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2013~2013 2014学年期末上

全国各地重点高中:
全国各地杯赛:
按省/直辖市查询: |
全国81个热门城市快速直达
您现在的位置: &
学年青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来源:中考网整理 文章作者:若冰
&&&&请下载附件:
&&&&《学年青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百科词条:
资讯周排行
资讯月排行
中考工具箱当前位置:
> 学年度第二学期惠安青山中学团委工作计划
学年度第二学期惠安青山中学团委工作计划
日 21:01:17
访问量:408次
学年度第二学期惠安青山中学团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惠安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上级团委及学校的中心工作,扎实做好各项常规工作,不断加强创新力度,着力提高全校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团员意识,发扬团员的先进性,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力争本学期使我校共青团的工作上新的台阶。&&&&二、工作要点&&&&(一)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构筑青少年精神支柱,并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主题团日活动为契机,继续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不懈地以团干部为重点,通过加强培训、开展交流、典型示范等形式,推动青少年理论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努力构筑青少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2.让学生了解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山中学学生的爱国情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3.优化宣传阵地,拓展宣传平台。充分利用黑板报、班级园地、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为共青团员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及时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和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二)加强青少年人才培育工程的力度&&&&1.继续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初中生活,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有计划地、规范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团员青年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了解,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友爱和尊重,提高自己的活动组织能力和活动参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开展一次活动,争取人人都有收获,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特点的研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要以“小型化、经常性”为活动方针,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主动发展的品质。&&&&&
2.深化青少年读书计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主题读书活动、读书征文、读书心得等为主要内容,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推动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促进青少年求学求知,促进形成读书学习的气氛,促进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展示天中团员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扩大共青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3.全面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服务社会。加强对青少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队伍的培训和锻炼,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适应新课改要求,规范社会实践和校园服务的程序,丰富实践内容。进一步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内容,形成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络。&&&&(三)切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1.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党建带团建工作,抓好学校团的思想建设、阵地建设、组织建设。&&&&2.加强团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团日活动制度、规范团的活动仪式、完善新团员入团集体宣誓、重温入团誓词等措施,增强团员意识和先进性,更好地发挥团员模范带头作用。严格团员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好团关系接转、团员注册评议、团员证使用、团支部工作手册使用等。&&&&(四)做好学校及上级团委布置的工作&&&&以上是团委本学期的初步工作思路,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中心工作,开展团的活动,为推进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共青团惠安青山中学委员会
&&&&&&&&&&&&&&&&&&&&&&&&&&2014年2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团委工作进度安排表
工&&作&&内&&容
1.制定团委工作计划;
2.做好团委方面的准备工作。
1.召开广播站工作会议;
2.组建首届学生会;
3.3月5日开展“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组织团员志愿者帮扶孤寡老人活动;
4.3月12日,植树节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5.安全主题教育。
1.做好新团员组织发展,举办新团员发展对象团知识讲座、培训;
2.清明节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系列活动;
3.法制教育。
1.新团员发展及团支部工作指导;
2.五四青年节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3.组织各班出一期“五四”黑板报并评比;
4.感恩教育。
1.开展“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的评选活动;
2.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3.档案整理及工作总结;学生会各部门上交工作总结;
4.整理毕业班学生团员资料。
1.布置团员暑假社会实践调查;
2.毕业班学生团关系转出手续办理;
3.向上级团委及学校党支部汇报工作。
&&&&&&&&&&&&&&&&&&&&&&&&&&&&&&&&&&&&&&&&&&&&&&&&&&&&
编辑:吴进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请填充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青山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测试
16:35&&作者:&&来源:&&字号:|
第Ⅰ卷(选择题,15小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物理答题卷对应的表格中)
1.&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B&&&&&&&&&&&&&&&&&&C&&&&&&&&&&&&&&&&&&D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刻度尺的使用。A选项笔末端没有对齐0刻度线;B选项应该用有刻度的一边贴紧被测物体;D选项视线没有垂直读数。
2.&对以下物理量的估测最不接近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是18.4cm
B.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C.一位初二的学生1min脉搏跳动70次左右
D.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1dm/s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估测和单位换算,结合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D选项,人的步行速度大约为1.1m/s。
