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 在abc中 ab ac,AB=AC=13,BC=10,AD⊥BC于D,求(1)AD,(2)S△ABC,(3)腰上的高

当前位置:
>>>如图,在△ABC中,∠C=2∠B,D是BC上的一点,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
如图,在△ABC中,∠C=2∠B,D是BC上的一点,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连接AE。(1)求证:∠AEC=∠C;(2)求证:BD=2AC;(3)若AE=6.5,AD=5,那么△ABE的周长是多少?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中考真题
证明:(1)∵AD⊥AB,∴△ABD为直角三角形,又∵点E是BD的中点,∴AE=BD,又∵BE=BD,∴AE=BE,∴∠B=∠BAE,又∵∠AEC=∠B+∠BAE,∴∠AEC=∠B+∠B=2∠B,又∵∠C=2∠B,∴∠AEC=∠C;(2)由(1)可得AE=AC,又∵AE=BD,∴BD=AC,∴BD=2AC,(3)在Rt△ABD中,AD=5,BD=2AE=2×6.5=13,∴AB==12,∴△ABE的周长=AB+BE+AE=12+6.5+6.5=25。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在△ABC中,∠C=2∠B,D是BC上的一点,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主要考查你对&&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即“勾”,“股”)边长平方和等于斜边(即“弦”)边长的平方。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应用于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求值问题。定理作用⑴勾股定理是联系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两个对象——数与形的第一定理。⑵勾股定理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从而深刻揭示了数与量的区别,即所谓“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第一次数学危机。⑶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证明与推理的科学。⑷勾股定理中的公式是第一个不定方程,也是最早得出完整解答的不定方程,它一方面引导到各式各样的不定方程,包括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另一方面也为不定方程的解题程序树立了一个范式。勾股定理的应用:数学从勾股定理出发开平方、开立方、求圆周率等,运用勾股定理数学家还发现了无理数。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较早的应用案例有《九章算术》中的一题:“今有池,芳一丈,薛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薛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几何?答曰:"一十二尺"。生活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较广泛,举例说明如下:1、挑选投影设备时需要选择最佳的投影屏幕尺寸。以教室为例,最佳的屏幕尺寸主要取决于使用空间的面积,从而计划好学生座位的多少和位置的安排。选购的关键则是选择适合学生的屏幕而不是选择适合投影机的屏幕,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视觉感受放在第一位。一般来说在选购时可参照三点:第一,屏幕高度大约等于从屏幕到学生最后一排座位的距离的1/6;第二,屏幕到第一排座位的距离应大于2倍屏幕的高度;第三,屏幕底部应离观众席所在地面最少122厘米。屏幕的尺寸是以其对角线的大小来定义的。一般视频图像的宽高比为4:3,教育幕为正方形。如一个72英寸的屏幕,根据勾股定理,很快就能得出屏幕的宽为1.5m,高为1.1m。2、2005年珠峰高度复测行动。测量珠峰的一种方法是传统的经典测量方法,就是把高程引到珠峰脚下,当精确高程传递至珠峰脚下的6个峰顶交会测量点时,通过在峰顶竖立的测量觇标,运用“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测定珠峰高程,配合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等方式,获得的数据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改正计算,最终得到珠峰高程的有效数据。通俗来说,就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在珠峰脚下选定较容易的、能够架设水准仪器的测量点,先把这些点的精确高程确定下来;第二步,在珠峰峰顶架起觇标,运用三角几何学中“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珠峰峰顶相对于这几个点的高程差;第三步,获得的高程数据要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的改正计算,最终确定珠峰高程测量的有效数据。直角三角形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可用Rt△表示,如直角三角形ABC写作Rt△ABC。 直角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如图,∠BAC=90°,则AB2+AC2=BC2(勾股定理)性质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如图,若∠BAC=90°,则∠B+∠C=90°性质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外接圆半径R=C/2)。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性质5:如图,Rt△ABC中,∠BAC=90°,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有射影定理如下:(1)(AD)2=BD·DC。(2)(AB)2=BD·BC。(3)(AC)2=CD·BC。性质6: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性质7:如图,1/AB2+1/AC2=1/AD2性质8: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性质9:直角三角形直角上的角平分线与斜边的交点D 则&&& BD:DC=AB:AC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在△ABC中,∠C=2∠B,D是BC上的一点,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614110665690595712398935883798388知识点梳理
:直角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b?=c?(勾股定理公式)
1.公式:S=0.5ah(a是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2.注释:三边均可为底,应理解为:三边与之对应的高的积的一半是三角形的面积。这是面积法求长度的基础。3.还有其他的公式如海伦公式等。
直角性质定理: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外接圆半径R=C/2)。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5.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其逆定理也成立,即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7.直角三角形直角上的角平分线与斜边的交点D&则BD:DC=AB:AC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如图,已知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相似的试题还有:
如图,在Rt△ABC中,∠ACB=90°,若BC=5,AB=13,则AC=_____;若CD⊥AB,垂足为D,则CD=_____.
