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1椎体内固定取出!!!用的是GSS- 2型脊柱固定内固定!!!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张啟维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
&张啟维&& 路奎元&& 王强&& 孙常太 &卫生部北京医院 骨科100730&摘要 目的:探讨椎旁肌入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1年5月,行腰椎椎弓根钉取出患者共65例,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并统计分析。结果:椎旁肌入路组,手术平均时间45±1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4%;传统入路组平均73±25 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椎旁肌入路行内固定取出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较少等优点,为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术式选择。关键词:椎旁肌入路& 椎弓根钉取出 微创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osterior paramedian approach in removing of pedical fixationZhang Qi-wei ,Sun Chang-tai,Zhang Yao-nan,Lu Kui-yuan *Orthopaedics Department of Beijing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ignificance of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in removing &pedicle screw fixation.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3 &and& May 2011,study group was 35patients used with& paraspinal muscles approach. Control group was 30 patients used& with traditional posterior midline approach . mean-operative time, mean-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used. Results: &in study group used with paraspinal muscle, mean operative time 45 ± 10min, mean blood loss :64 ± 25m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11.4%; in control group used with conventional& traditional approach, mean operative time :73 ± 25 mean blood loss: 220 ± 100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idence:23.3%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Conclusion: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for removing pedical fixation shows that less than mean-operative time, less &bleeding, less rates of complications. It provides a safe, effectiv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options.【Key words】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Pedicle screw removing&& Minimal invasive&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成为腰椎退变和脊柱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并日渐普及。内固定取出手术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目前,由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入路通常选择后正中入路,所以内固定取出一般选择与原后正中切口相同的显露途径。但由于初次手术导致脊柱后方解剖结构发生变化,解剖层次不清,选择原后正中切口常导致取出难度增加,甚至损伤神经硬膜,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减少取出过程中风险成为脊柱医生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选择经椎旁肌入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钉取出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探讨椎旁肌入路在椎弓根钉取出中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一、&&&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5月北京医院骨科行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患者临床资料。选择其中65例患者,男24例,女41例,平均年龄58.5(45~65岁)随机分成2组,依据入路不同分成:椎旁肌入路组35例,传统入路组30例。入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术前疾病、平均每例患者螺钉取出数量、螺钉取出距初次手术时间经统计学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表1患者一般资料&椎旁肌入路组传统入路组例数3530男/女15∕2012∕18平均年龄56.5±2.060±4.5腰椎810腰椎退变疾病2720椎弓根钉节段分布L1~S1L1~S1平均每例手术椎弓根钉取出数量4.39±0.64.84±0.8距初次术后取出平均时间(年)2.7±0.82.2±1.4两组间比较P值>0.05二 手术操作:两组患者体位相同,均俯卧位于骨科床上,腹部悬空。椎旁入路组:取原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自腰背筋膜表面潜行分离皮下组织至后正中线旁开约2~3 cm,根据术前影像学及临近解剖结构寻找并确定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一般在后正中线旁开1.5~2 cm即为肌间隙。切开腰背筋膜,手指钝性分离肌间隙直达椎弓根钉螺帽或连接棒表面,如遇见肌间血管穿支可行双极电凝止血,然后剥离螺帽及连接棒表面瘢痕及假膜,显露螺帽、连接棒及横连,应用专用椎弓根螺钉取出器械,依次将螺钉取出。彻底冲洗,骨蜡填塞钉道,彻底止血。缝合关闭肌间隙表面腰背筋膜,肌间隙肌肉自然对合,封闭死腔。逐层关闭皮下、皮肤,术毕。术中不留置引流管。传统入路组:采用原后正中切口入路,切口沿后正中线切开皮肤、皮下,切开两侧多裂肌之间的瘢痕,沿后正中线将两侧多裂肌向深面两侧剥离。显露层次与初次手术基本相同。