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择校问题,荆门职业学院是大专还是中专的教学质量如何,校园环境怎么样?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荆门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掇刀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教育强区”建设,实现“两个争当”目标,结合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回顾与展望(一)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全区围绕《掇刀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四区”创建为主线,高目标定位、大力度投入、全方位攻坚,区域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97%,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多项主要指标走在全市全列。先后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等称号,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1.坚持四化同步,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一是学校布局科学化。制定《掇刀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2011—2020年)》《掇刀区学前教育布局规划(2011—2020年)》,在“新城市核心圈”布点新校,在“新城郊扩展圈”改造弱学,在“新农村辐射圈”调减村校,全区新布点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所,调减初中2所、小学3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合格学校7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3所,调减民办幼儿园8所、新布点民办幼儿园4所,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新格局。二是校舍建设标准化。2011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近47963平方米,修建塑胶运动场14个,近7万平方米,新建或改建教师周转房98套、6860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消除。三是教育装备现代化。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对全区中小学统一装备建设,统一配置课桌椅,统一安装校园安全监控设备,统一安装自来水。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部实现“六配套”(食堂和餐厅、锅炉和澡堂、宿舍和厕所、洗衣和洗澡、学习和娱乐、生活和医疗);全区中小学光纤入校实现全覆盖,教学资源库全共享,教学仪器、体音美器材、计算机设备、图书等装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四是后勤服务优质化。实施了19个标准化食堂建设,坚持后勤设施设备“五统一”,推行后勤服务“五员制”。全区建成市级“放心食堂”10个、“放心超市”10个、“文明宿舍”9个、“绿色生态校园”14个;省级“绿色文明校园”5个。2.坚持双线联动,队伍素质持续进步一是大力实施校长成长工程。通过“读名著、观名校、拜名师”等途径,全面提升校长的办学水平,先后遴选18人次校级干部赴上海、武汉、孝感等名校挂职学习,先后9批次组织校长赴江苏、山西、广东等地考察学习,一支思想解放、理念超前、经验先进的校长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二是全面实施教师提质工程。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公开招聘一批,择优引进一批,定向签约一批)工程,累计补充教师202名。建立校级联动工作机制,采取骨干互派、理念移植、教师交流等形式,组建了9个联校(园)协作体,城乡交流干部教师294人,轮岗交流校长8名,该创新模式被评为“荆门市政府教育创新奖”。建立教师培训提高机制,制定教师培训五年规划,落实教师培训经费128.6万元,外派市级及以上培训2100余人次,教师培训率达100%。建立教师示范带动机制。实施省级试点项目“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深入推进“践行育人宗旨行动”、“班主任标杆行动”和“关爱班主任阳光行动”,涌现25支“1+N”(即1个优秀班主任带动多名教师)式的优秀教师团队。3.坚持内涵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一是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涌现出“湖北省美德少年”麻城中学宁爽、十里牌小学张天星,“荆门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白石坡中学袁肇清等一批响誉荆楚的中小学生楷模。二是办学行为有效规范。扎实开展“三乱”(乱收费、乱发教辅资料、乱办班)专项整治行动,我区被评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三是高效课堂扎实深入。在学前教育中,精心打造活动区角,架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受到“省学前教育示范区”考核专家组的高度肯定;在中小学校全面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着力加强教学管理,设立5个“名师工作室”,成立22个学科中心研究组,建立6个片区学科研究基地,累计开展研究活动200余次,92个课题被列入国家、省、市级课题,80余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市级及以上优秀成果,800余人次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3500余人次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四是教学质量再创新高。中考龙泉中学录取分数线始终位居全市前列。掇刀石中学2015年高考成绩在2014年破历史记录的基础上再创新高,一本上线148人,314%完成市定目标,综合评估进入全市前三强。五是特色品牌初步显现。十里牌小学的“新博雅教育”、双泉小学的“孝德教育”荣获“荆门市政府教育创新奖”,名泉小学被评为全省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月亮湖小学的“书香校园”、掇刀石小学的“养正教育”、白石坡中学的“关公文化教育”等特色项目成效明显。六是体艺活动丰富多彩。以“体育、艺术2+1项目”为抓手,在全区广泛举办运动会、“大家唱、大家跳”艺术展演、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涌现出名泉小学乒乓球、白庙小学羽毛球、江山学校器乐队、十里牌小学空竹、团林小学呼啦圈、双泉小学花式跳绳、黄龙武校武术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黄龙武校多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国际、全国性泰拳比赛获殊荣,我区两次代表荆门市参加全省“大家唱、大家跳”展演比赛,均获一等奖。4.坚持均等共享,特殊群体快乐成长一是基本构建学生入学畅通体系。坚持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区原籍学生一样入学、一样免费,一样管理,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100%。二是基本构建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出台《掇刀区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办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段学生“三免一补”,实现贫困学生关爱救助全覆盖,2011年以来,累计减免学杂费、书本费、寄宿生住宿费2884.7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90.9万元,补助学生达4099人次,为186名贫困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35.8万元;并通过“金秋助学”、“金凤助学”、“全心助学”、“邓家泰青少年教育促进会”,资助学生700余人次,资助金额达80万元。三是基本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先后建成麻城、团林、何场、雷集、李集留守学生服务中心,共惠及全区70%的留守儿童家庭;大力推行“代理家长”模式,在学校推行教师“领教制”,在社会400余名党员干部、社会爱心人士志愿与400余名留守儿童结对,成为留守儿童的“爱心家长”。5.坚持安全稳定第一,管理体系逐步夯实一是人防体系进一步巩固。全区22所中小学、37所民办幼儿园共建立教师、家长护校队58支,配备保安111名;开展安全管理业务专题培训100余场次,培训人员近3600人次;每年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等考试近4场次,开展安全应急演练300余场次;建立安全工作督查机制,坚持每月下包点校(园)指导安全工作,确保了一批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到位。二是物防和技防体系进一步建强。先后筹集资金500余万元,重建门房3处,改扩建门房17处,安装视频探头498个,配置防爆帽72顶、防割手套67副、强光电筒61支、对讲机77部、辣椒喷雾器77支、钢叉62套。三是重点领域安全监管进一步夯实。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统一制定了学校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各项制度和14套台账表册;建立了每周一学、每月一小结制度;落实食堂操作员134名、卫生监督员58名、营养指导员58名、伙食质量评判员116名、伙食成本价格监管员58名;建立每周不定期抽查学校小卖部食品卫生制度;坚持每学期联合食药监等部门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建立问题销号整改制度。