3.&关于误差和错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受到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的限制,总会产生误差&&&&&&&&
B.减小误差的方法可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以及改进测量方法,但还是不能完全消除误差&&&&
C.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大意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也是不能避免的&&&&
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还是不能完全消除误差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测量误差与错误。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故答案选择C.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在通过相等路程的情况下,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t越少,其速度v越大&
C.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v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在相等时间的情况下,物体通过的路程s越长,其速度v越大,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匀速运动,时间路程速度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一定的,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C正确的。
5.&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则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C.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D.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难度;&中等
解析:本题考察s-t图像。由于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因此从图上看,在t=5秒时,&比较s,发现a和b,a和c,都大于2m。又因为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a为甲,b为乙;或者a为甲,c为乙。因此选择A。
6.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A选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还可以传播,A正确。B选项,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能否听见和距离也有关系,因此B错误。C选项,区别人说话主要是通过音色,C错误。D选项,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D错误。
7.家住三楼的小强早上醒来,听到同学小明在楼下喊他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小强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小明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C.小强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小强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声音传播特性以及噪声。B选项,叫喊声很大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8.&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密闭的玻璃屏,如下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阻断噪声的传播&&&&&&&&&&&&& B.控制速度
C.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D.美化环境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减少噪声的三种方式。玻璃屏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中减弱。故选择A。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超声导盲仪和倒车雷达的原理都是采用蝙蝠的“回声定位”的方法
B.&通过灵敏的声学仪器接收到的超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医生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当钢琴与长笛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时,人们靠音色来辨别它们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声音的利用和声音的特性。B选项地震发生时发出的是次声波。B错误。
10.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声音的特性。一般情况下,质量小的物体,更容易振动的快,因此音调高。尺子伸出距离越长,音调越低。因此C是错误的。
11.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察液化。一般情况下,“白气”“白雾”都是由小水珠组成的,都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因为周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人呼出的“白气”是由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选择C。
12.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难度:简单
解析:考察物态变化的生活实例。雾和露,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霜和学,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因此,B正确。
13.&以下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①.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升高;&②.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③.把-50C冰放在太阳下晒,冰不会立即熔化;&④.冰水混合物吸收热量,混合物的温度一定升高;&⑤.冰棒周围的“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⑥.开水烫伤比水蒸气引起的烫伤更严重些
A.①②③&&&B.①③⑤&&&C.&④⑤⑥&&&D.&②④⑥
难度:中等
解析:本题考察物态变化。①水沸腾时给水加热温度不升高,①正确。②凝固需要达到凝固点并且还要继续放热,一次水不会结冰,②错误。③熔化必须达到熔点并且继续吸热,刚放到太阳下面的冰需要先升温至0度,不会立即熔化,因此③正确。④冰水混合物吸热是熔化过程,温度是保持不变的,④错误。⑤水蒸气是无色气体是看不见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正确。⑥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要液化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⑥错误。因此选D
14.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D.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难度:中等
解析:本题考察物态变化。D选项,水银凝固点较高,因此在北方温度太低是,水银很可能凝固无法使用。因此D错误
15.&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②水必须要温度达到沸点才能沸腾;&③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④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但水的温度不会升高;&⑤水沸腾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一定是100&0C;&⑥烧杯上盖上留有小孔的纸板是为了减小热量散失
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②⑤⑥&&
难度:中等
解析:本题考查水沸腾特点与条件。①水蒸气是无色气体是看不见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①错误。②沸腾需要达到沸点并且持续吸热,正确。③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错误。④水沸腾是温度保持不变,正确。⑤水的沸点并不一定是1000C,我们处在的环境并不是严格的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可能是980C,因此错误。⑥正确。因此选择B
第Ⅱ卷(非选择题,15小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16-25&题,每空1分,共28分。)
16.&如图所示,下列甲乙两个图中读数依次为_______cm,_______℃。
题目难度:简单&&&
答案:3.19&&39.0&&
