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本科创新毕业 什么时候开始卖书?打算买一些

南京大学在职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51Test.NET-南京大学在职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学习参考!咨询电话:010-,全国免费直拨:;(24小时咨询热线) 咨询QQ:,
&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文件的规定,经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批准,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在深圳联合招收培养在职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南京大学简介:   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的综合性国家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南京大学现设有21个学院,62个系,80个本科专业,硕士授权点 213个,博士授权点147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基 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学校有2080名专任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3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 理专家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6人,国家级教 学名师7人,博士生导师663人。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一直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国家"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战略部署,面向深圳地区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软件研发、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及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  三、培养方式  1、在职学员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在深圳集中授课。  2、采用弹性学制,培养时间为2-4年,其中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年。  3、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学分为32学分,学习成绩合格者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4、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对每位学员在课程完成之前,由学院确定主指导教师,同时学员由工程实践所在单位选派一位具有相当于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作为其兼职指导教师(副导师);两位导师与学生共同商定论文选题,并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其学位论文。  5、在职学员的学位论文一般在原工作单位或工程实践单位非脱产完成,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原单位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或个人的工作实际进行撰写。  6、培养方向: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四、报考条件与招生范围  1、软件工程类、计算机科学类、信息通讯类、电子科学类等相近专业毕业,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原则上要求获得学士学位;  2、软件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的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网络维护等人员,并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3、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五、报名方法  第一阶段:预报名  考生填写《南京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将该表格发电子邮件到,主题为:"XXX资格审查表",(XXX为姓名)资格审查表下载  上课地点:深圳虚拟大学园  第二阶段:现场报名,报名时需携带:  (1)填写完整并由考生单位签字盖章(单位意见栏和照片左下角)的《南京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一式二份;  (2)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二份;  (3)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二份;  (4)近期同一底片一寸免冠照片5张;  (5)报名费300元。  六、入学考试及录取  1、考试方式:南京大学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文件的规定,实行"自主命题、择优录取"。  2、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1)笔试:  基础综合(400分):其中语文(100分)、数学(100分)、逻辑(100分)、英语(100分);参考书:《全国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程(10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专业基础(200分):其中数据结构(100分),操作系统(100分);参考书:《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Java语言描述》,MarkAllenWeiss著冯舜玺译,机械工业出版社;《操作系统教程》(第四版),孙钟秀、费翔林、骆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面试:  面试(200分):专业综合、英语口语  3、考试时间:4月  4、入学时间:拟定6月底。具体时间以录取通知书为准。  七、学位授予  学习期满,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且修满32学分,通过南京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由南京大学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的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八、学费  学费总额为4万元整,包含答辩费。学费在第一学年开学报到和第二学年开学注册时分两次交纳,每次交纳2万元整,书本费,食宿费用由学生自理。  南京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
现场确认报名点名称:&&&&&&&&&&&&&&&&&&&&&&&&&&&&&现场确认工作时间:
年&&&月&&&日
(加盖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参加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电话
非工作时间电话
&& &&年 月毕业于&&  &&&&&&&&&&&&&&&&学校&&&&&&&&& &&&&&&专业
年 月毕业于&&  &&&&&&&&&&&&&&&&学校&&&&&&&&&& &&&&&专业
&&&&&&年 月获&&&&&&&&&&&&&&&&&学校&&&&&&&&&&&&&专业&&&学学士学位
其他学历学位
&&&&&&年 月获&&&&&&&&&&&&&&&&&学校&&&&&&&&&&&&&专业&&&&
报考学位类别
报考专业或领域
(签字前,请认真核对上述内容)&诚信承诺书&我保证所提供的上述信息真实、准确,并愿意承担由于上述信息虚假带来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考生签名:&&&&&&&&&&&&&&&&&&&&&&&&&年&&&月&&&日