但在剥离过程中,往往由于后方结构常在初次手术后出现缺损,正常解剖标志很难找到,故沿多裂肌小心剥离至一定深度接近或靠近椎管位置后再向两侧剥离,显露两侧螺钉螺帽及连杆,应用专用取出器械取出螺钉,彻底冲洗,骨蜡填塞钉道止血,缝线对合两侧多裂肌。缝合腰背肌筋膜,在关闭腰背筋膜前在多裂肌深面留置一枚引流管,以避免创面渗血压迫神经硬膜。逐层关闭皮下、皮肤,术毕。术后3天内拔除引流管。三 观察指标& 选择患者平均每例手术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估。手术时间计数以皮肤切开至腰背筋膜关闭缝合为时间计数起止点。手术出血量包括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因椎旁入路组术后均未放置引流,故椎旁入路组手术出血量以只计算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切口愈合不良、、神经硬膜损伤等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四、统计学处理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成组样本的t检验,校正水平为P值取0.05。结果椎旁肌入路组:手术平均时间45±1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传统入路组:手术平均时间73±25 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两者比较,手术时间有明显差异,前者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P&0.05,表2 x±s)。两组手术平均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表2( x±s)&椎旁肌入路组传统入路组例数3530手术平均时间45±10min73±25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64±25ml220±100ml&&P&0.05经统计学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例数3530皮下血肿30切口愈合不良1102神经硬膜损伤01并发症发生率(%)11.4(4/35)13.3(4∕30)P>0.05&讨 论&&&&&一 后正中入路的不足腰椎后部椎旁肌主要由多裂肌和最长肌构成,并受脊神经后支节段支配,主要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1]。传统后正中入路需要将棘突两侧的多裂肌从棘突椎板等骨性结构表面剥离,术中为置入椎弓根钉往往需要长时间牵拉两侧多裂肌。有研究表明,剥离和牵拉会导致肌肉本身损伤及肌肉失神经支配[2]。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腰肌瘢痕愈合,术后出现平背畸形、腰背痛等几率增高[3]。总之,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肉破坏较大,导致出现术后医源性下腰痛几率增加。目前,内固定取出手术通常选择原始后正中入路。当行椎弓根钉取出时,如果再次沿原切口剥离多裂肌势必带来多裂肌再次剥离及牵拉损伤导致术后肌肉功能减退,增加术后出现医源性腰背痛几率[4][5]。另外,选择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时,由于后路正常解剖结构瘢痕愈合,肌肉发生变性,导致解剖层次常常不易辨别。而且,后方棘突、椎板等骨性结构常常在初次手术时被破坏甚至被切除,增加了手术区域显露难度。与未经过手术的正常椎管内结构相比,初次手术后骨性椎管常遭到破坏,椎板、黄韧带、小关节常常缺损,椎管内神经、硬膜缺乏骨性结构保护,往往被大量瘢痕所包绕,解剖层次不清。上述变化导致在施行后正中入路手术时,神经、硬膜发生医源性损伤几率大大增加。内固定取出后,由于创面大,渗血多,神经、硬膜由于缺乏骨性保护,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几率增加,常需要留置引流管预防硬膜外血肿。因此,行原切口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内固定取出,存在一定难度、风险较多。基于上述因素,医生及患者均不愿行内固定取出手术,导致内固定长期留存体内,对患者造成生理、心理负担。文献报道,内固定在体内长时间留存可能会导致一定风险[6]。为减少或避免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给患者及医生带来的风险,减少医源性损害,行椎弓根螺钉取出时需要改变原手术所采用的后正中入路。二 椎旁肌入路的特点及应用Wiltse等于1968年[7]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椎旁肌入路。这种经肌间隙的入路比较简单,可不需剥离肌肉,术后肌间不形成瘢痕组织;可直到关节面和横突,可作为不需要椎管减压时经椎弓根置钉和单个或多个脊柱节段后外侧融合入路。国内,2010年,邹德威[8]等报告将椎旁肌入路用于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治疗。并认为此入路行椎弓根钉置入可以做到不切断、剥离肌肉,术中出血量少。显露容易,避免剥离,缩短术中显露时间。手术切口小,更加微创。无需强力牵拉椎旁肌,避免肌肉损伤、水肿;术后腰部肌肉力量无下降,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缝合腰背筋膜后肌肉紧密贴附,肌间隙可完全封闭,不留死腔,术后切口渗血少,引流量少。将椎旁肌入路取代原后正中入路切口,用于椎弓根钉取出,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三 椎旁肌入路应用体会本组研究表明:与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椎弓根螺钉取出方面,椎旁肌入路手术时间为45±10min,后正中入路手术时间为73±25min。两组行统计学比较,椎旁肌入路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说明椎旁肌入路由于选择椎旁肌结构在初次手术时未发生明显破坏,属正常解剖结构,利于术者显露椎弓根螺钉,便于取出。另外术中由于切口关系可直视下取出,避免过度牵拉椎旁肌,降低了取出难度进而缩短了手术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方面比较:椎旁肌入路组为64±25ml,后正中入路组为220±100ml。两组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椎旁肌入路肌肉剥离少,对周围血运破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本组研究显示:椎旁肌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并发症统计入组的样本量较少有关。但后正中入路组发生2例,神经硬膜损伤1例,而椎旁肌入路组无发生及神经硬膜损伤病例。两组比较统计学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但客观上椎旁肌入路组由于直接显露螺钉,显露过程及螺钉取出过程均避开椎管,因此出现及神经硬膜损伤几率较低。因此,从安全性方面来说,椎旁肌入路安全性明显优于原后正中入路切口。另外,椎旁肌入路组术后出现皮下血肿3例,而后正中入路组0例,说明椎旁肌入路由于常规不放置引流管,因此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几率高于后正中入路常规放置引流管组。这说明,引流管有利于减少术后皮下血肿发生。椎旁肌入路手术后要依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留置引流管。& 关于椎旁入路组患者术后腰肌功能评估,术后腰部疼痛程度是否优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本文未作研究。