从严加强校车安全运行管理,所有校车实现公司化运营,实行“十定”管理,并在全市作典型经验介绍。(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掇刀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任重道远。政府投入仍显不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品牌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等瓶颈问题亟待破解;教育信息化水平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快工作进度。二是教育布局亟需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再分布的契合度有待加强。城区学校及幼儿园配套建设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规划配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实施不到位,造成现有城区学校规模超大,班额过大。三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较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城乡教育校际差异依然存在,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总量偏少,入园难、入园贵、部分幼儿园办园质量不高。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仍待加强,“C”级危房改造工作有待加速。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较小,还不能完全适应“三园一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还不能较好的适应掇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升级的需要。学科领军人物的数量与发展要求不匹配,全区高水平、高素养的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名校长亟待成长壮大,特级教师、省市名师偏少。少数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教育宗旨观念淡化。学校教师老龄化、学科结构矛盾依然突出。教师配备不足,有待进一步补充,特别是学前教育编制严重不足,聘用人员多,负担重。五是安全保障还需进一步深化。专业安保人员数量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校车管理、民办教育机构规范管理等需要加强。“十三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奋力实施“两新一化”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掇刀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掇刀教育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的战略机遇期。这为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和新任务,为此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是有改革政策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政策要点,以及“路线图”和“时间表”。国务院、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先后出台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规划、教育信息化国家试点、《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举措,并将教育均衡、教育投入和校园安全等三项重点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的考核,这为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政策保障。二是有发展基础支撑。当前,区委、区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了定期议教机制,一大批制约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区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基本均衡,学前教育得到省厅认可,教育管理逐步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正迈向内涵发展、优质均衡、实现“两个争当”的新征程。未来五年,教育综合改革一系列任务措施将全面推进落地,教育改革将成为主旋律,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人事管理体制、办学管理体制等将成为改革的重点。三是有社会强烈需求。掇刀经济发展“三园一城”平台已经搭建,未来五年将处于新型工业新区和宜居新城的加速发展期,产业的壮大、项目的实施、城镇化的加快,更加迫切地要求加快教育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和更高质量的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将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二、全区“十三五”教育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保证,切实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努力争当全省示范、争当荆门三区教育的领跑者。(二)目标任务总体目标:公平教育更好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在全市前列,总体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主要目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省、市级示范幼儿园达到3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9%,全面消除薄弱学校,全面解决“择校”问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普职比达到5:5。市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扶贫助学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学生和残疾儿童少年的扶持力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得到良好保障。发展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增强,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0%以上,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5%以上,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特色学校占比达到70%以上。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校校共享,数字化校园群基本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促进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建立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实施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加大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入体制的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着力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发展格局。提供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三、重点任务(一)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保障水平。抢抓“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机遇,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学机制。按照人口再分布的变动趋势,调整学前教育布局规划。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导向,深入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区、镇(街道)两级学前教育管理,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6所,全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达到30%以上,省级示范幼儿园达到5%以上,全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幼儿占总数的85%以上,建立健全“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和奖励资助制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学前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核定学前教育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提高保教质量。