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用地特胰岛素针头后经常发生针头堵塞

胰岛素注射笔针头多久换一次
温馨提示: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曾注射过胰岛素治疗吧。知道注射胰岛素得用专门的胰岛素注射笔,而胰岛素注射笔还要配合胰岛素注射笔针头一起使用。但是,胰岛素注射笔针头如果多次使用可能会有细菌感染等多种危害,所以就需要经常更换才可以。胰岛素注射笔针头是一次性的。所以每注射一次就需要换一支。
没有相关商品!
阅读了本篇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据阅读为你提供的健康资讯
读者关注的疾病
医疗器械销售排行榜
医疗器械关注较高商品您的位置: →
→ 胰岛素针头
胰岛素针头
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按时打胰岛素,有时一两次,有时一两天,象这种情况,怎么办,怎么补救?请专家提示,谢谢.
介于你这种情况,建议你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胰岛素泵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模式来控制高血糖,大小如Bp机,可以挂在腰间,每次输注很微小的剂量,24小时连续输注.
胰岛素泵的好处:能严格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避免血糖波动,从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进食的自由,使生活多样,灵活,改善了生活质量.对一些生活,工作不规律,经常上夜班,加班,旅行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可以良好控制血糖,无须定时进食或加餐,也不会发生低血糖.
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没有哪种方法是完美的.胰岛素泵也不例外.它的不足之处是
如果您是需要用胰岛素才可以控制血糖的话,那说明您的胰岛功能已经比较差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出现不能按时打胰岛素针的情况,对您的身体将有损害,有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而且最新研究发现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波动有关系,不能按时打胰岛素,会造成一天内血糖的波动,对您的身体极为不利.第一:请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您,也为了您的家人.第二:您还是坚持打胰岛素,现在的胰岛素针使用携带都很方便,即便出差也可以很好的完成注射.身体健康才是衡量幸福指标的第一要素,工作的前提也是有良好的身体状况.第三:没有什么补救措施,回家之后马上开始按正常时间打.
长期打胰岛素针可以吗
病情分析:以前使用动物提取胰岛素以及半合成的胰岛素,有一些副作用,现在医院里面使用的主要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其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生物活性与人体本身的胰岛素完全相同,相对与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性而言,所有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中胰岛素是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指导意见:胰岛素当然可以长期使用,但是你要控制好胰岛素的使用剂量,不要过量产生低血糖!
长期打胰岛素是可以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目前也算是是唯一的办法;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可以的,如果不想打胰岛素了,改为吃药控制血糖也是没有问题的,打胰岛素还可以使胰腺得到休息,有可能使胰腺的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祝您健康!
我于2月前开始使用诺和锐,注射器和针头都是贵公司产品。在一月前出现注射后第2天皮肤痒并有小红硬点。?
病情分析:在一月前出现注射后第2天皮肤痒并有小红硬点。是否吃什么东西过敏,是否严格消毒了皮肤.指导意见:1、严格消毒皮肤。2、查看硬点是否在针眼的地方。要经常更换部位。3、针头要及时换。医生询问:换了药批号没,注射的部位在哪?
你好,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过高代谢障碍,一般药物很难根治,注射胰岛素也只能暂时控制,长期大量的注射有一定的副作用,有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并发症。西医目前对糖尿病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称之为不治之症,所以一定要及早正确的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祖国医学用传统中药对糖尿病有非常独到的治疗方法,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山茱萸、玉竹、生地、知母、荔枝核、青果、石斛、肉苁蓉、玄参、益智仁、沙菀子、补骨脂、鹿茸、海南陈、人参、枸杞子、蜂胶、金精粉、乌术粉、茯苓、怀山药、桑葚、苦瓜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这些药物安全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无需节食,不忌口,无需服用其它降糖药物,
原来每天打2次胰岛素,
改为每天一针行吗?想本人想把每天两针的优泌林改为每天一针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具体咋办?
您好:不建议您自行调整用药的剂量,这样会容易出现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建议您到医院做胰岛功能的检查,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给您进行调整的。同时做胰岛功能及动态血糖监测后祝您健康!