在Rt△ABC中,∠ACB=90°,CD⊥AB于D,AC=6,BC=8,(1)求AB的长;(2)求CD的长.
在Rt△ABC中,∠ACB=90&,CD⊥AB于D,若AB=10,AC-BC=2,求CD的长.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13cm,BC=10cm,AD⊥BC,垂足为点D.点P,Q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点P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运动,速度为1cm/s,点Q从点C开始沿CA边向点A运动,速度为2cm/s,设它_百度作业帮
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13cm,BC=10cm,AD⊥BC,垂足为点D.点P,Q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点P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运动,速度为1cm/s,点Q从点C开始沿CA边向点A运动,速度为2cm/s,设它
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13cm,BC=10cm,AD⊥BC,垂足为点D.点P,Q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点P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运动,速度为1cm/s,点Q从点C开始沿CA边向点A运动,速度为2cm/s,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x(s).(1)当x为何值时,将△PCQ沿直线PQ翻折180°,使C点落到C'点,得到的四边形CQC'P是菱形?(2)设△PQD的面积为y(cm2),当0<x<6.5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当0<x<5时,是否存在x,使得△PDM与△MDQ(M为PQ与AD的交点)的面积比为3:5,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PC=10-x,CQ=2x要使四边形CQC'P是菱形,则PC=CQ即10-x=2x.解得x=.∴当x=时,四边形CQC'P是菱形;(2)过点Q作QE⊥BC,垂足为E,∵AB=AC=13cm,BC=10cm,AD⊥BC,∴由勾股定理可得AD=12cm.①当0<x<5时,∵QE∥AD∴△QEC∽△ADC,∴即,又PD=5-x,∴y=.即y=2+6013x,②当5<x<6.5时,y=.2-6013x;(3)当0<x<5时,PQ与AD交于M,存在符合条件的x.理由如下:过点Q作QF⊥AD,垂足为F,∵FQ∥PD,∴S△PDM:S△DQM=PM:QM=PD:QF=3:5,在Rt△QEC中,EC=CQocos∠ACD=,QF=DE=DC-EC=,PD=5-x,∴,解得x=,∴当x=时,△PDM与△MDQ的面积比为3:5
本题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问题解析:
(1)先表示PC、CQ,只有当PC=CQ时,四边形CQC'P是菱形,列方程求x即可;(2)过点Q作QE⊥BC,根据①0<x<5,②5<x<6.5,分类列出函数关系式;(3)存在.过点Q作QF⊥AD,垂足为F,根据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得S△PDM:S△DQM=PM:QM,由FQ∥PD,得PM:QM=PD:QF,把相关线段用x表示,列方程求x即可.当前位置:
>>>(1)(3分)如图①,在Rt△ABC中,∠ABC=90°,BD⊥AC于点D.求证:AB2=AD·..
