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研究生好考吗怎么样 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评测?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研究成果; 转化方式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21-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转化方式都作了明确的界定,根据该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我国法律中的“科技成果”主要是指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完全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排除在外。因此,本文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出发,探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以下简称“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其转化方式。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内涵的界定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由此可知,科技成果转化广义上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的科技成果等所进行的进一步科学研究活动;二是指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商业性应用活动,此即科技成果转化的狭义概念,本文将其命名为“技术成果转化”。
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界定类推,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广义上也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为了完善大众化研究成果所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或大众化研究成果在新的大众化研究中得到应用;二是大众化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无论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第一部分“转化”实质上都属于科学研究活动范畴,其最终目的的实现都在于第二部分的“转化”。因此本文对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采取狭义理解:即为了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在大众化实践过程中或某个环节应用大众化研究成果的活动。
探讨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的内涵,首先要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尽管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广义上“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但普遍的看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因此,可以将整个大众化工程理解为以下两个层面:一是针对人民群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信仰教育活动,即前述定义中的“转变”、“转化”部分,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内化”阶段;二是人民群众相应的自我教育、提高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即前述定义中的“内化”,而这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外化”阶段。[3]尽管第二层面的大众化活动是整个大众化工程的归宿,但第一层面是整个大众化工程的基础,决定并制约了第二层面的效果,应该是整个大众化工程的主要部分。许多语境下的“大众化”概念指的就是第一层面上的大众化,如学者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全民树立共同理想的实践活动”[4]。
大众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在于如何实现上述的“转变”、“转化”,提高第一层面大众化工程(即“内化”阶段)的有效性,为人民群众自己的“外化”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组织实施大众化教育活动的机构和个人,将有关大众化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总结引入第一层面的大众化实践过程,就实现了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由此可以说,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第一层面的大众化实践过程,第一层面大众化实践应该是众多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的集成。
由于大众化实践主要部分是思想信仰教育活动,因此,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在性质上也属于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大众思想信仰教育的有效性。也正如此,任何组织或个人,出于大众化活动目的而使用大众化研究成果,一般情况下既可以不要征得成果完成者的许可,也无需支付相应的报酬。这与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的性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方式的类别
技术成果的转化是技术的发明创造者自己或由他人将该技术引入生产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行为过程。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9条的规定和实务,技术成果的转化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技术的发明者自行投资转化生产;二是将技术的支配权转让他人所有,由他人投资生产;三是保留技术的支配权以许可的方式由他人生产应用;四是以技术作为出资与他人合资、合作或合伙生产;五是以技术服务指导的方式应用转化。显然,该五种转化方式的区分,是以技术成果作为商品并享有产权为基础,是技术成果商业交易的法律形式,显示了技术成果的转化方式就是技术这一商品被引入生产领域的方法和形式。
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则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将已经完成的大众化研究成果尤其是大众化方法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中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为过程。由于大众化研究成果本身(或说成果所体现的思想)不受法律保护,法律保护的只是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表达(即作品),技术成果无论是其本身(解决某一技术难题的方案、设想),还是技术成果的表达(作品)都受法律的保护;因此,诠释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方式不能完全套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方式,后者转化的方式是以作为商品的技术成果为基础所作的区分。本文认为,探究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方式,要抓住“意识形态教育”这一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性质,遵从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所以,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转化方式,一方面是成果被引入到大众化实践中来的方法和形式,这类似于技术成果转化方式的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大众化实践的具体方式,因为大众化实践是众多大众化成果转化的集成。