理由是行椎弓根螺钉取出患者螺钉取出原因多样,初次手术对脊柱后柱结构破坏差异较大,无法保证术后腰肌评分结果及疼痛程度评分完全受手术入路影响。故只能在今后的实践中,再进一步分析总结。总之,对于椎弓根钉取出手术,椎旁肌入路明显优于原后正中入路,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地活动,提高临床疗效。可作为一种更佳的入路选择用于临床椎弓根螺钉取出,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等优势,更符合微创理念。参考文献&1.&&&&& 方向前 胡志军范顺武 等 胸腰段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内固定的比较研究.中华骨科杂志 卷 第4期 315-3192.&&&&& Boelderl A,Daniaux H,Kathrein A,etal.& Danger of damaging the medial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rami of spinal nerves during a dorsomedian approach to the spine[J].Clinical Anatomy,3.&&&&&&& 胡庆丰 徐荣明 潘浩 等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中华创伤杂志 2010年 7月27卷第7期 898-9014.&&&&&&& Kim KT,Lee SH,Suk Ks,et al.The quatitative analysis of tissue injury markers after mini-open lumbar fusion.Spine,-7165.&&&&&&& Stevens KJ,Spenciner DB,Griffiths KL,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and conventional open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restraction prsssure studies.J spinal Disrod Tech,-86.6.&&&&& Denaro V,Papapietro N,Sgambato A.et al. Periprosthctic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of titanium and titanium-based alloys as a cause of spinal fusion failure.& Spine,2008, Vol33: 8-13.7.&&&&& Wiltse LL,Bateman JG,Hutchinson RH,et a1.The paraspinal sacrospinalis-splitting appmach to the lumbar spine.J Bone Joint surg(Am), 19—926.8.&&&&&&& 邹德威 吴继功 谭荣 等 中华外科杂志 卷 4期 271-275&&&
发表于: 19:38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张啟维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张啟维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张啟维大夫提问
张啟维的咨询范围:
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的传统和微创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的手术矫正
脊柱骨折传统和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
骨质疏松、骨关节炎、肩周炎非手术治疗,膝关节,腕关节创伤及关节炎,膝关节骨关节炎非手术治疗,髋关节手术治疗
姆外翻微创手术治疗,骨肿瘤诊断治疗,脊柱结核,脊柱畸形诊断,老年骨病等等。gss系统脊柱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单位:524001 广东湛江,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430080 湖北武汉,武钢总医院骨科【摘要】&
探讨gss系统脊柱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gss系统脊柱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5例。结果
随访12~24个月,术后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cobb角、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恢复。gss治疗4周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无医源性神经损伤、无切口感染、无断钉、固定器松动,以及术后矫正丢失。结论
该技术大大简化了手术操作的难度,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及术后矫正丢失。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gss系统;植骨
  gss system spi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s
  hu zibing,sun chengjun,wang zhihao,et al
  depatment of orthopedics,affiliated hospital,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01depatment of orthopedics,general hospital of wu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wuhan 430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for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 with general spine system(gss).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bone fusion and gss internal fixation.results& follow-up 12 to 24 months,the front after vertebral compression height and lumbar posterior margin compression height and cobb angle were better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area of the spinal canal recovery.gss for four weeks had significantly functional recovery without iatrogenic nerve injury,wound infection,nails or fixed broken loose and after correction for the loss.conclusion& this greatly simplified the surgical procedure and reduce the difficulty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pedicle screw loosening and fracture correction after the loss.
