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件关于农业创新方面的内容和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包括五项重点内容
当前位置: >> 直播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包括五项重点内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10时39分   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介绍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科技部副部长 张来武]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借此机会代表科技部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表示感谢。
    今天主要是针对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布的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间提出的农业科技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这个文件实际上反映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对粮食问题、食品安全、对怎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战略是一个历史性的反映。在这中间,我们特别关注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以及食品安全重大的问题。在这些重大问题中,怎么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别强调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创新,因此文件第11条专门谈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并且明确提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并且还强调要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同时又特别强调发展现代种业,“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中国的商业化、国际化新型的种业体系怎么构建才能适应中国新的食品安全的战略,以及推行科技特派员的制度。
    这五项重点的内容无一不例外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以及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结合。在概念中,科技创新是科学进步、技术突破以及制度创新,体现“三螺旋”。像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性的安排,体现在我们推进的五项重点工作中,我略作介绍。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不代表不利用国际资源,不代表不重视国际合作。这个问题的操作有一个叫做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另一个是渤海粮仓和旱作农业科技工程。中国仅仅走高产之路,带来不少的问题,也不能彻底解决粮食巨大的需求。中低产田怎么办?特别是盐碱地怎么办、中国的旱地怎么办,因此我们对盐碱地,叫渤海粮仓进行科技改造,以及对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的突破,彻底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二是推进现代种业创新体制的改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种业很弱,小而散,和最强的国家美国相比也显得不足,和以色列相比以及和世界上很多的强国相比,差距很大。最重要的是进行种业体系商业化、国际化再造。这个任务我们有一整套的安排。
    三是加快科技特派员的制度的建设。简单讲,能把科技带到农村、带到农业、带到农民中间去的任何创业者都可以叫做科技特派员。目前,科技特派员国家已经发展到72万,是一个巨大的数目,世界上联合国和很多国家要求分享中国的科技特派员的经验,也就是说,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贫困人群具有一个世界性的突破,这是一个制度性的突破,是一个模式性的突破,是得到世界公认的突破。所以,中国现在在来自于民间的创新已经搞了十多年了,已经产生了72万巨大的数量,上升到中央文件的重要决策、上升到制度层面。对中国未来的价值是解决谁来种田,谁来种地,职业农民来种地,可以把科技特派员理解成中国职业农民的先锋部队,72万先锋部队将来是百万先锋部队要带领亿万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四是对食品安全要进行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在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很简单,也很明确,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管出来的,也是产出来的。我们认为,中国发展这么快,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发展模式相关。我们前期的发展模式会导致全面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行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因此,创新驱动的模式是彻底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之道。
    五是推进国家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国家有118个园区,遍布全国各地,用科技聚焦科技和商业市场主体力量,这种聚焦和工业化还有一些不一样,中国工业化可以以行政区来做,农业要走一二三产任何道路必须跨行政区域,所以这118个园区进行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这个问题等待和大家互动。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肖磊涛
【E-mail推荐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 柳思专的日志,人人网,柳思专的公共主页
1、今天没课,而后的三天可能没有充裕的时间,所以多发了一些“一日三练”。2、我掌握的社会热点问题就这么多了,期冀能给大家些许帮助。3、以后的时间我将发布“一日三练”之套题练习,有需要者请关注。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 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4年以来连续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文件表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解读1:&今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解读2:&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二、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  文件表述: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解读:在&三农&政策体系上,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三、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
  文件表述: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解读1:中央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一、不断地强化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动力。二、要不断地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三、要不断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解读2: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
&&&&&& 四、在&三农&投入上,要求&三个持续加大&
  文件表述: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解读: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五、在农业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
  文件表述: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解读: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文件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六、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
  文件表述: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
阅读(1374)|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近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来源: &&&&时间:
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2004:《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主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内容:文件提出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具体措施有9&方面任务、22条政策,包括: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2005:《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主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内容:文件提出9&方面任务,27条政策,包括: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政策;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2006:《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文件对&十一五&时期和2006&年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对新农村建设做了8&方面、32&条政策措施安排,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2007:《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内容:将&发展现代农业&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任务有8&个: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2008:《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主题: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内容: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提出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6&项任务。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2009:《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主题: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内容: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等。
2010:《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主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内容: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
2011:《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主题: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内容: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共分8&个部分30&条,包括: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责任编辑:wangxm&&
相关链接:
职位职能介绍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全国统一报名专线:400- 网校报名:010- 图书订购:010-
传 真:010- Email:@
京公网安备55号热门关键字: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布日期: 9:09:31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正文字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八方面的任务,其中之一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农村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对此,记者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研究员作了解读。  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并将此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此您有何评价?  何德旭:《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我们知道,高效的金融体系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健康、持续、有效运转都至关重要。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个现代化且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显然不可或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和物流体系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发展等等,都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与之相配套。有资料显示,到2020年,我国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这其中绝大部分要靠农村金融体系来提供。因此,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就成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以及国家实施支农惠农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而且,从现代化历史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是伴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一个国家农业的现代化也必然伴随着农村金融的现代化;第三方面,由于农村金融也是一种金融活动,所以它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其生命力和活力也在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第四方面,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金融是更高风险的行业,所以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必然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积极支持。由此,不同的国家应根据本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和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通过农村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全方位、高效的金融支持。  记者:与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相比,您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哪些不足?  何德旭:历经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辅,多层次、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与完成农业现代化历史性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显然还难以适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欠缺。虽然近年来,不断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加入到服务“三农”的行列,但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网点分布和业务规模来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还远远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农村金融机构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远远没有满足实际需求。在有些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贷款难仍然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二是我国的农村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分工还不够明确,既存在职能重叠也存在职能缺位。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除了发放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外,把相当多的力量投向了商业性经营,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支农事业上投入不足;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却仍然承担着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其结果是,既降低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效率,也提高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操作成本。三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滞后。一方面,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太小,普遍存在着注册资金少、提供的担保数额低、期限短、担保能力弱等情况,根本无法满足众多的农村规模经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信用担保方式单一,随着农户经营的规模化和资金需求数量的增加,农村信用社和农户之间普遍采用的“多户联保”担保方式,明显不能满足农村融资和信用社防范信贷风险的需求;再一方面,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经营运作不规范,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内控制度尚待完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行政干预。四是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运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农村资金通过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流出农村。到目前,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和经营大部分以农户为基本单位,规模较小,缺少大项目,对资金的吸引力不足,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从县域吸收的存款不能按比例在县域进行贷款投放,而是过多地通过“上存”,成了大中城市的信贷资金来源,进而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或真实性问题,请与本站编辑部()联络。新闻热线:010-76900。责任编辑:刘维维。
将该篇文章分享给网友:
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