科普历届&b&普利兹克奖&/b&得主,然后豆瓣或者亚马逊搜搜他们的书。&br&&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5%88%A9%E5%85%B9%E5%85%8B%E5%BB%BA%E7%AD%91%E5%A5%9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普利兹克建筑奖&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个人国内比较喜欢的建筑师是刘家琨、王澍、张永和、艾未未。&br&&br&书的话,比较推荐的书是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S M L XL》,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但不要看中译版本,翻译太烂太烂了),汤凤龙写的关于密斯和路易斯康的两本书。还冒着被喷的风险推荐下BIG的《Yes Is More》(漫画书)和隈研吾的《 负建筑》。&br&&br&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主流或者非主流建筑师,可以参考张公子的回答,如何找到好书:&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找到好书?有什么技巧或建议?&/a&&br&&br&&b&3.多旅行,亲身体验。&/b&&br&&br&以上两点是纸上之谈,想要真正读建筑,更多是要亲身去体验。这基本上就是看妹子和摸妹子的区别。&br&&br&安藤忠雄在大阪府立城东工业高校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学建筑。他一直告诫他的学生,旅行是建筑师生涯乃至人生最宝贵的财富。&br&&blockquote&所谓的建筑,如果仅从图纸、照片或语汇这些二维的角度上进行描述,是无法了解它的全部的。随时间的改变而移动的光影,吹过的风所携带的味道,建筑中人们的交谈声,在周边漂浮的空气给肌肤带来的触感……除非亲自前往现场,使用人的手足乃至全身的感官与灵性来体验和感悟,似乎并没有其他的办法。所以,建筑师就 是要旅行的吧。&br&&/blockquote&&br&&b&4.关心建筑设计之外的所有事情,这会让你有更多看建筑的角度。&/b&&br&&br&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里开篇就写了一段说教,越是往后看,我越觉得有道理:&br&&blockquote&建筑学是一门综合了许多其它学科和大量技艺的科学。……&b&在建筑学和其他艺术中,有两个方面必须加以考虑;即含义和用来表达含义的物质。&/b&但是,含义是建立在深信形成的事物和理论完全符合的基础上的;因此,他如果不熟悉艺术的这两个方面就没有称为建筑师的资格。一个建筑师应当有独创性,也应善于获取知识。这两者任一上有了缺陷,他就不可能成为杰出的大师。&b&他因当是擅长文笔,熟练制图,通晓几何学和光学,精于计算,深悉历史,勤听自然和道德的哲学,理解音乐,对于法律和医学并非茫然无知,并对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天体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b&。……只有擅长文笔,他才能记录下他的观察和经验以帮助记忆。绘图是用于表达设计的形式效果。几何学给建筑师很多帮助:借助于几何,他可以正确的定出直线和圆、水平线和方形;也可以极大的促进他对于建筑物平表面的描绘工作。光学使他能依照方向判断引入光线的品质。通过算术计算成本并确立工程的计量方法。在几何定理的帮助下,他可以解决那些少许部分有不同比例的难题。……&/blockquote&&br&以上。
多图,友情提示手机用户。题主问的是建筑系学生,那我就暂定提问者是会花精力和时间去阅读建筑的。怎么读建筑,基本上有四种办法,理解建筑的主义,多读大师,多亲身体验,多学建筑之外的事情。1.从主义入手。各种建筑主义和当时的艺术、文学思想是有直接渊…
随便欣赏还是憎恶,随便解析。&br&&br&因为你是学生,你的知识体系尚不齐备。按照国内的常规,没准你也没怎么『见过世面』(只是说阅历少)。总之,我不认为你在20上下的时候三观就很体系化很坚固。就这样的软硬件条件,没人指望你能够一针见血的讲得头头是道并且自愿其说。&br&&br&只是,做好记录。影像的、文字的,纸质的或者电子的。并且一直保存到你孙辈围在你床前听你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在这之前,你可以反复的拿出来研读,反思。随着你的阅历的增长,对一开始坚定不移地相信的东西、座下的判断会变化的,接着记下来。过几年再看,还会有不同认识的。什么时候你觉得就是这么多了,我想,你差不多到极限了。&br&&br&我搬家、硬盘误操作丢了不少资料,悔恨不已。有一种生命中一段时光不翼而飞的感觉。&br&&br&感觉太不好了,去再买包烟。
随便欣赏还是憎恶,随便解析。因为你是学生,你的知识体系尚不齐备。按照国内的常规,没准你也没怎么『见过世面』(只是说阅历少)。总之,我不认为你在20上下的时候三观就很体系化很坚固。就这样的软硬件条件,没人指望你能够一针见血的讲得头头是道并且自…
欢迎关注这只猫嘴小超人(●'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座建筑物发生了火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