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金锁记ppt》等代表作品对“传奇笔法”的具体涵…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传奇而悲凉的作品
六、传奇而悲凉的作品
(一)红楼情结的影响:
张爱玲自称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她确定是个神童,十四岁就写出《摩登红楼梦》,共六回,是一部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与张爱玲最喜欢的最心仪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神韵极其相似。“一场红楼梦,十出西洋镜”。张爱玲将原著里人物的性格特色平移在当代时空下,又派生出许多摩登故事,让人感叹江淹梦笔生花,张爱玲是否也是神来之笔?
其实,张爱玲飘零的一生,都充满了红楼情结,对《红楼梦》有着狂热的迷恋。十来岁时,就能手捧《红楼梦》,熟读背诵;十几岁写《摩登红楼梦》,完全是“红楼笔法”,孤旅美国几十年,更是通读各种版本的《红楼梦》。《红楼梦》是她的创作源泉,也润泽着她的人生。也许是《红楼梦》那盛极而衰的情调与她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也许是豪门望族的衰败与陈腐映照了她的人生际遇,她曾前后花费十年时间考据完成《红楼梦魇》一书,并对此有两句很好的概括:
&&&&&&&&&&&&&&&&&&&&
十年一觉迷考据,
&&&&&&&&&&&&&&&&&&&&&&&&
赢得红楼梦魇名。
可见《红楼梦》对张爱玲的人生,尤其是文学创作都带来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红楼梦》遣词的神灵与铺排,色彩的堆砌与艳异,人物形象的鲜活与悲悯,就连修辞的绝妙与精当,都能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找出影子。
(二)原罪意识的表现
张爱玲的笔下,突出地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群像。她写的是芸芸众生中最广大的负荷者,并在常见的俗事中现出人生悲凉的深刻意义。笔下男女主角的情爱悲剧以及苍凉身世,确实显露出带有民族文化的心理深层中普遍的国民意识,即女性的“原罪意识”。她为中国女性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活画出一群生活在长长黑夜中的女奴形象。她的作品可以说是女性凄惨、悲凉命运的写生。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与批判,则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
《传奇》前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这些普遍人,多半是普通的女性,在外表上,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但骨子里都有惊人一致的一颗女奴的魂灵。
《金锁记》是女性直接受宗法封建势力迫害的典型。曹七巧是黄金的受害者,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因为金钱,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正常人的生活,被迫守着一个活如僵尸的丈夫。而当她以青春、爱情和人生的代价赢得黄金后,她却被枷锁压得扭曲了人性;她把过去所遭受的一切,全部变本加厉地报复在子女身上,破坏儿子的婚姻,折散女儿的姻缘,充满被黄金异化了的女性偏狭阴暗的报复心理。当曹七巧得知自己的情人季泽也要算计她的钱时,疯狂地撕打季泽,原来,情欲也是可以用来作为手段骗取金钱的,七巧便毅然丢弃了她苦熬多年的情欲而保住了那点金钱。
于是,在她的生活圈里,情人被自己赶跑,亲戚不敢上门,她只有变本加厉地折磨自己的亲生儿女。当复仇成功,女儿替生母还了一生的情债之后,曹七巧满足了吗?作者写道: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他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携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上面的一滴泪她就懒怠去揩试,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曹七巧的一生是女性生涯中最苍凉的一生,既是被害的女奴,又是迫害女奴的奴隶主,扮演了双重角色。张爱玲通过七巧非人性、非女性的扭曲,揭露了几千年历史积压在女性身上经济桎梏的沉重。
《倾城之恋》又是女性在婚嫁上自觉受封建意识奴役的典型。白流苏西式教养的外壳里依然裹着封建遗少的灵魂。她的婚姻目的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经济靠山。所以她与范柳原之间锱铢必较的虚伪恋爱依旧是一场恶梦。
再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学生薇龙,出演的是女性为了爱情而将自身毁灭的一个悲剧。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都自愿甘居于男人的脚下,血泪斑斑,情感错乱,有的只是一份错位的、失落的、不纯洁的病态情欢。这种生活在心狱中的女性心态,则是最原始的“原罪意识”,是男性精神阴影控制下的女奴心态。她笔下的女性都有悲情感、苍凉感。这层悲凉底色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悲凉。张爱玲的身世和童年家庭的影响,对其性格与思想影响很深,张爱玲家族的失落感,家庭的失落感以及社会的失落感,构成独特而悲凉的审视视角,所以她笔下写出了一个充满孤寂、凄凉、破败、无奈的现存生态。
(三)不合时宜的作品
张爱玲的传世作品与奇世姻缘,都是在上海沦陷时期横空出世的,她的创作高峰只有两年,精品只有几部。但她都在这有限的时间和作品中,开放出烂灿奇异的花。这朵花,开放得如此恣肆、美丽、生动,泼刺刺的饶有特色,愈加衬托出开放后的无比苍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张爱玲显赫而没落的家庭,童年时期特殊而悲情的遭遇,以及上海畸形的繁华与发展,加上她冷漠自闭的性格,她的世界里没有政治,不关心历史的变迁。张爱玲正是夤缘时会,换了任何一个时代、环境,都不能成就这朵奇特的别致的奇葩。从政治倾向上看张爱玲,在密切结合着时代风云的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归不了队,也入不了流。柯灵先生曾给她算这:“五四”时代的文学主流是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主流是阶级斗争;抗战时期主流是抗战文学,她都入不了流,排不进队。扳着手指算算,偌大文坛,哪个阶级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是上海沦陷,才给她机会,让她大显身手,肆意实现对文学的狂喜享用,所以,我们可以说,张爱玲只属于沦陷时期的上海,时间也仅仅是那几年,恰如废墟上怒放着一簇罂粟花。这是张爱玲的幸运,也许是她的不幸,很难就清楚的。
事实也证明如此,三十二岁的张爱玲飘洋远渡,在以后漫长的四十多年里,再也没有写出一部成就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作品,最终江郎才尽。她的创作与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一种传奇吧!
(四)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的作品极富表现力,薰染力,这与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密不可分的,张爱玲独特的女性艺术视角,绘画和弹琴的基础,都渗透进她的艺术表现手法。童年的张爱玲,听母亲讲述英国是常下雨的,法国是晴朗明丽的,她脑海中认为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磁砖,沾着生发油的香,而英格兰却像蓝天下的小红房子,满目都是色彩中的意象。张爱玲喜欢使人产生联想的颜色,如大红、柠檬黄、宝石蓝、葱绿,都给她以喜洋洋的实在的质感,并喜欢色彩厚重的油画,把颜色堆上去,高凸起来,于是油画变成了浮雕。
