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能巧打一生肖是什么意思

大嘴裂牙手见长 猜一生肖 心性能巧 猜一生肖 难以捉摸 猜一生肖 二有七到贵非轻 猜一生肖_百度知道
大嘴裂牙手见长 猜一生肖 心性能巧 猜一生肖 难以捉摸 猜一生肖 二有七到贵非轻 猜一生肖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1猴2兔3龙4猪
是什么动物
大嘴裂牙手见长 猜一生肖 心性能巧 猜一生肖 难以捉摸 猜一生肖 二有七到贵非轻 猜一生肖请输入你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图】韩国进口K金耳钉HIPHOP糖果色夜店心形爱心乖巧荧光彩色个性DS - 美丽说
由于对方网站接口出现临时故障,部分爱美丽无法去淘宝购买,我们正在火速抢修中!您若无法正常前往,
请清除浏览器缓存再试,
美丽说买手团队精心挑选,为您诚意推荐够流行、宜穿搭、质量好的时尚商品。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你还喜欢
所在杂志|
总销量7814件
总销量18065件
11410个分享
1154个分享
34839个分享
39674个分享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一键关注新浪微博
美丽说微信服务号
美丽说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 &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客服邮箱:&&客服电话:&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 &&加花瓣为微信好友[转载]经论断章读之五:智度论‧八念
智度论‧八念
[解题:选自《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至卷二十二,释初品中八念义。]
【经】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论】问曰:何以故九想次第有八念?
答曰:佛弟子于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善修九想,内外不净观,厌患其身而作是念:我云何担是底下不净屎尿囊自随?[嗇*欠]然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来恐怖之,欲令其退。以是故,佛次第为说八念。
如经中说,佛告诸比丘:若于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在中思惟,若有怖畏,衣毛为竖,尔时当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乃至婆伽婆。恐怖则灭。
若不念佛,当应念法:佛法清净,巧出善说,得今世报,指示开发,有智之人心力能解。如是念法,怖畏则除。
若不念法,则当念僧:佛弟子众修正道,随法行,僧中有阿罗汉向、阿罗汉,乃至须陀洹向、须陀洹四双八辈,是佛弟子众应供养,合掌恭敬,礼拜迎送,世间无上福田。作如是念僧,恐怖即灭。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与阿修罗斗,在大阵中时,告诸天众:汝与阿修罗斗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恐怖即灭。若不念我幢,当念伊舍那天子(帝释左面天王)宝幢,恐怖即除;若不念伊舍那宝幢,当念婆楼那天子(右面天王)宝幢,恐怖即除。以是故知为除恐怖因缘故,次第说八念。
问曰:经中说三念因缘除恐怖,五念复云何能除恐怖?
答曰:是比丘自念布施、持戒功德,怖畏亦除。所以者何?若破戒心,畏堕地狱;若悭贪心,畏堕饿鬼及贫穷中。自念我有是净戒布施。若念净戒,若念布施,心则欢喜,作是言:若我命未尽,当更增进功德;若当命终,不畏堕恶道。以是故,念戒、施亦能令怖畏不生。
念上诸天皆是布施、持戒果报,此诸天以福德因缘故生彼,我亦有是福德,以是故,念天亦能令怖畏不生。
十六行念安那般那时,细觉尚灭,何况恐怖粗觉?
念死者,念五众身,念念生灭,从生已来,常与死俱,今何以畏死?
是五念,佛虽不说,亦能除恐怖。所以者何?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则难,自念己事以除恐怖则易,以是故佛不说。
﹝一、念佛﹞
问曰:云何是念佛?
答曰: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实智慧,大慈大悲成就,是故言无错谬,粗细、多少、浅深,皆无不实;皆是实故,名多陀阿伽度。亦如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于众生中起大悲心,行六波罗蜜,得诸法相,来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此佛亦如是,是名多陀阿伽度。如三世十方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诸黑暗;心出智慧光明,破众生无明暗冥;功德名闻亦遍满十方,去至涅槃;此佛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伽度。
有如是功德故,应受一切诸天世人最上供养,是故名阿罗诃。
