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喜欢指责别人被别人欺负怎么办?

看过一个短视频,一个小男孩在游乐场,突然转身掉头就跑,遇到一个女孩子,男孩上去就给女孩咬了,眼睛下方的肉直接咬出血。女孩子的妈妈找到男孩的家长,男孩的家长表示他经常咬人,我们管也管不住。小女孩受到的伤被诊断为轻度二级。看到这个新闻后,就琢磨如果自己的娃在外玩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是去伸手阻拦,还是与对方孩子家长交涉?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协会将欺凌定义为蓄意并反复作出的挑衅行为,旨在令他人受伤或感到不适,形式包括身体接触、言论羞辱等行为。所以在游乐园你看到宝宝间的追逐打闹,或许你的宝宝正遭遇着豺狼虎豹的追逐。当您的宝宝遇到欺凌,我们这些大人该怎么做!你要做到跟自己的宝宝感同身受首先,作为孩子的家长你要明白这是会对宝宝造成伤害的。被欺凌的宝宝往往会逐渐变得自卑,变得内向,变得不爱与人交际,甚至稍微有一点点的小事情,就会暴躁异常。因此,跟孩子感同身受,需要让孩子相信你,你才可以传达来源于自己的关怀与呵护,并帮助宝宝提升自己的自尊心。让宝宝明白,受到欺负不是他的错!不要在宝宝受到陌生小朋友欺凌的时候,质问宝宝是不是他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而遭受到暴行的。不管宝宝是因为什么原因遭受欺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们一定要让宝宝明白,遭受欺凌不是宝宝自己的错,那些理由,不过是欺凌者为自己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是他们为自己的暴行进行狡辩!教宝宝学会去寻找帮助宝宝年龄小,还不会在自己收到欺负时候,如何保护自己,所以,你需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当他自己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好,你作为他的父母,一定会第一时间保护他,并且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与欺凌者的家人进行沟通下一步,你需要与欺凌者的看护人沟通,要求其监护人对自己的熊孩子采取教育,并且不能再对自己的宝宝或别的孩子进行欺凌。可总会有一些家长,他们认为自己孩子的行为不构成欺凌他人,孩子只是小,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是闹着玩而已,何必那么认真。如果遇到这种熊一般的家长,我们就该去寻找一些同盟。利用众人的力量一起对抗他们的歪理邪说!如果这家长还是表示不理睬或者执迷不悟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你的宝宝进行反击。等到你娃教训了他的娃,这熊家长找你算账,你也只需微笑着告诉他:“我家宝还小,什么都不懂,就是闹的时候下手重了些而已。”把宝宝带进新的圈子里这个圈子有那头熊孩子,我们换个圈子玩耍,总不能天天遇到各种熊孩子吧,鼓励宝宝去找新的小宝宝玩耍,加入一个新的宝宝圈子,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也能唤起他对新环境的兴趣,期待与他们可以拥有健康的朋友关系。同时,呼吁你周围的父母们一同抵制欺凌行为,共同给宝宝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此文写于2018年8月3日,现整理发布。上周我们群里有家长问起:“我女儿和小朋友玩起了冲突总是一声不吭,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特别是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她都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管是她打人还是别人打她或是抢玩具摔伤之类的都这样。” 我问孩子多大了,妈妈说这个月刚满三岁。那么我们作为成人应该什么时候干预,怎么干预呢?1、不要教孩子以暴制暴。注意,以暴制暴这个行为不能由我们从小就灌输给孩子,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3岁之前以暴制暴会存在什么问题呢?①不利于建立规则意识;这时候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是非概念不完全清楚,一旦我们教他们抢回来,短期内似乎可行。但这样就无意中传递给他们一种思想:这是正确的做法。②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教孩子抢回来,本意是让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但是,如果你3岁孩子的“对手”是一个9岁的孩子,他依然去以暴制暴,结果又会如何呢?以下是知乎上看到的一个例子↓这里并不是说要教孩子不要以暴制暴,而是不要去教孩子以暴制暴。是否要以暴制暴需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己去判断,我们无法去帮助孩子判断哪些情况可以以暴制暴,哪些情况不能。