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商是真转动的速度十分真的0.875 几分之几几?

相关内容:
六年级数学比与比例说课稿说课稿比与比例说课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与比例的回顾整理。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和应用,比和比例间的关系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正反比例的应用及判断。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感受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3、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流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二、小组活动,梳理知识 三、应用反思 ,巩固拓展四、总结提升,自主建构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师:老师这有两个数字2和3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生:&&& 2:3 ( 师板书)师:如果再给你6和9你能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式子吗?生:2:3=6:9&& 或2:6=3:9 (师板书)师:今天我们就来整理复习比和比例,关于比和比例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师根据回答有选择的板书)生: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② 比、除数、分数的关系& ③化简比和求比值 、 解比例&&&&& ④ 正比例和反比例、⑤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点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整理复习前三项。二、小组活动,梳理知识 师: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建构比和比例的知识体系。请看学习要求:(出示课件) 1.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学生整理时,教师注意巡视。(1)比、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师:从意义上来说,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除法表示的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师:想一想谁不能为0?生:除数、分母、比的后项练习:()15=3/5=24:()&&&& 你是怎样想的?(2)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师:三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谁来说一说?生: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 的大小不变。&&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3)比和比例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比&比例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的名称&2&&&&& :&&& 3& =2/3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2:6=3:9& &&& 外项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的于两个外向的积。师: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比利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比是比例的基础,比例是比的拓展,没有2个相等的比是组不成比例的。不是任意2个比都能组成比例,一定是比值相等的2个比才能组成比例,所以要判断2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2个比的壁纸是否相等。师:你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写出其他的比吗?(指着2:3)4:6或8:12& 小练习:97页第一题(1)师:说一说每一个信息中比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师: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用笔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很简洁清晰。课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说生活中的例子。如果A×3=B×5,那么A∶B=( )∶( )问:3:5行不行? 在写比时,要看清要求,前后项不能随意调换如果a:4= 3:12,那么a=( )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由这4个数组成的其他比例(指着2:6=3:9) 2:3=6:9怎样验证他们能组成比例?生:2个比的比值相等,他们2个外项积等于内项积。求比值和化简比:&一般方法&结果求比值&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是一个比,他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小练习:化简比并求出比值:比&5:25&3.2:5.4&1/4:1/5化简后的比&&&比值&&&师:还记得化简比的方法吗?(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及要求去整理,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三、应用反思 ,巩固拓展1、98页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你有什么发现?生:用1:4表示盐水成分的含量比用25%表示更容易理解。师:在解决问题时,有时用比可以去win给出的表示数量关系,使解决问题变得比较简单。2、第4题: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3、让学生把课前整理的容易出错的题目或不明白的题目进行交流、讲解。4、学生在答题纸上答题,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平日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生活,运用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四、总结提升,自主建构: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复习你学会了什么样的复习方法?今后打算怎样复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整理复习中要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借助于简单的图形、表格等手段,把联系密切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并进行对比形成知识网络,使得整理复习更加完整,更加有效。
相关内容:
六年级数学环形面积说课稿经历过程,自主发现《环形面积》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环形面积。我将从这几方面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PPT]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二、&教学背景分析在教学中,我倡导有效学习,有效学习等于把握教材的本质加研究学生。对教学背景的分析,我从教材内容和学情两方面进行分析。教材分析:《环形面积》是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93页例3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了直线图形及圆面积(曲线图形)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能进行熟练的求圆的面积,这些都是学习环形面积的基础。学习环形面积既是对圆面积公式的巩固,又能使学生把成圆环的本质,在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灵活正确的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中,例3承载了三个教学任务:1、通过一个茶杯垫的外形,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形,环形的各部分名称。2、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用简洁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知识的枯燥,教材资源的贫乏,教师要力求让学生经历过程,自主发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情分析:1、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对环形面积公式推导有何影响。2、了解学生对环形这个图形的初步认知。3、了解学生在计算环形面积时所产生的困难。所以在课前,我对六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我发现:(1)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非常熟悉,任意给出圆的半径、直径或者周长,学生都能正确、迅速地求出圆形面积。(2)对于“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圆,你能组合成什么图形”这道题的测试,班中有50%的学生画出了环形,并且知道该图形的名称。(3)对于计算题的检验:3.14×5.5×5.5- 3.14×4.5×4.5,学生大部分都能应用乘法分配律把3.14提取出来,但是5.5×5.5-4.5×4.5就单纯的利用计算求出得数。我的思考:基于对学情的调研和分析:我发现圆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掌握环形面积是个很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进行迁移,但是学生对于环形凭已有经验虽然有些了解,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环形中两个圆位置的关系。另外学生对于平方差公式的遗忘,直接对于计算的简洁和正确起了制约作用。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教学经验,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如何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并能用简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教学重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简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环形的空间观念。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实践操作,引入新知1、复习圆面积公式我们每人的桌上都有半径是10厘米的圆,谁能告诉大家,求一个半径是10厘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文字公式、字母公式、列出算式。【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用S=Пr2公式计算圆的面积,为学生探求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做好铺垫准备】2.提出小组操作要求。(1)在半径10厘米的圆中画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2)把这个半径5厘米的圆剪下来(不要求完整),求剩余图形的面积。(3)你能给你的新图形起个新名字吗?【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提高速度】3.展示学生作品。这里就有个要求,教师一定要巡视,把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展示到黑板上。学生依次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并且给自己的图形命名。4.找不同、找相同。通过刚才学生的表述,你发现这三幅图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不同:剪出的图形形状不一样。相同: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列式。总结出板书: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ΠR2-Πr2&&&&& Π(R2-r2)前两个公式,学生总结起来比较容易,而第三个公式,通过课前测试,学生也能理解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预设:如果有的组能利用平方差公式解答这道题,教师就叫其展示。