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悦有明日本嘉悦大学在国内算几本高中对家里的小孩来说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快速注册
女性权益保护
1288.8万次浏览 · 3013篇文章
查看话题 >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似乎等同于有孩子,但在这个时代却未必如此。在我身边,在传统意义上达到“育龄”的男性和女性,没有把生孩子这件事放在人生计划里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体现:2007年以来,美国的生育率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比1909年下降了10%(Baer, 2016)。根据美国国家人口统计动态报告(NVSS),从1980到2013年,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从22.7岁提高到了26岁。根据2006-2010年的全美家庭成长调查(NSFG)数据,1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在40岁时还没有生育孩子;在日本和德国,40岁的女性有三分之一没有生育过。这些没有要孩子的人中,有一些人是“拖延者”(postponers),他们认为自己有一天也许会考虑生育孩子,但并没有明确的计划,而是一直处于对这个决定的拖延当中。还有一些人则持有更为明确的态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在英语中“childfree”这个词语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替代了“childless”这个词,前者中包含的free这个词,更体现了不要孩子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从词语的色彩上来说也更积极正面。它指代的是自主选择不生育(childless by choice),而非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不孕不育。在美国,40至44岁的未生育女性中,有44%的人是自主做出了这样的选择(Furnham, 2015)。什么是“自主选择不生育”?在早期研究中,大多将女性作为无子女的研究对象,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男性也开始被纳入研究范围内。Blackstone(2016)分析认为,选择不生育子女的现代人,做决定的过程有以下两个特点:1. 选择不生育不再是暂时的想法,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在选择不生育子女的人当中,更多的人将这个决定看作是严肃的、清醒的,是有意识地做出的。不过,尽管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出这一决定是深思熟虑后的想法,仍然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多地提到,这是一个由自己做出的、清醒的决定(conscious decision),强调自主性;而女性则更多地提到,这是在考虑到多种可能之后做出的负责任的决定(responsible decision),强调对他人的责任。2. 这个决定是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而不是受到某个孤立事件的影响。据Veevers (1973) 估计,大约三分之一选择不生育的成年人,是在人生的早期就独立做出了这一决定。从童年开始,他们就在这个问题的决策上受到影响。很多人是在观察他人(兄弟姐妹、朋友)成为父母的过程中做出这个决定的,并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持续检验和坚持了这一结论。我有一位目前已经年过50的德国朋友,就是在小学一年级看着其他同学的时候,就第一次觉得“我以后不要孩子”。他在后来的人生中持续了这一结论。还有一部分人是和伴侣经过了认真的、持续的讨论后,共同做出的决定 (Blackstone,2016)。什么样的人选择不生孩子?研究表明,整体上,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而且受教育的领域也与生育行为相关。读教育、健康医疗相关专业的人,生育率更高;而学习艺术、人文专业的人,生育比例更低;其他专业与生育行为的关系不显著(Abma & Martinez, 2006)。女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与生育率成反比,选择不生育的女性,与“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从事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居住在大城市”有相关性(Abma & Martinez, 2006)。Kanazawa (2014)则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智商的高低与生育选择相关。在女性样本中,想要成为母亲的女性的平均智商为99.94;想要选择不生育的女性平均智商为105.5。男性的差异则没有那么显著,想要成为父亲的人平均智商为100.02,想选择不生育的男性平均智商为104.35。此外,比起有兄弟姐妹的人来,独生子女更有可能选择不生育;而如果一个女性在家庭环境中,被鼓励争取独立和获得个人成就,那么她们不生育的几率也更大(Houseknecht, 1987) 。在信仰和立场上,选择不生育的人更大概率是无神论者,在政治取向上更大概率是信奉自由主义的人。此外,一些人格特质也被证明和生孩子的意愿成负相关,比如内向,独立,敏感,焦虑,完美主义,缺乏耐心等(Park, 2005)。选择不生孩子的人在担心什么?选择不生育的行为会受到一些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拖延者来说。比如,科技水平的提高,繁殖技术的发展,给了女性更多的生育选择,选择冻卵的女性比例一直在提高。此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机会在持续提高。以美国的数据为例:根据PewResearch Center的统计,在1994年,美国人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是男性61%、女性63%;而2012年,年轻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达到了71%,男性则只有61%,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远远大于男性,这使得女性的生育年龄自然地延迟了。西班牙的人口统计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Lopez & Barrera, 2014)。