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与弘大有荒川弘为什么叫牛姨区别?

有没有好的玄幻小说?要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的和不同种族的参与的~~_百度知道
有没有好的玄幻小说?要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的和不同种族的参与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 但是牵涉了很多的种族,, 各种宏大战争都会出来. 保证你看的爽.
鼎力推荐, 前期是没什么大的战争!., &!;琴帝&gt.
到了后期有啊
1.《诛仙》 作者:萧鼎 内容就不在介绍了,在两全原创区混的人不知道这部书的应该不多。作者对男主角的爱情描写十分到位。现在剧情发展的是扑朔迷离。碧瑶已经死了好一阵子还没活过来,而且又出现了新的敌人。作者把坑越挖越深了。小凡的爱情究竟如何取舍?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碧瑶 2.《鬼吹灯》 作者:本物天下霸唱 盗墓者的经历。作者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就是这样一个系列形式的文字冒险故事,三位当代“摸金校尉”(盗墓贼),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寻找那些失落在大地上的一处处龙楼宝殿,沙漠、雪山、森林、峡谷、急流、草原、鲜为人知的神秘动植物,危机四伏的陷阱,步步惊心,环环紧扣,超越极限与想象力的挑战,在离奇诡异的地下世界中,揭开一层层远古的神秘面纱,故事由一本主人公家中传下来的秘书残卷为引,纵横天下千里寻龙,历尽艰难险阻,毕竟那些龙形虎藏、揭天拔地、倒海翻江的举动,都迥异庸俗,昆仑山大冰川下的九层妖楼,中蒙边境野人沟中的关东军秘密要塞,消失在塔克拉玛干黑沙漠中的精绝古城,神山无底洞中的尸香魔芋花,云南丛林中的虫谷妖棺,西藏喀喇昆仑山中的古格王朝无头洞,陕西的龙岭迷窟……目前正在连载中的是最终卷,无头洞遗迹,冰封的邪神迷宫之卷 3.《仙剑神曲》 作者:牛语者 讲述一个名叫丁原的少年,最开始他是一个街边的乞丐,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事情,随后拜入了翠霞门学习法术。随着他的成长,法术不断的提高。他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千奇百怪的事情。也遇到了爱他并被他所爱的两个女人。随着剧情的进展,他的身世也逐渐解开。这部书非常的优秀,修真体系完整,作者的语言功底很深,对于人物刻画很到位,几句话就能表现出一个人物独一无二的性格。第四册海阔悲歌描写淡真牺牲自己从正道七大剑派手中救出阿牛这一段,淡真对徒弟那种深刻的感情和他对于自己的正道的坚持无悔是我看这本书中最感动人的地方。这种师徒之情是其他小说所没有的。在某些地方这部书超过了缥缈和诛仙。 4.《缥缈之旅》 作者:萧潜 一部大有名气的书,不夸张的说,它开创了一个修真类小说的时代。本书建立了修真类小说的基本体系,这是这部书的最成功之处。 缥缈就想一部修真版的暗黑破坏神。主角遇到一个强大的敌人,打不过逃跑,遇到了种种奇遇和弄到了威力强大的法宝。打败了敌人。继续遇到更强大的敌人,继续这个循环。。。飘渺写到了现在小强已经成为最牛的人了,所向无敌,本书据说即将完结。 5.《白狐天下》 作者:洛水 现代的修真故事,主角身体里附了一个千年白狐,讲述他和白狐之间不断成长,从开始的敌对到后来的依靠。主角在不断进步的情况也揭开了百户的身世之谜。 6.《现代神医奇侠传》 作者:风之天下 一个普通少年,得到古时武林秘籍,自学成材,并主要将之用于医学,创下一番大事业的故事。写了有好几年了,主角跑到美国发展以后,逐渐有意思起来。 7.《灵动》 作者:火枪手 主角是一个可以和灵魂沟通的人。因为他的这个特点有很多死去人的灵魂围绕到他身边。有成功的商人、物理学家、建筑设计师、政客、老中医。这些灵魂用他们的生前的知识帮助主角。这部小说对灵魂和法术的解释特别有新意。 8.《尘劫录》 作者:赤军 一个中国神话故事,很有中国的味道。作者设定了一个很庞大的世界观。第一部已经完结,第二部正在连载中,不过很慢。不知道这个赤军是不是新战盟的那个赤军。从文风上来看很有可能是。如果是同一个人就太实在是太生猛了 9.《幻梦唯心三部曲》 作者:天音丝缕 三步作品都是讲述一个主题,就是超越轮回,扭转天道。但是在追求天道的过程中总是受到美女门爱情的干扰。究竟是继续追求天道,还是堕入红尘?这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美女如云。 作者对武道的描写又有一些新意。喜欢的朋友可以到杂烩饭来看看这部小说 10.《躲艳记》 作者:我是色土匪 主角是一个平凡的高中生,遇到了种种奇遇,邂逅了各种美女,但是他总避开这些艳遇。主角真是非常专一的。
诛仙、亵渎、惟我独仙、星辰变、盘龙、琴帝、神墓、飘渺之旅、恶魔法则、
其他类似问题
玄幻小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国人文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大国人文
《大国人文》是中央电视台、百家地方电视台、十大互联网联合播出的一档大型探索解密记录节目。每期30分钟,以独特的视野、挖掘历史,探索解密和拍摄手段全方位向观众展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由北京雅海城国际影视有限公司承制。出品时间日出品公司中央电视台制片地区中国,国际制片人陈铭龙类&&&&型纪录上映时间日对白语言普通话,英语色&&&&彩彩色播出平台央视,地方卫视,互联网后期制作北京雅海城国际影视有限公司
CCTV发现之旅频道是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的数字付费频道,通过卫星和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用户提供节目。CCTV频道也是中央电视台麾下6个高清数字频道之一,是国内唯一的以人文探索、科学揭秘类节目为主的专业频道,频道旨在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高品质原创精品专题记录片,内容涵盖人文、科学、自然、历史、艺术、探险等领域,将给千百万观众带来独一无二的娱乐享受,曲折悬疑的真实故事让您目不暇接。频道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策划、导演、摄影的精英人才储备,这支精英的创作团队先后在国内外知名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作品评比中包揽众多奖项,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1]
