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该不该带电子手表的好处和坏处?

李振华在为小学生讲解困难时期的孩子是怎样刻苦学习的 5月5日上午,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里掌声阵阵,震撼人心。今年是李振华老师扎根沂蒙老区奉献教育70周年,沂源县教体局在该校举办的李振华事迹宣讲活动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共鸣。 70年再回首,虽然历经沧桑巨变,却初心如磐。 是什么激励他义无反顾地舍弃大都市舒适安逸的生活,舍弃本可平步青云的大好前程,一头扎进贫瘠的荒山沟? 是什么支撑他在沂蒙山这片封闭已久的文化荒原上,无怨无悔地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半个多世纪? 是什么促使他,七十年如一日,倾尽心血和汗水,资助一名又一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成人成才?青春热血 情系沂蒙 1953年,年仅17岁的李振华响应党的“知识青年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带着父辈们的嘱托,告别故乡南京,千里迢迢,来到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沂源县支教。 少年时代的李振华,从书本上、从老师的讲述中知道了沂蒙山人为共和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代价,战争年代出自沂蒙山的“红嫂”“沂蒙六姐妹”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感动着他、激励着他,那首优美动听的《沂蒙山小调》感染着他。他对沂蒙山怀有的敬仰和憧憬之情坚定了他服务老区人民的决心。 初到山东时,领导得知他从小在城市长大,怕他受不了苦,决定安排他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他却说:“还是让我到最偏远落后的沂蒙老区去吧!”就这样,李振华肩背铺盖、手提行李,来到了沂源县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村。 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走进半山腰那用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洞一般的窗户,仅有的一扇门和透风撒气的四壁,室内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旧药瓶制的煤油灯,后墙角放着的一张旧床,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用的瓦罐子。这,就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了。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秆,麻秆燃尽就是一节课该结束了。” 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屋子里冷得似冰窖。呼啸的山风夹杂着一声声狼嚎,令他毛骨悚然。从墙缝里钻进来的山风吹得煤油灯飘忽不定,恰如他此时的心情,是无尽的孤独与乡愁。 他几乎一夜无眠。 天刚蒙蒙亮,教室里一下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识字班学员),最小的只有7岁。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他的一口南方话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他不知怎样应付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也不知怎样去吃那从未见过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糠窝窝头儿,心像针扎似的。 最初的生活使他苦涩不堪,产生了畏难情绪。 在犹豫徘徊时,沂源人民博大宽厚的胸怀感动了他。乡亲们像当年支前那样关爱他。大娘大婶们亲手纺布,在煤油灯下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袄、棉裤,还有布袜子和走山路穿的钩子鞋;大家怕他吃不好,把家里最好的饭菜留给他。当乡亲们从怀里掏出还带着体温的鸡蛋时,李振华感动得热泪盈眶——那可是连老人和孩子都舍不得吃的稀罕物!乡亲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深深感动着他,好似“红嫂”“沂蒙六姐妹”浮现在他的眼前。 他还更多地了解到了老区人民对革命的巨大贡献。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乡亲们勒紧腰带、不怕牺牲,无私地支援革命。韩旺村在孟良崮战役中最多出过36副担架,有8名村民在战场上牺牲。 然而,这里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落后让李振华忧心。他亲身感受到乡亲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他看到村里搞互助组却找不出一个记工分的人,只能在墙上画杠杠记数。这种情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不由得热血沸腾,所有的矛盾和动摇、怯懦和不适都烟消云散,一个坚定而明确的目标在他心中清晰起来:把自己融入老区!宁可一辈子留在这里,也要让孩子们有学上,让他们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 这沉甸甸的使命感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牢记使命 爱心倾注桃李情 李振华将一颗炙热的心融进蒙山沂水。