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城区小学严禁举办学前班;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取消小学学前班,小学附属幼儿园全面实现独立办园。不断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大力推进区角建设,深入实施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教育理念,全面消除“小学化”现象。切实提高办园水平,各类幼儿园师资、班额、玩教具、园舍等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积极创新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加强保教研究与指导。全区幼儿园园长、保育员、卫生保健员、财会人员、安保人员、炊管人员等持证上岗率达100%,幼儿教师资格证持证率达80%,乡镇中心幼儿园及以上公办园编制内园长和专业教师的数量占本园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农村公办幼儿园该比例不低于20%。积极探索和推进合作办园、集团化办园、连锁式办园模式,推进幼儿园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有特色、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服务。(二)全面发展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做好“三园一区”、城市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布局规划及闲置校舍的综合利用工作。完善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向农村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倾斜,大力实施“全面改薄”规划,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达省标率100%。深入推进城区城镇学校扩容工程,加快掇刀石小学、十里牌小学、白石坡中学扩容建设,实施团林小学、麻城小学、斗立小学、黄岭小学改扩建工程,迁建交通小学,新建望兵石学校,努力新增学位,实施小班化教学,切实消除择校问题。全面促进内涵发展。实施“整体构建区域性学校文化”课题研究,深入推进“德育文化、课堂文化、校本课程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区70%的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理念先进、育人机制完善、文化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特色学校,30%以上学校建设成为在全市有影响的示范学校。(三)着力发展特色品牌职业教育深入推进职业技术校企合作。建立全区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荆门市掇刀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掇刀职业高级中学为主导,以荆门高新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麻城工业园、现代物流园、长坂新区为主体,形成“2+5”组团式空间格局。各园区根据产业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深入推进招生就业一体化、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历技能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改革,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园两区”产业发展的能力。全面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认真落实中职学校招生计划,加大中职学校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力度,保证中职学校生源。坚持“一校一特”,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实现中职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努力创建3—5个省级以上品牌专业。(四)深入实施育人为本素质教育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社团组织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以“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育人活动为突破口,不断创新中小学德育常规、班级教育、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实践体验、家校共育等德育教育方法,完善德育教育的内容、路径、评价及推进体系,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具有特色的、凸显实效的德育教育活动机制,形成校校都有本校特色的系列化德育主题,着力打造“新博雅教育”“雅行教育”“养正教育”“孝德教育”“礼文化”“楹联文化”等一批德育特色品牌。加强体艺国防教育。至2020年,全区中小学体育运动场地及器材配备达标率100%,体音美教师专职率90%以上。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扎实推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普及。大力实施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5%以上,优秀率达到30%以上。全面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展演,强化普及面,增强竞技水平,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国防教育,注重国防观念、军事知识、纪律作风教育,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推行“达标式”综合质量评估和“减负增效”治理。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焕发课堂生机与活力的“一校一风格、一人一品”的课堂教学模式群。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和教研协作体建设,提升教育科研服务力,做到常规管理规范化、考核评价科学化、下校指导常态化。加大重点课题研究攻关力度,争取一批课题被教育部、教育厅规划立项,一批优秀成果被评为“荆门市政府教育创新奖”,一批优秀高效教学模式在省、市有影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五)基本实现城乡一体现代教育加快现代装备建设。从机构队伍、人员培训、制度保障、设施设备建设、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应用成效等六个方面实施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加快教育装备的标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到2020年,完成“三通五室两平台”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云视讯教室(电子录播室)、图书室和实验室全覆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实现教育大数据应用。提高现代技术水平。开展专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率和融合度,让所有教师都能完成电子备课、白板教学、网络研修、空间应用、OA办公五项基本技能。建立学校班级空间、教师教学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引导教师通过空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通过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鼓励学校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诸如博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专递课堂等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深度融合实践,形成亮点特色和阶段性成果。推进信息化应用。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建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新团队、优秀案例,形成丰富多样、亮点纷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和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管理等方式的改变。助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打造掇刀教育资源的“名师园”“优课库”和“名校城”。(六)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师德承诺活动,举办师德演讲、征文等师德系列活动,教师参与面达100%。每5年举办一次师德报告会,每3年举办一次师德论坛。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和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认真落实相关规定,严肃查处师德不良行为。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合理核定各学段教职工基本编制配备标准,健全教师队伍动态补充机制,逐步实现全区学校教师编制充足、配备均衡、学科齐全、补充有序的格局。