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博考研辅导班教育鼓励专科生在大三就考研的做法是否靠谱?是否有成功案例支持?

在我上一个回答里,我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考研英语备考思想,提倡回归阅读能力本质的备考理念,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考研英语如何考到 80 分? - 暖男智博的回答 - 知乎 这个是续篇,主要讲一下大家做题的时候常见的一些弯路和误区,建议阅读之前先去重温一遍上边这个回答。最近有很多人来问我,说自己读了不少外刊,做阅读理解题还是错很多,该怎么办?其实我之前一直都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也没想过要专门写一个回答来说怎么做题,因为正如我在上一个回答里所说,能力就是根本,当你理解英文文章就像中文一样流畅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做题方法”,就是读懂文章后按顺序做题,这是很自然的流程。但是经过仔细询问,我发现很多人都不是这样做的,做题步骤竟然清一色都是:先看题、画关键词(如人名、地名)在原文定位,然后开始找答案。我不知道这是从哪学来的技巧,或许是因为应试思维深入人心,我们广大的学子总感觉不学点技巧套路就少点什么?但是我真的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英语这门学科,甚至说语言学科,真的不需要什么技巧,踏踏实实提升能力才是王道。所谓的技巧最多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能力这块“锦”,再好的技巧也是看似炫酷,其实都是自作聪明。但当你能力到了,就更不需要什么技巧了。所以我这个回答,主要就对做题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希望能帮助大家养成正确的做题习惯。提醒一下,这个方法只适合经过外刊训练、能力已经足以读懂文章的人,对于那些词汇量不够、死磕真题,背景知识储备不足、文章难句子也读不懂的人来说,没用也更浪费时间。实际上对这些人,最后都是病急乱求医,诉诸所谓的技巧套路,同样也做不对题。语言学科不是靠突击能学好的,必须养成习惯,学在平时,踏踏实实提升能力。(一)做题方法下边我按题型对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新题型、完型、翻译、作文的做题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在考研英语里,阅读理解部分包括Part A 四篇阅读、Part B 七选五/排序和Part C 翻译,这三部分其实都是主要考察阅读理解能力,这里因为做题方法有所不同我分开说,请大家认真做自我检视。(1)阅读理解A节一共是4篇文章,20道单选题。我们首先来看大纲的要求,“理解主旨要义、具体信息、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等。”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能力,就是读懂文章的能力。考研英语一的阅读理解考察方式不同于高考英语、四六级等,以往的这些考试的提问方式都更直接,正确答案甚至都会直接在原文呈现,对于投机者有一定捷径可取,但是英语一的命题方式更强调“理解”,强调逻辑把握能力,并且通过干扰选项的设置,导致很难直接通过技巧定位找答案(当然我这不是提倡四六级就应该用技巧,而是解释这种风气盛行所依赖的土壤)。我想很多人做考研真题,都有多这样的经历,看选项定位,然后两个选项中纠结,好像哪个选项都能说得通,最后“不出所料地”选了错误的选项。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研读大纲,可以看出,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考察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具体信息、概念性含义、推测生词词义”局部细节的理解和信息提炼,正确答案往往换一种方式陈述同一个意思,一般占到2~4题;另一个是“主旨要义”,从文章整体逻辑框架层面考察,具体表现为某一段的作用、作者感情色彩、选标题等,一般1~3题。前者比较简单,一般掌握大纲词汇后就基本没问题,难度较小。但是第二部分对逻辑的把握、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就是体现区分度的地方了。基于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技巧做题法”的弊端。