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阴虚火旺怎么调理寒气重怎么治愈

  赞  
  楼主不出书么?真是可惜了 电子版追得我头晕眼花  
  学习了,谢谢lz  
  昨天的回帖无法发出,今天应该没问题了吧。  昨天是这样回的:第一次听说生吃硫磺。
  服生硫磺验案四。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因为腿脚受寒疼痛,难以行走,屈伸不利,局部痛如刀刺,服用一般温补宣通之药,虽然有好转,但随后又变回老样子。  然后再服用药物,效果就不明显了,张锡纯认为,这种沉寒痼冷的寒腿不是一般草木之品能够挽回。  然后叫他饭前嚼服生硫磺,逐渐把剂量慢慢加上去,服用后用饭去压它,最后服到一钱多时,腿脚开始暖和,前后服用生硫磺两斤,腿脚难以屈伸恢复,疼痛消失。  大家想,古人说,药如对证,效如桴鼓。  这是对于一般的疾病来说的,如果是老慢病,病肺一日得之,病去如抽丝,身体都千疮百孔,所以不是吃一两次药能够晚回来,即使对证,也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出效果。  张锡纯深谙这个道理,就像我们烧柴火一样,这山村的柴火灶里头就有养生之道。  你如果想要把锅中的水烧热,而锅下又没火,于是刚开始要引火点火,引火点火不是一下子要靠大柴,要靠细条的枝叶,而且一下子不能够塞满灶下,要懂得一点一点底添加,这样小火就会慢慢烧成大火。  你一塞满,反而没有空间,没有空气流动,火反而灭了。  所以着急不懂得锅灶使用原理的人,他越想把火烧大一点,最后反而烧不着,烧灭了,反而搞得满屋子都是乌烟。  而慢性病,特别是沉寒痼冷,需要添柴加火的,这时不单食物要七分饱,药物都不可过之,要懂得循序渐进,缓缓加之的方法。  所以张锡纯,用硫磺小剂量送服,服到脾胃手脚温暖后,然后再按这个剂量坚持一段时间,为什么还要坚持一段时间呢?  原来大家可以看,你即使把火点着了,锅下也热了,你要把水煮暖和,煮开,那你还需要持续地添柴加火啊!  边烧边添,这样坚持一段时间,水才能够烧热,所以在药物思路理顺的前提下,就要靠时间的累积来慢慢把病治了。  这叫病去如抽丝,着急不得。  现在很多病人心急,打一枪放一炮,医生不断地换,而医生也因此没有去守方,也容易换方,看到效果平平,还不够速效,就一下子上猛药,其实很多病,它的治疗都是有规律的。  虽然有时可以立杆见效,但更多时需要长久去调。  你想想,烧一壶水都要时间,都不是一点火就成,何况要把你身体的沉寒痼疾,纷纷融化掉。  所以学中医养生,服用中药,有时需要耐性。  现在不少病人,终身服用降糖药降压药,他都没意见,但吃十天半个月中药就不耐烦。  其实这种心态要改一改,不要以为中药煎煮不方便,费时间就忽视它。  好事不在急中求。  现在人既要治病,也要懂得治治心,缓缓急,前面我们跟大家讲,为什么叫疾病?  疾字有疾风之意,形容快速着急。  所以你如果懂得过一种和缓从容的慢生活,病痛肯定会减少,这就是为何太极拳可以养生,可以提高全民健康的道理,它的诀窍就是一个缓慢加持久。  现在张锡纯化裁使用硫磺,不就是遵循这个缓慢持久的点火助阳之道吗?  大家看为什么这个时代疾病越来越多,大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速,汽车飞机火车地铁都在提速,网络在升级,熬夜加班不断,不断追求效率,加速透支,人普遍变得精力不济,这可不是身体体能不行,而是长期透支过度所致啊!  大家看采伐石油天然气,煤矿的速度,就知道现代人暗耗自己身体的速度有多块了。  所以你懂得去观察时代,懂得去观察社会,那么你不单是在学中医,体用中医,同时更是在针砭时弊,不仅做一个地方医,更做一个时代医。  这也是以后我们要讲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道理。  为何张锡纯是一个时代医,是一个能够看到世态人心,而去设计处方,选择中药的道理。  又有个六十一岁的老头子,经常咳吐痰涎,严重的还发哮喘,而你都以往这是急需劳损,非药物能治。  张锡纯诊他的脉势,发现非常持,一息不足三至。  由此可见,阳气极为不足,寒饮停留不去。  张锡纯马上给他开理饮汤,加进人参、附子,大能暖中化饮,病人一吃,果然咳喘减轻,虽然减轻了,但没有根治,脉象仍然沉迟。  张锡纯就想,这脉象如果不调过来,跳得太满了,身体阳气不够,即使疾病缓解了,也容易复发,或者变声它证。  但用了人参、附子后,发现还没完全把阳气托起来。  所以这种沉寒痼冷并不是寻常草木之品可以挽回,于是张锡纯就想到石硫磺,叫病人生吞生硫磺少许,刚开始病人还没有觉得有什么温暖之感。  记住张锡纯用生硫磺是先辩证,是阳气不足,寒饮为患,而且在用药时是由小剂量慢慢地增大,增到身体缓缓有热气觉得温暖时,就保持元剂量,连续服一段时间,这就像添柴点火一样。  在灶下阴冷时,先把火点燃,暖热,火起来后,也别着急去加大火力,而是慢慢添加。  等时间一长,灶自热,火自暖,水自温,所以两个多月,病人一直服用生硫磺,加起来有一斤多。  咳喘彻底好了,脉也恢复正常。  病脉皆恢复正常,那就算是治愈。  记住平人脉象一息四至,病人脉象由一息不足三至,变为一息四至,迟脉退去,缓脉回归,这是阴寒渐消,阳气渐旺之象啊!  好硫磺这味药,我们这节课讲到这里,通过讲古人有效验的医案,可以加深我们对中药的理解,以后如果碰到一些药物,古人用的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我们都可以拿出来讲,让大家更能够快速地提升对药物的拿捏把握能力。  下节课我们讲胡椒这味药。
  犹如冷血动物者,才需用生硫磺去温热他。
  @中医普及学堂 写的不错,纳兰在此支持一下。
  张锡纯说,欲去下焦之寒,非服硫磺不可。  因为硫磺补火助阳,以消阴寒。  水肿是身体阴成形的产物,从另一面看是身体阳化气不足。  所以张锡纯一边开苓桂术甘汤,配合人参、威灵仙,来化痰饮,补正气。  另一方面让病人送服生硫磺粉两分,十天后,小便渐渐通利,肿势慢慢消下去,但下半身腰脚仍然觉得有些寒凉。  张锡纯就叫他可以停掉汤药,但用硫磺,渐渐加大剂量,一个越内,共服掉四两的生硫磺,周身上下的水肿全消,腰脚以下,觉得温暖有劲。  这说明热气已经达到下焦,就可以了。  为什么服用如此多的硫磺,居然还不至于把身体搞垮?  原来还是下元虚冷,有病病受,脾胃虚弱,命门无火,用硫磺正可以补火于仓卒之间。  所以大热药对于身体凉如冰雪者来说,就像雪中送炭一样,如果你身体一派阴虚火旺,那硫磺这痰火下去,就有火上浇油之危。  所以大热纯阳之药,用好后,能力挽沉疴,大起疗效,用不好反容易焚伤身子。  所以中药并不是简单的去检验药物毒副作用,必须要靠辩证去知道。  辩证对位,硫磺胜参茸,辩证不对位,参茸亦称杀手。  -------------------讲得真棒!!
