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拱形优点建造的古建筑有建筑有哪些 探秘世界各地利用拱形优点建造的古建筑有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这几乎可用作建筑史考试的最后几道论述题之一了。题目牵涉内容实在很多,铺开去也许要一篇论文或一本书才可以讲全面。如果简单粗略地谈,可以分为,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原因。以下很多内容来自于陈志华先生著作《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图片大部分也来自百度。不过,建筑史和建筑风格的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多问题其实并非看起来那么绝对。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所答难以全面。我想我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可能有用的思路。所以,无论何时,本人欢迎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欢迎纠错,欢迎探讨。一、历史的原因最初,可以追溯到拜占庭的影响。伊斯兰建筑尽管独树一帜,但在初期形成里,无疑还是受了拜占庭建筑和建筑师的诸多影响。阿拉伯人本是游牧族,无从谈建筑传承。「公元7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腹地出发,先后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伊朗、中亚、阿塞拜疆和埃及,8世纪初,占领了几乎整个欧洲西南的比利牛斯半岛」。他们扩张时,「宽容地汲取各地文化,迅速地铸成了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在最初建立倭玛亚王朝的大马士革,统治者热切希望把这个城市建成属于他们的君士坦丁堡,他们任用拜占庭和叙利亚的建筑师为他们建造清真寺。倭玛亚王朝之后,再慢慢融入了诸如波斯等等其他文化特征。而拜占庭建筑的伟大,在于它们解决了古罗马建筑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在方形基座上搭建一个完整的半圆穹顶?或如何在4个及其以上的独立支座上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穹顶?是拜占庭人,创造了独特的结构形式——帆拱。当然,不管是劵拱还是穹顶,都不是拜占庭的首创。就伊斯兰建筑中大量采用的券拱形式来说,早在公元前四千纪末,两河流域就产生了券拱结构,但当时砖产量极低,券拱完全不能发展。直到古罗马时期,才将券拱技术发展到辉煌程度。(关于这一点,多谢@Blind Talker 提醒)而古罗马,不仅大大发展了券拱技艺,还发明了十字拱,和最初的拱顶体系。古罗马人为世界提供了穹顶的建构初衷,但还是没能把它们很好地发展下去,更没能把穹顶这种「主要结构因素形成相应的艺术表现」,除了万神庙——而万神庙的平面也还是圆的。也就是说,是拜占庭人,将穹顶发展得又高又大又灵活,形成可以为上层意识服务的显赫的集中式构图。而这种穹顶高高在上一只独大的构图和建筑形制,从最初就沿用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建筑中,历经慢慢转变,形成伊斯兰别有特色的穹顶。穹顶的历史演变简单归纳如下:古罗马的十字拱(我们当然要承认,古罗马的十字拱及其拱顶体系,无疑也是人类成功的结构创造。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内穹顶仍然是不完整的,这对宗教、皇室需要更大更高更完整的空间氛围来说,还是不完美的。)拜占庭的帆拱(其下的空间可以是方形的,支座也可以多于4枚,这就将空间解放出来,不再被动地局限于穹顶圆形形式带来的形态限制)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传世之作(注意区别,它最初是教堂,不是清真寺。土耳其人灭掉拜占庭之后,把它变为了清真寺,而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坦布尔建造的另外几个大型清真寺,与之极为类似。宗教的对立并没有妨碍他们照搬东正教教堂的形制和结构。但拜家这个,才是最早最原创的,除了后来被土耳其人加上的用于清真寺的四周宣礼塔。)伊斯兰建筑的穹顶(我们可发现,得益于拜占庭帆拱技术的采用和进步,在圆滚滚的穹顶下,可以有除圆形外的其他形状的平面形制。