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聋哑大学最好哪个学校如何帮助听力残障学生?

2023-05-20 08:46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它是我国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被称为特殊高等教育的龙头。
它让无数残障学生找到了自己、找到了阳光、找到了快乐,搭建了融入社会、成就人生的舞台,被称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它就是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该学院,探寻其特色办学之路。
从封闭到开放——
大爱情怀温暖残障学生
刘海涵,一个普通的名字,在长春大学聋人学生的世界里,这个名字就是一个爱的符号。这个符号代表尽责的教师,代表慈爱的母亲……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3名聋人学生在舞台上对着刘海涵发自肺腑地喊出:“妈妈!我爱你!”含糊的语音表达了内心清晰的感情,震撼了全国亿万观众,也感动了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每一个人。
在无声世界里,她曾为了能够了解学生心理困惑、解决思想问题,而刻苦学习手语。面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她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融入,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机会展示自我、树立信心。当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失去生活勇气时,她更是能够不顾自身安危走到天台边,一句“你冷不冷”便顺势一拉将其揽进怀中,轻轻抚慰。有的学生面对复杂的家庭环境,很长时间都难以走出心理困境,刘海涵更是坚持每天都陪学生发信息聊天,这一坚持就是几年。
20年来,学生们信任她、依赖她,也真心地爱她、尊敬她。刘海涵先后获评全国特教园丁、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三八红旗手。
“在特教学院做教师,第一素质就是大爱情怀。”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赵利军介绍,与普通学生的教育略有不同,特殊教育更多地要关注个体,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老师的大爱情怀,温暖了学生,也让他们逐渐敞开心扉,拥抱社会。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像刘海涵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
2013年,黄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毕业后留在学院成为一名辅导员。黄杉指着一张照片中的自己说:“这是参加活动的时候,我的学生发给我的。”照片里,剧场的银幕上恰好在展示刘海涵的照片,黄杉背对银幕,用手语做着翻译。学生给她发来这张照片时,还有这样一句话:“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是融入大学生活。在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残障学生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相互学习,彼此信任,这也是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教育密码”。
长春大学特教人以爱心构建基础,打造出了一支有着大爱情怀的教师队伍,让学生在大爱的环境里快乐成长。
从模糊到精准——
创新手段为教学“把脉”
“通过这个设备,我们可以为脑瘫学生的行走画像。精准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这个仪器,我们可以为推拿按摩的力度和方位精准建模,让学生更直观感受问题所在。”在学院实验中心机房,智慧教室负责人李杨边演示边介绍这些特色盲用教学辅具。
基于创新教学手段的初衷,近年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研发了“视觉传达设计方案分析系统”“听障生高等融合教育听力理解与口语朗读能力测试软件”“高校美术艺术设计作品鉴赏平台”“聋人全纳教育培训系统”“中医课程语音考试系统”“推拿手法测试训练平台”等,并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不断提升残障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构建了合作开放、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创新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与校内其他专业共建了吉林省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人体健康状态辨识与机能增强重点实验室和残障人士智能康复及无障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丰硕。其中,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首创了发挥残障学生优势感官获取知识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并开展了残障学生全纳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建成了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全纳教育支持系统。
“创新是特教事业的不竭动力。”在长期从事特教事业的赵利军看来,除了创新教学手段,学院在专业建设上更是设置适合残障学生学习的专业。“不论是创新教学手段,还是设置适合学生的专业,都有一个核心:以生为本。”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根据视障、听障学生身心特点、发展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了招收视障学生的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特殊教育专业,还设置了招收听障学生的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工商管理、舞蹈表演等9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
为提升残障学生学历层次,满足残障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2018年学院获得硕士研究生单考单招资格,面向残障学生进行中医学、美术、艺术设计、音乐4个专业招生,是国内针对残障大学生招收研究生专业最多、规模最大的院校。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培养,不仅帮助残障学生实现大学梦,更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中,有致力于社会发展以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者,有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杰出代表,有自强不息拼搏奋斗、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的楷模。
“为了残障学生一切、一切为了残障学生、让每一名残障学生都成才”,这是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始终秉承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起多元共存、融合共享,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4010名优秀人才。
从“人爱”到“爱人”——