  今天还没更新,顶顶更健康。
  @中医普及学堂
21:46:00  26、石膏2  石膏人称白虎,一方面是《伤寒论》中白虎汤有它。  另一方面白虎乃西方金降之象,白虎能肃降肺胃,使炎炎的暑热烈火,转为一派秋凉。  中医《黄帝内经》认为,亢为害,承乃制。  这是说,你热势太亢,就是一种灾害,就像天地干旱大热,这时就要一场甘霖露雨来肃降大地。  所以自然界有一种灾变,就有一种对治之法,而人体有一种病变,也有一种对治之法。  我们学医为什么要...  —————————————————  感谢楼主啊可有建QQ群?方便大家学习  
  楼主有没有出书?有的话告知,买几本传给后代。
  楼主,回家过中元节了?应该祭奠先辈,汉族人的传统不会丢的。
  好帖,感谢楼主为大家普及中医知识  
  好的很  
  欲学中医须先认识十二经名词的所以然。欲认识名词,须先认识阴阳五行六气的所以然。欲认识阴阳五行六气,须先认识二十四节气地面上所受太阳射到的热降沉浮的圆运动。  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秋冬春夏中,西北东南中。图的虚线为地面,虚线下为地面下,虚线上为地面上。图的圆线上方在云层之际,图的中心,为一个生物的环境的大气圆运动的中心。由中心以观察四维,便见一个生物所在地的宇宙范围,图的中心的中字,便是一个读者。  
  欲学中医须先认识十二经名词的所以然。欲认识名词,须先认识阴阳五行六气的所以然。欲认识阴阳五行六气,须先认识二十四节气地面上所受太阳射到的热降沉浮的圆运动。  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秋冬春夏中,西北东南中。图的虚线为地面,虚线下为地面下,虚线上为地面上。图的圆线上方在云层之际,图的中心,为一个生物的环境的大气圆运动的中心。由中心以观察四维,便见一个生物所在地的宇宙范围,图的中心的中字,便是一个读者。  ,,,,,,,,,,,,,,,,,,,,,,,  楼主老师  您好  学生在三年前对中医产生兴趣,看过天涯中大多中医帖子,悟性与国古文的欠缺走了许多弯道,花了许多时间,自己觉得很努力啊,却无从下手抓不到感觉。看到圆通易中上面文字我觉得这会是一条零基础而想学习中医的大道指南,老师我想打好基础再找个师傅实习。  
  21、胡椒  胡椒主去痰而除泠;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硫磺,硫磺是火中精,能大补命门。  大热纯阳,善于补火助阳。  它跟大黄,一起都叫将军。  大黄是寒将军,硫磺是热将军。  所以热结便秘用大黄,寒结冷秘用硫磺。  《本草求真》中说,服用寒凉药,二便凝结得更厉害的是身体阳虚,火力不及,很多医生以芒硝大黄攻下,猪苓、泽泻渗利,导致二便反而闭塞,凝结更厉害,就像层层冰霜铺盖,不能解冻。  这时非补火消阴,通阳和胃,则寒凝不去,便积不通。  所以古籍上说,命门火衰,服用桂附都很难补的,需用硫磺补之。  故古方半硫丸,就是用半夏配合硫磺制成丸药,专补命门火,降胃肠气,治疗老人一切风秘冷秘气秘,一般温热的药吃后容易使大便干结,唯独硫磺温暖又能令肠道通畅。  就像一般寒凉的药,容易令人拉肚子,唯独黄连可以厚肠胃而止泻。  所以硫磺是补虚助阳的圣药。  大家看!用硫磺来治疗冷秘,是通过加强脾肾阳气,所以通大便未必尽用滋阴润通之药,更不是纯用水果能够辅助润肠,如果你肠道火力不足,不单吃水果凉果通不了大便,反而越吃手脚越凉,指甲越白,肠道动力越差。  我们就碰到过这样的病人,他天天吃水果,目的是想让大便通畅,家里冰箱放的各种水果都有,现在人真的不缺钱,不缺营养食品,缺的是正知正见啊!  他吃到手指甲都通白了,手摸起来凉凉的,都还不知道停用水果,本来两天一次大便的,半年都变得三四天一次。  他听我们说要把水果戒掉,大惑不解,好像这个论断,一下子颠覆了他以前的观念。  我们笑着跟他说,如果水果能通便,你早不会便秘了。  水果对于热结便秘有些帮助,但也要服用应季水果,你如果春夏天却去服用秋冬天的苹果,吃反季节的东西,这都不是上等的养生之举。  然后我们叫他去脉理中丸,他说,这药有没有治便秘的啊,我们跟他说,你身体一派阳气不够,四肢凉,指甲白,先把阳气补回来再说。  他说,不吃水果吃什么呢?  我们跟他说,你改为吃番薯稀粥,或者是在没办法,在煮饭的时候,上面蒸上两条番薯。  就这样只吃了一周多的理中丸,大便就恢复一两天一次,他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拿着理中丸的说明书看来看去,没看出这药有治便秘的,反而上面还写着治疗腹中冷痛拉肚子的。  他就不解地问,怎么你们中医用这种拉肚子的药来治疗便秘呢,真是糊糊涂涂治病啊。  我们笑着跟他说,懂得人清楚,不懂的人看起来糊涂,这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中医既看病象病名,也看根本原因,你不管是便秘,还是拉肚子还是腹痛,这都是表面热闹,如果脉沉迟,舌苔白,四肢凉,指甲苍,月牙不容易长出来,这才是寒凉的根本病因。  你把寒凉治了,你便也通了,如果是泄泻也会止了,手也会慢慢凉起来,腿也没那么沉。  他点了点头,原来这样。  看来中医的普及远远不够啊,现在很多人都按说明书吃药,都不安阴阳寒热辩证去用药,所以说明书上写的病,又很难治得好,结果我们辩证去用药时,说明书上没写的病都可以治得好。  这说明真正指导用药的思路不是病症而是病机,不是说明书,而是病人的舌头跟脉象。  所以大家不要成为说明书医生,要借说明书成为辩证医生,成为辩证的真正中医爱好者。  这样你就不会一见到便秘就用三黄片,也不会一看到腹泻就用理中丸,如果是食积腹泻,大便热臭,你反而要通因通用,用三黄片,给邪以出路。  如果是寒积便秘,你反而要用理中丸,温暖腹中阳气,帮助肠道动力,把寒积便秘推出去。  如果有成药半硫丸也可以用。
  所以对于冷积便秘,也不是说一定规定要用硫磺,你用其他温热的思路,也可以逐渐起效,这真是中医活泼灵活的一面。  你如果证辨得准,那用药是相当灵活的,如果证辨得不准,再丰富的药,整个药房药厂的药给你,你都难以用得灵活。  大家会治疗冷秘了,如果沉寒腰痛会不会治呢?  很多老慢病发展到后面,都会变成一派沉寒痼冷,这叫久病多虚寒。  硫磺善于补命门不足,可以治疗寒冷痰喘,而已治疗冷秘,可以治疗腰脚不利,当然也可以治疗顽固沉寒腰痛。  所以在《串雅》里头,有个牵牛硫磺丸治腰痛如神。  用黑丑打成粉,一半生用,一半炒用,研成梧桐子大的丸子,然后用硫磺粉为外衣,空心用盐汤用酒送服。  这个汤方是治疗寒湿严重的腰痛,借助硫磺补火助阳,以牵牛开通二便,使阳动冰消,阴寒降下去。  我们用李时珍的一段话进行总结,他说,凡产硫磺处,必有温泉作硫磺气,盖人一身,全赖命门真火周布,使能上灌心肝,以主云雨,中及脾胃以蒸水,下司开合以送二便,旁达四肢以应动作。  这样大家就知道为何大热纯阳火中之精的硫磺可以治疗五脏真阳不足诸疾患,为什么很多老年人行动迟缓,二便排不尽,水谷化不了,心脑反应迟钝?  因为一派真阳亏虚,命门不足,所以硫磺如果灵活使用,它远不止我们上面讲的那些功用。  当然它还可以外用杀虫止痒,治疗疥癣湿疹,在肘后方里头,治疥单方就是一味硫磺,用麻黄调敷。  所以古人称硫磺乃疥疮要药。  还有一些治疗顽癣湿疹的古方,都会配用到硫磺,这方面《药性赋》说它暖胃杀虫,我们要知道它为什么能杀虫,虫大都是因寒所生,因湿所生。  你一派阳火充足,虫见了,立马都让道,居家搬迁。  所以硫磺杀虫是以纯阳大热之性,令虫难以安居。  故《神农本草经》中说,硫磺主妇人阴蚀。  所以阴道寒湿,虫蚀为患,也会用到硫磺来杀虫止痒。  硫磺是石类药,质重下达,直入命门,一路开胃下肠,所以能够让人体热气下达,然后外散。  这味药补火助阳,直接下纳命门,而不会那么容易浮散。  大家不要轻易试用硫磺,因为你如果不辨明寒热虚实,用反了,不仅难以建功,反而容易伤到身体。  特别是阴虚火旺纵欲的病人,更应该远离。  好下面我们来看胡椒这味药。
  学习中
  @中医普及学堂 3533楼
17:35:41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宋,杨万里,桂源辅。  万山群岭中有一条溪水,受到山势的阻隔不能向前奔流;受到阻拦的溪水在山岭间日夜喧闹不停,然而水流不断穿梭回转,终于绕过一切阻隔,来到前头的山脚下,这时小溪已变作堂堂浩大的溪水,畅快顺利地流出前村了。水势的奔流不断,无可阻拦,它终究还是会寻出一条通路来的。  中医的普及就像山中溪水一样,在山......  -----------------------------  好久没登陆账号阅读了,再顶一下,曾老师,我已经买了你的任之堂中药讲记,药性赋选将更基础点,从帖子入手,慢慢在看书。
  所以古籍上说,命门火衰,服用桂附都很难补的,需用硫磺补之。  故古方半硫丸,就是用半夏配合硫磺制成丸药,专补命门火,降胃肠气,治疗老人一切风秘冷秘气秘,一般温热的药吃后容易使大便干结,唯独硫磺温暖又能令肠道通畅。  就像一般寒凉的药,容易令人拉肚子,唯独黄连可以厚肠胃而止泻。  所以硫磺是补虚助阳的圣药  --------------------------------------  学习了!!