考生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意见:&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经办人签字:&年&&&月&&&日
考生工作单位省级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省级主管部门盖章&&&&&&&经办人签字:&年&&&月&&&日
招生单位审核意见:招生单位盖章&&&&&&&&&&&经办人签字:&年&&&月&&&日
  注:此&表须由考生本人如实填写,否则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报考法律硕士的政法系统工作人员和报考公共管理硕士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须由省级主管部门签署推荐意&见,其他考生无须省级主管部门签署推荐意见。此表连同身份证、学位证复印件等一并寄送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210093南京市汉口路22号),存档备&查。&
010-0-更多研究生课程请参考/yjs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以,的内容可能會被而移除。
本条目應避免有的部分。(日)
請將有關資料重新編排成連貫性的文章,安置於適當章節或條目內。
南京大學,簡稱「南大」,位於,是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上可溯至後永安元年,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遷,亦是中國第一所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的現代大學。撤離南京後,成立前夕,由「國立中央大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径稱「南京大學」,沿用至今
南京大學在長期的歷史中积淀了豐厚的學風傳統和精神遺產。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的發祥地,亦為現代與復興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會通與學術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榮,在教育、學術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貢獻和影響。
南京大學是研究型綜合大學,格物致知,廣博易良,向有學科齊備的傳統,涵蓋了眾多領域。现有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天文空间、地理与海洋、地球、大气、环境、生、医、政、法、商、社会、信息管理、新闻传播、外国语、工程管理、建筑与规划、电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科学(含材料、能源、生物医学、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等二十多个独立的学科类学院(学系)。校園主要有座落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樓校區和位於南京東北部棲霞區的仙林校區,其中仙林校區為本科生主校區,并在逐步成为南大主校区。
南京大學現為直屬重点大学,“”和“”高校。南大现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和部、省工程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27个各类重点研究基地,此外全校还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医学院有附属、()、。除大学外,还有、等。另有科技产业园区和多个产学研结合机构。
據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立中央大學官方沿革史,學校前身追溯至源於258年的南京太學。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後,校史追溯至清末1902年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因受政治時局等影響,學校迭經變遷。三江師範學堂成立不久易名兩江師範學堂,之後又先後改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1949年8月更名,1950年10月径称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主要合併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發展為新的綜合大學。
自民國南京高師成立以來,南京大學經歷過兩次大的系科變遷,一次是北伐勝利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實行大學區制,河海工科大學、江蘇醫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上海商科大學等八所學校併入;一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進行院系調整,主要併入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同時南京大學分出除文理學院之外的大部分院系。在南高時期,除基本的文理科外,已開設農、工、商、教育等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時期,爲全國學科最爲齊備的大學;改革開放後,南京大學重新發展爲擁有衆多學科的綜合大學。
南京大学北大楼(行政楼)
依據更名南京大學之前的中央大學沿革史,古代校史溯自永安元年(258年)詔立五經博士所創國立學校,至建武元年(317年)於南京設太學,曆、、、南京太學,南朝宋時設文、史、儒、玄、陰陽五科為史上首所分科高等學府、教育與研究合一大學,南京國子監時期為世界最宏大之最高學府,歷代曾設校址於畔、、西麓及下一帶等處;金陵非京師時期由中央太學改作郡學、路學或府學等南京地方學府,1650年明國子監改為江寧府學。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之後校方以籌建三江師範學堂的1902年作為建校年份而不再追溯古代校史的部分;之前校方曾先後以成立南京高師的民國4年以及國立東大改組首都國立大學的民國17年為建校紀念年份並同時追溯前身古代南京官立高等學府歷史。清(1902年)採用近代新學制,江寧府學停辦,5月,兩江總督與東南名儒、等人筹划新學,倡議興學「應從師範學堂入手」,呈請開辦師範學堂;1903年2月,繼任兩江總督上奏《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折》,擬于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聘為首任縂稽查,經年余籌备,1904年11月三江師範學堂開學,設歷史輿地科、理化科、農學博物科,本科開設經學(修身)、文學、英文、日文(東文)、輿地、歷史、教育、法制經濟、算學、物理、化學、生理、博物、農學、圖畫、手工、體操17門課程。學堂效法日本,最初聘請了70位中國教習(實際任教者26人)和11位日本教習 。
两江师范学堂校园杂志的全体办事人员合影,1910年代
清光緒32年(1906年)5月,三江師範學堂易名兩江師範學堂,出任監督,停辦初級師範,專辦優級師範。創設中國高等學校中第一個圖畫手工科,並設副科,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近代化的師資和人才。增設公共科、分類科;公共科即通識科,學生據學業程度不同修讀一至三年,主要修讀人倫道德、群經源流、中國文學、外語、邏輯、算學等公共通識課程;分類科即專業科,提供完成公共科學習之後進行的分學科類別的專業教育。至1911年初,學堂設國文外國語部、地理歷史部、數學物理化學部、農學博物部四部;有中國教習23人(另有翻譯11人,編譯1人)、日本教習8人,西洋教習3人。因,1911年底兩江師範學堂陷於停辦。
国立中央大学南门,1930年代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社會學社第九屆年會二十周年紀念大會,1948年
(1914年)7月15日,受江蘇巡按使委任為校長,勘察兩江師範學堂校舍,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南高師或南京高師)。次年初,受江謙函聘為教務主任,在美國延攬師資。(1915年)9月10日,南高師開學,首屆學生110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章程規定學校以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為目的,其辦學實則突破一般師範的制限。最初設國文、理化兩部以及僅招收了一屆學生的國文專修科,以後陸續成立了數個專修科;1919年,國文部改為國文史地部,理化部改為數學理化部,翌年合併為文理科。到1920年,學校設文理科、教育專修科、英文專修科、農業專修科、工藝專修科、商業專修科、體育專修科,學生357人。其中,1915年設立的科,為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的開端。1917年設立的商科,1921年遷至擴充為,是中國第一所商學院。