志愿服务助力学生展翅高飞
在特教学院,一直有个人所共知的美丽故事:
1989年,特教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金燮连续收到署名“团风”的汇款单,此后,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陆续收到“团风”“学团风”名义的资助汇款,“团风”事迹遍及整个校园。而“团风”精神也成为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师生的精神动力和努力方向。
多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团风”这一有效载体,大力弘扬服务社会的精神,不断赋予“团风”精神新的内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团风”活动。从入学时的接受帮助到毕业后的反哺社会,特教学院学生实现从“人爱”到“爱人”的转变——
特教学院视障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推拿养生协会”走进长春市8所敬老院、13个社区及公交巴士集团等,开展医疗养生知识普及活动,受益人数超过3万人次。
学院师生在残联、聋人协会等众多组织工作,在残疾人代表、服务、维权、管理上发挥重要社会作用。建立“中国特殊教育联盟”QQ群,为成员单位提供帮助、指导,解答、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参与“中国残疾人服务网”测试工作700多人次。
《长春大学关于视障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按摩职业资格问题的报告》被中残联采纳,并成为全国人大议案,体现在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第38条“国家采取措施,保障盲人保健和医疗按摩人员从业的合法权益”。《低年级通用盲文教学法研究》《面向社会视障群体通用盲文推广状况调查研究》等咨询报告被中国盲人协会采纳,促进了国家通用盲文的推广。
……
“从‘人爱’到‘爱人’的转变,是我们办学的终极目标。”赵利军说,特教领域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这个世界也会产生更多的爱。
“我们要继续发扬作为国内第一所特殊高等教育学院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首创精神,以大爱情怀、一流师资培养国内一流特殊高等教育学生,建设国内一流特殊高等教育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长春大学校长韩业说。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20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李莹 禹跃昆 刘少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陈清怡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国融合教育体系下听障大学生成长历程中遇到了何种困难,社会支持如何影响其与社会互动的过程、重塑认知和行动,最终影响其应对方式的形成。采用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强度抽样抽取正在普通高等学校就读或已经毕业的听障大学生,从当事人的角度追踪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意义建构过程,以期为研究提供密集、丰富的信息。研究发现,在融合教育体系下,听障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压力情境。在不良的社会支持中,听障融合学生遭受外界否定与内在挫败的双重打击,面临群体身份认同的孤独与迷茫困境,最后发展出消极退避与自我放任的行为方式,经历着从自我质疑到消极退避的接受遵从过程。然而,听障融合学生具有摆脱界定的强烈渴望,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听障融合学生实现自我重建,完成摆脱界定到自我重建的调节努力过程。笔者建议,应搭建听障融合学生交流与活动的成长平台,加强普通学校对融合学生的认识和帮扶,培养听障融合学生融入普通环境的能力。关键词:融合教育;听障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一、背景概述融合教育是基于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需要的信念,在具有接纳、归属和社区感文化氛围的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里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接受高效的教育与相关服务的机会[1]。我国听障学生融合教育工作开展已有二十多年,在促使听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方面成果较为显著。截至2018年,我国听障儿童年入普小普幼率平均已达到70%的水平[2]。听障学生成为融合教育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之一,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听力重建技术的普及和听觉口语法(Auditory Verbal)的引进,听觉言语康复逐渐替代手语教学成为多数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首选。融合教育中丰富的自然语言环境,利于听障学生复杂语义、语法和语用的习得,对学生思维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融合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通過具有连续性的教育设施和建立有效支援程序减少学生在一般环境中的限制,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如今,融合教育已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与前沿阵地,政府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两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致力于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同一主流教育体系中。出生在我国言语康复、融合教育起步期的听障“90后”和“00后”,已成为高校融合教育的生力军。这批幸运儿较早受益于这一系列转变进入主流教育体系,在一般课堂教学中与普通学生并无二致。听障学生参与融合教育,意味着需要有数倍于手语教育的先期投入。各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方案显示,学龄前听障儿童康复救助的标准至少在每人每年1万以上。无数听障家庭受益于救助制度的建立,走上了言语康复的道路。然而,2020年一项针对“回流”的调查中,52.8%的学生在普校就读三年内开始回流[4],融合失败的主要成因包括学业适应不良、社交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不良[5]。融合教育体系下,如何提高高校听障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融合教育,针对高校听障学生的研究多聚焦于单独编班的学生[6],他们在学习、生活上与健全学生存在明显隔离,对普通班中使用口语学习的融合学生指导意义不大。2014年后听障大学生融合教育问题的研究开始发展,融合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7]。相关研究以问卷、量表评估工具等定量研究居多,受社会、文化和历史压抑的“虚假意识”影响,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选择。已有研究发现,高校听障学生言语理解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显著偏低,人格发展滞后,外显自尊显著偏低,在各种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指标上相对落后。