  回复第670楼,@  师傅请问长期抽烟引起的慢性咽炎用什么中药调理   --------------------------  戒烟即可  
  硫磺是补虚助阳的圣物,但是,阴虚火旺纵欲的病人,应该远离。
  有些烦人的无聊回复…妈的…老子眼睛痛…不想看不相干的人的瞎回复…能否给我寄些书来…你这宣传中医的…有人要学…你奶的光看见那些个世俗心不坚定者了…  
  @心字已成灰A 4511楼
21:46  有些烦人的无聊回复…妈的…老子眼睛痛…不想看不相干的人的瞎回复…能否给我寄些书来…你这宣传中医的…有人要学…你奶的光看见那些个世俗心不坚定者了…  -----------------------------  忍不住笑了  
  胡椒主祛痰而除冷,大家一看到一个椒字,就会想到辛温辛热,比如前面讲的川椒,还有我们经常吃的辣椒。  不管是胡椒、辣椒、川椒,它都有一派辛热阳火,如果脾胃虚寒者食之,是良药,但身体阴虚火旺,或湿热内盛者,吃下去,就会引发脏腑诸疾。  为什么呢?  在广东的人们就最清楚了,平常身体有湿热之人,一吃胡椒辣椒,咽就容易沙哑,牙齿就容易肿痛,口舌容易生疮,甚至痔疮也容易发作。  那这是为何呢?  原来胡椒花椒辣椒都有宣散温热之性,以热助热,就像火上浇油,故阴虚火旺,湿热体质者,一吃身体的痰浊湿浊,被发到上焦来,就咽喉不利索,牙龈肿痛。  这就是为何他们吃了麻辣的东西后,咽中源源不断老有咳吐不完的痰浊,因为这些胡椒花椒之品,味辛走肺,在发散宣散肺气的同时,把痰浊也搅上来了。  那痔疮又是怎么回事?  经常有应酬下馆子,吃花椒辣椒酒肉后,痔疮发作,过来找我们的,原来这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盛,就会通过大肠来泄热。  同时辛辣之品,下走肠腑,就像一团火一样,故病人排便肛门烁热。  所以我们治疗咽炎食道炎,或者牙龈肿痛,以及痔疮,但见病人是因为吃花椒辣椒胡椒饮酒发作的,常常一两剂乙字汤就把它收服了。  把乙字汤灵活运用于五官科疾患里头,超出痔疮的治疗范畴,这也是一种活用古方。  大家再看古籍里头,认为胡椒有发疮助火之弊,就懂得为何了。  并不是说胡椒吃了就生火长疮,而是你要用之当与不当,用之不当,阴虚火旺,湿热内盛的人,还用上去,那不就发疮助火了。  用之得当,反而能够祛痰而除冷,非但无发疮助火之弊,反而有疗疾治病之利。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咽炎食道炎的病人,大家看,超市里卖的油炸食品,餐馆里上的麻辣汤菜,平时吃的酒肉壅塞,一派时代的富裕,却制造了一派消化道的壅滞。  故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说:  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医氏不察,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继之,荜拔未巳,胡椒继之,虽曰和胃,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本不虚。况三阳既结,食必上潮,止宜汤丸小小润之可也。  特别是在南方,咽炎食道炎,甚至鼻咽癌食道癌的病人在全国都是占多数的。  一方面广东地处沿海,湿热所致,另外一方面现在普遍家家有了电视,人们晚上追电视节目不罢不休,看到阴虚火旺。  这样湿热加上阴虚火旺,平时男的应酬烟酒,女的容易生生小气,闷气,或者稍不注意,容易吃些油炸之品。  那么浊火立马烧上来,导致咽喉不利,胃中痰浊不降。  所以这种情况,应该懂得养生,不然你用凉药会伤正,你用热药会助火,你寒温并用,也只是一时权宜之际。  所以对于这类病人,我们都建议他们少熬夜看电视,少下馆子应酬,少食辛辣烧烤。  这三少一旦撤掉,适当配以普通的草药,就有很快的疗效。  所以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治病的经验,那就是把药物建立在养生的基础上,就像把房子建在坚固的地基上面那样扎实。  胡椒是常用的调味料,有开胃进食之功。  我们还没有讲它功用之前,要讲它的弊端,但弊端不在胡椒,而在你用之当不当。  胡椒它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以海南盛产胡椒,我们以前跟大家提到,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日照量足,盛产像高良姜、藿香、沉香、木香、砂仁,以及胡椒这些辛温芳香,善于畅达气机之品,又能够化湿浊,真是当地有什么特性,就有什么的药药物啊!  海南盛产的胡椒堪称道地,这里要跟大家介绍一个食疗方,效果非常好,专门治疗老寒胃,胃痛泛清水的。  这个汤方在我们当地广为流传,因为胃寒胃痛,而得到这个食疗方,治愈好转的病人不计其数,连村里的老头老奶奶有不少都知道这个汤方,那就是胡椒炖猪肚。
  有个病人因为吃了大量竹笋后,连夜口中泛清水不止,胃痛发作,不能工作,怎么办呢?  这种痛既不是止痛药能止,又不是消炎药能消,因为寒凉的竹笋伤胃后,胃遇寒后痛必加重,呕吐清水剧烈。  第二天立马叫他用胡椒炖猪肚,刚吃完他就觉得这胃中拘挛冷痛之感一下子松开舒缓了。  我们跟他说,下次还敢不敢暴饮暴食啊?  他笑着说,山中的笋,是在太好吃了。  确实岭南的山中竹笋,真是菜中一绝啊,是名副其实的山珍,大大家要知道,再好吃的东西,也要适可而止。  前面我们跟大家提到一个养生法则叫好吃不多吃,其实这种七分饱,知足常乐的态度,才是真正的保健养生之道。  而不是要吃什么高营养,炖什么山珍海味。  可现在人都进入了保健养生的误区,误以为营养高,营养丰富,营养多就对身体好。  所以片面追求各种食疗方,各种保健品,如果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你走上健康之道,那么《黄帝内经》应该是通篇都是食疗方保健方,而不用在那里讲恬淡虚无,讲志闲少欲。  若论吃的,古代人远远没有我们现代人吃得这么好这么多,但古人他都知道饮食只是辅助健康的,最后健康源于思想源于心态,源于你的正知正见,而不是用营养堆积。  所以大家知道胡椒炖猪肚,是治疗胃寒冷痛,呕吐清水的特效食疗方。  大家就不要肆无忌惮地制造胃寒,吃生冷瓜果,凉饮凉茶,更要懂得好吃不多吃,适可而止的健康之道。  胡椒去胃中寒冷是一绝啊,《药性赋》上说,胡椒主祛痰而除冷。  它善于去中焦寒痰,善于除胃中之冷。  所以在古方里头有胡椒理中丸,就是专治肺胃虚寒,咳吐冷痰的。  《本草衍义》中提到,胡椒主胃寒吐水。  《本草纲目》中言,胡椒暖肠胃,除寒湿。  所以单味聚焦,可以去胃中寒痰,食已吐清水特效。  有些病人他吃素,但又有胃寒,我们就不建议他吃胡椒炖猪肚,那怎么办呢,胃中寒冷而痛,不可不治啊。  在《百草镜》提到一个胡椒大枣汤治胃寒冷痛,这个汤方既简单又有效,而且是由食疗之品组成,直接用大枣去掉核,在白胡椒七粒放进大枣内,把它捏紧,或者用线扎好,像包粽子那样,你可以制造数十个胡椒枣,放在翻过上蒸,连蒸七次,然后把这些胡椒枣捣成泥,捏常绿豆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粒,如果体质比较粗壮的,可以服用十粒,用温开水送服。  服完后,胃中寒痛止,胃中就有股暖气,有饥饿感,这是胃气来复的表现,然后你就可以喝些稀粥来养胃,忌生冷瓜果凉饮。  这个胡椒枣方,不单治疗寒冷胃痛,对于寒痰留饮,胃中胀痛者,皆可治之。  像胡椒枣方,非常容易做,自己都可以动手,如果家中有老寒胃的病人,那就非常简单。  在煮饭的时候,你用托盘在上面把它蒸,只需要蒸过七次,再捣烂为泥即。  为何这胡椒枣方是个简验便廉的胃寒小方呢?  这也是一个调和阴阳的方,是站在阴阳的高度上立法,胡椒温中散寒,可以治疗一切胃中寒凉受引而痛,大枣甘温肉厚能厚人肠胃,可以缓急补血,治疗胃中,气血不荣则痛,这样两个方子一搭配,胡椒因为有大枣守住,不至于辛热走气过速,大枣因为有胡椒温通炼化,不至于有滋腻碍胃之弊。  这样既可以发散寒邪,又可以补气温中,真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对药搭配啊!  避免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弊。  脾胃虚寒一方面会表现为中焦冷痛,如果寒气上逆,则会呕吐清水,如果寒气下行,则会腹中痛泻,这时都可用胡椒。  我们知道胃中寒痛,或寒气上泛,引起的呕吐清水,从清水里头我们知道属于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这时皆可以遵循寒者热之,凉者温之的道理,用胡椒枣,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如果是腹痛泄泻阴寒引起的呢?  也有个小招法,就是单用胡椒打成粉,放在肚脐眼上,贴上胶布,可以治疗腹中寒冷痛泻。  中医认为,外用之药,即内用之药。  它们理同法同,所以用敷贴法,也可以外治。  现在很多小孩子容易着凉受冷,导致腹中泄泻,近年来就出很多儿脐贴,这些贴脐外用药很多就含有胡椒、川椒、干姜、丁香、肉桂等辛温辛热,善于逐寒散冷之品,可以借助热气来腐熟水谷,提高身体脾胃运化的功能,脾主大腹的能力。  好胡椒这味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薤白。
  讲得生动,看得入胜。
