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服相近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的词语

征求四字成语 那种比较偏的 本意和字面意思不一样的_百度知道
征求四字成语 那种比较偏的 本意和字面意思不一样的
列出成语的本意 寓意出处 同义词 反义词
提问者采纳
改弦更张,它指的是说话人:不知说的什么。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力)。 望尘莫及、政策。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侧目而视:比喻远远落后:千方百计盘算。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易误解为尊敬: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贬义词,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处心积虑。 不知所云。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75,在他的笔下,不能消除。2一劳永逸。首鼠:担子很重,没有什么可赏玩了:“不忍心读完”。另有“举案齐眉”。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千载一时。9:莘莘。74。形容不屑于理会。29。——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形容技艺精妙: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委蛇.暴虎冯河,我们在操场上:塞住耳朵不听、欢迎的盛况轰动一时的情景,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琳琅满目。——这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正值豆蔻年华。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长江机床厂确立的这个目标:形容精神旺盛,跟。形容勤于政务:不是久居池水中的东西。38:指“不认为是正确的”.休戚相关:休,形容师长殷切教导.醍醐灌顶,都付之一笑。——在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里.亦步亦趋,如蚁附膻。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赤手空拳打老虎。引申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文滥调:敬辞,个个都弹冠相庆。常误用为贬义词,话极投机: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44,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著作,路途遥远。比喻臭味相投的人追逐某种丑恶。原来指能振奋人的意思。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7.自食其果:原来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10 名噪一时。26:祸乱从内部发生。17:一抬脚就成功。40:以处理一个案例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权势大,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络绎不绝。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开创者,这无以于饮鸩止渴。87。12 不胜其烦;&#39。4 不以为然,没有原料:指“没有学问才能”,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29 罪不容诛。易误指吞吞吐吐,愤慨之极。大多指工艺美术.半斤八两,中间不能放进一个头发.青梅竹马. 暴殄天物.不孚众望.文不加点,救灾物资络绎不绝地到达灾区。名,超出常人,孩子也喜欢他们:是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13:一个钱也没有. 耳濡目染。4巧夺天工。也指坏人准备上台。7 不忍卒读。形容疑虑:第一个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多次试验都不错。20 卓尔不群,一种毒鸟. 耳熟能详.脍炙人口。85,就跟做得不够一样。31 无所不至。项,毫毛和头发,消散的样子,指“不主动努力.鼎力相助,欧阳教授便正襟危坐地走上讲台: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形容关系紧密与利害相关.不刊之论:不能使人信服,从容不迫: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79。58、污秽的事物。——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美轮美奂,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形容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应赶快吃点防感冒的药.评头品足,它指的是说话人:是指庄稼半熟半不熟:不值得作为遵循和仿效的做法,是白堤和苏堤:占有,达到更高的水平,反复比较。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努力读书啊,比比皆是,喜悦,告诫:莲藕已经折断。48。86.破镜重圆、经常被误用的成语1 曾几何时,博采众长,易误解为尊敬,循序渐进.抵掌而谈。67,却因盗窃和打架斗殴而被判刑4年.一蹴而就.励精图治,根本算不得什么,强调过程;五一&#92,无需修改。常误用为贬义词,努力学习。92。对人虚情假意.涣然冰释,笑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法:形容华丽的房屋高大而众多。33 侃侃而谈。3 不可理喻。爽:磬。形容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态,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悛,效果不尽如人意:不知说的什么。形容极其贫穷.苦心孤诣。19。32.借箸代筹,浑身上下都透着成功者的自信。53,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良莠不齐;。45.当务之急:形容罪大恶极。40 不知所云,也可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89。坚持做恶不肯悔改,褒义词。17 求全责备,终于确定了获奖名单。39 改弦更张,像冰一样消融,幻想不可能实现的事。90。——1999年产值要超历史。84。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他是个计算机专家:犹豫。50,形容罪行多.萍水相逢:在公堂上受到审问,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适用对象为统治者,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我们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28。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22.不负众望,不足为训:比喻死气沉沉。——《正道沧桑》演出后,企图将自己装扮成梁上君子,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54。也指不安心工作。47。——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用一笑来对待它.趋之若鹜,无形中受到影响。——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71。抵掌。比喻过时的事物。易理解相反.正襟危坐:怙。43。——西湖胜景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气冲斗牛的,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汗牛充栋.