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李振华车祸中医家住哪

师拜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
来源:中医中药秘方网
发布时间:
  2010年5月,我拜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为师。李老德高望重,能够跟他学中医,真乃三生有幸。然而激动和兴奋之余,我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36岁时才开始走上中医之路,深恐学业不精,不能传承好李老的学术思想,怕有损人民生命健康,有辱于师门,愧对恩师的栽培。
  我不是中医院校毕业,在大学学的是中文,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与李老相识缘于2005年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议,请作为名誉会长的李老参加。我作为协会成员同李老共进午餐,聊叙数语。李老对中医药保健品事业发展正确而独到的见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会后,我去李老家拜访,我们相谈甚欢,自此,我们成了忘年交。有时候我也带身患疑难杂症服中西药无效的病人去请李老诊治,经他治疗一段时间后大都转危为安。亲眼目睹病人康复,我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09年腊月二十八,我父亲突患重病,不省人事。院方已下病危通知,说能够活过两天都很难。我连夜赶回去,只见家父奄奄一息,高烧40度,不禁潸然泪下。第二天早上,我给李老打电话,家父服了他开的药后,出了一身微汗,神智醒了,高烧很快退了下来。这给我内心极大的震撼。自那时起,我内心就有一种学习中医的冲动,我感觉中医太神奇了。
  2010年春节,我去拜访李老,谈话间,他谈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拟出版反映他医学人生的书籍。我毛遂自荐,愿帮他整理。李老听后很高兴,但又担心我没有中医基础,不能把他的学术思想完好地展现出来。于是,我一边把李老口述的东西整理出来,一边抓紧时间学习常用中药及中医基本理论。整理该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跟李老学习的过程。李老见我学医心切,要求我学习中医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学医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医学乃仁人之术,医者必具仁人之心,治病救人,刻苦钻研,勤求古训,方可学有所成。
  第二,熟读中医四大经典。掌握《内经》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天人相应等基本理论,树立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观念;学习《伤寒论》,掌握其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的精髓,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金匮要略》被誉为治疗杂病的典范,李老特别强调要背诵原文并理解其中警句;学习《温病条辨》,还要结合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温热病篇》、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
  学习脉学,李老让我看《濒湖脉学》结合脉诊。遇到有患者求治,他有意识地给我讲解病人的舌脉、病因、病机等,并手把手教我如何摸脉。我白天跟他抄方,学摸脉,晚上躺在床上看书。李老说虽然脉象只是中医四诊的其中一项,甚至有时需要舍脉从症,然而切脉之后,一般可知病犯何逆,脉诊不容忽视。
  第三,学医要多临证,掌握辨证论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产生了痴迷,遇到病人,自己也想试诊。李老告诉我中医的核心就是辨证论治,只有证辨对了,用药才会有效。
  2011年6月,我爱人的一位同乡身患怪病&,全身红肿溃破,流水结黄痂,稍一动作就疼痛不已。连续两年夏季发病,已经卧床7天,两天不思饮食。西医曾误诊为牛皮癣,医院要求住院,交两万元押金,病人家庭困难,索性不予治疗。我听说后,急忙赶到她家,四诊后,请李老定方。他问我病人舌脉,我答:&病人脉象洪弦数,舌体胖大,舌质红,苔黄腻。&他听后,辨该病的病因病机为脾虚湿盛,阻滞气机,郁而化热,属于湿热郁结。由于夏季气候闷热、湿内邪不能及时外泄,才会出现上述症状。久病湿伤脾胃,治疗上应先以健脾和胃为主,待胃气稍复苏后再予以健脾祛湿清热佐以凉血活血。李老看了我开的方后,在原方基础上加泽泻15克。我问原因,他说去湿当利小便。这使我想到《金匮要略》中的&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在李老的指导下,病人前后共服药20服,诸症基本消失,医药费共计二百余元。
  第四,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指导临床。李老认为,中医学的整体观、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治未病等理论,都必须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才能掌握。中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要防止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跟李老侍诊期间,他多次考试我,临症先四诊,辨证分析,写出立法处方。记得有一次接诊一位12岁的男孩,面黄肌瘦,睡眠中有时会突然坐起,食欲差,肚胀。自述自5岁时肠胃功能不好,大便时干时稀。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胃功能紊乱,长期服用中西药无效。患者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胖大,通过分析,我诊断为脾虚肝郁,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即用健脾温中、疏肝理气之法治疗,处方为:白术10克,云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砂仁10克,桂枝5克,白芍12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枳壳10克,甘草3克。请李老定方,他在原方上加焦三仙各12克,7服,并注意禁食生冷油腻。第二次复诊时,病人症状大减。后又加党参12克,去三焦仙,又服7服而痊愈。