  【key words】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general spine system;bone fusion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且常伴脊髓损伤。其治疗包括恢复椎体的高度与脊柱生理弯曲,重建脊柱稳定性,以解除其对脊髓神经的压迫。
  应用gss(general spine system,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该病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技术。2004年2月~2009年1月,我科采用了gss系统脊柱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摘自:   
更多关于“gss系统脊柱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您的位置: &
脊柱胸腰段骨折GSS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观察
摘 要: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脊柱损伤型骨折,导致骨折的原因多为过度承受外力所致,并且容易伴随脊髓损伤和椎体滑脱,临床治疗主要通过纠正患者脊柱的生理弯曲,恢复椎体的正常高度,消除脊髓神经所受到的压迫,使脊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经后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对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而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尤为关键[2],我们观察分析5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GSS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优质期刊推荐椎体间植骨融合与cage植骨融合联合GSS-Ⅱ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比较--《广州医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椎体间植骨融合与cage植骨融合联合GSS-Ⅱ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
比较后路单纯椎体间植骨融合与cage植骨融合联合GSS-II(general spine system,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回顾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手术治疗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病人。抽取资料完整的32份病例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其中A组(cage+植骨)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37~66岁,平均48.3岁,病程0.5~6年,平均2.6年。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型,I度9例,II度8例。B组(单纯植骨)共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38~71岁,平均51.4岁,病程0.8~6.3年,平均3.2年。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型,I度8例,II度7例。对比两组病人以下指标:JOA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影像学(Taillard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所得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A组随访7-21个月,平均14.5个月。B组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病人术后或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之间术后或随访的JOA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结果:两组术后即刻及随访终末的Taillard指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间术后即刻的Taillard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随访终末时两组病人的Taillard指数较术后即刻均有丢失,A组丢失少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术后及随访终末的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后即刻的相对椎间隙高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随访终末时,A组在相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上要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融合率方面,到随访终末时治疗组17例融合,融合率100%,对照组14例融合,1例未融合,融合率9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后路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cage植骨融合联合GSS-II治疗腰椎滑脱都可以充分减压,达到满意复位,重建脊柱生理序列和稳定性,在融合率、症状改善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cage组效果较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687.3【目录】:
中文摘要3-5英文摘要5-7前言7-8材料与方法8-11结果11-13讨论13-18结论18-19参考文献19-22附图22-27附表27-29综述29-39 参考文献36-39致谢39-4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钟润泉;徐国洲;张国超;;[J];当代医学;2009年19期
梅荣成,杨述华;[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1期
谭俊铭;叶晓健;冯水云;袁文;梁再跃;贾连顺;何海龙;李家顺;;[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12期
龙厚清;Kazumasa U刘少喻;李佛保;万勇;陈立言;廖威明;;[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6期
杨大龙;申勇;张英泽;董玉昌;孟宪国;丁文元;曹俊明;;[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6期
陈世忠;;[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年05期
涂强;丁焕文;刘宝;易灿;王虹;沈健坚;曾锁林;徐国洲;;[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年05期
范宏斌,王全平,刘欣,郑永宏,马真胜,金格勒;[J];颈腰痛杂志;2000年01期
应航,陈立,詹红生,井夫杰,吕荣坤;[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侯树勋;史亚民;吴闻文;刘汝落;姚长海;吴克俭;;[J];中华骨科杂志;1998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民选;[J];安徽医学;2002年06期
翟江华;闫开文;谭建华;;[J];安徽医药;2010年10期
许常永,杨庆琳,朱祥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张风华;;[J];按摩与导引;2006年04期
戴德纯;房敏;严隽陶;;[J];按摩与导引;2006年07期
塔依尔江·举来提;瓦力斯·尼亚孜;王浩;;[J];北京医学;2010年10期
黎新宪;陈安平;肖筱武;付开珍;谢军;;[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夏世银;王全美;薛治宇;;[J];重庆医学;2010年05期
刘鹏,赵建华,范伟力,刘明永,李远安;[J];创伤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潘良春;黄彰;江华;;[J];创伤外科杂志;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启友;张伟;;[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郭龙;陈建;;[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许峰;朱凌;王小娟;蒋正文;刘修华;邹季;;[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林定坤;张琥;杜炎鑫;陈博来;;[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莫景木;杨渊;陈海涛;马志芳;张海;韦庆;黄巍锋;;[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谭远超;刘峻;张恩忠;张卫;李金健;;[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凤;[D];复旦大学;2011年
