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的产品有哪些是做什么的?

本文首发自汇众医疗,作者:汇众研究院5月10日,华大智造宣布完成首轮募资,规模超过2亿美元,创造2018年至今国内基因领域最大募资金额。华大智造与上市公司华大基因同属华大集团,其主营业务为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华大基因重要的仪器、试剂供应商。消息一经公布,曾因“举报门”“泄漏遗传数据”等事件陷入舆论漩涡的华大基因再次站上风口浪尖,这一次是与华大智造的关联交易问题。作为基因测序行业龙头,华大基因享有 “基因测序界的腾讯”等美誉,同时拥有深圳、香港、北京、武汉、杭州等数个大型生物信息学超级计算中心,在技术、资质、基因组数据库等方面在国内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实际情况是否如外界看起来那样美好?能否打破基因测序技术和商业风险的争议?在接连不断地质疑声下华大基因又将如何前行?上游壁垒高筑,中下游利润被挤压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烯牛数据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政策的逐渐放开,基因测序在疾病早筛、微生物、遗传学检测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整个行业开始高速发展,201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为35亿美元,截至2015年已上涨到59亿美元,3年增长为原来的1.69倍,复合年平均增长率19.0%,预计2018年达到117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烯牛数据入局基因测序行业的玩家数量增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行业的蓬勃发展。2016年以后该行业呈爆发式增长,融资事件及单笔融资金额均逐年递增,截至2019年Q1,单笔融资金额高达1.32亿人民币,远高于医疗行业其他赛道,资本的疯狂折射出市场对这一行业的期待。2017年7月,华大基因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那一年资本市场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之一。上市以后,其股价一路飙升,短短4个月时间,从16.28元/股最高上涨至260元/股,市值也从65亿元一路上窜超千亿。8月,另一明星公司贝瑞和康借壳“天兴仪表”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并连续收获八个涨停,这足以证实资本市场对这一“新兴行业”的认可。基因测序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厂商;中游为面向终端用户的测序服务机构及生物信息分析机构;下游则为基因测序服务的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和个人用户等。如下图所示,在各个产业链均有业务涉及的国内公司只有华大基因一家。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火石创造;平安证券研究所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不仅支撑整个中下游的测序服务,也是整个产业链的起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已有40年历史,根据测序原理的不同,基因测序技术被分成了3代:第一代基因测序Sanger(双脱氧测序法),第二代基因测序NGS(下一代测序技术,又称高通量测序技术),第三代基因测序TGS(单分子测序技术)。由于技术优缺点的不同,3代技术被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是商用的主流技术,三代测序技术也是未来的趋势,五到十年内市场会出现二代与三代测序技术并存的状态。NGS技术是我国现今最稳定、应用范围最广、商业化最显著的基因测序技术。但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和核心技术、专利等主要被Illumina、ThermoFisher、罗氏等跨国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大多只能提供中下游的检测服务。据悉,上中下游的毛利率依次下降,最高能近80%,而最低仅有30%左右。上游生产商决定了中游服务细分赛道的市场容量、发展前景及业务模式特点,中下游服务商的利润只能被进一步压缩。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200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的市场规模仅4.7亿美元,2017年则增长至33亿美元,涨幅高达602%,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为21.55%,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60亿美元。但由于全球市场长期被国外几家大型测序仪生产商垄断,并且采取与国内领军者合作的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厂家也很难在硬件及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进入产业上游也是难上加难。