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方式的类别,可依不同的标准作相应不同的区分。
以转化的接受主体(即大众化实践中的“受教育者”)的类别为标准,可分为以学生为接受主体的转化方式和分别以公务员、农民、工人、企业主等其他不同类群体为接受主体的多种转化方式。在以学生为接受主体的转化方式中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为接受主体的若干种转化方式。
依转化行为是否集中于特定的接受主体为标准,可分为课堂式的转化方式和广告式的转化方式。前者是大众化的实施主体针对特定的接受主体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实施的方式,比如课堂讲授法、集中学习讨论法、组织群众集体观看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或表演等;后者是大众化实施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如网络、报纸、广播、电视、悬挂标语等,向不特定的人有关大众化研究成果信息、内容、精神的方式。
以成果转化的具体用途为标准,可分为面向大众化实践的转化方式和服务于决策部门的转化方式。前者是实施主体将大众化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大众化教育实践中,它将直接面向接受主体;后者是大众化研究成果被大众化的决策管理部门所接受,为这些部门领导、布置、落实、监督大众化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以大众化实践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为标准,可以分为大众化素材准备中的转化方式和大众化教育宣传行为中的转化方式。
以大众化实践的形式和载体为标准,可以分为灌输式的转化方式和娱乐式的转化方式。前者是实施主体在显性的大众化实践中引入大众化研究成果的行为;后者则是实施主体在隐性的大众化实践中,比如在电影、戏曲、猜谜等娱乐性活动中引入大众化研究成果、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行为。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方式的选择
一项具体的大众化研究成果被引入大众化实践,是否一定有助于提高大众化实践的有效性,仍然会受到该成果的引入是否恰当及如何引入的影响,其中转化方式的选择无疑是重要的。本文认为,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方式的选择要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遵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原则。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即“教育者(实施主体)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5]对大众化教育实践而言,“适应”意味着实施主体要研究接受主体、熟悉接受主体,对大众化研究成果的应用多采用自主式的转化方式、重视大众化素材准备中的转化方式;而“超越”则意味着实施主体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重点抓好大众化研究成果课堂式的转化方式,等等。
第二,重视与接受主体关联性的原则。大众化实践要以适应接受主体的身心发展为基础,但接受主体的差异是客观而绝对的。因此,针对不同群体的大众化实践,在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方式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坚持一般、特殊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论,分清不同的群体而采用不同的转化方式,如课堂式的转化方式或广告式的转化方式、灌输式的转化方式或娱乐式的转化方式,使转化方式同接受主体的特征相匹配。
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方式的选择,除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尽可能采用自主式的转让方式。大众化实践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主体。实施主体既主导着大众化的实践,也决定了大众化实践的成败。他们作为大众化实践的实施者,不仅自己要精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要掌握如何使接受主体自觉自愿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措施。因此,作为大众化实践的实施主体,有必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大众化实践中来,使自己既成为大众化教育实践的名师,又成为大众化研究的名家。
之所以提倡采用自主式的转让方式,这是大众化研究成果本身的特殊性及其转化的性质、复杂程度所决定的。技术成果是可以用一些技术指标加以定量确定的,因此其产权无论交易多少次,产权落入何人之手,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凭着该技术成果的资料,都能准确掌握该技术成果、实施复制性的商业生产,并达到预期的技术指标。相反,大众化研究成果针对的是有关人的信仰问题,其内容更多的只是对某类规律性事实、用一些定性的词汇加以描述,很难进行完全复制性的应用,其应用效果要同实施主体、接受主体相互匹配。他人大众化研究成果所依据的基础与自己眼前所实施的大众化教育实践,无论是在时空上还是面对的接受主体必然存在巨大差异,应用他人成果的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当然,提倡自主式的转让方式,也并非排斥借鉴式的转化方式,对他人成果的转化应用至少要掌握精要、合理而灵活运用。尽可能采用自主式的转让方式,就需要在制度、措施上促使第一线的大众化工程的实施主体从事大众化的理论研究,使两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重点抓好课堂式的转让方式。课堂式的转化方式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性的灌输。首先,这是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且后继有人的客观要求。其次,这是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行为作为大众化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思想信仰教育工程的属性所决定的。任何一种信仰的形成绝不是天生而自觉自愿的,都是外部他人灌输的结果,让广大人民群众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关于这一点,列宁在《怎么办》中曾做过精辟的论述。
第三,重视大众化素材准备中的转化方式。大众化教育实践作为一项思想信仰教育工程,其难度无疑是巨大的。但事实也说明,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案例生动感人的课堂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此,在大众化实践工程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大众化素材的准备工作,使大众化研究成果能够在其中得到转化应用。
第四,加强娱乐式的转化方式。强制的、课堂式的转化方式虽然是我们进行大众化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但这种转化方式下的大众化实践所面对的群体毕竟只是整个社会的一小部分人,其他更广泛社会群体所面临的大众化实践教育都是零星、广告式的。因此,如何使大众化教育实践深入这些群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鼓励扶助文学艺术作品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维持作品公开出版发行强制审查机制等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建军.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25-30.
