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直教反教育部直属是什么意思思

二& “自疏”属下说的主要论证
如前文所述,“自疏”属下说是后起的意见,这一意见的确立以及最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的论证:
1、“濯淖”皆污浊之名;“濯淖污泥四字同义”:
泷川资言在《史记会注考证》中将“自疏”属下读后引王念孙说作考证曰:
王念孙曰:濯,直教反。《广雅》曰:淖,浊也;濯,滫也。皇侃《礼记》疏曰:濯谓不净之汁也。是濯淖,皆污浊之名,濯淖污泥四字,同义。
“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观点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史记第五》“濯淖”条下有详细的论述:
“濯淖污泥之中”,索隐曰:“濯音浊,污音乌故反,泥音奴计反。”念孙案:上言洗濯下言淖,则文不相属。字当读直教反。(濯淖叠韵字。)濯淖污泥四字同义。《说文》曰:潘,淅米汁也。又曰:周谓潘曰泔。又曰:滫,久泔也。《广雅》曰:濯,滫也。曹宪音直皃反。《士丧礼》:“渜濯弃于坎。”郑注曰:“沐浴余潘水。”《释文》:“濯,直孝反。”《丧大记》:“濡濯弃于坎。”皇侃疏曰:“濯谓不浄之汁也。”《广雅》曰:“淖,浊也。”是“濯淖”皆污浊之名。
此前,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已经对“濯”为“不浄之汁”即“污浊之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广雅·释器》:“潲、濯,滫也。”
王念孙疏证:《说文》:“滫。久泔也。”《荀子·劝学篇》:“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杨倞注云:“滫,溺也。”案:滫谓久泔也,褚少孙续《三王世家》传曰:“兰根与白芷,渐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徐广音义云:“滫者,淅米汁也。”《淮南子·人间训》:“申茮杜茝,美人之所怀服也。及渐之于滫,则不能保其芳矣。”高诱注云:“滫,臭汁也。”《晏子·杂篇》:“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义并相近也。《玉篇》:“潲,臭汁也。潘也。”《集韵》云:“泛潘以食豕也。”《士丧礼》:“渜濯弃于坎。”郑注云:“沐浴余潘水也。”皇侃《丧大记》疏云:“濯,谓不净之汁也。”《尔雅·释木》:“梢,梢擢。”郭注云:“谓木无枝柯,梢擢长而杀者。长谓之修,亦谓之梢,亦谓之擢。臭汁谓之滫,亦谓之潲,亦谓之濯。事虽不同,而声之相转则同也。
王念孙关于“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论证与他在《读书杂志》及其子王念孙在《经义述闻》中所体现的“连语”观是紧密相连的。“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中专辟《连语》一篇,举出23个例词加以考释,认为‘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王引之则“在《经义述闻卷三十二·通说下》里专辟一条《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论述说:‘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并列二字上下同义者。’”李运富先生通过详细的考察指出:王氏父子“所谓‘连语’,实际上就是同义并列复合词(或同义连用)”。[] “濯淖污泥”在王念孙看来就是“连语”,就是“同义连用”。 []
王念孙“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论证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做分析。但他的结论无疑是泷川资言将“自疏”属下读的重要依据。至于“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结论如何使泷川资言作出“自疏”属下读的处理,这一过程在《史记会注考证》中并没有详细的论述。而此后杨树达先生的分析则为我们详细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自疏”属下说的第二步重要的论证:
2、“自疏”属上读,则下句无动字:
杨树达在《古书句读释例》中指出: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与‘蝉蜕于浊秽’意同。以‘自疏’属上读,则‘濯淖污泥之中’六句不成句,以无动字故也。”
杨先生这一论证首先认为“‘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与‘蝉蜕于浊秽’意同”,来说明“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句省略了“于”字。补足后“自疏(于)濯淖污泥之中”,可与“蝉蜕于浊秽”相排比,“(于)濯淖污泥之中”与“于浊秽”相当,都是介词短语。这样一来就必须将“自疏”属下读,与“蝉蜕”相对应,作为动词与介词短语相搭配。如果“自疏”属上读,则“(于)濯淖污泥之中”句无动字,不仅在语法上不能独立,而且在文意上无法与“蝉蜕于浊秽”相排比。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尽管杨树达先生并没有提到王念孙关于“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论断;但是他的论证显然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濯淖污泥”是与“浊秽”相当的同义复合短语。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念孙“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结论是杨树达先生论证的重要基石。后来许多学者认为“自疏”当属下读,显然也是把王念孙的结论以及杨先生的这一论证看作颠簸不破的真理。从下文的分析来看,“自疏”属上论者在反驳属下说的种种论证时,对王念孙“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论断却都避而不谈,没有人进行过针对性地驳论。这也足以看出王念孙这一论断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3、若以“濯”为动词,则“濯淖污泥”不能成句:
从上文所引王念孙的意见来看,要把“濯”字理解为“不净之汁”,与“淖”“皆污浊之名”,“濯淖污泥四字同义”,是要经过详细而复杂的论证过程的。因为在古代文献和经传训诂中“濯”的常训并非“不净之汁”和“污浊之名”:
《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毛传:“濯,涤也。”孔颖达疏:“濯、涤俱是洗浣之名。”
《说文·水部》:“𤃬也。从水翟聲。”又“𤃬,濯衣垢也。从水𧹳聲。浣,𤃬或从完。”
《广韵·效韵》:“濯,浣衣。”