胰岛素剂型、剂量和用法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根据你的体重、血糖情况逐步调整,每次1-2单位。胰岛素调整不好会产生低血糖的不良反应,要谨慎对待
请问打胰岛素针头怎么消毒,用棉棒还是怎么弄吃药想怎么正确打胰岛素
病情分析:你好,对于胰岛素针头的消毒,建议您最好是从以下两点着手。指导意见:第一,胰岛素的针头的使用最好是不要超过一周。第二,在注射胰岛素以前,对于注射的部位要用碘伏消毒以后在注射。
病情分析:你好,胰岛素针头一般只用1-2次就要更换的。不需要消毒的。指导意见:否则穿刺多了是会有细小的一些改变甚至弯曲造成疼痛的。注意打胰岛素消毒的话是用酒精在准备穿刺的部位环形消毒。一次用一枝,消毒一次就够了。等酒精蒸发后就可以打针了。准备好一根新的棉签按压。一般不会出血
我患有糖尿疬一周指血糖空服14点餐后是18点目前在住院医生说要用什么笔打胰岛素针约具说打后一直都要用吗??无 才体检发现的!想得到准确的答复!
病情分析:您目前血糖很高,并且为初发的糖尿病,建议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意见建议:应用胰岛素降糖治疗后可以快速使血糖降至平稳,解除高糖毒性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可以恢复受到抑制的胰岛B细胞的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平稳后,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胰岛素的用量会逐步减少,有些患者甚至可以不要任何降糖药物,仅通过饮食及运动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因此,不一定一直用
你好,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过高代谢障碍,一般药物很难根治,注射胰岛素也只能暂时控制,长期大量的注射有一定的副作用,有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并发症。西医目前对糖尿病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称之为不治之症,所以一定要及早正确的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祖国医学用传统中药对糖尿病有非常独到的治疗方法,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山茱萸、玉竹、生地、知母、荔枝核、青果、石斛、肉苁蓉、玄参、益智仁、沙菀子、补骨脂、鹿茸、海南陈、人参、枸杞子、蜂胶、金精粉、乌术粉、茯苓、怀山药、桑葚、苦瓜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这些药物安全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无需节食,不忌口,无需服用其它降糖药物,
我现在晚上10U地特胰岛素,早,中,晚各5U甘舒霖,想调整成早晚打两针的预混胰岛素,该怎样调整?需要医生帮助提供远程诊断:该怎样调整
病情分析:根据您现在胰岛素用量您的血糖值如果稳定您应该可以调整为注射诺和灵预混中效胰岛素指导意见:建议使用诺和灵30r胰岛素早8单位晚6单位开始逐渐调整做好血糖检测应该需要再加量根据情况再调整
病情分析:如监测一日4次血糖(早腹及三餐后2小时)在达标(早餐&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可以使用预混胰岛素指导意见:早12-14单位,晚10-12单位,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来调整胰岛素用量。高于标准加1-2个单位,血糖不能低于4.4mmo1/L。从小剂量开始,血糖略高要好过低血糖发作。
胰岛素针头相关文章推荐
胰岛素针头相关热门回答重视家庭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管理
重视家庭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管理
西安市长安区医院&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经接近1亿大关,而糖尿病血糖达标者仅约1/5,糖尿病血糖的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揭示及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使得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总趋势更倾向积极。为使血糖控制达标,延缓病程进展及生存所需,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要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大部分治疗均在家庭由患者自己进行,胰島素注射治疗则是其主要措施之一。因此,进一步规范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疗,重视家庭胰岛素注射治疗,就成为糖尿病血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胰岛素的家庭注射方案
1.1胰岛素应用的指征[1]
把握好胰岛素的应用指征,是合理应用胰岛素的基础。1型糖尿病必须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下列情况下则应及时应用胰岛素降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应激情况(如手术,分娩,严重感染);严重合并症,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间。以下情况可给予胰島素单药治疗,亦可给予口服药和胰岛素联合应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9.0%且糖尿病症状明显;在采用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及2种或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次大剂量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者(糖化血红蛋白≥7.0%);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者。