  22、薤白  薤白善理气而宽胸。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暖胃良品胡椒,在厨房里,常用它作为调味剂,有开胃进食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它温中散寒,下气消痰,所以人体饮食寒冷,痰饮积滞,通过在菜肴里头,配些胡椒就能够加大胃肠动力,把这些食物寒积炼化。  所以我们可以把胡椒看成是加大胃肠动力的药,胃肠动力为什么会减退呢?  一方面是饱食超载了,另一方面是寒冷伤了阳气。  我们看一辆车,动力为什么会选得不足,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用久了,长期超载,负担过重,损伤了机头。  所以中老年人很多老寒腿,老寒胃的,大都是长期暴饮暴食,或饮食过度,劳伤肠胃所致。  第二方面大家看,为什么冬天摩托车很难打火,即使机器启动后,也要让它烧一段时间,才能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可见寒冷不单能让动植物生长缓慢,也能够让机器变得缓慢。  同时更能够让胃肠动力不足,蠕动变缓慢,这就是为何我们经常要叫病人远寒凉忌生冷的道理。  张仲景很重视忌口,他在《伤寒论》饮食六忌里头,第一忌就是忌生冷。  大家不要一味吹吹风风凉就是伤寒,饮食生冷更是脏腑直接伤寒,这时脏腑缺乏一股阳火,气化不足,所以胃肠蠕动力就会减退,食物搁在那里,上下不得,运化不了,人体或胃痛,或吐清水酸水,或拉肚子,甚至食物堵塞在胃肠道里,腐烂腐败,这些浊气上攻,导致人像晕车那样,头晕呕吐。  其实说白了都是胃肠功能减退的表现,在南方你如果不懂得治胃肠病,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  南方地薄不比中原土厚,所以南方脾胃病的病人特别多,这也是中医因地制宜细想的运用。  所以为何一些南方的老中医善用补中益气汤跟平胃散跟二陈汤、温胆汤,灵活加减变化,治疗各类杂病。  因为补中益气汤,能让脾宜升则健,二陈汤、平胃散以及温胆汤,都是同气连枝的方子,能够让胆胃肠消化道下降,这叫胃宜降则和。  这样脾胃盘旋升降,就像太极里头的阴阳鱼一样,相互循环,往来无端,这样人体中焦气机转得活,身体内外上下,左右四维,都会因此而得到水谷精微供养而平安。  所以脾胃排脾胃论,在南方是很受用的。  食物要赖脾胃才能够消纳吸收,为身体所用。  药也要赖脾胃才能得到运化。  所以不管什么病,当脾胃功能不足,动力不足时,我们都要照顾到它。  常有些老中医在一些方子里头,放些木香山楂,或者谷芽麦芽或者焦三仙。  我们问他,病人没有反映食积,怎么用上这些药呢?  他笑笑说,食物赖脾胃以吸收,药物赖脾胃以运化。  重用这些消食化积,行气化滞之品,可以治疗食积气滞。  轻用可以健胃通肠,加强胃肠动力,不管什么病,胃肠动力加强了,身体的正气总会增多。  肠胃有一分调和,正气就有一分充足。  肠胃有一分损害,正气就有一分消减。  这就是老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过程中的心得之言。  而胡椒在《药性赋》中是主祛痰而除冷的,胃中的冷痰会使胃肠动力不足,浊阴不降就会导致中焦痞满难受。  故在《本草经疏》中说,胡椒,其味辛,气大温,性虽无毒,然辛温太甚,过服未免有害,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以致脏腑不调,痰气逆上,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则痰气降,脏腑和,诸症瘳矣!  大家可能这段古籍你要懂得抓住重点,用好胡椒就要抓住肠胃为寒冷所乘,动力不足。  这样你就能百用百效。  如果是阴虚火旺,火湿热内扰,就要慎用了。  为什么呢?  前面我们讲到,用错了寒热,用错了胡椒,反而会加重病痛。  故《本草备要》中说,多食则发痔疮,脏毒,齿痛,目昏。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破血堕胎,发疮损目。  故孕妇,即阴虚内热,血证痔患,或有咽喉口齿目疾者皆忌之。绿豆能制其毒。  大家看,胡椒虽好吃,但也不可多吃,现在很多人贪食麻辣香燥,所以吃出咽炎,食道炎,吃出目疾痔疮来。
  希望楼主继续传播中医正能量,弘扬中国传统医学~~静候新帖!~!!
  @中医普及学堂 旧人换新名来报到,
  记号  
  楼主讲的太精彩了,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请问楼主一个问题,我睡觉时经常打呼噜,还“吹气”,已经十多年了,也看过医生,吃过一些药,不见效。从中医的角度我应该如何调理呢?十分感谢,期待回复,谢谢!
  学习了
  认真学习
  楼主,我从产后,脾胃就很差,经常肚子叽咕叽咕,拉肚子,稍微吃点辣的,凉的,就拉,浑身也无力,头经常晕,腰也酸。哎,年纪轻轻的,没有一点活力,最近在附近看了中医,说我脾胃特虚,寒气重,也有湿气,还说我呼吸困难,妇科不好,腰也经常酸,全说对了,就是不知道开的药对不对症,楼主,我苦恼找不到好的中医,我这一身毛病可怎么办啊?方便加我q,你帮我看下我的药到底对症不?可以吗?  
  留着备用
  关注 学习
  @中医普及学堂 83楼
08:42  24、瞿麦2  所以有些病人服用这些令脏邪还腑的药后,感到身体内部好像洗了一场澡,用药能够用到这个效果,那是相当不错的。  胸闷的病人,你给他用枳壳、桔梗、木香,转动胸中气机,然后病人再放几个屁,觉得胸中本来一派乌云的,服完药后感到像有一扫把从上往下扫开,一下子心开意解,无比畅快。  腹胀便秘,肝区胀满的病人,你给他用大柴胡汤后,令肝部的脏毒还腑,排几次大便,肚子都松了,一团活水,很是舒服。........  ------------------------------  楼主,应该尊称您为先生,国家若是没有启用或重用您是国之损失,民之失福!先生非常值得我欣佩,致敬!在此,请接受最?层的一介平民最崇高的敬礼!
  李时珍亲自就实证过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说,  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盖豆寒椒热,阴阳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  现在很多人喜欢食花椒辣椒,觉得快膈开胃,但不知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因此而加重咽炎食道炎痔疮目疾。  这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要懂得少下馆子少吃麻辣了,这些麻辣造成的肝脏热毒,肠胃内热,用绿豆汤就可以解其毒。  但大家同样要把握住这个度,不管是温热的胡椒,或者清凉的绿豆,都不能长久的服用。  就像你开车一样,方向盘不是长久地死死固定在那里。  调过来后,就要懂得把药放了。  就像你过河一样,借助舟楫,度过去了,难道你还要把船背上山去吗?  所以胃中寒凉,饮食几次猪肚炖胡椒,或者胡椒枣,暖过来就可以了,记住不要再食寒凉,或者饱胀过度,去伤脾胃,身体自动会慢慢好过来。  不然的话,天天吃胡椒、硫磺也不管用,反而会伤身败体。  即使因为过食辛辣,导致热毒亢盛,煮食绿豆粥,也要适可而止,以免寒凉过度,败了胃肠。  所以中医难就难在这个度,中医是中庸之道,孔子曾经说过,中庸之道,百姓往往日用而不知,而且真正得到这中庸之道传承的人越来越少了,聪明的人常常做过头了。  就像有钱财地位,要么就娱乐太过,要么享受饮食营养太过,导致身体富贵病不断。  而贫穷的人,往往做不足,太过节衣缩食,太过吝啬,也会导致身体气机失调,阴阳不平衡。  最后脏腑功能紊乱,疾病生焉。  我们为什么讲胡椒时,要讲其中的利弊,利弊并不在胡椒,而在你对中道的领悟,所以我们要借助领悟讲胡椒来去体味中医折中调和之妙。  好接下来我们看薤白这味药。  本来按照《药性赋》白话讲,我们要讲到秦椒的,但秦椒即花椒,跟前面的川椒重复,所以从《药性赋》原文中提取薤白来取代秦椒。  其实我们《药性赋》选讲一方面是并没有把三百多味药完全讲完,只讲两百四十味药左右。  分为四大板块,寒热温平,平均每大板块六十味药上下,现在讲第二大板块已将近过半。  还有我们《药性赋》是有选择地讲,有侧重地讲。比如一味药未必系统地讲,四气五味,升降归经,一切主治功效。  我们是借药物来谈医理跟更广阔的养生之道,这样大家初学药性,就不会觉得枯燥,而且能够学得逻辑井然,推论严密,能够以道养生,以理御药。  所以即使讲一味药,也有选择侧重点。  像比如讲腻粉,讲金箔,这些不太常用的药,我们就跳出来讲养生,或者讲相关的其他医理药物,思维活活泼泼,不拘一格。  有些学生问,那还有剩下近百味药药没能讲全,会不会是一个遗憾?  这个不用着急,一方面,等我们将来讲《药性歌括四百味》时,可以补其不足。  另外我们讲药时,其实把很多理法理顺,那些药物虽然没有讲,但这真正讲起来,用的讲法,用的理路都是一样的。  这就像老师不一定要每道题都教你解,把基本的原理概念讲清楚,再给你当场操作,解几道题,聪明的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剩下的那些题不用老师教都会解了。  所以大家学药物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精髓,不要看到复杂多样的药物,就眼花缭乱,好像没有人讲没有人带领去探索,就难以前行一样。  地上本没有路,走多了就会成为路。  我们选讲《药性赋》也一样,没有固定的讲法,讲多了,大家熟悉这种讲法,能够开眼界,长知识,发人思维,那么就不虚此讲了。  下面我们看薤白善理气而宽胸。  薤白俗名叫小蒜,是百合科植物,是药食两用之品。  古代善养生者,大都喜欢这味药,所以大养生家,陶弘景说,薤白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  孙思邈也说,薤白心病宜食之。  而唐代的饮食专家梦诜说,此物可以作食疗粥养,服用这种薤白煮的粥,可以治疗老年人冷痢。  同时指出学养生者,常服之,可通神明,安魂魄,益力气。  所以薤白粥是一种长寿粥,胃肠中虚冷有积滞者,皆可服之。
  @野兽遇见乡巴佬 20楼
10:03  有病您别去麻烦西医才见出本事  光在这里吹的云山雾罩的算个屁啊  顺便,那些帮楼主猛舔中医傻子们  也长点志气,别有个头疼脑热的就舔个大脸去医院看西医  医疗资源这么紧张,您好好在家坚持你们的理想  我们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岂不美哉  ------------------------------  你真的是野兽加sb
  好贴,先顶后看。
  楼主说:我们是借着药物来谈医理跟广泛的养生之道。就是凭着这句话说出的这文章的特点,才吸引我这中医的门外汉看下去。感谢楼主。
  你好!请问下老师,我母亲也有需要一味大药,一味大心药的症状,请问补中益气汤加肉苁蓉、巴戟天,各什么计量,谢谢,不胜感激!