但,更多的时候,选择不生育还会受到主观原因的影响。Houseknecht(1987)统计了47个1975-1987年间对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动机的研究,发现占据前几位的是以下几个原因:· 不想失去个人的自由:79%· 想要获得更高的婚姻满意度:62%· 事业上的考虑和经济利益:55%· 早期社会经验的影响,对自己做父母的能力的怀疑:31%· 害怕生育、恢复过程中的生理痛苦:24%……以下我们简单分析几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1. 不想失去自由Houseknecht发现,在所有相关研究中,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为了自由——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更好的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和自发的流动性(spontaneousmobility)”。很多人认为,生孩子这件事会挑战到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Bleidorn, 2016)。对于不愿失去自由、因而选择不生育的人,Park(2005)将其总结为他们不愿意从“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很多人认为,生育意味着要进入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从以自己的兴趣、目标为导向的生活,转移到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成长,比如,他们可能需要改变一些兴趣爱好和习惯(比如抽烟、喝酒),以及改变对电视节目、上网环境的选择,营造出对孩子友好的环境来。2. 为了更有质量的亲密关系尽管在传统观念中,到了一定的年龄便生育孩子会给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但事实是,很多人选择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质量,担心生孩子会减少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女性比男性更经常提及这一点(Duxbury et al., 2005)。3. 受到他人经历的影响而害怕做父母,或者认为自己缺乏做父母的能力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对他人做父母的过程、教养模式的观察,而做出不要孩子的决定的。这其中包括对自己父母教养方式的观察,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解释,以及对朋友或他人父母行为的观察。在这一点上,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影响,而产生对生育这件事的恐惧和焦虑(Park, 2005)。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点上,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健康的(比如忽视、虐待、控制等),而产生对做父母的抵抗心理,害怕自己不自觉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同样的伤害。但有趣的是,也有的人,童年生活非常幸福,受到了父母很多的关爱,但他们在观察父母的过程中,看到父母为了养育自己经历了很多困难,因为害怕自己要承受这些责任、突破这些障碍,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Park, 2005)。4. 对孩子缺乏兴趣,不喜欢有孩子在身边的感觉还有一些人,仅仅是对孩子有一般性的“不喜欢”或者“缺乏兴趣”。在Houseknecht(1987)的研究中,43%的男性样本认为自己不喜欢孩子,26%的女性认为自己不喜欢孩子。不过,在2005年的研究中,女性对孩子的“不喜欢”的情绪比18年前的研究表现出了增加,有一半的女性都表示自己不喜欢孩子,和小孩待在一起会让她们感觉不舒服。她们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的容忍度要高于新生的孩子。(Park, 2005)。5. 对事业和个人成就发展的担心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担心孩子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Houseknecht(1987)的研究中,受到这一点困扰的女性更多,在以女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有74%提到了这一点;男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则只有29%提到这一点。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生育会直接导致女性工作的中断,以及女性会更多地被作为孩子的主要照养者。Park(2005)用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不生孩子这件事上的动机差异。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工具理性导向(重视方法和技术的分析)、价值理性导向(被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驱动)、情感导向(由主观情绪驱动),传统导向(由社会习俗、传统驱动)。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总的来说,女性在描述不生孩子这个与传统相悖的行为动机时,会更多地提到与情感导向、价值-理性导向相关的部分,比如认为自己缺乏母性的本能、抵抗女性作为孩子照料者的社会期待等等。而男性则更多地提到工具理性导向的动机,比如分析投入产出比,计算需要付出的经济上的代价等等。有孩子的体验究竟好不好?多个研究证明,成为父母这件事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在生理上,生育能够使人分泌被称为“爱的荷尔蒙”的催产素,这种激素在我们拥抱、亲吻、性高潮时都会产生。催产素会减少焦虑和恐惧,使人感到平静和满足,增强信任。而且,不仅在女性身上,研究者还发现,男性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也会出现催产素的上升。(回复【父亲】阅读:“父亲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一生?”)除此之外,孩子的出生还能够增强生活的意义感,使我们更利他、更有归属感,感到人生变得更有方向、有意义(Belsky,1990)。