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文,失道寡助》的语文题,谢谢了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九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doc1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 &&
九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习题集锦一、(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请在这里登录
密   码:
登 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原创专区    热门专区            
初一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随堂习题
人读过   
文章摘要:标题:初一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随堂习题,关键司:失道寡助,得道多助,习题,语文。(一)文学文化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人物。到唐代,将孟子和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 人物。到唐代,将孟子和 孔子 并称;元明时称为“ 亚圣”。 2、“子”,是古时候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墨子, 韩非子,庄子等。 3、《孟子》是一部记录 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 七 篇, 是孟子和弟子等合著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4、《大学》、《论语》、《中庸》与《孟子》并称“四书”。   (二)句读节奏停顿 ①城 /非 不 高 也, ②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三)重点字音字形 ①米sù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jiāng疆之界 ③寡助之至,亲戚pàn畔之   (四)重点词义   1、词的语境义(解释加点的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天气,时令;乃至政治形势 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仁政;寡:少。 (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革:甲衣;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4)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 (7)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顺;归顺。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有,要么。   2、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意义:背叛。   3、古今义(解释加点的词)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②委而去之 去:离开。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国防 ④攻亲戚之所pàn 亲戚:父母兄弟等; (内外亲属)   4、一词多义(辨别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得道者多助(仁政) 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3)委而去之( 离开)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5)寡助之至极点 比至陈 到 无微不至周到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破山河在 国都   (五)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jiāng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pàn,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六)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第二段:从攻城方面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3、第三段:从守城方面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所填句子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和双重否定句式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守城一 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其结果"委而去之",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   4、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5、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6、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7、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天下顺之”。 8、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 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提示: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9、请写出一些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课外阅读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 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 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者!”密愧而出。(注:昌邑:地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王密为(做,作为 )昌邑令 ②夜怀金十斤以遗( 给,赠给 )震 ③累(多次)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结合短文,“累迁荆州刺史”一句中的“迁”表示(A) A、升职 B、远调 C、辞职 D、降职 3、“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中的“茂才”即秀才,这种称法叫 做“避讳”,和它相关的皇帝是东汉(朝代)的光武帝刘秀。(人名)。   4、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 5、用四个字概括这个故事: 暮夜怀金或四知拒金 6、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   清正廉明,不贪无义之财,胸怀坦荡。 7、读了这则小故事,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或受到的启示。 (1)从个人角度出发:严律自己,慎独,胸怀坦荡。 (2)从为官角度出发:清正廉明,拒腐抗蚀。
单元同步作文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门学网 版权所有本站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媒体转载需经作者同意,纸质媒体转载须向作者支付稿酬。部分作文以欣赏的角度转载自互联网,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请留言或者Email告之,本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All Rights Reserved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作者:&&加入日期:10-01-14
作者EMAIL: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姓名&&&&&&&学号&&&&&&成绩&&&&&&&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文件大小:
文件格式: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本地下载!
* 本站使用了防盗链处理,请直接点击下载地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初三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题及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初三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题及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初三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题及答案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 九年级语文(上)复习专题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0.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③足兵&&&&&&&&&&&&&&&&&& 兵④民信之矣&&&&&&&&&&&&&& 信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1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参考答案: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8.B 9.B 10.C 11.D12.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13.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5.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