(1918年)3月,江谦病退,郭秉文任代理校長;9月,郭秉文正式出任校長。1920年高師改大,4月7日,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出「建立东南大學」的建議,獲得一致贊成,随即组建“筹议请改南高为东南大学委员会”;經郭秉文奔走,9月25日,包括郭秉文在內的十位發起人聯名致書教育部,「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宏造就」;12月7日國務會議通過南高籌建大學的議案,並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簡稱東大),12月16日成立籌備處;(1921年)年6月6日,中國國立大學第一個董事會成立,並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9月正式開學。郭秉文任校長,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副校長),任教務主任。東大成立時,以南高的四個專修科改歸東大,設教育科、農科、工科、商科;南高各本科(即文理科諸系)仍由南高辦理,南高自1921年起不再招生,俟其學生全部畢業後即併入東大。南高、東大實為一校,經郭秉文提議,南高評議會和東大教授會聯席會議通過,1923年6月,南高正式併入東大。此時全校設文理、農、工、商、教育五科,共三十係,為全國學科最爲齊備的綜合大學。
民國7年(1918年)10月,設在南京高師,主要成员多在南高、東大任教,其中许多是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归来的科学博士,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統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師被稱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 。許多領域的研究在中國現代史上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例如,的分析化學研究,的氣象研究,、分別領銜的動物學和植物學研究,、等人的水稻作物研究,、等人的昆蟲研究,關於金魚的起源和遺傳研究,、、、等人的教育實驗研究。在這種實驗研究的學術環境中,學生中也出現了現代早期的科學技術研究,如理科學生搜集中國藥材並用化學分析方法研究其成分、工科學生創制抽水機等。所培育的畢業生,也為中國科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比如,單在1920年考入或者畢業於該校的學生中,就有5人當選1948年首屆,占全國總數的5/81。在中國現代科學的早期,半數以上的在國際頂尖科學雜誌發表研究成果的中國科學家是南京大學的教職或畢業生。
(1919年)5月,南京高師實施陶行知的「教學法」提案,以「教學法」代替「教授法」。日,校務會議通過提议的「規定女子旁聽法案」,1920年正式錄取了八名女生,為中國第一所實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學校。1919年,陶行知「改良課程案」獲教务会议通过,学校自1920年9月实行选科制與学分制,開設必修及選修課,規定学生修畢一定學分方可畢業。陶行知的這些改革以後被教育界承認,逐步為全國教育界所採用。同时,南高與東大建立了大學自治、辦學獨立、學者治校、學生自治体制,發揚了公良學術、自由教育、學術自由、純粹學風的精神。南高東大注重實驗和研究,採用教學和研究結合,設各种研究会,各科係每一學期均有研究項目,最早在中國開展現代學術研究,建立了全國最早期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國立東南大學成為中國最早的以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文理為基本兼有農工商等專門應用科、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為特徵的現代大學,被稱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當時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大學;國際教育會東方部主任評價其為「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現代高等學府」、「中國最有發展前途的大學」,將來之發達可頡頏世界最佳大學。
(1921年)10月,、、、、等以「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為宗旨成立社,1922年1月創辦《學衡》月刊,展開,為中國現代儒學復興運動的策源地、現代人文主義的搖籃。在學衡學者的視界中,儒家思想為人類和平共榮之光,他們把中華文化和其他優良文化特別是現代西方的新人文主義思想會通起來,謀求世界和平繁榮的前途。與此同時,、領導的()以及嗣後中大時代的社,也同樣以昌明中國文化、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進步為擔當展開學術研究活動。其間作爲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許多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如美國教育家(Paul Monroe),實用主義哲學倡導者,進步主義教育大師(W. H. Kilpatrick),科學教育方法倡導者(E. L. Thorndike),英國邏輯實證大師,德國新動力論倡導者(Hans Driesch),印度詩人。
(1923年)8月,因經費緊張停辦工科,工科與合組為。1925年1月,校長郭秉文被免職,由此引發了長達三年的東大易長風潮,學校由此陷入低谷;對當時的中國教育界而言,這標誌着北洋政府統治下的自由時代的結束,並同時即將進入中國政府積極建設中國獨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的時代。
(1927年)6月實行大學區制,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境內四所公立專門學校,在首都南京改組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因一時的政治氣氛而南京是北伐軍攻克的第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並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而得名,有學者認為此次對東大的改組整並起初存在國民黨當局當權者認為東大是「反動勢力的大本營」而希望使之消滅的因素;因校名不合常規且不易區别,次年2月易名江蘇大學;遭師生反對並要求更名「國立南京大學」以及又有提議更名「國立首都大學」之後,(1928年)5月定名「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此時由首都國立大學初建時的九個學院改為文、法、理、農、工、商、醫、教育八個學院,原哲學院改為哲學系屬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改為法學院,自然科學院改為理學院。1929年8月大學區制廢止,1932年9月設於上海的商學院、醫學院獨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醫學院。民國18年(1929年),沿用自南高時期的學分制改為學分制和學年制結合。自1927年起,任校長;1930年,因辦學經費問題,引起中大易長風波;1932年,出任校長,學校逐漸恢復元氣。
(1927年)9月,在校始創,初期活躍的代表人物有、、、、、、、、、、、、、、、、等人。1939年,、、等教授在校發起創立「自然科學座談會」,1944年組建,、、、、、、、、、、、等是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194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自然科學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隨後更名為。1958年,以源於該校的中國主要科學團體為基礎在組建。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等人,傳承、發揚中國,以弘揚中華文化和昌明世界最新學術為任,結為社,開辦《國風》學刊。