[2]王贵泉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8(5):37-40.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第2篇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向实践转化的突出问题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当前,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相脱节的主要原因,在全省高校57.7%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看来,与高校、宣传思想主管部门领导和理论工作者思想认识有关。一方面,部分高校和宣传思想主管部门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重视不够,没有提上应有的议程;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理论工作者,仅把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看作是个人的事情,喜欢关起门来搞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工作是应尽的社会责任,这就容易导致理论研究仍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主需求之外,出现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现实状况。
政策举措尚待落实。当前,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难的原因还在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缺少导向性政策举措,使得此项工作仍处于某种自发状态。虽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具体落实,集中表现在开展工作的实际投入不足。
推介渠道有待畅通。当前,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不足也与缺乏推介渠道和平台有关。据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反映,不是主观上不想向实践转化,而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与途径。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和有关部门能够搭建有效的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更多的转化载体,以提升理论成果的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度。
转化机制亟待完善。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不充分,还与现行的转化机制不完善有关。一方面,目前高校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机制普遍比较缺乏,不能正确评价和引导转化推广工作,严重影响了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工作的经常化和持续化。有的虽然建立了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工作机制,但因不配套不协调,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转化的评估标准也不规范统一,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转化工作的实际成效,这也容易导致转化效果不显著。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对策建议
做好转化工作的顶层设计。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校和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并制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发展规划,对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研究、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工作给予实质性和经常性的帮助和指导,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整体优势。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有投入才有产出”、“理论研究成果不转变为现实就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理念,以出台有关引导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投入政策,支持理论工作者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与成果应用转化,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的综合指导作用。
搭建转化工作的平台保障。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重要载体。一要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管理机构或组织形式,积极构建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平台,有效整合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资源,协调处理转化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二要建构转化工作运作方式,形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工作的经验交流机制,推介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激励高校理论工作者深入实践、潜心研究、指导工作、推进发展。三要运用成果展示会、信息会、转化工作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做好理论研究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有机衔接和有效转化,通过建立高效的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信息咨询平台,疏通成果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渠道,实现对理论研究成果的人才、项目和经费等的合理组合与优化配置,以此制定并出台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转化工作评价指标,构建科学评价和考核机制。
创新转化工作的落实机制。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现实落脚点。一要围绕转化工作制定“出人才、出成果、促转化、出效益”的相关规定,积极引导理论工作者根据国家和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理论研究,以增强转化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引导理论研究成果的服务对象,即要以解决治国理政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和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而不是单凭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或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目的在于能使更多的理论工作者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并做出更具原创性和独到性的研究成果。三要构建转化工作创新激励机制,这不仅要注重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的先进典型,以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还要支持高校理论研究工作者申报相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项目与奖项,提升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拓展转化工作的实施路径。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关键支撑。一要凸显转化工作的主任务。要把学习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系列重要讲话作为转化工作的基本路径,激发理论工作者自觉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江苏“两个率先”的宝贵经验,彰显科学理论的独特魅力和内在威力。二要筑牢转化工作的主渠道。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传播渠道,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与现实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三要抓好转化工作的主阵地。要通过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高校理论工作者拓展研究视域,强化问题意识,认真审视和剖析当代社会思潮,敢于发声亮剑,努力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精品力作,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积极作用。四要服务转化工作的主战场。要积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开展理论研究,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谋划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思路,为推动江苏“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思想来源和精神动力,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提供鲜活的素材资源和智库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第3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转化;转化评估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6—0174—04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旨在把握科技成果发展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以期提高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大多数学者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往往忽略科技成果是否已经转化成功,而直接对效果进行衡量,从而影响评价体系应有的衡量、激励等效用。