很多人做题的时候,重心根本就不在文章,上来直接看题勾画关键字,然后开始用关键词定位,读到有题目的地方就去做题。这种方法对于第一层面的题目勉强还算有效,但是到了第二层面的题目,因为考生本身对于文章的阅读都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逻辑就不是一个整体,也就谈不上如何从整体上去思考。就好比管中窥豹,根本就没有把这些信息联系在一起去思考,读完了也不知道读了什么,对文章在讲什么很模糊。如果没有从文章出发去把握逻辑,对于这类主旨题、感情色彩题都极容易代入主观感情色彩,或者从选项倒推文章逻辑,出现脑补、自己说服自己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做一个错一个。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的“瓶颈”往往都是这类题,四篇文章总是错四五个,这就是问题所在。从“题本位”到“文章本位”那如何才能从文章出发把握逻辑呢?其实就是需要一个思想的转变,把文章当作一个完整的信息载体去读,就像读中文文章一样,是为了读懂作者整篇在传达什么信息,不能因为题目的影响就忘记了自己该干什么。题目只是考察你有没有读懂文章,读懂文章才能做对题,读懂文章就能做对题,从题本位转变为文章本位。从这个思想出发,我们应该怎样做题呢?总结来说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可跳过),看题干;可以先看设置了哪些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但是不要看选项,看也没用,并且还容易对干扰选项先入为主;第二步,通读文章;这一步的关键是从头到尾整体通读文章,读懂每一句话,需要做到逻辑的连贯,不能出现部分句子似懂非懂、跳读、逻辑断断续续的情况,过程中更不要去做题,不然会打断阅读思路。第三步,开始做题;仔细读题干,然后有了初步的预判,然后开始看选项,直接预选答案,如果这个时候你读懂了文章,正确答案就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可以再回原文“确认”一下自己第二步的印象是否正确,是否有看错单词等低级错误,确认无误后即可选定。第一步可省略,也可以直接上来就读文章,直接通读、读懂然后开始做题,注意力会更集中(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这三个步骤的关键在于第二步,把重心放在读懂文章上,对文章的读懂程度直接决定第三步做题的正确率高低。读懂了文章正确答案会非常明显,没读懂就会开始犹豫不决,你错的多的往往就是那个你没咋读懂的文章,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作为英语能力选拔考试,其实这也是命题人想考察的能力,你是否读懂了文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通过大量阅读外刊来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继而提高成绩的内在逻辑。如我在上一个回答里说的,通过读外刊我们积累背景知识(法律、经济等)、高级知识点(熟词僻义、词组搭配等)、熟悉英语表达习惯(长难句子等),这其实都是帮助我们读懂文章的过程。很多人平时读了挺多外刊,下了不少功夫,平时的文章也能读懂,阅读理解能力也上去了,但是到了做题动作又变形了,根本不去读懂文章,就像平时训练磨刀霍霍,上了战场却忘了带刀一样滑稽。带着脑子去阅读先读文章再做题,读文章和做题是分开的两个步骤,做好前者才能做好后者,做好前者就能做好后者,这个思想一定要明确。很多人选择边做题边读文章,在题和文章之间反复横跳,不但浪费了大量时间,文章也没读懂,慌里慌张地最后题也做不对,这是一定要避免的。很多人这个时候就又出幺蛾子了,说自己尝试过先通读文章,但是读了下边忘了上边,所以就边读边做题。首先,“读了下边忘了上边”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句话的前提就是错误的。你不是读了下边忘了上边,而是根本就没有读懂上边,阅读的过程是接收信息的过程,作者想表达的信息你需要连续、完整地录入到你的大脑里,大脑才会对有逻辑的信息进行记忆,所以你不是读了下边忘上边,而是你根本就没有读懂理解上边,你不是忘了,而是根本就没进脑子里,你所谓的忘了,只是忘了眼睛刚刚扫过了什么而已。所以还是回到上个问题,你真的读懂文章了吗?读文章就像读中文一样流畅,句句读懂,逻辑清晰,你做到了吗?理解才是记忆的关键,读懂理解之后就不会忘记,读懂文章后做题,你仍然会记得每一个细节,至少在题干的提醒下你会立即想起来相关的信息,正确答案也会像1+1=2一样明确,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技巧。读懂文章才能做对题很多人就又会说,觉得自己读懂了,但还是做不对题,所以就觉得有圈套,需要去研究技巧。