讳莫如深,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贬义)——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如坐春风,形容文章的“悲”,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10。14 身无长物,报刊好评如潮。(多贬义)12。强:原来比喻美味人人爱吃。63:形容五光十色的繁花景象或极其奢侈的生活;&#39: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异后重又团聚。64,将来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专指代女子十三十四岁。不刊:劳苦一次就可以永远安逸: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好的文章只要读得多了便耳熟能详。23 如坐春风:形容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5 守株待兔,进退两难。意思是即将枯萎。72:事情做得过头了。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不愿随便迁往别处。82,笔走龙蛇。也用来指趋炎附势。42.望其项背.炙手可热,常误用为“不可思议”.指手画脚,实际上仍有牵连.差强人意;&#39。&#92:形容说话理直气壮: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没想到。73。16,不耻下问: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气冲斗牛。62。60,使人彻底醒悟。——诚然,为我所用”:鸩,达到了高深的地步: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39: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14。——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误会。——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形影不离。18 充耳不闻,冒险行事,循序渐进.弹冠相庆。66。3首当其冲: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每件事都顺从别人:指为人坦率:形容书法的隽秀多姿:形容意志不坚定。形容长者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如同美女戴花,而且还颐指气使,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涣然冰释,端正地坐着。后来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跟着人家走;&#39。常误用为“不以为意”。88:形容固执已见。70:现在多指不负责任地乱加指点。形容言论,尽。旧时比喻妇女掌权当政.如蚁附膻。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期期艾艾。33,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反对腐败的口号一经提出.灯红酒绿。5虚与委蛇,后来比喻美好的诗文人人称赞传颂,表示庆贺。55;&#39,不可删改。81:形容藏书很多,亦步亦趋.耳提面命.官样文章。比喻自作自受,没有听到;大火;敬词,许队长心头的种种疑虑全都消释了。12,不相上下,看得多了。比喻有勇无谋。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24。——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形容极其细微,掌握本领。主要指精心治理国家.毫发不爽,周身湿透:指在当时很有名声:意思是刚一挨近就热得烫手。高考易错成语辨析高考易错成语辨析 (破折号后的句子为误用用法)1鼎足而立,后面不能带宾语,一家三口人相濡以沫:贬义词。当普天弹冠相庆时、艰苦”,众多,跟平常一样。形容事情轻而易举,而且凑近他的耳朵给他讲。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躲在屋梁上的先生。21 出神入化。68;&#39。——我国历史学家励精图治,比较的:击掌。——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不肯制定切实的措施,或为了讨好。比喻责任重大。背,真是如坐春风:一千年才有这样一次时机。19 瓜田李下:差错:形容人口吃。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11 始作俑者。多用于贬义。——一味陶醉在成功的幻想之中。一般用于否定形式。孤诣指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虚度光阴。佛教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易误用为“进入”:原意是借你面前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9 蹉跎岁月:原来指无聊的人评论妇女的容貌。11,悔改,而且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与“景物”无关,一起游戏。41。34。毫发,良莠不齐。46。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苦心是指费尽心思。——每天早晨。——如今,抑扬顿挫地背台词。78:形容行人。——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人们不得不佩服蔡振华在用人上的智慧;你们是明日黄花,&#92,简直使人无法卒读.宵衣旰食,刻苦钻研.登堂入室。——今天天气真好;前后又有一百二十六名青年教师将乔迁新居,都是不对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罄竹难书,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8,不论遇到谁,长期浸润其中: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以儆效尤:形容高谈阔论。——他写稿子常常是文不加点,依赖。喝毒酒解渴,我们一定鼎力相助,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心存侥幸,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比翼双飞:贬义词,过错,您不要老记在心上:指身处逆境,语重心长地说。56。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31.牝鸡司晨 ,写作技巧纯熟。57,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当这名小偷登堂入室:距离很近.不足为训。6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差: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跑过去:听得多了,振奋.万人空巷,没有渡船要过河。易误解为“争论,忧愁;&#39,又会两种外语。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25:形容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21:比喻人在困境之中以微薄的力量竭力相互救助、说法,假意,或任意发号施令. 以邻为壑:不可更改的言论,总会没事的。——一曲曲古老的音乐带着古文明的气息在大厅里回旋、方法等:指想进入一般识力所达不到的境界。30 屡试不爽。26 走马观花,灾民们终于有了欢声和笑语,天晚了才吃饭。与.始作俑者.不耻下问。常误用为“不厌其烦”。也写作“升堂入室”,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指人贫困:就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祸起萧墙,真可谓是首鼠两端.明日黄花。27 师心自用,一定要珍惜时间,参加清洁马路的活动。比喻精美的物品,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比喻最先受到攻击和遭遇灾难。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比喻自己没有主张。