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实说,如来如去故,应受最上供养?以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诸法不动不坏相,遍名不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无余不尽,是名三藐三佛陀。是正遍智慧,不从无因而得,亦不从天得;是中依智慧、持戒具足故,得正遍智慧。
智慧名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持戒名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身业、口业清净随意行;是故名鞞阇遮罗那三般那。
若行是二行得善去,如车有两轮;善去者,如先佛所去处,佛亦如是去,故名修伽陀。
若有言佛自修其法不知我等事,以是故知世间,知世间因,知世间尽,知世间尽道故,名为路迦惫。
知世间已,调御众生,于种种师中最为无上,以是故名阿耨多罗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能以三种道灭三毒,令众生行三乘道,以是故名贳多提婆魔[少/兔]舍喃。
若有言,以何事故能自利益无量?复能利益他人无量?佛一切智慧成就故,过去、未来、现在,尽不尽,动不动,一切世间了了悉知故,名为佛陀。
得是九种名号,有大名称,遍满十方,以是故名婆伽婆。经中佛自说如是名号,应当作是念佛。
复次,一切种种功德,尽在于佛。佛是劫初转轮圣王摩诃三磨陀等种,阎浮提中智慧威德诸释子中生,贵姓憍昙氏。生时光明遍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王持宝盖,释提桓因以天宝衣承接,阿那婆蹋多龙王、婆伽多龙王以妙香汤澡浴。生时地六种动,行至七步,安详如象王,观视四方,作狮子吼:我是末后身,当度一切众生。阿私仙人相之,告净饭王:是人足下千辐轮相、指合缦网,当自于法中安平立,无能动、无能坏者。手中德字,缦网庄严,当以此手安慰众生,令无所畏。如是乃至肉骨髻相,如青珠山顶,青色光明从四边出,头中顶相无能见上,若天若人无有胜者。白毫眉间峙,白光逾颇梨。净眼长广,其色绀青。鼻高直好,甚可爱乐。口四十齿,白净利好;四牙上白,其光最胜。唇上下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舌薄而大,软赤红色,如天莲华,梵声深远,闻者悦乐,听无厌足。身色妙好,胜阎浮檀金。大光周身,种种杂色,妙好无比。以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佛身功德如是,应当念佛。
复次,佛身功德身力,胜于十万白香象宝,是为父母遗体力;若神通功德力,无量无限。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内有无量佛法功德故,视之无厌。见佛身者,忘世五欲,万事不忆;若见佛身一处,爱乐无厌,不能移观。佛身功德如是,应当念佛。
复次,佛持戒具足清净,从初发心修戒,增积无量,与怜愍心俱,不求果报,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不杂诸结使,但为自心清净,不恼众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时,戒得具足,应如是念佛戒众。
复次,佛定众具足。
问曰:持戒以身、口业清净故可知;智慧以分别说法,能除众疑故可知。定者,余人修定尚不可知,何况于佛,云何得知?
答曰:大智慧具足故,当知禅定必具足。譬如见莲华大,必知池亦深大;又如灯明大者,必知酥油亦多;亦以佛神通变化力无量无比故,知禅定力亦具足;亦如见果大故,知因亦必大,
复次,有时佛自为人说:我禅定相甚深。如经中说:佛在阿头摩国林树下坐,入禅定。是时大雨,雷电霹雳,有四特牛、耕者二人,闻声怖死。须臾便晴,佛起经行。有一居士礼佛足已,随从佛后,白佛言:世尊,向者雷电霹雳,有四特牛、耕者二人,闻声怖死。世尊闻不?佛言:不闻。居士言:佛时睡耶?佛言:不睡。曰:入无心想定耶?佛言:不也!我有心想,但入定耳。居士言:未曾有也!诸佛禅定大为甚深,有心想在禅定,如是大声觉而不闻。
如余经中,佛告诸比丘:佛入、出诸定,舍利弗、目揵连尚不闻其名,何况能知何者是?如三昧王三昧、师子游戏三昧等,佛入其中,能令十方世界六种震动,放大光明,化为无量诸佛,遍满十方。如阿难一时心生念:过去然灯佛时,时世好,人寿长,易化度。今释迦牟尼佛时世恶,人寿短,难教化,佛事未讫而入涅槃耶?清旦以是事白佛,言已,日出。佛时入日出三昧,如日出光明照阎浮提,佛身如是毛孔普出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一一光中出七宝千叶莲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皆放无量光明,一一光中皆出七宝千叶莲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是诸佛等遍满十方恒河沙等世界,教化众生:或有说法,或有默然,或以经行,或神通变化,身出水火。如是等种种方便,度脱十方五道众生。阿难承佛威神,悉见是事。佛摄神足,从三昧起,告阿难:见是事不,闻是事不?阿难言:蒙佛威神,已见已闻。佛言:佛有如是力,能究竟佛事不?阿难言:世尊,若众生满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佛寿一日,用如此力,必能究竟施作佛事。阿难叹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法无量不可思议。以是故,知佛禅定具足。
复次,佛慧众具足。从初发心,于阿僧祇劫中无法不行,世世集诸功德,一心专精,不惜生命以求智慧,如萨陀波崙菩萨。
复次,以善修大悲智慧故,具足慧众;余人无是大悲,虽有智慧不得具足。大悲欲度众生,求种种智慧故,及断法爱,灭六十二邪见,不堕二边:若受五欲乐,若修身苦道;若断灭,若计常;若有若无等,如是诸法边。