CCTV发现之旅频道用她的独特视角,独有的原创纪录片,独家记录了华夏大地上的种种已知和未知的真实事件。与其他纪录片频道最大的不同就是:独家性、独特性,原创精品纪录片。栏目是以弘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示现代中国发展变化的电视文化栏目。栏目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视角,为观众开启一扇直观了解和现代文明的窗口。 [2]以国家对文化的重视为契机,以胡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抓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关注重要艺术人文的探索和发现;挖掘艺术家鲜为人知的成功经历和艰辛的创作之路;用镜头带领观众进入各地的文化空间,揭秘,叙述,解密,介绍,让观众不知不觉间进入节目的叙事,共同探索、发现和思考,推动文化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根据纪录片专业频道cctv发现之旅频道的整体风格和创作手法,《大国人文》栏目努力往文化历史、人物纪录片方向变化,同时积极拓展选题方向,加强和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地区、景点的合作,多做探秘类的人文记录片。同时,把栏目纪录片化,努力打造cctv精品栏目。一、当代文化翘楚:
着重介绍当代著名的艺术家、文化名人,包括著名书画家、油画、版画等艺术大家;收藏界的知名人士;作为一个以传承人文精神为宗旨的栏目,《大国人文》在介绍大师们艺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世界、看历史。节目穿插有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力图在真实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当代艺术名流、大家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以一个个典范式的例证,反省个人与时代、生活与艺术的重大主题,并在大师们不经意的讲述中领略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
二、文化探秘:
着重介绍重大的人文发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包括茶文化、武术、宗教、民族以及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等。栏目将以某一文化事件为切入点,选取当地最具特色的历史传承、风土民情、杰出人物、光和发展变化,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内涵,塑造富有文化魅力、充满发展战略的城市“文化名片”。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给我们留存了有形的浩如烟渺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而且还创造了无形的、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将集合中国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国际化的视角,对中国的自然文化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进行最具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介绍与诠释。通过讲述中国宏大的帝王宫殿、奇丽的名山胜景、雄伟的古代建筑、神秘的宗教文化、曲径通幽的古代园林、神奇的自然景观……引领观众畅游中国,并将运用航空拍摄、水下摄影等多种特殊拍摄手段,将中国灿烂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集中展示,是向世界敞开一个个东方文明的窗口。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在汉中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赵云赵家的后人,七月中旬,央视《大国人文》摄制组来到河北正定县拍摄正定专辑,将重点展现三国一代名将出生地的人文风貌。
赵云庙,是在原来清朝的旧址上重修的。清乾隆年间,皇帝路过正定,特拨库银重建,并勒石曰:“赵云故里。文武百官至此下马。”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赵云庙曾多次翻修,每次修葺经过,在县志上都有记载。今天,当摄制组翻开县志,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赵云庙一次次翻修的记录,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赵云的敬爱之心。
根据历史记载,赵云擅使一杆亮银枪,身佩一把削铁如泥的青虹宝剑,这两件神兵利器的帮助下,赵云在历次战役中,从未有过败绩,成就了常胜将军的美誉。
那么,这两件武器到底蕴含了怎样的神奇之处,竟能够让一个武者焕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刹”之称的隆兴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正定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春秋时期属鲜虞国,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后为赵国所灭),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8年)改名为真定府,意为“天下太平”。一千四百多年以来,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之一。正定南城门上至今还镶有“三关雄镇”的石刻匾额,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氛围浓厚,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称!
