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去年的外省文科录取分数线分别是多少?

近五年湖北省高考重点文科试析
最近我搜集了从2002年到2006年的湖北省高考信息,包括重点线和各重点高校第一志愿投档分数段,还有部分年份的一分一挡(02年是五分一挡)等数据。2001的数据其实我也有,但是是纸质的书,也不在我手头,故未采集。本来是要结合这些数据做一番研究的,无奈我的统计学知识基本为零;再加上导师逼命——其实是我自从进入武大以来从来没有面对如此大的学业压力,无奈只好草草的做一点分析好了。由于我本人读文,所以能力所限,只作文科重点高校方面的分析。
首先看看重点高校的招生计划。其实招生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显性的就是摆在每年招生目录上所列出的招生计划,而隐性的乃是哪些学校是重点院校。
为什么要把哪些学校是重点院校放在招生计划里进行讨论,就是这实际上是一个很能忽悠人的点。通过比对2002年到今年的招生计划就会发现,一批重点院校每年都会出现不少新面孔。我没有太仔细的比对,但是有心人一定会发现这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点,关键在于重点院校的资格。按照现在的标准,凡是教育部直属(严格的说应该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和211工程高校都是当然重点,还有为数不多的经过省教育厅批准在一批录取的学校。其实那些经过省教育厅批准的学校,主要是湖北省的学校,具体说来就是湖北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两家。这两家既非教育部直属也非211工程,如果拿高校一些常规标准来衡量,这两家寒碜得不行。比如,博士点,2002年湖北大学一个都没有,但是它仍然凭借省厅开绿灯能和北大一起忝列重点。还有些学校,比如湖北中医学院,当时在理科招生计划中,有些专业在一类录取有些专业在二类录取。(一类录取的是本硕连读的专业。)而这为数不多的学校,都是在省内具有一定地位的,可以说他们一本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没有太多非议。附带说一句,湖北中医学院招文科生,在2002年其所有招文科专业都在二批;而今年已经有一批招的专业了,这正好就是新面孔的例子。
核心在于211工程的院校,因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变动不大,一直都稳定在那70多所。211工程机制是一个竞争机制,每一年都会有可能新的学校入选,而入选的资格很大程度跟学校所在省的财力很相关。比如第一次评211,湖北省的华中师范大学就没有评上;而相对差一些的华南师大就入选了。就水平来说,既然华南师大能上华师就更能上了。但是211要求学校所在的省也要拿出钱来,这对于湖北这样一个教育大省、经济财政穷省来说,已有的省部共建7所已经是很大的包袱了,再要它掏出腰包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说一个可怜的例子,在评985的时候,武大当然入选,而华工就成了问题。华工跟武大素来等级平齐,湖北省好容易答应教育部省部共建985,拿出4个亿,再要省里拿4个亿给华工实在是难以做到。但是教育部长出自华工,总不能不给这个面子,让华工的等级低于武大。只好再让武汉市财政拨1亿,形成省部市4+3+1,才算是凑足了8个亿。所以,在第一次评211的时候,湖北只供应了武大、华工、武汉理工和中国地大四家最强的,导致了华师的落选。也就是说,本不属于教育部的学校可以通过211机制跻身重点门庭,而财力充足的省份又可以全力支持那些有机会的学校上211。广东省在评985时,面对教育部只能给3个亿的情况下自己掏了5个亿让中山大学上到了8亿这个档。如果这个等级不是太森严的话,我相信要广东省拿13亿跟北大清华平起平坐估计也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211评定机制下,那些有钱的省份可以尽可能多的保送自己的学校成为211。于是,经过几轮211评定,我们就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面孔重点院校出现在一本招生计划里。而与此相对的则是招生计划的总数在不断下降。
现在已经很难查到2002年的招生计划了,但是我有一个大概印象,文科一本好像是5800左右。通过查2002年分数段,过重点的人数大约是7000人。而重点线是按照计划人数的120%划的,正好和5800相差无几。03、04年我暂时无从考稽,但是到2005年,文科一本计划就锐减到年是5075;到了今年仅有4807人。当然,最近两年,小语种——文科生的一部分,作为单独录取,还有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等,算上这些2002年没有的录取名目,总体招收的重点线人数可能不会低于2002年的数。或许绝对数字并没有减少,但是即便是保持着原招生规模甚至略有增长的模式来看,由于报考群体的急速增加——2002年全省文科考生8W人,今年是16W,重点的招生规模至少相对而言是下降了。
一方面是招生规模的相对甚至绝对的缩水,另一方面是原本不是重点的混进了这个圈子——其中不乏确实比较差的学校,比如天津农学院,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德云社高峰的博客,他就此校的;这就使得文科重点必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想上好学校需要更多的努力;而相对于往年而言,刚刚过重点能读的学校很可能不如往年。当然,我们排除报志愿扎堆而言,只是从宏观上存在这样的逻辑。