复次,佛慧无上,彻鉴无比,从甚深禅定中生故,诸粗细烦恼所不能动故,善修三十七品、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等诸功德故,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得无碍不可思议解脱故,佛慧众具足,
复次,能降伏外道大论议师,所谓优楼频螺迦叶、摩诃迦叶、舍利弗、目揵连、萨遮尼揵子、婆蹉、首罗、长爪等。大论议师辈皆降伏,是故知佛慧众具足。
复次,佛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见是语言多故,知智慧亦大。譬如一居士,清朝见大雨处,语众人言:昨夜雨龙,其力甚大。众人言:汝何以知之?答言:我见地湿泥多、山崩树折、杀诸鸟兽,以此故知龙力为大。佛亦如是,甚深智慧,虽非眼见,雨大法雨,诸大论师及释梵天王皆以降伏,以是可知佛智慧多。
复次,诸佛得无碍解脱故,于一切法中智慧无碍。
复次,佛此智慧皆清净,出诸观上,不观诸法常相、无常相,有边相、无边相,有去相、无去相,有相、无相,有漏相、无漏相,有为相、无为相,生灭相、不生灭相,空相、不空相,常清净无量如虚空,以是故无碍。若观生灭者,不得观不生灭;观不生灭者,不得观生灭。若不生灭实,生灭不实;若生灭实,不生灭不实。如是等诸观皆尔,得无碍智故,知佛慧众具足。
复次,念佛解脱众具足。佛解脱诸烦恼及习,根本拔故,解脱真不可坏,一切智慧成就故,名为无碍解脱。成就八解脱,甚深遍得故,名为具足解脱。
复次,离时解脱及慧解脱故,便具足成就共解脱。成就如是等解脱故,名具足解脱众。
复次,破魔军故得解脱,离烦恼故得解脱,离遮诸禅法故得解脱,于诸禅定入出自在无碍故。
复次,菩萨于见谛道中,得深十六解脱:一、苦法智相应有为解脱;二、苦谛断十结尽,得无为解脱。如是乃至道比智思惟道中,得十八解脱:一、或比智或法智相应有为解脱;二、断无色界三思惟结故,得无为解脱;如是乃至第十八尽智相应有为解脱;及一切结使尽,得无为解脱。如是诸解脱和合,名为解脱众具足。
复次,念佛解脱知见众具足。解脱知见众有二种:一者、佛于解脱诸烦恼中,用尽智自证知,知苦已,断集已,证尽已,修道已,是为尽智解脱知见众;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修道已不复更修,是为无生智解脱知见众。二者、佛知是人入空门得解脱,是人无相门得解脱,是人无作门得解脱;是人无方便可令解脱,是人久久可得解脱,是人不久可得解脱,是人即时得解脱;是人软语得解脱,是人苦教得解脱,是人杂语得解脱;是人见神通力得解脱,是人说法得解脱;是人淫欲多,为增淫欲得解脱;是人瞋恚多,为增瞋恚得解脱,如难陀、优楼频骡龙是。如是等种种因缘得解脱,如法眼中说。于诸解脱中了了知见,是名解脱知见众具足。
复次,念佛一切智、一切见,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无量不可思议诸功德,是名念佛。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有报,无漏者无报。三根相应:乐、喜、舍根。行得,亦果报得。行得者,如此间国中,学念佛三昧;果报得者,如无量寿佛国人,生便自然能念佛。如是等,如阿毗昙中广分别。
〔二、念法〕
念法者,如佛演说,行者应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能达无碍。
巧出者,二谛不相违故,所谓世谛、第一义谛,智者不能坏,愚者不起诤故。是法亦离二边,所谓若受五欲乐、若受苦行;复离二边,若常若断,若我若无我,若有若无,如是等二边不著,是名巧出。诸外道辈自贵其法,毁贱他法故,不能巧出。
得今世果者,离爱因缘世间种种苦,离邪见因缘种种论议斗诤,身心得安乐。如佛说:持戒者安乐,身心不热恼,卧安觉亦安,名声亦远闻。
复次,此佛法中因缘展转生果,所谓持戒清净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欢喜,法欢喜故身心快乐,身心快乐故能摄心,摄心故如实知,如实知故得厌,得厌故离欲,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果报得涅槃,是名得今世果。
外道法空行苦,无所得。如阎浮阿罗汉得道时自说:我昔作外道,五十有五年,但食干牛屎,裸衣卧棘上。我受如是辛苦,竟无所得;不如今得见佛闻法,出家三日,所作事办,得阿罗汉。以是故,知佛法得今世果。
问曰:若佛法得今世果,何以故佛诸弟子有无所得者?
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说,次第修行,无不得报。如病人随良医教,将和治法,病无不差;若不随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乱心,故无所得,非法不良也!
复次,诸未得道者,今世虽不得涅槃,后世得受福乐,渐次当得涅槃,终不虚也。如佛所说:其有出家为涅槃者,若迟若疾,皆当得涅槃。如是等能得今世果。
无热恼者,热恼有二种:身恼,心恼。身恼者,系缚牢狱,拷掠刑戮等;心恼者,淫欲、瞋恚、悭贪、嫉妒因缘故,生忧愁怖畏等。此佛法中,持戒清净故,身无是系缚牢狱、拷掠刑戮等恼;心离五欲、除五盖,得实道故,无是淫欲、瞋恚、悭贪、嫉妒、邪疑等恼,无恼故无热。
复次,无漏禅定生喜乐,遍身受故,诸热则除。譬如人大热闷,得入清净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
复次,诸烦恼若属见、若属爱,是名热。佛法中无此故,名无热恼。
不待时者,佛法不待时而行,亦不待时与果。外道法,日未出时受法,日出时不受法;或有日出时受,日未出不受;有昼受夜不受,有夜受昼不受。佛法中无受待时,随修八圣道时,便得涅槃。譬如火得薪便然,无漏智慧生时,便能烧诸烦恼,不待时也。
问曰:如佛说有时药、时衣、时食,若人善根未熟,待时当得,何以言无时?