她能从气味中悟出许多实感,雾,她说有轻微霉气;灰尘,有被雨打过后的实感;就连汽油,她也能嗅出其中的异香。这种独特的女性触觉,使她的作品更富有质感和艳异韵味,如《封锁》中的一句:
“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着一道窄窄的蓝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讣闻的风味。”色彩和气味都异常浓烈。再如《倾城之恋》中对萨黑荑妮公主的描写:
“那印度女人,这一次显然是西式装束,依旧带着深厚的东方色彩。玄色轻纱氅底下,她穿着金鱼黄紧身上衣,盖住了手,只露出晶亮的指甲……她的脸色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躲着妖魔,古典型的直鼻子,只是太尖、太薄一点。粉红的厚重的小嘴唇,仿佛肿着似的”这种浓厚的,带有剌激的,有撩拨性诱惑力的色彩语言把人物突兀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别有一番意韵。
月亮,是张爱玲笔下出现最频繁的意象,也是她寄意托义的信物。她把月亮的圆白、光泽、亮丽,带杀气的蓝光,全部融进了她对人生的灰暗理解,她《倾城之恋》中: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钧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这里的月亮像镜子,是冷面旁观者,它清醒地读着乱世男女的苟营私心。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
“在山路的尽头,烟树迷离,青溶溶地,早有一撇月影儿。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窝。越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
这里月亮的意象更加迷蒙可恐,如同半神半妖的使者,专来诱惑纯情少女。接下来的月光是充满杀机的,像一个四面埋伏的陷阱,专候落入陷阱的猎物。
“当天晚上,果然有月亮。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亮走。月亮还在中天,他就从薇龙的阳台上,攀着树枝桠,爬到对边的山岩上。丛林中潮气未收,又湿又热,虫类唧唧地叫着,再加上蛙声阁阁,整个的山洼子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水沸了,咕嘟咕嘟的响。”
再如《金锁记》里月亮的描写:
“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代表一种萧杀,苍凉,甚至狰狞,她对月亮的灰色透视,如同她对人生的灰色理解一样,是彻骨的、独特的、深刻的、绝无仅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这位一生与阴森、湿冷的月亮有不解之缘的女才子,竟在日中秋节走进另一个天国。
张爱玲《传奇》中奇特的想象和无止限的比喻,可以说光怪陆离又铺天盖地,无论是人物描写,情节变化,还是人物对话,她都信手拈来,如《金锁记》写姜季泽的走姿:
“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又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写薇龙看见姑妈家里的花:
“宝蓝磁盘里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张爱玲的比喻,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又有讽刺的意象,在《传奇》里可以说比比皆是,确如珠玉满盘,美不胜收,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有无尽的回味。
总之,张爱玲的《传奇》是说不尽的,没有人不为它的奇特的思想、奇特的艺术所惊叹,它的出现恰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理喻的“传奇”,虽经岁月流逝,也褪不去它自身的光彩,永久保持着那一份高古而豁达,清奇而又繁缛,含蓄而又飘逸的魅力。
参考文献:
于青著《张爱玲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张爱玲著《传奇》,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4年
张爱玲著《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张爱玲作品赏析题库
本试题来自:简答题:简要说明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正确答案: 张爱玲小说的主要作品有《倾城之恋》、《金锁记》和短篇集《传奇》等,以其对上海、香港等旧中国大都市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资料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填空题:正确答案:《传奇》、《流言》单项选择题:
答案:有,不定项选择题:
A.《倾城之恋》
B.《金锁记》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答案:有,不定项选择题:
A.《金锁记》
B.《倾城之恋》
C.《沉香屑:第一香炉》
D.《花凋》
答案:有,
考试中心最新试卷
考试中心热门试卷中国现代文学史_伤城文章网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范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称“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萌芽。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8-1949):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2.1906年成立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
3.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1917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这是最早正式探讨文学革命新方案的文章。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4.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从理论上提出建设新文学的构想。
5.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了阵营。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首次刊发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创作的九篇白话新诗。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6.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随感录”式的短小的时评或杂感,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开始的,周作人于1921年6月发表了《美文》,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7.1918年5月,刘半农发表《卖萝卜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1918年7月,他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8.1920年3月,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9.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10.复古派主要有两个:“学衡派”和“甲寅派”。