他善待每个孩子,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物质上资助他们,在学习上指导他们,在做人上引导他们,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当时,沂源是国家级贫困县,乡亲们靠吃糠咽菜度日,有的人家冬天连被子都没有。如果没有资助,很多孩子是不可能走进校园的。为了能让贫困孩子上学,李振华首先想到的是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他给贫困学生交书费、买书、买学习用品;看见没有鞋袜、衣服穿的学生,他就帮他们添置;他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自制针线包,为学生缝补衣服;老家寄来的大米,他颗粒不留,分给贫困学生;冬天家里没有被子的男生来学校与他同铺,他的床上最多时能挤下三名学生,即使学生带来虱子,他也不嫌弃他们;夏天,山洪暴发,他在齐胸的河水中接送学生上学;学生生病,他背着去医院。 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李振华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他退休。1997年退休后,他又将大半生的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全部捐出,在他工作过的三所学校创建了三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为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他将2001年外出打工八年所得50万元工资全部捐出,资助外校的23名贫困生。打工期间,为了给急需用钱的贫困生筹措资金,他利用业余时间捡拾废品,为学生筹得资金1.6万元。现在,他每月只留500元退休金作为生活费,其余全部捐出。70年来,个人累计捐款152万元,资助2400多名贫困学生。他几乎倾其一生所有,而自己却异常的节俭、朴素,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茶叶都舍不得买,吃饭依然以玉米糊和南瓜菜为主,手腕上依然戴着65年前花30元买的 “钟山牌”手表,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他骑了46年,一件灰蓝色的衬衣已经穿得泛白、领口破损,折断胶底的老布鞋也舍不得扔掉。 李振华的善举带动了更多的人踊跃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振华奖学扶困基金”成立后的25年间,捐款者有8000余人次,筹集善款460余万元。2018年7月,他倡导发起大型公益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联系省内外260多名爱心企业家与260名贫困学生结对开展帮扶。为改变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他近几年联系多个社会公益组织捐款捐物,共争取社会资金960余万元。他特别担任了慈善企业家曲东升捐款5000万元创建的“淄博市郝守珍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沂源县微公益协会终生荣誉会长、学雷锋车队名誉队长等11个公益职务。 加入党组织是李振华最大的愿望。工作后6年时间,他连续向乡村党支部递交8份入党申请书,经常找老书记汇报思想情况 。1959年,李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在日记本上写下《我最难忘的一天》,并写下了“一名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要映红一片蓝天”的誓言……大爱无疆 用心血为学子圆梦 李振华深知,“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越是贫困,就越需要受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是振奋寒门学子的动力,只有不断增长知识技能,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窘态。 每当看到那些翻山越岭、背着干粮或冰凉的地瓜来上学的学生,每当触及学生那渴求知识的目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在他心头升腾:宁可一辈子留在这里,也要让孩子们有学上,让他们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 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他发扬抗大精神,自制了28种教具。他白天上课,晚上翻山越岭去学生家里补课。李振华带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12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初中。对当时沂源县10:1的录取比例来说,韩旺小学百分之百的升学率引起了轰动。乡亲们喜出望外,终于盼来了一位值得信赖的好老师。县委书记为他召开了庆功会。 1965年,李振华被调到与韩旺相邻的张家坡中学任教高中政治课。李振华认真研究教材,上好每节课,耐心辅导每名学生。为了更好地照顾那些住校生,他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虫。为了不让学生吃变质的饭,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逐村到学生家里拿饭。他为生病的学生买药送水,做好病号饭送到宿舍。看到疲惫的李老师,学生们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关爱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学生非常尊敬他,都发奋攻读,年年考出好成绩。当时,他教的学科在临沂地区名列前茅,许多山村孩子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1980年夏天,高考临近,担任班主任和4个班政治课的李振华,接到一封内容是“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突如其来的电报上的每个字都剜着他的心。