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O F7D8style是什么意思思?

红学馆为何迷人? - 教科目录网 - 文学艺术的天堂,欢迎你的光临!
红学馆为何迷人?
新商报数字报刊平台
第45版:书境
年轻学者别出心裁,从时尚、色彩等角度解析《红楼梦》
“乱花迷人眼”的红楼梦瘾
    随着《红楼梦》小说文本的出现,“红学”研究也已近百年,从知名红学大家,如俞平伯、胡适、王国维、周汝昌等,乃至现在的一些后起之秀;从正统的“文献研究”、“文本研究”到近几年方兴未艾的“草根研究”,受关注程度有增无减。而世人针对这部奇书众说纷纭,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从“红学”的主要两大流派索隐派和考证派,如今已经发展到“年轻态”派、“传播学”派;而内容更是关乎音乐、医事、美食、园林、保健等,红楼热潮一直方兴未艾,而研究与关注的落点,可谓“乱花迷人眼”了。  记者对几个年轻研究者进行了采访,他们谈到自己对《红楼梦》有着不一般的情绪,但也说了同样的观点:对红楼,纯粹是一种热爱,成不成“家”无所谓,就算是“误读”也无所谓,我谈的就是自己的情结,自己的见解。  围绕《红楼梦》之阅读与研究经久不衰,或许还是鲁迅说得好:“《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解读。而正是这一种对“梦瘾”的追求,成就了“红楼”的经典话题。  花瓶红学:时尚的“年轻态”红学&&苏芩,《非常品红楼》一书的作者  记者:你为什么提出“花瓶红学”的概念?  苏芩:主要是想提倡一种“好看”的概念。以往的红学研究著作都太艰涩,八成以上的读者认为阅读起来有障碍,所以我提出一种“花瓶红学”的概念。学术也要好看,要让最大多数的读者看得懂、看得有乐趣。我希望能借此把红学从神坛引入客厅,让它成为每个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只有让最大多数的读者有参与感,一门学问才能发展得更好。  记者:而你的《非常品红楼》为什么号称为“年轻态”红学著作?  苏芩:所谓“年轻态”,代表的是一种浅学术风格。我希望能把红学做得更时尚,比如,我书里大篇幅地论述了“林黛玉是富家小姐”,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记者:你书里谈到林黛玉是富家小姐,很多人觉得这点有新意,但也有争议。你个人是怎么看的?  苏芩:是的,这个观点也有很多质疑。但我在书中有大篇幅的论述,从林家的背景出身、黛玉父亲的职业、黛玉母亲的嫁妆、以及林家子弟的良好生活消费习惯等等多方面来看,这是很肯定的。只是,绝大多数的读者已经习惯了林黛玉的那副楚楚可怜的形象了,觉得所谓“怨女”大多应该是穷的。而且林黛玉这个人极爱说“反话”,常常说自己“一无所有”。但从她的语言习惯来看,她在生活中,常常爱正话反说,一个越有钱的人,越敢说自己没钱,这其实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  传播红学:不要“卖白菜式”的翻译&&裴钰,《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一书的作者  记者:《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书名特指了林黛玉。看来,你读红楼梦,对林黛玉特别喜欢吧?是否可以说,林黛玉是激发你研究红楼梦的一个切入点?  裴钰:我初中时候读《红楼梦》,就特别喜欢林黛玉。长大一点后再读,更是喜欢。而我喜欢的林黛玉,却在我看到的早期英译本里被翻译成“放荡的女人”,潇湘妃子又被译为“江河王后”,虽然好一些,但和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你想,如果连林黛玉这个人名都翻译不准确,何况《红楼梦》这本书呢?这些误译,激发了我研究《红楼梦》在西方世界中传播的命题。  记者:莎士比亚与林黛玉,这两个人放在一起,给人有点不搭界的感觉,你认为呢?  裴钰:我的书名有着自己的涵义,暗指《红楼梦》的海外传播问题,即《红楼梦》(英译本)在英语世界读者们眼中是什么样子的,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在世界中的映像,站在世界的角度回望中国文化,我的书名是把这样一个学术命题用生动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我提倡“中国红学研究要顺应全球化”,提出了“全球化红学”的观点。我认为,我们不仅要站在中国睁眼看世界,还要明白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真实的形象和地位到底是怎样的。所以,我希望用《红楼梦》为样本,呼吁学术界和公众应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中的质量,不要“卖白菜式”的翻译,只是把一部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像一棵一棵大白菜一样,向海外“卖”出去,只求传播的数量,不求传播的质量。  色裁红学:以色彩学诠释“红楼”&&方晓,《色裁红楼》一书的作者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红楼梦》的?从读《红楼梦》开始,它就和你有很密切的关系吗?  方晓:我从高中开始读《红楼梦》,从此,便与它结缘。我对书里的人物关系非常感兴趣。1999年,我整理出了“史上最全红楼梦人物关系图”发表到网上,每天都有20多万的点击率。后来我又不断完善,至今,本图约收录660人。  记者:后来怎么想到以性格色彩学角度诠释红楼梦的?你个人对色彩学很有研究吗?  方晓:2005年,我上了一个性格色彩学导师班,让我对色彩分析人物性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想,如果结合我自己所新学的学问,以性格色彩学角度诠释红楼梦各人物的命运必然性,是比较有趣的。  于是,我采用性格色彩理论进行分析,将上至宝黛钗凤,下至丫鬟仆厮,五六十位主要或次要人物分为红、蓝、黄、绿四类性格,分别代表不同的性格因子:红色代表活泼,蓝色代表完美,黄色代表进取,而绿色代表平和。《红楼梦》中,典型的红色如宝玉、刘姥姥;蓝色如黛玉、妙玉;黄色如宝钗、贾雨村;绿色如迎春、尤氏等。有些人可能会兼具两种性格,比如王熙凤、探春是黄+红,也就是说王熙凤、探春以黄色为主,红色为辅。  2008年7月,我将自己积累的笔记作系统整理后,在天涯“闲闲书话”上开始连载,引起了反响,也成就了《色裁红楼》这本书。  红楼研究雷人事件簿  书的作者是7位女性  2009年,南京籍“红楼痴人”段晴也与夫人吴玲,耗时三十载,从内证和外引着手,写出《红楼梦真相还原》一书,书中指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的真实姓名,只是一组寓意符号,相当于作者的笔名;《红楼梦》由7位女性,用了五年零八个月,在南京仓山随园写成。  康熙朝的洪昇才是作者  东北历史学者土默热教授是一个长期从事明清史教学研究的学者,本非治红专家。土默热红学体系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为止方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  土默热红学体系的核心是“洪昇说”。该学说认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决无可能是没落旗人家庭出身的曹雪芹,而是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诗人洪昇。  薛宝琴最终嫁给了宝玉  2008年,山东汉语史教授国光红在其所著《红楼梦索隐》一书中指出,《红楼梦》与脂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以脂评本为依据,得出一系列惊人发现:秦可卿并非王府格格,她只是妙玉的替死之身;薛宝琴才是脂砚斋,最终嫁给了宝玉;黛玉投井而死,而宝钗竟是一石女;史湘云的丈夫杜若兰因食蟹不慎而导致性功能失常;迎春所嫁“中山狼”是一个变态。  书为湖南娄底女子所著  2008年,湖南娄底中国红学会会员谢志明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湖南娄底的一位谢氏族人——谢三曼。谢志明认为,“谢三曼”才是《红楼梦》的真正原创者。第一,曹雪芹并未自称是原著素材的记录者;第二,从写作风格来看,原作者应为汉人、女性;第三,《红楼梦》开宗明义:“为闺阁昭传”;而书中大量的娄底方言与风俗,可以认定原作者是娄底的女性。
| | 合作伙伴:
大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萧红百科]书稿:《“红学”列传·萧红研究家小传》(1)
[萧红百科]书稿:《“红学”列传·萧红研究家小传》(1)
——关于萧红学者、萧红传记作家、萧红写手及粉丝的群体传记
(编撰-王泽生;日于绥化。本帖合计2.7万字)
【梁晴】梁晴,女,江苏南京人,她是一个异常勤奋的女作家。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68年赴江苏省苏北农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南京市《青春》杂志、南京市作家协会编辑,现任《雨花》编辑部副主编,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梁晴的长篇传记体小说《萧红()》,于1999年5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乃插图本,是“中外名人传记丛书”的一种,1版1印,32开174页,印张5.75,平装,印数8千册。
梁晴,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有《清闲尘梦》、《冷月无声》、《过了雨季》、《红颜易老》、《至爱无情》;散文集有《烛影摇红》;中短篇小说集有《红尘一笑》和《中国作家经典文库梁晴卷》;中篇小说有《花雕》、《午茶时间》、《终点站巴黎》、《鞋带》、《陪床》、《京西美容院》等。短篇小说《忍冬》获第一届金陵文学奖、1987年《十月》荣誉奖,短篇小说《红尘一笑》获1992年-1993年《中国作家》江轧杯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她们》获公安部首届金盾文学奖、江苏省第二届报刊优秀作品奖,小说《姐姐》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梁晴的长篇小说有:《清闲尘梦》(1992年5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4月台湾万盛出版社)、《冷月无声》(1992年5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4月台湾万盛出版社)、《红颜易老》(1993年7月江苏文艺出版社)、《过了雨季》(1993年7月江苏文艺出版社)、《萧红》(1999年5月江苏文艺出版社)、《丰子恺》(1999年8月江苏文艺出版社)、《至爱无情》(2004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