答曰:此时者随世法,为佛法久住故,结时戒。若为修道得涅槃,及诸禅定、智慧微妙法,不待时也。诸外道法皆待时节,佛法但待因缘具足。若虽持戒、禅定,而智慧未成就,不能成道;若持戒、禅定、智慧皆成就,便得果,不复待时。
复次,久久得果名为时,即时得不名时。譬如好染一入便成;心净人亦如是,闻法即染,得法眼净,是名不待时。
能到善处者,是三十七无漏道法,能将人到涅槃;譬如入恒河,必得至大海。诸余外道法,非一切智人所说,邪见襍故,将至恶处;或将至天上,还堕受苦,皆无常故,不名善处。
问曰:无有将去者,云何得将至善处?
答曰:虽无将去者,但诸法能将诸法去。无漏善五众断五众中彊名众生,将去入涅槃。如风吹尘,如水漂草,虽无将去者,而可有去。
复次,因缘和合无有作,亦无有将去者,而果报属因缘,不得自在,是即名为去。
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
问曰:何等是佛法印?
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疑是先無今有之誤],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炎、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
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
问曰:何以故但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
答曰:不作法无因无缘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不名为无常。
复次,不作法中,不生心著颠倒;以是故,不说是无常,可说言无我。有人说: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说一切法中无我。
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灭故,名为寂灭印。
问曰: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说?
答曰: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槃。行者观作法无常,便生厌世苦。既知厌苦,存著观主,谓能作是观,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无我。于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中,内外分别推求,观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无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戏论,无所依止,但归于灭,以是故说寂灭涅槃印。
问曰: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
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无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问曰:过去、未来色,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
答曰:现在色亦无住时,如四念处中说:若法后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以随逐微细故不识。如人著屐,若初日新而无有故,后应常新,不应有故。若无故应是常,常故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则道俗法乱。
复次,生灭相常随作法,无有住时;若有住时,则无生灭。以是故,现在色无有住。住中亦有生灭,是一念中住,亦是有为法故,是名通达无碍。如是应念法。
复次,法有二种:一者、佛所演说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说法义,所谓持戒、禅定、智慧、八圣道及解脱果涅槃等。行者先当念佛所演说,次当念法义。
念佛所演说者,佛语美妙,皆真实,有大饶益。佛所演说,亦深亦浅;观实相故深,巧说故浅;重语无失,各各有义故。
佛所演说住四处,有四种功德庄严:一慧处,二谛处,三舍处,四灭处。
有四种答,故不可坏:一定答,二解答,三反问答,四置答。
佛所演说,或时听而遮,或时遮而听,或听而不遮,或遮而不听,此四皆顺从无违。
佛说得诸法相故,无戏论;有义理说故,破有无论。佛演说随顺第一义,虽说世间法亦无咎,与二谛不相违故。随顺利益说,于清净人中为美妙,于不净人中为苦恶,于美语、苦语中,亦无过罪。佛语皆随善法,亦不著善法。虽是垢法怨家,亦不以为高;虽种种有所诃,亦无有诃罪;虽种种赞法,亦无所依止。
佛言说中,亦无增无減,或略或广。佛语初善,久久研求亦善。佛语虽多,义味不薄;虽种种襍语,义亦不乱;虽能引人心,亦不令人生爱著;虽殊异高显,亦不令人畏难;虽遍有所到,凡小人亦不能解。
佛语如是有种种希有事:能令人衣毛为竖,汗流气满,身体战惧;亦能令诸天心厌,声满十方,六种震地;亦能令人于无始世界所坚著者能令舍,所不坚著者能令乐。佛语,罪恶人闻之,自有罪故,忧怖热恼;善一心精进入道人闻,如服甘露味,初亦好,中亦好,后亦好。
复次,多会众中,各各欲有所闻,佛以一言答,各各得解,各各自见佛独为我说。于大众中虽有远近,闻者声无增减,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量世界,应度者闻,不应度者不闻。譬如雷霆震地,聋者不闻,聪者得悟。如是种种念佛言语。
何等是法义?信、戒、舍、闻、定、慧等为道诸善法及三法印,如通达中说。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是名佛法义。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假使人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圣人知是三种法相,于一切依止邪见各斗诤处得离。譬如有目人见群盲诤种种色相,愍而笑之,不与共诤。
问曰: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
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槃,即是尽谛。
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以是故,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是念法三昧,缘智缘尽,诸菩萨及辟支佛功德。
问曰:何以故,念佛但缘佛身中无学诸功德?念僧三昧缘佛弟子身中诸学无学法?余残善无漏法,皆念法三昧所缘?
答曰:迦旃延尼子如是说。摩诃衍人说:三世十方诸佛,及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缘。如佛所说及所说法义,从一句一偈乃至八万四千法聚,信、戒、舍、闻、定、智慧等诸善法,乃至无余涅槃,皆是念法三昧所缘。诸菩萨、辟支佛及声闻众,除佛余残一切圣众及诸功德,是念僧三昧所缘。
〔三、念僧〕
念僧者,是佛弟子众,戒众具足,禅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具足;四双八辈,应受供养,恭敬礼事,是世间无上福田。行者应念如佛所赞僧,若声闻僧,若辟支佛僧,若菩萨僧功德。是圣僧五众具足,如上说。
问曰:先以五众赞佛,云何复以五众赞僧?