民國26年(1937年)7月爆發,8月教授會通過遷校重慶的方案,10月上旬教職工開始經長江水路遷徙;由於校長羅家倫未雨綢繆,加之師生協作和同胞協助,11月最後一批學生到達重慶,學校順利西遷入川,校址設在,醫學院和農學院畜牧獸醫學係另設于,實驗學校設于,附屬中學設于,後又在沙坪壩增設附中分校。抗戰期間,物資缺乏,物質生活艱苦,在陪都重慶,自1937年底起遭受日军飛機持续五年的疲勞轟炸,不過這並沒有能够阻止學校的成長。1939年,校本部不敷使用,建供一年級新生所用分校。民國30年(1941年)起,、、先後担任校長。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出任校长,着手籌備學校復員東還工作,師生分八批抵達南京,日在寧開學。時全校設文、法、理、農、工、醫、師範七個學院,為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949年8月,在大陸成立前夕,國立中央大學更名「國立南京大學」(簡稱南大)(1962年在另行重建),1950年10月,去「國立」二字,徑稱「南京大學」。校長去職,、先后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1952年7月進行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等院係成立、、等院校以及組建有關院校相關係科;保留文理學院,主要併入原私立文理學院,遷至原金陵大學鼓樓校址,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当时为了照顾新成立的,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将原有的四牌楼校区给了新成立的。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校名不变、校印不变、档案不变、法人地位不变,校长等也没更换,南京大学完整保留历史上所有使用过的校印(如南京大学校印、国立中央大学校印、国立南京大学校印、国立江苏大学校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印、国立东南大学校印、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印、两江师范学堂校印、三江师范学堂校印等),也保存被合并的金陵大学及其前身和抗战胜利后接收的伪中央大学所有档案以及使用过的校印,南大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等各种校极机构不变,保留历届所有院系毕业生、肄业生的学籍资料、档案、成绩单,有部分档案由于到“文革”期间,出于档案资料安全方面的考虑转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来移交南大,南京大学甚至保留了绝大部分民国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所在的院系学科。在1950年代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主要国立名校均损失大量院系学科,其中南大、北大、武大、中山只保留了原有的文理2个学院,清华只保留了原有的工学院,浙大甚至只保留了工学院中4个系,另外南大、北大、中山均变更了校址,但各校法人地位始终保持不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从未因院系调整而撤销或变更各校法人地位。从各校分出新成立的学院长期以来均以院系调整成立时为建校年份,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更改延长历史。
南京大学南大门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正门
南京大学广州路门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西门(门楼正面刻“南京大学”,背面刻“中央大学”字样)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係師生遷到北京組建心理研究所,次年接任校長,1963年任校長。1966年爆發,教学工作受到破坏,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當時南京大學以被稱為曾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高等學府」、「國民黨的文化中心」等理由而受到特別的衝擊。1976年,在校師生率先發起旨在反對和結束「」的被當局稱為「」的南京反文革勢力運動,影響全國;1978年5月,哲學系發表《》引發全國,拉開了當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動了領導開創的中國時代的到來。
1978年5月,匡亞明復任校長,1984年8月,任校長。1978年以來,重建、新建多個系科,逐步恢復為融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為一體的綜合大學。
浦口校区1993年投入使用,2009年成为校园,同时仙林校区建成开学。仙林校区按规划将和鼓楼校区协作分工,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
清末壬寅年(1902年)采用近代新學制以來南京大學曆任校長
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时期:
(总稽查)
(总办) () (,监督)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时期:
() () (代,)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
() () (代,1932) () ()
() () () ()
南京大学时期:
() () () (,)
(代,) () (代,) ()(2006.6- )
南京大學校訓
誠 樸 雄 偉
勵 學 敦 行
自清末以来,南京大學先後采用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誠」、「止于至善」、「誠樸雄偉」等作爲校訓,現南京大學校訓爲「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校訓——傳統詮釋
誠:誠心,誠實,誠真。「以誠植身,以誠修業,以誠健體,以誠處世,以誠待人」,「大哉,一誠天下動」();「共通之佳風,曰誠、曰愛、曰勤、曰儉。」(:《南高小史》);誠心向學,誠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貴持有恆德」;「對於學問事業應當一本誠心去做,至於人與人之間應當以誠相見」。
樸:樸真,樸茂,樸實,樸厚。「常保持一種『樸茂』的精神,不要有銅臭,不可有官氣」();「須知一切學問之中皆無王者之路,崇實而用笨功,才能樹立起樸厚的學術氣象」(羅家倫);「南雍事實求是質樸真誠之精神」,「南雍師生二十年來力抗狂潮勤求樸學之精神」,「亦漸為國人所重視」(:《樸學之精神》);「世人多稱南高學風偏於保守,這是一誤解。與其稱為保守,不如稱為謹嚴較近事實。南高的精神科學的成分極重,他們不囿己見,不狃私意,發言務求正確,不作荒誕之辭,最富於自由空氣與真摯的精神。」「質樸力學,校風優良,...就作者所知的許多同學,雖然都富於個性,但學校生活確乎是整個的,教授與同學的努力好像有完全的協調,有深切的內心的統一,這實在是南高教育上的成功。...這種人格教育,分為德育、智育、美育、群育四方面...」(:《南高的學風》)。
雄:雄健之體,雄毅之氣,體魄和精神兩方面之雄。「大雄無畏...善養吾浩然之氣」();「以養成堅強之體魄,充實之精神為標準」();「世人有以鐘山的崇高,玄武的恬靜,大江的雄毅,足以象徵母校的學風,這確是一種有意義的比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即在以人力克服環境,創造命運在痛苦的時候,作深切的思維,從而獲得新活力與新希望。古來豪傑之士,不灰心,不失望,不問境遇之順逆與否,幾無往而不自得,元氣淋漓,百折不回,則其挫折我之處,正是玉成我之處。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正是我們理想中雄毅的學風」(:《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風》)。
偉:伟大崇高,責重砥柱。「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夫南雍之精神,不僅在提創科學也」,且固「宇宙間確有天不變道亦不變之至理存在」,秉持「人文主義」,「繼往開來」(胡先驌:《樸學之精神》);「總要集中精力,放開眼光,努力做出幾件偉大的事業,或是完成幾件偉大的作品...凡是總須從偉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所謂『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有砥柱中流的氣概。我校所宣導的新學術,雖深受西洋思想的影響,而不為所轉移,而益充實光輝。這種儒學復興運動,經過四十年的時間,由發軔而漸趨成熟,以期成為吾國學術的正宗,中國真正的文藝復興。我們常以此自勉,當為世人所共見」,「世人或以為...南以金陵為大宗,...南派趨於崇樓傑閣。此類批評未必即為切當」,「我們的理想是致廣大,盡精微,去短集長,而務求融會貫通之益」(:《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風》) ;「其途愈隘,其地愈高,其名愈尊,其責亦愈重」,「...非有志士仁人,具大願力,不能挽此沉淪」,「...謀根本之改革,毋先謀革他人,須先求革自己」,「吾國學者恒言:平生志不在溫飽;又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攜並進,以同造未來之盡善盡美之世界,則大學學者之責任,益無既矣」。
勵學:勉勵勤學;敦行:敦促實行;在勵學敦行中屢踐誠樸雄偉。
南京大學校歌
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