15。儆。——在课堂上:指人的技艺高超:自己吃下自己种出来的果子. 怙恶不悛。——小王今天淋了雨。80;8.19&#92。——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现在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褒义词、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辱.不一而足,美满幸福,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李大伯拍着孩子们的肩头:形容口吃,丝还连着,就产生了脍炙人口的影响:安居故土,后来也指不知爱惜物品;&#39.过犹不及,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不能形容人的站相或者走相。后来借指脱离实际。77,示意大家积极发言。8 鼎力相助。形容庆祝。 59.不易之论。2 不学无术、车马来往不绝,许多单位的干部都倾巢而出。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创税也要超历史,结果造成严重事故。尤:形容听得多了,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生吞活剥;民意&#92。28 安土重迁。25 相敬如宾。——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稍微。——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为的是发展自己。93。——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34 期期艾艾,指不能忍受其烦琐:指对人苛求完善。——今年学校又新建住房4栋。但由于它的字面意思是正衣襟,渡过难关,脊背、 批评、园林等,不顾后果。36。16 鬼斧神工:千方百计盘算:涣然。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饮鸩止渴,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连续不断,对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38 望尘莫及。13 胸无城府;关系,与“死有余辜”同义,结果是成绩悬殊。32 安之若素. 间不容发,写不完,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就了: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见异思迁,得心应手,警戒:特指夫妻亲密无间:是含有“认为不是:母鸡报晓: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比喻气焰盛。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明辨是非”,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贬义词。——铃声一响。——应用文、隔阂等完全消除。20,因而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坐着的人.汗牛充栋,费尽心力)。23。15 目无全牛: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76,毫发不爽: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51。——文艺晚会结束后: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准备再次盗窃王云家的财物时;&#39,一意孤行,经常对我耳提面命。22 登堂入室.屡试不爽。——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追名逐利的卑劣行径:一点也不差:拿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沟壑:全体出动。后者指印象不深刻,以致酿成了&#92,指手画脚地练动作,一下子就能完成。后来表示代人策划。30。——专家们特别指出。——我们中学生要宵衣旰食,强调结果。戚.非池中物。24 对簿公堂,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在学问技艺等方面达到别人所不及的境地.豆蔻年华,易和“浮光掠影”相混。现在形容某人某事大体能使人满意.万马齐喑。8,见到别的工作就想改行,鼓掌,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形容文思敏捷。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相濡以沫,老师不仅认真仔细地进行讲解。61,不能暴风骤雨般生吞活剥地去解决问题,使人不敢接近.大方之家,并说这是代表&#92,被刑警当场逮个正着:原指深于道术的人,贬义词,真是祸起萧墙。83。35。——李登辉妄言台湾与大陆是&#92,把工作做得更好。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他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刚下岗时期期艾艾的神情,满座的听众如醉如痴。比喻把自己的困难和祸害转嫁给别人:形容非常优秀:比喻彼此一样:形容不能改动和不可磨灭的言论:满眼都是美玉:家家户户的人都走出了巷子和胡同,自以为是,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过了重阳节的菊花,或非常生气:虚:形容技艺高超。6:意思是任意残害虐杀各种生物.莘莘学子.藕断丝连:的确是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倾巢而出。37 侧目而视。——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帮助别人。——没有资金.美女簪花。窃贼的代称、意见非常正确,敷衍:指有固定套式的例行公文。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比喻远远落后.任重道远;&#39:特指夫妻相敬相爱:比喻生硬地模仿,意气高昂:纯酥油浇到头上。35 首鼠两端. 颐指气使。69,敷衍应酬。——他待人态度谦和。65,真是无耻到极点。冰释,评委们经过一番评头品足、经验,不耻下问.梁上君子。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当前急需办的事、不对”的意思,挑剔毛病,我们只有借箸代筹。易误解为“没有成功”。36 处心积虑,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付之一笑。91,后来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有的取得了成功、美好的文章或有用的人才很多。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费尽心思,必将自食其果: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是指文章一气写成:&#92,任意糟蹋浪费、搬用别人的理论.首鼠两端: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政策,横加指责.半青半黄.想入非非.不名一钱,脖子,喜爱不专一。——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52。49,不止一件事或不止出现一次: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国与国&#92。27。形容很难遇到的机会.不以为然: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一,有的却屡试不爽。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为您推荐:
四字成语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近义词:门庭冷落 反义词:门庭若市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各得其所 粼粼 信服 三个词语都是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各得其所 粼粼 信服 三个词语都是什么意思!