做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平稳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全面实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探索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探索教师“区管校用”制度,推进“联盟制”和“走教制”改革,完善联校(园)协作模式,扩大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形成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强弱学校之间的有效流动,到2020年,校长、教师交流比例达到50%,确保人才效用的最大化。加速“学者型”校长培养。全面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进一步健全校长“读名著、观名校、拜名师”培训制度,全面开展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培训,每年选派一批校长赴北师大、华东师大等名校培训,每年举办一次“校长论坛”活动。探索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发挥名校长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家。建立校长挂职锻炼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完善校长年度述职述廉制度,健全中小学校长奖惩机制,完善校长免职、解聘、引咎辞职等制度,努力建立适应现代教育特点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切实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强化“骨干型”教师培训。按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以本土教育家、名师工作室、教科研工作室等项目为平台,以国培、省培、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为载体,采取“传、帮、带、导”等方法,实施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学术培训、名校挂职锻炼、各类专业竞赛等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特级教师、名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提高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及名牌教师培尖工程,严格施行学分登记,着力培养一批有影响的本土教育家、学科领军教师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切实改善教师地位待遇。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切实改善教师生活和办公条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标准。探索实施教师“积分制”绩效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推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合理确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分配导向。重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将绩效考核同晋级、评先、职称评定挂钩。(七)均等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益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入学体系。严格按照“两为主”要求,全面落实“一样入学、一样免费、一样管理”制度,让每一名进城务工人员和随迁家庭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切实保障全区特殊群体学生入学率100%。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通过“奖、贷、助、补、减、免”等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全面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3”教育资助工作,确保我区大中小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继续深入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按照“七室二堂一所”的标准,实施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布点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努力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全覆盖。积极招募社会爱心人士开展结对帮扶,努力扩大“代理家长”群体,深入开展“访、谈、督、留、寄”等五项活动,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跟踪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四、重点项目1、“全面改薄”项目。计划投资7500万元,完成团林小学、麻城小学、斗立小学、石化一小改扩建工程,完成掇刀石小学北教学楼、月亮湖小学教学楼、麻城中学教学楼、石化中学教学楼、石化二小教学楼、石化三小等12个“C”级危房改造项目,实施12个教学装备项目、11所学校后勤生活设施项目和8个运动场地项目。2、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实施望兵石学校、高新学校新建工程,新增学位4000个,全面解决城区学校“大校大班”问题。3、学前教育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新建交通、荆南熙园、望兵石、石化一小附属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新增幼儿学位1440个。4、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完成“三通五室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云视讯教室(电子录播室)、图书室、实验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实施教育现代化。5、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00万元,利用闲置校舍实施改扩建,完成黄岭小学、江山学校、张场小学、斗立小学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全覆盖。五、保障措施(一)加强工作领导。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定期政府议教,建立健全区“四大家”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确保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协调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以创建先进党支部为载体,以落实“两个责任”为抓手,积极创新活动方式,切实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确保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风险防范机制。抓实群团组织建设,深化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丰富职工生活。(二)维护安全稳定。积极推动学校与相关部门和社区村居的合作,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联动保护,有效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强必要安保人员配备,深入推进学校安全“两化”建设和工作督查,深化食品安全治理,广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完善应急体系,强化应急演练,保障全区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全体师生的安全。建立校车安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常态化全方位监管校车安全运行,确保学生平安上下学。(三)推进依法治教。广泛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切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完善区人大检查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充分听取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教育顺利发展。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重点对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学校办学行为、义务教育学生辍学、民办教育机构管理、校车管理等开展综合检查,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学校章程建设,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教育决策、听证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四)加大经费保障。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保持“三个增长”,确保全区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定比例。规范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教育收费、项目资金和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五)完善督导体系。