只不过,与拜占庭灰溜溜的穹顶不一样的在于,热情的伊斯兰人总是十分喜爱用装潢突出他们的大穹顶了)苏利曼耶清真寺(Suleimaiye Mosque,1550~1556年,建筑师Sinan)苏丹阿赫穆德清真寺(俗称蓝色清真寺,Sultan Ahmed Mosque,1609~1616年,建筑师Ahmed Aga)内穹内部的空间感受——高大,完整,开阔,宏伟,或许这就是有了某种神性的空间)(经知友纠错,此处内部图引用了网友ju1970x的实地游记,图片来源请参见:蓝色清真寺--伊斯坦布尔游记--蚂蜂窝 )下图来自百度旅游,图片来源请参见蓝色清真寺_景点相册下图自来维基百科,图片来源请参见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二、现实的原因又大致有三:1、穹顶空间的视听效果与空间氛围,适合于宗教仪式2、古代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3、伊斯兰自成一派的建筑与结构技术。分而简述:1、穹顶空间的视听效果与空间氛围,适合于宗教仪式感谢穆斯林知友@吴aishah 的提醒,特增加此条。空间本身,也是一种形式。而每一种空间形式,都有它所需要的功能意义与之匹配或结合。从穹顶空间本身的听觉效果上讲,当然有为「在清真寺中诵读古兰经时声音传的更响亮、唤起大家内心强烈共鸣」的作用。从穹顶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上看,如上面我们所看到的,穹顶空间往往崇高、开阔、内敛、集中,主从分明,这与宗教仪式所需的神圣感、静谧感、内向感,是非常统一协调的。 上述两个方面,相信都可以归纳为宗教对仪式空间的要求吧。2、古代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陈志华先生在《外国建筑史》中提到伊斯兰建筑的地域范围,认为大约是「阿拉伯、西亚、中亚、北非和在欧洲的土耳其」。这片世界里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与其他大部分亚洲建筑一样,具有比较典型造型特征的,往往都是宗教与宫廷建筑。而这两大类建筑,都需要或完整严谨、或宏伟庄严、或稳定健硕、或独一无二的外观,而在构图上具有强烈集中性与内向感的穹顶与拱券形式,是可以良好地表达出上述精神气质的。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思想的承载者,只不过,在大部分的人类时代里,建筑承载的并非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而是皇室权贵与上流阶层的罢了。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来说,在最初的穹顶技术和形态引进后的日子里,无外乎就是皇家和权贵阶层如何去运用它们,以达到他们所缔造的建筑想要让世人感知的氛围。皇家建筑是需要无比庄重威严宏伟严肃的空间和形态的,当然,世俗的宗教,也是需要静谧安详完整高耸的空间和形态的,一开始,由于建筑与结构技术的限制,做得还并不好。但时代总是变化的,技术总是发展的,伊斯兰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自创、有吸收、有借鉴、有照搬,最终形成一片灿烂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强可识别性的建筑外观——以曲线为母题的千差万别的拱券与穹顶。3、伊斯兰自成一派的建筑与结构技术。在西亚,初期的大马士革清真寺是在古罗马晚期的基督教堂基础上建的,后来,正中还是加了拜占庭式的穹顶。伊斯兰人非常喜爱把他们的建筑、他们的拱券和穹顶都装饰起来,图案化效果很强烈。由于伊斯兰反对偶像崇拜,以至于后来的装饰图案里,「几何纹样基本上排斥了写实的形象」,连最初还可以见到的动植物形象都没有了。正因为对建筑物外立面和建筑细部都倾向于图案化,伊斯兰人也不断总结、发明出各式各样的拱券形式,诸如火焰券、马蹄券、双圆心尖券、海扇券、花瓣券、重叠花瓣券等等等等,不同的拱券形式注定了要有与之相应的穹顶形式。所以,伊斯兰建筑的券和穹,大多都是风格统一的。这种形式上的处理,即让拱券不仅配合装饰而发生诸多变异,其拱券形式本身,业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和建筑细节,同时反过来又影响建筑上占据最大体量的穹顶,这种系统化的造型模式,应该也是伊斯兰建筑特殊之一吧。让我们看看大量存在于伊斯兰建筑中的券。券和拱,都是伊斯兰建筑中发展得极为有本土特色的建筑组成了。另外,伊朗及中亚的伊斯兰建筑,更为大量地采用砖筑拱券结构,仍以穹顶为基础修建各类纪念性建筑。在这一区域里,君王的强大和伟岸需要更进一步的表露,于是,穹顶的集中式在外形上地位愈加突出,甚至流于形式,跟内部空间脱节,穹顶外部的装饰也身为繁琐。这些大都是皇权的意愿。