11.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1920年《新青年》上发表小说《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12.自春柳社开始,话剧逐渐引入中国。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
13.1921年5月,“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成立于北京。
14.1921年冬“戏剧协社”成立于上海。
15.茅盾唯一的话剧作品:《清明前后》。
16.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
17.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主要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
18.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
19.1921年10月,郁达夫出版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0.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21.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
22.曹禺:四大名剧:《雷雨》(1934年)、《日出》、《原野》、《北京人》。表现抗战题材的剧本:合作完成《黑字二十八》、独立完成《蜕变》。改编巴金《家》。
23.田汉: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后期剧作:《名优之死》、《回春之曲》。
24.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标志着中国报告文学创作走向成熟。
25.1942年5月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
26.解放区第一部秧歌剧《兄妹开荒》,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长篇叙事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27.钱钟书主要作品有《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长篇小说)。
28.张爱玲主要作品有《传奇》(小说集)、《流言》(散文集),小说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收入《传奇》)。
29.“七月派”代表小说家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徐的长篇小说《风萧萧》,无名氏的长篇小说《北极风情画》。
30.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
31.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集《马凡陀的山歌》。
32.生卒年:
迅:1881-1936
郭沫若:1892-1978
盾:1896-1981
舍:1899-1966
金:1904-
【名词解释】
一、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二、“三美”:闻一多于1928年1月出版《死水》,真正体现了他的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三、乡土文学:是20年代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发展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包括农村中最底层的农村妇女、农民的思想状态以及当时中国农村发展趋势和特点。这些作家并不是始终扎根于农村的,而是移居北京、上海等都市的,他们的创作较多地受到“乡土文学”奠基人――鲁迅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农民的疾苦。代表性的作家主要有:王任叔、许钦文、台静农等。
四、沉钟社:是20年代中期出现在现代文坛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鲁迅语)。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他们的创作多以社会重压下青年知识分子的悲凉生活为题材,对精神压迫的反抗和对细腻朴实风格的追求是沉钟社作家艺术创作的显著特征。他们还翻译了一些外国作家和批评家的作品,对扩展新文学的艺术视野作出了贡献。
五、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象征主义最主要来源于法国,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主义介绍到国的诗人。他于1925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微雨》,标志着象征诗派由理论倡导走向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六、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发展。在理论上积极推进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传播,丰富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培养文学新人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七、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就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八、“七月诗派”:是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是新文学史上存在最久的诗歌流派,主要人物有胡风、绿原、牛汉等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路翎、丘东平等代表的“七月派”小说。“七月派”的诗歌反映了时代的命脉和人民的愿望,题材广阔而绝少个人情怀,主要是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着重某一阶段)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
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
特点:奠基性,开创性(关键词)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
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
重要内容:
(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期的创作。
(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关键词:成熟)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
(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
(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
(关键词: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
二、初期白话新诗对中国诗歌的重大变革和贡献主要体现在哪里?