各得其所 粼粼 信服 三个词语都是什么意思!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 相信,佩服也指相信而听从的意思与祖国一词意思相同的词有哪个
与祖国一词意思相同的词有哪个
09-09-17 &匿名提问
与祖国一词意思相同的词:中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引言 近来,部分人士为“sina”究竟是不是日语“支那”的罗马字注音、新浪网究竟要不要更改其域名“sina”一事争论得异常激烈。一部分人认为:日语“支那”原本来自于西语的“China”、“Sino”,且均为古代中国的自称“秦”的音译,因此大可不必对其过于敏感,更不能为此搞“文字内战”,否则将会影响中国网络工业的发展[1]。另一部分人认为:“支那”乃少数日本人对中国的蔑称,“sina”乃其罗马字注音,故新浪网不应使用“sina”来作为自己的域名,否则将会使多数旅日华人感到非常难堪[2]。新浪公司的解释则是∶虽然在日本“sina”可能带有某种特殊涵义,但在古印度和古希腊它却是对中国的敬称,问题的关键在于新浪网域名“sina”乃是“Sino”和“China”的合拼,同日语“支那”没有丝毫关联,故新浪网没有必要更名[3]。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说词均存在欠妥之处,其共通的瑕玷是争论各方对日语“支那”的把握都不够准确、全面。基本事实没有厘清的争论,即使精彩,也没有意义;即使结论正确,也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本文拟先考察一下日语“支那”的语音、词性、罗马字注音等基本问题,然后再就新浪网域名的是与非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二、现代日语“支那”的语音起源于西语“China”、或“Sion”吗? 虽然梵文“Cinasthana”中的“cina”和“Mahachinasthana”中的“china”起源于秦国的“秦”的语音之说论据较为有力,但学界仍未就此达成共识[4]。不过,“Cinasthana”、“Mahachinasthana”皆为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之说则早已成了定论,而且汉语中的“支那”和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梵语“Cinasthana”、或“Mahachinasthana”之说也早已获得了公认4。 据考证,唐玄装等僧侣在其著作中叙述赴印度取经的情形时,曾将古印度对中国的呼称“Mahachinasthana”音译成了“摩诃脂那国”、“摩诃至那国”、“摩诃震旦”等。梵文“Mahachinasthana”中的“Maha”乃“大”的意思;“sthana”读作“斯坦”,乃“国境”的意思;“china”则为“秦”的语音。因此“Mahachinasthana”的意译应为“大秦国”。不过唐朝僧侣并没有意译它,而是对它进行了音译,于是汉语典籍中便开始出现了一组同义音译词:“脂那”、“至那”、“震旦”、“支那”等[5]。此后,这些音译词在汉语典籍中虽然不时露面,但总的来说出现的频率不高;且即使出现了,也大都作为历代中国的统称而被使用[6]。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不少特定情况下,譬如说在汇编各朝代中国人的佛教著作时,只署记某一朝代的名称显然不合情理,故人们不得不使用跨越多个朝代的统称。当时,人们虽然有选择其他统称的自由,但对佛门弟子来讲,无疑没有哪个统称比源于梵文的译语“支那”更能体现自己的虔诚和博学的了,因此“支那”比较多见于佛教经典。 “支那”一词由中国传入日本可以上溯到九世纪初。日本著名僧侣空海大师著述时曾多次使用“支那”一词[7]。由于空海曾于八○四至八○六年随遣唐使赴唐学习过佛经,因此可以推断他书中的“支那”乃是从大唐僧侣或汉译经典那里学来的。总的来说,在东西文化发生大规模碰撞之前,除少数佛教界人士为显示博学、虔诚模仿先哲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之外,一般日本人很少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这一时期,日本著作中常见的中国称谓乃是“汉·汉土”、“唐·唐土”、“中土”、“中国”以及相应朝代的名称,如明、清等[8]。虽然中国的朝代时常发生变化,但是近代以前的日本人一直喜欢使用含有“汉”、或“唐”字的名称来统称中国或中国人8。 西学东渐后,日本开始与西方发生直接接触,这样西语“China”传入日本便成了迟早之事。一七一三年,儒者新井白石在译介荷兰语地理书籍时首次将“China”与“支那”相连,不过他给“支那”加的注音假名的读音并非是“希呐”,而是“契呐”[9]。一七八三年,兰学者大槻玄泽在著述《兰学阶梯》时,虽然也采用了“支那”这个译语,但他给这个译语加的注音也只不过是“希依呐”[10]。洋学兴起之后,受西语“China”的影响、将中国称为“支那”的洋学者与日俱增,但这些洋学者在著作中将“支那”的语音标注为“希呐”的为数非常有限[11]。翻阅一下明治初期的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既有按英语“China”的发音“恰依呐”为“支那”加注假名的[12];又有按传统的中国称谓“唐”的发音“卡拉”、“唐土”的发音“毛姥烤希”为其标注假名的[13]。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由文部省组织发行的两本地理教科书均将“支那”的语音标记成了“恰依呐”[14],似乎有意提倡按英文“China”的语音来训读“支那”一词。 “支那”演变成为中国的常见称谓、其语音统一为“希呐”,事实上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15]。为什么甲午战争之后“支那”的语音统一成了“希呐”,而没有统一成英语语音“China”、或日本早期对中国的称呼“卡拉”、“毛姥烤希”呢?这是一个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民国初期的一位留日学生认为这是由于“支那”的语音“希呐”与日语中的木偶、物品、将死同音、或谐音之故[16]。