曰知 曰仁 曰勇
千聖會歸兮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
踵海西上兮
巍巍北极兮
天开教泽兮
吾愿无穷兮
现南京大学校庆日为5月20日。该校庆日定于1954年,为纪念1947年爆发的,中共控制的学校官方称是为铭记该运动中展现出的大学生心忧天下的情怀,实际该运动一定程度上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利用,属国共斗争,因此原本有政治色彩,和学校本身没有关系。现南大五二〇校庆日则被赋以谐音“我爱你”的涵义。
南京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校庆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最初开学日为9月10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日开学,9月18日举行开校典礼);国立东南大学时期校庆日为6月6日(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国立东南大学,6月6日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国立中央大学时期校庆日为6月9日(日以国立东南大学为主要基础成立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先后改名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均为当时改组成立新校的日期。
南大現無正式校色。中央大學時校色為紫金二色,加之松青,故依據傳統當為紫、金、青三色。紫色象征典雅、莊穆、高貴、浪漫,金色象征輝煌、光明、靈氣、智慧,青色代表活力、自由、健康、純樸、堅韌、清雅。紫金合於學校所在名山紫金山,青合於學校之象征樹松。
傳統上,松為南京大學的校樹。傳統中國大學重視人文教養,註重素養教育,古有六朝松,明朝南京國子監在校園廣植松柏,以校景校物校園環境陶冶學生,期許學者文人具備堅貞挺拔的松的品格,遺存松樹在民國早年視為學校象征;南大在鼓樓校園,於北園植青松,南園有松林。辟邪(貔貅)亦視為南京大學的吉祥代表物。
大學平衡的理念方針:人文與科學、通才與專才、師資與設備、學術與事功的平衡、配合或交融,也包括对待教學與研究、基礎與應用、素質與技能、國內與國際(中國式與國際化)、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
南京大学大礼堂
南大标志性建筑--北楼
南京大学是融教学和科研於一体的综合研究型大学。
南京大学是(国立大学),属于公立大学,实行,国家教育部和省以重点共建的形式支持南京大学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南大主要经费来自国家中央财政以及省财政;此外,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收入、学费收入、社会捐赠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南京大学师资和研究人员、教职员工由不同职类的人员构成。学年初,全校教职工总计4549人,其中专任教师2080人,根据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2011年发布的文件,全校共有教职员工4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35人。
南京大学招收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类学生。
南京大学本科生招生主要面向国内,每年招收约3000人,以省级区域为单位分配名额,其中来自江苏的生源约占30%。录取标准主要是高考分数,基础学科强化部和学校自主招生的部分除外。学生需要交纳学费,目前每学年本科生学费6050元(特殊专业除外[2014秋季执行])。此外也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设有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另外还设有医院等服务机构。一般学生都为住校生,4~8人一个房间,学生需要交纳住宿费,年住宿费为1200元左右。
根据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2011年发布的文件,全日制在校生共29564人,其中本科生13865人,硕士生8800人,博士生3993人,留学生2670人,其他学生236人。
本科和硕士招生对年龄有所限制,博士研究生则无此要求。2009年以73岁高龄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成为南大校史上被授予博士学位的最年长者。
2006年筹建,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纳米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科学和技术。该项目2004年得到基金会5000万元捐助,是资金来源包含民间捐助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曾于1997年被英国《自然》杂志列为除日本外的东亚地区已接近世界级水平的两个实验室之一,在美国《科学》杂志根据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所做的中国一流实验室排行榜中位居第一。
2006年院士、、、、等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荣获,这是自1999年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9年启用校区。
仙林校区杜厦圖書館
南京大學位於,歷史上有過多次校址變遷。目前擁有、及三個校區。鼓樓校區和仙林校區可以一號線與二號線轉乘方式通達。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坐落在中心區域,位于,與南京市中心相鄰,漢口路將鼓樓校區劃為南園、北園,南園是學生宿舍生活區,北園是教學科研區,面積近800畝。北園東邊的部分是。北園內金陵苑一帶為中華傳統風格建築群,其中的已經成為南京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由于鼓楼校区的空间局限,1993年启用了浦口校区。浦口校区位于北岸的,面积2800亩,背靠龍王山,面临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江南市中心的鼓楼校区相距18公里。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当时曾经一直存在是否继续建设的争论。2009年浦口校区成为校园。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位于南京东北部仙林大道九乡河路以東一带。仙林校区和鼓楼校区相距18公里,二號線在棲霞仙林設有「南大仙林校区站」。南大2006年正式籌建仙林校區,地址位于仙林大道163号;根據校方計劃,仙林校區將成為學校主校區;仙林校區一期于2009年建成,全校大部分本科生在當年9月份入學時迁入该校区;南大仙林校区原说占地7000亩,后因故搁置,目前先期征地3000亩,其中一期工程建设用地约1000亩。南大仙林校區所在的位于南京城外東北方向,南岸不遠處,北望,東臨,西接,分布著、、、、等校。
南京大學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設施、設備、資源以及文物遺產。例如,南京大學植物標本室奠基於現代中國植物資源調查與標本采集事業發起人和、、、、等中國現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工作;南大主办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是国内最大的遗传工程小鼠资源中心、亚洲最大的基因剔除技术服务中心;南京大學天文臺裝備有全國唯一的太陽塔望遠鏡——;在中國現代第一個氣象測候站的歷史渊源基礎上復建有具备當代多功能的南京大學氣象臺。
南大有鼓樓、仙林两座圖書館大樓以及各院系專業圖書室和各种电子数碼信息资源。其中,南京大學仙林圖書館藏书500万册。館藏古籍線裝書30多萬冊,其中列入全國善本書目的有500多種,1萬余冊;地方誌共藏4000余種,約4萬冊;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代目錄學文獻以及叢書。
南大校園配備有生活、醫療、體育、文化、藝術以及娛樂活動等方面的各種設施、機構。
鼓樓校區有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等。南園有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的,還有设立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北園有、故居()等。
南京大學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理學院、商學院,創立了國內最早的生物學系、地學系、氣象學系、心理學系、西洋文學系、建築系、航空工程系、體育科、藝術科以及工商管理、金融、會計、國際貿易等科系。其它許多學科,如文、史、哲、藝術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都有深厚傳統。