围绕建设现代教育强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两个争当”的工作目标,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完善各级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完善督导评估结果公示制、限期整改制、问责制,探索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监测教育制度,形成督政、督学和监测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创一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科学编制好荆门市“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对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荆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社会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公共产品不断丰富,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人口管理力度加强,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十五”期间全市共出生98887人,比计划少生34878人。人口出生率由“九五”末的8.2‰降到6.67‰,自然增长率由“九五”末的3.2‰降到1.8‰。符合政策生育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比省责任目标高出4.91个百分点;人口出生质量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9以内。  2、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国民素质得到提高。“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学生入学率、年巩固率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2%,居全省第二位。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中阶段在校生数占人口总数的2.8%,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布局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沙洋师专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多万人。成人教育成为普通高、中等教育的有力补充。扫盲工作进展顺利,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5%以下,比“九五”末下降了3.3个百分点。  3、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推出了一批积极健康、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大型现代戏《闹龙舟》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创建了“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和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等基层文化的三大品牌。文化产业逐步形成艺术演出、文艺培训、音像制品发行、文物复制、文物旅游等产业群体。电视成为大众文化主要传播媒介,形成了无线有线互补的传输格局。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城镇广泛推行,全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国家体育达标人数达42万人,群众体育类比赛在全省名列前茅,运动员何军权在雅典残奥会上勇夺4枚金牌。  4、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环境明显改善。开发了明显陵-大洪山钟祥景区、绿林景区、圣境山、千佛洞森林公园和市区一批人文景观旅游景点。旅行社增加到18家,旅游星级饭店增加到39家,持证导游达到200多人。2001年至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751.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82亿元。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相配套、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  5、民众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85元,年递增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8元,年递增4.6%;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改善, 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由“九五”末的40%降至33.2%。用于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旅游、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23.6%,比“九五”末上升3.5个百分点。  6、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36.62/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7.44‰,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改水受益率84.06%,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9岁,比“九五”末提高了2.9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建立了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市、县、乡三级医疗救治网络,成功预防和控制了“非典”在我市的传播、蔓延。医疗急救能力提高,基本建立了以市紧急救援中心为中枢的院前急救网络。实现了血液“三统一”管理,无偿献血比例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钟祥市启动,共有39.2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5万余人受益。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住院病人治愈率达到90.5%。  7、城镇社区建设大力推行,弱势群体得到关注。社区服务普遍展开,建成了全市首个基本达到“网络化、平台式、一站式”要求的社区服务综合平台和社区“爱心超市”。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服务设施等得到较大改善。全市已建立残疾人康复训练机构6个。在全省率先将收容遣送改为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形成了“以我为主、各方配合、社会参与”的救助管理格局,共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3000多人,初步建立了农村特困救助和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8、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十五”期间,新成长劳动力就业8.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7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发转移34万人。社会保障功能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9.31万人、15.32万人、24.18万人、13.12万人。“两个确保”得到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适应市场规则的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二、“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一)发展环境与机遇  1、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实质,是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的公平、文明与进步。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必将在社会各行业得到具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被融入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核心,这将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极好的机遇。  2、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的职能将会定位在培育要素市场、改善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政府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发展领域。随着财政状况不断改善,政府将把配置资源的重点逐步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的投入保障将会好转,投入力度将会加大。  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各项社会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人们对社会发展领域的需求将会在数量、质量、形式等方面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将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发展空间。  