第二,我们来看看重点分数线。2000年是535,2001年重点线是524,2002年是527,2003年是516,2004年是536,2005年是506,2006年是545,今年是525。就这些分数而言可以说是高位振荡,峰值与谷值相去近40分。可以讲,除了2001年对2002年以外,没有任何一年的分数对后一年有参考价值。实际上这对于考生估计分数是非常不利的。好在现在包括重点在内都是出分报志愿(我们2002年是估分报重点),不然会多造就很多冤死的和复读的。看到今年的分数,对于我这个2002年高考的人来说,总有一种回归正常的感觉。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正常不正常。2002年以前湖北省尚且参加全国统考卷,而自从2003年以后都是湖北省自己命题,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2002年以前的分数对于后来者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我们不可能设定每年的考生整体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重点线的高位振荡只能说明:湖北省对于出高考题或者经验不足,或者比较随意,不太注意历年考题难度的均衡性。为什么我说把分数振荡主要归结于题目难度的变化?可以以分数线最低的2005年为例,当年数学出的出奇的难,一般高中里理科生能过100都是高分,直接导致了文理科重点线的下滑。而2006年之所以文科重点线又疯长到545,多半是领导们一拍大腿说题目去年出难了,今年要简单一点,就简单成这样了。
尽管现在是出分报志愿,但是对于高考前的考生来说,这种不具备参考价值的历年分数线以及随之带来的各个高校每年振荡而不具参考性的录取线是很不利的。因为即使一个考生平时成绩一直稳定在一个分数位上,他也不知道这个分数位能不能过重点,能上那所学校,因此很容易在那到高考分后也很迷茫自己能上哪所学校。而除了分数值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客观标准能够衡量一个考生的水平,毕竟除了高考,没有也不可能有全省规模的联考来告诉考生在全省处于一个什么名次。考生所能弥补的只有在自己的县区里看自己的名次,再根据经验看往年该县区怎样的名次能上怎样的学校,但各县区不可能每年考的水平一样,导致这种估计是非常不准的。这实际上干扰了考生最终填志愿。
最后我想做一点若干高校这五年来的分析。这种分析主要是基于各校每年招生人数和报考情况而言的。选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这12所我各人认为目前国内最好的文科学校作为分析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按各年重点线:527&&&&&&&&&
516&&&&&&&&&&
536&&&&&&&&&
506&&&&&&&&&&
从各校招生人数来看,北大、人大、复旦、南大、武大和川大每年招收人数相对稳定,浮动一般不超过10%。而北师、中山和厦大虽略有波动,但整体招生人数的趋势是在增加。吉大、浙大和南开三家在湖北省招生则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南开是2005年开始下降,而吉大和浙大则是在2003年下降后一直维持招生规模。总体来看,除了北师的招生略显不规则之外,其他各校最近几年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受分数振荡的影响最小,无论当年重点线多高或者多低都能维持录取的高分段。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大学竟然在2004年超过北大占领了文科录取分的制高点。这两所学校应该是代表国内文科最高水平的,他们占据前两名应该说没有必要争议。尽管人民大学被谑为中共中央第二党校,但是其在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诸多文科领域的领先地位是不可抹杀的。
相对而言,包括复旦和浙江大学这样的名校,在2004年也没有在第一志愿招满;南京大学则是勉强招满。04年复旦的高录取分数或者是放弃了6个志愿(当年第一志愿报考复旦过重点的只有7人,分数全部在584以上,而复旦招13人)或者是以第二志愿补足的。
有意思的是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厦门大学则充当了填补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空挡的位置。三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在重点线空前高涨的2004都达到了五年来录取的最高分数,这些分数在当年横向来看也是相当高的。可能是厦门和广州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激发了考生的向往,使得尽管厦大和中山在文科并不见得比得上武大也成为优秀考生的一大重要备选方案。
南开大学和吉林大学显然是不太受到湖北考生的青睐,除了南开大学在去年毫无朕兆的分数走高外,这两校即便是在考生哀嚎遍野的2005年也没能达到中山和厦门大学的分数。大概是天津和东北的环境制约了考生的欲望。
北师的分数则带有大小年的症状。
武大作为本土最好的文科大学属于典型的备选方案,在分数正常或者很低的年份,武大分数很一般,但是在重点线很高的两个年份武大的分数线也出奇的高:04年仅次于北大人大复旦北师;而在06年则是仅次于北大人大南大南开。一个招500多人的武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只能归功于当年考分过高,考生害怕投外省好校落榜,便扎堆武大这个根据地。毕竟它往年都分数平平,又据有海量的招生计划,实为高分年份的备选最佳方案。
由此看来,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我省的地位并非牢不可破,一旦分数线走高就有可能出现2004年那样大量生源流向中山、厦大和川大的情况。但是从2005年高重点线的情况来看,2004年的情况可能带有一种偶然。因为,经过了01、02年连续的风平浪静,似乎考生对分数线突然涨到这个高度没有心里准备,在投报志愿的时候仍然有些畏缩。加上当年是第一年出分报志愿,好像可以往年的分数就基本可以决定考生能上哪些学校,加之这一年分数又远远高于前两年,以至于到底往年的分数具有多大参考价值也成了问题,这写似乎更加促使考生们担心自己分数不够高而掉档。随着对出分报志愿机制的适应,2005年的高重点线并没有导致华东名校生源流向东南的情况。就一般水平而言,厦大、中山和川大的分数略低于武大。