  大家不要一味薤白只是寻常蔬菜之品,或者因价钱低贱,不足以大病,便弃之不用。  这味药不论是食疗还是入药,对于治疗各类心腹积冷的慢性病都有显著的功效。  今天我们来看薤白在身体是怎么走的,我们需要引用《本草求真》里头关于薤白的描述,大家要看这味薤白在身体内如何转通心腹气机,这样你再去读古籍,用古方变可更加得心应手。  《本草求真》曰:  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  我们可以得知薤白的性味功用,行走路线,薤白辛温带点苦,辛温一入到体内,它就善于往上往外窜。  这股向上向外窜的气,立马可以打开胸膈中的寒痹。  所以寒痰留饮痹胸,常少不了薤白。  故张仲景瓜蒌薤白三方,都用到薤白,以去除胸中寒痹,治疗胸痹喘急。  薤白跟一般的辛温之品,有什么不同呢?  桂枝也可以辛温散胸中寒痹啊,但薤白多了一味苦,苦大家想想,有什么作用?  苦能降,焦枯能入心。  所以它辛温疏散,上焦沉寒的同时,能够借助苦降之力,把心胸中的积气向下导利,就像降落伞一样。  同时它向下的时候,还是带着一股性温之力,所以它所过之处,寒气瘀滞,必为之开罗,如同阳火,到处阴寒融散。  而薤白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体滑善通,这就是为何服用薤白过后,人从胸到腹,都有通透之感,而且这种通透之感,最大的体会就是容易放屁。  小时候家里做薤白吃,大家都记忆犹新,吃顿薤白后,必放屁连连。  中医就通过这样去帮你脏腑洗澡,帮你整条消化道排浊,能够让你身体那些死角拐角的瘀腐之气,撤出来。  人体的脏腑里面都是非常紧密的,大家学过解剖学,就知道了,整个人体解剖出来,脏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所以从解剖的表象看来,也应该运用五脏相关的整体观,来治病养生。  这联系紧密的脏腑,它有一个问题,就是一旦积滞出现,沤腐臭在里面,就容易污染周身。  所以中医看到这里,就得出一个结论,治疗整条消化道,就一个诀窍,帮助降浊。  浊阴降得好,你五脏都干净清爽,而在选择降浊阴,通肠腑里头,薤白堪称是一味很重要的药,它是一味能够令脏邪还腑,令阴浊排出体外的良药。  它辛温能够开通滞气散寒痹,苦滑可以降泻积滞,它可以从心走腹,从上达下,服用后使人频频有排浊放屁之感,并且脏中积滞从腑而撤。  张仲景看到这点立马选用薤白来治胸痹,你不管胸中的气滞寒饮瘀血,都可以用薤白辛开苦降,使寒痰留饮,消散下排,正体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脏腑整体观。  所以有两句话可以高度地概括薤白的功用,即:  通阳泄浊开胸痹,利窍滑肠散结气。  可见薤白入体,一方面是打开胸痹,辛温发散,另一方面是打开肠气,令结气下泻下滑。  这样的药物上哪找呢?  既能开发上窍,也能令浊阴出下窍,难怪,古代的食养家都喜欢上它。  而当今世人,竟然不能觉察,往往一味薤白不过寻常食料,焉能治大病,甚至药店都弃之如敝履,医生更以之为寻常。  孰不知寻常之品,用到极处便为神奇。  而《神农本草经》中对薤白的神奇功用早有记载,说它有轻身不饥耐老之功。  薤白能够从上往下理顺结气,寒积,故《药性赋》说它,善理气而宽胸,整个胸腹躯干之气,它都能够理,这样打击范围就相当广了。  同时它通过放屁,可以排泄陈腐之气,更是一绝。  我们看,薤白这两句话,第一句通阳泻浊开胸痹,在治疗胸痹方面,张仲景是瓜蒌薤白三方。  其中大体的方路都离不开,制阳光消阴翳。  胸中乃阳气居住之所,如果一旦阳气不足,阴寒就聚上来。  所以治疗胸痹,心痛彻背,脉沉微者,更应该一方面辛温通阳,把阳气发出来,另一方面苦降泻浊,让浊阴,痰饮积气出下窍。  当我们懂得这个通阳泻浊大法时,就能看懂张仲景是如何设计处方的。  为什么用桂枝甘草呢?  辛甘化阳,配上白酒,能够加强通阳之功。  为什么用瓜蒌薤白呢?  阳光制造出来后,你阴霾乌云,就要变成雨滴刮刷下来。  古人称瓜蒌薤白是对洗涤胸膈中痰垢的绝妙配伍,他们堪称洗胸污垢黄金二药组,有它们在胸膈中浊阴很快就被刷洗开来。  同时你要打开整个胸腹气机下行之通道,这样降本流末才能生化万物。  所以张仲景在瓜蒌薤白剂里头会用到枳实、厚朴,这可是大承气汤里头才独有的啊!  前面我们跟大家讲,很多肠中有便秘的病人,容易导致有胸闷,因为脏邪不能还腑,浊阴不降,而心又与相表里,肺又与大肠相表里。  如果再高度总结一下,整个胸都与下面的腹相表里。  你如果腹浊排不好,你胸中闷气能下去吗?  所以为什么长期应酬下馆子的人,腹中肥满,吃得太过饱胀,就容易心慌。  肠中积滞重,心脏负担就重。  所以你如果不懂中医,还以为饱食过度,只伤肠胃,而不知道更伤心脏。  很多饱食过度的,甚至会引起急性心梗,心肌缺血,甚至是心绞痛胸闷。  所以张仲景他看到这里,看到的是整个人体,故他在设计处方的时候,懂得层层递进,把胸中积气,下降到肠腑,撤出体外。  这就是最严重的胸痹要加枳实厚朴的道理。  胸满用枳实,腹满用厚朴。  枳实善于通降七冲之门,打开整条消化道的结气,厚朴主大腹,能让大腹气机宽畅淋漓,非常舒坦。  所以平常我们看到病人腹中胀满有积气的,总少不了用厚朴。  舌苔白腻的,必配苍术,因为此二药,善于加强脾主大腹之功,帮助大腹推陈出新,通降浊气。  所以张仲景用了枳实、厚朴,从上往下打开浊气下行的通道,这样上边通过桂枝、甘草制阳光,瓜蒌、薤白降阴翳,再利用枳实、厚朴导气机下行,照顾到腹肠来治疗胸痹,如果没有上下一体的整体观,如何能开出如此全面的降本流末方子呢?  所以古籍上说,薤白能令胸痹刺痛可愈,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薤白还能够治胃肠气滞,泻痢里急后重。  古籍上说,里急后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薤白,甚效。  原来古人认为行气则后重自除,调血则便脓自愈。  通过理顺肠腑中气机,令痢疾后重止住,这正体现古人说的痢无止法的道理。  肠道有败浊,通过泻痢排出来,这是身体再自救,中医看到这点用通因通用之法,先把肠道陈腐的气滞积滞导下来,疏泄走,那身体才会慢慢恢复。  痢疾一般要分为冷痢跟热痢,但不管是冷热痢,由于薤白善于畅通气机,都可以加进去,辩证加减,可以疏泄肠道壅滞。  所以我们如果总结薤白的功用,不外乎就两个,这就是唐容川在《本草思辨录》中提到的,薤白第一最能通胸中之阳,第二最能散大肠之结。  像这种既能够辛开以通阳气,又能够滑利以泻阴浊,这样阳动阴消,邪浊自然呆不了,这样的药确实不多啊!  所以大家要仔细地体味薤白,莫以为平常食物便忽视之。  好薤白这味药,我们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吴茱萸。
  药名叫薤白的藠头竟有这么多药效,真想不到。
  这个好,记号一下慢慢学
  这个好,记号一下慢慢学
  以观后效  
  希望更新,谢谢!!