他心情沉重地望着浸满母亲泪水的电报,真想立刻飞到父亲的病床前。但看到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想着那些用血汗供子女求学成才的可怜父母,他犹豫再三后,决定派班上一名学生替他去伺候老人——这名学生就是他读高三的小儿子…… 这年高考,他所教班级的学生表现得特别优秀,他所教学科的成绩特别突出。一份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翩然飞来,他的小儿子却无缘获取。李振华悲喜交集。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也落榜了……失去的永远地失去了,那颗为人子、为人父的心再也无法抚慰。这份悲怆与负疚深藏在他的心底,难以释怀。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落下半身不遂的病根。南京的教育部门知道他是一名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优秀教师,很快便为他发来商调函。 在极度的矛盾、纠结之中,李振华和家人开始收拾行装。 启程的那天早晨,在李振华推开家门的一刹那,他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门外挤满了来为他送行的乡亲,有的抱着一只鸡,有的提着一篮子鸡蛋,有的捧着各种山果;没有一个人说话,许多人在悄悄地擦眼泪…… 刹那间,李振华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留下来,不走了! “李老师为咱们操心这么多年,我们帮助他的时候到了。谁家有闺女,轮流到南京去,无偿地伺候老太太。”有人这样提议。 心之诚、意之切,让李振华再一次感受到老区人民的善良、宽厚与无私。 寒来暑往,他的母亲在床上躺了9年,沂源县先后有8个女孩子前往南京照料。到第十个年头,李振华实在不想再拖累乡亲们了,尽管他每月给伺候母亲的孩子发报酬。他回家劝母亲到沂蒙山看看风景,也给自己一个尽孝的机会。 已经83岁的老人不愿意离开故土,但还是随儿子来到了沂源。临行时,母亲悄悄带上了寿衣。 李振华真的想多陪陪母亲,尽儿子的孝心。可是事与愿违,母亲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在一天深夜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李振华悔恨交加。他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任凭泪水落在母亲的脸上:“妈,我错了!我不该把您老人家接来。我对不起您呀……” 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也哭着说:“老人家,您不要责怪李老师,他是为了俺这里的孩子们啊!” 1982年秋,沂源县成立了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城关二中:108名学生都是其他学校的落榜生,而且都比较难管,平均入学成绩28.5分,26人的数学考了0分。李振华当起了第一任校长。针对有些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对这些学生的未来不抱希望的思想,李振华提出了“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和“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的教育理念。 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在许多人眼里没有指望的“一百单八将”,毕业时的各门功课成绩都居全县之首。城关二中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文明单位,成为全市初中学校的一面旗帜,同时改名为沂源实验中学。《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刊发了长篇通讯《爱心滋润后进生》,并配发了《校长是关键》的评论。 几十年来,李振华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帮成千上万个山里孩子圆了“大学梦”。老骥伏枥 日照桑榆情更浓 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87岁老人。虽然他的眼睛不再那么清亮,却更加清晰来时的方向。为老区教育献身的步伐从未停歇,关心下一代的脚步也没有停下,他仍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 退休后,李振华担任了沂源县关工委副主任。为了解青少年思想状况,他深入乡镇、社区和学校,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呼吁全社会都参与到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 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和“问题学生”的转化,他利用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建议、议案,参与组织有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报告会、研讨会,创办“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孤儿爱心心理辅导站”。 1997年,他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与省内外290多名“问题青少年”保持联系,建立帮促关系,帮助他们疏导心结,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健康成长。在他的耐心开导和关爱下,大部分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重新拾回自信,确立了人生奋斗的目标。