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清华大学的团队去参观活络康膜是哈药集团的吗了是真的吗?

“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
——徐弃郁《帝国定型》在十九世纪末,美国由一个区域性强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帝国。之前世界上有诸多国家成为帝国之路,诸如: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样,单纯靠领土扩张形成的帝国。英法等等欧洲国家则是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美国的帝国之路,不同于之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是一种新型的帝国。美国的帝国之路:不是通过占有大量领土和人口,而是仅仅在世界上控制一些点,比如一些岛屿,建立军事基地,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全球投放其商品、服务、资本、制度、文化和影响力。美国不是“占有模式”的帝国,而是“影响力”模式的帝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型帝国模式?或许有诸多影响因素。但我认为其中最深刻的影响的因素之一就是美国的国家的性格。美国的商业文化太发达,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精神,是一个“成本敏感型”国家。欧洲国家的国家性格中,经常用到“威望”这个词。老牌欧洲列强不仅要利益,而且要面子。但是美国的外交文件里很少出现这个词,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围绕利益来的,所以对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美国就特别敏感。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美国在菲律宾的短暂殖民1898年 美国占领菲律宾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开战。美国从老牌欧洲列强西班牙手里夺过菲律宾这块殖民地。当时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强烈反对占领菲律宾,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海权论》的作者马汉。马汉坚持认为美国没必要吞并整个菲律宾,只要一两个岛搞个海军基地,保持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有效存在,就可以了。但是当时的美国总统麦金莱,动用了全部政治资源,拼命说服了参议院,最后通过了吞并菲律宾的法案。但是可怕的后果马上来了,当时菲律宾国内本就有抵抗西班牙的起义军。美国占领菲律宾后,起义军把炮口对准美国,开始了最擅长的游击战。这种起义军论军力肯定远不如美国军队,但是无奈人家本土作战,无时不刻骚扰、游击你美国士兵。1899年,美国在菲律宾的军队是3万人,但第二年就不得不增加到6万人,而且镇压手段也越来越残暴,同时美国在菲律宾的消耗也越来越重。美国人仔细一合计殖民的成本和收益,突然明白了,殖民地这个游戏,一点也不好玩。于是乎朝野上下迅速达成了共识,还是要搞“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扩张模式。这也是美国精致的利己主义体现,一旦发现成本大于收益,获取的利益不够,立马翻脸,态度180°大变。再来看看如今发生的美国在阿富汗大撤离,是不是觉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事实证明,不论谁当了美国总统,美国的国家性格一直如此,并未发生改变。2021年 美国撤军阿富汗第二个例子是美国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照会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德国抢了青岛和胶州湾;俄国抢了旅顺大连;法国盯住了广东、广西和云南;日本盯住了福建;英国则说,整个长江流域都是英国的。这个时候,美国跳出来了,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照会,要求贸易机会均等,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美国这么做,可不是大发善心,也不是为了中美友好。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做?还得从他的国家性格入手分析。因为美国对华贸易有重大的利益关系,当时的美国就有不少产业已经依赖中国的市场。中国这么大个市场如果被你们列强瓜分得七零八落,我还怎么做生意?你们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势力范围,这可以,没有问题,但你的势力范围必须对其他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开放,不能独占,不能排他,这就是美国心目中的“门户开放”。这是一个极其重视利益的国家性格,一个把实用主义刻在骨子里的国家性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正是叫“不求拥有,但求所用”。这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思维模式,不拼命地占有殖民地,而是通过军事实力在全球投放影响力。如今的美国政策依然保持着他的国家性格,实用主义——不求拥有,但求所用”。
了解历史,理解现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络康膜是哈药集团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