我们只需要思考一种情况,你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有多么自欺欺人。对于一些英语很好的人,比如近母语人士或者常年有阅读习惯的人,他们在任何英语考试中都能考得很好,你觉得对吗?让他们直接来做考研英语的题目,同样能考的很好,这又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都研究了所谓的技巧,还是仅仅是因为他们读懂了文章?暂且不说基础不好仅靠研究真题就上80的有几个,因为从统计学上来说,我们讨论少数个体没有意义,或许是他们除了刷真题还有其它的输入,比如同时备考了雅思(看了大量的雅思阅读题同样是看外刊),或者本身是英语专业,自己的专业课本身就有大量的阅读输入,或许仅是因为幸存者偏差,这些因素你都无从知晓,只知道他最开始基础差刷真题就真的考了80,你就也去这样做,这是非常愚蠢的。幸存者偏差是不可复制的,我们需要观察大部分人的情况,研究必然事件内部的逻辑关系。从大范围来看,考研英语肯定是高水平的人都能考高分,大量水平不够又投机的人被淘汰,所以动脑子想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到底应该怎么做。什么才叫读懂?很多人之所以做错了题但是还是觉得自己读懂了的错觉,其实根本还是自己不清楚什么才叫读懂。其实阅读本身,不同的语言都是相同的,大家在思考什么是读懂之前,可以想一下,我们读中文新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就是直接读直接理解,对吗?一句话,就像一条绳子一样,随着我们逐字逐句往下读,不断往下延申,这句话表达的信息也被我们转变成可理解的信息进入大脑。这其实就是阅读的过程,就像读中文文章一样,是为了读懂意思,读懂作者想表达什么。但是我们长期的应试环境,让大家对英语从来都不能正常看待,忘记了英语也是一门语言,忘记了英语也是交流的工具,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阅读。所以说完了读懂的概念,我想大家应该有了初步的认知了。那还有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读懂?什么是真正的读懂,其实读懂的内核,是你非常准确地理解词、词组以及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你已经100%get到了,对你来说跟用中文写完全一样,区别仅仅是用英文还是中文写的而已。当你真正读懂了,你会发现上下文逻辑非常清晰,你也会非常确定。你只要不确定,那就是不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重复研读原文,找到阻碍你理解的问题并解决。我们举个例子加以说明。比如一篇BBC讲日本的文章,开头“One of the first things visitors to Japan notice is how clean everywhere is – yet there are hardly any litter bins and street sweepers. What's the secret behind this contradiction?”我问你,这句话,你读懂了吗?确定吗?需要问别人,需要看翻译吗?是不是很清楚,很明确,指哪说哪?逻辑很清晰?如果是,那就对了,就是这种感觉,这就是真正读懂的感觉。提高阈值,阅读都要达到这种感觉,以后只要模糊,那就是不懂。一遍通读,局部重复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逻辑上的“卡顿”,我想很多人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如我在上一个回答里说的那样,出现卡顿常见有以下几种原因:有生词/词组;文化背景不熟悉;句子长、逻辑绕。如果有生词,包括熟词僻义、词组搭配,那就说明你的大纲词汇没有熟练掌握,回去补大纲词汇;如果背景不熟悉,比如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是不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这很有可能就是背景不熟悉,外刊读的不够多,知识储备不够,需要去提升阅读量;如果是觉得句子长、逻辑绕,那就说明对英语的表达习惯不够熟悉,仍然需要读外刊提升逻辑把握能力。前两种障碍相对比较“硬”,如果没有打好基础,等上了考场再去解决就已经晚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第三种情况,在考场上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应该怎么办。