1.语言方面:以白话写诗,将中国诗歌从几千年来的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
2.诗体方面: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打破了几千年来传统诗歌的模式。
三、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谈谈你的看法。
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
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
3.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四、郭沫若的美学主张是什么?
1.高扬主情主义。
2.重自我表现。
3.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
4.重视灵感的作用。
5.主张形式的绝对自由。
★6.强调文艺的社会职能。
五、从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代表作家有茅盾、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等人,他们创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积极探索现实人生问题,他们的作品都注意暴露和谴责黑暗的社会和污浊的人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3.如茅盾的《子夜》是一部深刻而广泛地反映30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大规模描写了当时的社会景象,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再现中,深刻地揭示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意义是什么?(文学革命――革命文学)
1.革命文学: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密切了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知识分子关注的问题从个性解放转移到社会解放。
2.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左翼进步文学的迅猛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左翼文学作家作品,如蒋光慈诗集《新梦》、柔石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殷夫的诗集《孩儿塔》等。
3.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进一步的传播。
七、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的讽刺艺术有何不同(对比鲁迅、老舍、钱钟书)?
1.鲁迅的讽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
2.老舍的讽刺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
3.钱钟书的讽刺来自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
4.张天翼的讽刺来自一种辛辣、尖刻,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很冷峻。
★八、李劫人的“大河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
1.“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
2.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自己的“大河小说”――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3.其作品的最重要价值在于,这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民族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他被郭沫若誉为“中国之左拉”。
九、沙汀、艾芜的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各自有什么不同的审美追求?
两位作家都描写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都忠于生活的真实,从现实生活出发。
读沙汀的作品,常常会有一种沉闷、含蓄、凝重之感,读一遍往往不行,会感艰涩,可是越读就越觉得有味道。
读艾芜的作品,觉得内心的感情得到了宣泄,有一种飘逸、舒畅之感,往往一下就能吸引住人,使你不能不读下去,并激起你的感情波涛。
总之,沙汀是鲜明的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艾芜则更贴近积极的浪漫主义。
十、臧克家的诗作既吸纳百家,又独具特色,你如何看待臧克家及其诗作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臧克家的诗作具有“吸纳百家,又独具特色”的基本特点,以他的代表作《老马》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现实,继承了“为人生”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老马》写的是农民的命运,因此作家有“农民诗人”的称号。
2.在艺术手法上,充分吸收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的特色,《老马》整首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始终关注的是农民,但始终没有写出“农民”二字,情感悲壮。
3.是典型的现代白话自由体诗,但又不讲究韵律、旋律,说明一方面吸取了郭沫若自由体诗的长处,同时又吸取了闻一多、徐志摩等人格律化新诗的特点。
所以说臧克家的诗,集多方面的特色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他的诗在30年代中后期冲击了“现代派”颓废的诗风,为诗坛吹来一阵新的清风。
十一、抗战文艺运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
3.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
4.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十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及MZD《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解放区文艺出现了什么样的崭新面貌?