梁晴的中篇小说:《八浅》(1987年4期《十月》)、《三界》(1989年2期《莽原》、1989年8期《小说选刊》)、《胭脂扣》(1990年2期《中国作家》)、《大院》(1990年3期《钟山》,2002年中国少儿出版社《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花雕》(1991年6期《中国作家》,1992年3期《中篇小说选刊》)、《江湖之远》(1995年5期《中国作家》)、《黑格子的情结》(1996年1期《海峡》,1996年3期《中国文学选刊》,1998年2月中国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新佳作集成》)、《索坦》(1996年9期《春风》,1997年2期《中篇小说选刊》)、《长短》(1996年2期《十月》,1996年9月今日中国出版社“中国当代情爱伦理作品书系”《随意表白》,1998年1月长江文艺出版社《’96中篇小说精选》)、《恋恋风尘》(1998年1期中国青年出版社《小说》杂志,2001年1月海南出版社“中国当代情爱伦理作品书系”《青春物语》)、《罗扇》(2000年5期《江南》,2000年6期《中篇小说选刊》,日-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美文欣赏”连播,2000年12月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中国中篇小说精选》)、《午茶时间》(2001年4期《江南》,2001年9期《小说月报》,日、19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电影《午茶时间》,2005年9月获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暧昧》(2001年9期《中国作家》、2001年6期《中篇小说选刊》)、《终点站巴黎》(2003年12期《中国作家》、2004年1期《中篇小说选刊》)、《陪床》(2003年1期《江南》、2003年2期《中篇小说选刊》)、《鞋带》(2004年5期《春风》、2004年15期《新华文摘》,2005年1月中国作协创研部、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2004年10月《中篇小说选刊增刊》第2期)、《京西美容院》(2004年6期《江南》、2005年1期《中篇小说选刊》,2005年1期《小说精选》、2005年7期解放日报《上海小说》)、《别墅》(2005年3期《钟山》)、《出入境已经完成》(2005年4期《江南》,2005年2期《中篇小说选刊增刊》)。
梁晴的短篇小说:《大楼后面的邻居》(1982年11期《青春》、1982年青春文学奖)、《远乡》(1983年7期《雨花》)、《忍冬》(1985年2期《十月》、首届金陵文学奖、《十月》荣誉奖)、《薄荷》(1985年10期《作品》)、《荞荞》(1986年1期《十月》)、《沙地》(1986年2期《雨花》)、《丝竹》(1986年2期《钟山》)、《画眉》(1986年5期《芙蓉》)、《澄泥》(1987年5期《福建文学》)、《琅玕》(1987年1期《百花洲》)、《银柳》(1988年2期《花城》)、《小城》(1988年3期《钟山》)、《九溪》(1988年8期《雨花》)、《烛红》(1988年8期《雨花》)、《乌云托月》(1988年8期《雨花》)、《饼干》(1989年5期《中国作家》)、《情人节》(1993年4期《十月》)、《红尘一笑》(1993年5期《中国作家》,获中国作家江轧杯优秀短篇小说奖)、《茶话会》(1994年4期《十月》)、《尘世女人》(1994年10期《春风》)、《寂寞芳踪》(1995年《警方》,收入1998年群众出版社《积案组》)、《世交》(1998年2期《十月》,1998年8期《小说月报》)、《生日》(1999年1期《十月》)、《都市之吧》(2000年6期《十月》)。
梁晴的报告文学:《双玲叮当》(1980年2期《雨花》)、《她们》(1994年2期《警方》,获公安部首届金盾文学奖,江苏省第二届报刊优秀报告文学奖)、《寻访“太阳部落”》(1995年6期《警方》)、《秋水伊人》(1999年12期《莫愁》)。
梁晴的散文:《豁蒙楼》(1988年12期《天津文学》)、《我和女儿》(日南京日报)、《女红》(1991年9期《莫愁》,收入2001年花城出版社“生为女人”一书)、《读墙》(1994年3期《福建文学》,获红豆杯全国散文征文二等奖)、《女人间的家情》(1993年7期《知音》、1993年9期《当代散文》)、《荷梦》(1994年9期《雨花》)、《一地花瓣》(1994年3期《雨花》,江苏省第二届报刊优秀作品散文奖)、《同舟渡》(日《扬子晚报》、1993年5期《青年文摘》)、《人境》(1993年9期《雨花》)、《盘髻》(1996年5期《莫愁》,收入2001年1月花城出版社《生为女人》一书,收入2004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英译本散文集《中国女子》)、《棉被》(1997年2期《现代生活》)、《大会堂》(日《扬子晚报》)、《旧文件》(日《扬子晚报》)、《普觉寺》(日《扬子晚报》)、《“舍弟”梁左》(2001年6期《钟山》)、《花满头》(日《扬子晚报》)、《结庐》(2004年1期《钟山》)、《吃老酒》(日《新民晚报》)、《香云纱》(日《新民晚报》)、《再也无须辩白》(日《新华日报》)。
梁晴的作品集:中短篇小说集《红尘一笑》1991年华夏出版社、散文集《烛影摇红》199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中篇小说集《中国作家经典文库·梁晴卷》2002年6月光明日报出版社。
【平石淑子】平石淑子,女,195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现为日本大正大学文学部教授,萧红研究的日籍女学者(研究专题为中国现代文学,是日本第一个系统研究萧红的学者),其著有《萧红作品及相关数据目录》、《萧红研究》。2008萧红诞生97周年之前,平石淑子的新著《萧红研究》,由日本汲古书院出版,该书16开本350页,收录图片资料43幅。该书是积20余年对萧红生平和作品的研究成果,乃平石淑子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国内外目前最新版的萧红研究专著。此前,汲古书院曾出版平石淑子的研究专著《萧红作品及相关数据目录》。对此,生活报于08年5月12日,以《日女学者平石淑子出萧红研究专著》为题,予以报道。“平石淑子新著事件”,佐证了萧红是一位有国际声誉的中国女作家,在美、日、德、俄、法、韩等国都有学者研究萧红,且其作品被译成多种外语出版。
日,冯羽的博文为《平石淑子的日文新著〈萧红研究〉》,该文内容如下:「平石淑子从日本东京寄来她的日文新著《萧红研究》。翻看这部16开本,350页的《萧红研究》,感受到她的研究翔实和严谨,数十幅珍贵资料图片更增加了该书的厚重感。平石淑子195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是日本大正大学文学部教授。她热爱中国文化,一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日本第一个系统研究萧红并卓有成就的学者。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是在1981年。那一年是萧红70诞辰,正是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期,老一代东北作家们为纪念这位曾同奋斗共患难过的女作家,在哈尔滨举办了“萧红研究学术研讨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老作家萧军、舒群、塞克、骆宾基等,还有几位外国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如美国学者葛浩文等。那个年代,有国外学者参加研讨会很引人瞩目,平石淑子便是其中的一人。」
「当时好像是一名学生的打扮,叫浅野淑子(结婚后,按日本人的习俗改叫平石淑子)。她很谦虚,更多的时间用在向老一辈作家求教上面,因为许多作家是萧红生前的朋友,了解萧红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活动。这也成为平石淑子此后研究萧红得天独厚的一面。与会作家到呼兰访问萧红故居,故居工作人员请来访者题词留念,起初她不肯写,大概是因为来访者都是中国文坛名人的缘故吧?终于在主人一再的请求下,她最后一个写下了“像萧红先生致敬。”还有一件事,记得临别时,萧军给她写了一首诗:“塞北梅花何处寻?馀将松柏立森森!时人漫道江南好,雪满关山胜似春。”的书法。塞克为她写了“樱花之国”四个字,眉首题上“浅野淑子样”,我才知道在日语里“样”字还可以在书法里这样用。」
「2001年,正值萧红90诞辰。在哈尔滨海燕大酒店举办了“国际萧红学术研讨会”。20年后,这位喜欢萧红的日本女孩儿又一次来到哈尔滨,她早已是日本东京一所大学的教授,为大会带来她的学术论文,并重新走访了萧红与哈尔滨生活有关的地方。后来,陪同她一道访问的汝栋兄告诉我,走访时平石淑子一路上表情凝重,没有露出过一丝笑容。那一天是9月18日。临别时,金伦大姐请平石淑子和另一位日本学者来家中吃饭,我与萧红的侄子张抗,端木蕻良的侄子曹革成参加了这次家宴。平石淑子回国后,给我寄来了日文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选集》,其中有她翻译的萧红短篇小说《手》,文后附有萧红的绣像和小传。这本书收录了冰心、冯沅君、沉樱、冯铿、杨刚、萧红、林微因、谢冰莹、凌叔华、罗淑、白朗、关露、丁玲、梅娘、张爱玲、苏青等女作家的短篇小说,每位作家都有简明的介绍。我知道平石淑子是一位认认真真做事的学者,她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日本去。」
「从1981年到今天,27年过去了。一位外国学者默默地、不间断地对中国的一位女作家进行研究,推出力作《萧红研究》,可歌可泣。之前,平石淑子的《萧红作品及相关资料目录》专著,便是萧红研究中目前最完善的文献资料,本来国内学者很有条件作的课题,却被一位外国的研究者作了。我很为国内的某些所谓萧红的研究者汗颜。有的人抛开萧红作品不顾,大谈个人的恩恩怨怨;有的人不尊重历史事实,专寻花边渲染,把萧红的生平搞的真假难辨。对那些假萧红研究的名义说自己事的人,我从此不消一顾。萧红虽然只活了31年,创作不过10年,作品只有100万字,但是,她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造就了她的文学成就。面对出于不同的感情、目的或因记忆有误的回忆萧红文章,非下一番去伪存真的工夫不可。这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此我为平石淑子的日文新著《萧红研究》鼓掌。一方面,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另一方面,她已是一位受到世界读者喜爱的中国女作家。」
【绿川英子】绿川英子(年),女,日本世界语学者、作家、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日本时叫“长谷川照子”(本名),世界语名字Verda