刘斌;[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阮狄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王欢;[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秦德安;[D];山东大学;2006年
周志宏;[D];中南大学;2006年
王锡阳;[D];中南大学;2006年
成俊;[D];四川大学;2006年
刘耀升;[D];浙江大学;2007年
林冬;[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庞良龙;[D];泰山医学院;2010年
曹忠;[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乙胜;[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彦杰;[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严盈奇;[D];浙江大学;2011年
郑泽龙;[D];吉林大学;2011年
王斌;[D];暨南大学;2011年
许鸿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高小强;[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王飞;[D];复旦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雄生,贾连顺,倪斌,袁文,陈华江,李玉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7期
徐阿炳,陈长松,裴斐,黄志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年01期
寇万福;[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年02期
谭俊铭,冯水云,梁再跃,杨德兴,徐伯城,吴群峰,许祖福;[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年06期
郝定均,温世明,窦榆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3期
温世明;郝定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4期
陈鹏;叶君健;林建华;许卫红;张文明;朱夏;;[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9期
毛路;刘栋;郝剑;沈忆新;;[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03期
朱强;周健;许刚;张富国;;[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10期
王建顺;王新虎;刘继军;左春光;张国华;姚福东;杜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国良,尹西平;[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侯铁胜,石志才,傅强,赵杰,贺石生,李明,张子峰;[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01期
叶桂峰;林其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1期
陈常华;杨缚龙;黎斐文;向宏富;;[J];西部医学;2007年05期
宁宇;李奎;崔冰;魏新军;万霞;徐向峰;宁鸽;张冰;;[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25期
付兴才;邹应贵;宋正宇;王新;;[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羊国民;郭德全;徐国平;张志士;孔德宏;;[J];临床骨科杂志;2008年03期
徐可江;程仁发;李河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王忠春;陈明辉;陈秀林;;[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02期
魏新荣;移平;杨峰;谭明生;史贵训;;[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素魁;王振强;蒋华富;张玉兴;陈劲松;;[A];2009第一届贵州骨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贺永雄;刘斌;张沛;祝勇;常志强;;[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高建清;滕红林;杨胜武;王靖;陈鑫;朱雄白;叶澄宇;陈雷;;[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高建清;滕红林;杨胜武;王靖;陈鑫;朱雄白;叶澄宇;陈雷;;[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李波;罗春山;周焯家;彭智;赵伟峰;;[A];2009第一届贵州骨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李军民;任云峰;吴中雄;贾福;张仲子;;[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张宏其;陈凌强;陈静;王锡阳;胡建中;郭超峰;邓展生;龙文荣;;[A];第16届全国脊柱&四肢矫形外科(骨科)康复学术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朱大成;陈君生;孙伟;高建伟;;[A];第16届全国脊柱&四肢矫形外科(骨科)康复学术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刘国辉;杨述华;杜靖远;郑启新;邵增务;王洪;肖宝均;;[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移平;谭明生;杨峰;韦宏宇;;[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许卫红;[N];福建科技报;2000年
邢飞;[N];抚顺日报;2008年
北京天坛医院疼痛中心刘延青;[N];健康报;2006年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俞兴;[N];健康时报;2006年
高国起;[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王继荣 黄余红;[N];中国医药报;2006年
本报记者  靖九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李霁 王兵;[N];中国医药报;2003年
通讯员 段军军 曾理 记者 冯竞;[N];科技日报;2006年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袁博;[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语;[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蒲小兵;[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张劲松;[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郭永飞;[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徐宏兵;[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王凤蕊;[D];北京大学;2008年
程永耿;[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任大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3年
郝勇;[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郑燕平;[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超;[D];山东大学;2005年
艾杰;[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吴国忠;[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郭浩山;[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袁志根;[D];中南大学;2008年
秦彦超;[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余先;[D];中南大学;2010年
黄宗良;[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谭锋;[D];中南大学;2013年
谢学虎;[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柱固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