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下册人教版初二英语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一个列子怎么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基础训练 1-13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0.33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基础训练 1-13课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基​础​训​练-3​课​ ​
​
​六​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练习卷!还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卷!_百度作业帮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练习卷!还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练习卷!还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试卷班别 ______
姓名 _______
分数______
同学们,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相信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知识,下面这些练习,请你认真完成,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做完记得还要认真检查哦!一、填空题.(13分)1、3立方米60立方分米=(
3500毫升=(
)升⒈2升=(
)立方厘米
6.25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2、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它的字母公式是v=(
).3、一个圆柱体,把它削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
).4、一个圆柱体,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与这个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
).5、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侧面积是(
),表面积是(
).6、圆柱的侧面展开可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7、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6分米,圆柱的高是(
)分米.8、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8平方厘米,它的高是(
).9、一个圆柱侧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
).10、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之和是48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11、圆柱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v =(
).12、把一个圆锥体浸没在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盛有水的容器里,水面升高4厘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二、判断题.(6分)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2、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圆柱体的体积就扩大4倍.
)3、如果圆柱体的高与底面周长相等,那么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4、圆锥体底面半径3分米,高1米,它的体积是
×⒊14×3×1=9.42立方分米. (
5、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相等.
)6、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可盛水1立方分米,我们就说玻璃杯容积是1升.
)三、选择题.(7分)1、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6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
).① 圆形
③ 正方形2、一根圆木锯成三段,一共增加(
)个面.① 2
④ 63、一个圆锥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
)立方厘米.①6.28
④ 37.684、(1)做一节圆柱形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的(
(2)做一只圆柱形的柴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
(3)一只圆柱形水桶能装多少升水,是求水桶的(
(4)一段圆柱形铁条有多少立方分米,是求这段铁条的(
).① 表面积
④ 容积5、用一个高36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水的高度是(
)厘米.① 36
④ 126、一个边长是31.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接头处不重叠),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
).① 10厘米
④ 15厘米四、计算.1、量出所需条件标在图上(取整厘米数),再算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9分)
2、求圆锥的体积.(4分)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8分)
12÷( + )
÷ + ×26
×(51+ )-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2- ÷ )÷
1 - ÷ -
( ×6+ ÷ )÷ 五、填表.(13分)圆柱\x09底面半径\x09底面直径\x09底面积\x09侧面积\x09高\x09表面积\x09体积\x092米\x09\x09\x09\x096米\x09\x09\x09\x096厘米\x09\x09\x0910厘米\x09\x09圆锥\x09\x0912分米\x09\x09\x0915分米\x09\x09六、应用题.(30分)1、\x09挖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半径是5米,深是4米,这个蓄水池可蓄水多少立方米?2、\x09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桶,高是30厘米,底面半径是1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用进一法,得数保留一位小数)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形,它的横截面周长是⒊14米,长是⒈5米,每滚一周能压多大的路面?如果转100周,压过的路面有多大?4、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半径是3米,高是5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00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5、把下图中的长方形ABCD以AB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它的侧面积、体积各是多少? (AB的长度是5厘米,BC的长度是2厘米)
6、把一个高是10分米的圆柱体切成底面是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如图)已知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圆柱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山东省昌乐县高崖库区中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命题人:夏振邦班级
一、看拼音,写词语.zhēng róng
yāng miáo
)yuán gù
)二、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搭配错误的一个,用——画出,并在后面的括号内改正.1.探望病人
)2.工作繁忙
)3.生活俭朴
)三、先补充词语,再按要求分类.(
)荆请罪卧(
)起舞1.神话寓言:
2.历史故事:
四、把相关联的连起来.《学奕》
《水浒传》
林清玄《两小儿辩日》
《桃花心木》
朱自清《杨氏之子》
《顶碗少年》
丰子恺《景阳冈》
《世说新语》
赵丽宏五、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1.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六、句子练习.
1.照例句改写.
例句:少年稳住了碗.
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稳住了碗.
少年把碗稳住了.
碗被少年稳住了.
我们打开窗帘.
2.修改病句.
(1)读了《无私的爱》,使我深受教育.
(2)春天的北京是最美丽的季节.
(3)他虽然学习成绩好,但是劳动也很积极.
(4)通过这次活动,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3.、按要求写句子.(1)小溪哗哗的流着.