2、确认孩子的情绪情况一:公共物品 上周在朋友的蒙台梭利自然教室里观察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小女孩正在用小夹子夹珠子,然后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抢走了她的夹子,小女孩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反应,被抢了就被抢了,她又拿起了旁边另一个夹子继续夹。作为家长,这种情况可以不干预,因为被抢的孩子情绪并没有被影响,小孩子的情绪很直接的,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所以这件“被抢”的事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影响,转而就忘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孩子去“强化”这件事。反之,有的孩子被抢了玩具会立刻哇哇大哭。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干预了,3岁之前的孩子他们还无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家长这时候不干预,那么他们就会疑惑,“抢玩具”的行为是否是正确的,家长是否能给予安全感。情况二:个人物品如果你的孩子是2岁以上的孩子了,并且是在你没注意的情况下玩具就“跑”到别的小朋友手上了,他自己似乎还不知道,还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家长会非常地生气,并训斥自己的孩子懦弱。这种孩子一般是以下两种情况,家长需要先确认自己的孩子是哪种情况。①物权意识模糊;物权意识的敏感期是在2~3岁,如果你的孩子属于“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么说明孩子的物权意识发展跟同龄相比偏晚,家长就需要给孩子输入物权的概念,比较常见的方式是绘本故事,故事中会提到什么物品是谁的:XX是小鸭子的,XX是小兔子的。②社交发展太好;还有一种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至少3岁以后),他们属于只关注自己在意的物品/玩具,在意的玩具被抢了,会哭闹或者想方设法要回来;对于大部分不在意的东西,给别人的给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方”,毕竟放弃一些东西来达到和谐的社交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手段。这种情况家长无需担心。3、正确共情并告知解决方法首先我们要知道共情的目的的是什么?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能把共情当作一个能让孩子快速安静下来的手段,而是让他明白自己究竟怎么了。所谓正确的共情,并不是说孩子在生气或者在哭时,我们简单的去告诉他们“你很生气”或者“你很难过”。而是要先说出情绪背后原因:你为什么伤心/生气了。我分享一个我在我们早教课上遇到两种情况:①游戏结束需要宝贝们把棒棒鼓全部送回到老师袋子里,孩子不愿意归还。(孩子19个月)因为是在上课途中,我是帮熙熙老师配班,所以我还需要顾到整个课堂秩序,所以我的做法是先把棒棒鼓从他手上拿走了,所以他哭了,我的做法如下——1、我跟他说:“小X,看着我,我是桥桥老师。”然后他睁开眼看了一下,我继续说:“你想玩棒棒鼓,棒棒鼓很好玩,我也很喜欢玩。”(表达他的想法,并认同。)2、他这时候只是看着我。“棒棒鼓被我拿走了,你很难过对不对?”(情绪认知)3、这时他点点头。最后我说:“棒棒鼓要回家了,你难过可以跟桥桥老师抱抱。”(告知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最后我把他抱着回到奶奶的位置上,进入了下一个环节。②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抢了别人孩子的玩具,并且不愿意归还。(孩子22个月)因为是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所以孩子们都是各玩各的,我的时间比较充裕,遇到这种抢了人家玩具就跑的孩子,我的做法如下——1、把抢玩具的小B抱住,对他说,“你想要棒棒鼓,棒棒鼓很好玩。”(并且重复,要让他知道我认同的想法。)2、孩子不挣扎了再进行教育。“这个棒棒鼓是小A的,不能抢,不能抢。”并鼓励小B一起把鼓还回去。3、“你想玩,你要告诉小A,告诉桥桥老师。”(告知解决方法)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小A愿意把玩具分享和不愿意分享两种情况了。愿意分享那自然是完美大结局,不愿意分享切忌强迫/要求孩子分享。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传递一个明确的物权概念,是你的你有权利选择分享或者不分享。所以,小A不愿意那就得告诉小B,那是小A的东西,他可以不分享给你。接纳情绪是第一原则,如果我们想了解孩子更多,就必须得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其实孩子陪我们的时间很短,我们能教给他们的东西很有限,而他们的路很长。但我们的一言一行教会他们的一定是未来我们不在他们身边了,他们依然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总是喜欢指责别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