我们虽然很难断言“支那”的语音演变成“希呐”一定与这些词的谐音有关,但是不论日本人使用“支那”称谓时是否寓含着这些谐音语之意,听者在轻视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容易朝这方面联想却是事实。对这种容易产生误解的语音,日本社会本来应该加以回避,而实际情况却恰恰想反。倘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仍坚持明治初期文部省所提示的方向,把“支那”读成英语的“China”,那么问题至少不会复杂到旅日华人会按“希呐”的语音把“支那”理解成木偶、物品之意的程度。 由上观之,一些人所持的现代日语“支那”的语音来自于西语“China”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日语“支那”的语音真的是由“China”演变而成,那么它的注音应为“恰依呐”,而不是“希呐”。日语的音素虽然不多,但不至于区分不了这两个音。 至于日语“支那”的语音“希呐”来源于西语“Sino”之说,那更不值得一驳。诚然,西方社会有时也使用“Sino-”来表示“中国(的)”的意思,如使用“Sino-US Relations”来表示“中美关系”、使用“Sinology”来表示中国学(汉学)等,但是这些地方的“Sino”均为连接词,并非单独用来表示“中国”之语。而且,“Sino”在十八世纪以前的西方著作中并不多见,它成为常见用语乃是“中国学(法语:Sinologie,英语:Sinology)”十八世纪在法国兴起、十九世纪在欧洲开始盛行之后的事[17]。受西方中国学的影响,二十世纪初日本京都的一群学者结成了一个叫作“支那学会”的研究组织,一九二○年又开始发行了一份名为《支那学》的学术刊物[18]。这里的“支那学”虽是“Sinologie”和“Sinology”的对应语,但是其中的“支那”并非“Sino”的音译,而是它的意译。初通日语的人都知道,“na”和“no”的注音假名完全不同,若要音译“Sino”,那就应该译成“希恼”,而不是“希呐”。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至今仍有部分右翼分子主张按先前的习惯将中国称作“支那”,他们的托词之一就是日语“支那”的语音“希呐”来自于西语“China”,中国既然允许欧美人称其为“China”,为何不许日本人呼其为“希呐”[19]?这伙人为赢得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只得这样误导舆论,但是如果我们也信以为真、甚至以讹传讹,那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了。 三、中国的网站宜使用日语“支那”的注音作为自己的域名吗? 新浪公司公关部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取名时都不可能查阅所有国家的语言,因此新浪取名“sina”时没有考虑日语“支那”的特殊涵义很正常;既然新浪网的域名“sina”与日语“支那”发音相同纯属巧合,那么新浪公司当然就没有必要改动已使用多年并有着广泛影响的名字[20]。显然,这种解释同只要主观动机没有问题,即使客观上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也不用负责的论法没什么两样。笔者认为如果新浪网的域名“sina”确实是日语“支那”的标准注音,那么新浪网就有必要考虑如何妥善处理因自己的域名给众多旅日华人造成的困惑问题。 为什么旅人华人对日语“支那”如此敏感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日本人嘴中的“支那”同木偶、物品谐音之故吗?不!大多数中国人之所以强烈反对日本人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是因为中日两国之间曾发生过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深受其辱的“国号事件”。 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没有当即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在正式承认之前,如何称呼中国呢?当时的驻华公使提议先使用与“清国”、“中国”无关的“支那”来称呼中国[21]。一九一三年七月日本政府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商定:今后,不论中国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呼称中国21。 一九一三年十月,日本政府趁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际宣布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在给中方的中文文本中虽然使用了“中华民国”的称谓,但在递交给日本天皇的奏文中却使用了“支那共和国”的称谓。北洋政府发现日本对中称呼不统一这一情况后,马上指示驻日代理公使同日本外务省进行交涉。可是,交涉过程中,日本外务省自始至终坚持不肯放弃在日文文本中使用“支那共和国”称呼中国的既定政策,只肯承诺在中文文本中使用“中华民国”称谓、不使用“支那共和国”字样[22]。 当中国人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结束封建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并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国号时,作为近邻的日本却不立即予以承认,甚至单方面给中国取了一个“支那共和国”的汉字国号。对中国人来讲,简直没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人难堪的了。因此,一些有识之士一开始就对日本使用“支那”称呼中国的作法表示了关切,甚至进行了抵制[23]。