截止2011年,南京大学共有共26个学院、75个系、85个本科专业。
隶属于历史学系的在日正式成立,现已与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南京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仙林校區
南京大學歷史上有過許多社團,有些是跨師生的、跨校的或者跨在校和畢業同學的,不少具有相當的歷史影響,如、、、、、、學生自治會、同學會。但是由於种种原因,基本沒有得到長期延續。
南京大学现在活跃着近百个学生社团,大致可以分为文化、艺术、学术、科技、体育、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实用技能、其他兴趣等类别,如国学社、凝眸文学社、朝日文学社、重唱诗社、民乐团(国乐社团)、古琴社、昆曲社、歌声魅影音乐剧社、摄影协会、紫藤学社、长风社、知行社、心理协会、生命协会、支点杂志社、追风社、武术协会、棋院、民间艺术协会、服饰文化协会、科幻爱好者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反哺学社、环境协会、辩论协会、咨询协会、公共关系协会、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
校园生活豐富多彩,講座多,學生賽事多、演出多、活動多,有如春季運動會、秋季運動會、中文戲劇節、外語戲劇節、交響樂會、国樂會、十大歌星賽、辯論賽、繪畫展、攝影展之類。
南京大學孕育了學術界、教育界和各事業界的各種人才。南大校友活躍在眾多領域,服務社會,開創人生,成功立業,彬彬稱盛。
國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選出的53位科學家院士中(81人中53人屬自然科學領域,含數學),28位畢業或曾執教于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建院時的四位科學領導者(正副院長中的自然科學家,竺可楨、李四光、吳有訓、童第周),都曾任教或就讀于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等的許多研究院所機構都是由南京大學教授或畢業生建立的,這些先驅者包括、、、、、、、、、、、、、、、、、等人。中國科學院期刊刊登的科学史学家的一篇中國現代科學史的文章中,列出了877位在現代史上對中國科學有較大貢獻的科學家並統計其畢業的學校,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以115位畢業校友位居第一。截至2007年共选出1107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学校友有210人。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南大本科畢業生當選院士數在國內高校中名列第一。
自1956年至今的30项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奖中,6项的唯一得奖人或第一得奖人曾就读于南京大学:、、、、、;另有2人曾執教南京大學:、;另外“人工合成牛试验研究”由南大校友领导完成;而全部约一半项目的得奖人名单中有南大校友,遥遥领先。在得主中,除毕业于的外,南大有三位校友:、、。2006年的一个统计显示,在中国科学院约120位研究院所机构负责人中,15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位居第二位的为10人,第三位的为7人;在2010年的统计中,14人本科毕业于南大,位居第二名的北大为7人,第三名的5人。各校本科毕业校友中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大108人,居第一位;北大96人(含合并的北医大共107人),居第二位;中国科大76人,居第三;61人(含合并院校共62人),居第四。在1992年至今的78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南大毕业校友5人,北大和清华毕业校友均为4人,名列前三。
南大傑出校友的一些代表包括:,農學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體育家,中國現代體育教育事業的先驅者、運動生物力學的奠基人;,驗證了艾克斯(X)射線散射效應(康普頓效應),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开创者;,最早觀測到正負電子湮滅現象、實驗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中國原子能之父”;,歷史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領袖和儒學復興運動的中堅;,現代新法家主義的開創者,國家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國抗日軍歌的作詞者,抗戰期間曾任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主席;,“中國現代管樂之父”、“中國現代軍樂之父”;,中國現代地震事業的奠基人;,“物理學第一夫人”,第一位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著名現代女詞人;,著名現代新儒家、哲學家;,中國播音教育的開創人,中國電影高等教育的開山宗師,並曾在南京大學(中央大學)物理實驗室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套電視系統;,新武俠電影鼻祖,“香港武俠電影教父”;,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者;,前上海證券交易所首任總經理;,臺灣經濟奇跡的締造者,“臺灣科技之父”;,藥物學家,中西藥學結合的開創者;,醫學教育家,中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重要創始人;,中国“整形之父”、“整复外科之父” ;,中國第一位盲人大學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的设计者;,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設計師;,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工程技術總設計師、美國火星探測計畫工程技術負責人;,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先行者,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主持人;,生物力学的创始人;,计算数学家,有限元方法的创始人;,气候学家,国际科联(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主任;等等。更多南大知名校友見:。
在近代的歷史變遷中,南京大學和多所院校成為了同源大學,具有親緣關係。
、、、、、、、、、、原(現併入)、、、、、、、、、、、、、等校和南京大學也有不同程度的密切淵源關係。
、()、、、、、、、等和南京大學同樣存在密切淵源聯繫。
、、、、、等。
南京大学与世界多所大学有合作关系。南京大学是、、、、等成员。之一。
中華民國4年(1915年),由三江師範學堂於光緒32年改成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自清末辛亥年(1911年)停辦三年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成立,當時上溯前身至發端於永安元年(258年)之南京太學;國立南京高師籌建「南京大學」一年後於民國10年正式成立國立東南大學,12年南高併入東大;民國16年以國立東大為主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7年改名江蘇大學,由於校名前不加國立二字引起校名風潮,經要求定名「國立南京大學」及提議改名「國立首都大學」後,於當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民國38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更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去“國立”二字称南京大學。1952年後院系調整改組為新南京大學,1954年校方將建校年份追溯至籌設三江師範學堂之清光緒28年(1902年)。
“南大”为南京大学在教育科研领域之注册商标
