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包括哪些内容是什么科学教育活动形式有什么什么和区域活动

魏婉婷[摘要]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信息时代,知识已经不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了,素质、能力也是评价一个人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这两方面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开始认识世界,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幼儿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应该进行科学活动,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们的实践能力。[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能力;重视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较重视正规的科学活动,忽视非正规的科学活动等。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许多幼儿园至今仍只重视上课,忽视其他教育形式,为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目标的设定目标是创设科学区域活动环境、选择活动内容和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和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自由的区域活动虽然不同于严谨的集体教育活动,但也有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主动操作去发现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在设置科学区目标时,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和课程的需要拟订区域目标,要注意科学区域目标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应更宽泛和长远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和操作水平及时加以调整,使活动设计和材料的投放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在制定目标时应淡化静态的知识要求,定位于培养幼兒喜欢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幼儿学科学的方法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和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可以说在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么应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1.材料应有目的性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有的放矢,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将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中。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在实施主题活动“有趣的种子”时,为配合完成目标“帮助幼儿区分周围环境中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获得一些关于种子的概念,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方法”,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让幼儿认识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位置的种子,并提供放大镜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等,还提供百科全书、光碟丰富幼儿的知识,提供花盆、铲子等让幼儿做实验,使幼儿构建关于种子的认知结构,提高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2.材料应有趣味性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所以在投放材料时要适合幼儿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3.材料应有层次性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应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的材料。比如,大班探索“斜坡与球”的活动时,教师准备的材料应精心细化分解,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磨擦程度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再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幼儿观察球在不同弧度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等。4.材料应具有丰富性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可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如认知类和探索类,还体现在材料的数量应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5.材料应具有暗示性幼儿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进行认知。比如,让幼儿观察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妈妈救蛋宝宝的步骤图,让幼儿按步骤去试一试,感知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三、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指导,建立必要的规则,实施隐性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科学活动。1.建立必要的规则科学区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也会出现幼儿随意丢放材料等影响活动的情况,因此活动区也需要规则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针对幼儿在区域学习时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制定区域学习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并建议他们用绘画标记的方式画出来,贴在区域内,提醒大家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这些规则的制定尊重了幼儿的需要,也是他们自己制订的,所以他们都很乐于接受。这些规则不仅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幼儿不断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2.实施隐性的指导教师通过观察能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定的目标是否适宜,每个幼儿需要给予哪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预设的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等,通过观察获得准确的信息后,便可以选择指导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指导。第一,教师积极与材料互动,发挥榜样的作用。当幼儿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当幼儿活动有所停顿或有放弃迹象、当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介入,引导幼儿产生操作兴趣,并较规范地与材料进行互动,发挥榜样作用。