解析:长度测量时要读到该测量工具分度值的下一位,温度计读数时读到分度值
17.填合适的单位或单位换算:
(1)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
(2)一天=86400&&&&&&&。
(3)一张纸的厚度7×10-5m=&&&&&&&&&&&μm;&
(4)地球的半径约6.4×106m=&&&&&&&&&&km;
题目难度:简单
答案:cm&&s&&70&&6.4×103
18.&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知小车甲做____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m/s。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运动。
题目难度:一般
答案:匀速&&15&&西
解析:知道s-t图像中的速度可以用纵坐标和横坐标的比值求,相对运动的甲乙,甲速度比乙大,若以甲为参照物那么就假定甲静止,而乙是远离甲的,所以乙向西运动
19.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家距学校600m,他以此速度从家步行至学校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s;以该同学身上背着的书包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题目难度:简单
答案:人每秒钟走1.2米&&&&500&&&静止
解析:由速度公式计算得时间;书包相对于人没有位置的移动所以静止
20.&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____,音调较_______.(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纳系统收录的质量为500千克的海豚和105千克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
题目难度:一般
答案:大&&低&&&甲
解析:声音有力形容的声音大小,低沉形容音调低;波形图中波的密集程度表示频率即决定音调,而波高低即振幅决定声音大小
21.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____产生的。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____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____处减弱噪声。
题目难度:简单
答案:振动&&音色&&声源
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2.南美洲热带雨林中有一种鸟能抓住一根木棍击打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可谓是鸟的“打击乐高手”,这声音是由树干的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入人耳。
&&题目难度:简单
&&答案:振动&空气传播
23.即使0℃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____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属于_____现象。
&&题目难度:简单
&&答案:升华&&吸热&&&液化
&&解析:衣服晾干是冰直接变水是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汽在花草上变成液态小水滴是液化
24.护士帮病人打针前,通常会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进行消毒,此时病人会感到该处变凉爽,原因是酒精涂在该处会发生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吸收皮肤周围的热量。护士测量病人体温用的体温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的性质而制成的。
&&题目难度:简单
&&答案:汽化&&热胀冷缩
25.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播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于是高空水蒸气便_____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___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题目难度:一般
&&答案:升华&&&&凝华&&&熔化
&&解析:注意物体是由什么态转化为什么态,对应出相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即可
三、探究题(本题包括26-28题,共17分。)
26.(4分)图甲是小明设计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cm、30&cm、45&cm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写出一点即可);
(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写出一点即可);
题目难度:困难
答案:是&&方法1&&使纸板更陡峭&&增加玻璃管的长度,方便计时
解析:观察数据特点计算后知速度几乎不变;第二问中题目要求是计算平均速度,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
27.(5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_______________。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判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困难
答案:3&&不能&&管子的直径不一样不满足控制变量法&&&用两个相同的金属管,敲动其中一只,记录摆动角度,然后不敲另一只但让它和之前那根金属管的摆动角度一致,观察实验听声音一样的摆动幅度,但一个有声音一个没有.
28.(8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如果采用A方法读数结果会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正确”),该物质是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物质________;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表面应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烧杯中的水面的高度.
(3)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_&&&&&__.
(4)该同学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后画出了如图所示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__;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min;DE段中E点该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
题目难度:一般
答案:偏大&晶体&&均匀受热&&低于&&大&&230&&4&&固液共存
解析: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曲线标志区别是是否有温度不变的情况,只有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
四、综合题(本题包括29、30题,共10分。)
29.(5分)小明和同学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去安徽省黄山游玩。来到山上,他们对着前方680m&的瀑布兴奋地大声喊:“大家好”(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1)请计算出他们的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是多少s?
(2)他们是否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并说出原因。
解:(1)V空=340m/s,S=680m
&&&&&声音走的总路程S总=2S即S总=1360
&&&&&&&&由t=S总/V,得t=4s
&&&(2)能,人耳能分辨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是0.1s,而4s大于0.1s
30.(5分)北京西站到武汉站的G507高速动车运行时刻表(2014年)如下表所示。
里程(km)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北京西站驶往武汉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保留1位小数)
(2)比较安阳东到郑州东和郑州东到武汉两路段,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得快?&
解:(1)路程S=1229km,用的时间t=5小时23分,即t=5.38h
&&&&由速度V=S/t,得V=228.4km/h
&&&&(2)安阳东到郑州东的速度V=S/t
&&&&&&&而S=693km-516km=177km,t=3小时13分-2小时21分=52分=0.87h
&&&&&&&由速度V=S/t,得V=203.5km/h
&&&&&&&郑州东到武汉的速度V=S/t
&&&&&&&而S=1229km-693km=536km,t=5小时23分-3小时13分=2小时10分=2.17h
&&&&&&&由速度V=S/t,得V=247.0km/h
&&&&&&&所以第二段快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3 2014学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