4、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领域的影响日显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方方面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物、社区服务信息化等成为一种重要传播和服务手段,各种网络技术服务形式日益广泛,使社会发展管理的公共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社会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发展领域发展滞后,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层次都无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公用经费严重缺乏;高中教育资源不均衡,薄弱学校大量存在。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水平低,广大农民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亟待改善等。彻底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艰巨任务。  2、社会发展领域改革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步伐缓慢, “政事不分”、规章制度僵化、服务质量差等现象普遍存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大。社会发展的改革不到位,社会发展领域政府的职能和市场职能定位不清,在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尚不能满足全体人民需要的同时,政府又承担了许多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责任。  3、社会发展领域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是人口结构性矛盾加剧。根据五普资料推算,2005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9.8万人,占总人口的10.05%,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阶段。二是人才供求结构不一致和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急需的人才又难以到位。三是布局结构不合理。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发展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条件差,水平落后,老百姓享受不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四是在人群结构上,重视正常人的需求,忽视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4、社会发展领域执法监督力量薄弱,违法、违规活动猖獗。  目前,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市场发育不完善,同时对社会发展领域市场监管乏力,违规办学、非法行医、非法出版物、乱收费、有毒食品和有害食品流入市场以及黄赌毒等现象较为突出,已经危害社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荆门市“十一五”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文明和进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我市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素质明显提高,就业状况得到好转,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共产品丰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社会环境较大改善,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信用初步建立,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稳定低生育水平。“十一五”期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08万人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到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生入学率和年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4%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8.5万人;城镇职工接受培训面达到60%;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未来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到2010年,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6岁,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44‰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3.08/10万以下;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5%以上,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增强社会保障功能。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发转移就业20万人。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十一五”末,全市以县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率计划达到100%,乡镇计划免疫达标率达到90%以上,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到2010年,全市文化体育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省前列。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得到广泛深入普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40%以上。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产业得到进一步拓展。  ----建成鄂中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的国内旅游目的地。未来五年,力争实现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13%和16%;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  ----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力争使1.5 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以上,培训残疾人3万人次,解决2万名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利。基本建立规范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完善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专项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十一五”荆门市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切实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以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少生快富的利益导向机制。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以稳定低生育水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和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为重点,切实抓好人口安全问题的综合治理。加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力度,完善以县站为龙头、乡站为主体、村(社区)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医疗保健单位积极配合的计生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建立以育龄妇女信息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服务机制。加快建立以“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为目标的新的工作运行机制,为荆门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提高全民素质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基本解决学生择校问题,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认真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控流保学双向目标责任制度、小学升初中免试整体交接制度、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和中小学学籍管理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及农村学前二年教育。