  身为一代中医宗师,李振华发展和丰富了脾胃学说,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但各有虚实寒热重点。在长期临床中,无论治疗传染病或各种内科疑难杂症,他都注重顾护胃气,被誉为&脾胃国手&,李老当之无愧,其&脾胃思想,金声玉振&。
  我每天抽出半天时间跟李老或是抄方或是听他谈中医基本理论,回家后把恩师的处方写在一个专用本上,一边写一边回忆他给病人诊病的情景,细细揣摩其如何辨证如何用药,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请教恩师。两年多的跟师学习,使我体会到中医之博大精深,学习中医必须要做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并重,特别是跟师实践,传承其学术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我虽然30多岁学医,但我相信,在恩师李振华的指导下,通过刻苦钻研,我一定能学好中医,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为人民的健康事业鞠躬尽瘁。
责任编辑:
胸腔位于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之间呈封闭型腔隙。气胸的发生,是由于肺与脏层...
中年是女性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人生阶段,本该过得更自信、更优雅。然后更年...
柴归汤加减治崩漏案
柴归汤加减治崩漏案,吴玉泓,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伤...名老中医李振华-国医名师-中国基层医疗网
您现在的位置: >>
名老中医李振华
时间: 14:26:54 点击:
  核心提示: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行医60年,85岁高龄仍坚持坐诊,还带了三个博士生――  国医大师  6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行医60年,85岁高龄仍坚持坐诊,还带了三个博士生――
  国医大师
  6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首次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进行表彰,李振华是我省唯一的当选者.
6月22日上午,记者见到刚从北京领取“国医大师”证书回来的李振华时,他正给病人把脉。
  经历灾情“投笔从医”
  1924年,李振华出生于豫西洛宁县一中医世家。他的父亲李景唐行医以仁善为本,特别擅长治疗外感热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当时在豫西一带很有名气。最初,成绩优秀的李振华想通过读书来报效祖国,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济汴中学高中部读书。
  17岁那年,家乡发生灾情。大灾后必有大疫,当时几乎村村都有死人,到处都能听到哭声。父亲对他说:“别上学了,回来跟着我学医吧!”
  “不求良相,必求良医”!17岁的李振华从学校回到父亲身边,开始学习中医,如今谈起父亲,他最感激“父亲教我要想学医先学做人,就是要讲‘医德’”。李振华说,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救不回来,这一家人就不能过活,如果治残废了,人家不能劳动也不行。
  一边侍诊,一边攻读《内经》、《伤寒》、《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名著,勤奋的他5年后就出师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经上级主管部门考试、成绩合格者才由政府发执业证书成为中医师。结果,李振华的考试成绩在全洛宁县名列榜首,后被县医院选用,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该院唯一的一名中医师。
  控制疫情人称“小神仙”
  1956年冬天和次年夏天,洛阳地区突发流行性脑膜炎,伊川县是重点疫区,疫情蔓延迅速,没几天死亡的已有70余人,“大部分是小孩子”。
  李振华随着医疗队赶往伊川。“当时医疗队里大部分是西医,流行性脑膜炎也是西医的病名,去之前不知道是哪种病”。到了疫区他很快发现,这病属于中医的温病。死亡原因多数是用了辛温解表的中药和解热止痛的西药。而患者正受疫毒侵害,内热过盛,再用发汗药就等于火上浇油,会加剧病情。
  这时的西医没有特效药,他立即用清热解毒、息风通窍的中药,让病人服用。此时病人多高度昏迷,牙关紧闭,李振华就用“鼻饲法”喂药。
  仅过了几天,许多危重患者就转危为安。卫生部门在洛阳召开现场会,请他现场传授经验进行推广,在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直至扑灭。
  经过这一仗,他的才华很快被发现,之后他调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副院长。后来经历“文革”,被戴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到许昌地区禹县(现禹州市)“劳动改造”。1970年,当地乙型脑炎流行。禹县医院收治的83例病人,有32例被夺去了生命。他向当地领导说明情况,主动投入战斗。他后来解释:“批斗归批斗,给人治病是我的天职。”
  那天他刚来到病区,有个20多岁的男子突然给李振华跪下哭着说:“快救救俺弟吧,他要不行了,俺家就得走掉三口啊!”原来男子的弟弟若不在了,身患重病的母亲肯定扛不住,新婚的弟媳也会改嫁,整个家就散了……
  听得李振华泪流满面,立即下手给他弟弟把脉开药。病人高度昏迷、牙关紧闭,李振华整整陪了两天两夜,看着护士量体温,又一点点将熬好的药汤以“鼻饲法”喂了下去。第三天早上,病人眼睛睁开了,又过几天能说话能吃饭能走路了。
  这事轰动了整个疫区,连附近其他县的病人也来这里治疗。“有25个有后遗症的,后来我配合针灸都把他们治好了”,40多岁的李振华在群众中有了“小神仙”的美称.&&
 来源:网络
电话:010-44191
上一篇:下一篇: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评论旁边的广告,不显示表情时就显示此广告
中国基层医疗网()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的位置是: >>
>> 浏览洛阳
李振华,男,生于1925年,河南省洛宁县人。中医教授、主任..