科技成果价值的实现在于科技成果得到快速、有效的应用、普及和转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不能仅仅围绕所取得的可衡量性效益或是否已生产出有形产品来进行,必须考虑科技成果是否得到相应范围的扩散与一定程度的认可。因此,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应该从转化与否(对应用情况的评价)与转化程度(对普及情况的评价)两个层面进行。
一、文献综述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对科技成果转化内涵的准确认识不仅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与否及转化程度作出准确评价的基础,而且还是对寻求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的基础。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这一概念,开创了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先河。国外研究者一般使用技术创新/转化(Technology innovation&transformation)代替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这是因为国外的科技成果转化一般由企业独立承担,这里的科技成果通常指技术,故而使用技术创新/转化一词来表述科技成果“嫁接物化”的过程。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是基本等同的概念,强调的是发明-开发-设计-试制-商品化的阶段动态过程。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主要存在技术创新说、商品化产业化说、形态转化说、后续开发说等几种代表性观念。
“技术创新说”认为,成果转化问题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或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创新的产出是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以创造市场价值,来达到满足创新需求的要求。
“商品化产业化说”认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它与技术创新说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以成果的新颖性为导向,以技术水平为中心,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该定义强调了科技成果存在的经济意义。
远德玉(1995)等人则从“形态转化”的方面提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既是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也是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即科学形态由“科学原理技术原理技术发明”的转化过程与技术形态由“技术原理技术发明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的统一。该定义认为科技成果既包括科学成果又包括技术成果,强调基础科学成果与应用价值成果的重要性,而对两者间成果转化的评价标准差别亦较大。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则是所谓的“后继开发说”,它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如下: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上述这些定义,除了“商业化”说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成果的经济价值,其他定义都只是从形式、形态或所有者的变化来看待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体形式的描述。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总是会伴随着权属转移或者形式、形态上的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要强调成果转化后的特征,包括盈利性、产业化、商业化等,是能使科技成果发挥作用和意义的过程。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必须能够总结凝练出其价值实现的本质。
(二)科技成果转化类型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必然依赖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类型。对科技成果转化类型的归纳提炼,是通过寻求同一类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评估提供可行性与操作性支撑。
国内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类型研究较少,主要有三类代表性观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研究上存在不足。
1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成果从理论证明到实践应用的跳跃,这个过程是决定科技成果价值的重要环节。石善冲提出从科技成果到转化为生产力,转化过程可以分为科技(成果)源、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目的三个环节。
2 基于转化主体。由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出发,一般意义上成果的输出是由技术创新主体提供,成果的输入是采用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间环节由中介机构完成。但是根据各主体发挥效用的大小区分,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招标型、研究主体供给型、跨国资金资助型、企业自主研发型五类。
3 基于成果转化方式。根据对成果转化双方的利益关系和风险大小,刘希宋等学者将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分为转让转化、合作转化、自行转化三种方式,他们认为不同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下知识对接的特征是不同的。
上述三种分类的分歧在于研究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后的评估侧重点不同,即其选择的评估对象究竟是针对转化中的各个环节、转化主体的目的还是转化方式的特性。依据转化主体的不同目的进行评估,能够从主观的角度反映相关评价标准。从转化方式人手,某项科技成果采取哪种转化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与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也便于评价转化程度和效果的指标的选择和建立。但是,研究者并未将评估标准与转化主体、转化方式密切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后续研究。
通过对上述代表性定义的研究评述,本文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是使科技成果发挥其作用和意义的过程。即已有科技成果的商业化、社会化,是科技成果发挥其对技术进步、社会和谐与稳定、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明提高等推动作用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其价值的实现,对价值的全面认识和对价值实现的强调是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的基础。基于不同价值的考量,才能设定不同的定量评价标准和指标,用以确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应用与普及状况。因此,本文将从主体和方式两个层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用以确定转化后的评定对象与相关指标。
二、基于转化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
不同的转化主体的转化目的不同,有些转化主体看重经济效益,有些转化主体注重声望。按照转化主体的分类,能够比较方便地从转化主体的主观角度反映出科技成果转化与否与程度的评价标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般存在完成者(高校、科研院所等)、资助者(中介机构、政府等)、应用者(企业等)三类角色。因此,根据主导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分为以下三种:
(一)以完成者为主导的成果转化
完成者主导是指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完成者对于科技成果的交易过程和转化效果起主导作用。此类成果的表现形式为一般性理论、原理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完善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完成者通常比较看重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能够在权威期刊或者获得级别较高的奖项、成果和本人取得较大的知名度,对于完成者来说就是非常成功的转化。
(二)以资助者为主导的成果转化
资助者主导是指对科研活动的赞助者对于科技成果的交易过程和转化效果起支配作用。这类成果的表现形式为新产品、新工艺的原理、原型,如样品、图纸、说明等,其价值主要体现为革新产品或工艺的原理,促使科技进步,从而更好地获得生产的可行性与规律性。资助者常常强调社会声誉,而不要求直接经济回报。
(三)以应用者为主导的成果转化
应用者主导是指科技成果交易的买方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和效果起主要作用,表现形式为新产品(包括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实物或者图纸、说明等技术资料、精神建设方案、管理方案这三类,其价值体现为对成果转化后所能带来的广泛社会效益。应用者通常是通过交易,从科技成果的所有者处获得成果的使用权,也可以自身就是开发者,但开发的目的就是实践。因此,应用者为获得成果使用权付出或投入资金,必定希望得到回报。