穹顶的形式还广泛运用到了陵墓上,如沙赫辛德墓。简单说,即穹顶下面又多出了一大截造型事物,把穹顶抬得老高老高,形成高耸雄伟的纪念感——这应该也是泰姬玛哈尔陵的滥觞了——初期伊斯兰的陵墓,不过是方形体量上扣一个穹顶,四个外立面基本相似。11世纪后慢慢强调一个主要外观立面,正面中段檐口升高,正中设一个通高大凹龛(这种形制称为「伊旺」),其上还有一截基座,其上才是拱顶。「这种形制广为流传,直到印度」。沙赫辛德墓,14~15世纪。(那穹顶是不是很像著名的泰姬陵?)与上图对比一下,泰姬玛哈尔陵(1632~1647)的穹顶造型模式。穹顶下面也是「一大截」,包括连接穹顶与下部体量的「鼓座」。此时,穹顶的造型更加丰富,对穹顶与主体量的连接方式处理得更为巧妙自然。上述穹顶形制被反复运用、总结乃至进步,在这组独一无二的印度的伊斯兰建筑里,终于发展到一种巅峰。不仅将伊旺与平直墙面结合起来,也将穹顶与整个建筑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构图考究,简洁大方,对比得当,「可以说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建筑经验的结晶」。当然,11世纪伊斯兰建筑形成上述穹顶下方「伊旺」形制以后,富有热情的伊斯兰人不满足于此,继续对穹顶进行创新、变革与优化,还形成方形主体、圆柱形基座、饱满的穹顶、瘦高的尖塔的构图形制,甚至穹顶与鼓座形成分段式处理,区别明显。这种穹顶的造型,主次分明,变化丰富,外观独到,几何形态与尺度大小均对比强烈,把庄严宏伟的意愿表达得非常到位和令人满意。代表例子如帖木儿墓(1404~1405)。大量而特有的装饰,使得伊斯兰的拱券看起来民族特色浓郁,以至于举世闻名。至于穹顶,伊斯兰建筑的穹顶看起来根本与拜占庭的穹顶没有太多关系。尽管它们最初也是脱胎于拜占庭式穹顶,但它们历经传承、融合与创新,已然自成风骨。这就是建筑史上经常出现的本土化。所以,千万别看到穹顶就认为那是拜占庭建筑或拜占庭风格,拜占庭只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建构模式,他固然伟大,但却不是所有穹顶都姓拜的。谈及伊斯兰建筑的演变,除了在外观造型乃至内部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穹顶本身,始终还是要提及他们独一无二的建筑装饰。伊斯兰建筑的装饰,在全世界堪称奇秒而独道。在中亚和伊朗高原,自然景色单调荒芜,所以人们偏爱浓烈色彩,室内多用华丽的壁毯和地毯,而反映在建筑上,也就偏爱大面积的彩色装饰。波斯曾喜爱用琉璃砖作为建筑材料,后来,伊斯兰世界里,琉璃砖的花样也愈发地多,甚至一度形成外墙独有的镶嵌工艺。既然色彩和光泽成了伊斯兰建筑主要装饰成分,凹凸不平的建筑外墙面当然不太适合琉璃砖贴面——所以片状块状的贴面材料终于还是不可取的,人们发现墙面粉饰比较适合伊斯兰建筑上大量的曲面和弧形,这进一步地影响伊斯兰建筑的造型,为了利于装饰,伊斯兰建筑的造型和体量逐渐化于简洁、平滑,建筑体形逐渐倾向于纯几何形态,总之,建筑物也更为重视整体的协调性。一种风格独特而强烈的建筑,其形成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在沿袭、传承、汲取及本土化的过程中,由很多建筑造型因素相互影响而导致的。这其中,又有宗教、皇权的力量对其加以影响与强化,最终,才形成建筑史上一页独特而瑰丽的篇章。比比哈内清真寺外观及穹顶内望伊斯发罕皇家清真寺外观及细节欢迎各位参与我的知乎Live欢迎各位收听我的知乎读书会音频:《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同时接受相关建筑学专业及硬笔书法咨询,希望可以帮到你}

70763146
幼苗共回答了21个问题采纳率:90.5%
举报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赵州拱赵州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 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为此,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3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当然圆弧形拱对两端桥基的推力相应增大,需要对桥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被采纳.
1年前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拱形建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