Majo,1912年生于日本山梨县猿桥地方一个建筑工程师家庭。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者加快了侵略扩张的步伐。这时,绿川英子就读于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参加了日本无产阶级世界语同盟(以著名进步作家“秋田雨雀”为理事长)。1931年“918”事变,她表示强烈抗议,并被日本反动当局拘留,开除校籍。出狱后,到东京无产阶级世界语协会工作,并掌握了世界语,参加了左翼文化运动。1933年,她与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刘仁相识。1936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夜,与刘仁(即刘砥方)结合。日,时值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她不顾家人的劝阻,由日本乘船到达上海,因此被誉为“走在火焰上的女人”。同年4月,到上海世界语协会,编辑世界语刊物《中国在怒吼》的。日,武汉沦陷的第二天,到重庆,为我党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群众》等报刊撰写文章。1945年11月取道武汉到东北解放区,任东北教育委员会委员和东北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员。日,在佳木斯市因人工流产感染去世,年仅35岁。其夫刘仁逝世于1983年8月。在重庆期间,她与周恩来、郭沫若、萧红等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9年,萧红29岁,在江津白朗家所生的一男婴夭折后,其状态甚为灰颓。这年1月间,萧红从江津返回重庆,先与日本进步作家绿川英子、池田幸子同住在米花街1号,后迁至歌乐山去住。6月间,与端木蕻良在黄桷树复旦大学文学院正式同居。当年在米花街1号的那段往事,后来被绿川英子写成了回忆散文《忆萧红》,载于日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绿川英子写道:「自从萧红、池田,及和我们二人的共同生活相似的人们,终日在不见日光的米花街小胡同内开始生活以来,便渐渐被现实情形所修正了。恐怕是汉口陷落后,战局告了一段落及远隔前线的安闲感中产生出来的吧,我们日里在重庆所具有的享乐生涯中度过,夜里就又落在不与战争相关的闲谈中。在这些场面中,萧红便是一个善于抽烟,善于喝酒,善于谈天,善于唱歌的不可少的脚色。另一方面,她又常常为临盆期近,不便自由外出为池田煮她所得意拿手的牛肉,并且像亲姊妹一般关心的跟池田闲聊,无所不谈。可是,这不过是我对她所回忆到的次要的东西。“进步作家的她,为什么另一方面又那么比男性柔弱,一股脑儿被男性所支配呢?”在上海常和她接触的池田,惋惜地,抱不平地对我好几次发过这样的感慨。这是在我的头脑中最为深刻的印象。……后来萧红就离开我们和端木去过新生活了。不幸,正如我所担心的,这并没有成为她新生活的第一步。人们就不明白端木为什么在朋友面前始终否认他和她的结婚。尽管如此,她对他的从属性却是一天一天加强了。看见她那巨大的圆眼睛,和听见她那响亮的声音的机会也就日渐减少。于是不久之后,他们就在北碚自囚在只有他们两人的小世界中。专心创作么?——谁也无从知悉。就有他们的谜样的香港飞行。」
郭玉斌的《萧红与外国友人》一文里,其中“烽火沪渝两度小住——萧红与绿川英子”这个小标题,这样说的:「除鹿地夫妻外,萧红还认识了另一位日本朋友绿川英子。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照子,生于1912年,日本的世界语学者。1935年绿川英子应中国普罗世界语结盟《世界》之约做文章,1936年与中国留日生刘仁结婚,1937年4月到中国。抗日军队期限,充满正义感和人理学说实质的绿川英子担任了对日广播宣传职业。1937年在上海期限,绿川英子与萧红曾作过一度来月的同屋房客,时期虽然短暂,但彼此相处都很高兴。1938年末,萧红与池田幸子、绿川英子在重庆又见了面,三人又小住了一段时期。萧红给绿川英子的印象是:“巨大的眼睛,响亮的声音……是一度善于抽烟,善于喝酒,善于讲话,善于唱歌的不可少的脚色。”」此处,郭玉斌援引了绿川英子《忆萧红》的原文,见《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塔斯社,1984年,第22页。
【傅滔】傅滔,何许人也,其生平资料不详,惟有网店所售的一本书《萧红新传----萧萧落红情依依》,交代其作者为傅滔,确实那书的封皮也印着“傅滔著”。该书于1999年3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原价16.80,大32开282页,平装,印数10千册,一版一印。关于傅滔,值得一提的是,章海宁在《萧红生平中的四个疑问》中,用了这样的句子:「关于萧红的未婚夫,萧红的传记作品中有四种说法……四为“汪恩甲”。持此说的有李重华(《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作者)、傅滔(丁言昭)(《萧红新传——萧萧落红情依依》作者)、单元(《走进萧红世界》作者)、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作者)等。」其中,“傅滔(丁言昭)(《萧红新传——萧萧落红情依依》作者)”这句的语法怎样理解呢?是傅滔、丁言昭为同一个人,还是两者都写了同一名称的书呢?章海宁的这个语法解构极易诱发读者的误解。其实,章海宁的本意是说傅滔、丁言昭两位作家都写了《萧萧落红情依依》。确实,女作家丁言昭也写了一本《萧萧落红情依依——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情与爱丛书”之一种),1995年3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32开385页,印数7千册。丁言昭的出版在前,傅滔的出版在后,是后者盗版了前者,还是两者为一人,或根本就非一人,这些疑问,只有拿到了原始标本,再作结论不迟。
【中村龙夫】中村龙夫,男,日本籍萧红研究学者,当代作家。现住于日本国千叶县,曾是关东军入侵黑龙江孙吴的日本老兵。著有不到2万字的《火烧云——萧红小传》,哈尔滨出版社版1印,5000册。,来源于长沙晚报的《火烧云》一文,作者-傅春桂,说:「还有一本小册子,叫《火烧云》,是一个叫中村龙夫的日本老人写的,我也买了一本。这本两万多字的小册子是这个日本老人研究萧红多年的心血,他是自费出版的。《火烧云》是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节,因文字的优美和描写的真切,我国各地的《语文》课本多次选用。」其中说《火烧云——萧红小传》是中村龙夫自费出版的。换言之,1993年呼兰萧红文化节把这书列为文化节的必出书目;而在此之前,中村龙夫自费出版过,证据见于《试谈萧红与绘画》里面的一句“中村龙夫《火烧云》,哈尔滨出版社,1988”,即1988年《火烧云——萧红小传》自费出版的——至于这条考证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验证。
【松鹰】松鹰,男,原名耿富祺,祖籍河北滦县,生于四川成都,传记作家,职称-国家一级作家。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历任《电子报》总编辑、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电视台副台长、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委、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发起人会议副主席。1977年,创办《电子报》并首任主编;1984年成都市文联副主席,1987年成都电视台副台长,1991年成都有线电视台副台长,1995年澳门卫视旅游台副台长。著有小说《落红萧萧》(刘慧心松鹰合著)、以及访问记实《呼兰河寻梦》(松鹰著)。
松鹰与人合著的《落红萧萧》,是一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长篇传记小说。《落红萧萧》,1983年6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初版印数9万册,很快售罄,曾在少男少女读者中掀起了一股“萧红热”。松鹰,当年毕业于哈军工,20年后,他再次踏上当年萧红留下的足迹,访问了还健在的一些著名东北作家,并用流畅、抒情的笔触撰写了系列访问记实《呼兰河寻梦》,读来清新隽永,耐人寻味,颇有文学性和认识价值。《呼兰河寻梦》的部分内容,曾在《家庭与生活报》、及大型文学杂志《红岩》1986年第3期刊载。《呼兰河寻梦》写于上世纪80年代中叶,距今至少25年了,这部游记曾于2008年9月在凤凰网刊发。
松鹰的科普论文、评论作品主要有:《麦克斯韦和电磁理论》(载《自然杂志》期,作为该刊麦克斯韦逝世一百周年重要纪念文章;《科普文摘》1981年1期全文转载);《伟大的科学三步曲——试论电磁理论的创立》(载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6月;《新华文摘》1980年9期全文转载);《攫雷电于九天的人》(载《科学文艺》1979年2期;《新华文摘》1980年1期全文转载);《给无线电装上心脏的人》(载《科学文艺》1980年3期;《新华文摘》1981年1期全文转载);《凯尔文:不畏“失败”的一生》(载《自然杂志》期);《传记&科学史&文学》(载《科技写作创刊号》);《人物评传&马可尼和波波夫》(载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6月);《科学普及及科学发明》(《科普学文汇》四川科技出版社1981出版);《科普之父伽利略》(《科普学文汇》四川科技出版社1981出版);《理应立传》(载《科技日报》);《系统平衡说:冠心病致病机理新探》(载《大自然探索》学术季刊1991&3)。
松鹰的著作主要有三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人物传记。(1)长篇小说三部:《落红萧萧》(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啊,哈军工》(重庆出版社1986)、《白色漩涡》(花城出版社1998)。(2)中篇小说:《心之恋》(载《深圳特区文学》1988&5)、《泸沽湖的诱惑》(载《十月》杂志1991&2)。(3)传记著作九部:《电子科学发明家》(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1)、《富兰克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爱因斯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法拉第》(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麦克斯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卢瑟福》(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费米》(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四巨匠》(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伽利略》(新蕾出版社2000)。