1.2、常用的胰岛素制剂种类及作用特点
常用的胰岛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餐时胰岛素,包括常规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等),主要控制餐后血糖;②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主要提供基础胰岛素,控制餐前和空腹血糖;③预混胰岛素:一定比例(常为30:70或50:50)的短效(或超短效类似物)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制剂,其中短效、超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一餐后血糖,在控制餐后高血糖方面,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更能模拟发挥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的作用,可有效降低餐后早期高血糖并减少餐前低血糖;中效胰岛素控制两餐后血糖,而以第二餐为主,睡前注射可控制次晨空腹血糖;中短效预混制剂,可同时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长效胰岛素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胰岛素治疗。临床实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危险性方面优于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因此,有逐渐取代人胰岛素的趋势。表1为目前临床所使用的主要胰岛素种类及其基本特性。
1.3门诊常用的胰岛素方案
&(1)基础胰岛素联合一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该方案的特点是加用基础胰岛素可对餐前和空腹血糖进行良好的控制。由于每日只需进行1次注射,简单易行,低血糖发生风险少,注射及血糖检测的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因此适用于使用口服药而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尤其是难于做到一日多次注射者。常用起始剂量为每天0.1~0.2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如空腹血糖≥6.0mmol/L,在排除“somogyi现象”(指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同时存在夜间低血糖&3.9mmol/L)的前提下增加NPH1~4U,如≤4.0
mmol/L或存在“somogyi现象,减NPH1~2U。通常每3-4天调整1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果晚餐后2h血糖>10.0
mmol/L,可使用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2、3]。由于基础胰岛素对餐后血糖控制较差,胰岛功能差者可能出现餐后血糖控制欠佳而需更换方案。
(2)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注射。由于预混胰岛素中存在短效和中效两种成分,该方案基本可覆盖全天空腹和餐后血糖,是门诊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的最常用方案。该法每日注射次数不多,患者的依从性好,常用起始剂量为每天0.4~0.6
U/kg,早晚餐前按2:1(预混人胰岛素)或1:1(预混类似物)分配。甚至空腹血糖较高者晚餐前的用量稍大于早餐前。由于预混胰岛素制剂中中短效比例不同,故应根据患者血糖情况选用不同规格含量制剂: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者,可选50R;空腹和餐后血糖增高者,可选30R。由于使用预混制剂中70%是中效胰岛素,因此需根据空腹和餐前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使用剂量。例如空腹血糖是晚餐前30预混胰岛素剂量的调整依据,而晚餐前血糖是早餐前30预混胰岛素剂量调整的参考。这与普通胰岛素使用时根据餐后血糖调整不同。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U,直至血糖达标。对于午餐后血糖控制较差者,可配合阿卡波糖等药物,为避免体重增加,可考虑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一般不与胰岛素促泌剂联用。由于中效胰岛素夜间存在作用高峰,随诊时应注意是否存在夜间低血糖。
(3)餐时+基础胰岛素一日多次注射。该方案较接近生理胰岛素分泌节律,可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对每餐餐后的血糖或空腹血糖进行精细的调整,对各种程度的高血糖均可达到良好控制,因此适用于血糖波动大、基础疾病较重或应激明显、进食不规律等需要对血糖进行强化控制的情况。初始剂量为0.4~0.8
U·kg-1·d-1,通常多以0.5U·kg-1·d-1作为起始量,由于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总量有可能超过1
U·kg-1·d-1。剂量调整:对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可每周测2-3次全天血糖(三餐前30min,三餐后2h和睡前10pm),以便快速调整每次胰岛素用量。根据空腹血糖和三餐前后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基础胰岛素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U,直到血糖达标。通常如餐后血糖<4
mmol/L,减少餐时胰岛素1~2U,如≥7.8mmol/L增加餐时胰岛素1~4U。