不过,此前的研究大多不针对新父母的自尊水平变化。而2016年的新研究证明,很多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成为父母后都会导致他们自尊水平的持续降低,而对女性的影响尤其显著。Finkenauer (2016)对187对新婚夫妇跟踪了5年,分析了男人和女人在成为父母的前后5年的过程中,自尊水平的变化。他发现,母亲的自尊水平在孩子出生前2年会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急剧下滑,然后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都持续下降。父亲的自尊水平也会在孩子出生前缓慢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虽然不会出现急剧下滑,但是在之后的3年时间也持续下滑。最终,父亲和母亲的自尊都低于5年前的水平。也就是说,这个研究认为,生孩子好像并不会让女性感到自己因为成为了母亲,而变得更有价值,反而会对自我的评价降低。——不知道你对这个研究的结果怎么看。能够肯定的是,如果你要生育孩子,最好将这件事作为一项认真的决定,确定你已经做好准备。研究表明,非计划内出生(比如意外怀孕)的孩子,在之后受到的照料更差;而且,越对生育这件事焦虑和恐惧,产后抑郁发作的可能性就越大(Belsky,1990)。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要不要孩子,会越来越大程度地成为属于一个个体自身的选择。尤其是,一个女人,她能够有权利选择成为一个母亲,也可以选择永远不成为母亲。社会、父母辈、乃至伴侣,都不能用污名、用爱的勒索、用暴力剥夺这份权利。我们可以喜欢孩子,也可以不喜欢孩子——都不是罪。我们相信一个人可以从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的一生中,都获得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样丰富的许多东西。那么,今日互动来了。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你有孩子么?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如果还没有,你未来会想要孩子么?为什么?留言给我们哦~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https://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from=singlemessage关注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可预约国内最专业心理咨询师。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那些选择丁克的人在想什么?
KY粉丝留言精选:人们是为什么要或不要孩子男人也会遭到家暴么?
KY特别报道:特殊受害者研究说:猫其实能听懂你的每一句话,但它是真不在意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女性为何很难只属于自己|当我成为母亲之后:抵御一个不断“客体化”的过程References:插图:Masterpieces by Lindsay WaldenAdrian Furnham. (2015). Choosing to bechild-free. Psychology Today.Abma, J. C., & Martinez, G. M. (2006).Childlessness among older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profil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8(4), 1045-1056.Blackstone, A., & Stewart, M. D.(2016). “There’s More Thinking to Decide” How the Childfree Decide Not toParent.The Family Journal, 1066480716648676.Belsky, J., &Rovine, M. (1990). Patterns of marital chan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parenthood: Pregnancy to three years postpartum.Journal of Marriage andthe Family, 5-19.Bleidorn, W., Buyukcan-Tetik, A., Schwaba, T., 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J. J., & Finkenauer, C. (2016). Stability andchange in self-esteem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Social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6646428.Drake Baer. (2016). America’s baby-makingrate is the lowest forever. Science of Us.Duxbury, L., Medhill, J., & Lyons, S.(2005). Childfree by choice: A study of childfree women in NorthAmerica—Summary report.Ottawa: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Womenand Work.Houseknecht, S. K. (1987). Voluntarychildlessness. In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pp. 369-395).Springer US.Kanazawa, S. (2014).Intelligence and childlessness.Social science research,48, 157-170.Mark Hugo Lopez. AnaGonzalez-Barrera. (2014). Women’s collegeenrollment gains leave men behind. Pew Research Center.Park, K. (2005). Choosing childlessness:Weber's typology of action and motives of the voluntarilychildless.Sociological inquiry,75(3), 372-402.心理
亲子
女性回应
转发

收藏KnowYourself
(北京)
是戳穿系,不是治愈系。KnowYourself带你「关注自我和内心」。 「月食」...