Illumina测序仪以其大批量检测单位成本低优势稳居霸主地位。从整体市场占有率来看,Illumina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始终是Illumina的大客户,其产品在中国具有很大的保有量,同时中国庞大的基因检测市场也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区域,Illumina通过加强与国内企业合作,不断提升客户粘性及产品渗透率。华大基因:一家没有“研发基因”的公司?2019年4月24日晚间,华大基因发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二份年报。2018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5.36亿元,同比增长21.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微跌2.88%。纵观历年年报发现,其营业收入呈现“阶梯式”增长。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华大基因2018年报与此同时,四大业务板块也在并肩前行。华大基因拥有四个主要业务板块,分别为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多组学大数据及和合成业务。其中,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三个板块为临床板块;多组学大数据及合成业务是科研板块。2018年,支柱业务生育健康仍旧是收入占比最高的板块,占营收比重超过50%。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华大基因2018年报值得一提的是,多组学大数据及合成业务在2018年实现营收7.03亿元,保持了比较大的体量,通过科研数积累和技术上的探索以及数据库的积累,从而开发新的产品,即依靠科研板块的样本数据积累来带动临床板块的增长。为了获取更大市场以及利润,缩小与国际基因检测巨头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近年来,华大基因一直在冲击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以期摆脱外企垄断的局面。早在6年前,华大基因便开始了向上游仪器领域扩张之路。2013年3月,华大基因旗下美国子公司BetaAcquisition Corporation完成了对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下简称CG)的收购,并推出华大基因自主品牌测序仪BGISEQ-100和BGISEQ-100,但由于CG所使用的技术已经被Illumina淘汰,即便改良后发布的BGISEQ-500测序仪在读长和精准率等方面也不如Illumina的HiSeq系列。据环球老虎财经知情人透露,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对很多项目都是浅尝辄止,并不深入钻研,虽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很多文章,但是大部分成果都是照搬国外的想法直接拿到国内实施;在技术方面,也有很多是参照、借鉴甚至直接收购国外已有的技术。自上市以来,华大基因一直被外界扣上“销售公司”的帽子,一直被调侃为“没有研发基因”的公司。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17年Illumina研发投入达5.46亿美元,其研发投入占比近20%,国内相同领域的公司安科生物、达安基因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也均超过10%,而华大基因2017年的研发投入仅为1.74亿人民币,占比8.3%,不禁让人质疑,华大基因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2018年,华大基因加大研发投入,达2.6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50%,占营收比例10.44%,基本追上国内相同概念的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华大基因再次加大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近72%,但这一投入比重与全球顶尖企业相比依旧少得可怜。此外,华大基因与华大智造之间的关联交易以及背后是否涉及利益输送,也一直备受外界关注。2016年华大制造刚刚成立就一举成为华大基因的第三大供应商,采购内容涉及测序仪及组件、试剂耗材,采购金额为0.56亿元,占比10.61%。2017年年报显示,华大智造与华大基因的关联金额达到2.93亿元。2018年财报披露,华大基因累计向华大智造采购了6.47亿元的产品及服务,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高达45.83%。而2019年,华大基因预计还会与关联方产生不超过9.01亿元的日常关联交易总金额。通过购买华大智造所生产的设备与试剂减少了从Illumina进口产品,对华大基因来说至关重要。从2014年开始,Illumina平台核心试剂耗材单价呈现上涨趋势,其中2014年单季度最大上涨幅度接近一倍,处于中下游的服务商对产品的定价处于被动地位,毛利率进一步被挤压。通过从华大制造采购,大幅减轻对于主要供应商Illumina的依赖程度,采购占比从2015年的44.27%大幅降至2016年的25.93%。目前,华大基因研发人员达到了628人,约占全体员工的20%。