辉煌的文化造就了正定人才辈出。仅列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就有7位:赵佗、赵云、范仲淹、李杲、苏天爵、白朴、梁清标。有据可谈的历史名人占148位,正定历史上曾有95位考中进士,著名学者百余人,著作500篇。[3]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央视《大国人文》栏目“走进河北非遗文化特别节目”今天在石家庄太行国宾馆举行开机仪式。《大国人文》是中央电视台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推介,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一次具体行动。“走进河北非遗文化特别节目”以“感受古韵文化,展现魅力河北”为主题,率先录制播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特别节目,展示河北文化风采、推动河北文化走向世界。[4]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湾中,迪拜是一座富有的城市,从资源角度分析其富有的原因.(2)图中各大洲所环绕的大洋是.(3)图中①②③三处气候特点与所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相符的是点.(4)从迪拜开出的游船想要去往美国纽约,最近的海上航线是:.(5)由利比亚的位置判断,当地居民主要信仰教.
分析:根据中东地区的国家、宗教、资源、世界海洋的分布及非洲的气候等方面的知识解答.解答:解:(1)西亚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举世闻名的“世界岛”迪拜就位于建于波斯湾中;(2)据图可知图中各大洲所环绕的大洋是大西洋;(3)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判定,属于地中海气候,图中序号②符合该气候;(4)美国纽约位于大西洋沿岸,最近的海上航线是: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5)中东地区为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故答案为:(1)波斯;&石油资源丰富;&&(2)大西洋;&&(3)②;(4)迪拜→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纽约;&(5)伊斯兰.点评:该题的综合性较强,认真阅读地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综合分析解答.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地理
迪拜“世界岛”是举世闻名的人造岛,由300座大小不同的岛屿组成一幅世界地图的图案,因工程规模宏大而一度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根据所给的世界部分地区图,分析回答问题.(1)根据图,我们知道迪拜“世界岛”建于湾中.迪拜是一座富有的城市,试从资源角度分析其富有的原因是.(2)图中乙与丁之间的大洋是洋,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3)自2011年2月起,利比亚局势动荡,我国政府派出军舰到该国沿海护卫华人、华侨撤离,军舰所走的最短路线应是:太平洋→海峡→印度洋→红海→运河→地中海.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地理
迪拜“世界岛”是举世闻名的人造岛,由300&座大小不同的岛屿组成一幅世界地图的图案,因工程规模宏大而一度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根据所给的世界部分地区图,分析回答问题.(1)根据图示,迪拜“世界岛”建于湾中.迪拜是一座富有的城市,试从资源角度分析其富有的原因是.(2)图中各大洲所环绕的大洋是洋,乙大洲东部与大洲西部轮廓较吻合,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3)图中①②③三处的气候特点与所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相吻合的是点.从图中信息可知,丁大洲其气候类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性.(4)①所在(国家)黄金产量居世界首位.丁大洲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落后,影响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是、粮食、.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地理
迪拜“世界岛”是举世闻名的人造岛,由300座大小不同的岛屿组成一幅世界地图的图案,因工程规模宏大而一度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根据所给的世界部分地区图,分析回答问题.(1)根据图9,我们知道迪拜“世界岛”建于湾中,迪拜是一座富有的城市,试从资源角度分析其富有的原因是.(2)图中各大洲所环绕的大洋是洋,乙大洲东部与丁大洲西部轮廓较吻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它们共同位于板块.(3)自今年2月起,利比亚局势动荡,我国政府派出军舰到该国沿海护卫华人、华侨撤离,军舰所走的最短路线应是:太平洋→海峡→洋→红海→运河→地中海.(4)图中①②③三处气候特点与所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相符的是点.从图中信息可知,丁大洲大部分位于(温度带),其气候类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性.(5)①所在(国家)黄金产量居世界首位.丁大洲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落后,影响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是、、.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地理
题型:解答题
迪拜的“世界岛”是由300座大小不同的岛屿组成一幅世界地图的图案,因工程规模宏大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回答问题:(1)据图可知,迪拜“世界岛”建于______湾中,迪拜是一座富有的城市,从资源角度分析其富有的原因______.(2)图中各大洲所环绕的大洋是______.(3)图中①②③三处气候特点与所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相符的是______点.(4)从迪拜开出的游船想要去往美国纽约,最近的海上航线是:______.(5)由利比亚的位置判断,当地居民主要信仰______教.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和谐的意蕴:从“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和谐的意蕴:从“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和谐的意蕴:从“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原作者:王能宪)内容提要 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应当“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应当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本文引述古籍中有关和谐的内容,从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和谐的美学意蕴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和谐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倡导和谐世界,建立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秩序,具有深刻的启示。