松鹰作品的获奖情况:《狂飙书简》获四川省优秀文学作品奖(1981);《科学普及及科学发明》获四川省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1986);《麦克斯韦和电磁理论》获成都市科协首届优秀科技论文奖(1986);《系统平衡说:冠心病致病机理新探》获四川省优秀科普论文一等奖(1993);《泸沽湖的诱惑》获第二届“金芙蓉文学奖”(1991);《心之恋》(电视剧上下集,兼原著作者、编剧、导演)获首届巴蜀文艺奖(1992);《爱因斯坦》《富兰克林》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1993);《法拉第》获第三届“金芙蓉文学奖”(1994);《麦克斯韦》《法拉第》获首届“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1994);《麦克斯韦》《法拉第》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1995);《卢瑟福》《费米》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6);1990年6月被中国科普作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表彰为“全国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1年4月被四川科普作协表彰为四川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2002年入选中国科普作协主编《中国科普名家名作》(山东教育出版社)。
松鹰的部分著作:《电子英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06出版,该书是14位电子科学发明家的列传;《原子风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06出版;《三个人的物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06出版;《四巨匠》,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08出版。
【陈堤】陈堤,男,1915年6月生,辽宁辽阳人。学者,传记作家,教授,中共党员。曾任职务有: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哈尔滨文学院院长、黑龙江省文学学会理事长。主要贡献: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工作。1934年出版长篇小说《追寻》,1935年出版长篇小说《卖歌者》,1999年出版《未名集》以及《黑龙江现代文学史》。论文《论萧红》获得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著有萧红研究论文多篇,诸如《萧红的生平与创作》(陈堤,载于《语文双月刊》1979.1)、《肖红的早期文学创作》(陈堤,载于《黑龙江大学学报》1979.1)、《论继承和发扬萧红文学遗产问》(陈堤,载于《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等。陈堤是国内最早的萧红研究学者之一,其在萧红研究界的资历仅次于最早的骆宾基,与学者铁峰同为萧红研究的先驱。但与铁峰不同的是,陈堤教授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在哈尔滨商市街25号见过萧红萧军。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堤教授曾作为向导,与传记作家-松鹰,一道寻访在哈的萧红遗迹遗址等。此过程,松鹰在其传记《呼兰河寻梦》里有所记述。陈堤,著有《萧红传》。
人物特写选集《高山莽莽》(王宏波著)里,其中写于1984年12月的《毕生探求的事业》一文,副标题为“访黑龙江大学教授萧红问题研究专家陈堤”,记述了陈堤与萧红之间的往事。王宏波说:「陈先生告诉我,他老家在辽宁。三十年代初,只身来到了哈尔滨,考入当时被人称为“少爷府”的第三中学读书。出于对文学的酷爱,16岁时就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那时,他最喜欢读的就是萧军和萧红的作品。能见到“二萧”更是他的渴望。不久,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哈尔滨的《国际协报》主编方未艾的朋友唐景阳先生,带他去道里区商市街的萧红、萧军家。陈堤兴奋地回顾说:“第一次去萧红家时,碰巧萧军不在家。只有萧红穿着一件红毛衣坐在床上打毛线。她清癯的脸上露着微笑,同我热情地谈起人生与文学的问题。我们无拘无束地谈着谈着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三个小时,已近中午了。于是,萧红就动手和面,擀起面条来。她非要留我们吃饭不可。”从那以后,陈堤与萧红、萧军渐渐相熟了,并结下了真诚的情谊。陈堤当时还是个靠微薄稿费维持学习生活的穷学生,有时难免会“断炊”。遇到这种情况,他就跑到“二萧”家里去解饥饿之苦。虽然“二萧”的生活也很拮据,但萧红还是像姐姐似的给他做点吃的,并鼓励他坚持努力多写东西。日,萧红和萧军为了躲避日本特务的迫害,决定离开哈尔滨,取道青岛到上海去找他们敬爱的鲁迅先生。临行时,萧红拉着陈堤的手说:“不要再来了。我们走了!”说到这里,陈先生声音有些哽咽地说:“没想到那一别竟成了我同萧红的永生之诀啊!”」
陈堤的萧红研究始于萧军的鼓励。王宏波说:「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批作家从延安来到了哈尔滨。刚刚从吉林日本监狱里出来的陈堤,也赶到了哈尔滨。在这里,他又见到了萧军。民族战争胜利的欢乐,战乱之后老友重逢的喜悦,使他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深情地回忆着永远静静躺在香港浅水湾畔的萧红,痛惜着这颗中国文坛上早逝的明星。为了寄托对萧红的怀念之情,在萧军的鼓励下,陈堤从1958年开始了对萧红问题的研究,探索着萧红的文学创作道路和她的作品,以及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不久,在黑龙江大学的萧红文学作品研究会上陈堤宣读了关于萧红的第一篇论文《论萧红早期文学创作》,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陈堤,三十年如一日,坚持萧红研究。对此,王宏波说:「为了全面研究、评价萧红这位“东北作家中第一个写农民斗争的女作家”,陈堤先后到北京、沈阳等地访问了萧红的生前友人和青少年时代的同学;到萧红故居呼兰河畔进行实地考察;到东北各地图书馆查阅三十年代的报刊资料。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素材,于1978年完成了21万字的《萧红传》,并将其中一部分章节在《东北现代文学史料》上发表。当我问陈先生为什么不把《萧红传》正式出版时,他沉吟片刻说:“这样可以听听同行们的意见。因为萧红不但是我所崇敬的作家,也是鲁迅先生很喜欢的弟子,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关于萧红的研究一定要慎重。”陈先生一边说着,一边从书柜里拿出一堆图书和信件。这是美国、日本及台湾的萧红研究专家寄来的关于萧红的研究著作和信件。陈先生说:“近几年,台湾及海外对萧红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我要从中汲取有用之点,成就自己的一家之言,力求写出一个真正的萧红来。这样,才能对得起长眠的萧红,也了结我平生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也要争取健康长寿,我可不想‘出师未捷身先死’啊!”他说完,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此刻,天色已经渐暗,夕阳在天边燃烧的余辉,已经渐渐从高楼的低处升到了最高处。陈先生在窗前深情地凝视着远处的大地,凝视着落日的余辉,凝视着那一幕幕只在脑海里翻过的画面。」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及呼兰本土的“萧红热”骤然兴起后,对萧红问题的一些研究既有认同,更有分歧。萧红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所以,王宏波,特地于1984年12月拜访了黑龙江大学教授、萧红问题研究专家陈堤先生。那时,陈堤已耄耋之年,但身体还硬朗,平时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外,主要精力都用在萧红问题的研究上了”。那次,陈堤戴着一副老花镜,很和善地接待了王宏波。此乃一段文坛佳话。
【张鹰】张鹰,女,当代传记体小说家,代表作《五月端阳红》。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解放军出版社,任文艺图书编辑部主任。曾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戏剧艺术》、《戏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著有学术专著《反思中国当代军事小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另出版译著《诺桑爵修道院》、《梦影流年》、《易位》等百余万字,传记小说《五月端阳红》。这是一部介于传记与小说之间的作品,它有着传记体的真实底色和小说体的叙事技巧,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人性深度和精神蕴藏。在忠于人物史实的基础上,张鹰用她干净、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画出一颗漂泊的诗魂,一个傲岸不群的女性。从萧红梦回故乡写起,以梦醒后思绪的飘飞作结,分青春、爱情、挣扎、死亡四章,全面再现了萧红短暂而凄美的一生。《五月端阳红》是我国第一部写萧红的长篇小説,它以萧红的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为基础,益之于她对萧红的深刻理解,合理的虚构,丰富的想像,精心刻划,努力创造,塑造了文学典型的“这一个”萧红。
【单元】单元,女,传记作家,湖北咸宁学院,著有《走进萧红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该书是一部研究萧红的单行本专著。同其他有关萧红的专著相比,既非萧红的传记或评传,也非以对萧红文学创作的研究见长,而是将萧红的人生遭际、心路历程、文学创作乃至别人对萧红人与文的评价的界限打破,全书以专题的形式分七章,分别论及萧红与故乡、自然、儿童、女人、男人、鲁迅、文学之间的关系。正如有人评价道:「该书感动我的还不仅仅在于它独具特色的体例,更主要的是那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心灵契合,或者说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独特人生经历和独具风姿的文学作品对研究者的深切感动才造就了该书的独特体例。著者以女学者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触觉和艺术敏感去理解、把握萧红及其作品的魅力,与萧红的心灵进行对话、交流。」