(1)(3分)如图①,在Rt△ABC中,∠ABC=90°,BD⊥AC于点D.求证:AB2=AD·AC;(2)(4分)如图②,在Rt△ABC中,∠ABC=90°,点D为BC边上的点,BE⊥AD于点E,延长BE交AC于点F.,求的值;(3)(5分) 在Rt△ABC中,∠ABC=90°,点D为直线BC上的动点(点D不与B、C重合),直线BE⊥AD于点E,交直线AC于点F。若,请探究并直接写出的所有可能的值(用含n的式子表示),不必证明.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证明见解析(2)2(3) ①当点D在BC边上时,的值为n2+n;②当点D在BC延长线上时,的值为n2-n;③当点D在CB延长线上时,的值为n-n2。解:(1)证明:如图①,∵ BD⊥AC,∠ABC=90°,∠ADB=∠ABC,又∵∠A=∠A,∴△ADB∽△ABC 。∴,∴ AB2=AD·AC。(2)如图②,过点C作CG⊥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G。∵ BE⊥AD,∴∠CGD=∠BED=90°,CG∥BF。又∵,∴AB=BC=2BD=2DC,BD=DC。又∵∠BDE=∠CDG,∴△BDE≌△CDG(AAS)。∴ED=GD=。由(1)可得:AB2=AE·AD,BD2=DE·AD,∴。∴ AE=4DE。∴。又∵CG∥BF,∴。(3) ①当点D在BC边上时,的值为n2+n;②当点D在BC延长线上时,的值为n2-n;③当点D在CB延长线上时,的值为n-n2。(1)由证△ADB∽△ABC即可得到结论。(2)过点C作CG⊥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G,由已知用AAS证△BDE≌△CDG,得到EF是△ACG的中位线,应用(1)的结论即可。(3)分点D在BC边上、点D在BC延长线上和点D在CB延长线上三种情况讨论:①当点D在BC边上时,如图3,过点C作CG⊥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G。∵ BE⊥AD,∴∠CGD=∠BED=90°,CG∥BF。∴△BDE∽△CDG。∴。又∵,∴∴AB=nBC,BD=nDC,ED=nGD。∴BC=(n+1)DC,EG=ED。由(1)可得:AB2=AE·AD,BD2=DE·AD,∴。∴ AE=&DE。∴。又∵CG∥BF,∴。②当点D在BC延长线上时,如图4,过点C作CH⊥AD交AD于点H。∵ BE⊥AD,∴∠CHD=∠BED=90°,CH∥BF。∴△BDE∽△CDH。∴&又∵,∴∴AB=nBC,BD=nDC,ED=nHD。∴BC=(n-1)DC,EH=ED。由(1)可得:AB2=AE·AD,BD2=DE·AD,∴。∴ AE=&DE。∴。又∵CH∥BF,∴。③当点D在CB延长线上时,如图5,过点C作CI⊥AD交DA的延长线于点I。∵ BE⊥AD,∴∠CID=∠BED=90°,CI∥BF。∴△BDE∽△CDI。∴&又∵,∴∴AB=nBC,BD=nDC,ED=nID。∴BC=(1-n)DC,EI=ED。由(1)可得:AB2=AE·AD,BD2=DE·AD,∴。∴ AE=&DE。∴。又∵CI∥BF,∴。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3分)如图①,在Rt△ABC中,∠ABC=90°,BD⊥AC于点D.求证:AB2=AD·..”主要考查你对&&相似图形,比例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相似图形比例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相似图形:如果两个图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定相等,那么称这两个图形相似。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注:(1)相似比是有顺序的;(2)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两个相似三角形。主要性质:1.对应内角相等2.两个图形对应边成比例如果是正方形,则只要边长成比例就可以,所以所有的正方形,正三角形都相似长方形是长和高对应成比例3.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图形基本法则:1.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的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m:n,或写成AB/CD=m/n。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后项。2. 在地图或工程图纸上,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通常称为比例尺。3.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4.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a/b=c/d.5. 如果a/b=c/d,那么(a±b)/b=(c±d)/d;那么(a±kb)/b=(c±kd)/d;那么a/b±ka=c/d±kc6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7 如果AC/AB=BC/AC,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5-1)/2叫做黄金比。8. 长于宽的比等于黄金比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9. 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C’是形状形同的图形,其中10 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a&相似多边形。11.相似多边形的比叫做相似比。12.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若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相似,记作:△ ABC∽△DEF,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相应的位置上1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①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②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③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相似。14.相似多边形的性质:①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② 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或相似比等于面积比的算术平方根)。15.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16.位似图形上任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和周长比等于位似比,且面积比等于位似比的平方对应角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17. 相似具有方向性与传递性。18.位似是特殊的相似。比例: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要想判断两个比式子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例是不是相等。比例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代数学中常用的比例性质,主要包括合比性质、分比性质、合分比性质、等比性质以及它们的推广。这四条性质多用于分式的计算和证明,以及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中。