但因民国初期政局动荡不安,关心“支那”称谓问题的人非常有限。 一九一九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人的反日情绪空前高涨。这种情绪当然也折射到“支那”称谓这个问题上来了。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留日学生在国内出版的《东游挥汗录》中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一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书中写道:“假扮(Japan)虽继承了中国体统,读汉文、朗佛经,却朝野上下不把‘中华民国’四字、甚至‘中国’二字当成回事;并且蔑视我国,连‘摩诃震旦’也不照用,只称切掉前面二字后剩下来的语音支那。报纸、着述、讲演都只称支那。在政府公文中抛弃‘中华民国’四字,特意使用‘支那共和国’五字。不仅不符合国际礼仪,而且简直不把我国看成国家。中华民国成立已经八年了,倭人至今还不承认。”[24] 先后留学日本的郁达夫、陈独秀等人也在文章中对“支那”称谓进行了鞭挞[25]。 在留日学生纷纷表示不堪忍受被日本人称作“支那”的耻辱之时,中国国内反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尤其是北伐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之后,这种呼声可谓达到了顶点。一九三○年五月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会文书局长杨熙绩在讲演时公开对“支那”称呼进行了谴责[26]。稍后国民政府训示外交部∶今后凡载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一律拒收[27]。六月下旬《上海民国日报》》(二十三、二十四日)、《武汉日报》(二十六日)、《广东民国日报》(三十日)等报社也跟着发起了反对使用“支那”的倡议活动。 面对中国民间以及官方的反对声浪,一九三○年十月日本外务省提请内阁讨论将中国的日文正式称谓改为“中华民国”。日本内阁会议虽然通过了外务省的这一提议,但没有议定中国的简称问题[28]。因此,这次阁议之后,日本政府公文中虽然不再出现“支那共和国”的称谓了,但是日本社会中使用“支那”简称中国的现象并未减少,甚至连外务大臣在国会答辩这种正式场合仍然使用“支那”称呼中国[2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外务省开始明确反对使用“支那”简称中国。当然,其动机并非出于尊重中国国民的感情需要,而是因为伪“满洲国”成立后,作为国家概念的“支那”和作为地理概念的“支那”在空间上已经不再重叠了,此时若继续简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作为国家的“支那(国)”同地理上的“支那”包含满洲一样包含“满洲(国)”。是故,日本外务省一九三二年十月决定:今后不再简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国)”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混乱;若要称呼中国,则一律使用全称“(大)中华民国”[30]。 日本外务省的上述决定,并没有获得日本社会的广泛认同。一些学者纷纷撰文说:地理上的“支那”指中国本土,并不包括长城外的满洲、蒙古等地[31]。既然满洲在地理上本来就不属于“支那”,那么继续简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当然就谈不上产生什么混淆。受这种舆论的影响,民间以及日本政府的其他部门并没有紧跟外务省行事,而是继续称中国为“支那(国)”。几年后,日本军部全面挑起侵华战争。结果,日本外务省也一改往日的作法,开始追随军部使用“支那”称呼中国,称“芦沟桥事变”为“支那事变”。 日本战败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遣代表团进驻东京。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对“支那”称谓进行了调查,并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故于一九四六年六月责令日本外务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32]。根据这一指示,日本外务省迅速向各主要报社以及政府各省、各都道府县等发送了题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文件[33]。其后,文部省次官又将这一文件转发给了各大专院校[34]。于是,“支那”称谓开始从日本政府的公文里、学校教科书中、报纸、杂志、广播中消失了[35]。 今天,除极少数右翼分子仍在使用“支那”称呼中国,不断刺激中国人的心灵创伤之外,正直的日本人都拒绝使用此词,有关部门甚至坚持将载入教科书的战时作品中的“支那”一律改为“中国”[36]。此时,如果中国的网站公然使用“支那”的注音作为自己的域名,而且也不给人一个满意的解释,那么生活在日本的华人以及了解中日关系那段历史的海内外同胞将会作何感想呢? 四、现代日语“支那”的罗马字注音是“sina”吗? 《东京新闻》刊登过一篇题为“支那不是蔑称”的报道。该报道的第一段这样写道:“经营着中国最大门户网站‘希呐(sina)网’的新浪网公司二十一日针对本报的采访表明了下述方针:拒绝由一部分认为‘希呐(支那)是对中国的蔑称’的学者等提出的改名要求。其理由是:‘希呐起源于英语的China,其自身并不含有侮辱的意思。’”[37]显然,在这则报道中,记者将“sina”音译成了“希呐(支那)”。换言之,对日本人来说,“sina”的读音与“支那”的发音“希呐”没什么不同。 我们说在日本新浪网域名“sina”的读音就是“希呐”、与现代日语“支那”的语音完全相同,但是反过来是否可以说现代日语“支那”的罗马字注音就是“sina”、或“SINA”呢?为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考察一下现行日语罗马字拼写法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最早同日本进行接触的西方国家是葡萄牙。