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花落春犹在这句话出自自那本书?出版社?年份?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行知教育”开题报告
下载积分:750
内容提示:“行知教育”开题报告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6:31: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行知教育”开题报告
官方公共微信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作业有效设计的一点浅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作业有效设计的一点浅见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怎样理解?_百度知道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怎样理解?
在高深的理论如果没有运用, 那只能成为一种类似空想,才会让人有所改过,教育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会让人理解的更加的深刻这和理论必须和实践结合的道理一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在实习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教育储蓄》一节,课后设计如下练习:为了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设立了助学金贷款,助学金贷款分0.5-1年期,1、3年期,?3-5年期,?5-8年期四种,贷款的利率分别为5.85%,5.95%,6.03%,6.21%,贷款利息的50%由政府补贴,某大学一位新生准备贷6年期的款,他预计6年后最多能一次性还清20000元,他现在至多可贷款多少元?这个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银行贷款的问题,体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www.)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再如,首次教学5+9*2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是教师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2.讨论“5+9*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  [1] [2] 下一页  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还课堂以生活面目,达教育之真正目的
&&&&&&&&&&
&&&&&&&&&&
&&&&&&&&&&
还课堂以生活面目,达教育之真正目的
日期: 22:29:00 点击数:3865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重庆巴蜀中学 & 贺 &丹【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强调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并讲究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因如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生活或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体现出课堂的生命,才能使课堂真实有效。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与生活疏离;教学评价单一等情况,致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难以取得实效和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要改变这些不良现状,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就必须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贴近现实,接触社会,回归生活。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概念和主要内容(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概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主要内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其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内容生活化: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生活内容,要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要适应、包容全体学生灵活主动的发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即教育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但又不是原本照搬,必须有一定的提炼。2.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教师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使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3.教学评价生活化:生活化的评价是要建立科学有效激励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定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而且要把评价的实施过程也看成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的评价体系。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一)有利于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良状况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有很多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以教师为本位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现象,时间一长,使得知识与能力相分离、教学与育人相脱节;传统的非生活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也陈旧单一,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单向灌输的方法,疏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针对上述的不良状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克服了传统的教学形态的弊端,从学生的知识需求入手,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现实生活出发,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与规范,重视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地体验,勇敢地生活,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向往的课堂,也应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课堂。(二)有利于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国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识性,体现了国家对当代中学生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以及社会科学常识方面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现代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功能之所在。实践证明,脱离生活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实效,盲目、僵化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不会取得理想效果。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引入生活元素,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广泛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世界、与生活的融合,才能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强调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学习主体的日常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关注现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综合发展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以理想的真空世界代替学生的生活世界,追求的是学生的听话和顺从。在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是遵守社会道德准则的忠诚卫士,但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则以人为本,主张理论知识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实施大量模拟性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实践能力的发展。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从而确立道德信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陶冶情操,在真正意义上保证了学生向“社会化”、“个性化”的综合发展。(四)有利于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价值追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即引导人们确立良好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去过幸福而愉快的生活。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摒弃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抽象化、概念化的教育方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生活的意义所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特点主要是通过引导社会成员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最终通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体现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传播的价值理念,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育人价值与导向价值在潜移默化中会被社会成员内化为生活态度并外化为生活方式,激励着人们提升自身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最终向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要策略(一)充实生活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必须是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生活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实际感知和经验到的生活本身,也可以是那些需要在时代、生活背景下得到重新检验和论证的假说,它将充分体现生活的多样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将人类文化的间接经验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及时将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1.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首先应当挖掘教材、活用教材。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编写遵循了“生活的逻辑”,试图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在内容彰显“生命叙事”,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建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的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先组织学生参观新校园,然后让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1)学校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你最喜欢学校的什么地方?(3)新学校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情是什么?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新学校,新的初中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第一课时《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教学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撰写《我经历过的挫折》小故事,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自己曾遇到的挫折以及当时的感受及对策。通过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从学生的小故事中发现学生眼中的挫折是什么。这样,课堂教学便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3.充实社会丰富信息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生活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们可超越教材,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真实的身边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改革的实践里,老师就应从教学内容着手,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充实社会丰富信息,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平台。例如: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列举古今中外许多名人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事例的基础上,再选用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材料,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这些人物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不是只有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梁,平凡的中华儿女也可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最后还要进行评选感动班级人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推荐“感动班级人物 ”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这样通过联系学生身边人物,见证感人事迹,使学生再次深刻认识到,其实民族精神的弘扬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实践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这样,将书上的道理与生活中的事件有机结合,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很好的素材,课堂的教育目标也就实现了。(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必须营造生活化语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生活化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1.营造生活化语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进行探索。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以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生活化语境,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如在教 《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可以采用了“实话实说”形式,并请家长做嘉宾,请学生谈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让他们共同寻找造成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2.创设生活化情境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育,每个教育对象不应被动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思想,赋予经验以意义。赞科夫也曾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如在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排演情境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还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3.开展生活化活动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在讲《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中,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这些活动中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品味到生活就在身边,领悟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促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三)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评价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把评价的实施过程看成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生活化的评价,强调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定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达到教学评价生活化,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简单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操作:1.评价内容:变单纯知识评价为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这是知行的统一。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做到细致全面,既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评价其道德行为,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如: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可以建立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将有关该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学生本人在社会责任心培养中的体会感悟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做出自我评定,且在全班交流与分享,并以此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的重要依据。2.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全员,由单一转向综合性评价。长期以来,教师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缺乏正确的把握,课堂上,往往教师的“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学评价都由教师一言定音,老师说对就对,老师说好就好,学生和着老师说。实现评价的开放性,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认识,充分地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学生成了评价与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成为生活评价的一部分。3.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各年级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认知到行为制订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为他们创设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式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班级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好办法。还可以采用生活情境观察、生活情境问卷、生活情境判断等方法,回归品德评价的真实状态。注意测量指标隐性化,如设计一次诚信班队活动,看起来是测量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实际上是测量学生对于生活的活动表演能力;注意以情绪作为背景指标时,这主要指教师激活学生贴近生活情境的设置,侧重于情境中学生个体情绪感体验程度;并注意教师、学生捕捉生活信息的能力。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采取激励性评价原则和反省性评价原则。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道德学习以激励为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反省性评价原则是教育者在生活化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自我反省机制中来认识自己的不足,重点应放在自我对话,自我剖析上,达到生活化的真实性、有效性的落实。它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生活化,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有助于推进品德测评的科学化进程。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行“生活化教学”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也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本质特征。实施德育生活化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卢梭说过:“现实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惟一动力。”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生活同时也成了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让充满生活味的教学给思想品德课涂上“七色彩虹”,使思想品德课在迷人的生活味中熠熠生辉。参考文献〔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post_70_.html〔2〕宋训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 [J].教学管理,2003(6)〔3〕【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张国启.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  招生咨询电话:023-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海盗出自那本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