关键词 传统文化 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研究、继承、弘扬这份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倡导和谐世界,建立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秩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原本是一种乐器,写作“”。《尔雅?释乐》云:“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 “”,也就是笙的一种。由乐器引申为乐调,再引申为乐调的调和,再进一步引申为各种声音的相应和鸣,于是出现了另一个字“和”,即唱和的意义,作动词用,读去声。当然这个“和”字出现得很早,先秦典籍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与“和”两个字都收进去了。《说文》解释“”字曰:“调也。”(释“调”曰:“也。”――“调”、“”二字互训同义。)解释“和”字曰:“相应也。”在释“”字时还说到:“读与和同。”可见当时这两个字已经通用,不过“”早就废而不用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和本系唱和字,故许云‘相应也’。今则概用和,而废矣。”①“谐”与“和”同义,指音乐的和谐协调,也有两种写法:“”与“谐”。《说文》释“”曰:“乐和也。从龠,皆声。《虞书》:‘八音克。’”释“谐”曰:“也。从言,皆声。”(释“”曰:“谐也。”亦为互训同义。)可知这两个字都是指音乐或语言的调和,但现在通用“谐”,“”字也不再使用了。“和”、“谐”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同时出现。《周礼》讲到礼的作用和功能时,就多次说到“以和邦国,以谐万民。”(《春官?大宰》、《春官?小宰》、《春官?大宰》、《春官?大司乐》等篇中屡见)《左传》:“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襄公十一年》)这些都是“和”“谐” 并用的例子,至于“和谐”或“谐和”连缀成一个词汇,则可能是较后的事。但和谐的思想,包括一些带有“和”字的词汇如和睦、和顺、和气、和平、和合、亲和、泰和、仁和、中和、祥和等等,以及大量虽不出现“和”字却是表达和谐思想的内容,在古代典籍中成熟得极早,其含义也极其丰富、广博、深刻,体现在有关社会和人生的许多方面。这里仅从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和谐的美学意蕴等几个方面,阐述和谐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人际关系的和谐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和”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一个至高的境界。与“和”相关的,还有“德”、“仁”、“恕”、“无为”、“不争”等概念。和,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人世间一条平正通达的大道。《礼记?中庸》有一段话很值得玩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喜怒哀乐在心里面还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达出来之后都能够恰到好处叫做“和”。所谓“中节”,就是符合音乐的节拍、节奏,也就是调和、适当的意思。所以接下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可是不得了,天下就在人的心中。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经常说“心有多高,天有多大”,与人相处也好,与物相处也好,乃至与天地间一切相处,不都取决于人的寸心之间吗?“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什么?就是一条四通八达、宽阔平正的大道啊!我们常常在互相争斗的时候,劝导、提醒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不就是“和”嘛,所以说和是“天下之达道”。故而《中庸》提出“致中和”这一重要思想,认为只要不偏不倚,中正平和,达到了“中和”的境界,也就“天地位焉,万物育也。”“位”,郑玄注:“位q正也。”就是说,“致中和”,能够使心胸开阔,天地平正,万物化育。这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而是一种宇宙观了。人与人和谐相处,是一种团结、和气、祥和的景象。《周易》云:“和兑吉”(《兑》,兑卦有和悦万物之意,吉象),《周礼》云:“和则安”(《c人》),《论语》云:“和为贵”(《学而》),《诗经》云:“和乐且湛”(《鹿鸣》,湛,快乐持久),还有“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平共处”,等等。那么,“和”是不是就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呢?绝不是的。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呢?《论语正义》有云:“此章别君子小人志行不同之事也。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②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③“和而不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盲从,不苟和,就是求同存异,这不仅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也是我们处理各种关系包括处理国际关系,所应秉持的一个重要原则④。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当中,“人和”是决定性的因素。什么是“人和”呢?朱熹说:“人和,得民心之和也。” ⑤孟子十分重视人的作用,提出过“民贵君轻,社I次之”的著名论断,他的“民本”思想,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也是相通相承的。德,是和的本质属性。前面提到,“和”本是一种乐器,引申为乐调的和谐,那么这种和谐的音乐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德”来的。《乐记》上说:“德音之谓乐。”又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认为德性是人类最高贵的东西,而音乐则是德性的外化,是美好道德开出的鲜艳花朵。只要内心充满了美好的德性,充满了和顺的情感,无论是通过音乐还是诗歌、舞蹈抒发出来,必然是文明而优雅的。这就是说,和谐是一种道德境界,德高才能达至和谐,无德则不和。所以《周易》提出“君子进德修业”(《乾》)、“厚德载物”(《坤》),《尚书》云:“德惟善政”(《大禹谟》)、“德惟其贤”(《说命》),《礼记》云:“德者本也”(《大学》),《论语》云:“君子怀德”(《里仁》)等等。仁,是和的表现形式。“仁”是儒家思想一个极其重要而内涵又极其丰富的概念范畴,而“和”则是通过仁爱之心和仁爱之举来体现的。所谓“仁者爱人”,而爱人者必有亲和之力。《孟子?梁惠王篇》记载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便趁机对他宣传“仁政”和“王道”,面授机宜的锦囊妙计就是“保民而王”四个字。道理非常简单,就是要爱民、亲民,让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这便是王道。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又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原作者:王能宪)恕,是和的内在要求。