三、基于转化方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
转化方式不同,评价转化的标准自然不同。某项科技成果采取哪种转化方式,其实已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种成果转化应该采取何种评价标准。所以,针对转化方式的分类既能够清楚地体现出每一类科技成果转化与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也便于评价转化程度和效果的指标的选择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按转化方式可分为公开发表、提交报告、合作生产、转让和自主研发五类。
(一)公开发表
对于一般性科学理论,如原理、公式、定律、假说、模型等,通常以公开发表为转化方式,表现为在各种期刊上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发表。
(二)提交报告
精神建设方案和管理方案一般以提交报告为转化方式。此类科技成果以报告的提交与验收作为评价其是否转化的标准。这种转化方式强调的是收益,因此采用成果的机构的规模,以及采用机构使用成果后产生的效益是评价其转化程度效果的标准。
(三)合作生产
合作生产的表现形式为产学研联合体、校企联合等,是目前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模式内各主体的内在差异性、相互需要和相互作用,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管理在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角色之间的流动。因此,是否产生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是评价其转化与否的标准,而产业化程度、成果收益与成果投入的比值等是评价其转化效果的主要标准。
(四)转让
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完成在在科技成果的开发和经营上存在人力、能力、机制等局限性,使得成果完成者将成果转让给应用者成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该种转化表现为在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成果交易,即成果完成者将成果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转让给受让方,交易双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收益。因此,成果供需双方是否实现成果转让的交易成为评价转让与否的标准,而评价其转化程度与效果,则可以采用成果交易次数、成果收益/成果投入等指标。
(五)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主体依靠自身研究能力形成某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将所研发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通过其推广应用从而产生实际收益。因此,自主研发的表现形式为成果的研究、开发、产业化或社会化,转化程度的评价强调推广后的实际收益。
四、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分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归纳,在科技成果转化与转化评价之间构建了桥梁,有利于转化评价的高效实施。第二,确定了转化与否的评价标准,若科技成果的应有效应或潜在效应中的某一项得到实现,如论文得到发表、报告提交、方案实施等某一项指标得以满足,就可以判定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第三,对于转化后的效果衡量选取适当的指标体系,从整体上评估科技成果转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与广泛的社会效应。
基于转化主体与方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是为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其现实意义体现在理论及实践两方面。
(一)理论展望
现有的研究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实施操作提供了大量的开创性和累积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未来的研究还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相关的结论仍然存在一定分歧。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未来学者们应当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达到统一的认识,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更具有操作性与指示性。
其次,从现有研究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分类将是研究重点。未来的研究应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分类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使研究结论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维度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转化与否的评价及转化程度上的评价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二)实践启示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主体都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可以借此了解科研工作的实际价值,以便及时修改研究方向,最大程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对资助者而言,了解科技成果的具体效用,能够避免盲目上项目,杜绝资金浪费,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项目上。对应用者而言,可以了解科技成果的实际状态,对未来的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体制需要各参与主体群策群力,在审核机制及激励机制上能够遵循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和方式的特性,将是整体构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学术社团 经济价值 成果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架构调整、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学术活动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越发看重,并形成了科研经济一体化的观点,要求科学研究与经济效益进行紧密结合,双管齐下,利用科研成果来支撑经济结构,实现学术社团的经济价值。
一、目前学术社团机构经济价值状况
(一)学术活动意义和成果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校所均在积极开展科研领域学术活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因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但是往往较难体现出经济价值。如何从众多信息中遴选出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难点。科研机构缺乏相应的市场导向的意识,科研人员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也很少将经济效益考虑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中,这就造成了很多具有较高科技研究价值的学术活动不能够及时的转化成经济效益。还有的项目理论痕迹过重,研究与产业化不能完善对接,有时缺乏风险预期,导致研究成果得不到市场认可,无从体现其意义和成果。
(二)缺乏研究成果转化的启动资金
目前,很多科研单位内部的学术研究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而且也缺少外部资金的注入和扶持。大量的资金汇集在基础项目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对于有潜力的实用性技术项目,资金来源向来比较匮乏。同时,受到科研机构结构的影响,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比较薄弱,能够投入到科研中的经费较少,使得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问题。
(三)知识产权保护缺乏
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包括在科研成果的所属权、科研成果转让过程的纠纷处置目前都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使得科研成果在寻求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被外部人员所窃取。
二、实现学术社团机构经济价值的对策和措施
(一)立足市场需求
要面向市场进行技术研发,尽量准确预知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市场预测来确定技术研发目标,切实改变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学术社团机构要充分利用本机构所具有的科研优势,引导研究人员从产业角度出发,科学立项,为实现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提供技术指挥,使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企业产业化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结合,为科研成果日后的产业化创造良好条件。
(二)强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意识