}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悦己》65岁陈道明再上热搜:“我劝你做个无用的人”65岁的陈道明,曾多次上热搜。有时候,是因为他在电视剧里的演技。《庆余年》里的阴桀帝王庆帝,把那股诡秘莫测的劲儿演得十足,收获了无数喜爱。图源:《庆余年》剧照有时候,是因为他的礼貌。金鸡奖后台,偶遇84岁的老艺术家牛犇。隔着人群看到前辈后,他立刻弯腰问候,紧接着,马上走过去,主动握手。图源:微博有时候,是因为他的年轻状态。不过是日常走路的场景,但是他的提拔身姿却让人不禁感叹:“这状态也太好了吧……”图源:微博前段时间,有关陈道明将出演抗疫题材电视剧《在一起》的消息热传,“陈道明扮演钟南山院士”的说法更是一度被炒上微博热搜榜首的位置。虽然出品方后来澄清,网传名单不实,选角尚未开始。但仍有众多网友表示,期待陈道明的演出:话说,陈道明演这个角色非常合适,一,陈道明演技水平高,也有知识分子气质,二,陈道明声誉好,没什么不良评价,三,陈道明和钟南山院士外貌有几分相似。 期待,陈道明符合钟老气质。很多人评价陈道明在灯红酒绿的娱乐圈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有棱角,有原则,敢说真话,敢训恶人;腹有诗书,低调内敛,心怀家国,淡泊宁静。不拍戏的时候,就在家读书写字,弹琴下棋,偶尔还会给妻子女儿做点儿针线活。陈道明曾在60岁生日时,写了一篇文章《做点儿无用之事儿》,让我们看到他演员之外的生活。“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 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 现在最喜欢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 我也会做点手工。糖人、面人、木工、裁缝,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闲暇时光,“我更乐意为妻子缝制各种皮包。有时,我们夫妻俩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图源:慢时光这个被季羡林老先生称为“可以胜任北大教授”的人,觉得人生就该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比起开公司和参加饭局,下一盘棋和弹一首曲子似乎一点用都没有。可陈道明却说: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生活中,很多人的想法都跟陈道明相反,即便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想得都是能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一些作用。家长们引导孩子的兴趣,也总是往“有用”的方向引。“学琴有什么用,将来能养活自己吗?” “下棋有什么用,能帮你提高学习成绩吗?” “选什么哲学专业啊,读经济学,将来好找工作。”奥数班、珠算班、作文班……图源:Pexels您的孩子,是不是被这些对分数“有用”的事情填满了呢?您是不是连孩子的一刻闲暇时光都不肯放过呢?是不是看不得孩子做那些“无用”的事情呢?那些蠢蠢欲动的喜爱被一句“有用”压抑在内心的深处,慢慢地,我们变得一板一眼,生活也由此变得单调而乏味。其实,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事儿?无用之用,很多所谓没价值的事,换个角度来看,却最有价值。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会成为人生关键时刻里最有用的东西乔布斯曾谈到,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自己的"有用"专业去听美术课,研究san serif 和serif字体,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和"浪费时间"的举动,在他十年后设计第一台Macintosh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字体。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哪怕别人说这些知识"没用"。人生是饱满的,立体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浪费,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别用"无用"来衡量孩子的教育,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在人生的哪个关键时刻帮孩子一把。高晓松小时候,母亲教育他: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妈妈教育高晓松,人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多看看这个世界。图源:Pexels在90年代,当大家都在追求着安稳的生活,拿一点微薄的俸禄时,高晓松却选择了周游世界。而如今,到了中年,高晓松不但获得了现实世界里的财富成功,还获得了更多壮观的人生经历和回忆。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Zoe,高晓松说:我主要教她“混”日子。高晓松与Zoe丨图源:网络Zoe学古筝、骑马、练瑜伽、跳舞,“无用”的事干了一堆。何为“无用”?我想这里指的是不因为某件事情眼下或将来对自己有用,就让孩子去学习。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生而为人岂不很可惜?所以最实用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这时候,那些“没用”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孩子长大不会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长大后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让孩子“自由探索”,见识到丰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构安全感。