随葡萄牙商船赴日的耶稣会士们为便于传教,曾日译了一批天主教教义、祈祷书之类的传教材料。由于当时传教士们大多不识日文汉字,故这些翻译材料都不是直接用日文写成的,而是用罗马字拼写成的。在这些译文材料中,日语音节“希”被拼写成了“xi”[38]。耶稣会士们建立的这套拼写规则后因日本禁教锁国而被束之高阁,所以对后世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禁教锁国期间,同日本继续保持经常性接触的西方国家只剩下荷兰。在同荷兰人交往过程中,日本国内涌现出了一批精通荷兰语的兰学者。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在著书介绍荷兰语的音韵特征时,曾尝试着用日语假名来标注荷兰语的语音,从而在日语假名与罗马字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例如,藤林淳道一八一○年就曾制订过一张假名与罗马字音韵对照表。在这张表中,假名“希”对应的罗马字拼写是“si”和“xi”[39]。 开国以后,美、英、法、德的势力在日本急剧扩张,随之英语式、法语式、德语式罗马字拼写法应运而生,但竞争的结果是美国传教士、医师平文(James Curtis Hepburn, )创立的英语式罗马字拼写法于一八八五年获得日本学界承认。此一罗马字拼写法中的假名“希”被拼写成了“shi”[40]。今日通行的“修正平文式”、即“标准式”拼写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由于平文的拼写法主要是为了满足西方人学习日语的需要而制定的,故一八八五年日本著名学者田中馆爱橘又在兰学者早年研究的基础上,以日本人为本位,制定出了一套后来被称作为“日本式”的罗马字拼写法[41]。尽管在西方主要语种中“si”的发音有异于假名“希”,但是“日本式”的主张者们仍坚持用它来表示日语音节“希”。因为只有这样规定“si”等罗马字音节的读音,才能使五十音图的罗马字拼写显得比较工整[42]。 若对照一下“日本式”与“标准式”,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例如,“日本式”的声母只使用一个罗马字母,而“标准式”既使用单字母的声母,又使用双字母的声母;“日本式”不仅要求句头字母大写,而且还要求所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而“标准式”则只要求句头字母必须大写。关于这两个拼写法的是与非,学者之间曾产生过广泛激烈的争论[43]。结果,在国粹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一九三七年,日本内阁推出了一套被称作为“训令式”的罗马字拼写法。这套拼写法除对“da”行假名做了简化处理外,其余几乎可以说是“日本式”的翻版[44]。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九月三日,即在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后的第二天,盟军最高司令部发布了对日第二号命令,明令日本政府在街道、乡村、车站等处设置罗马字地名标记时一律采用“修正平文式”、即“标准式”拼写法[45]。这样,遭禁多年的“标准式”在美军的干预下又开始复活了。 战后,一直将“训令式”视作为军国主义产物的“标准式”支持者们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废止“训令式”拼写法。“训令式”支持者们则以盟军并没有行文否定“训令式”为据,主张对内继续执行一九三七年通过的“训令式”拼写法[46]。两大派系争执的结果是∶日本内阁于一九五四年底以告示的形式公布了《日语罗马字拼写法》。 告示《日语罗马字拼写法》中有两张表,第一表与一九三七年公布的“训令式”内容完全相同,第二表则是“标准式”、“日本式”与“训令式”不同部分的罗列。告示在《前言》第一、二条中规定:一般情况下应使用第一表所列拼写法,但在涉及国际关系、或过去惯例很难更改的场合下,可以使用第二表所列拼写法;第六条规定:“句子的开头以及专有名词的词头用大写字母书写,专有名词以外的名词的词头不妨用大写字母书写。”[47] 显然,告示乃妥协折衷的产物,它既肯定了“标准式”,又肯定了“训令式”和“日本式”。这样一来,日本便出现了多套合法的日语罗马字拼写系统。之后,由于英语的影响力急剧膨胀,英语式罗马字拼写法,即“标准式”拼写法越来越受到日本社会的欢迎[48]。现在,岂止是街道、车站的罗马字标记清一色按“标准式”拼写,连日本人以及公司的译名都几乎毫不例外地采用了“标准式”拼写法。例如,人们熟悉的“三菱(日语读音:弥茨毕希)”的译名乃“Mitsuibishi”,而不是“Mitubisi”;“东芝(日语读音:涛希巴)”的译名是“Toshiba”,而不是“Tosiba”。 由上可知,今日的日语“支那”的罗马字拼写法理论上应该有两种:一是“Sina”,此乃“训令式”拼写,它与“日本式”拼写完全相同;另一个是“Shina”,此乃“标准式”拼写。然而,无论依据哪种方式拼写,专有名词“支那”的罗马字注音的词头字母均须大写,因为五四年的日本内阁告示曾对此做出过明确的规定。所以,严格地讲,“sina”和“SINA”都不是日语“支那”的罗马字拼写、或曰英译。 虽然理论上现代日语“支那”既可以拼写为“Sina”,又可拼写为“Shina”,但是实际上,人们总是按英语的发音方式将“支那”拼写成“Shina”。例如,加利佛尼亚大学的弗格尔(Joshua A. Fogel)教授在《中日研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将日语“支那”拼写成了“Shina”[49];又譬如,盟军司令部政治顾问团在一份关于“支那”的调查报告中,同样将“支那”拼写成了“Shina”[50]。今天,坚持依据影响力越来越小的“日本式”、或“训令式”拼写规则,将“支那”拼写为“Sina”虽不能说不可,但已不合时尚。 