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体现主要集中才成果的转化方面,它是判断该项成果是否具有市场价值的判断标准。只有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够为科研单位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必须要在科研机构内部形成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树立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将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性放在研究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使企业全体员工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三)建立学术社团机构和企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学术社团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进行互补,加强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委托、与企业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快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实现。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方面,学术社团机构要加快专利或者知识产权的方式来保障本社团机构的科研成果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要敢于和各种侵犯本机构学术成果的行为作斗争,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寻找中介机构,加速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的实现
通过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科研中介机构在加速科研成果经济价值实现方面的作用。相关的中介组织不仅是连接科研机构和市场的纽带,同时又能够与企业进行对接,并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科研单位,缩短科研成果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针对我国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机构或部门较少的这一现状,可组建专门的中介机构从事传播、推广、应用工作。
(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首先,要通过制定优惠人才政策来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制定有竞争性的学术研究实现经济效益的奖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使科研人员在奖励机制刺激下进行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转化。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科研团队内部的技术性人才之外,还需要能够将科研机构内部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的市场领域的人才,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要实现这种融合,要逐步提升学术研究人员的市场知识,使其成为既能开展学术研究,又具备一定市场推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经济竞争的集中体现,且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转化率也成为了判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科学技术的研究核心越来越多的转向该项成果是否能够成功转化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体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还处于成长阶段,转化的途径和方式都较为简单和死板,转化效率低,需要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展开深入研究,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孝荣.对我国学术社团现代转型的若干思考[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
[2]姚飞,孙涛,谢觉萍. 学术创业的边界、绩效与争议――基于1990―2014年文献的扎根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6.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第5篇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
在科技创新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升现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特别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关各方应在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地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低下,农业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平相对低下;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较低,已有的农业研发成果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问题加以探讨,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至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将另文加以探讨。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一,有关各方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还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错误认识,即只重视科学技术初始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却不注重于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第二,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与农业科研活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致使科研活动与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形成了“两张皮”,并最终有碍于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究其缘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导致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
第四,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的效率。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机制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对象,更不能纯粹地依靠市场机制,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引导,以提升其推广与转化的效率,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建议
一是增强转化意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正如前面所述,目前,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主体对其重视不够,不少人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首先,应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相关主体的科技兴农意识,应特别注意增强各方主体的科技转化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其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只重研究,不重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促使科研单位按照“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系统开发,并注重这些研发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关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售后科技服务情况。
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既有作为科技需求方的农业企业、广大农民和其他主体,又有作为成果提供方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还有那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科技应先行。而科技的研发、推广与转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尽快地形成一支由科研项目的研发、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庞大的科技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及转化等相关工作中,从而促使农业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真正地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四是应促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经营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这既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过去的旧体制下,农业企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主要由其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普遍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主研发和推广转化的动力和压力,这种情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多样化的需求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障碍;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37-02