1.4血糖控制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血糖达标的个体化。尽管良好的血糖控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减少和β细胞的保护作用已被反复证实,然而在一些高危心血管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中,更激进的血糖控制策略并不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相反可成倍增加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死亡率上升。目前公认的血糖控制的状态如表2所示[4]。具体执行时应该更灵活掌握:对于病程较短、一般情况好、低血糖风险低的患者,则应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使血糖正常化。然而,对于一些年龄较大(>65岁)、病程较长(>10年)、血糖波动大、容易出现低血糖、有大血管事件病史,或伴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的水平。总之,应在良好的血糖监测基础上,不断根据患者血糖和病情的变化调整胰岛素注射剂量,以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注:老年既要控制高血糖,也要避免低血糖故血糖达标可放宽至空腹时<7.8
mmol/L及非空腹<11.4 mmol/L,下限值不<4.4 mmol/L。
2、重视家庭胰岛素注射技术
2.1教育患者消除胰岛素注射焦虑与恐俱
据报道,在即将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对治疗感到焦虑,即使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者中,也有25%的患者对注射感到焦虑。恐惧和焦虑源于对胰岛素注射的不了解。因此教育患者熟练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既能保证治疗的效果,又可帮助患者克服这种恐惧,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绝大部分患者采用注射器或注射笔进行胰岛素的皮下给药。注射笔由于剂量精确、痛苦较少、操作方便,现使用越来越广泛。关于注射装置的操作流程本文不予赘述,每个患者在开始胰岛素家庭注射之前都应该接受专业人员的标准化培训并反复练习,确认操作无误。
2.2应注意胰岛素注射细节
(1)仔细选择注射部位[5]。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包括腹部、上臂、大腿外侧、臀部。其中以腹部吸收最为快速、稳定,是首选的注射部位。上臂和臀部常用于中长效胰岛素的注射,因注射时捏起皮肤需他人协助,在自我注射时常存在一定困难。大腿外侧注射治疗程序简便,但容易受到运动的影响而导致胰岛素吸收速度出现变化。不同胰岛素因起效时间的差异,其注射部位也不同。例如短效胰岛素在腹部吸收较快,因此注射部位首选腹部;中效胰岛素首选大腿和臀部。为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单用中效胰島素应尽量在睡前给药,而避免在晚餐时给药;预混胰岛素及类似物在早餐前注射首选腹部,以便加快预混胰島素中短效胰島素的吸收,更好的控制早餐后血糖。晚上则首选大腿或臀部,以延缓预混胰島素中中效胰島素的吸收,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長效胰島素类似物可以在所有常规部位进行注射,为防止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严禁肌肉注射長效胰島素和镸效胰島素类似物。为避免反复刺激同一部位而产生局部皮下小结、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胰岛素两次注射之间应选择距离3
cm以上的不同注射点,最好在注射区域内按顺序轮换不同注射点,同时随诊时应注意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另外,不同日的同一时段的注射部位应大致相同,因不同部位的吸收速度稍有差异,同等剂量下容易产生血糖波动。
(2)合理使用针头。针头越细,疼痛感越小。胰岛素笔的针头长度在5~12
mm不等。因胰岛素必须注射在皮下方能发挥作用,注射太浅,可能增加疼痛和过敏的发生;注射部位深入肌肉,则可能加快吸收,导致低血糖。对于体形偏瘦的患者应选择较短的针头,并且在注射时适当捏起皮肤;相反,体形肥胖者则应选择略长的针头。另外,要在指导患者时强调针头应该一次性使用。反复使用针头可使其变形或针头堵塞,增加局部刺激和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针头断裂,增加患者痛苦,得不偿失。
(3)其他。不要忽视注射的细节,常见的注射操作错误包括注射前消毒不充分、预混制剂未摇匀、错误地进行了针头的消毒、注射后针头在皮下停留时间不足等等。忽略这些细节往往影响治疗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如出现胰岛素剂量调整困难者,应注意排除患者的注射操作误差。
3、血糖的监测和低血糖
3.1自我血糖监测
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可以了解患者在家的血糖情况,便于患者自我血糖管理,同时为医师提供调整方案的依据。自我血糖的监测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在胰岛素剂量调整阶段,每日进行4~8次血糖监测(空腹,餐前,餐后2
h,睡前或加夜间3点)。血糖稳定后,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可每周监测3次空腹血糖,每2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进行5次血糖监测(空腹,三餐餐后2
h,睡前);使用预混制剂的患者,可每周监测3次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2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进行5次血糖监测;而使用一日4次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则应该每日监测2~4次血糖。如怀疑存在夜间低血糖,可加测睡前或夜间3点血糖;有低血糖症状时,应随时检测血糖。所有患者3~6个月均需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2应重视胰岛素治疗低血糖反应
