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数学题在线解答题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请高手解答高数题~
y''/y'=-3/x
lny'=-3lnx+lnC1
y'=C1/x^3
y=C1×(-1/2)×1/x^2+C2
y'=C1/x^3
所以,所求的通解为
y=-C1/(2x^2)+C2
解法二(降阶法)令y'=p,则y&=dp/dx,于是,原方程可化为
x(dp/dx)+3p=0
(1/p)dp=(-3/x)dx
两边积分得
ln|p|=-3ln|x|+C'

|p|=e^C'/|x^3|

(其中C=(+,-)e^C')

y'=C1/x^3
所以,所求的通解为
y=-C1/(2x^2)+C2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详细解答如下:
大家还关注请解答以下几题_百度知道
请解答以下几题
1、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谈一下你对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研究的看法。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理,谈一谈你对韦伯关于“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关系的看法。3、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的批判中,马尔库塞与马克思的批判路向有何不同?4、如何正确评价马尔库塞的革命新理论?
一、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谈一下你对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研究的看法。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属于韦伯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韦伯一生致力于研究 “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亦即试图从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中心内容是新教伦理推动了一种基于世俗禁欲主义精神而来的天职观念上的生活理性观念的演进。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在构成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在社会学研究领域,马克思开创了批判社会学的传统,主要的方法论是辩证方法。而韦伯则为理解社会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方法论是理解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研究社会时,既有一致的方面,也存在着分歧和对立。一致性表现在:两者都强调人的行动或活动的能动性,将社会事实看成是人之所为,即它们对认识及认识的对象都采取了一种能动主义的态度。分歧则表现在两者对这种能动主义态度本身上的差别,即它们对人的社会活动及主体在社会中的作用的看法上的根本对立。理解方法强调人的任何行动和活动都是主观的,个人行动时的不同的主观动机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的基本原因。而辩证法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二重性活动,分析研究的立足点应放在人的实践活动的这种矛盾运动上。矛盾是辩证研究方法的核心,它强调的是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诸如此类的对立面间的相互作用。基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异同,导致了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既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一致的方面,也有严重对立的方面。
首先,韦伯在书中对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予以肯定。他想表明的是人对经济所采取的态度可能为自己的信仰体系所左右,而信仰体系在一定时期里又是受经济制度支配的。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精神和物质两个条件,正是基于此资本主义才在西方得以产生,且精神条件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韦伯歪曲并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予以庸欲化,甚至进一步否定历史唯物主义。韦伯在此割裂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片面地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经济因素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由于其理解方法侧重于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片面的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所歪曲和误解,他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基础视为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 总之,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以其理解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从宗教观念分析资本主义精神怎样产生的一个角度。这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截然相反。所以,由于韦伯和马克思在分析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导致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唯物史观的矛盾看法。辩证法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二重性观点一方面否定了那种认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完全决定于人的自由意志的唯意志论,另一方面也否定了那种认为社会的结构及历史的变迁完全受社会的客观必然性支配,人的自由意志全然毫无作用的历史宿命论观点。而理解方法由于对主体行动自由选择的强调,给人留下他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变迁的一种唯意志论的观点。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理,谈一谈你对韦伯关于“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关系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又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进一步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在自身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第二,与那些脱离实际的抽象教条截然不同,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 第三,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社会功能必然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韦伯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用“价值关联”反对英、法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错误倾向,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关联”作为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相伴而生的一对矛盾,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单独抽取某一方加以分析批判。“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1、价值无涉和价值关联的对立