如果是在考场上,逻辑线断了,也就是说,你读到哪里突然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了,这个时候就说明你没有理解,我的建议是,停下来回去从读得懂的地方,重复往下读,多重复读几遍,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慌张,也千万不要跳过不懂的地方强行向下推进,不然你会陷入似懂非懂的境地,越读越不懂,越不懂越慌,反而加剧了紧张的情绪,再去做题就是送人头而已。尤其是遇到一些文章开头人名地名多,很多人容易一下就慌了,这就乱了节奏了,其实你多重复读几遍就会发现没那么难。比如20年的第一篇,开头第一段多了几个人名地名,很多人直接心态崩了,导致后三篇很简单的也做不好,其实耐心读一下,其实根本不影响理解,这是万万要避免的。整体上我们只需要对文章通读一遍,但是出现问题的局部就需要重复多读,以逻辑连贯、读懂理解为目的。阅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理解或者看错单词等的情况,重复读也是最有效的帮助理解、自我纠错的机制。其实我们读中文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有时候哪一点看错了或者突然没理解,倒回去重读,读懂了再继续。我说的这个只是针对经过外刊训练的人,偶尔出现不懂的句子如何处理。对于那些大量的句子都读不懂的人,考场上也不会有时间让你重复读。这其实这才正是读外刊的意义所在,平时读,把问题都解决在平时,对英语表达越来越驾轻就熟,考试的时候你就遇到的“障碍”就更少,你就比别人读的更快、理解的更好,你不就脱颖而出了吗?但如果你平时疏于训练,那上了考场要么读不懂,要么认真读花太多时间做不完题,总之结果就是你被淘汰,作为选拔性考试,这不才正常吗?(2)新题型新题型包括三种备选题型,七选五、排序和选标题,英一最常考的是七选五和排序,选标题常见于英二中,比较简单。 先来看大纲要求,“主要考察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考察的能力跟阅读理解比较接近,但更侧重于考察对整体逻辑框架的把握,做题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新题型其实并不是很难,很多人在这里翻车,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上投机成分太多。很多人都喜欢用套路,比如,大致扫一下原文各段段首,再看选项的内容,再去看原文空的地方的前后,找近义词和选项匹配选项。直接去研究选项与上下段落的逻辑关联,不用看完全部文章甚至都不用怎么理解就能做题,这貌似是一种捷径,但其实是投机,因为这种方式根本建立不起来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有时候难度大的题,很多干扰选项的设置,其实关键词都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意思有差别,如果你对文章的内容没有理解,很容易选错。我觉得完全没有投机取巧的必要,因为你把文章全部读了,也不一定见得就会多花时间,反倒更加稳妥。新题型的本质,就是多元函数,通过逐步确定边界条件,来逼近完整的解。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儿童拼图玩具,每一个拼块都是一个选项或者段落,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能确定的,然后轮换其它的拼块,能正好吻合的就放上去,然后再确定剩下的拼块,确定的越来越多,剩下的就越来越少,最后拼出来完整的图。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应该怎样做题呢?对于七选五,两步走,第一步,不要看选项,直接开始读文章,读到有空缺的位置就去看一遍所有的备选选项,预选出答案,然后接着往下读,下一个空再全部看一遍选项,预选出答案。这样第一遍结束,再把所有的备选答案放进去,通读一遍文章做调整,基本上就定了。每一个空你都需要轮换一遍选项,非常确定的可以划掉,比如明显段落上下有衔接,剩下的继续逐一尝试。因为选项之间的关联,导致这种题型很容易一错错一堆,所以在最后全部确定之前,不要随便排除任何一个备选选项。基于读懂文章,用选项去重构文章的整体逻辑框架,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道送分题。对于排序,其实也一样,只不过轮换的部分变得大了点而已。思路同样是尽可能去找限制条件。比如,首段一般比较容易确定,你就先快速读一读这些选项,确定一个首段,读的过程中还能对明显有先后顺序的选项进行预排序,不管是不是紧邻,都可以作为一个限制条件。另外,一般排序题都给定了两个位置,这也是两个限制条件,你从这些限制条件入手,去突破前后选项,一般从一个选项去找接下来的一个选项比较容易。