与人和谐相处,必须有宽恕之心,容人之量。孔子的学生子贡请教老师,能否用一个字教导他一辈子必须遵行并且终生受益,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并且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何等博大无私的胸怀,被称之为恕道。如果不守恕道,不能推己及人,而要强加于人,凌驾于人,必然使人产生怨恨之心,要想求得和谐,那就只能是南辕北辙了。宋人林逋《省心录》有云:“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这里的逻辑关系,实际上应当是“宽以接下”,“恕以待人”,方能“和以处众”。无为、不争,“无为”与“不争”,就是崇尚自然,崇尚和平,这是老庄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不争”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不妄争,不争那些不当争的东西。“无为”与“不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与智慧,有人片面地理解为消极是不对的。在老子看来,许多矛盾的事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曲则全,枉则直,D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经常用水的“善下”与“不争”来说明居下可以强大,以柔可以克刚的道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第六十六章)在这两章的最末尾都还有一句总结性的话:“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以“无为”的态度治理社会,社会必定能治理得很好――“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以“无为”的态度教化民众,则民众必定会安定和谐――“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由此看来,老子主张的“无为”与“不争”,无论是对于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关于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极其丰富,极其充分,以上归纳的主要几点并不完整,例如儒家提倡的“修身”、“诚意”、“敦厚”、“温良恭俭让”等等,强调自我的完善或身心的和谐,都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二、制礼作乐,政通人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曰温饱,这是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属于最低层次;二曰法制,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属中间层次;三曰文化,即以文化人,属于最高层次。我国自古号称“礼义之邦”⑥,注重礼乐教化,从而达到政通人和,长治久安。我国很早就提出过“均贫富”的思想,并且将其与社会的稳定和谐联系在一起。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在孔夫子看来,贫富不均是社会动乱不稳的根源,因此不担心社会财富不多而担心贫富不均,不担心物资不丰富而担心民心不安定。因为,只有财富相对平均,也就没有贫困了;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也就没有人缺衣少食了;社会成员都安定和谐,国家也就稳定巩固了。当然,“均贫富”只是一种社会理想,绝对的平均也是不可能的,但并不否定这一思想的价值,甚至可以说“均贫富”思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如果一个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安定的,更谈不上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后来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关心弱势群体。这些都是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但当前社会两极分化有加剧之势,基尼系数不断攀升,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⑦。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和谐社会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途径。如果一个社会里正气得不到伸张,邪恶得不到惩治,人们可以为所欲为,贿赂公行,腐败成风,那么这个社会必然要乱套。只有法制,才能使社会达到秩序与和谐。关于法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这方面的学说我国古代也非常发达,非常丰富。《尚书?康诰》就记载了周文王提出的“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就是要崇尚道德,慎用刑罚。因此,我国古代法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唐律疏议》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名例》)因为法制的根本目的是要“安人宁国”,保障社会的和谐安康。我国是一个重视礼乐教化的国度,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达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礼乐教化,简称“礼教”,是有关治国安邦的一整套礼乐制度。为什么要重视礼教呢?简单地说,就是“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即懂得人与动物的区分在什么地方。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因为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文明盛世,周公辅佐成王使周朝达到天下大治,后人就把礼乐制度的发明归功于他了。实际上,礼乐制度是我国上古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吕氏春秋》有云:“乐之所由来者,非独为一世造也。”(《卷五》)礼乐教化对于国家社会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礼记》中有一篇《乐记》,通篇阐述礼乐与政教的关系,其中多处涉及到“和”的概念,认为通过礼乐的和谐进而才能达到政治的和谐,民众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下的和谐。礼乐的根本作用就是规范伦理,陶冶性情。《乐记》云:“乐极和,礼极顺。”极,至也。“乐极和”是说音乐可以使人达到内心和悦的境界,“礼极顺”是说礼仪制度可以使社会伦理和顺有序。《乐记》认为礼乐的地位至高无上:“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音乐是天地之间最美妙的声音,礼制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秩序。乐和天地,礼序乾坤,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这样一来,从朝廷到民间,从宗庙到乡里,没有不重视和遵守礼乐制度的:“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记》还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又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心,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王道备矣。”