改为比喻句:
改为拟人句:
(2)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改为反问句:
七、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4.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5.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八、给句子排队.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的枯萎了.
)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九、阅读直通车.
冬天的清晨,一对父子登上雁荡山,去观赏日出.孩子很小,没走一会儿就累了.这时离山顶还有很长一段路,父亲便脱下外套,将孩子兜在背(bèi
bēi)上,背(bèi bēi)着孩子上山.刺骨的寒风猛烈地刮着,父亲一步步向山顶攀登.父亲像堵墙,(盖
挡)住了所有的寒风.终于到了山顶,金灿灿的太阳正从东方徐徐升起.孩子在颠簸中睡着了,父亲轻轻摇醒了他,兴(xīng xìng)奋地说:“快,朝前看!”孩子从梦中惊醒,不情(qíng qìng)愿地抬起头看去.啊!他看见了,圆圆的太阳就在前方,整个世界是一片玫瑰般的红色!那个孩子就是我,转眼间我已成为一名中学生.“朝前看”是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是父亲对我的希望.一次数学考试我得了99分,是班上第二名,我很得意.父亲发现了,耐心地开导我:“学习是没有边际的,知识是一个人到老也学不完的.[
]这次你考的还可以,[
]在班上也只是个第二.”我有些不服气,说:“最后一题太难了,老师说可以不做,算附加题.”父亲似乎有些火了,但他(克 刻)制着自己,(怒气冲冲
冷言冷语)地说:“别人能做,你为什么不能?你要努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算得了第一,也只是在班里,要朝前看”“要朝前看”这句话(勾起
引起)我的记忆,我想起儿时父亲背我上山看日出的情景……是的,朝前看,就有希望,就有太阳般美好灿烂的未来.1.在文中的[
]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选出文中(
)内正确的读音和使用准确的词语用“√”标出3.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4.给短文拟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5.读了短文后,你有何感受?写下来.
. 十、作文.
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在生活中,你有过什么忧愁和快乐?你是怎样和别人分享的呢?选一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下来,题目自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负数)一、 填空.1、某地一天最低气温是零下八摄氏度,应写作(    ).2、在0.5,-3,+90%,12,0,-
这几个数中,正数有(
),(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4.05读作(
    ),负四分之三写作(  
   )4、向东走9m记作+9m,那么-7m表示(       ),0m表示(     )5、银行存折上的“2000.00”表示存入2000元,那么“-500.00”表示(   )6、在数轴上,从左往右的顺序就是数从(  )到(  )的顺序.7、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  );而正数都比0(  ),负数都比正数(  ).8、一包盐上标:净重(500 + 5)克,表示这包盐最重是(
)克,最少有(
)克.9、大于-3而小于2之间有(
)整数,他们分别是(
).10、在数轴上,-2在-5的(
)边.二、在○里填上“>”、“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九年级下册导学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语文教学设计_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小学名师教学网提供人教版、冀教版、苏教版等教学资源
小学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教案、期中期末试卷、教学计划总结、课件、背景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本文所属专题栏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本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由小学名师教学网收集整理,感谢原作者。更新时间: 10:25:28
第二部分& 教案
1 &&&文言文两则
一、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体会两则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2、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弈》,理解文意,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
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
  2.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理解文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生讲自己收集的故事
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
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合作、讨论、交流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学生读文找答案
(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生背诵《学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太阳是远是近)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朗读、表演、背诵
板书:     &&&&&&&&& 文言文两则
&&&& &学&& 弈 &&&&&&&&&&&&&&&&&&&&&&&&&&&&&&&&&&两小儿辩日
&专心致志&&&&& 胜(强)也&&&&&&&&&&&&&&&&&&& 早晨&&&&&&&&&&&&&&& 中午
三心二意&&&&& 败(弱)也&&&&&&&&&&& 一儿&& (大)近&&&&&&&&& (小)远
&&&&&&&&&&&&&&&&&&&&& &&&&&&&&&&&&&&一儿&& (凉)远&&& 辩斗& (热)近
&&&&&&&&&&&&&&&&&&&&&&&&&&&&&&&&&&& 孔子&&&&&& “不能决也”
一、教材说明
  《匆匆》是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五、相关资料:
&&&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浙江,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六、教学课时&
七、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叹时间匆匆。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
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
五、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目标:
1、品读句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品析文法并能灵活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篇散文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二、自主诵读、感悟体验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思考: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作者发出了什么人生感慨?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3、找出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4、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谈谈你的感受。  
B、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你能通过朗读感染大家,让大家体会时光易逝。谁还愿意读读?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想读? 