答曰:随弟子所得五众而赞具足。具足有二种:一者实具足,二者名具足。如弟子所可应得者,尽得而赞,是名具足;如佛所得而赞,是实具足。
复次,为欲异于外道出家众、在家众故作如是赞。外道在家众,赞其富贵豪尊势力;出家众,赞其邪见苦行,染著智慧,执论诤竞。念僧众中,或有持戒、禅定、智慧等少不足称,以是故佛自赞弟子众一切功德根本住处,戒众具足乃至解脱知见具足。住是戒众中不倾动,引禅定弓,放智慧箭,破诸烦恼贼得解脱,于是解脱中生知见。譬如健人先安足,挽弓放箭,能破怨敌,得出二怖,免罪于王,拔难于阵。决了知见,贼已破灭,心生欢喜,是故以五众赞。
应供养者,五众功德具足故。如富贵豪势之人,人所宗敬;佛弟子众亦如是,有净戒、禅定、智慧财富解脱、解脱知见势力故,应供养恭敬,合掌礼事。世间无上福田者,施主有二种:贫者,富者。贫者礼事恭敬迎送,而得果报;富者亦能恭敬礼事迎送,又以财物供养而得果报,是故名为世间无上福田。譬如良田,耕治调柔,以时下种,溉灌丰渥,所获必多。众僧福田亦复如是,以智慧犁耕,出结使根,以四无量心磨治调柔;诸檀越下信施谷子,溉以念施恭敬清净心水,若今世、若后世得无量世间乐,及得三乘果。如薄拘罗比丘,鞞婆尸佛时,以一诃梨勒果供养众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常无疾病;今值释迦牟尼佛出家,漏尽得阿罗汉。如沙门二十亿,鞞婆尸佛时,作一房舍,以物覆盖地,供养众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足不蹈地;生时足下毛长二寸,柔软净好,父见欢喜,与二十亿两金;见佛闻法,得阿罗汉,于诸弟子中精进第一。如是等少施得大果报,是故名世间无上福田。僧中有四双八辈者,佛所以说世间无上福田,以有此八辈圣人故,名无上福田。
问曰:如佛告给孤独居士,世间福田应供养者有二种:若学人,若无学人。学人十八,无学人有九。今此中何以故但说八?
答曰:彼广说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说故八;彼二十七圣人,此八皆摄。信行、法行,或向须陀洹摄,或向斯陀含摄,或向阿那含摄;家家,向斯陀含摄;一种,向阿那含摄;五种阿那含,向阿罗汉摄;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解脱见得;是信解脱见得,十五学人摄;九种福田,阿罗汉摄。
复次,行者应念僧。僧是我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见,如是应欢喜一心恭敬,顺从无违。我先伴种种众恶,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恶道伴;今得圣人伴,安隐至涅槃。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我当得清净持戒、正忆念,如佛所说法药,我当顺从。僧是我断诸结病中一因缘,所谓瞻病人。是故当念僧。
复次,僧有无量戒、禅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测量。如一富贵长者信乐僧,白僧执事:我次第请僧于舍食。日日次请,乃至沙弥,执事不听沙弥受请。诸沙弥言:以何意故不听沙弥?答言:以檀越不喜请年少故。便说偈言:
须发白如雪,齿落皮肉皱,偻步形体羸,乐请如是辈。
诸沙弥等皆是大阿罗汉,如打师子头,欻然从座起而说偈言:
檀越无智人,见形不取德,舍是少年相,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之相者,如佛说偈:
所谓长老相,不必以年耆,形瘦须发白,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精进行梵行,已离一切法,是名为长老。
是时,诸沙弥复作是念:我等不应坐观此檀越品量僧好恶。即复说偈:
赞欢呵骂中,我等心虽一。是人毁佛法,不应不教诲。
当疾到其舍,以法教语之。我等不度者,是则为弃物。
即时诸沙弥自变其身皆成老年,须发白如雪,秀眉垂覆眼,皮皱如波浪,其脊曲如弓,两手负杖行,次第而受请;举身皆振掉,行止不自安,譬如白杨树,随风而摇动。檀越见此辈,欢喜迎入坐,坐已须臾顷,还复年少形。檀越惊怖言:
如是耆老相,还变成少身,如服还年药,是事何由然?
诸沙弥言:汝莫生疑畏,我等非非人。汝欲平量僧,是事甚可伤!我等相怜愍,故现如是化,汝当深识之,圣众不可量。如说:
譬如以蚊觜,犹可测海底;一切天与人,无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贵,犹尚不分别;而汝以年岁,称量诸大德。
大小生于智,不在于老少;有智勤精进,虽少而是老;
懈怠无智慧,虽老而是少。汝今平量僧,是则为大失!
如欲以一指测知大海底,为智者之所笑。汝不闻佛说?四事虽小而不可轻: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蛇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小火虽微,能烧山野,又不可轻;沙弥虽小,得圣神通,最不可轻!又有四种人如庵罗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圣功德成就,而威仪、言语不似善人;有威仪、言语似善人,而圣功德不成就;有威仪、语言不似善人,圣功德未成就;有威仪、语言似如善人,而圣功德成就。汝云何不念是言,而欲称量于僧?汝若欲毁僧,则为是自毁,汝为大失!已过事不可追,方来善心,除去诸疑悔,听我所说偈:
圣众不可量,难以威仪知,不可以族姓,亦不以多闻,
亦不以威德,又不以耆年,亦不以严容,复不以辩言。
圣众大海水,功德故甚深。
佛以百事赞是僧,施之虽少得果多,是第三宝声远闻,以是故应供养僧。
不应分别是老少,多知少闻及明暗;如人观林不分别,伊兰瞻匐及萨罗。
汝欲念僧当如是,不应以愚分别圣。摩诃迦叶出家时,纳衣价值十万金,
欲作乞人下贱服,更求粗弊不能得。圣众僧中亦如是,求索最下小福田,
能教施者十万倍,更求不如不可得。
众僧大海中,结戒为畔际;若有破戒者,终不在僧数;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
檀越闻是事,见是神通力,身惊毛竖,合手白诸沙弥言:诸圣人,我今忏悔!我是凡夫人,心常怀罪,我有少疑,今欲请问。而说偈言:
大德已过疑,我今得遭遇,若复不咨问,则是愚中愚。
诸沙弥言:汝欲问者便问,我当以所闻答。
檀越问言:于佛宝中信心清净,于僧宝中信心清净,何者福胜?