认为礼、乐与政治和法律的作用是一致的,互相配合,才能使民心和顺,社会和谐。因此,通过一定的礼乐制度,便可以了解政治的得失,民心的向背,于是便形成了我国“采歌诗”、“观风俗”的优良传统。《乐记》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就是说,礼乐与政治是相通的,只有礼乐兴盛,政治清明,才能政通人和,社会安康。正因为礼乐的重要性,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荀子认为“礼”为“道德之极”、“治辨之极”、“人道之极”,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大略》)(原作者:王能宪)直到晚明时期的顾炎武还仍然在提倡教化,力图以礼乐教化和廉耻之心来挽救明王朝亡国灭种的颓势,他在《日知录》中强调:“教化者,朝廷之务先;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还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顾炎武不仅强调朝廷和大臣要重视教化,而且要身体力行,成为百姓的表率,否则,“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这些话至今读来,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说,礼乐教化是中国文化最具特点的本质特征,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期间虽有流失,有蜕变,甚至被利用,被曲解,毋庸讳言其中也包含有不少糟粕的成分⑧,但就其总体精神而言,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继承和弘扬光大,并融入到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践之中。三、顺天应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天、地亦即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这样才能“天长地久”(《老子》第七章),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概念范畴的是宋人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正蒙?乾称下》)当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非常之早,内涵也非常精深。“天”、“人”关系,这是一个极大的命题,古人对这方面的探究与论述极其充分,极其精微,不同的理解纷繁复杂,有的还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⑨,但科学地、理性地认识天、人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概括地说,就是“人文”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今人钱穆在其《中国文化特质》一文中用“一天人”、“合内外”六个字对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较为通俗明了的阐释:“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尽之。何谓一天人?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文。人生在大自然中,其本身就是一自然。脱离了自然,又哪里有人生。则一切人文,亦可谓尽是自然。自然人文会通和合,融为一体,故称一天人。何谓合内外?人生寄在身,身则必赖外物而生存,如食如衣如住如行,皆赖外物。若谓行只赖两足,但必穿鞋,鞋亦即身外之物。使无身外之物,又何以有此一身,故称一内外。”⑩“自然、人文会通和合,融为一体”,这就是今人对“天人合一”较为切近的解释。《周易》是最早阐述天、人关系的经典之一。《周易》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本源,“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尚书》则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周书?泰誓》)《周易》还提出天、地、人“三才”之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说卦》)老子则提出“四大”之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在天、地、人之外又提出了一个“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道”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无声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是天地和人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和必然规律。《周易》还认为,天地与人事是相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强调人类要学习效法天地的德性,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不仅如此,《周易》还提出了“顺天应人”的思想,认为汤、武以革命的手段取代桀、纣,乃是“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周易正义》解释说:“夏桀殷纣,凶狂无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主。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11)“顺天应人”,似乎有一点“替天行道”的意味,是一种宿命论的思想。其实不然,这里的“天”并不是西方文化中能够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帝”。所谓“顺天应人”,是说“天意”体现了“人心”,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分明是强调事物发展的某种必然性。《尚书》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其后有注曰:“矜,怜也。言天除恶树善与民同。”(12)《尚书》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其后有注曰:“言天因民以视听,民所恶者天诛之。”(13)这就是说,夏桀殷纣的无道而亡与殷汤周武的有德而兴,虽说“上顺天命,下应人心”,但实质上都是他们自身造成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无怪乎孟子当学生万章请教尧舜禅让是“天与之”还是“人与之”的时候,便引用《尚书?泰誓》这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进行了十分透辟的阐述。荀子专门写过一篇《天论》,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规律,正确对待自然现象。一开篇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唐人杨注曰:“吉凶由人,非天爱尧而恶桀也。”就是说,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自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间的吉凶祸福是人自己造成的,并非老天强加于人。尧的兴起并不是上天喜欢他,桀的败亡也不是上天讨厌他。这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内在逻辑是完全一致的。《天论》进一步指出:“列星随旋,日月递荩氖贝跹舸蠡缬瓴┦蛭锔鞯闷浜鸵陨鞯闷溲猿伞!