如果没有出现这种做法的话,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课件闪烁“(R2-r2)”看到这个,你想到了什么呢?进而复习平方差公式,告诉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这样可能有助于帮助你提高速度。介绍这个公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Π(R2-r2)=Π(R-r)×(R-r)5.学生发现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呢?【课前设计这个操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无论这两个圆的位置怎样变化,只要小圆在大圆内,求剩余部分就是求他们的面积差。】6.拓展学生得出结论后时候,教师出示&你知道这两个图形中,大圆面积和小圆面积的差是多少吗?进而通过大圆、小圆的六种:内切、内含、同心、相交、外切、外离等不同位置关系说明了:无论两个圆的位置怎样变化,只要求它们的面积差,都可以运用这个公式。【教师引导学生从变化的图形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得出阴影面积计算的一般求法。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认识环形你们都给你们的图形起了名字,能说说吗?学生很快能说出环形教师马上追问:这几个都叫做环形吗?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叫环形呢?环形有什么特征呀?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环形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同心圆面积的差,才是环形。并且感受到环形的广泛应用。】2、认识环形的各部分名称因为有了圆的基础,环形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环宽这个概念,为了以后实际应用扫清障碍,要明确:环宽=大圆半径-小圆半径环宽=(大圆直径-小圆直径)÷2【环宽的深入研究,也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圆形面积的求法,提供依据】3、判断:(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成为一个环形.(&& )(2)一个环形,外圆半径是4厘米,内圆半径是2厘米,计算这个环形的面积列式为: 3.14×4 -3.14×2&& (&&& ) &4、变化延伸,探寻规律&下面,那个图形是环形?阴影的面积相等吗?如何求呢?【出示一组题,引导观察思考,检测学生对环形的认识、面积公式的理解是否到位】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画出环形,并求面积(1)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规画出一个环形,并且量出必要的数据,求环形面积。你有几种测量方法呢?【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两点考虑:首先,让学生通过“画”感受环形的特征。同时也纠正了刚才把两外两种情况也叫环形的错误认识。其次,通过测量让学生自主了解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2)小组交流(3)集体反馈预设1 知道大圆半径,小圆半径预设2 知道大圆直径,小圆直径这两种情况是学生最常选择测量的,计算起来比较简单。预设3 知道大圆半径,环宽预设4 知道小圆半径,环宽预设5 知道大圆直径,环宽预设6 知道小圆直径,环宽这四种情况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出现过,但是这样测量的人不多。教师可根据出现情况,灵活引导。预设7 知道大圆周长,小圆周长因为是现场测量,学生不会选择这种方法,周长用学生手中的工具,无法准确测量。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出示练习题:外圆周长31.4米,外圆周长18.84米,如何求环形面积。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先求出大小圆的半径,再利用公式求面积。课外公式的补充:如果一道题给出大小圆的周长,又给出环宽了,还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进行推导。下课想一想,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来的。环形面积=(大圆周长+小圆周长)×环宽÷2【让学生了解这个公式是有局限的,但是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这种方法在计算上比较简单。通过课外公式的补充,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2、开放性练习两个同心圆构成一个环形,以O为顶点,大圆半径为边长画一个大正方形,再以O为顶点,以小圆半径为边长画一个小正方形,图中红色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0平方厘米,求环形的面积。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 我的思考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利用公式解答环形面积问题,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怎么能使学生从枯燥的套用公式,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呢?课堂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把适合环形公式解答的图形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经历过程,自主发现,得出这些阴影部分的面积。在变中求不变,把这些图形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环形”单独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给出已知条件求环形的面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和自己以往的教学有三点不同:1、教师引导学生从变化的图形中找到不变的规律,感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练习颠覆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计算的状况,而是从学生课堂中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合适的题目类型进行教学。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索中的问题,又让所有习题类型贯穿于一个情境之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3、进行了课外知识的延伸。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相关内容:
六年级数学比例尺的应用说课稿《比例尺的应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前进小学,我的名字是张宏,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的应用》一节课,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点、说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比例尺的应用》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尺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有关的数量关系式,掌握求实际距离的解决方法,并会解答这类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三.说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能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正确求出实际距离。在设知数时,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所使用的单位不同,因此教学难点是设未知数时使用哪个长度单位。四.说教学方法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来求实际距离或者是图上距离。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解答。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时,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 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学生的不同解法,可以归纳如下: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在计算的过程中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在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时,要和学生强调解设中单位还应该是厘米,因为图上距离的单位就是厘米,所以要统一。&&&&& 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理解比例尺时,一定要结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教材上介绍了3种解题思路,但我觉得前两种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且第2种思路中“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这样的理解有跳跃性,我觉得还是让学生理解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00厘米”,最后让学生看问题所求的单位名称与计算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样,需要统一单位,这样学生比较好理解。用比例的方法来解答这类问题,可能学生对这样的解法和方程解有一样的感觉,怕麻烦!但作为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必须让学生掌握,所以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这两种思路都掌握。在以后的练习中,如果题目没有要求解题方法,那么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答。五、说教学程序1.复习准备本节课是紧接着前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展开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在学习新知道之前,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积极的回忆,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我一开始按摆了复习。2、联系生活学新知参与是发展的前提,兴趣是参与的内驱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趣味性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里我没用课本中的例题,而是根据实际改编的。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素材,这样会使冰冷的数学产生亲和力,使学生感到亲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接下来分析条件和问题。在设知数时,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板书中,我故意空出来。提问:你觉得这里设什么单位更便于计算?然后用红笔加以强调。再写出关系式,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对照列方程解答。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再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接着结合岚皋地图,设计了课中小练习,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之后进行了课中小结:怎样求实际距离?要哪些条件?3、巩固练习数学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4、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关内容:
六年级《圆的面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面积》。下面我对本课做以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从一个喷水头转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可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极限思想的渗透。   2.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同时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难点:“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思考问题,一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学习方法,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我结合实物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习的形象感与趣味性,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 , 引入课题。   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含义 , 体会到研究圆面积的必要性。    2. 探究思考 , 解决问题 : 估计圆的面积有多大。   通过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积度量的含义 , 感受 “ 化曲为直 ” 的思想 , 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 旧知引入 , 探索新知。   从已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思考 :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 , 那么圆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 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圆片转化成为长方形 ,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 “ 化曲为直 ” 的思想。然后进行作品展示 ,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 ,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 : 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 , 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 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 接下来再次展示教具 , 师生共同总结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 , 运用实物展示 , 更直观形象的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 ,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 , 消除学生学习时产生的疲劳感 , 提高学习效率。    4. 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 ,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 又关注学生的思考 ; 既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结果解决问题 , 又引发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关注。    5. 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 利用提问形式 , 从几方面进行小结 ,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 , 力求简洁扼要 , 突出重点 , 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 , 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 从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到主动探索、推导结论 , 都在 “ 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 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前后融为一体 , 又互为验证。整个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 更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
相关内容:
六年级数学 圆锥体积计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的内容——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学生在了解和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在研究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 的过程,进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内容包括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二、学生情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前面的课时中也已经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通过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经历类比探索去学习圆锥体积计算方法。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直柱体,类比和猜想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圆锥不是直柱体,因此在探索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掌握立体图形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利于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2、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锥体积。3、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能积极参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难点: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关键:经历“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规律。五、教法、学法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1、以讲解法、教具操作法、实验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2、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六、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七、教学环节环节一 复习铺垫回忆并应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练习巩固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为下面学习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作好铺垫。环节二 探索新知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提出问题: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来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的含义。接着直接揭示课题——研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步骤一: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类比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然后让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学生很容易根据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园,来联想到转化成圆柱。步骤二:放手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如果是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而直觉会让他们想到圆锥的体积应该比圆柱体积小,但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等底等高”。让学生继续猜想应该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在猜想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多样,这个时候针对不同的结论,如: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教师随即出示几个大小不同,且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如:大圆锥和小圆柱,或者底面积(高)相同,但是高(底面积)不相同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高和底面积如果不相同,不能找到与圆锥的关系,因此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才便于我们研究。步骤三:实验活动。在学生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展开分组活动,让学生参与操作实验,用一个空心的圆锥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然后再把圆柱中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中,需要倒几次才能倒完,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用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相关内容:
六年级数学比例尺的意义说课稿《比例尺的意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前进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尺的意义》,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此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三、说教法、学法: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四、说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导入激趣、意义建构,实际应用。1、猜谜激趣,创境引入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么物品?(示谜语:千里之遥现于咫尺;方寸之间妙绘神州)生1:地图。生2:中国地图。师:恭喜你!答对了。(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 在这个谜面中有一个词“妙绘”,你们知道它所指的妙方、妙法是什么吗?2、意义建构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1)探: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 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 “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议: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3)说: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3、实际应用:(课件出示)(一)基本练习(1)填空a、一幅图的(&&&& )和(&&& )的(&& )叫比例尺。b、比例尺=(&&&&&&&&& ):(&&&&&&&&&& ),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c、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d、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判断a、数值比例尺1 :20000,可以写成&&&&&&&&&&&&&&&& 。(&&&&&&& )b、比例尺是一个比。(&&&&& )c、实际距离一定比图上距离长。(&&&&& )d、把20厘米100千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1:5。(&&& )e、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3)求比例尺(4)新知运用一块正方形的面积是400平方米,把它画在图纸上面积是64平方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二)操作练习请你设计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 教室实际长是8米、宽6米 )4、总结全课: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875 几分之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