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成果的定位出发,分析论述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当前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权力保护的基本法律理念。由于科技创新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一,所以科技创新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实验和研究对新技术和新发展方向进行的具体分析与创新。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突破前人的可能,所以在不同领域都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所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应该从这一成果的知识性、技术性、思想性三个方面出发,确认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
由上表可看出,具体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以及管理理念成果。相较而言,管理理念成果的转化障碍较少,属于比较容易被接纳部分。而应用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转化面临着极大障碍。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分析
1.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所引起的转化问题。虽然我国每年的科技投资费用非常高,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教育方式决定了我国的投资费用主要运用在了高校科技研究所以及重点科学院。而且科技投资费用在运用方面主要是研究投资,而对推广和奖励投资较少。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审核并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对我国已经研发出的科技成果也造成了无法推广而闲置。这是对研发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我国科技成果市场成熟度也不高,许多技术发明和改进不能被经济集团所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成果反而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工程。所以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建设,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才能让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生活中转化。
2.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而引起的转化问题。所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就是指如何利用创新的理念将科技创新利用到人民生活当中去。对这一点的把握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极有难度的。这是因为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这就造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时面临着制度改革的问题。如果设置高端技术的讨论平台或者开展高端技术经济会就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带来极大的改进。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转变是由于已故前行政总裁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创意,而他这种创意来自于美国的高端科技实验室,乔布斯认为,高端科技实验室中的许多科技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这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并没有市场敏感性而造成这些科学技术被闲置。所以乔布斯的成功可以说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创新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说明了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阻碍,那就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
3.高端技术人才与翻译性人才的沟通不力。这个阻碍主要是对理论科技成果进行阻碍,而且主要表现在我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方面。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中国的高端技术人才对翻译性英语的掌握并没有那么好,仅仅能翻译已有技术,对最新技术的陈述则显得十分吃力,而翻译性人才不具有尖端科技的理解水平,导致我国高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成果无法变成国际通用型资料进行传播。这也是我国高端技术在向世界范围推广时的阻碍所在。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具体对策以及科技成果与企业衔接模式分析
1.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不完善。所以,我国政府需加大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让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能有足够资金进行审核和推广工作。只有科技成果通过市场方式加以推广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变成人民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政策具体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投资经营能力,鼓励更多人进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去。
2.加大我国科技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科研机构很多是单一的科研平台机构,并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所以我国应该加大科技研发机构与科技产业机构的合作,将研发内容变为市场商品。这一机构的建立应主要以高校为主,利用产学研合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即学即用。这一模式是现代化教育的创新,也是现代化科技研究的创新。所以,解决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大方法就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稳定的组织和运行,利用合作和发展开展科技为企业提高发展技术,而企业为科技提供商业前景的双赢模式。
3.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提升市场的影响就是利用市场上比较需要的产品为基础为科技创新方向提出战略性的建议。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消费者的需求反向思考科技的创新进步理念,将科技创新依托于市场经济建设。这样就从一定的角度上解决了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的问题。同时,对科技创新结果进行二次创新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市场敏感度之后才能培养的。
4.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分析。由于市场企业的需求,才能将科技成果加以推广,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科技创新与市场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提高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那么科技成果如何与市场企业进行有效的衔接呢。笔者认为,科技成果主要以技术为主,而市场企业主要以产品为主,所以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的衔接也就是科学技术与产品的衔接。所以如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是科技成果能否与市场企业衔接的主要条件。这就对科技研究机构与市场企业的结合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上来说,应该注重对科技市场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应用,让这类人才更多的了解科技成果,并将科技成果运用与企业的产品之中,有效的完成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这一大的课题。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教育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国际科技交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是对市场的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才会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科技成果的分时间段升级方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的逐渐均衡,让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地域得到了推广,也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2.人文方面的意义。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精神层面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是推进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更加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我国的政策颁布与政策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探索精神的肯定能极大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有力措施。