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实施“325”工程和“512”工程,争取把荆门职业中专和湖北信息工程工程学校纳入“325”工程,把钟祥职高、京山职高、沙洋职高、东宝职教中心纳入“512”工程,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高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素质。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要坚持面向市场,进行“订单式”培养与培训,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创造条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做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创建本科院校。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学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构建开放式教育网络。城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农村实施远程教育。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整合现有资源,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在城区新建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扩建白云路小学、白庙小学、金虾路小学、金象学校、职业中专、湖北信息工程学校等;推进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创办60所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将新增D级危房列入国家第三期危改工程计划,切实消除学校危房安全隐患。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精品名牌,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配套开发。全面推进“六大重点旅游区” 开发:即漳河-荆门城区旅游圈、明显陵-大洪山客店旅游区、大洪山绿林旅游区、大口-虎爪山森林公园、荆东南生态旅游圈(屈家岭-太子山-空山洞-京山温泉)、沙洋纪山楚文化旅游区,力争建成国家4A级景区4-5个、3A级景区6-8个。加快中心城区旅游资源整合,将东宝山、象山、雨山、圣境山、南北河、凤凰旅游区、仙女湖、三国文化遗址、漳河等分散的旅游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整体开发和包装,逐步形成成熟的线路和产品;按照“保护、扶持、发展”的原则,打破漳河旅游发展瓶颈,做沿岸上旅游开发文章,走生态型、活动型、精品化的开发路子,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高端消费市场;继续把明显陵-大洪山区域的重点旅游产品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加快屈家岭-太子山、纪山楚文化旅游区、大口-虎爪山森林公园、京山温泉度假区等重点产品开发建设,形成全市旅游景区网络和精品旅游线路。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六要素”配套建设。改造皂当、东桥-客店、新市-绿林、太子山-屈家岭、大口-虎爪山等交通干线和旅游公路;开通荆门城区至各重点景区的旅游专线车;改造漳河、客店、绿林、纪山、屈家岭等重点旅游城镇,规划建设市、县、旅游城镇和景区景点四级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网络;培植一批较大旅游企业,新建四星级以上宾馆5家,组建国际旅行社1-2家,扶持10家旅游商品、纪念品生产企业,发展3-5家旅游交通企业,建设规范200家旅游餐饮、娱乐推荐单位,大力发展景区农家旅馆和“农家乐”项目,带动山区、库区、郊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四)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以承办中国第八届艺术节荆门分会场为契机,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力争一台以上剧目获文华奖或“五个一工程”奖;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社会文化事业,积极开展百团上山下乡活动,继续搞好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农家乐”杯文艺比赛三大文化品牌项目;认真实施电影“2131”工程,加强文化先进县(市)创建工作,沙洋县争创省文化先进县,市图书馆成为国家二级馆,市群艺馆成为国家一级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及各项专项斗争,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娱乐活动,着力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认真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加强古建筑维修保护,力争将沙洋纪山古墓群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扩建市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和市博物馆。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建成图书馆。  体育事业: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抓好全民健身周和“五个百万人群”、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力争实现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集中力量建成市体育文化中心、国家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划船、举重、足球、网球训练基地。  广播电视事业: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的宣传质量,精办名牌栏目,力争获得“中国广电新闻奖”等全国性奖项;实施覆盖工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让绝大部分农民听到5套广播节目,其中40%以上的农户能够收看多套有线和无线数字电视节目;完善有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开发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完成电子政务试点建设任务,整合并建设全市政务网络;建设荆门市广播电视中心,实现采、编、播、存贮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  新闻出版事业:组建《荆门日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增强报刊业的经济实力,扩大书报刊印刷规模,规范书刊市场秩序,提升城市书刊发行品位,成立15家高品位的图书经营店,建立农村联营发行网点,较大乡镇组建专业书店,把农业科技书送到农民手中。  档案事业:建成规范馆库,努力提升档案馆功能,强化社会档案征集和直属单位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市档案馆馆藏达15万卷册。建立大型陈列展览室,建成多功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建设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五)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农村为重点、社区为基础,满足不同层次卫生服务需求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办好惠民医院,加强社区医疗站(点)建设,构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设中心血站1所,中心血库6个。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力发展医学科研教育,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加强卫生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荆门市卫生信息中心,继续发展中医事业。加大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力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促成人民健康行为的形成。  (六)全力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建立和完善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完善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扶持办法和措施,增加对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扩大小额担保基金规模。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载体。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积极推行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工时、家庭工、阶段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实施“农民技能就业工程”。