第二,适时适度地进行提问引导。提问引导过早,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何时介入最合适呢?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第三,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以前不会的本领,可以从伙伴口中知道许多新鲜的东西,还可发展幼儿间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教师应培养幼儿乐于展示自己才能,耐心指导同伴的品质,将自己置于幼儿的伙伴地位,营造师生同步学习的氛圍。第四,努力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常有“三分钟热度”的现象,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教师可在科学区增设“小问号专栏”和“小发现专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四、注重科学区学习后的交流在科学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交流各自经验、提出问题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科学区的交流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幼儿探索过程进行评价幼儿探索过程从某种上讲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提高幼儿的表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欲望。2.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评一评谁和谁合作得最好、谁最能克服困难、谁观察得最仔细等,培养幼儿从事科学探索的良好品质。3.对操作结果进行评价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材料而获得知识经验是粗浅的、感性的,需要教师的归纳与评价,以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知识结构,使探索活动更加深入,对幼儿共同关注的探索内容可转化为正规的科学活动,发挥正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互补的作用。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处于主体地位,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师应对此不断探索和实践。参考文献:[1]吴邵萍.幼儿园开放性区域活动指导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吕音.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J].长春教育院学报,2006,(12).[3]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责任编辑 冯 璐)
}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本文重点论述了大班科学区活动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基于儿童视角、以儿童为本,优化实施科学区活动和进行科学区活动评价的方法。关键词:大班;科学区活动;评价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里进行的自由、自主、自发和自愿的活动。科学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科学小实验及数学操作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但是,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特别是科学区活动存在以下误区。一、科学区域设置流于形式。《陕西省示范幼儿园验收评估标准》(修订稿)保育教育部分明确指出,幼儿园每班创设区域不少于4个,而且各级各部门评估检查也都将幼儿园区域作为必须的考核项目之一,随之也就出现了幼儿园为了检查而区域、为了区域而区域,科学区域设置的空间、设置的位置、区域活动的安排都是为了迎合检查,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忽视区域应该是孩子的活动场所、应该体现儿童视角。二、科学区域材料投放的盲目性。材料投放全園存在“共同”性,千篇一律,开学初投放材料和学期末投放材料始终如一,小班科学区投放材料和中大班投放材料如出一辙,忽视儿童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材料单一或者更多是投放一些高结构材料,有明确的“使用”说明,孩子只需要依葫芦画瓢,不能给孩子提供观察、分析、思考的环境和材料。三、科学区域活动教师指导不及时。孩子开始区域活动了,教师就开始“自由行动”,教师不指导或者指导的随意性很大,或者教师指导不能引发孩子探究行为继续生成甚至影响孩子已经进行的探究思考;教师的观察停留于表面,没有科学的指导策略支持孩子生成新的探究内容。四、科学区活动评价的单一性。科学区活动包含“区域发起-观察指导-区域评价”3个部分,往往很多时候区域评价被忽视或者省略,或者成了教师一言堂的活动总结,忽视以孩子为本的区域评价,忽视了区域评价应该是盘活整个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如何才能在科学区域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操作和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形成坚持不懈、同伴合作、积极主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以下几点策略。五、提供适宜丰富的材料。科学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自由自主的环境中主动观察、操作发现、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科学区可以投放关于声、光、电、磁、力、水的活动和空气的活动等材料。但是,每个年龄段材料投放应各有侧重,小班科学区域活动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为主要目标,例如:在感知冷热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冷、热等各种丰富的食物和材料,让幼儿通过眼睛的看(热水冒气、大汗淋漓等图片)、亲身感知(冷水与热水、冷饭与热饭、室内与室外温度差异)等感受冷热无处不在。这样幼儿能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感受玩中学的乐趣;中班幼儿对科学发现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提高;在中班,教师的指导重点就应该放在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在大班,孩子的思维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转换的阶段,教师可以提供悬浮列车、水的流动、浮力和生活中的转动、滚动等操作材料,而且还可以将“颜色的变化”、“碘伏遇到碱”和“紫甘蓝的变色”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入科学区,供幼儿自由操作发现。六、教师观察指导科学适时。教师要全面细致观察幼儿。教师要观察儿童是否能富有挑战而独立、自由地运用材料,展示自己的能力;是否能专注地与材料发生互动,并保持愉悦的情绪。教师要积极推进儿童的探究行为,例如:在大班种植区活动中,孩子的视线瞬间被一只来访的“蜘蛛”深深吸引,孩子们睁大眼睛观察着蜘蛛网和小蜘蛛。“蜘蛛怎么会在这里?”“蜘蛛会咬人吗?”“蜘蛛会吃掉我们的植物吗?”“蜘蛛长了几条腿”?“蜘蛛最喜欢吃什么?”于是一场关于“蜘蛛”的探究之旅全面启程。给蜘蛛“画”一个什么样的家,蜘蛛会比较喜欢呢?是画一个家好,还是修一个家好?听到孩子的讨论后,老师及时投放毛根、插塑、纸杯等材料,供幼儿给蜘蛛修一个舒服的家;有孩子又指出:“这些材料修的家有点小,蜘蛛家如果有客人来,恐怕住着很不舒服”,老师提议,“同伴合作为蜘蛛设计一栋温馨舒服的家”,于是儿童自由组合,设计各种形状不一的“蜘蛛别墅”,教师及时引发科学区和建构区的互动,积木、插塑和纸箱总动员。最后,老师又适时提出:“房子搭建好了,那蜘蛛是不是也该回家了”?毛根又再次成为制作蜘蛛的材料。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同伴合作能力、提问质疑等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和语言启发,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从而诱发新的游戏主题或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七、科学区域活动评价以幼儿为本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可以由老师指点迷津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例如:“谁愿意把自己在科学区做的小实验和同伴分享”;“气球除了用吹气的方法变大以外,你还用了哪些其它的办法?”把评价的主动权赋予孩子。“评价”对幼儿,以评促学,个别化发展,归因评价;“评价”对教师,以评促教,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因才施教;“评价”对区域,以评促质,及时反馈,提升品质。评价要注重真实性,关注幼儿在科学区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与发展历程,注重个别化、发展性评价,结构性记录儿童的区域活动发展,从而真正玩在孩子身边、思在孩子身前、行在孩子身后。结语:总之,材料投放的科学适宜、教师观察评价的及时有效,能够让科学区域活动有意义,让师幼关系有温度,让儿童发展有深度,让探究行为被支持。看见儿童只是开始,教师的支持和回应才是科学区域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儿童优先,是永远的教育底色,支持儿童永远是专业的脉动。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史王平(1982.7-),女,汉族,陕西咸阳兴平,本科,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兴平市机关幼儿园)猜你喜欢大班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科学活动包括哪些内容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