“价值无涉”(即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历史传统是休谟的应然和事实、康德的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之分,也即道德和科学之分。在提到二者的区别时,韦伯有时看作为研究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价值关联”在研究主题的选择、材料的收集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价值无涉”集中于对获得的经验材料的处理。但两个阶段和两个原则并非完全对应的,对经验材料的处理包含对经验材料的意义的理解,包含价值关联;同样,在材料收集过程中,当然也要求尽可能客观点,包含价值无涉。价值关联是韦伯社会科学的基础,社会科学依据一定的价值与一定的实在发生联系,这便是价值关联。价值关联是文化意义的逻辑前提。价值关联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文化事件直接相连。文化事件是社会实在,但该社会实在之所以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成为文化科学的对象,并非因为它原来就如此,而是因为它在与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中变得重要了,它便对我们有了意义。具体来讲,包括三个层次:(1)人类的任何行动都受价值支配的;(2)研究者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以及它要得到什么样的说明,取决于他们的理论范式;(3)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联系行动者的主体价值。 2、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的统一 
一方面,韦伯把“价值关联”看作是“价值无涉”的前提。“认为从要求经验地讨论‘价值无涉’的立场出发,价值判断的讨论就是无结果和毫无意义的观点,是与我们完全不相干的,因为关于价值判断意义的认识恰是所有这类有益讨论的前提。”若是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就没有选择材料的原则和关于个别实在的有意义的认识。“价值无涉”只是研究者进行经验研究时的一种策略,或者讲一种尽力而为的要求,或者讲一种理想状态,是对研究者提出的诚实的要求,“价值无涉”即是理性诚实。“价值关联”才是基础的,相对于“价值无涉”的理想状态,“价值关联”是现实的状态,“价值关联”伴随着研究者生活的一切领域,当然也贯穿于研究者的整个研究过程。韦伯始终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关联”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价值关联”不可避免,为了对文化事件进行科学的研究,必须对价值判断进行必要的限制。因此,“价值无涉”和“理想类型”一样,都是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所采取一种策略。 
另一方面,通过价值无涉来保证价值关联的文化事件的意义可以理解和表达,可以被研究,使价值关联的文化事件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价值无涉保证文化事件的意义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因为在此文化事件的意义已从纯粹个体的体验中抽象出来,使其获得了一般性和客观性,虽然这种一般性和客观性还只是相对的,但具有这种客观性和一般性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研究,这也正是韦伯的理性类型所要做的事情,即:建构出和个体文化事件相关的一般的文化事件的类型。另外,这种价值无涉也具有内在的依据,建构起一般的文化事件的理性类型确实也是可能的。因为人的行动并非完全非理性的,行动的理性也使人的行动具有一般的特征,特别是工具理性行动者(手段目的合理性行动)更是接近按照一般的类型进行行动。三、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的批判中,马尔库塞与马克思的批判路向有何不同?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马克思和马尔库塞都持一种批判和否定的态度,都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现有经济领域的根本状况。但是,在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上,二人又提出了绝然不同的回答。马克思要求以一种新型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取代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而马尔库塞则要求从根本上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活动的强制性影响。 从马克思的观点看,现有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构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交换关系在表面上体现为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而实质上却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公正关系,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这种最广泛剥削关系。另一个是在经济内部的客观规律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会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剥削关系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找到掘墓人──无产阶级,而经济危机则会以铁的规律埋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正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在伦理方面和经济规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马克思要求以一种全新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在这种全新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将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私有制必将被公有制所取代,社会化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将随之得到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被一种全新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所取代,这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仅仅意味着经济的某种历史形式,而并不意味着经济本身。马克思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经济,也仅仅是批判和否定经济的这种历史形式,并不批判和否定经济本身。这也就是说,在新社会里,经济仍然可能存在,仍然可能具有它向来所具有的优先性地位和意义。所以,恩格斯在设想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时就认为,自由王国仍然是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只不过在自由王国里“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生产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 但是,马尔库塞不仅要超越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制度,而且要超越经济本身,超越一切经济形式。