复旦则背负着全中国的声誉,宁可招第二志愿或者放弃计划也要保证高分段生源。但是,估计湖北省考生很少有人能牛到把复旦填在第二志愿上,所以放弃计划的可能性更大。想上复旦的同志们还是好好准备考高分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高考文科录取人数最多的20个主流大众专业解析
日 09:18来源:高校招生杂志
【新闻学】
专业印象:
客观来讲,新闻教育的繁盛的确为新闻媒体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人才曾一度紧缺的局面。可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曾对国内40家知名新闻单位发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单位的一般编采人员岗位已达到或趋于饱和。目前,省级新闻媒体还有就业空间,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新闻媒体就业机会更多,而中央级新闻媒体就业难度更大。
近几年,新闻学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许多媒体还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
究其因,传统的新闻教育出了问题,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综合、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步接轨国际,各个传媒集团不断整合,推陈出新,市场的竞争加剧,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
新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大众传播学等。
本刊2010年2期《广闻天下 撒播信息》一文对该专业有相关介绍。
实力院校链接:
1.获得新闻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高校有:
、复旦大学、广西大学、河北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江学院、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
2.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高校排名(年)前10名高校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
【金融学】
专业印象:
金融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接触的。现在,老百姓的投资理财越来越离不开金融了。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金融更可谓重中之重。
金融学专业一直以来都占据热门专业的一席之地,即使经济危机,也丝毫不能动摇它的强者地位。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如今,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向综合性质发展。这在无形中缩小了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据说在某个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小语种等。
金融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中央银行业务、金融工程学、国际会计、外汇业务、哲学、外语、经济法、会计学、统计学等。
本刊2009年12期《财智双全 &牛&途坦荡》、2010年6期《&财&花依旧笑春风》对该专业有相关介绍。
实力院校链接:
1.获得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高校有:
北京工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2.参看应用经济学学科评估高校排名(年)前10名高校。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臧文娟]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 &&&&&&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2012中国大学法学TOP30:1中国人民大学,2北京大学,3武汉大学,4中国政法大学,5吉林大学,6复旦大学,7南京大学,8清华大学,9西南政法大,10华东政法大,11中山大学,12北京师大,13厦门大学,14中南财经政法大,15华中师大,16浙江大学,17南开大学,18华中科大,19上海交大,20西北政法大,21四川大学,22苏州大学,23湘潭大学,24南京师大,25东北师大,26重庆大学,27华东师大,28湖南大学,29西安交大,30外交学院。-法科生小站-人人小站
2012中国大学法学TOP30:1中国人民大学,2北京大学,3武汉大学,4中国政法大学,5吉林大学,6复旦大学,7南京大学,8清华大学,9西南政法大,10华东政法大,11中山大学,12北京师大,13厦门大学,14中南财经政法大,15华中师大,16浙江大学,17南开大学,18华中科大,19上海交大,20西北政法大,21四川大学,22苏州大学,23湘潭大学,24南京师大,25东北师大,26重庆大学,27华东师大,28湖南大学,29西安交大,30外交学院。
2012中国大学法学TOP30:1中国人民大学,2北京大学,3武汉大学,4中国政法大学,5吉林大学,6复旦大学,7南京大学,8清华大学,9西南政法大,10华东政法大,11中山大学,12北京师大,13厦门大学,14中南财经政法大,15华中师大,16浙江大学,17南开大学,18华中科大,19上海交大,20西北政法大,21四川大学,22苏州大学,23湘潭大学,24南京师大,25东北师大,26重庆大学,27华东师大,28湖南大学,29西安交大,30外交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