同样的,对于限制条件,一定要在120%确定的情况下,才可能用它来作为确定的放上去,并以此为基础去确定别的空。最后全部确定之后,可以再通读一遍,看看逻辑是否清晰流畅。(3)完形完形其实就是考察英语综合素养,这种东西没什么方法,主要就是靠词汇、逻辑和语感。词汇就是你的词汇量基础,逻辑就是读懂文章,选出意思上使原文通顺的选项,而词汇又决定了你能不能读懂。语感其实就是阅读量问题,比如词组、介词、同义词等,在该语境下用哪一个最合适,我们有时候虽然说不出来具体差别,但是能隐隐的感觉到正确答案,其实靠的就是语感。语感说白了其实就是印象,我们平时通过大量阅读,对英语词汇词组等的地道用法都会有印象,阅读量越大,语感就越好,完形正确率就越高。明白了这两点,完形该怎么做题呢?我建议通读两遍,第一遍直接读,遇到空就直接去看选项预选出正确答案,逻辑流畅即可,对于近义词或难以取舍的选项,不需要过多纠结,就是靠语感,觉得哪个最合适就选哪个即可。第一遍通读预选,第二遍再通读一遍,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即可敲定所有选项。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误区就是先读文章,但是不看选项,我觉得没有必要,还有点浪费时间。完形一般文章不到300词,逻辑也比较简单,挖空很多,我们必须用选项来重构原文句子逻辑,如果不看选项,第一遍通读的意义不大。(4)英译汉考研英语的翻译题是阅读理解的Part C部分,一般是从一整篇文章重摘取5个划线句子进行翻译,英译汉其实就是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英译汉题目,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英译汉的过程其实主要难度就在于理解,只要能理解,用汉语正常表达出来即可,也就是直译,所以其实还是考察阅读理解能力。被选中要翻译的一般也是比较复杂的长句子,踩点给分,我们只需要理解并调整为汉语的语序即可,比如对定语等修饰语的处理,都比较简单,大家直译只要理解不出错,一般都能拿到七八分,对于一些没有完全懂的句子,最好也把自己理解的部分写出来,即使剩下的错了也能拿到一部分分数。还有一个关注比较多的问题,就是遇到人名、地名要不要翻译,我的意见就是看是否有名,如果是就尽可能采用主流译法,因为这时候这个位置就是一个考点了,比如牛顿(Isaac Newton)、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贝多芬(Beethoven)、达尔文(Darwin)等,如果你连常识都不知道,这就暴露了知识水平,肯定会被扣分的。对于不出名的那种你可以直接照抄英文,或者音译后加括号英文原名,应该都不会被扣分。(5)作文考研英语大小作文一共30分,但其实历年考生能拿到的平均分数也就15分左右(官方统计大作文的平均分值在9.5到11分,小作文的平均分值在5.5左右),写作是大家普遍的短板,能拿到20分就已经是极少数了。所以大家首先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写作,因为大家都差,但是也别想得太多,因为作文想有质的提升,肯定是比阅读更长线的备战,短期内你只需要做到不低于平均分即可,最起码这个短板就不会让你处于劣势了。我们来看大纲对于15分的要求:“第三档 A节(5-6分) B节(9-12分) 。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虽漏掉一些内容,但包含多数内容要点;应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能满足任务的需求;有一些语法及词汇错误,但不影响理解;采用了简单的衔接手法,内容较连贯,层次较清晰;格式和语域基本合理。对目标读者基本完全产生了预期的效果。” 其实第三档要求不高,我们大部分人的水平至少认真一点都还是可以达到的。所以对于写作,我的建议就是,拿到能拿到的分数即可。比如小作文格式不能出错,公告文不要忘Notice,信件落款不要忘,大作文就是经典议论文的三步走,是什么(描述题目/图画)、为什么(解释原因,正反观点)、怎么作(得出结论)。然后尽可能少出现拼写等低级错误,字体工整,卷面整洁,篇复足够,给改卷老师一个好印象。建议写的时候先打草稿,在草稿纸上写出主要的观点,及对应的英文表达,写出主要句子,减少成文后的涂改。写作短期内也很难有明显的提高,想有质的提升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通过仿写、回译进行训练。所以我建议大家后期不要在作文上花太多时间,尤其是到了备考后期,时间宝贵,很多人选择去背一些所谓的范文,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上了考场基本一句也用不上,这是非常得不偿失的行为。即使用上了一点,也是无济于事,你该是什么水平不会差距太多,强行套用还容易被判为跑题甚至套模板,这是产投比极低的一项。