这个世上,能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如果财富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孩子如果只学会了升学考试,长大后,只学会了挣钱买房,这样的人生,肯定也是不成功的。因为他的人生只学会了“有用”。而那些看上去“无用”的教育,去远行、去读诗、去游泳等等,却让生命有更大程度的愉悦。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没有压力的支持,高晓松的小仙女,却着实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瑜伽、骑马、文学、外语无所不通,既美丽又优秀。没有任何一种技能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尝试了多种所谓的“无用”的东西后,能够对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有所选择。会“混”日子的孩子,能享受成功,而会享受成功的孩子,才是真正让成功有所价值。希望家长们也能够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和释放天性的机会。好的教育是允许孩子“浪费时间”有一个小男孩,在他8岁时被诊断为多动症(ADHD)和阅读障碍症,他在班级里非常非常地害羞,他讨厌学校……成年后,他却成为了一位37本全球畅销书作家,曾在美国白宫庆典中诵读其作品,著名作曲家为他的作品谱曲,并在林肯音乐中心演奏,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儿童阅读和写作推广人…….他——就是道格拉斯·伍德,享誉全球的知名作家、音乐家、博物学家、野外向导。图源:网络有人曾让他分享自己的成功秘诀,他说:“一个人成功与否,童年很重要!那些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不是什么特别的、安排好的活动,而是留给自己,去做自己的时间。比如做个白日梦,去户外探险,和朋友一道或独自一人做各种奇葩糗事,有时候只是单纯地让自己无聊,让生命从容地慢慢流逝。今天的世界加快了脚步,而孩子们仍然需要有放空的时间——去放松,去想象,去弄明白他们是谁,这个世界如何运转。”为此,他把自己想对孩子,想对大人说的话写进了《什么也不做》。图源:网络是为了提醒他们,有的时候什么也不做,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全世界大多数的父母显得都很焦虑。他们害怕孩子做一些“浪费时间”或者“毫无意义”的事,比如追漫画,看球赛,打篮球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他们害怕这些归属于孩子的时间会最终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2005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上的一篇报道表明,从1981年到1997年,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缩短了1/4。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大学,父母牺牲了孩子的游戏时间,给他们安排了很多课外活动——从幼儿园开始。图源:美妈讲绘本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最大的利益,以此限制孩子自由玩耍。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浪费时间”就相当于在大好的年华里虚度光阴,更害怕孩子“老大徒伤悲”。于是,上课、补习班占据了孩子的生活,仿佛这样就不会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但孩子“虚度时间”真的是一种罪恶吗?试想——如果牛顿忙到没有时间躺在苹果树下打盹睡觉,又怎会去思考这个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把我砸到?如果阿基米德泡澡的时候,是全神贯注背诵英语单词,那他还会注意到流体中存在的浮力原理吗?如果爱因斯坦没有躺在沙发做白日梦,梦见自己搭着一束光驰骋,何来灵感击中他去研究相对论?图源:美妈讲绘本亚里斯多德曾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而在所有人当中孩子的想象力比大人要丰富更多。把孩子时间安排得无孔不入,会让小孩失去创造刺激的能力,结果就只能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孩子休息的时间、游戏的时间、无所事事的这些时间,看似虚度,其实不然,都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时间段。多给孩子一点留白的时间,让他们去发呆,去体验,去想象,就是呵护他们创造力最好的方法。适当做“无用之事”能让孩子更出色导演张艾嘉的儿子出生,张艾嘉给他取了个“星光熠熠”的名字:奥斯卡。奥斯卡人生中走的每一步,张艾嘉都“规划”好了。明星要多才多艺,于是奥斯卡从小练习弹钢琴、参加英语补习班; 明星要举止优雅,于是奥斯卡被教导要轻声细语,再高兴也不能露齿大笑; 明星要衣着光鲜,于是奥斯卡吃饭要打领结,摸都没摸过T恤和牛仔裤; ……钢琴、小提琴、英式英语、演讲、礼仪,奥斯卡无一不优秀,成为一个红遍港台的小明星。自始至终,张艾嘉没有问过儿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她只觉得这些东西 “很有用”。“很有用”的奥斯卡从来不笑,举止比他爸还绅士。2000年,奥斯卡被“绑票”了。张艾嘉瘫了:自己的苦心打造,竟给儿子带来了杀身之祸!张艾嘉卖掉房子,取出存款,赎回儿子,张艾嘉放声大哭:“上帝把儿子还给我,我要把自由还给儿子!”从此,张艾嘉不再用“有用”来教育儿子,而是带着儿子到处疯,过“毫无用处”的生活。图源:东森新闻云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裤,把用在系领带的时间用在看漫画书上。结果一次,在埃及,张艾嘉带着奥斯卡骑骆驼,奥斯卡靠在张艾嘉怀里突然说了一句:妈妈,谢谢你!