& 胰岛素治疗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即应开始处理。低血糖时首先出现交感兴奋的症状,如饥饿、出汗、心悸、面色苍白等,如血糖进一步下降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反复出现低血糖可导致机体的代偿机制失调,患者可不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甚至直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导致严重后果。反复的低血糖还与认知障碍和心源性猝死相关。
对家庭注射胰岛素者,应教育患者了解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并指导患者准备碳水化合物以备急救。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运动、饮食状态增减胰岛素注射量。自我血糖监测是发现低血糖的重要手段,低血糖一经发现,应及时减少胰岛素或促泌剂的剂量,如低血糖反复发生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并密切监测。患者应在身上准备糖尿病患者资料卡片,以方便出现意外时他人进行紧急救护。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处理流程可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2型糖尿病胰島素的临床应用·健康指南,2014,(226)4﹕12~13
[2]杨文英·努力提高胰岛素的使用技巧与胰岛素制剂的发展同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7:
[3]颜湘,李桢,周智广·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及其临床应用·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7:5~7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
傅汉青·胰島素注射细节关系血糖控制成败·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8)5:313~31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病例导读
  张聪老大爷一直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这一天,张大爷在进行胰岛素注射后,突然发现注射笔的针头不见了,赶紧来到医院就诊,在X线下终于找到了断入体内的胰岛素笔注射针头,后来又通过手术取出了这个针头。手术医生告诉张大爷针头已经在体内组织游走了近5厘米,并不在原来注射的部位。万一没有及时取出,可能会游走到重要部位,发生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胰岛素针头非常细小并容易在体内游走,因此许多发生类似情况的患者并没有像张大爷这么幸运,能够找到断针并及时取出。这时,断针就会成为埋藏在体内的一个不定时炸弹。
  为何在进行胰岛素注射时,容易发生笔用针头断入体内的事件呢?这并不是针头的质量问题,而是与针头长期重复使用有很大关系。据调查统计,仅8.94%患者做到针头的一次性使用,而40.76%的患者每周更换1次,28.35%的患者在使用完一支笔芯时才进行更换,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大量的患者都在重复使用针头。其原因主要是胰岛素笔针头价格较高,又未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患者觉得无法承受使用费用;其次是因为不知道重复使用针头所带来的危害,本着“节约”的美德;甚至一些医务人员都不能认识到重复使用针头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对患者进行错误的指导。
  那么重复使用针头所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呢?实际上除了出现针头的折断,停留在人体体内无法取出,造成严重后果之外,还会发生许多问题。如:
  针头堵塞 使用过的针头内会有残留的胰岛素结晶,反复使用后会堵塞针头,影响下一次注射,甚至使药液无法排出。因此,正确的胰岛素注射的操作会要求在注射前进行1单位排气以确保胰岛素的准确注射。
  注射疼痛 一般情况下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是不会感到疼痛的,但是若将针头重复注射次数多了,便会在注射时有疼痛感,甚至有不少患者感觉到疼痛时才更换新针头。为什么针头注射次数多了会让人感到疼痛呢?我们把重复使用的针头放在显微镜下,就可以明显看到,针尖出现毛刺、弯曲和倒钩,这样会导致注射部位出血、擦伤,加剧疼痛感。随着重复使用针头的次数增加,针头出现毛刺、弯曲和倒钩的程度也随之增加。
  导致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或形成硬结 重复使用变形的针头会造成皮下组织的微型创伤,长时间会导致皮下脂肪硬结的产生,而硬结会导致胰岛素的吸收率下降、吸收时间延长,控制血糖的难度也会加大。
  注射部位感染重复使用后,空气中和针尖上的细菌可通过针管进入笔芯,既污染了药液,也增加了局部皮肤感染的风险。为避免感染,许多患者用酒精消毒针头,甚至将使用过的针头泡在酒精中,这样做会破坏针头表面的保护膜。殊不知保护膜的作用就是减轻注射疼痛的。这样做好像预防了感染,但实际上加重了注射时的疼痛以及针头折断的风险。
  影响胰岛素的浓度和注射剂量的准确如果注射后不卸下针头,当胰岛素笔存放的温差过大时,笔芯内的胰岛素会膨胀,并从针头处溢出,导致预混胰岛素的浓度改变,或胰岛素体积收缩使空气进入笔芯产生气泡,影响了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糖尿病护理专家提示:为了您的身体安全,请勿重复使用胰岛素笔针头。此外,胰岛素笔针头丢弃前应针头盖帽或放于加盖的硬塑料或金属容器中,标明“不可回收”,防止利器被混入生活垃圾,增加他人扎伤和感染的危险。
  本文为糖尿病之友原创,学习知识,请关注糖尿病之友公众号:tnbzy2013,欢迎转发收藏,转载需注明出处。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第一本获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在国内外公开发行...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d胰岛素针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