前身追溯:南京官辦高等學府,始自吳景帝永安元年創立的國學,為首任祭酒,此後除在戰亂及新舊兩朝更替時有所中斷外,南京官辦學堂歷代延綿不絕;至清朝取代明朝時,南京國子監改為江寧府學,清末光緒28年停辦舊式學堂江寧府學,于江甯籌辦新式學堂三江師範學堂,次年暫借江寧府署開辦,再一年學堂在南京國子監舊址落成後開學,光緒32年易名兩江師範學堂,辛亥革命之年停辦;民國取代清朝後,民國3年在兩江師範學堂舊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民國4年開學,民國10年改建國立東南大學,民國16年組建首都國立大學並於次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至民國3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更名為南京大學。由此淵源,南京大學歷史上有追溯舊學前身的傳統。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復校主持人認為,該校「綿延,達一千七百多年的光榮歷史。」(參見:)。國子監的源頭固然在五帝之成均、虞舜之上庠,明末南雍祭酒撰〈南雍志〉,亦上溯南京國子監至六朝時期的南京太學。譽列“南雍雙柱”的撰〈南朝太學考〉,追溯南京太學到六朝時代的永安元年(258年)。古代校史的部分載入了中央大學時期官方編撰的學校沿革史,唯改為南京大學之後官方則改為上溯至三江師範學堂時期。 參見 (1)〈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 國立中央大學(注:1949年後校名為南京大學)秘書處編纂組 民國十九年九月(1930年9月) (2)〈中華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 1981年。
南京高師與東南大學在郭秉文、劉伯明、陶行知等人的主持下,率先實行學分制,推行教學法,開展學術研究,採用教學與研究結合,實行學者治校、學術自由,所以1921年成立的國立東南大學,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這種現代大學模式,最初在19世紀早期由德國教育家在開創,19世紀後期霍普金斯大學引入美國,之後在美国被、、、、、、、、、、、等效仿;自东南大学始,這種教學和研究結合的現代大學成為中國大學借鑒的主流模式,直至國民政府敗退臺灣而中國大陸被置於蘇聯的影響之下,如民國20年代初期的、民國20年代後期的,都成為具有較高科研水準的綜合性現代大學,儘管當時並沒有提供博士學位;這種模式的大學成為歐洲、美國和中國等世界各地大學的一種主流形式,在歷史的演變中至今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當代新科技和知識經濟浪潮下許多大學追求成為領先的研究型大學。此外,在郭秉文和陶行知的倡導下,南高、東大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化試驗的中心,從附屬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科學化試驗,為1922年制定的中國現代奠定了基礎(壬戌學制是關於大中小學學校的學制,未涉及幼稚園;幼稚園的學制由後來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佈的《幼稚園課程標準》確立,參考藍本為原東大實驗)。 參見 (1)&Fifty Years in China& (〈在華五十年〉) John Leighton Stuart(司徒雷登)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2)〈廿一世紀的中央大學 — 科學、民主與和平的教育〉(回顾部分) 劉全生 2005年。
中國現代科學發祥地:中國科學社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1915年在美國成立,1918年遷回國內後設在南京高師。科學社的主要成員多在南高、東大任教,學校的教授,許多是第一代留學西方歸來的科學博士,也是各自領域的中國科學先驅,如數學的,物理的,地學的,化學的、,生物學的、,農學的、...,因而南京高師被稱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 參見 《科学的播火者 — 中国科学社述评》 冒荣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儒家思想與中華文明復興基地:「國立中央大學可說是中國現代儒學復興運動一個策源地。....我校所宣導的新學術,雖深受西洋思想的影響,而不為所轉移,而益充實光輝。這種儒學復興運動,經過四十年的時間,由發軔而漸趨成熟,以期成為吾國學術的正宗,中國真正的文藝復興。我們常以此自勉,當為世人所共見。」 &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風& 張其昀。
1952年时的综合性大学,指苏联模式的文理综合性大学。新的综合大学,指民国时期已经存在的综合大学模式,除含文、理学院外,还有工、农、医、法、商等学院中的一个或几个。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有规定,凡具备三个及以上学院者,得称大学。
泰始六年,建總明觀,設文、史、儒、玄四科,又置陰陽科,合五部學,為集藏書、研究和教學於一體的綜合機構。
據《明史》記載,至洪武二十六年時,南京國子監監生達八千一百二十四人。此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學府。
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之后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1903年经修改重颁《奏定学堂章程》,为中国政府最早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近代新式学制。两江总督刘坤一力主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1902年5月上奏〈筹办学堂折〉,师范学堂未及创办便于9月病逝。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聘请缪荃孙为总稽查负责筹建,3月借江宁府署先行开办,练习教员之法。同月,魏光燾出任两江总督,继续仿照日本东京大学建造学堂,1904年11月,三江师范学堂首届学生正式开学。 参见 〈从三江师范创办谈到魏光焘和李瑞清〉 魏荣爵 〈南大报〉 日。
三江师范学堂首届学生于1904年11月开学,而学堂最初开办时间则是1903年,筹办的缘起则在1902年。由于新学初建,1903年6月,三江师范学堂教习开学,中日教习“互换知识”,“互相教益一年”,即日本教习习中国语言文学及经学于中国教习,中国教习习近代新科学文化及日语于日本教习,为招生开学作准备。三江师范学堂聘任的日本教习具有较高的水准,第一任总教习菊池谦二郎曾任日本高等学校的校长,继任总教习松本孝次郎为前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总教习;在首批11位日本教习中,有8位学士,分布于文、理、工、农、医、法、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国教习在举贡廪增出身的旧学学者中选拔,分四次选聘了70人,1904年底曾派出21人留学日本,但由于流动性甚大,比如考中科举的另谋它就,70人中实际在1905年前三江师范任教的只有26人。由于校史计算方式的不同,三江师范学堂有1902年、1903年两种起始说法,同样,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有1914年、1915年两种起始说法。 参见 〈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 ()〉 蘇雲峰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8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成立民国,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中国的学术教育界也随之迈入自由时代,19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扩大并通过北伐取得对全国的统治,主张教育独立和党化教育的两派势力形成斗争,东大校长郭秉文被免职是这场斗争最早交锋的结果,不久党义被纳入国民教育,这是中国党化教育的开始。当时東大學教職員抗爭反對,其通告指出:“今偶因政治上之得勢,實行黨化教育之運動,是則從事教育者,失其自由,不黨者無以自存,紛亂社會,摧殘教育,莫此為甚。”参见 (1)〈“學閥”乎?“黨化”乎?民國十四年的東南大學學潮〉 呂芳上 中研院近史所 民國84年(1995年) (2)〈东大学潮:党国代表杨铨与无党派校长郭秉文〉 张耀杰 2005年。不同意見認為郭秉文行事專斷,是「教育界的吳佩孚」。参见:(1)〈東大暴動〉,陶孟和(2)〈東大風潮與教育獨立〉,王世傑(3)〈黨化教育與東南大學〉,張奚若
北伐時期和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發起了收回教育主權運動。儘管並不徹底,但取得相當成效。同時,國民政府積極建立不受外國勢力控制的中國獨立的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由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改組的國立中央大學,作為模範大學,成為當時教育廣被外國勢力控制的環境裡中國國家教育獨立的旗幟。參見:《Biology and revolu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hapter 1, National Central, the model university, Laurence A. Schneider,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November 2003)