张艾嘉感慨万千:我让他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他没有谢谢我; 我让他成为当红第一童星,他没有谢谢我; 我倾家荡产去交赎金,他也没有谢谢我。可就在落日大漠里,他那么由衷地感谢我,仅仅是因为我把自由还给了他。让孩子过得快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不流于俗的人,一个不谙世事的人,一个敢于跳出规则的人,真的比“有用”更重要。图源:网络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活力和充满想法的人,或许您可以这样做:1、允许孩子做“无用的事”有一种父亲叫白岩松——世界杯允许儿子熬夜看球。2014年,白岩松在厦大讲了个故事,说世界杯夺冠之夜正逢周日,虽然第二天周一要上学,但他决定让儿子看球。第88分钟,儿子喜欢的球队以1:2落后,儿子哭了;随后2:2扳平;93分钟时,3:2反败为胜!白岩松干了一件很小、但天下父母都不敢干的事。他说,要让孩子花时间做点无用的事。最发人深省的,是白岩松的最后一问——请问在中国的教科书中,还有哪一堂课,能够比这次熬夜看球更好地的学习“绝不放弃”?蒋勋曾说过:要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文学和电影,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学校和家庭决不能成为养鸡场和养猪场,豢养一批只会考试的工具。2、引导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并为之坚持兴趣能让人拥有有趣的灵魂,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还是文学,是木工,是泥塑......一份兴趣对孩子帮助是巨大的,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让他们拥有多个角度看待生活的能力。去年,顶级花滑选手,19岁的美籍华裔少年周知方走进我们的视野。周知方5岁开始接触溜冰。在此之前,周知方的父母给孩子报过很多兴趣班,但是因为日复一日的早起练习,逐渐建立起对花滑运动的尊重。周知方说:“你为它付出得越多,它对你就更有意义,而不止是表面上的乐趣。”图源:网络我们总觉得一个人是先有兴趣再去努力,但其实更多情况下是兴趣在努力中产生。但花滑是一项投资巨大,且非常难见效的运动。为了节省机票钱,从9岁到13岁的4年间,周知方和母亲每周至少花费14个小时奔波在南北加州之间。每个周日,母亲载着周知方从家中出发,开7个小时的车去往训练地,周五返家与父亲和姐姐团聚。5号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旷野,远远眺望黄昏落霞、夕阳西下,周知方说:“我的心中燃烧着一团火,我想要做到最好。”3、自由不等于放纵,把控好力度有人说既然这样,那就全按孩子的喜好来:他学绘画三分钟热度,不强迫他; 他练跳舞觉得苦,不强迫他; 他弹钢琴因为枯燥想要放弃,不强迫他。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空白时间”,对于掌握一门技艺,或是完成一个梦想来说,它必然是一段持续性的时间。这时候,当尚小的孩子自制力还不够的时候,就需要父母督促,懂得“逼”孩子做一些他们不那么喜欢的事。周杰伦曾在录《鲁豫有约》时坦言,小时候,每当他练琴时,妈妈都会拿着棍子站在身后,这一站就是五六年。即使是现在,他也会感慨,要是没有妈妈当年的逼迫,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图源:鲁豫有约截图在原则面前,优秀的父母既要懂得让孩子“虚度光阴”,做些“没用”的事,也要督促、引导他努力专注、自控有恒心。适当的“逼迫”,能够引导孩子持之以恒,帮助孩子让梦想照进现实。4、花时间陪孩子一起“虚度时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武亦姝,爸爸在科研机构工作,妈妈是美术教师。图源:腾讯视频截图和孩子说一万遍好好看书,不如以身作则,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夫妻俩一起陪孩子读书,绘画,学习......在父母的长期熏陶下,武亦姝已经爱上全家人一起读书,交流心得的温情氛围。父母经常和女儿一起玩“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就要做家务。并且还会让她复述书中的情节,培养她的概括表达能力。在武亦姝家里,学习只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绩不会太被看重,反而让她有一个轻松的学习心态。平时她也会去交朋友,去看电影,旅游,玩游戏,去乡下陪伴爷爷奶奶,使得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爱与温情。谈到教育心得,武亦姝妈妈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生活不能被填满,人生亦需要留白,小孩如此,大人亦是。就像埃尔金德说的那样:人们应该重新认识玩耍,不能将玩耍看作是工作的对立面,而应看成是对工作的补充。有时候,可能你认为没用的东西,往往是最珍贵的。▏文章由IEIC国际创新教育(IEIC_committee)独家编辑发布。部分素材来自:美妈讲绘本、听明明吹牛皮、网络。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转载须注明:文章转载自IEIC国际创新教育(ID:IEIC_committee),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官方订阅号,定期更新教育创新领域最新资讯。国际学校优质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等,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帮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中,走得更好更远。↓↓↓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探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嘉悦大学在国内算几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