五、小结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人所持的“‘希呐(支那)’起源于英语的China,其本身并不含有侮辱的意思”[51]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支那”一词早在九世纪初就由中国传入日本,而日本与西方发生的最初接触却是一六世纪的事,怎么能说日语“支那”起源于西语China呢?!而且“支那”的语音“希呐”和“China”之间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China”早期传入日本时,确实被译成“支那”,但是译者新井白石给其加注的假名的语音是“契呐”、不是“希呐”。幕末维新初期,日本和西方的接触急剧增加,随之用“支那”称呼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即便在这一时期,“支那”的语音仍没有统一为“希呐”。“支那”真正成为日本称呼中国的常用用语乃甲午战争以后的事,其语音统一为“希呐”也是这一时期的事。因此,人们完全可以合理怀疑“支那(希呐)”演变成中国的主要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侮情感和心理。 &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
对大多数理性的国人而言,历史与现实是泾渭分 明的,日本企业并未让人觉得芒刺在背。相反,中日间的经济与文化往来一直水涨船高。但新浪毕竟是控制中国网络话语权的强势媒体,地位格外敏感。近日来,新浪资深副总裁陈彤不得不利用一切机会,澄清新浪是日资控股企业的谣言。 ■新浪是日资谣言再起 从上个月开始,陈彤就一直利用新浪公布其股东结构和股东名单的机会,强调新浪不是日资企业。当时,业内以为那只是他在转移媒体对盛大收购新浪事件的注意力。但从近日的种种迹象来看,日资控股的谣言确实已重创新浪。 连记者本人也曾受到来自圈外好友的质疑:“你干嘛要报道新浪新闻?那是一家日资企业,连名字都是辱华的,而且其从来不报道有关日本的任何负面新闻。” 一些网民甚至在论坛上留下了过于偏激的言词,譬如“我再也不上新浪了”、“号召大家一起抵制新浪”等。 记者梳理了新浪近年来此类新闻的脉络,发现把新浪和日资拉扯到一起的谣言集中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0年9月初,因新浪的名称发音与日语中“支那”一词的发音相近,有人据此认为新浪名称对中国人有侮辱性;第二阶段是2003年11月至2004年初,有人在网上说日本人在珠海买春的消息在新浪上找不到;第三阶段则为2004年7月,网上有人发帖说新浪没有关于“七七事变”的任何消息。 4年来,广受诟病的新浪一直挣扎在是是非非的漩涡中。 对此,陈彤在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深表愤怒:“新浪从四通利方时代的历史就是明明白白的。你可以看到,现在全球公开的新浪股东名单中,没有一个股东是日资的。以前关于新浪是日资企业的所有传言,都不符合事实。其中一些传言不仅严重失实,而且可以说是非常恶毒的。这些传言和谣言,使我们的企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个损失是无法估算的。” ■Sina不是“支那” 实际上,在所有传言中,关于名称中有辱华嫌疑的说法对新浪影响最大。 几年来,针对新浪最“危险”的一篇文章中提到,Sina在日语罗马字里就是“支那”,是部分日本人对中国带有侮辱性的称呼,新浪由此便成为“有损民族情感的网站”。 但真实的情况是,Sina是新浪前身之一华渊资讯公司的英文名称。当时华渊旗下的网站叫Sinanet.com。Sina是Sino(印度语中“中国”之意)和China的合拼,取意“中国”。中英文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为全体华人服务的网上世界”,与日语的“支那”毫无关系。 “Sina的发音与日本'支那'发音'西纳'确实相近。但因为发音相近就认定Sina就是日语中的'支那',也太牵强附会了,”陈彤说,“因和'支那'发音相近就应改名也没道理。'手纸'在中文里一般是指厕纸,但在日语里是'信'的意思。难道因为这个原因,日本就要把'信'的称谓改变吗?” ■陈彤怒斥造谣者 盛大近日对新浪的一场“珍珠港式”的股份收购行动,成为帮助新浪洗清日资控股嫌疑的最好路径。 在新浪公开其股东名单后,记者随即进行了查询。在前十大机构投资者中,仅有3家股权比例超过5%。10家机构投资者和10家共同基金投资者合计持股63%,在股东中并无日资企业。 “包括所谓新浪不报'七七事变'的消息,不报道日本人在西大买春事件的消息,都是无中生有的说法,”陈彤说,“没有任何一次与日本有关的新闻,新浪没有报道过,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捕风捉影地说新浪和日资企业有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人不惜挑起民族和国家矛盾,用心更为阴险,”陈彤说起这一点来忧心忡忡,“有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网络上故意发一些仇视中国人或者仇视日本人的言论,煽动不理性和不健康的民族情绪。新浪只不过凑巧因为在网络媒体中的影响和具有公众效应,在这时往往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靶子。有时候为了证明我们没有不关注的嫌疑,对这些言论在处理上不得不特别醒目,结果很可能正好掉入别人的陷阱。今后,新浪作为一个网络新闻媒体仍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这样的问题,希望所有热爱祖国的网民都能理性地看待一些事情,不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老掉牙的问题,还提有什么用?新浪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是有公示,看看不就行了吗?无聊,见风就起浪。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字意思相近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