《東南學閥重據最高學府》,民國21年9月9日上海《民國日報》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定校名請願代表團等來呈為請求改該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由&,《大學院公報》第5期,民國17年5月
《江大改易校名之態度》,日《申報》 *《江大改名國立首都大學》,民國17年4月25日《中央日報》
早在1935年冀东事件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已安排学校总务处定做木箱五百五十只,以备迁校之用,并曾顺道考察重庆地形,为迁校预做打算。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战火逼近南京,日军飞机曾四次轰炸中央大学校园,8月15日,图书馆、实验中学被炸,19日,大礼堂、附属牙医专科学校遭到破坏,7名校工遇难。罗家伦力主直接内迁入川,8月下旬教授会通过迁渝方案。学校于10月开始以汉口为中转站通过长江水路西迁,并得到卢作孚民生公司的鼎力相助,其运送内地官兵开赴前线战场的船只返川时更免费提供给中大使用,12月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时,学校的图书、仪器大都得到了迁移,其中包括工学院3架拆卸式飞机、医学院24具解剖用泡制尸体。最后一批于1938年11月到达沙坪坝的队伍,是由农学院牧场技师王酋亭带队的良种鸟禽牲畜,途中水陆辗转费时将近一年。
南京大學科系及衍生院校歷史變遷情況參見「」條目。
*「南京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老巢,南京大學的前身又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高等學府,是牛鬼蛇神、社會渣滓成堆的地方。中國最大的走資派的黑手,早在戰爭年代就伸進了江蘇,並培植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親信。」見:〈在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和慶祝大會許司令員的講話〉,日。
以前民國時期,「南京大學是國民黨的文化中心」;共國成立以後,「黨內一小撮走資派孫叔平、郭影秋、匡亞明招降納叛,把南京大學變成了一個資產階級的頑固堡壘。」 見:日在南大召开的「向阶级敌人发动猛烈进攻誓师大会」
徐泓:《明代國子監的校園規劃》,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徐泓:&傳統中國大學的校園規劃:以明代南京國子監為例&
参考:*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二十周年紀念特刊& 《國風》民国24年 * 、* 、*
民國8年,由胡先驌征得全國7所高等學校和24所中學贊同,並由商務印書館參與資助,開始了全國大規模的植物資源調查和標本采集活動。
佚名. . 城宽网络.
(中文(简体)?). "1949年8月更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后径称“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 . 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官方网站.
(中文(中国大陆)?).
张伟劼. .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域名.
(中文(简体)?).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210023)"
. 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
(中文(简体)?). "南京大学校标为由中英文校名、学校成立时间与神兽辟邪、雪松、书本等图案组合而成的盾形标志。南京大学标准色为紫色(C:50,M:100,Y:0,K:40)"
. 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
. 中国商标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 (存档于2007).
. 中国商标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 (存档于2007).
國立中央大學秘書處編纂組. 《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 民國26年. "追源始基,上自孫吳之興學、以逮明代之南雍、清季之三江兩江師範、民初之南高東大,皆與本校有歷史之淵源與密切之關係。茲將其沿革分述於後"
. 國立中央大學.
(中文(台灣)?).
. 南京大學.
(中文(简体)?).
旺報|中時電子報
南大目前较为独立的学科类学院(学系),仅剩历史、哲学、数学、计算机称学系,其他均称学院,此外还有教育、艺术、体育等学科研究院所。学科类学院也有非独立学院,比如,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并非两个独立的学院,而是属于商学院;再如,软件学院一定程度上依托计算机系,学科而言计算机包含软件。有一些学科分布在不同的院系机构,比如在国际关系事务方面,有政治学方面的国际政治专业、外交与国际事务系,有渊源于历史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院,还有中美中心的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另外南大还设有非学科性质的各种类型的学院、研究院所等机构,有些只有教学,有些只有研究。其中有些机构是跨学科的,如中华文化研究院、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参见:
. 新华网江苏频道.
(中文(简体)?).
产权方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属南京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前身为国立中央医院)属国家军队(南京总医院中南大医学院聘任的教研人员享有南大编制)。南大附中、丁小属于当地公立学校。
國立中央大學秘書處編纂組. 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 1937 (中文(香港)?). "南京之有國立學校實始於孫吳...。永安元年冬(西曆二五八年)詔立五經博士,令將吏子弟就業,是為南京有國立學校之初桄。"
郭秉文. 郭秉文致为筹议请改南高为东南大学委员会函(中华民国9年4月10日)//南大百年实录(上卷):中央大学史料选.
中時電子報. . 国立中央大学官方网站.
(中文(台灣)?). "南京大學過去曾擔負了中國現代儒家思想復興基地的重任,至今仍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明。"
潘宁堡,陈绍英. .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网站.
(中文(简体)?). "南京大学校长:没有把南京大学留在四牌楼,这是我生平办错的第一件大事。30年前,我主持院系调整时,想到的外事活动只是社会主义阵营内各高等学校间的往来,没想到会有开放的一天,要接待从台湾乃至海外各地的校友回归母校。在这些老校友心中的母校是四牌楼,是那座建造时打算开国民大会的大礼堂,是给他们留下深深烙印的校内建筑和风光。这些因素我都没有考虑,只想到南京工学院的仪器设备大型笨重,搬到天津路的金陵大学找不到地方安置。这固然是时代造成的错误,但我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 南京大学新闻网.
(中文(简体)?).
. . 南京大学校友会网站. 1941
(中文(中国大陆)?).
. . 南京大学本科招生网.
(中文(中国大陆)?).
. . 学衡. 1922-06, (6)
(中文(香港)?).
王君; 罗静,秦刚,张云云,张辉. . 金陵晚报.
(中文(中国大陆)?).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官方网站.
(中文(中国大陆)?).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方网站.
(中文(中国大陆)?). "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
中国教育报. .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文(中国大陆)?).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奠就了其国内最高学府的泱泱风范,并一直是全国青年英才向往的求学圣地。在我国高校中,她培养了恢复高考制度后最多的两院院士"
,专述南京大学及分成院校历史变迁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大学本科创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