  23、吴茱萸  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薤白。  知道这味家常小菜,也是一味大药,它上能够通阳散结治胸痹,下可以行气导滞医痢疾。  为什么它能上能下呢?  原来薤白辛温可以通阳气,苦降可以泻阴浊。  故这味药上可以打开心胸,散胸中郁结,下可以行气导滞,去郁陈莝,辅助大肠排浊,推陈出新。  故它一入到人体就同时辛开苦降,胸痹之症可除,肠滞之气可通,而且符合脏腑相表里的特点,能够令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现代广泛运用于治疗胸痹心绞痛,或者大肠气滞痢疾下重。  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积滞化。  故对于周身气机堵塞不畅,阳气不振者,往往可以选用薤白。  一般你身体没有气滞血瘀,就不要用,毕竟这种通阳散结之品,也是要耗散人体元气的。  但有些病人气机郁滞又不足,用时该怎么办呢?  这种虚中夹实之证,张仲景就教我们可以用补虚泻实法,比如治疗心脏方面的痹痛,心脉又不足的,你可以加进红参、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增大心脏动力。  再通过薤白、瓜蒌、枳实、厚朴,通降浊阴,这样推陈出新,痹痛乃去。  所以在临床上大家要分得清病人虚实,把握得住这个分寸,究竟要三补七通,还是四补六通。  一般要看病人的舌脉跟症状,脉象来看常见是左升右降,如果左脉升发不足,就应该以升阳为主,如果右脉肃降不及,就应该以降浊阴为主。  这样阳升阴降,阳动阴消,身体左升右降,循环往复,疾病可除。  有个胸痹的病人,左寸不足,右寸关独大,明显阳虚阴盛。  阳不能升达,胸中不展布,就会短期,阴不能肃降,胸胃部就堵得慌,所以烦躁难眠,胸闷短气。  我们给他用红参、桂枝、甘草,强大左寸心脉,用瓜蒌、薤白降右寸,半夏、升降开阳明胃肠下行的通道,枳实、厚朴令整条消化道气机,层层打开来,令浊阴降下去。  这样病人吃完后,很快心开意解,胸闷胃胀之症尽消。  这个思路就是从张仲景瓜蒌薤白三方里头,化裁变化出来的。  张仲景当时就能够取象自然,设计处方,我们学方子要真正学到门道,就要看出古人创方的思路。  大家看,为什么胸痹的病人,三种情况会发作。  第一是天气阴暗,阴云密布,气候无常或者晚上阴冷时容易发作加重。  第二个是劳心太过,或紧张郁怒,情志无常。  第三方面是饱食过度,使食物撑胀在胃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这时我们该怎么办?  设计处方的思路全都来自于临床,你观察胸痹病人发作的规律,加重的时间,你就知道如何去设计一个好的处方。  所以张仲景看到这点,故他用制阳光消阴翳之大法,针对第一点,张仲景用到瓜蒌、薤白这组对药。  薤白通阳散结,能够把阳气升达出来,同时它又苦降,善于滑痰降浊的瓜蒌。  这样使得阴云密布,阳气不足的胸中阳气重开,阴云化雨,肃降下来。  所以病人服用瓜蒌薤白要么痰容易排,要么屁容易放。  这正是阳动冰消的表现,阳动则气机大气一转,容易放屁,阴消则痰浊化了,容易排出。  所以常有病人说,大夫我服了你这个药,一天要放好多屁,这就对了,放完屁,腿脚就轻松了,心胸也开朗了。
  Mark 收了慢慢再看
  @若雨寻佩娟
22:00:00  感谢楼主!提个不成熟的意见,楼主对于药性还是分析的过少,上面的几味药都是如此,有点让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另外,楼主在排版的时候,是否再多用些心?现在的排版有点乱。希望此贴不要挖坑。  —————————————————  不乱,可以当复习  
  针对第二点,张仲景用红参来强大心脏,补劳心太过,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既达肝气,畅情志,又加强心脏动力。  所以这组药阵,就像一团阳火一样,把心脏暖热,前面我们跟大家讲,各种疾病到后期,都会发展到损伤心肾。  所以强大心肾是慢性病疑难病到后期共同的一条出路。  而这组药阵,就是专门从强大心脏立法的。  我们把心胸比喻成天空,心脏是太阳,胸肺就是天空。  太阳阳气要足够,天空要万里无云,一派晴朗,不要有阴霾污浊废气堵在那里,要保持空明状态,所以才叫天空。  而张仲景用桂枝甘草能够辛甘化阳,令心脏阳光日明,用瓜蒌薤白或半夏能通降浊阴,令天空日清,胸中痰浊渐空。  这样阳升阴降,阳动冰消,不单是治疗胸痹的大法,你如果运用得宜,更是调理周身阴阳的一扇众妙之门。  这样你运用瓜蒌薤白时,就不单是治疗胸痹心绞痛,但凡阳微阴弦,胃胀背痛,风湿关节痛,头痛颈僵,甚至肋痛短气,皆可治之。  所以大家要借助学一味药,去探知古代名方,然后借助古代名方去领悟阴阳之道。  难怪古人说,若人识得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  现在大家通过取象的思维,把天地对应到人体来,天有日,人有心,天有白云,人有肺,天有乌云,人有痰浊,天要阳光出来,乌云化雨,才能晴朗,万物滋生,人要心脏阳气足,痰浊滑下来,排出体外,才能神清气爽,五脏安和。  我们再看第三点,为什么饱食过度食物在肠胃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呢?  前面我们多次跟大家讲,心脏病的病人,不管是胸闷心绞痛,还是风湿性心脏病,或者做没做过搭桥手术,这都需要七分饱甚至六分饱。  为何呢?  大家想想,你如果车子的发动机都退化了,你还天天去超载,这不是让车子提前报废吗?  你不要以为你车子的后箱装的东西,只是后箱的问题,其实它直接关联到车子的发动机,超载不单伤到车厢轮子,轴承,其中更伤到的是发动机。  而人体的发动机就是心脏,所以饱食容易胸闷,饱食既引起胃病,肠病,更引起心脏病。  所以长期下馆子应酬熬夜,暴饮暴食的人,他们心脏没有哪个是好的。  因为肠道有一分积滞,心脏就有一分负担,肠道有十分积滞,心脏就有十分负担。  故对肠道减负,就是对心脏保护。  张仲景看到这点,所以他用枳实配厚朴,给整个胸肠减负,等于给人体发动机心脏以最好的保护。  但大家要能从方子里头读出保健之道,既然张仲景治胸痹,用到枳实、厚朴,其实就是告诉你肠腹不要有积滞,要七分饱。  张仲景用瓜蒌、薤白、半夏,目的是搜刮胸胃痰浊,其实暗中是告诉你胸部不要有痰浊堵塞,心脏就会舒服。  所以心脏病患者,要少吃鸡蛋牛年蛋糕糯米,这些黏黏腻腻,吃了不好消化,又容易生痰碍胃,搁在中焦,顶住心脏的食物。  张仲景用桂枝、甘草或红参来增强心脏动力,目的是告诉你有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命,有一分寒气就有一分病痛。  治病要注意保护阳气,所以不要吃生冷瓜果,要少吹空调,少洗凉水,坐卧不当风,同时更要少思虑过度,少劳心太甚,少纠结太多鸡毛蒜皮的琐事。  大家读古书看古方要看到古人如何设计处方,这处方代表着怎样的养生愈病之道,所以不会读书的人死抠书本字句,李白曾讽刺说,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他笑笑说,食物赖脾胃以吸收,药物赖脾胃以运化。  重用这些消食化积,行气化滞之品,可以治疗食积气滞。  轻用可以健胃通肠,加强胃肠动力,不管什么病,胃肠动力加强了,身体的正气总会增多。  肠胃有一分调和,正气就有一分充足。  肠胃有一分损害,正气就有一分消减。  这就是老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过程中的心得之言。  而胡椒在《药性赋》中是主祛痰而除冷的,胃中的冷痰会使胃肠动力不足,浊阴不降就会导致中焦痞满难受。  故在《本草经疏》中说,胡椒,其味辛,气大温,性虽无毒,然辛温太甚,过服未免有害,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以致脏腑不调,痰气逆上,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则痰气降,脏腑和,诸症瘳矣!  大家可能这段古籍你要懂得抓住重点,用好胡椒就要抓住肠胃为寒冷所乘,动力不足。  这样你就能百用百效。  -----------------------  顶一个!
  追啊追啊,终于追上了。  可是记性不好,得好好背才行啊。
  难怪古人说,若人识得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
  好贴呀,生动又实用!  哈哈,试着看了下 京都念慈菴的配方,居然小懂一点  谢谢楼主分享!