因为在他看来,本能冲动与经济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它根本不可能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满足。这里所说的经济活动并不是哪一种形式的经济活动,而是一切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一个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对人来说都是一个必然王国。马尔库塞指出:“物质生产不管组织得多么公正,多么合理,它决不是自由和满足的王国。”马尔库塞认为,一切经济活动对于本能冲动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基本压抑”,而资本主义经济活动除了产生这些“基本压抑”之外,还会产生“额外压抑”。由资本主义的特殊的经济形式所产生的“额外压抑”是可以消除的,因为这些压抑不是由经济本身造成的,而是由资本主义统治造成的。而由经济本身造成的基本压抑是不可消除的,它是个人生存的必要前提。面对不可消除的而又必不可少的基本压抑,人们应该怎么办呢? 马尔库塞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尽量缩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时间。他说:“非压抑性秩序只是在最成熟的文明阶段,即在用最少时间、最小身心能量满足所有基本需要的时候,才是可能的。它们反对受操作原则支配的自由观,而把这种自由留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是将以普遍地得到满足的生存需要为基础而出现的一种生存方式。自由王国被看作处于必然王国之外,因为自由不在‘生存斗争’之中,而在它之外。拥有和获得生活必需品乃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而不是其内容。必然王国、劳动王国,乃是不自由的王国,因为在这个王国中决定人类生存和功能的,不是人自己的目标和功能。而且那种目标和功能也不允许人类机能和欲望自由消遣。” 从上面的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要求通过消灭私有制而使经济活动变成实现人的本质的一种活动方式;而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要求尽可能废除一切经济形式,真正的经济自由意味着“摆脱经济的自由──摆脱经济力量和经济关系的控制”,意味着“免于日常的生存斗争、免于谋生的自由”超越经济必然性,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是人类奋斗的最高目标;但是,要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则是根本不可能的。马尔库塞根本没有看到经济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的根本原因,因而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超越经济必然性的漫长性。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使马尔库塞的学说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试图重新恢复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是自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长期努力方向,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贡献。但是,通过贬低乃至取消经济的优先性地位来确立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则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既要批判和超越经济的资本主义形式,又要坚持在现实条件下的经济优先性,这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四、如何正确评价马尔库塞的革命新理论? 马尔库塞在批判现存的社会、现存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改变它们的革命理论,对所谓适合“现代工业社会”的“革命”的动因、对象、主体、方式作了全面的论述。他的“革命新理论”的最引人注目之处一是把解放人的爱欲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二是把“青年知识分子”和“嬉皮士”之流作为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三是把人的本能结构作为革命的主要场所,把改变人的本能结构的病态作为革命的主要方式。他所提出的这种革命理论是一种极端夸大主体能动性的革命。在他看来,既然意识是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那意识的改变就意味着社会现实的改变,既然人是历史主体和文化的创造者,那他也就能够改变异化的现实和病态的文化。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没有看到这一实质所在,没有改变现存社会的自觉意识。正确评价马尔库塞的革命新理论 马尔库塞的社会革命理论就其总体上而言是不科学的。他所提出的这种革命理论是一种极端夸大主体能动性的革命。 首先关于革命根源,他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对革命根源的分析,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根源的理论并不是饥民暴动论,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的要求,革命的目的是要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其次,关于革命主体,他否认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而把青年知识分子和嬉皮士之流作为革命的主体完全是不符合实际的。工人阶级的革命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尽管工人阶级自身在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代表工人阶级己与统治阶级完全同化,并成为后者中的一员。目前的工人阶级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稳定时期而沉默着,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人阶级自然会成为革命的主力军。而马尔库塞所指派的这种革命主体,充其量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搞一些抗议和破坏作用,并不能危害到整个资本主义的大厦。 再次,关于革命道路问题,马尔库塞关于革命动因观点和革命主体观点的错误注定了他关于革命道路理论的漏洞和矛盾,“大拒绝”要求人们全面反对现存制度,与现存制度不合作,但是他又反对改变现存制度的基础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他要实现人的爱欲的解放,就必须改变压抑人的爱欲的社会环境和统治制度,但是他又提出要改变这一切必须要由得到了解放的“新人”来完成,是先改变环境还是先培育这种新人,马尔库塞陷入了矛盾,而他自己并没有给我们一个信服的答案。 当然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试图改变这种爱欲受到压抑,人性被扭曲的环境,并提出了自己理论上的解决途径,其勇气和胆识是值得肯定的。他并不是一个资本主义的辩护士,这一点是事实。不过就其具体理论的实践意义而言,就显得不那么科学和可操作性。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了马尔库塞理论的失败。实践是最好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平均速度是每秒(1+1)÷(1/5+1/8)=6又2/13米
要500÷(55+45)=5小时相遇
距离是(56+63)4=476千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观察图形,解答问题:(1)按下表已填写的形式填写表中的空格:(2)请..