有的入了团、入了党,有的考上了大学,还有的成为振兴乡村的带头人……这些“问题青少年”的转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李振华积极参与“五老”志愿者服务工作,与其他老同志一起向全市1万多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发起“走出家门、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倡议,得到广大老同志的积极响应。他和志愿团队定期检查校车,到学校食堂了解食品安全,护送学生过马路;他创建了“道德讲堂”和“孝德讲堂”;他组织青少年学党史、国史,作“两史”报告,对下一代进行“知国情、感党恩”教育;他联系政法系统的干警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并担任“法治教育进课堂”委员会的顾问委员。他还担任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教育顾问、名誉校长和监督员等职务,为全国各地的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师生作报告3400多场,听众超过100万人次。 从17岁来到沂源,李振华始终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他时刻铭记在心。为了感恩老区人民,自2009年以来,他帮扶了生活困难的58名孤寡老人。夏天,给这些老人买蚊帐和凉爽的单衣;冬天,给他们买棉衣、棉被;逢年过节,给他们买来各种食品;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他给他们喂饭喂水,打扫卫生……他每次去看望这些老人,他们都紧紧握着李振华的手,舍不得松开。 为了“让孤儿不孤”,李振华先后帮扶了23名孤儿。他为他们送去新衣和学习生活必需品,春节给他们发红包。他捐建了“希望小屋”,成立了“振华公益使者——希望小屋志愿服务队”。孩子们每次见到李振华都高兴地与他拥抱;当他离开时,孩子们用双手搀扶着他送出很远,不停地喊:“祝李爷爷寿比南山!” 对李振华爱洒沂蒙、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省、市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并号召人们向他学习。中央、省、市媒体摄制了《情洒沂蒙》等17部专题片,创作了《爱满天下》《烛光与阳光的变奏》等8部共20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话剧,谱写了《粉笔无言》等4首歌曲,拍摄了电影《留住青山》并在各地上映。70年来,李振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最美‘五老’志愿者”等市级以上荣誉113项。 为铭记他为老区教育作出的贡献,沂源的父老乡亲自发捐款,为他立起了一尊半身雕像和振华基金纪念碑。为发扬“振华精神”,县里建立了“李振华事迹展厅”“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为活着的人塑像,这在沂蒙老区是绝无仅有的。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像凝聚着沂蒙老区人民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体现的是学生、家长们无以言表的感动。 李振华说:“我来到沂源已70个年头了,是沂源人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淳朴的感情留住了我。每当看到沂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自豪,因为这里留下了我的足迹,孕育了我的收获,寄托着我的情,凝聚着我的爱。沂源父老乡亲70年的养育之恩,令我终生不忘、报答不完。人老了虽然会面临许多身体、生活上的困难,但我要把困难转化为力量,继续发挥余热,全力做好我应做的事,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培养、领导的关怀和沂源人民的养育之恩!” 李振华,一生普普通通,沉静如蒙山,清醇如沂水,无私无欲,坦荡如砥;李振华,一世轰轰烈烈,有感天动地的赤诚,宽厚如汪洋,明洁如晴空,至真至善,大无大有。 李振华的确是一头埋头苦耕的蒙山牛,只知奉献,不求索取。 李振华的确是一座内蕴丰富的高山,沉默无语,却令人仰止。 历经70载的风雨剥蚀,他已把自己融入了蒙山沂水,和沂蒙山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因为他把一份感动、一份怀念、一份敬仰永远地留在这片曾经贫瘠而又充满深情、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像一棵苍劲的大树,把根深深地扎在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籽落成林,郁郁葱葱。半山腰的韩旺小学}
电子手表、学习桌、台灯,神兽归笼“三大件”花费数千元
伊春2023-09-01 13:52  编辑:邱浩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电子手表、学习桌、台灯,神兽归笼“三大件”花费数千元】  不知从何时起,小学生之间也流传着“三大件”的约定俗成,“三大件”指的是小学生现在上学时用的电子手表、学习桌、台灯。据相关电商平台数据统计,小学生开学购买“三大件”都已经达到数千元。  北京的徐女士近期就为自己即将幼升小的儿子购置了儿童电话手表、学习桌椅、台灯“三大件”,加起来花了将近3000元。徐女士说,随着开学在即,小区里很多家长都早早给孩子准备好了各种“装备”。现在小学生的开学必备用品,比很多80后、90后小时候花样更多了。  很多学校要求孩子们必须带餐垫、干湿纸巾、名牌,每个物品上都要贴姓名贴等。现在的文具不仅在功能上“卷”了起来,部分进口品牌的价格也比同类商品高出几十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手表的好处和坏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