痹谲髯涌蠢矗钪嬷洌赵滦浅剑氖贝颍跹舯浠蛭锷ぃ庑┒己托彻泊Γ吠矗灾廖耷睢V劣谧匀唤绯鱿值囊恍┢嬉煜窒螅髯尤衔肴思涞募谆龈2⒚挥惺裁幢厝坏牧担蚨⒉豢膳隆!短炻邸匪担骸靶亲鼓久私钥郑唬骸呛我玻俊唬骸藓我病!翘斓刂洌跹糁镏敝琳咭病9种梢玻分且病!痹诘笔笨蒲Ъ际跎胁环⒋锏奶跫拢髯佑姓庋娜鲜妒欠浅A瞬黄鸬摹孟子主张王道和仁政,不仅体现在政治观点上,也体现在天、人关系上。孟子劝导梁惠王实行仁政,不仅要爱护百姓(“保民而王”),还要爱惜动物以至于天地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仁民而爱物”)。《孟子?梁惠王篇》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惚畈豢墒な骋玻桓镆允比肷搅郑哪静豢墒び靡病9扔胗惚畈豢墒な常哪静豢墒び茫鞘姑裱ニ牢藓兑病Qニ牢藓兑玻醯乐家病!敝祆涠哉舛位坝腥缦陆馐停骸肮耪咄贡赜盟拇缰浚悴宦撸胁坏弥啵瞬坏檬场I搅执ㄔ螅朊窆仓欣鹘2菽玖懵洌缓蟾锶胙伞4私晕纬酰ㄖ莆幢福乙蛱斓刈匀恢そ诎乱病!(14)孟子惜时节用、仁民爱物的主张,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我们今天为了让大自然得到休养生息,采取休渔、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与孟子的主张一脉相承。四、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国际关系的和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平、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民族,不仅注重国内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中央与地方的和谐稳定,而且注重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希望达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早在《尚书》、《周易》等典籍中就提出了“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尧典》)、“万国咸宁”(《周易?乾》)的思想,尽管当时人们对地球的知识还十分有限,这些思想主要还是针对当时的国家亦即“天下”(与我们今天所言“天下”含义不同)而言的,但还是蕴含着我们的先哲如何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理想和智慧。《礼记》的《礼运》篇提出了“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概念,虽然这两个层次的社会,其差别是明显的,但人们都能和谐相处。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是这样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境界的和谐社会。(原作者:王能宪)清末改良派领袖、著名学者康有为根据《礼记》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撰写了著名的《大同书》一书,描绘了“世界大同”的美好蓝图,并提出了一系列实现世界大同的具体方略。譬如,他提出了改良人种的措施。康有为根据自己长期旅居国外的经验(15),发现黑人在欧洲长期生活,受自然气候、饮食习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不仅言谈举止、气质修养有了很大变化,而且肤色也慢慢改变,从而提出不同人种通婚最终达到改良人种的目的。我国历来主张以和睦、亲善、友好的原则处理邦交关系,有着极其丰富的和平外交思想。《左传》上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论语》上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第十二》)儒家主张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孔子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第十六》)一部《二十四史》,有关和戎、和蕃的事例屡见不鲜,有时甚至以皇族的成员乃至公主不远万里去和亲,往往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友仇敌作睦邻(16)。今天,中国提出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不仅是对当前国际局势进行审时度势的正确选择,也是对我国古代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弘扬。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主席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阐明了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因而受到了热烈欢迎。五、君子之风,至美之境――和谐的美学意蕴和谐是历代古圣先贤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邃的美学意蕴。和谐是一种社会理想,一种天地同和、万民同乐的太平盛世;和谐是一种道德风范,一种包容宇宙、协和万物的君子之风;和谐是一种美学境界,一种富有诗意、祥和明丽的和美景象。和谐是一种至高的理想。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杀戮,无数的生灵涂炭、流离失所,无数的家园被毁坏,无数的族群乃至国家被毁灭。人们在经历了穷兵黩武、互相残杀的苦难之后,反思战争的罪恶,渴望和平与安宁。中华民族是最早反省战争,提倡和平、和谐的民族。《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第三十一章》)《韩非子》也说:“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存韩》)《孟子》指出:“春秋无义战。”(《尽心》)甚至连专门探讨用兵之道的《孙子兵法》也提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谋攻》)因此,我们的先哲提倡和平、和谐、和睦,通过礼乐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进而提出了“小康世”和“大同世”这样的理想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战争,没有贫困,大家和睦相处,诚实守信,男女老幼,各得其所。这样的社会,看似平常,实则不易,是一个充满着和谐精神的至高无上的理想社会。然而,它又不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社会,通过人们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人类应当朝着这一理想境界不断进取。当今之世,虽说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流,但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恐怖主义乃至法西斯主义的阴魂不散,军备竞赛并未停止,局部战争硝烟四起,世界和平仍然受到严峻的挑战与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和谐理念,这是顺应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维护世界秩序和世界和平所做的积极努力。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中国威胁论”,如果不是对当代中国的偏见,至少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和谐是一种至大的气度。和谐意味着宽容,和谐意味着谦让,和谐意味着友善,和谐意味着尊重,和谐是一种至美的德性,也就是一种君子风范。