  您好能问一下我最近感觉四肢沉重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偶尔感觉头晕。
  而会读书的人,是读字外字,书外书,借助古人的字句,手指的方向,去看看到皎洁的月光。  因为真正的医理大道,往往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文字只能近似地描述医道奥旨,但不能完全代表医道。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文字,读阅古籍,要不拘泥于文字,不拘泥于古籍。  要放在天地中去道法自然,去读天地自然这部大书。  好下面我们来看吴茱萸  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  我们应该很早以前就接触到茱萸了,大家小学时,应该烂熟于胸的王维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原来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都极富有文化养生,防病保健。  在重阳节前后,古人除了饮菊花酒还要身插茱萸,登高眺望。  故有诗为证: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这吴茱萸有辟恶翁,或辟邪丹之称号,菊花又有延年客之雅名。  这样芳香辟浊的吴茱萸,配上清肝明目的菊花,真是相得益彰。  同时大家要想到,端午节前后,古人喜欢在门口放艾叶,菖蒲也取它香烈之味,可以改善人精神状态。  驱逐浊气,保持居室清爽,这样端午节跟重阳节,一个春夏之交,一个夏秋之季,这两个点都是疾病容易流行之时。  节日是在这里,利用天地之草木来消天地之疾患,正是古人长期实践防御疾病的智慧。  下面我们来看吴茱萸,为什么能够疗心腹之冷气呢?  原来吴茱萸辛热,但它又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它带苦,就像我们前面讲薤白一样,你辛热通阳没什么了不起,但你同时又还可以滑利下降,这样辛开苦降,集于一体,真是难得的药物,就像一个人既可以向外战场杀敌,驱邪于千里之外,又可以向内治理国家,收拾战场,把浊阴赶下去。  像这种出得厅堂,又入得厨房,能够出将入相的药物非常少,前面讲的薤白是一味,现在讲的吴茱萸也是一味。  因为《黄帝内经》上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凡药物很难两全其美,但吴茱萸在这里,既能辛热发散,以逐沉寒,又可以苦降浊阴,以止逆气,正符合太极旋转升降之理。  一物而两全,其用我们要特别注意。  所以在这一节课里头我们不单要讲吴茱萸疗心腹冷痛之功,更要从周身上下内外把吴茱萸的功用理顺。  关于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这在千年以前就早为人们所认可使用。  原来这吴茱萸的名字还有来历,就像我们听到到川连就知道四川的道地,听到淮山就知道河南的道地,听到广木香就知道广东的道地。  而这吴茱萸以古代吴国吴地产的为佳。  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国家每年都要向强国进攻,楚国强大,邻国吴国弱小,一年吴国使者,将本国的吴茱萸这味药材,进贡给楚王,楚王只知珍珠玛瑙,根本不看重这地方草药。  于是以为吴国吝啬无理,于是大发雷霆,将使者赶出去。  而楚国正好有位大夫跟吴国使者交往比较好,于是问个究竟,为何不送珍珠玛瑙,送寻常草药呢?  吴国使者说,吴茱萸乃吴地上等药材,能疗心腹之冷气,温中降逆,止痛止泻,素闻楚王经常吃海鲜鲍鱼,导致胃中寒冷有积,经常发胃寒腹痛,故进献之。  想不到楚王居然只爱财宝,不爱身体。  这位大夫听后,方感吴国使者有千里送药材,礼轻情义重之心,果然有一次楚王又因为饮食生冷,加上受寒,导致心腹冷气复发,腹中痛如刀绞,冷汗淋漓,满朝文武面面相觑,苦无对策。  这时这位大夫急忙将吴茱萸煎汤,献于楚王服用,真是覆杯痛止,片刻见效,楚王大喜,并问,此为何药?  大夫便将吴国使者献药吴茱萸的事说了一下。  楚王听后,才惭愧自己过失,连忙派人一边向吴国道歉致谢,一边在楚地也种起吴茱萸来,这样以后,楚国人民因受寒而腹痛吐泻的,没有不因此受益的。  可见这吴茱萸温中止痛,疗心腹之冷气的作用属于上乘。  为什么呢?  因为它既可以以辛温逐寒冷,又可以一苦降之性通降浊阴,这样腹中寒气得散,浊阴得降,何痛之有。  故大家一定要辨明,腹中寒气冷痛者,方可用之。  下面我们要从周身上下来看吴茱萸的用途,吴茱萸善入肝经,散肝寒,疏肝郁,降肝滞,是治疗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
  @中医普及学堂
08:42:00  17、百部2  还有一种是脾胃虚寒,这是最典型的,有些病人感冒发烧,打一场吊瓶后,烧是退了,但从此舌苔白腻,咳痰不止,咳吐的痰湿清稀的,这就是消炎过度,身体阳火被降下去,而津液不能够被蒸化,故而变为痰饮留着在肺部。  像这种咳嗽你如果不跳出肺来治很难根治,你吃各种止咳水,枇杷膏,非但难起效用,反而会加重。  你去买几瓶,陈夏六君子丸来效果都比较好。因为这里头有二陈汤降胃化痰,有人参...  —————————————————  在18。你说百部和紫菀,款冬花和用。是紫菀不是紫苑。。。  
  楼主您好,您这些讲义出书了吗?您有讲义的电子版吗??急求~~~~~~~~~
  @天天学中医 4561楼
16:43:47  楼主您好,您这些讲义出书了吗?您有讲义的电子版吗??急求~~~~~~~~~  -----------------------------  好事不在急中求. 慢慢来吧... 书多到没法读. 最近在看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精气神,阴阳五行 相生相克. 藏象学说... 头晕脑胀. 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完全没有方向了哇... 哈哈............
  大名鼎鼎的吴茱萸竟是入肝经的要药,真想不到。
  好文章。
  支持楼主'支持中医'支持中医药'
  @中医普及学堂
21:05:00  10、车前子2  宋代有个文学大家叫欧阳修,他跟车前子的故事,广为医林人士所知。  欧阳修苦于腹泻,连京城大国手国医都治不好,有一天他夫人听到街上有卖专治腹泻的药,才三文钱一包,就想买回来给欧阳修试试。  欧阳修刚开始不相信,也不想吃,后来他夫人用计让欧阳修服下这药。  想不到一服,小便通利,大便水泻就好了。  欧阳修大喜,马上派人把卖药的草医郎中请来,重金相赠,以...  —————————————————  好  
  大家看,肝经不单局限于胸胁,上至巅顶,下至足底,肝经都可以通达到。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你经脉所延伸到的地方,出现的寒气瘀滞疼痛,这吴茱萸通过暖肝寒,配伍适当的药物都可以把局部的瘀塞通开,疼痛解除。  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快地学到吴茱萸,以及跟吴茱萸相关的各种名方,我们从头往脚分七个点来论吴茱萸。  第一肝寒头痛,这在《伤寒论》上焦厥阴头痛,厥阴肝经受寒头痛,病人脉象偏迟,舌苔偏白,容易伴随,干呕吐涎沫,这是肝寒犯胃只表现也。  肝胃五脏六腑之贼,肝经寒凝,阳气不能条达,往往会导致浊阴降不下去。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上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故在临床上,我们经常抓住三点,一点是干呕吐涎,一点是头痛,一点是脉迟苔白。  这三点就像确定一个平面一样,能够确定一个证型。  这时吴茱萸配生姜,暖肝温胃,散寒止呕,加进人参大枣,照顾中焦。  这样肝经寒得散,脾胃虚得补,中焦升降恢复,四维肢末巅顶恢复如故。  往往这种头痛,吃生冷或者紧张后,会加重,这都提示肝寒胃滞,应该暖肝温胃。  从头我们往下看,第二点是咽喉食道胃,临床上经常碰到病人,呕吐吞酸,你往往用一些瓦楞子乌贼骨去制酸,发现见病治病,效果不太理想,这时你必须要从五脏论治。  如果病人肠道有积便秘,你把积滞通开,酸水就下来。  所以有时用麻子仁丸治疗了病人的胃中泛酸,中医就是这样,治便秘之药可以做压酸之用,并不是说这药能够中和胃酸,而是因为阳明通降酸水莫不随之而降。  下面没有堵塞,浊阴自然不上泛,所以马桶冲不下,要问问是不是下水道堵塞了。  这正是中医教大家见病要思源,要多问为什么的道理。  疾病的表现常常未必是病根,就像灯出现问题,有时是下面开关的问题。  所以很多泛酸,浊阴不降,其实都是下面肠腑堵塞开关不利。  而另外一种泛酸,也不能全治胃,要治肝,为什么呢?  因为病人左关脉弦硬,明显肝郁化火,右路肺胃脉亢盛不降,明显浊火反弹。  你再一问病人,是不是经常生气啊?  他经常会点点头。  然后再问胸肋不是不是有胀闷感,平时是不是容易有口苦。  病人一点头,你就知道这是中医所谓的肝胃不和,不是单纯性胃气不降导致的吞酸泛酸,这种反流性食道炎胃炎,不能只治胃肠,而忽视治肝,因为病人经常吃压气饭,经常纠结计较,容易紧张不安,情绪浮动厉害,这都是肝气郁结,郁滞化火之象。  肝气郁滞则肋痛,郁滞化火则口苦,木来克土,则胃气不降,呕吐吞酸。  这时你用两味药就管住了,就是朱丹溪的左金丸,用黄连配吴茱萸,辛开苦降,解决中焦肝胃堵车赛车的症状。  这里既有吴茱萸辛开,肝部胸肋部郁结,又有黄连相配,帮忙苦降胆胃浊火,这样肋部气机打开,酸水就降下来。  所以这组药对堪称肝胃不和,口苦吞酸的黄金药对。  如果病人呕吐厉害,那你还可以加进半夏、生姜。  半夏、生姜这两味药,最善于打开阳明胃肠下行的通道,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上说诸呕吐,谷不得下,小半夏汤主之。  而小半夏汤就是半夏配生姜。  所以大家看到一个呕吐吞酸,既要看到胃气不降,又要看到肝气不条达,你只有以脏腑相关的眼光来去思量疾病,才能够考虑周全,治病求本。  所以才能够用吴茱萸配黄连,辛散疏肝解郁,苦泄止酸降逆,以条达这个圆运动升降的气机。  使酸水能够循常道而下不治自愈。  讲完了前面两方面,我们看吴茱萸的第三方面功用,外达四肢。  在《伤寒论》上说,一个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身体有久寒,一方面血虚,一方面阳气不达。  这种病人容易犯冻疮,手冷,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里面有当归、白芍养阴血,桂枝、细辛开发阳气,吴茱萸、生姜散寒降逆,大枣、炙甘草培补中焦,通草可以连通脉道,等讲汤方时,我们再开详细分析。  为什么这吴茱萸在肢节逆冷里头也很好用呢?  《神农本草经》上说吴茱萸能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所以在风冷肢寒里头,它大有用武之地。  古人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  四肢皆禀气于胃,所以四肢厥寒,气血供养不够,其治在胃。  应该让胃部能够辛开苦降,把温热的气血,打到四肢去,再寒积收回来排下去。  而吴茱萸在古人认为正是辛温走散开发之药,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
  我这也有一些中医的书籍/u/8197
  学习。
  记录下
  @中医普及学堂 14楼
17:03:19  5、菊花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上节课我们讲到海藻散瘿破气,它跟昆布常相须为用,是治疗瘿瘤瘰疬的要药,那什么是相须为用呢?  好比人的胡须,左边有一把,右面对称就有一把,两边看起来就平衡。  而这些对药,能够起到共同加强治疗作用效果的。它们往往在开处方时,搭配在一起。  比如三棱、莪术能破气,海藻、昆布能软坚,桃仁、红花可活血......  碰到气结有坚块血瘀不通,这些对药就像金刚钻......  -----------------------------  很好,枸杞菊花茶我也常喝,效果是非常明显,不过喝太多或太浓也易容生湿气!