【王小妮】王小妮,女,诗人、传记体小说家。1955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定居深圳,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现居家写作。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2002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又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2003年在《诗歌月刊》发表的《十支水莲》,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灵感之作。代表作品:《重新做一个诗人》《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半个我正在疼痛》《看望朋友》《和爸爸谈话》《十枝水莲》《他们说我藏有刀》《喜鹊沿着河岸飞》《不反驳的人》《我感到了阳光》《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等。
王小妮作品的出版情况:《我的诗选》(1989年,诗集,时代文艺出版社)、《浮躁的烟尘》(1993年纪事新华出版社)、《人鸟低飞》(1994年长篇小说长春出版社)、《放逐深圳》(1996年散文云南人民出版社)、《手执一支黄花》(1997年随笔上海东方出版公司)、《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1997年诗集春风文艺出版社)。个人随笔四卷本《我们是害虫》、《目击疼痛》、《派什么人去受难》、《谁负责给我们好心情》(1998年,随笔,湖南文艺出版社)。《世界何以辽阔》(2001年诗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家里养着蝴蝶》(2001年散文新疆出版社)、《方圆四十里》(2003年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半个我正在疼痛》(2005年诗集四川新华出版公司)、《王小妮随笔精选》(2005年随笔新华出版社5月出版)、《安放》(日随笔山东文艺出版社)、《一直向北》(日随笔时代文艺出版社)。
王小妮主要小说。中篇小说《很疼》1996年发表《特区文学》,转载同年《小说选刊》;中篇小说《很大风》2004年发表《当代作家评论》,转载于《北京文学》,进入年度排行榜,转载于《小说选刊》2005,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2005。短篇小说《1966年》系列11篇,1998年在《作家》杂志全年开辟专栏,多次转载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短篇小说《棋盘》,1999年发表于《收获》杂志。随笔《在鸭绿江的另一边》,2002年发表于《花城》,入选北京文学年度文学排行榜,入选《文学中国》2003年度选本。随笔《柏林没有墙了》,2004年发表于《天涯》,入选《文学中国》2004年度选本。多次多首诗歌入选多种诗歌年度选本。
王小妮成就及荣誉:1989年获《作家》诗歌奖;1997年获《小说选刊》小说奖;1999年获安高诗歌奖;2003年获星星、诗选刊2002年度诗歌奖;2004年获茶花杯艾青诗歌奖;2004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奖诗歌奖;2004年获新诗界诗歌国际奖;2004年获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大学汉语诗歌奖。
  耿占春,评价:王小妮似乎永远都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她的诗跟她的人一样,特别的质朴、细致,她有时像纪录一样地写作,无论社会众生的世象,还是现代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剧,都能够进入这个敏感的旁观者的视野。耐心、善意而略具反讽。新闻与信息世界只懂得报道突发事件,王小妮的诗关注着人们易于忽略的事态,关注着那些慢的、小的和隐秘的事物,比如慢的疼,慢的灾难与祸害。我写过《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讨论王小妮对隐秘事态和缺失现象的描述能力。王小妮的诗也许有一天能够制作成一些微观戏剧而被更多的人们所理解。
&  张学昕,评价:王小妮是“朦胧诗”的少数“幸存者”之一,面对此起彼伏的诗歌潮流,她一直保持着舒徐从容的心境。对她而言,写诗完全是一种内心的需要。这使她能够始终保持个人化的写作立场,穿越种种迷思,道出日常事物背后隐藏的力量。她常常被推举为“女性诗歌”的代表,却对单一的性别立场充满警惕。她无意将世界看成一座“象征的森林”,相反善于使用朴素的口语,通过精妙的直觉,捕捉“平凡世界”中转瞬即逝的诗意。王国维论诗有“隔”与“不隔”之分,王小妮正是通过对普通事物的注目,抵达了“不隔”的诗界。所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用来形容王小妮,不为过矣。
&  陈超,评价:王小妮的诗歌从197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人注目,至今依然满足着“范式读者”的挑剔的眼光。文学史一般将王小妮描述为“朦胧诗”最早的感应者,其实敏识的读者看得很清楚,王小妮充满个性创造力的诗是自发、自在、自足的,它们不是对某某诗潮的感应,亦无法被某某诗潮所类聚、整合。所谓“个体是最多的,比整体还多出一个”。王小妮的诗简隽、轻逸、放松,但同时却奇异地拥有丰富的意味。也就是说它们像鸟一样轻,但不是像鸟的羽毛那么轻。王小妮的话语总是在平实中见到的陡峭,她的诗歌不拒绝对日常生活的表达,但是她避免使诗成为黏滞的生活小型记事。其诗不乏生活的力量,但更具有“挖掘语言奥秘”的艺术魔力。在喧嚣的时代,王小妮安静地挽留了生命直觉、奇思异想,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修养的“自然人”的心灵图像。她反对绝对知识,反对头脑对心灵的干扰,忠实于对艺术本身的信义承诺,在个人创造的道路上轻步而行。
&  唐晓渡,评价:简洁、明澈、沉实而轻盈,于静默中直击或折射稍纵即逝的诗意瞬间。王小妮的诗在整体上令我们想到水晶的纯粹本真。她朴素的诗歌理想在于个体生命和语言的相互生成。她的诗自成一个世界,其中布满日常生活的痕迹和气息,却又显示为一种话语的险境。在她的诗中,坚定的个性和精微的风格变化并行不悖。她的诗歌写作是对生活和语言的持续擦亮,同时也不断擦亮我们的眼睛以至灵魂。她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重新做一个读者;又是一个启示,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诗意栖居的可能。
&  吴思敬,评价:新时期初期,王小妮以她的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诗作为诗坛所瞩目。当诗坛卷起女性主义的狂飙时,王小妮并没有去凑热闹,而是选择了独立的写作姿态。随着性别风暴尘埃落定,王小妮的形象在世纪之交诗坛的浑沌背景中也分外地清晰起来。对王小妮而言,她最看重的是自由。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为此她宁可辞去公职;她要按自己的本性去写作,为此她从不拉队伍、扯旗号、发宣言。她随意地生活,真诚地写作。“把自己活成一个正常人”,“无声地做着一个诗人”,这就是王小妮对诗与人的关系的理解。王小妮的诗和她的活法,她的不趋时、不做作、不追潮流、不怕被遗忘的定力,她的自然松弛、不急不躁的写作心态,使她对当下的诗坛,尤其是女性诗歌写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秋石】秋石,男,传记作家。原名贺金祥,浙江绍兴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动力学校自控专业。1968年赴北大荒务农,历任报社、电台、广电局记者,编辑,《冰凌花》杂志编辑部主任,1979年起研究沦陷区文学和东北作家群。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二级。著有散文随笔集《白桦无悔》,文学评论集《聚讼纷纭说萧军》,长篇传记《萧红与萧军》,长篇评传《两个倔强的灵魂》,编注巴金与黄源通信录《我们都是鲁迅的学生》等,发表各类作品250万字。作品先后获《人民日报》征文奖、全国报纸副刊奖、江苏省优秀报告文学奖等。据《还萧红与萧军本来面目——简评秋石对“文坛二萧”的研究》一文,作者-程树榛,说:「作家秋石历经二十年潜心研究,及与十余位三十年代见证人反复叙谈、深究,并经数十次实地实人调查、考证,费时两年三易其稿写就的《萧红与萧军》一书……《萧红与萧军》不是秋石的处女作,也不是他的首部研萧之作。此前,他曾出版过一本深受各方好评的研萧文集——融史料、研究、辩诬、怀念、回忆于一体的《聚讼纷纭说萧军》。为了写好这本长篇传记《萧红与萧军》。据了解,秋石先后去了南京、杭州、北京、哈尔滨、锦州、呼兰等地寻访曾与“两萧”有过来往的好友及知情人,叙谈并考证了有关细节,研读了500
万字以上的有关著作、左翼文学史料。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典故、一个出处,他不仅查阅了“两萧”生前所写的文章及好友的回忆、怀念文章,而且还不厌其烦地一一核对鲁迅书信日记及其文章的出处,乃至上百次通过电话同远在北京、长春、沈阳、哈尔滨、海口、乌鲁木齐等地的知情人进行核实。」
【谢霜天】谢霜天,客籍女作家,台湾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著有“萧红传”《梦回呼兰河》(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梦回呼兰河,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
【庐湘】庐湘,学者,传记作家,黑龙江哈尔滨人。1948年毕业于东北科学院教育系。历任哈尔滨《大众日报》记者、编辑,东北艺术剧院创作员,沈阳东北人民出版社编辑,长春东北人大中文教师,长春吉林大学研究员。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11月印8540册)。另有,萧红文论《萧红出走》(见《戏剧文学》1987年11期)等多篇。
【铁峰】铁峰,男,学者,传记作家,著有萧红传记两部《萧红文学之路》和《萧红传》,还有写过萧红的剧本(惜生前未能发表)。铁峰是国内最早的萧红研究学者之一,对此,章海宁评价说:「铁峰先生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对萧红研究产生兴趣,从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他与萧军就萧红研究中发现的疑点进行书信探讨,并发表了很多萧红研究论文。可以说,铁峰先生是解放后国内从事萧红研究较早的学者之一。」据章海宁说,铁峰生前曾搜集了大量萧红研究的资料,在铁峰的家里,章海宁曾见过一本台湾版的《萧红评传》(美国学者葛浩文著),在大陆书市从未见过。