郭维淮,生于1929年8月,“平乐正骨”第六代传人,原河南..
郭春园,男(),籍贯河南,生前系深圳平乐骨伤科..
14:23:36 点击数:
&&& 李振华,男,生于1925年,河南省洛宁县人。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出生中医世家,在中学读书时,即随父学医,21岁开始行医。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曾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中医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河南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首批名老中医。2009年6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我院李振华教授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医工作者。
&&& 李振华教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长于温热病及内科杂病诊治,晚年专注于脾胃病的研究与诊治。指导了十届硕士研究生及多名中医高徒。负责研究有&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七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分别获河南省一、二、三等科技成果进步奖、重大科技成果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成果奖&。
&&& 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医内科学》教参,出版《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振华》《李振华医案医论集》等专著8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分别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入录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科技名人录》、国家科委《中国科技名人》、《河南科技名人录》。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下一条:上一条:国医李振华:中医养生贵在保养元气
发布日期:日&&&文章来源:天下养生网&&&作者:
  李振华,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衰老与长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保养元气至关重要。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以调节、维持人体生、长、壮、 老、已的生命全过程,元气盛,人之轻病可不药而愈,重病可配合药物或疗法战胜疾病。如元气衰败,虽有效治疗,亦难免死亡。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 免生疾病,尽早康复。它属于中医上工治未病的范畴。如何保养元气,李老认为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天人合一 调于四时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 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贵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
  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 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 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动静结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但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如锻炼活动时,心神不静,胡思乱想,反而促使气血 紊乱。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气充足,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一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 静,达到形神合一的。可见运动锻炼,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
  饮食有节 保护脾胃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 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故养生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 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如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 脾胃。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指出:“脾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 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保护好脾胃。
  中医对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人以米、麦、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 食宜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保证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 康。中医养生还有食疗、药膳等,可适当选择。
  益肾固精 全真养形
  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先天之 本”,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气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 重点。有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却未老先衰。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 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生,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年 老不衰,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
  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能实现的。
更多精彩:
(责任编辑:草原石人)[中医]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学医之路:学在于勤知在于行【2】
&&&&【提要】《[中医]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学医之路:学在于勤知在于行【2】》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谨供需要中医的朋友参考。内容如下:
备战疏散在该县,虽深知极易被传染,仍在病房达3个月,根据温病诊治法则,结合石家庄郭可明中医治疗该病经验进行治疗。&&&&通过治疗以上两种热性传染病,我总结出的体会是:流脑和乙脑均属中医温病范畴,系疫毒侵袭,导致热毒损阴伤正的病机。在治疗上始终以保存津液为主,忌用辛温解表、发汗退热药物。&&&&由于二病发病季节不同,乙脑较流脑内热较重,重用白虎汤之生石膏等;但乙脑多暑热夹湿,宜重视藿香、佩兰、白蔻仁、石菖蒲等芳香化湿之品的应用,生石膏则宜减量。&&&&流脑、乙脑发病初期,均宜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银翘散和白虎汤加减。病入营血,宜透营转气、清热凉血、熄风透窍法,用清瘟败毒饮加减为主。抽搐症宜用熄风通络之虫类药,昏迷症用凉开透窍之安宫牛黄丸等。&&&&二病危重期,如出现痰涎壅盛,呼吸困难,吸痰无效,为防止窒息死亡,常采用白矾、葶苈子、川贝母,水煎后用棉球浸药水滴入患者喉咙适量,可化痰防止窒息。我用此法,救活了很多因痰而将窒息死亡的患者,包括其他疾病。&&&&恢复期,患者身凉脉静,宜养阴和胃恢复体质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为主,酌加鸡内金、陈皮、焦三仙、乌药等和胃而不香燥之品。&&&&通过多年临床,晚年我越来越感到脾胃学说的重要,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我共指导了10届脾胃专业硕士研究生,承担了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和“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实验研究”,经过5年300例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住院治疗和实验研究,其有效率为98.7%,治愈率为32%,突破了国外502份资料对该病无一例治愈的记载。&&&&经过近20年的临床治疗观察,不仅提髙了治愈率,而且凡经过3~6个月长期服药的患者未发现一例转为胃癌,突破了该病在国外认为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能逆转修复的观点。&&&&国家的支持和奖励,群众的赞扬,更进一步增强了我研究脾胃病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多年悉心对脾胃病的治疗和科研,主要认识是:首先,脾本虚证,无实证,无脾阴虚证;胃多实证,有胃阴虚证。其次,脾胃病理紧密联系肝,治脾必结合治肝。再次,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三、教学相长,重视写作&&&&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60余年,经常记录学习心得,长期撰写医学文章和专著。教学相长是我深入学习中医的另一重要心要。&&&&1954年末,洛阳专署卫生局从洛宁县人民医院调我到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作教师工作,盖因我在1950年河南全省中医举行统一考试中考取了全县第一名有关。但我自己很清楚,我从未上过中医学校,未听过中医老师正式讲课。不仅没有中医教材,怎样讲课和讲课艺术也都不懂。这些学员大都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个老师我能否胜任,能否讲好课,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但又督促我进一步学习。&&&&中医进修班让我讲《内经知要》《金匮要略》,后来又为洛阳地、市区西医学习中医班讲《伤寒论》。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建立,我到学院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讲中医内科。当时,限于自己有限的中医知识,能否胜任中医大学的教师?是否会误人子弟?作为中医教师的责任心和备课的压力,使我彻夜难眠。我决心先当好学生。在备课中根据经文,历代名医有关四大经典的注解,务求理解真正经旨。同时引证名家医案,认真写好讲稿,并不断更新补充,力求使学生达到文理通、哲理通、医理通。课堂讲授之后,我不断征求学生意见,听取其他教师讲课方法,认真思考,不断改进,要求自己讲每一节课,都要力求概念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板书正规、简明扼要、力求提高讲授效果。同时重视身教重于言教,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受益。“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研工作中,重视各界资料,学习要点写卡片,疑难病证留病例。多年来我出版了专著《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和《中医内科教参》,晚年在儿子李郑生、研究生郭淑云的协助下,出版了《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以及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李振华》等专著。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了医学论文近60篇。近年来,在我的指导下,研究生、徒弟等发表了我的学术思想等文章29篇。通过这些写作,使我对中医学术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认识有了提高,同时也为中医后学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锲而不舍的跬步学习,我总结了五个字,即勤、行、精、博、悟的学习法和体会。&&&&勤:即勤学不缀,勤求古训,勤学好问,尤其对于名医之学术观点、治疗经验,应铭记于心,用之实践;&&&&行:即知在于行,要不断临床实践,讲究实效,求真务实,实践出真知;&&&&精:即精读经典名著,深思要点,铭记医理,联系实际,及时反思,不断总结,达到学出真知;&&&&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长,力求做到文理、哲理、医理三通;&&&&悟:我认为达悟较难,即在深明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诊断,辨证施治,深入体会,才能心有所悟。悟也是以上四字力行的结晶,达到临床通变以知常,知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用药,方可达悟,有所创新。&&&&四、躬身岐黄,甘献余热&&&&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起了巨大作用。&&&&如今,我虽处耄耋之年,但仍有三个心愿:第一有生之年尽量多为病人解除疾苦;第二带好徒弟,力争培养几名优秀的中医人才;第三尽力撰写文章和著作,以供中医后学参考。&&&&……
特别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振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