古人讲到“和”或“和谐”的时候,总是与“君子”联系在一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梁启超曾经在清华大学做过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认为大学培养英才,根本是要养成君子之人格,从而成为“社会之表率”。梁启超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学生“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在学业上日益精进;还要求学生“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做一个有担当的君子。因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了清华的校训。梁启超在这篇演讲中最后强调:“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于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甚幸矣。”(17)和谐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无论从社会还是道德的角度判断,和谐都是一种至高、至大、至善的境界,即使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和谐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致中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难道不美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同中有异,难道不美吗?“乐极和,礼极顺”,其乐融融,有礼彬彬,难道不美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体己及人的善心,难道不美吗?“列星随旋,日月递荩氖贝跹舸蠡缬瓴┦蛭锔鞯闷浜鸵陨鞯闷溲猿伞!碧斓刂洌蛭锖托彻采训啦幻缆穑靠梢运担耸兰浜妥匀唤缫磺姓妗⑸啤⒚蓝际峭骋坏摹孔子曾经与他的几个学生一起讨论各人的志向,他最欣赏的是曾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而归。”(《论语?先进第十一》)――暮春时节,五六个志同道合的人一道,带着一群孩子,在沂水里痛痛快快洗了个澡,在雩坛上跳跳舞,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回去。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这种安宁祥和的社会景象,令孔子最为陶醉。孟子也曾反复描述过他的理想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篇)孔孟心中的理想社会与《礼记》所描绘的“大同”、“小康”社会十分相似,都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和与和谐社会的美学意蕴。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倡“文化自觉”,主张以“和而不同”的思想处理好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美美四句”,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18)费老这里用“美”概括了“和谐”的意蕴,为世界文化多样化描绘了“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和美好前景。他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的今天,既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通过交流、融合,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我以为,不仅文化上应当有此“自觉”,推而广之,“美美四句”应当成为建设和谐世界、处理国际间各种事务的行为准则。(原作者:王能宪)*本文是作者应澳门基金会邀请于日在澳门教科文中心所作演讲的基础上改写而成。①由“和”字的释义,使我想起有一年的中秋节,我去看望著名作家李壬D翘炖舷壬酥潞芨撸胛姨钙鹚暄芯亢鹤值男牡茫傅剿胩ㄍ搴;崦厥槌そ谷屎拖壬囊欢谓煌K担衬辏柿齑舐阶骷掖硗诺教ㄍ宸梦剩ㄍ搴;峤哟怂恰C厥槌そ谷屎拖壬压螅急赋樯砝肟盟母笔肿髋悖馐焙蚶壬凶〗谷屎停担骸坝幸皇虑虢蹋恢瓜壬拇竺撬鸬模坑泻紊钜澹俊 焦仁和答道:“因我出生于杭州的仁和医院,祖父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李壬Φ溃骸翱峙虏⒉蝗绱思虻ァ!庇谑牵舷壬选昂汀弊值钠鹪醇捌涠嘀钟梅擦艘淮笃詈笏担骸叭缃瘢桨锻骋坏拇蟆汀涂冈谀愕募缟希獬⌒刍氲耐骋唤幌烨闹富影艟臀赵谀愕氖种校瓜壬脑鹑沃卮蟀。 本堇壬玻笔苯谷屎鸵簧泶蠛梗哟硕岳舷壬瞎П暇矗磕昀舷壬蘸驮┐航诘龋谷屎拖壬家鬃愿壬乃秃乜ā②《论语注疏》卷一三,见《十三经注疏》第2508页,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③《论语集注》卷七,见《四书章句集注》第14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④“一国两制”即“和而不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享有立法权和自治权。这就是尊重差异,求同存异,也就是“和而不同”。⑤《孟子集注》卷四,见《四书章句集注》第24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⑥现多误作“礼仪之邦”,非也。一字之差,其境界之高下大小远矣。⑦据报载,我国的基尼系数连年增长,现已达0.465,所谓“拉美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已有了切实可行的措施。⑧如“三从四德”等旧礼教,既束缚思想,也违背人性,故鲁迅先生认为封建礼教“吃人”,无疑是正确的。⑨如阴阳家的占卜,秦汉的谶纬学说等。⑩载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29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11)《周易正义》卷五,见《十三经注疏》第48页,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2)(13)《尚书正义》卷一一,见《十三经注疏》第181页,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朱熹《孟子集注》卷一,见《四书章句集注》第203―20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15)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凡十六年,到过三十一个国家,其所著《大同书》亦是在印度写成的。(16)如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与松赞干布和婚,不仅使汉藏亲和融合,而且带去大量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和种子,促进了西藏高原地区的文明和发展,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17)以上所引均见《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260―261页。原载《清华周刊》第20期,日。(18)《文明对话的最高理想》,1990年11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研讨会”上的演讲。(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责任编辑 陈剑澜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五行属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