答言:我等初不见僧宝、佛宝有增减。何以故?佛一时舍婆提乞食,有婆罗门,姓婆罗埵逝,佛数数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门何以来数数,如负其债?佛时说偈:
时雨数数堕,五谷数数成。数数修福业,数数受果报。
数数受生法,故受数数死;圣法数数成,谁数数生死?
婆罗门闻是偈已,作是念:佛大圣人,具知我心。惭愧取钵入舍,盛满美食以奉上佛。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罗门言:是食与谁?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无虫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婆罗门见已惊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还到佛所,头面礼佛足忏悔,乞出家受戒。佛言:善来!即时须发自堕,便成沙门。渐渐断结,得阿罗汉道。
复有摩诃憍昙弥,以金色上下衣宝奉佛。佛知众僧堪能受用,告憍弥昙:以此上下衣与众僧。以是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
檀越言:若为佛布施,僧能消能受;何以故婆罗埵逝婆罗门食,佛不教令僧食?
诸沙弥答:为显僧大力故。若不见食在水中有大神力者,无以知僧力为大。若为佛施物而僧得受,便知僧力为大。譬如药师欲试毒药,先以与鸡,鸡即时死,然后自服,乃知药师威力为大。是故檀越当知:若人爱敬佛,亦当爱敬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
尔时,檀越闻说是事,欢喜言:我某甲从今日,若有入僧数中,若小若大,一心信敬,不敢分别。
诸沙弥言:汝心信敬于无上福田,不久当得道。何以故?
多闻及持戒、智慧禅定者,皆入僧数中,如万川归海。
譬如众药草,依止于雪山;百谷诸草林,皆依止于地;
一切诸善人,皆在僧数中。
复次,汝等曾闻佛为长鬼神将军赞三善男子:阿泥卢陀、难提、迦翅弥罗不?佛言:若一切世间天及人,一心念三善男子,长夜得无量利益。以是事故,倍当信敬僧。是三人不名僧,佛说念三人有如是果报,何况一心清净念僧?是故檀越当任力念僧名。如说偈:
是诸圣人众,则为雄猛军,摧灭魔王贼,是伴至涅槃。
诸沙弥,为檀越种种说僧圣功德,檀越闻已,举家大小,皆见四谛,得须陀洹道。以是因缘故,应当一心念僧。
〔四、念戒﹞
念戒者,戒有二种:有漏戒,无漏戒。有漏复有二种:一者律仪戒,二者定共戒。行者初学,念是三种戒;学三种已,但念无漏戒。是律仪戒,能令诸恶不得自在,枯朽折减。禅定戒能遮诸烦恼。何以故?得内乐故,不求世间乐。无漏戒,能拔诸恶烦恼根本。
问曰:云何念戒?
答曰:如先说念僧中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药禁忌。行者自念:我若不随禁忌,三宝于我为无所益。又如导师指示好道,行者不用,导师无咎。以是故我应念戒。
复次,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处,譬如百谷药木依地而生。持戒清净,能生长诸深禅定、实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门,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缘。如说持戒故心不悔,乃至得解脱涅槃。
行者念清净戒:不鈌戒,不破戒,不穿戒,不襍戒,自在戒,不著戒,智者所赞戒。无诸瑕隟,名为清净戒。
云何名不鈌戒?五众戒中,除四重戒,犯诸余重者是名鈌,犯余罪是为破。复次,身罪名鈌,口罪名破。复次,大罪名鈌,小罪名破。
善心回向涅槃,不令结使种种恶觉观得入,是名不穿。
为涅槃,为世间,向二处,是名为襍。
随戒不随外缘,如自在人无所系属,持是净戒,不为爱等所拘,是为自在戒。
于戒不生爱慢等诸结使,知戒实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虽得蒙赦,而复为金鏁所系;人为恩爱烦恼所系,如在牢狱,虽得出家,爱著禁戒,如著金鏁。行者若知戒是无漏因缘而不生著,是则解脱,无所系缚,是名不著戒。
诸佛菩萨、辟支佛及声闻所赞戒,若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赞戒。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剎鬼戒、哑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复次,智所赞者,于三种戒中,无漏戒不破不坏,依此戒得实智慧,是圣所赞戒。
无漏戒有三种,如佛说正语、正业、正命。是三业义,如八圣道中说,是中应广说。
问曰:若持戒是禅定因缘,禅定是智慧因缘,八圣道中何以慧在前,戒在中,定在后?