能写简单句子就写简单句子,除非你有把握,不然不要强行长难句,改卷子的老师也都是大学老师,很清楚大家几斤几两,你就写Chinglish虽然不会出彩但是至少不会出错,强行矫揉造作出了错那就要扣分了。如果在客观题拿下的情况下(客观题扣分<5),备考剩余的时间比较多,可以从提升表达能力角度,去看一些母语人士写的雅思教程,比如澳大利亚人Bruce,英国人Simon,我在上一篇知乎回答里详细讲了如何使用,可以移步去看看。永远不要用国人写的教程,那句子,惨不忍睹,几年都不带换的,不多说了,命要紧。(二)做题顺序前几天有学员跟我反馈,自己听某培训机构的老师建议先写作文,然后他发现再写阅读就会错很多。我只能表示,任何说让你先写作文的人,非蠢即坏。我们刚开始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最佳的选择应该是阅读,因为阅读用时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也方便进行后续部分的作答。如果上来先写作文,如果比较顺利那还好(大概率写完你只会骂一句写的什么shit),如果遇到不熟悉的话题,或者比较新颖打你个措手不及,耽误了比较长时间,你心态很难不出现问题,并且写一个小时也对注意力是损耗,这样阅读大盘很容易崩的。作文只有30分,并且平均分是15分,阅读是50分,你看看哪个重要。所以我建议的顺序是,先看一下作文,读一下题目,然后大概构思一下思路,有idea可以简单记一下,这时候就行了,开始去写阅读+排序/七选五(50分),然后做完后开始写作文(30分),最后是才是翻译+完形(20min)。我们写完阅读如果时间还剩的多,就可以慢慢写作文了,打打草稿什么的,尽可能让篇复足够长。如果阅读花的时间比较多那也没关系,写作文的过程中可以临时去把完形和翻译快速拿下,然后回来接着写作文,因为大盘都已经拿下了,这时候我们心态上也会比较从容。如我在上文所说,作文我们一般都是平均分15分,但是阅读经过外刊训练,应该比较轻松就能拿到46分+,也就是错2个以内,然后完形错4个以内,8+,这就54分+了,翻译按6分算,这就75+了,并且还是保守估计。什么概念呢,根据民间统计,你已经超过了98%的人,考清北英语都不会拉你后腿。(三)时间问题关于每种题型时间的安排,我建议按照① 阅读+排序/七选五(50分)→② 写作文(30分)→ 翻译+完形(20min),最后涂卡即可,做完看看时间知道自己的水平就行了。其实考研的时间很充足,英语180min,正常情况下,经过外刊训练,阅读速度都是足够做完的,一篇文章只要不超过15min就行,并且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读懂文章上,读懂文章后做题都是刷刷刷三两分钟的事。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个惊掉下巴的迷惑操作。有学员跟我说,自己一做题就错很多,但是做完后再看文章,发现文章也能看懂,题目也能作对。我就感觉很奇怪了,一问才发现,竟然是掐着表做题的,我都惊呆了。我们当然要注意用时问题,但是做题速度也不是你掐个表就提高了啊家人们!想提高速度就去踏踏实实读外刊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啊,速度只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侧面反映,读得多才能读的快,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们更不可能直接去提高or减慢 (除非比如你生病了或者困了),我们的阅读速度短期内基本都是常量,你强行提高速度只会牺牲理解,直接跳过句子或者段落,全程都慌慌张张的还怎么做题,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这就跟田径比赛一样,你想提高成绩,就掐着表去跑,然后你想缩短时间就直接少跑两圈,这样你就赢了吗,是不是很搞笑?我们要注意时间,但是仅限于认真做题,做完了看一下用时,如果距离考试还有时间,就再好好读外刊训练,而不是掐着表慌里慌张,这样只会送人头,是做的很快,只不过是快着去二战 (手动狗头)。以上就是考研英语的做题流程和方法,大道至简,读懂文章才是根本。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四六级、专四专八,托福雅思等考试。谢谢朋友们,有问题欢迎留言提问,我看到就会回答,或者来公众号来联系我。作者更多回答考上心目中的研究生要付出多大努力? - 暖男智博的回答 - 知乎 如何在考研数学中取得 140+ 的好成绩? - 暖男智博的回答 - 知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专生考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