观察图形,解答问题:(1)按下表已填写的形式填写表中的空格:(2)请用你发现的规律求出图④中的数y和图⑤中的数x.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湖南省中考真题
解:&&⑴图②:(-60)÷(-12)=5&& 图③:(-2)×(―5)×17=170,(-2)+(―5)+17=17, 170÷10=17 .&&&&&&&&&&⑵图④:5×(―8)×(―9)=3605+(―8)+(―9)=-12y=360÷(-12)=-30图⑤:,&&解得&&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观察图形,解答问题:(1)按下表已填写的形式填写表中的空格:(2)请..”主要考查你对&&探索规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探索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掌握探究规律的方法,可以通过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有时通过类比、联想,还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或图形特征进行透彻分析,从中找出隐含的规律; (2)恰当合理的联想、猜想,从简单的、局部的特殊情况到一般情况是基本思路,经过归纳、提炼、加工,寻找出一般性规律,从而求解问题。 探索规律题题型和解题思路:1.探索条件型:结论明确,需要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探索条件型往往是针对条件不充分、有变化或条件的发散性等情况,解答时要注意全面性,类似于讨论;解题应从结论着手,逆推其条件,或从反面论证,解题过程类似于分析法。2.探索结论型: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的结论或结论不唯一,而要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的题目;探索结论型题的特点是结论有多种可能,即它的结论是发散的、稳定的、隐蔽的和存在的;探索结论型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1)从特殊情形入手,发现一般性的结论;(2)在一般的情况下,证明猜想的正确性;(3)也可以通过图形操作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或转化为几个熟悉的容易解决的问题逐个解决。3.探索规律型:在一定的条件状态下,需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题目;图形运动题的关键是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并仿照原题进行证明。在探索递推时,往往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要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每次变化过程中都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和不易看清的图形变化部分。4.探索存在型:在一定的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而且探索题往往也是分类讨论型的习题,无论从解题的思路还是书写的格式都应该让学生明了基本的规范,这也是数学学习能力要求。探索存在型题的结论只有两种可能:存在或不存在;存在型问题的解题步骤是:①假设存在;②推理得出结论(若得出矛盾,则结论不存在;若不得出矛盾,则结论存在)。&解答探索题型,必须在缜密审题的基础上,利用学具,按照要求在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归纳、想象、猜想,进行规律的探索,提出观点与看法,利用旧知识的迁移类比发现接替方法,或从特殊、简单的情况入手,寻找规律,找到接替方法;解答时要注意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因此其成果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其思维必须严格结合给定条件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是数学综合应用的能力要求。
发现相似题
与“观察图形,解答问题:(1)按下表已填写的形式填写表中的空格:(2)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83705518398126248174128237485225275请帮我解答以下两个题目:1、目前有以下两个投资方案可供选择,已知两个项目每年获得的收益相同.方案一、年初投资100万元,每年还需要投入20万;方案二、年初投资140万元,每年还需要投入_百度作业帮
请帮我解答以下两个题目:1、目前有以下两个投资方案可供选择,已知两个项目每年获得的收益相同.方案一、年初投资100万元,每年还需要投入20万;方案二、年初投资140万元,每年还需要投入
请帮我解答以下两个题目:1、目前有以下两个投资方案可供选择,已知两个项目每年获得的收益相同.方案一、年初投资100万元,每年还需要投入20万;方案二、年初投资140万元,每年还需要投入15万元;假设项目周期是5年,分别用费用年值法,净现值法两种方法判断哪个方案更加可行,假设基准收益率为12%.2、已知某企业的固定费用是100万元,单位产品变动费用为200元,每件产品销售价为300元,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0件,试求:1、该企业盈亏平衡点产量是多少?2、当年利润为135000元时,产量是多少?3、最大盈利能力时,利润是多少?
这是工程经济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先解决第二个问题.根据产销量盈亏平衡计算公式,(各符合代表的意义就不说了).(1)该企业盈亏平衡点产量:Q=F/(P-Tu-Cu)=100*10000/(300-200-0)=10000件.(2)当年利润为135000元时,产量:Q=(B+F)/(P-Tu-Cu)=(*10000)/(300-200-0)=11350件.(3)最大盈利能力时,利润:B=P*Q-F-Tu*Q-Cu*Q=300*0-0-200*元.第一个问题,方案一:费用年值法:PC1=100+20*(A/P,12%,5)=100+20*3.6万元;
净现值AC1=PC1(P/A,12%,5)=172.096*0.万元;方案二:费用年值法:PC2=140+15*(A/P,12%,5)=140+15*3.2万元;
净现值AC2=PC2(P/A,12%,5)=194.072*0.万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问题解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