答曰:行路之法,应先以眼见道而后行,行时当精勤;精勤行时,常念如导师所教,念已一心进路,不顺非道。正见亦如是,先以正智慧,观五受众皆苦,是名苦;苦从爱等诸结使和合生,是名集;爱等结使灭,是名涅槃;如是等观八分,名为道;是名正见。行者是时心定,知世间虚妄可舍,涅槃实法可取,决定是事,是名正见。知见是事,心力未大,未能发行;思惟筹量,发动正见令得力,是名正思惟。智慧既发,欲以言宣故,次正语、正业、正命戒。行时精进不懈,不令住色、无色定中,是名正方便。用是正见观四谛,常念不忘:念一切烦恼是贼,应当舍;正见等是我真伴,应当随,是名正念。于四谛中摄心不散,不令向色、无色定中,一心向涅槃,是名正定。是初得善有漏,名为煖法、顶法、忍法中义。次第增进,初、中、后心入无漏心中疾;一心中具,无有前后分别次第。正见相应正思惟、正方便、正念、正定,三种戒随是五分行。正见分别好丑利益为事;正思惟发动正见为事;正语等持是智慧诸功德,不令散失;正方便驱策令速进不息;正念七事所应行者,忆而不忘;正定令心清净,不浊不乱,令正见七分得成。如无风房中灯,则照明了了。如是无漏戒,在八圣道中,亦为智者所赞。
问曰:无漏戒应为智者所赞,有漏戒何以赞?
答曰:有漏戒似无漏,随无漏同行因缘,是故智者合赞。如贼中有人叛来归我,彼虽是贼,今来向我,我当由之,可以破贼,何可不念!诸烦恼贼在三界城中住,有漏戒善根,若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与余有漏法异故,行者受用。以是因缘故,破诸结使贼,得苦法忍无漏法财,以是故智者所赞。是名念戒。
〔五、念舍﹞
念舍者,有二种舍:一者施舍,二者舍诸烦恼。施舍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种舍和合,名为舍。
财施是一切善法根本故,行者作是念:上四念因缘故,得差烦恼病,今以何因缘故得是四念?则是先世、今世,于三宝中少有布施因缘故。所以者何?众生于无始世界中,不知于三宝中布施故,福皆尽灭。是三宝有无量法,是故施亦不虚,必得涅槃。
复次,过去诸佛初发心时,皆以少多布施为因缘。如佛说:是布施是初助道因缘。
复次,人命无常,财物如电,若人不乞,犹尚应与,何况乞而不施?以是应施,作助道因缘。
复次,财物是种种烦恼罪业因缘;若持戒、禅定、智慧种种善法,是涅槃因缘。以是故,财物常应自弃,何况好福田中而不布施?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担十斤金行道中,更无余伴。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杀弟取金?此旷路中人无知者。弟复生念,欲杀兄取金。兄弟各有恶心,语言视瞻皆异。兄弟即自悟,还生悔心:我等非人,与禽兽何异?同生兄弟,而为少金故而生恶心!兄弟共至深水边,兄以金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弟寻复弃金水中,兄复言:善哉善哉!兄弟更互相问:何以言善哉?各答言: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危害,今得弃之,故言善哉!二辞各尔。以是故知财为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何况施得大福而不布施?如说:
施名行宝藏,亦为善亲友,始终相利益,无有能坏者。
施为好密盖,能遮饥渴雨;施为坚牢船,能度贫穷海。
悭为凶衰相,为之生忧畏,洗之以施水,则为生福利。
悭惜不衣食,终身无欢乐,虽云有财物,与贫困无异。
悭人之室宅,譬如丘冢墓,求者远避之,终无有向者。
如是悭贪人,智者所摈弃,命气虽未尽,与死等无异。
悭人无福慧,于施无坚要,临当堕死坑,恋惜生懊恨;
涕泣当独去,忧悔火烧身。好施者安乐,终无有是苦。
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
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槃!
如是等种种诃悭贪,赞布施,是名念财施。
云何念法施?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大,法施因缘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
复次,佛说二种施中,法施为第一。何以故?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但为学佛道,宏大慈悲,度众生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若不尔者,为如市易法。
复次,财施施多,财物减少;法施施多,法更增益。财施是无量世中旧法,法施圣法初来难得,名为新法。财施但能救诸饥渴寒热等病,法施能除九十八诸烦恼等病。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财施、法施,行者应念法施。
问曰:何等是法施?
答曰:佛所说十二部经,清净心为福德与他说,是名法施。复有以神通力令人得道,亦名法施。如《网明菩萨经》中说,有人见佛光明得道者、生天者。如是等虽口不说,令他得法故,亦名法施。是法施应观众生心性、烦恼多少、智慧利钝,应随所利益而为说法;譬如随病服药则有益。有淫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痴重;有两两襍,三三襍。淫重者为说不净观,瞋重者为说慈心,痴重者为说深因缘;两襍者说两观,三襍者说三观。若人不知病相,错投药者,病则为增。若著众生相,为说但有五众,此中无我;若言无众生相,即为说五众相续有,不令堕断灭故。求富乐者,为说布施;欲生天者,为说持戒;人中多所贫乏者,为说天上事;恼患居家者,为说出家法;著钱财居家者,为说在家五戒法;若不乐世间,为说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依随经法,自演作义理,譬喻庄严法施,为众生说。如是等种种利益故,当念法施。
舍烦恼者,三结乃至九十八使等,皆断除却,是名为舍。念舍是法,如舍毒蛇,如舍桎梏,得安隐欢喜。
复次,念舍烦恼,亦入念法中。
问曰:若入念法中,今何以更说?