  楼主你太神了
辛苦你了。  刚看了三四个 觉得很对很准。 也很懂。
比如羚羊角这个,我一亲戚孩子有高烧惊厥的经历。之前看的医生都不咋滴,才换了医院医生正是 配有这个药!!  详细看,收藏中。
  每天都来顶一下。
  @中医普及学堂 15楼
20:54:07  6、射干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上节课,我们讲到菊花能明目,菊花它是花中君子,文人墨客们喜欢托菊言志,所以屈原《离骚》上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归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菊花分为白菊花跟野菊花,一般的白菊花平和一点,野菊花就苦寒一些,所以白菊花偏补野菊花偏泄。  如果你碰到一般的风热并不重就用白菊花,碰到热毒上攻,口苦尿赤较重的,......  -----------------------------  中医的阴阳理论、五行相生相克等都是古人在感悟天地人领悟出来的理论。白昼更替,四季轮回得出最朴素的古典哲学。道法自然。但现在的人们学了点所谓的西方科学,就以为自己多么的牛逼,以偏概全就说中医是旁门左道,个别不学无术的庸医打着“老中医”名号骗人,就说中医是伪科学!我只能说这些人无知,何为科学?连最最根本的自然规律都不是科学还有什么是科学? 我建议这些人静心下来去感悟自然、感悟天地,他们会发现中医是博大精深的!
  @野兽遇见乡巴佬 20楼
10:03:21  有病您别去麻烦西医才见出本事  光在这里吹的云山雾罩的算个屁啊  顺便,那些帮楼主猛舔中医傻子们  也长点志气,别有个头疼脑热的就舔个大脸去医院看西医  医疗资源这么紧张,您好好在家坚持你们的理想  我们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岂不美哉  -----------------------------  这人神经病。
中西都有可取之处 为何非要 抑彼扬此?   两者并存不是最好的?
  @中医普及学堂 18楼
09:29:26  7、薏苡仁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上节课我们讲到射干这味药,大家都把射干能疗咽闭而消痈毒背的滚瓜烂熟了吧!  学医非常重视童子功,非常重视记诵,所以我们时常要重温经典名篇,要常读诵,温故而知新,经常去反复琢磨诵读,你大脑里头就会有很多灵感。  比如射干,你应该诵读到像本能反射一样,手碰到热水,自然会弹回来,当你眼中看到咽喉热毒疼痛,射干这味药,自然就会从底下跳出来。  上节课我们还跟......  -----------------------------  楼主,薏苡仁食太多,会不会偏凉?
  看了个把小时 一页还不曾完结。
  看了下发帖是今年3月份,敢问楼主是否结集出书?
很想买一本 慢慢研磨。  你可以私信我。 谢谢楼主。
  谢谢楼主,普及知识,顶,再顶
  我是鱼医,现在也是用不少保肝下火等中成药,医者,悟性也;楼主形声色俱,支持一个
  必须马  
  非常好,希望楼主能讲下伤寒杂病论,期待啊  
  因为风寒湿大都先从皮表肌肉而入,脾胃主肌肉,你要加强肌肉的功能,就必须要加强脾胃,热气由中焦旁达,这个治法古人称之为,灌中州而达四旁。  当中州气足,四旁血充,则手足厥寒之证俱除,脉细欲绝之象亦得到充实。  我们再来看,吴茱萸第四方面的用途,下治泻痢。  有一种拉肚子最为奇怪,清晨天蒙蒙亮,腹中冷,一上厕所就拉稀,而且久久难愈。  这个在中医叫做五更泄,五更泄有个特效方,叫四神丸。  四神丸就是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四味药同用,这是脾肾并补的,当身体阳气不够时,在最寒冷的时候,食物就消化不了,凉在里面,拉出来或清冷,或完谷不化,或吸收不彻底。  中医看到这个象,就要懂得给命门脾土加把火,灶下火热才能够腐熟水谷,所以用大辛大热的吴茱萸,直接把热气下达。  一般温热之药,容易往外发散,而吴茱萸此药下气最速。  所以《神农本草经》上第一句话就说吴茱萸主温中下气。  凡脾胃肠腑中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动,不能运化水谷,那么水谷变凉冷不消,瘀积在腹内绞痛,变为拉稀,吴茱萸禀火气而生,味辛气温,又善于苦降下气,一下子引阳火直抵下焦,散寒温中,燥湿解郁。  所以凡寒气在腹,气不得温,腹满下痢,必用吴茱萸。  古人说,下痢寒气用之入神,诸药不可代也。  上面我们讲了吴茱萸的四大方面功用,外则上达巅顶治头痛,内则温中降逆,治泛酸呕吐,旁则达四肢,治脉微厥寒,下则治五更泻痢,这都是利用吴茱萸善于拨开阴霾,令阳气升发。  所以大家要知道吴茱萸虽为肝寒之药,却身体内外上下无处不到,以肝经上达巅顶,下至足底所致,所以吴茱萸善于疏通气血,降泄浊阴。  我们再看吴茱萸第五方面功用,妇人痛经,但属于下焦虚寒者,张仲景最善用温经汤,为什么会痛经呢?  《黄帝内经》上说,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  这不正是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吗?  人身体得温热,血脉就变大膨胀,非常通畅,如果收寒凉,血脉就变小闭缩,不通则痛。  所以治痛经离不开助血脉疏泄的药,更离不开帮血脉温暖的药。  但痛经必定有瘀滞,无瘀滞不痛,所以还需要帮助血脉降浊的药,这种药上哪找呢?  那非吴茱萸莫属,吴茱萸辛热,善于条达疏泄肝气,温暖肝经,更带些苦降之力,能够令血脉浊气,顺流而下,以出下窍。  所以清代的陈修园,极度赞叹此方说,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收取效。  因为此方寒热通补并用,以温阳通利为主,而不是猛烈地攻逐,使人体血脉得温则通,瘀浊遇阳则化。  寒温并用,通补兼施,使月经通调,诸症自消。  大家只需要辨明病人腹中冷痛,遇寒则重,得热则减,皆可以加减变化用之。  女的有痛经,那么男的呢?  男的就有睾丸痛。  所以吴茱萸在第六方面的运用治疗男子睾丸痛或寒疝腹痛,有个病人睾丸冷痛一周多,晚上加重,这叫日痛三焦火,夜痛体内寒。  所以应该直接引热气下达,温暖睾丸,有哪味药可以把气机沉到睾丸下面去呢?  当然是疏肝理气的种子类药,古人认为肝经下络阴器,种子类药物以子通子,诸子皆降。  所以选用寒疝睾丸痛特效方导气汤。  用小茴香配川楝子,寒温并用,诸子皆降,下达肝经暖少腹,下达阴器,畅达少腹气机。  再用木香配吴茱萸,同样能够暖肝脾之寒,脾主大腹,肝经下络阴器,大腹气机条达,温暖睾丸之痛尽除。  所以病人服用第一付药,睾丸痛就减轻了,第二付药就消失了。  这吴茱萸真乃肝寒气痛之不二良药也。  它既可散肝经之寒,也可以疏肝气滞郁,又可以降肝脉之浊。  所以凡是肝经气机所不能够疏泄到达的地方,既缺乏一股阳气来温暖,所以会寒凉,又缺乏一股力量使浊阴肃降,所以堵塞在局部便疼痛不堪。  故用一味吴茱萸达肝郁,散肝寒,降肝浊,真是一举而多得也。  所以大家看,不管是男子的睾丸痛,还是女子的痛经,但属寒凝气滞,无不用吴茱萸。  我们要知道用吴茱萸的道理,那就是肝经下络阴器,当生殖系统,被阴寒所包绕时,这时唯有吴茱萸这种辛热苦泄之药令肝主疏泄功能加强把阴寒赶出去。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虚火旺失眠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