C、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这个单元的读写例话就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首先谈谈你的体会好吗? 
 B、结合你画的句子,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过渡:是啊,从这些句子中作者体会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叹息、惋惜。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谈体会,朗读,说理由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进修;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吗?老师也查到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组合,大家来读读吧。
  (2)请你再读读最后几句话,体会到了什么?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吗?
  (3)相信大家读了这段文字后,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4)下面,请大家带着你的这种体会,放开声音读读这个自然段。
  三、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渡: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四、学生超市
  (1)认真去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2)读一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
看照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主发言)
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生自读课文
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 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自主汇报。
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读读你画的句子)
(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 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边一闪而过;……
(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的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谈体会,朗读,说理由
汇报收集的资料
请同学们想一想读了这篇课文,使你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可以是一些关于时间的文章、诗词、格言、警句、故事,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也可以是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
学生自主完成
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办一期珍惜时间的手抄报。
  &&&&&&&&&&&&&&&&&&&&& 2& 匆匆
&&&&&&&&&&&&&&& 一去不复返&&&&& 时光飞逝
&&&&&&&&&&&&&&&&&&&&&& 不能白白走一遭
&&&&&&&&&& &&&&&&&&&&&&&&&&珍惜时间
&&&&&&&&&&
3、桃花心木
 一、 课文分析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时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二、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相关知识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 六、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 教&& 学&& 流&& 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桃花心木,通过句子的品读感受种树人的奇怪。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3 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种树人说的话的意思,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二、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  
3、交流汇报: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3、: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思考: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提出心中的问题
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板书:&&&&&&&&&&&&&&&&&& &&桃花心木
        & 种树:& 浇水不定时、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 在不确定中生活&&&&&&&& 经得起考验
&&&&&&&&&&&&&&&&&& 4*& 顶碗的少年
一、教材分析: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二、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四、相关资料
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五、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五、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学生猜问)
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 &&&&&&&&4*& 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定、自信、充满勇气
&&&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 “失败乃成功之母”
一、学习目标:
&&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
&&&& 1、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的特点。
&&&&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三、相关资料
(一)作者参考: 作者:丰子恺。浙江人。现代作家名仁,字婴行。从小爱好美术。代表作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讲法参考:
 问题:本文中所讲五指的特点各是什么?
 它们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特点: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最肯吃苦
 食指特点: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特点: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特点: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六、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 2 .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3.速读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 &&&),然后分别具体写(& && && & ),最后写(& && && & )。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学生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思考、交流 、讨论
  &&&&&&&&&&&&&&&&&&&&& 5*& 手 指
&&&&&&&&&&&&&&&&&&&&&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 (互相合作,取长补短)
口语交际?习作一
一、学习目标 :
&&&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二、教学重难点
&& 1、学会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 2、习作主题鲜明,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过程 :
&&&&&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有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1)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教学目标:
讲评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学生朗读要求。
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
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小组交流、评议、质疑
课后交流讲述自己的第一次
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学生各自习作。
(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回顾 ? 拓展一
一、学习目标:
&&&&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
&&&&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情。
&&&& 2、感悟本组文章的表达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三、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四、教学过程:
&&&&& 教&& 学&& 流&& 程
 &&&&&&&&&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故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表达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背古文名句
默读故事讲寓意
讲自己读过的成语故事,想道理。
搜集成语故事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小学名师教学网文章评论
【】【】【】【】【】【】【】【】 |
| 【】【】【】【】【】【】
&&(761)&&(508)&&(749)&&(1079)&&(552)&&(511)&&(529)&&(697)&&(2407)&&(573)
&[]&[]&[]&[]&[]&[]&[]&[]&[]&[]
&[]&[]&[]&[]&[]&[]&[]&[]&[]&[]
&[]&[]&[]&[]&[]&[]&[]&[]&[]&[]
&[]&[]&[]&[]&[]&[]&[]&[]&[]&[]
&[]&[]&[]&[]&[]&[]&[]&[]&[]&[]
本站部份图文由网上收集,所有资源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即时通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小学名师教学网提供人教版、冀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等各科教学资源。网站ICP备案: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初二英语下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