答曰:舍诸烦恼,是法微妙难得,无上无量,是故更别说。
复次,念法与念舍异:念法、念佛法微妙,诸法中第一;念舍、念诸烦恼罪恶,舍之为快;行相别,是为异。如是等种种因缘,行者当念舍。念舍者,是初学禅智中畏生增上慢。
〔六、念天﹞
念天者,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天。
问曰:佛弟子应一心念佛及佛法,何以念天?&&
答曰:知布施业因缘果报故,受天上福乐,以是因缘故念天。
复次,是八念,佛自说因缘。念天者应作是念:有四天王天,是天五善法因缘故生彼中:信罪福、受持戒、闻善法、修布施、学智慧。我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欢喜。言天以是五法故,生富乐处,我亦有是;我欲生彼,亦可得生;我以天福无常故不受,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问曰:三界中清净天多,何以故但念欲天?
答曰: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说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著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淫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断淫欲,则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细清净五欲;佛虽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众生不任入涅槃,为是众生故说念天。如国王子在高危处立,不可救护,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绵褥,堕则不死,差于堕地故。
复次,有四种天:名天,生天,净天,净生天。名天者,如今国王名天子。生天者,从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净天者,人中生诸圣人。净生天者,三界天中生诸圣人,所谓须陀洹、家家、斯陀含、一种,或于天上得阿那含、阿罗汉道。净生天,色界中有五种阿那含,不还世间,即于彼得阿罗汉;无色界中一种阿那含,离色界生无色界,是中修无漏道,得阿罗汉入涅槃。念是二种天:生天,净生天。如是等天,是名念天。
〔七、念安那般那﹞
念安那般那者,如禅经中说。
〔八、念死﹞
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是二种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杀,必当自死;如是有为法中,不应弹指顷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时中皆有死,不待老,不应持是种种忧恼凶衰身,生心望安隐不死,是心痴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箧,云何智人以为安隐?若出气保当还入,入息保出,睡眠复得还觉,是皆难必。何以故?是身内外多怨故。如说:
或有胎中死,或有生时死,或年壮时死,或老至时死;
亦如果熟时,种种因缘堕。当求免离此,死恶之怨贼。
是贼难可信,舍时则安隐。假使大智人,威德力无上,
无前亦无后,于今无脱者;亦无巧辞谢,无请求得脱,
亦无捍格处,可以得免者;亦非持净戒、精进可以脱;
死贼无怜愍,来时无避处。
是故行者不应于无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如佛为比丘说死想义。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想。佛言: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过七岁活。佛言:汝为放逸修死想。有比丘言:我不望过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有言从旦至食时,有言一食顷。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想。一比丘偏袒白佛:我于出气不望入,于入气不望出。佛言:真是修死想,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住时甚少;其犹如幻,欺诳无智。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念死想。
问曰:法是三世诸佛师,何以故念佛在前?是八念云何有次第?
答曰:是法虽是十方三世诸佛师,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故。譬如雪山中有宝山,宝山顶有如意宝珠,种种宝物多有。人欲上,或有半道还者,有近而还者。有一大德国王,怜愍众生,为作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岁小儿,皆得上山,随意取如意珠等种种宝物。佛亦如是,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乃至梵天王求诸法实相亦不能得,何况余人?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具足六婆罗蜜,得一切智慧方便,说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梯。阿若憍陈如、舍利弗、目揵连、摩诃迦叶乃至七岁沙弥苏摩等,皆得诸无漏法,根、力、觉、道。实相虽微妙,一切众生皆蒙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次第念法,次第念僧。僧随佛语,能解法故第三;余人不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称为宝。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者是僧。
复次,以佛因缘故,法出世间;以法因缘故有僧。行者念:我云何当得法宝,得在僧数中?当除却一切粗细身口恶业,是故次第说持戒。
复次,云何分别有七众?以有戒故。欲除心恶,破悭贪故念舍;欲令受者得乐故破瞋恚;信福得果报故破邪见。住持戒、布施法中,则为住十善道中,离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种果:若上行得净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行禅定故,得二种天,灭诸恶觉,但集善法,摄心一处;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灭诸恶觉,如雨淹尘;见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
复次,行者或时恃有七念,著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时当念死。死事常在前,云何当懈怠、著此法爱?如阿那律,佛灭度时说:
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破圣主山王。
是名八念次第。
问曰:是说声闻八念。菩萨八念有何差别?
答曰:声闻为身故,菩萨为一切众生故;声闻但为脱老病死故,菩萨为遍具足一切功德故,是为差别。
复次,佛是中亦说,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应具足檀波蜜,乃至应具足八念。不可得故,初有不住,后有不可得。有此二印,以是故异。不住、不可得义,如先说。
佛教观察博客:
&&&&&&&&&&&&&&&&&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本刊出处
我的更多文章:
( 22:00:41)
( 12:41:12)
( 15:54:40)
( 19:49:14)
( 23:41:20)
( 10:52:35)
( 14:40:12)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性能巧打一生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