对于近日炒的沸沸扬扬的“大规模裁员”一事,华大集团称其制定了“战略聚焦”的经营策略,加大对华大基因和华大制造的投入力度。据悉,华大智造从去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聘高端研发人士,如今还在继续招人。业务多元化发展,做大终端市场华大基因深知测序技术是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就像“皇冠上的珍珠”,旗下四个主要业务也无一不需要上游技术支持。虽然进入上游测序仪器市场的路可谓道阻且长,坎坷不断,好在挣扎多年也有了一些起色。如今,华大基因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软件,如 SOAPdenovo、SOAPsnp、SOAPtrans、SOAPfuse 等,还推出了BGI Online基因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云计算系统等,华大制造也已启动多个跨组学平台项目,包括测序平台、质谱平台、影像平台等多个方向,但大多数产品还未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更多是自己使用。在仪器设备能够初步满足检测量的情况下,华大基因可利用生产商的优势在中游检测领域尝试新的合作模式:以较低的价格为单纯的基因检测服务公司提供NGS仪器和相关试剂以及后续的增值服务,清洗国内市场对于Illumina的依赖程度,借此开展其他合作。除了重金砸向研发巩固国内上游市场地位,争取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之外,作为国内市值第一的基因检测公司,想要保持持续的营收增长,还需拥有多元化的业务。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基因检测市场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医疗临床应用领域,受到政府的高度管制;一个是大众消费市场,随着技术与成本门槛也在快速降低,国内基因检测创业公司基本聚集在消费层面。从华大基因的业务来看目前正在横向、纵向全方位地布局产业链,从最底层基因数据库的建设到应用、测序设备的研发到供应、检测服务从B端到C端,都有业务布局,力争在基因领域的每一个环节都占据有利地位。无创产前筛查(NIPT)是目前大众消费市场中最有效、最广泛的落地产品,检测机构将通用技术转化为临床方案,这个过程并没有高技术壁垒。华大基因在这一领域布局早且深,NIPT产品一出现便开始大力推广,为其后续产品渗透提供良好的土壤。近两年,生育健康业务均为华大基因贡献了过半营收。目前,华大基因在NIPT的市场占比将近60%,贝瑞和康占比30%,前两名企业占比将近90%,形成了明显的双寡头格局。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虽然NIPT技术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快捷性,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但产品的普及率和市场渗透率依然很低,甚至许多医院还不能完全理解无创产筛知识及技术,消费者也远远没有认识到产前筛查的重要性,反而更多的是将其看作“诊断”方式而非“筛查”手段。对医院与消费者的积极教育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拓宽市场规模。相比较纯to C的业务关系,积极与医院、诊所等B端机构展开合作有望为华大基因带来更多利润,在NIPT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抢占渠道便成为日后增长的有力保障。肿瘤检测作为基因领域即将到来的爆发点,目前已经吸引了诸多国际巨头布局。与中国企业合作已经成为Illumina公司在全球范围推进个体化肿瘤诊断的战略重点。2015年,其先后与燃石医学、诺禾致源、艾德生物、安诺优达等合作,开发应用于肿瘤诊断、生殖健康等领域的试剂盒。据Illumina公司预测,基因测序服务市场的容量有200亿美元,其中肿瘤检测将占据120亿美元,其次生命科学50亿美元、基因健康与生育方面20亿美元,其他方面10亿美元。通过基因测序进行肿瘤诊断主要有两方面应用:一是肿瘤的易感性基因检测,二是检测肿瘤靶向药的靶点。华大基因可充分利用平台和生物信息大数据优势,积累足够多的检测病例数据,加速其技术落地,并逐渐在数据、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开拓新业务模式。此外,NIPT作为第一个商业化产品,也将为肿瘤早筛及检测的产品开发、商业变现等提供借鉴意义,通过与大型质优的医院、政府等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产品链布局,从而构建护城河。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华大基因,舆论,漩涡,测序仪,技术,数据,医疗}

2023-09-24 18:06
来源:
创业家精选发布于:北京市
9月20日,“2023创业黑马科创峰会暨黑马营周年庆”在深圳举行,创业黑马携手中关村智友研究院、、澜舟科技、硅基智能、华大基因、明源云、同创伟业等9大先进产业先锋,与近20位知名投资人、企业家、产业专家,及500多位创业者一起,分享最新的技术突破、商业应用和企业变革,探讨在科技自主的新时代,中小企业如何共建创新生态,穿越经济周期,迎接产业新未来。
华大基因董事、执行副总裁朱岩梅以《做难而正确的事,迎接各种可能性》为题进行了分享。她认为,创业只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刻理解管理的重要性。
以下为经创业家&i黑马编辑过的演讲节选:
我也是一名创业者,就在华强北麦当劳现在的位置,我曾经开过一家奶茶店。那是1999年,我那时在投行工作,只能雇几个人打理店面。
我也是一位穿越者,我是学铁路工程的,第一份工作是铁路工程师。后来我在投行干了5年多,还做过几年大学老师,十年前加入华大基因。
那时我在大学进行创新管理、技术迭代的研究,当我第一次走进华大,就知道新的时代要来了。我当时觉得,这次技术浪潮中国也许成不了最核心,但一定在向最核心靠近,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在很多方面比美国更先进。当我看了那么多商学院案例,当我在投行服务了六十多家上市公司,当我看到那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站在台上,我心中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不如躬身入局。
对于在华大的这十年,正如有人所说,你往往低估了一年的难度,但你也会低估十年的进步。所以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我从高中毕业后没再学过生物,大学学的是工程。重新学生物难不难?难。让大家了解管理的重要性难不难?也难,尤其让科学家知道管理的重要性。我为了向汪建老师说明华为式的学习方法,花了三年时间,然后才迎来与华为的合作。
今天中国有这么多科学家创业,这么多技术专家创业。黑马是什么?就是意想不到。实际上财富都是认知的变现。我有一个谬论:中国和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当然很大,但我们在管理上的差距可能不亚于硬件。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痴迷于技术,却忘记了倾听客户的声音,这是非常致命的。
我还要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关于中美差距的。刚才上台的嘉宾中,没有一位女性,这也是中美差距。伟大的领导者都是雌雄同体,如果没办法做到雌雄同体,那就找一位搭档,就像任正非找到孙亚芳。我有一位前同事在BCG(波士顿咨询),她的老板已经80多岁了,要参与国家发展论坛,都是非常高级别的,她老板唯一的要求是,自己参加的环节必须有女性,否则不去。作为女性,我们要大胆提问题。如果提问都不敢,又如何创业?创业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是不能要面子的,这是我们女性要克服的缺点。
人,是企业的关键。很多创业者失败多次后,才知道要有HRD。人太复杂了,就算直视对方的眼睛,你能知道他是认同你,还是反对你吗?马斯克的传记写道,他学的是物理,同时也学商科、经济学等,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学管理,他将来要被别人雇佣。
中国有MBA 40年了,我也上过MBA讲台。我是1993年毕业的,2007年才留校,这之前我干投行、自己创业、在铁路局工作。但今天回想起来,我十年前讲课讲得非常汗颜。我退休后还有机会回到MBA的讲台吗?没有,这就是MBA的教育。
马云说MBA不行,是有一定道理的。管理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任正非讲过一句话,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我听到很多行业大佬说,管理阻碍创新。那是他们没有管好,是他们自己不懂管理,所以不要因噎废食。
德鲁克讲管理,管理是什么?是管理你的目标。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管控,这是根本没有理解管理;还有人说管理是裁人,把下属治得服服贴贴,这也是很低级的管理。凡是组织内部有官僚主义、有内卷、相互防范,都是用错了管理方式。管理的本质是把人们的善意都激发出来,让事情越做越简单。这句话看起来很鸡汤,其实背后有非常深刻的含义。
创业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都要有核心技术。有本书叫《伟大企业的四个关键原则》,这四个原则包括:一是崇高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如今很多企业对职场性骚扰不闻不问,大量企业不知道不诚信对企业文化是致命伤,所以这个价值观要多元,要跨越国家、文化和种族;二是对利益相关者的整合,企业不只是为股东服务,还要考虑客户和供应链上的合作者;三是有良心的领导者,没人天生是圣人,无论是稻盛和夫还是任正非,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放下私欲的过程;最后是有良知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汪建老师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连博士学位都没有。但他比很多科学家厉害,他是一个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创业家。企业家和科学家本质上是两个物种。科学家是发散思维,想法越多越好;但企业家必须做到,对层出不穷的点子说“NO”。所以企业家和科学家要合作。
卓越的企业家,都是人性大师。如何和三教九流打交道,如何用人所长而不是打人所短,这都是终身的学问。创业者如何洞察人性?你要面对的不是事、不是产品,而是人,所以必须要学习心理学,而心理学背后是脑科学。创业者必须理解人,如果对此不感兴趣,创业成功的概率可能会降低5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大基因的产品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