可见“濯”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常训是“洗涤”、“浣洗”,是一个动词,可以在句中作谓语。如果以“濯”为动词,就不会有杨树达先生所讲“濯淖污泥之中”句“无动字”的问题。如此一来,是不是就可以将“自疏”属上读了呢?持属下论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指出:
一种说法主张将“濯”视为动词,训释为“洗净”的意思,“淖”“污”“泥”并列作“濯”的宾语。按照这种说法,不免发生结构方式不合古汉语习惯的问题,古汉语常见动宾结构是一个动词谓语后带一个名词或两个并列名词充当宾语,如“击鼓”“兴师”“纳禾稼”;即使中间有定语修饰也是如此,如“歼我良人”“修我戈矛”等;罕见并列三个名词作宾语。可见这种处理方法与古汉语语法习惯不合。[]
濯有两读,读“浊”时为动词,洗濯也。读“照”时则是名词,不洁净的水。利用读音的变化来区别词性、词义是古人常用的方法,习称“音变”或“破读”。濯、淖、污、泥,均是名词,四字并列同义,均指不洁之物,以四种浊物比喻当时的社会。王念孙的注释是正确的。司马贞的《索隐》是错误的,按他的注释,把“濯”注为动词,其余三字是名词形成动宾结构,这就讲不通了。[]
由此看来,尽管属下说者也承认“濯”有“洗濯”的动词义,但是他们认为“濯”作动词讲时,“濯淖污泥”的搭配在语法上和文意上都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他们仍然坚持“自疏”属上读,仍然坚持“濯淖污泥四字同义”。
4、“濯”通“浊”:
由于将“濯”字理解为“不净之汁”、“污浊之名”的论证过程较为迂曲复杂,不便于普通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后来持“自疏”属下论者在王念孙论证的支持下,直截了当地把“濯”作为“浊”的同音通假字。
陆宗达先生认为:
此文“濯淖”和“汙泥”是同义词,“濯”即“浊”字,因下文有“浊”,此以同音字代之。[]
王海根也指出:
从文字来看,“淖”、“泥”均是名词而义同,“濯”、“污”亦当皆为形容词而义近,“濯”当为“浊”之借字,“濯(浊)淖污泥”四字为词,对仗工整。若不明“濯”、“浊”通假,以如字读之,以为“濯”即“洗涤”,自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选用的《屈原列传》,以“自疏”属下读,并注释:“濯:通‘浊’。”
“濯”、“浊”通假之说是否正确下文再作分析。但有一点必须强调:“濯”与“浊”的同音通假说虽然与王念孙“濯”为“不净之汁”、“污浊之名”的论证在对“濯”的意义理解上持相同的看法,但王氏始终没有说“濯”、“浊”“同音”通假。相反地,他在司马贞《史记索隐》“濯音浊”的直音下加按语说:“上言洗濯下言淖,则文不相属。字当读直教反。(濯淖叠韵字。)”即认为司马贞的直音是错误的,“濯”在这一语言环境中不“音浊”(不与“浊”同音),而应当读“直教反”,与“淖”为叠韵字。在王氏看来,“濯”所具有的“不净之汁”、“污浊之名”义并不是通假记录“浊”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濯”与“滫”、“潲”之间的声转关系而产生的义通关系。王氏只是从“滫”、“潲”、“濯”的“声之相转”来探求其义通关系,并进而说明“濯”、“淖”同义。因此,“濯”、“浊”通假说与王念孙的“濯淖污泥四字同义”之论不可等同观之。
5、“不容”、“自疏”的典出及意义理解: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论据之外,学者们还从文意的疏通入手,探求“不容”、“自疏”的来源和意义。
杨树达《古书句读举例》:
《汉书·扬雄传》云:“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王逸《章句序注》引班固《离骚序》云:“忿怼不容,沉江而死”,皆本此文,是其证矣。“不容”谓不见容,“自疏”犹言“自远”……
陆宗达《训诂简论》:
历来以“死而不容自疏”断句,极谬误。黄侃先生早已指斥其非,认为当以“故死而不容”断句,“自疏”应属下读,以“自疏濯淖汙泥之中”为句。黄先生的说法甚确。……第二,“不容”不是不为小人所容,“容”当作“容忍”讲。《离骚》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这就是对“死而不容”的自述。第三,“疏”训“远离”,是主要动词。“自疏濯淖汙泥之中”是主动离开肮脏污秽的环境的意思,这正是“其志絜”、“其行廉”的表现。[]
杨先生和陆先生都认为“自疏”是“自远”、自己“远离”的意思。但在“不容”的典出及意义理解上则存在分歧:杨先生从《汉书·扬雄传》以及班固《离骚序》着手,认为:“‘不容’谓不见容”;而陆先生则从《离骚》的文本出发,认为:“‘不容’不是不为小人所容,‘容’当作‘容忍’讲”。一者以“容”为被动用法,言屈原不被小人、浊世所容;一者以“容”为主动用法,言屈原不能容忍小人之邪淫及世俗之浊秽。二人对“不容”句法功能的理解和文意内涵的阐释均相去甚远。由此可见,不同的人根据与屈原及与《屈原列传》相关的不同文献可能对词句的典出和文意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行不同的阐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大小:1.3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赌球赚钱_赌球赚钱百度新闻搜索――全球最大的中文新闻平台
热门产品BAIJIA HOT
<a href="http://www./529/051.html" target="_blank" class="hotwords_li_a" title="新新博彩真人赌博" mon="扎金花在线玩真钱
<a href="http://www./125/269.html" target="_blank" class="hotwords_li_a" title="与长孺共一老秃翁" mon="惟务明达易晓
大王以龙虎之姿
返回上一层
正在加载,请稍候...
2古者夫田百亩
新闻独家出品
新闻由赌球赚钱
下载自动更新
新闻搜索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和频道,系自动分类排列,赌球赚钱
不刊登或转载任何完整的新闻内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相反谚语_百度知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相反谚语
提问者采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提问者评价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出淤泥而不染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正确答案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确答案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课纲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