铁峰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谨的。且看《铁峰的萧红研究和“萧红文化节丛书”》一文,章海宁说:「在萧红研究中,先生不唯书、不唯大家学说,亲自进行访问和考证,对萧红的生平研究和作品评论都提出了不同于一般研究者的观点。比如,先生考证后提出,萧红在哈尔滨道外落难的旅馆不叫“东兴顺旅馆”而叫“东兴旅馆”,萧红的生日不是日,而是日等等。通过先生的努力,发现了萧红当年在哈尔滨、长春等报纸上多篇小说和散文,发现了萧红很少用的笔名,这是萧红研究中的巨大贡献。后来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萧红全集》将先生研究新发现的萧红作品都收录了进来,也成为名符其实的全集了。此后全国各家出版社出版的萧红小说全集、散文全集、作品精选等版本,实际上大都是以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萧红全集》为底本的,所以说,铁峰先生在萧红研究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可圈外人很少知道。先生不但自己对萧红研究痴迷,对他人和后人研究萧红也鼓励有加。笔者多年前拜访先生时,他与笔者是第一次见面,他不但坦诚地回答了萧红研究方面诸多问题,还赠书鼓励,这是笔者难以忘怀的。」
上世纪90年代的萧红文化节丛书,曾入编铁峰的《萧红传》。章海宁,曾回忆说:「铁峰先生出版的萧红传记有两本——《萧红文学之路》和《萧红传》。书影上的这本《萧红文学之路》是先生赠送笔者的,当时笔者并不喜欢让别人在书上签名,现在想来是个很大的遗憾。《萧红文学之路》由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印数6000册,在当时来说,这个印量并不多。先生的另一本《萧红传》出版的时候很有意思,这本书是1993年呼兰县(现在为哈尔滨呼兰区)“萧红文化节”丛书中的一本。“萧红文化节”丛书共有七本,分别是《萧红研究(一)》、《萧红研究(二)》、《萧红研究(三)》、萧红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李重华先生的萧红传记《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铁峰先生的《萧红传》和日本学者中村龙夫的《火烧云》。这套丛书前六本封面设计统一,都是大32开,只有《火烧云》封面和开本与前六本不统一,据当时的丛书策划者透露,这倒不是作者是日人的缘故,而是中村龙夫的这本书字数太少(不到2万字),按大32开出,书就太薄了,所以这本丛书封面单独设计,用小32开本。另外铁峰先生的这本《萧红传》也很有意思,七本丛书中的另外六本都是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惟独先生这本《萧红传》是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的,其它六本丛书是9月出版的,而先生这本书提前了一个月出版。先生生前告诉笔者,他这本书原来就准备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后来“萧红文化节”丛书编委会将该书编进了丛书中,出书费用由“萧红文化节”丛书编委会负责,所以书尽管进了丛书行列,但出版社却没有换。」
另外,章海宁说:“先生的萧红研究也不是完美无缺,有很多内容也可商榷,有的已经证明是错误的。”据黑龙江日报的《萧红研究的现状与焦点》一文,说:「改革开放以前,国内致力于萧红研究的学者并不很多,而文艺评论界对萧红不同时期作品的评价亦高低不同,褒贬不一。七十年代末期,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萧红热”……备受人们关注和瞩目的研究、论证焦点主要有二:一是萧红后期创作思想之争,二是萧红的身世之辩。」比如,关于萧红的养女说、生女说一事,铁峰所持的是“生女说”。之于是养女,还是生女,的确扑簌迷离。尽管学者们有大量的考证,但有些问题不得不令人持疑。再如,关于萧红的生日,铁峰持“6月2日说”,笔者是支持的。总之,铁峰最接近了萧红的父亲等直系亲属所生活的年代,采集了最原始的学术标本——但对其所持的“生女说”,笔者还是提倡“一分为二”的学术态度。
【葛浩文】葛浩文,男,美国人,著名翻译家、汉学家、传记作家。葛浩文,一个著名的外籍中文名字,其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
夏志清教授称葛浩文为“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不仅“首席”,甚至几乎惟一。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厄普代克比喻葛浩文是“接生婆”。经葛浩文之手,萧红、白先勇、王朔、莫言……甚至“80后”的春树(《北京娃娃》)等二十多位中国大陆和台湾作家的四十多部名作在英语世界呱呱坠地。
葛浩文年轻时不爱读书,成天贪玩,喝酒、跳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做过”。他在南加州长滩一所不怎么样的公立学院念书,可能是学校里最差的学生,差点毕不了业。日后让他觉得可笑的是,他这个差生基本上每门课都蒙混过关,惟独一门“亚洲历史”一点也学不下去。第一堂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这位未来的汉学家就想:“学什么中文?!我连英文都还没学好呢!”毕业后,身无一技,找不到事做,只好当兵。那是1961年,越南局势日趋紧张,谁都明白在这个时候参军有多愚蠢。22岁的愣小伙子进了海军学校,绝大多数同伍被都派到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上,他却给派到台湾当了一名通讯官。台湾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他毫无概念。在台湾服役,清闲得很,“什么正经鸟事儿都没干”。但他终于被调到日本,上了一艘驱逐舰。下一个目的地,无疑是越南。越南经历可以说是葛浩文的成人礼。他猛醒过来,不能就这么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于是申请返回台湾。葛浩文讲起这个决定了他一生的选择时,借用莫言小说题目开玩笑说,留恋台湾是因为当地女人的“丰乳肥臀”留住了他。这回他“学乖了”,不再吊儿郎当。一到台北,就请了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人学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个老师起的名字。
葛浩文发现自己颇有学习语言的天分。在台北呆到退伍,没有马上回国,而是进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继续用功,直到得知父亲患了癌症,才结束在台湾的“留学”生涯。回国后,他又一次面临就业困惑。有一天,遇到一个大学时的老师,问他:你会什么?他沮丧地回答:什么都不会。老师说:那你总会点什么吧。葛浩文便说:会中文算不算?这位识才的老师当即建议他读研究生,以中国研究为专业。申请了25所学校,只有一家录取——旧金山州立大学。葛浩文在那里首次接触到萧军、萧红的名字。他听导师说起,东北有个“二萧”,两人的爱情故事很曲折。他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看过觉得不错。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硕士毕业,教了一年书,他认识到自己“除了中文什么都不会”,决定攻读博士。这一回,好几个学校都要他,他挑选了印第安纳大学,指导教授是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在印第安纳,葛浩文钻研中国古典小说、元杂剧及鲁迅和左翼作家的作品,既读英译本,也读原文。写博士论文时,柳无忌让他报选题。葛浩文先报了朱自清散文,柳摇头;报田汉的戏剧,也摇头;最终他想起“二萧”来,告诉柳无忌,其父柳亚子跟萧红相熟。柳无忌一听,来了兴趣,催葛浩文“赶快写”。萧红——这个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女作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作品,但是在当时很少有人关注她的作品。于是《呼兰河传》成为了葛浩文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小说。
葛浩文完成于1974年的博士论文,成了葛浩文的成名作《萧红评传》的基础。调研期间,他遍读当时能找到的所有萧红作品和生平资料,还两次前往日本、香港和台湾,寻访萧红故友,搜集史料。可惜当时无缘进入红色中国,无缘亲访萧红生命中的几位男主人公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是一大遗憾。直到《萧红评传》接近完稿,葛浩文才第一次见到萧红的照片。他先是被萧红的作品打动,随后又为这位三十岁就去世的中国女人的生平遭际深深感动。从博士毕业至今,葛浩文和“萧红”这个名字相伴了半辈子,用他的话来说,他和萧红始终不曾“离婚”。《萧红评传》1979年译成中文在香港出版,次年在台湾再版,讯息反馈到刚刚开放的中国大陆,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天才女作家由此重新引起国人注意。讲到文学研究,葛浩文的体会是“没有萧红我什么都不是”。
葛浩文言论:
“我跟很多翻译都不一样,我是凭灵感,我越想那些理论,那些具体的问题越没把握,越觉得慌。我差不多看一句、看一段是什么意思,然后就直接翻,再回头对一下。如果太离谱了,那要去修正,太硬的话就把它松一点。我本人的问题就是越看越糊涂,越觉得有问题。我翻译了30多年了,按说该越来越有把握,可是自信反而不如从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想这些。包括书评我也不太在意。有人会说这个翻译很棒或者很差,其实他连中文都不懂,怎么能知道翻译的好坏呢?经常有一些人得奖,说他们翻译得如何好,可那是从西班牙文翻译过去的,英文和西班牙文本来就有相似的地方,而且同是西方,因此美国人对小说里写的生活也比较熟悉。但如果你是从阿拉伯文、中文或者日文去翻译,情况就不一样了。”
“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为外国人翻译。翻译是个重新写作的过程。”葛浩文认识的很多作者都十分熟悉中国古典作品,但是到了翻译手里,并不一定能看出来那种古老的味道,这也难以避免。
“这可能是世界上我唯一做得好的事,”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采访时谦虚地评介自己对翻译中国文学的热忱。
“我喜欢读中文,我喜欢写英文。我热爱这个事业的挑战性、模棱两可性和不确定性,”
“我热爱创造性和忠实于原著之间的冲突,以及最终难免的妥协。时不时地,我会遇到一本令人无比激动的著作,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翻译它的工作中。换句话说,我译故我在。天呐!”