解放区文学的崭新面貌集中体现在:
1.作家创作姿态与创作方式的深刻变化:自觉地深入生活,转变感情;
2.以工农兵特别是农民形象为主的典型塑造;
3.以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GCD领导的革命运动为主要描写内容;
4.追求民族化、大众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十三、简述巴金的创作道路。
1.初期阶段:初步显示作家的基本风格,作品单纯而充满热情,强调整个文学表达的流畅、质朴、“无技巧”,这个特点一直到创作《寒夜》之前。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中期阶段:成熟阶段,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后期阶段:深入发展阶段,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变成冷静、深沉的分析,单纯的艺术笔法也变得复杂,注重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的对比、变化,不同于早期的单纯、热情而变得凝重、深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寒夜》。
十四、简述老舍的创作道路。
1.初期阶段:初步显示作家基本风格,即关注市民命运,作品故事性强,语言幽默,主要作品有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2.中期阶段:成熟阶段,主要作品有寓言体长篇小说《猫城记》,标志着幽默风格走向成熟的长篇小说《离婚》,短篇小说《月牙儿》,最著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
3.后期阶段:深入发展阶段,构建了完整的“平民世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组成)。
十五、简述丁玲的创作道路。
1.初期阶段:20年代,主要表现个性解放、女性解放,代表作品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
2.中期阶段:20年代末30年代,过渡时期,作品内容发生根本变化,面向社会命运,面向时代生活,代表作品短篇小说《田家冲》。
3.后期阶段:30年代中后期40年代,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其作品成熟的标志,作品的深刻性、艺术的圆熟都达到一个高潮。
一、鲁迅以《伤逝》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在思考妇女解放和知识分子个性解放与整个社会解放的关系方面有何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对现代文学创作有何重要影响?
1.《伤逝》是鲁迅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女性的幸福追求、婚恋自由等等,不能仅仅依靠爱情本身,更不能依赖于男人,女性的真正解放,必须要以自身人格的独立和经济的独立为基础。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的解放而单独实现。
主人公子君体现了作家对女性、对知识分子的看法。知识分子个性解放,在子君身上达到一种很高的程度,但这种追求并没有长久实现,因为没能和整个社会解放结合在一起。
2.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但是又软弱,从鲁迅到钱钟书的作品中都是如此。如子君和涓生,如方鸿渐。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本质问题。
二、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确立一代诗风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你怎么看待郭沫若新诗的价值和地位(要与其他作家作比较)?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崭新的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把现代自由新诗的创作推向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等人以白话写诗,把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脱出来,使中国诗歌在语言上得到了一次重大解放。但是,却缺乏充实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语言明显散文化,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不是最杰出的,但郭沫若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所以郭沫若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现代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
三、★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在整个40年代众多的历史剧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这是什么原因?《屈原》显示了郭沫若什么样的史剧观念和他一贯固有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1.选材。很多人普遍关注的“太平天国”、“郑成功”、“赛金花”等题材,郭沫若都没有去关注,而是选择了无人关注的“屈原”这一独特题材,最大限度地与40年代现实内容结合在一起,历史故事与现实的高度统一,借古喻今。
2.作家的审美眼光和时代敏锐感。
3.显示了郭沫若“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史剧观念)和他一贯的诗人风格。
“求似”就是对历史精神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的”。“失事求似”使作者大胆、自由地想象、虚构,极为灵活地运用具体事实,很好地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借古讽今的效果。
体现作家一贯的诗人风格,“诗剧合一”是郭沫若整个创作的重要特色,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贯通着特有的诗人气质,表现出浓郁的浪漫特质,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富有激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华。
四、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其代表作《沉沦》如何体现了他的基本风格?谈谈你对郁达夫小说的看法。(与孙犁的抒情作比较)
在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小说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强调客观反映生活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很少,注意抒情的,一个是郁达夫,一个是孙犁。但他们的风格却大不相同。
《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这篇小说典型地体现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基本风格:
1.自叙传的写法,大胆自我暴露,坦诚、真诚、透明、亲切;
2.作品人物形象并不具体,重点在于通过人物抒发感情,成功在于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
3.结构以情绪变化安排,不以情节为线索;
4.语言非常浓烈、明快,运用大量感叹词,语言高度抒情化,感情色彩重。
郁达夫是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抒情是一种放纵感情的流淌,一任感情的宣泄,小说表现内容是非常自我的,感情是内在的,但他的抒情方式是非常外在的,一点也不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的。
与郁达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孙犁,他讲究一种有分寸的、有节制的,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抒情。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就像一首“抒情诗”。
五、孙犁小说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与郁达夫、萧红的异同)?