3.国际科技交流模式的创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国际科技交流是一种创新和改善。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这就是因为我国高科技技术的理论成就无法走出中国的缘故。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
结语: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许多科技成果无法应用到新产品之中,不仅是对研究资金浪费,更是对人才的浪费和忽视。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好主要由于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对于实际应用的二次创新能力较差、高端技术人才对市场了解较少等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大我国科技研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以及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必要措施和基本方案。
参考文献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化 技术产业化 哲学思想 机遇
社会学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将科学经过技术化和产业化的转变,加强以使用为目的的科学理论转化成技术的实践过程,同时加强技术产业化盈利的目的,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功能。生产力中包含的是科学技术化和科学实物化相结合的科学,要求科学一定是由理论到实践、化抽象为具体、由虚到实的过程。
一、科学技术化的哲学思考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等术语论及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的事实,就哲学思想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而言,科学技术化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一方面,科学是一项研究自然真理的活动,其理论知识是对自然事实的反应,而技术则一般被定义与应用科学;另一方面,经验一般被定义为科学知识的保证,但经验的获得是通过被动的观察或者无意观察,而实验和工具等在经验的获得中没有得到重视。
1.科学在哲学中的转变
哲学认为,科学技术化是实现从偏重理论的基础主义到相对主义转变,再到注重向科学技术性的转变。科学技术化从偏重理论到相对主义的实现,重视的是科学理论而忽视了工具和实验等技术的使用;而从科学相对主义理论到注重科学技术性向度科学的转变,主要是不愿回归逻辑经验主义坚持的基础主义,或者对历史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立场的满足。而现实生活中,技术已经内化在科学中,对自然过程进行科学技术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2.科学技术化是知识形态转移的过程
科学研究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对有关事实进行科学实验验证,通过抽象的思维提炼、加工、分析,获得规律性的知识理论体系。科学是知识形态、意识形态的认识成果,具有理论转化的实践性。科学实践是对自然规律变化的认识,而技术实践是对知识理论成立与否的检验,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而通过理论有效的改造、创新,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产的物质形式;同时,科学知识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知识,而技术知识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知识。因此,科学技术化首先是知识形态的转移。
3.科学技术化是科学基础到技术架构的过程
科学与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是彼此促进的,科学指导技术的进步,技术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做为技术发展的基础和背景,需要技术开发人员应该有创新意识、专业的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技能以及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时,科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是技术建构不可缺少理论支撑,需要理论不断地进行合理的实验,对科学提出质疑,推动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首先,科学和技术本质上存在着不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将科学成果应用到技术改造当中,实现技术支持。其次,科学是对经验和事实的实践总结,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而技术则是一种根据科学理论的分析、创造过程;最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是从科学理论和技术目的、规则、设想、构思、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的,是科学理论技术化的过程。
二、技术产业化的哲学思考
1.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首先,技术产业化是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提高,产业类型由劳动、资金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劳动者有手工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因此,技术产业化使众多企业由生产型组织向思维型组织不断发展。其次,技术创新推进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技术产业化是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发展起来的,具有整体性,是以技术集群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的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最后,相关企业协同创新对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是相关企业协同合作的结果,是各个企业技术的有机整合。
2.技术产业化的意见
(1)技术产业化需要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我国科研力度,注重科学技术创新,提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利用有效的经济手段,通过政府领导作用聚集社会资金,形成系统化、市场化的崭新格局,鼓励企业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将技术产业化深入企业发展当中。
(2)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促进技术产业化的知识整合效果。深化企业改革,促进高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注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实现企业技术产业化的整合。企业技术产业化需要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政策、资金措施等多方面工作,同时需要科学技术、经济、财政等部门的协同工作,共同促进企业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化到技术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首先应实现科学技术化以使用为目的的要求,进而实现技术产业化以营利为目的的实践过程,创造出符合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规律、技术先进、经济使用的科技成果,从而赢得企业生产中的最大效益。
而科学技术化到技术产业的转化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融资渠道、主体、载体和目的的转化实现的。融资渠道是从以科研为目的的国家资金支持转化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社会基金支持;其主体是以科研人员为主转向了以企业家为主;转化的载体是从科研机构转化为生产营销企业;转化的目的是从以实用性转化为盈利性。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科学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的一系列转变,必须加强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科学技术的创新与专业人员的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企业中,实现企业技术产业最大化。
参考资料:
[1]任喜萍.我国海洋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政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杨君游.产业哲学视野下的产业创新――“产业论与产业创新研讨会”综述[J].科学与管理,2012(03)
[3]侯剑华,王鹏,吕东博.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培养的路向与启示――基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比较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渤海大学研究生好考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