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调控有力、信息畅通、服务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建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贯通、资源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数据库,建设好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发展全方位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重点建设好5-10个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将私营、个体劳动者、和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者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多渠道筹措养老保险基金,做实个人帐户,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确保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实行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全程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并保值增值。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方位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在城镇,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配套开展低保对象的医疗、就学、住房、水电、司法援助等救助活动,通过福利机构和救助管理站对孤残儿童和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在农村,对灾民进行灾情救助,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对特困户实行定期定量救助,对困难户实行社会帮扶救助,对重病户实施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增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社区建设。以荆门中心城区、钟祥城区、京山城区、沙洋城区的社区为骨干,建设城市社区集群。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形成“议行分设”为主体的社区自治运行机制。加快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市、县(市、区)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以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为重点,大力开展以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加快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七)大力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担当推动兴工富市、建设和谐荆门重任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全面实施企业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100名左右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和200名技术人才进行跟踪培养,积极推进研究生、博士生实习基地和博士后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我市化工、能源、建材、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技能人才。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抓好全市“十百千”农村党员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经济能人带动工程,选送优秀农村青年上大学、培养“永久型”农村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市场化选拔等多种人才才选拔形式,加快建设开放统一的人才大市场,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办人才中介机构,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以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优秀人才特殊保障政策,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以人才评价、培养、选拔、吸引、聘用、流动、管理、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在各县市区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各类人才两地分居、住房、子女上学与就业等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设立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  五、主要政策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体现了我国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增强人本观念,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在发展理论上,要从偏重经济增长转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二是在发展关系上,要从单纯强调社会发展的消费性质和对经济的依赖,转到更加重视经济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作用上来,使社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保障条件。三是在发展模式上,要从片面强调投入,以投入决定发展的传统计划方式转到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增加必要投入的轨道上来,使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适应实际需要。  2、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既是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和社会这“两个轮子”的齐驱并驾。在改革问题上要不断总结改革经验,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使各项改革落到实处。在教育方面,重点是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文化体育方面,重点是对文化体育单位实行分类指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体育产业。在卫生方面,重点是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鼓励公平竞争,实现医疗机构多种所有制并存。  3、强化责任,改进工作方法。为了适应新时期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必须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来。一是要突出服务意识,增强工作协调。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主动加强与部门和基层的联系,征求意见,沟通情况,搞好协作。二是要把握实情,注重实效。经常深入实际,主动到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去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三是勤政廉政,依法行政。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做到政治上清醒,工作上清正,生活上清白,经济上清楚,切实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4、加大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的主体是社会公益事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来发展。但在目前实行分级办社会事业的情况下,国家和省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带全局性的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和贫困地区公益性设施建设,对我市的投入是杯水车薪。因此应逐步调整市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事业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首先,政府投入应主要用于社会公益领域,对既具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社会事业,政府要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扶持政策。其次,在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公益性事业投入的同时也要开辟新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通过鼓励动员个人投资兴办、捐赠、赞助等多种方式广开财路,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创造条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荆门职业学院是大专还是中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