从郁达夫到孙犁,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小说散文化的另一特色作家是萧红。
郁:感情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
孙: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萧: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
六、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所谓学者式的散文流派主要有什么特点?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独特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在文学史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者式散文流派的特点:
1.使读者开卷有益,心旷神怡,主要由于他的文章中自然而然散发出各个方面的知识,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既获得知识,接受知识的过程也很愉快;
2.构思、结构大而化之,大而无形,把一般散文创作的结构融化掉,完全是“我笔写我口”,构成散谈式的笔法,最大特点是“没有结构”,是“谈话风”的风格;
3.寓意深刻,感情浓厚,他的文章的感情、诗意往往不着痕迹,含而不露,举重若轻;
4.是现代散文中典型的小品散文,文章以短小见长,短小精悍,语言精练。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⑴周作人学者式散文流派对现代散文创作中对所谓纯散文的追求有重要意义,1921年6月发表《美文》,号召新文学作家大胆尝试现代小品散文,更注重情趣,更注重艺术结构,更注重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品格,这种追求、创作,使现代散文创作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文化水准、审美情趣;
⑵周作人不但在理论上提倡,而且身体力行,以自己大量的散文创作来积极推进现代散文的发展,为现代散文繁荣丰富的局面做出重要贡献;熏染、带动、培养了一批学者式的散文作家俞平伯、废名、钟敬文等,其影响从现代文学一直至今。
七、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什么样的个人风格?你如何看待徐志摩的诗(结合其他作家)?
个人风格: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沙扬娜拉》;
2.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等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整饬中有变化;
3.词藻优美,风格明丽,构思极富想象力;
4.既实践了“三美”主张,又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具有“纯诗”的惊人之美。
徐志摩的诗,以自我和理想的表达为中心,在中国现代新诗领域树立了一种纯真的、浪漫的、古典的美学追求。
朱自清认为,中国现代新诗首推徐志摩。
胡适是白话新诗的开创者,但他不如徐志摩写诗写得好,他并不是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个典型的诗人,但他的诗歌生命非常短暂,最大的成就只有《女神》,其后的创作与之无法相比。而徐志摩的生命虽短,但诗歌生命却很长,他的一生即是一首诗,他真正懂得怎样把诗写好。再如冰心,在她少女时期创作的《繁星》、《春水》显示出她成为一个诗人的潜质,但最终却没有成为诗人,这是由于她过于早熟造成的,以至于把注意力放在写问题小说上,由于审美追求的转变,所以无法创作诗歌了。许多新月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徐志摩的影响,甚至在整个诗坛上,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八、巴金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其小说创作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联系?
1.巴金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腐败,幼弱者和劳动者的悲惨命运,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萌生了对旧制度的反叛情绪,也构成了他终生创作的“情绪记忆”。
2.巴金是一个高度重视自己人生经历,高度重视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的作家,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了一种作家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自然的融会贯通,从《家》到《寒夜》一系列作品都是以家庭为题材的,《家》《春》《秋》更是根据生活原形创作的,最大限度地把作家个人对生活的认识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3.巴金善于通过家庭进一步解剖社会,写的虽然是家庭题材,但着眼点却是整个社会,家庭发展变化趋势往往预示着社会发展变化趋势;
4.巴金善于写家庭题材,使他的作品有一种亲切感,从家庭生活开始接触读者心灵,进一步显现热情、质朴的风格。
九、老舍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老舍创作的审美追求主要是什么?请结合其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㈠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体现在:
1.小说创作充分显示了他善于创造故事、善于组织情节的特色,体现老舍对传统文学的重要继承和发扬,老舍始终称自己是个“写家”,对自己的定位也表明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阅读欣赏习惯;
2.作品体现了对北京方言口语纯熟的运用,一方面得利于老舍本人从小生活在北京大杂院,对北京方言的运用成为一种标志和象征,从叙述到人物语言,全方位运用北京方言,这种特色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3.对北京风俗民情的成功描写,出现的地名全部是真实的,广泛的,是一部文学史中的北京史,对于风俗习惯的描写是天然的、独特的,像《我爱北京》。老舍是满族人,未完成的自传《正红旗下》,其中对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文化和语言都有独特的描写。
㈡审美追求:
1.老舍自身的人生经历,使他与底层市民社会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自己就从底层市民社会中走出来,这一点决定了老舍对自己描写的内容有一种特别的了解,特别的关注,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2.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描写,在更深的层次上,挖掘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面上关注的是市民的命运,实际上关注的是国民性格、民族命运;
3.老舍作品特别注重表现北京特有的地方色彩,这一点又决定了老舍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
4.从《老张的哲学》到《四世同堂》,老舍终于完整地、系统地构建起了他的“市民世界”,《骆驼祥子》以祥子命运为主线,串起一连串大小故事,对于市民命运的描写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到《四世同堂》,对市民的描写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众多的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方式,形成更为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北京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都达到一种纯熟的境地。
总体讲,老舍作品一个是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一个是民族特色的形成,都是从市民描写上升而来的,老舍审美追求的特色,对最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与茅盾写民族资本家不同,与巴金写家庭题材不同。
十、沈从文小说特有的“湘西风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以《边城》为例?说明沈从文的小说如何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㈠“湘西风情”表现在下面这些地方:
小说中的美好人性都是在“湘西世界”中表现的,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独特的。它是古老的、原始的、野性的,虽然是与大都市对立的,是远离“文明”的,但如画的山水对人性的陶冶起到了净化的作用,美好的人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浑然天成。这里描写的风景不是随意的,而是刻意的,是为了烘托出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才能有那样美好的人性。
㈡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
以《边城》为例,作品注重表现完满的人性,塑造的各个人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宁静、友善、纯真、质朴的关系,人性的美好在这里达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境地。沈从文小说对完满人性的追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1.追求的执着性,是一种特别的追求,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对完满人性的追求既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不管现实如何,这种执着是可贵的;
2.追求的独特性,它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善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了特有的“湘西世界”。
十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意义?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是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文学热潮时期,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加上现代小说从现实、浪漫主义基础上,还在向多元化发展,作家都在探讨新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模式,于是出现了“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也是当时一部分作家对于社会和人生比较困惑、迷茫的反映,强调作家的主观印象、主观感觉。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代表人物刘呐鸥。(关键词:“主观印象”)
这是初步探索阶段,特点是突出作家对生活的主观感觉和印象,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2.第二阶段,代表人物穆时英。(关键词:“蒙太奇”)
被人们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把新感觉派小说艺术推向了成熟。他的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他运用全新手法,把电影“蒙太奇”手法运用到小说中,镜头的切换、画面的变换,使小说篇幅不长但场景很多,容量很大。穆时英创作的特点就在于用这种多场景、多画面的手法拓展了小说表现生活的容量。
3.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施蜇存。(关键词:“无意识”)
施蜇存进一步把新感觉派小说艺术引向深入,他的代表作有《梅雨之夕》、《上元灯》、《将军底头》,其创作不是停留在画面增多和镜头变换上,他的贡献是把小说的笔触引入人物内心深处,特别是人物“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使新感觉派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命运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1.新感觉派小说尝试和探索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这对丰富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流派有积极的意义;
2.新感觉派小说从产生、发展到哀落的过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十二、从鲁迅到赵树理,对农民的描写有什么变化?
从鲁迅到赵树理,中国现代作家始终关注农民命运。具体描写农民方面,从鲁迅到赵树理,发生了根本变化。
1.鲁迅: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他的描写是沉重的,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的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祝福》;
2.孙犁:孙犁与赵树理都抓住了农民的基本时代特征,而孙犁则更多地表达了抒情色彩,体现一种清新和舒展的风格,突出的是揭示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心灵,比如《荷花淀》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
3.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
十三、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
㈠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
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都看到了知识分子觉醒的重要性,鲁迅笔下的子君、涓生是觉醒过的,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等人也是有觉醒意识的,他们的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是很重要的。
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又看到,知识分子也具有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把自身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不管子君、涓生多么觉醒过,不管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变革热情,他们的结局都将是归于失败,一事无成。
㈡《围城》具有反思意味、哲学意味:
1.对知识分子命运带有反思意味,有一种回顾、总结的味道;
2.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意味,描写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不仅仅是40年代知识分子的,这也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
3.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与鲁迅不同的是,更多地带有一种幽默、调侃的味道,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去接触沉重的主题。
十四、张爱玲小说对人性挖掘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尤其是《金锁记》在表现人与金钱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深度?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女作家(如冰心、萧红、丁玲等人,稍作点评)相比,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哪些方面更显示了自己的独有魅力?
张爱玲的独特风格:
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
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为“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
3.作品描写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
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伤城文章网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锁记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