【刘乃翘】刘乃翘,女,学者,传记作家。系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萧红研究会理事、省女性学研究会理事。曾任教于黑龙江大学历史系,现为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编审,并在省内多所高校讲授女性学、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2009年萧红诞辰98周年之际,在《生活报》与龙江讲坛联办的“传奇女作家萧红系列讲座”,刘乃翘主讲了第四讲,题为《萧红与女性主义》。刘乃翘著有《萧红评传》(与王雅茹合著)。
【丁言昭】丁言昭,女,浙江宁波人,编剧,传记作家。国家二级编剧,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1972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1973年进上海木偶剧团担任编剧,至1993年在上海木偶剧团工作,上演的剧本有二十多个,创作的木偶剧有《迷人的雪顿节》、《怪怪的梦》等在全国和上海市获奖。在创作木偶剧剧本外,还撰写了《中国木偶史》等专著。此外,她编选、整理和著述的作品有《郭沫若同志论鲁迅》(合编)、《写给爱人的信——中国现代作家家书集》(合编)、《都市的烦恼》(关露散文集选编)、《关露啊关露》、《郁达夫日记》、《别了,莎菲》、《张乐平画笔下的三十年代》(合著)等。其他散见各报刊的评论、散文、剧本等约四百多篇。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为“民国才女”和现代作家立传,成为著名的传记专家。已出版的传记作品有:《骄傲的女神——林徽因》、《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女人——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悲情陆小曼》、《在男人的世界里——丁玲传》、《王映霞自传》(整理)、《许广平的故事》(合作)、《谍海才女》(即关露传的姊妹篇)、《关露传》、《微生有笔曰如刀——曹聚仁》等。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丁言昭涉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30年写作生涯孜孜不倦,发表有关现代作家的研究论文700余篇,且已出版传记文学作品10余部。特别是为“民国才女”立传,已为“民国四大才女(萧红、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中的三位立了传,尤以萧红的最多,诸如:丁言昭的《爱路跋涉——萧红传》、《萧红传》、《萧萧落红情依依——萧红的情与爱》,笔者称之为“萧红文化三传”。
【章海宁】章海宁(1965—),男,汉族,江苏淮阴人,记者、萧红研究学者。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萧红专题图书收藏者,萧红文化传播者,新版《萧红全集》编委。章海宁,萧红文化的传播者。先后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学院、萧红中学等大中小学校做“萧红专题”讲座,曾制做国内第一个萧红专题研究网站,与黑龙江“龙江讲坛”策划“萧红系列讲座”,并作该系列讲座的首场专题讲座。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办了章海宁个人“萧红专题收藏展”。章海宁在萧红专题讲座中提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影响力的女作家,31年短暂的生命中,萧红为后人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商市街》等多部经典作品。萧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国际天文学会曾以她的名字来命名金星上的环形山。黑土地有这样一位杰出的作家,是黑龙江永远的骄傲。章海宁认为,“从创作成就来说,萧红超越了此前的女作家冰心、丁玲,并与张爱玲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璧”。从创作风格看,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作家。”但萧红一直是一位被边缘化的作家,她的文学价值多被她的传奇身世所遮蔽,一位对文学创作带有宗教情怀的严肃作家,常常成为部分传记作者戏说和虚构的对象,这既是文学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章海宁说“文学艺术是一个城市艺术最高的表现方式之一。一位杰出的作家应该是令人尊敬的人,也是一个城市引为自豪的人。”章海宁,萧红专题图书收藏大家,书翁也。他走遍众多城市的新华书店、古旧书店、旧书市场,寻找萧红和东北现代文学等专题图书,其专题藏书中不乏中国现代文学的孤本、珍本和新善本图书。章海宁的专题收藏,为保存、研究和传播萧红作品,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章海宁,萧红作品版本专题研究学者。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版本研究,乏人问津。章海宁在多年专题收藏基础上,深入地进行萧红作品版本研究,提出了众多独到的见解。其研究成果主要有《&生死场&版本研究》、《&呼兰河传&版本研究》、《&萧红全集&版本问题研究》等。目前,章海宁已成为萧红作品版本研究的权威学者。章海宁,萧红研究资料目录学权威编撰者。经过多年努力,章海宁搜罗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与萧红有关的资料,编著了《萧红资料索引》,该《索引》包括以下部分:萧红生平研究、萧红作品研究、萧红比较文学研究、萧红与中外现代作家研究等内容。在萧红作品研究中,分为《生死场》研究,《呼兰河传》研究,萧红诗歌研究,萧红作品美学研究等,分类细致,内容翔实、准确,是萧红研究重要参考资料。
【叶君】男,学者、传记作家、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1971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93年毕业于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满出站,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后备带头人。自1998年以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见于《文艺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并已出版专著《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现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萧红研究领域,著有专著《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萧红图传》,以及研究文论《鲁迅与萧红》等。
【郭玉斌】郭玉斌,男人,满族,黑龙江绥化人,1965年10月生。学者、传记作家。东北师大文学学士,吉林大学文学硕士,九三学社成员,市政协委员,省作协会员,萧红研究会会员。教授,教学督导,供职于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与地域文化、萧红研究、朗诵艺术等课程。独立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一项,获省级科研奖五项;参编教材两部,独立完成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其中,2006年8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专著,被全国十佳艺术教育机构“中艺清美艺术教育”,定为“教辅用书”,被中国传媒大学定为播音与主持艺术类的“专业必备书”。另外两部专著是:《萧红:漂泊的诗化象征》(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3月),《萧红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6月)。此外,曾在《电影文学》、《戏剧文学》、《北方文学》、《名作欣赏》、《文学自由谈》、《新文学史料》、《语文建设》等刊发表论文多篇。另写有电影文学剧本《生死场》、《狼沟》。
【季红真】季红真,女,1955年出生,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作家,硕士生导师。曾用笔名:禾子。1961年至1967年北京大兴县黄村二小读书。1978年至198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硕士学位(以本科三年级优等生身份报考),师从谢冕先生。1984年至200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工作。2005年起至今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著作有: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日文译著《简明文化人类学》(1988年作家出版社);文学评论集《忧郁的灵魂》(1992年时代文艺出版社);作家印象记《众神的肖像》(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世纪性别》(讲演随笔集:199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随笔集《女性启示录》(1998年,珠海出版社);文学传记《萧红传》(2002年时代文艺出版社)等。《世纪性别》(讲演随笔集:199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众神的肖像》(作家随笔集,1998年珠海出版社);散文《古陵曲》获吉林省1980年度创作一等奖,1984年获《散文》杂志奖。散文《孩子,你是妈妈的世界》获1988年《作家》851文学奖。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1988年获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布的当代文学研究奖,获1998年“当代女性文学建设奖”。论文《从乡土走向世界》获1992年“芙蓉”文学奖。论文《晚晴的风景》获“芒种”文学奖(1996),获“当代女性文艺建设奖”。季红真是当代文学评论界具有突出成就的女性评论家,其文学批评受时代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偏重从文化角度进行文学批评,关注民族精神的重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注意到文学自觉,致力于新的批评理论的尝试,内在情感倾向也略呈变调,关注人的普遍真实的生存和人性的被压抑,但创作数量明显减少。其文章充满知识意味,气势恢宏又流畅舒卷,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季先生以文化学者身份每年以若干篇散文、十几篇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的速度产生影响,2009年预计出书三本。季红真,除著有《萧红传》,另外还编有《萧萧落红》一书。
【肖凤】肖凤,女,著名传记作家。1937年生,原名赵凤翔,北京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北京广播学院教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播音员,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朝阳区第五届政协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主要著作有传记文学《冰心传》、《萧红传》、《庐隐传》、《天若有情天亦老》,散文集《韩国之旅》、《肖凤散文选》等,中篇小说《父母双全的孤儿》,中篇纪实文学《回眸》,长篇纪实文学《幸福家教——一位教授母亲的家教全纪录》,理论著作《文学与爱情》等。获奖与荣誉:传记文学《冰心传》获1988年《中国妇女报》向全国妇女少儿推荐最佳图书奖第一名,2000年被授予“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肖凤,除著有《萧红传》,还著有《悲情女作家——萧红》。