其中尤其以等比性质的应用最为广泛。比例性质释义:1.合比性质:在一个比例等式中,第一个比例的前后项之和与第一个比例的后项的比,等于第二个比例的前后项之和与第二个比例的后项的比。例:已知a,b,c,d∈C,且有b≠0,d≠0,如果,则有。证明:2.分比性质:在一个比例等式中,第一个比例的前后项之差与第一个比例的后项的比,等于第二个比例的前后项之差与第二个比例的后项的比。例:已知a,b,c,d∈C,且有b≠0,d≠0,如果,则有。证明:3.合分比性质:在一个比例等式中,第一个比例的前后项之和与第一个比例的前后项之差的比,等于第二个比例的前后项之和与第二个比例的前后项之差的比。例:已知a,b,c,d∈C,且有b≠0,d≠0,如果,则有。证明:令,则,4.等比性质:在一个比例等式中,两前项之和与两后项之和的比例与原比例相等。例:已知a,b,c,d∈C,且有b≠0,d≠0,如果,则有。证明:令,则重要定理: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数字式,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可写成:1∶50,000,000或写成:1/50,000,000。2.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际距离。3.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出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500千米,或五千万分之一。比例线段:1.两条线段的长度比叫做这两条线段的比。2.在同一单位下,四条线段长度为a、b、c、d,其关系为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一般的,如果三个数a,b,c满足比例式a∶b=b∶c,则b就叫做a,c的比例中项。 比例的美术术语:比例通常指物体之间形的大小、宽窄、高低的关系;另外比例也会在构图中用到,例如你在画一幅素描静物就要注意所有静物占用画面的大小关系。在画素描的过程中要想把形画准就要注意比例了。把握比例的几个技巧:1.横着比:当你要画某一个物体的位置时就以此做一条贯穿整个画面的横线,看到所有在这条线上的物体。2.竖着比:做一条贯穿画面的垂线,注意观察所有在这条线上的物体。3.多看物体、少看画面:为的是形成观察的意识,抛弃大脑中的原始概念。看物体5秒,看画面2秒,眼睛要在画面和物体之间反复的观察比较。4.总的说就是放长线、看整体、多比较。把这些想象成经线纬线一样会比较简单;初学者要多画辅助线,等功底深厚了你会发现你画面中的辅助线会越来越少,而你心里假象的辅助线会越来越多。在构图中要注意的比例关系技巧:一般被画物占画面百分之八十左右,看上去饱满。人物相关比例:1.三庭五眼:发际线-鼻底-下巴为三庭,这三段之间每段的距离大约相等;耳根-外眼角-内眼角-内眼角-外眼角-耳根为五眼,它们之间距离大约相等。2.站七坐五蹲三半:一个站着的成年人身高大约等于他七个头长(站七),当他座上时就等于五个头长(坐五),蹲着时刚好是三个半头长(三头)。3.小孩的头部比例较大,站着时一般为三到四个头高。4.张开双臂,两个中指之间的长度大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5.手臂的长度为两个头长(腋窝-胳膊肘-手腕各位为一个头长)。6.手掌为三分之二头长。7.当举起胳膊时胳膊肘刚好到头顶。8.肩宽为两个头宽。9.脚掌为一个头长。10.男人肩比胯宽,而女人跨比肩宽。还有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多总结,多观察。这些都是标准人体比例,可以帮助初学者入门;也是艺术家创作英雄楷模人物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时的指导,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七个半头高。在现实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进行人物素描时就应当个别观察,抓住特征。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推广:过一点的一线束被平行线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①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证明思路:该定理是用举例的方法引入的,没有给出证明,严格的证明要用到我们还未学到的知识,通过举例证明,让同学们承认这个定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求同学们正确地使用它(用相似三角形可以证明它,在这里要用到平移和设三条平行线与直线1交于A、B、C三点,与直线2交于D、E、F三点法1:过A作平行线的垂线交另两条平行线于M、N,过D作平行线的垂线交另两条平行线于P、Q,则四边形AMPD、ANQD均为矩形。AM=DP,AN=DQAB=AM/cosA,AC=AN/cosA,∴AB/AC=AM/ANDE=DP/cosD,DF=DQ/cosD,∴DE/DF=DP/DQ又∵AM=DP,AN=DQ,∴AB/AC=DE/DF根据比例的性质:AB/(AC-AB)=DE/(DF-DE)∴AB/BC=DE/EF法2:过A点作AN∥DF交BE于M点,交CF于N点,则AM=DE,MN=EF.∵ BE∥CF∴△ABM∽△ACN.∴AB/AC=AM/AN∴AB/(AC-AB)=AM/(AN-AM)∴AB/BC=DE/EF法3:连结AE、BD、BF、C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S△ABE=S△DBE, S△BCE=S△BEF∴S△ABE/S△CBE=S△DBE/S△BFE根据不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的比可得:AB/BC=DE/EF由更比性质、等比性质得:AB/DE=BC/EF=(AB+BC)/(DE+EF)=AC/DF相似多边形: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个或多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判定:如果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如果所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定理1:相似多边形周长比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定理2:相似多边形对应对角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定理3:相似多边形中的对应三角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定理4: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定理5:若相似比为1,则全等。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定理6: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成比例。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定理7: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定理主要根据它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发现相似题
与“(1)(3分)如图①,在Rt△ABC中,∠ABC=90°,BD⊥AC于点D.求证:AB2=AD·..”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8097073417590195772527972374967938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b bc ac abc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