【曹革成】曹革成,男,传记作家,笔名成歌、葛成。生于1947年,满族,上海人。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68年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1年调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跃进山钢铁厂。大学毕业后历任北京出版社编辑、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作协少数民族创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常务理事。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四季蛮荒》、《闯关东》,小说散文集《月光曲》,长篇人物传记《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和《我的婶婶萧红》,主编《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等。
【林贤治】林贤治,1948年生,广东阳江人。诗人、学者。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他的《五四之魂》与《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曾传诵一时。他早年写作的《人间鲁迅》,以及不久前出版的《鲁迅的最后十年》,都曾引起广泛争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午夜的幽光》;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选编有《绝望的反抗》、《鲁迅语录新编》、《野百合花》、《鲁迅档案:人与神》等数十种;评注本《鲁迅选集》(五卷);主编有“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曼陀罗译丛”、“曼陀罗文丛”、“流亡者之旅译丛”、“流亡者丛书”、“世界散文丛编”、年度“文学中国”系列、《散文与人》、《读书之旅》、《记忆》等丛书、丛刊。成就及荣誉: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获得第一届(2009)在场主义散文奖。
林贤治的主要著作目录:《被驱逐的人》(林贤治、贵州人民出版社)、《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午夜的幽光》(林贤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个人的爱与死》(林贤治、东方出版中心2006-01)、《我是农民的儿子》(林贤治、花城出版社)、《人间鲁迅(上下)》(林贤治、安徽教育出版社)、《人文随笔2006
春之卷》(林贤治、筱敏;花城出版社)、《人文随笔-2006
夏之卷》(林贤治、花城)、《人文随笔-2006春之卷》(林贤治、花城)、《人文随笔冬之卷》(林贤治、花城出版社2006-01)、《人文随笔
秋之卷》(林贤治、筱敏;花城出版社2005-11)、《鲁迅小说全编(插图典藏本)》(林贤治-编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鲁迅语录新编》(林贤治-编;花城出版社2006-01)、《鲁迅的最后10年》(林贤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鲁迅画传》(林贤治;团结出版社)、《鲁迅选集散文散文诗诗卷》(林贤治评注;湖南文艺出版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林贤治;人民文学)、《2003:文学中国》(林贤治、章德宁;花城出版社)、《2005文学中国》(林贤治;花城出版社2006-01)、《2006文学中国》(林贤治;花城出版社)、《记忆(第1辑)》(林贤治、章德宁;中国工人出版社;)。
【骆宾基】骆宾基(年6月),原名张璞君,出生于吉林珲春,作家,代表作品有《边陲线上》、《幼年》。祖籍山东平度,女作家张洁的舅舅。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战旗》、《文学报》、《东北文化》主编。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幼年》,有《骆宾基短篇小说选》及《金文新考》。
骆宾基,1917年生于珲春市一个经营茶庄的小商人家中,开始记事儿时,家里已经破产,只能靠变卖存货勉强为生。小时候他常带上心爱的俄罗斯纯种狗,在冰封的河谷或夏日的青纱帐里奔跑。广袤、雄浑、苍凉又充满生机的北国边陲大自然,陶冶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基调。骆宾基13岁时到县立高小插班读书,正值学校聘来一批北平香山慈幼院毕业的新教员,让骆宾基知道了平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和“中国共产党”……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班主任老师给同学们讲了都德的《最后一课》。骆宾基抑制不住内心愤怒:“从此真要做亡国奴了吗?不,不能这样!”年幼的他开始为祖国的命运而忧虑。1933年,骆宾基去北平读高中,因错过了报名时间,只好去北京大学旁听,到国立图书馆读书。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作品极大地吸引了他,并激励他产生了为中国命运而写作的使命感。
1935年暑期,骆宾基回到珲春,想赴苏联东方大学就读,但边境已被日本关东军严密封锁,便转赴哈尔滨。在那里他幸运地结识了金剑啸等一批左翼文艺青年,得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在鲁迅扶持下出版,让他备受鼓舞。他追循“二萧”的足迹奔赴上海,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阵营“报到”。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刚写完前两章,他就迫不及待地寄给鲁迅。当时鲁迅已重病在身,又是长篇的开端,便回信说一时恐难看稿。1936年10月,《边陲线上》即将收尾,却传来鲁迅逝世噩耗。骆宾基在悲痛、失望中鼓足勇气致信茅盾。经茅盾推荐,巴人任主编的上海天马书店准备出版《边陲线上》。不久,“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天马书店被炸,幸运的是书稿被巴人保存了下来。直到1939年11月,这部反映东北抗日义勇军斗争的长篇《边陲线上》,才由巴金任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八·一三”炮声一响,骆宾基立刻到抗战组织请缨,先是在“青年防护团”,不分昼夜地抢救、运送伤员,后来又参加了一支准备开赴敌后打游击的“别动队”。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以骆宾基为笔名,在《烽火》、《呐喊》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的反映抗战的报告文学,后来结集成《大上海的一日》,这是他在文学战线上的第一声呐喊。1937年12月,骆宾基赴浙东嵊县从事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嵊县县委宣传部长。1940年,骆宾基因故失去党组织关系。整个40年代,他辗转于桂林、香港、重庆、上海等地从事文学活动。这期间的短篇小说《北望园的春天》,以战时后方桂林为背景,写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憧憬,笔触细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自传体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第一部《混沌》,以1918年至1921年间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写地主商人家庭中的少年姜步畏的生活,展现了北国边界城市富有特色的自然风物、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态。这期间还创作了中篇小说《吴非有》、《罪证》,短篇小说《乡亲康天刚》,神话《蓝色的图们江》,剧本《五月丁香》及传记《萧红小传》等。1947年3月,骆宾基为动员地方武装接受我军的改编,在前往哈尔滨途中于长春市郊不幸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先后在沈阳、南京被关押近两年才获释。
1949年7月,骆宾基参加了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之后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后来到山东,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1953年,骆宾基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创作,曾多次前往著名的蛟河县韩恩互助组“体验生活”,陆续写出几篇以东北农村生活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55年他因胡风案受牵连,后来被“下放”到黑龙江省尚志县苇河镇挂职副镇长。1962年,骆宾基调到北京市文联,不久担任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一时期创作有《王妈妈》、《父女俩》、《交易》、《年假》、《山区收购站》等短篇小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老魏俊与芳芳》。这些小说善于选取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反映现实生活。剪裁精致,笔调细腻,人物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革”中,骆宾基最先受到冲击,与老舍等一起被批斗,但他一直没有丧失革命信念。1974年他被安置在北京市文史馆工作,对古文字学产生兴趣,并克服半身不遂、视力严重衰退等困难,开始从事古文字学研究,出版了两卷本《金文新考》。他运用许慎《说文解字》的方法,对古金文的形义音特点和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又联系历史文献,考证文字具体的原始含义,特别是提出“族标氏志”说,对古代某些表示部族姓氏的汉字作了解释,丰富了古文字学的内容,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作了新的开拓。  骆宾基的主要著作还有《骆宾基短篇小说选》、《诗经新解与古史新论》及电影文学剧本《镜泊湖畔》等。1994年6月,骆宾基病逝,享年77岁。
●附录:
萧红传记和研究专著:  《萧红小传》骆宾基 著
  《萧红评传》 [美]葛浩文 著
  《萧红传》肖凤著
  《悲情女作家萧红》肖凤 著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 著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军 著
  《怀念萧红》王观泉 编
  《梦回呼兰河》谢霜天 著
  《落红萧萧》松鹰 刘慧心 著
  《萧红研究》《北方论丛》编辑部 编
  《萧红作品欣赏》杜一白 张毓茂 著
  《萧军萧红外传》庐湘 著
  《萧红现象》皇莆晓涛 著
  《萧红文学之路》铁峰 著
  《呼兰学人说萧红》李重华 主编
  《怀念你——萧红》孙延林 姜莹编 著
  《萧红传》铁峰 著
  《萧红研究一、二、三辑》孙延林 主编
  《只有香如故》李重华 著
  《火烧云》[日]中村龙夫 著
  《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钟汝霖 著
  《人鸟低飞》王小妮 著
  《端木与萧红》钟耀群 著
  《萧红传》季红真 著
  《萧萧落红》季红真 选编
  《萧红身世考》孙茂山 主编
  《雪中芭蕉》黄晓娟 著
  《萧红与萧军》萧耘 建中著
  《走进萧红世界》单元 著
  《萧红传》丁言昭 著
  《萧萧落红情依依——萧红》丁言昭 著
  《萧红传略》黄河浪 著
  《一个叛逆者的心声》陈绍伟 编著
  《萧红之死》李达轩 编
  《跋涉生死场的女人》曹革成 著
  《我的婶婶萧红》曹革成 著
  《萧红与萧军》秋石 著
  《两个倔强的灵魂》秋石 著
  《萧红评传》刘乃翘 王雅茹 著
  《萧红:寂寞而飘零四方》汪凌 著
  《萧红生平与著述浅识》金承泽 王一兵 著
  《鲁讯与萧红研究论稿》姜志军 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1163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tyle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