应对方式体现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8],而社会支持影响着应对方式的形成,以往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没有深入揭示两者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我国融合教育体系下,听障大学生成长历程中遇到了何种困难,社会支持如何影响其与社会互动的过程、重塑认知行动,最终影响其应对方式的形成,这对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 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S.Becker)的标签理论认为,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常规的“初级越轨”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对听障融合学生而言,“初级越轨”常由先天听力缺陷和参与融合教育初期暂时存在的社会化不良产生,并且在身心健全人群主导的主流社会中更易成为“被贴标签者”。融合学生周围环境中的权威者或关系密切的人,如家长、老师和同学朋友一旦察觉融合学生的“异常”并给其贴上“不正常”“听不见”“发音奇异”等各种标签,则会使融合学生本人加深卷入此种“越轨”并一去不返。在该理论中,个体是否“越轨”是相对的,界定来自社会团体制定的规范和社会反应,突出了社会互动过程对个体的建构作用,因此周围社会支持对个人自我形象和自我角色的形成至关重要。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具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个体与周围社会的互动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果——获得和谐的社会关系或受到社会的排斥反应,即被社会环境“接纳”或“隔离”,同时发生认知方式或结构以及行动方式上的调节和努力,形成不同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面对压力情境时采取的认知和行动方式,成熟型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常能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不成熟型个体在生活中常表现出一种退责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混合型个体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9]。听障学生受其听力补偿程度、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认知思维发展水平等影响,在社会互动中可能遭遇众多压力情境。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3],成长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认知方式和行动方式的调节,在社会互动中转变自我形象和自我角色,形成了相应的应对方式,如图1所示。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取样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强度抽样抽取正在普通高等学校就读或已经毕业的听障大学生,从当事人的角度追踪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意义建构过程,以期为研究提供密集、丰富的信息。研究者通过多次访谈对个案本人进行资料收集,分为预访谈和正式访谈两个阶段。预访谈阶段,受访者以自己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粗略了解受访个案的成长经历。正式访谈阶段,就研究的问题向受访者展开询问,着重了解事情的具体细节和受访者的思想与情绪。每次个案访谈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當观点饱和时,访谈结束。本次访谈工作启动于2020年10月,结束于2020年11月。访谈对象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被访谈对象为有听力言语康复经历的听障大学生;第二,被访谈对象受教育阶段均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接受同一教育。由此确定3名访谈对象,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这3名访谈对象的访谈资料经过编码和匿名化处理后,成为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二)数据编码过程1.开放式登录开放式登录阶段是将原始材料打散,命名概念,再重新整合的过程,目的是初步发现概念类属并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见表2—4)。2.关联式登录关联式登录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每次只以一个类属为根据点找寻相关关系,深度分析各个类属之间的各种有机联系,并对其不断具体化和明晰化,发展出主要类属和次要类属。通过这一步,整合出压力情境、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三个主范畴及其对应范畴,并对范畴的内涵进行说明,如表5所示。四、研究结论(一)压力情境下的自我角色与自我形象危机人们一般将在普校就读的前三年视为听障学生融合过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听障学生进入全新的世界,在各种新情境中重新建构自我角色和自我形象,这决定学生以后能否不断在新的困境中作出正确决断,良好地适应社会规范。经访谈资料的编码和登录发现,听障学生参与融合有几种常见的压力情境。1.生理缺陷和社会化不良产生差异冲突听觉言语康复时期,听障学生通常处于家和康复中心构成的单一生活环境中,周围同伴“理所当然”佩戴着助听设备,耐心的康复教师悉知关心、帮助学生的特殊技巧;因为年龄尚小,父母和声细语的语言转述也自然而然。然而,和谐稳定的生活状态持续到进入普通小学便戛然而止。小学生有毫不掩饰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索欲望,新奇的助听设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此时,他们发起穷追不舍的询问,很多受访者谈到被同学询问的经历,“你耳朵上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戴这个”“我们都不戴这个”“我可以戴你的助听器试试吗”。有时,教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没有及时了解,出现“点名很久没有反应”“课堂提问不回答”“布置的作业没完成”等情况。听障学生暂时不能适应普校的学习生活方式,面对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时手足无措,“差异”一旦在普通生主导的环境里被迅速传播、放大和界定,冲突和区隔就随之而来。一些访谈者就遭遇了很多指责,如“他听不清游戏规则,和他玩很麻烦……叫了你几遍都没反应”。2.家庭意识态度催生个体自我感觉偏差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最初的许多自我感觉都源自父母,即想象自己以何形象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如表6所示,如果家庭成员认为儿童偏离了所谓“普通儿童”的规范,例如Y同学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持续给孩子张贴“不如普通儿童”的标签并进行指责、训斥甚至惩罚,Y同学在家庭中感到孤立冷落,并习惯于将自己与正常人“隔离”,产生自暴自弃的沮丧感。此种观念还迁延到她整个后续成长阶段。Y同学在谈及他人的支持与帮助时往往认为这是“令人羞愧”的事情,心里的想法多是“别人怎么想”“别人会认为我很奇怪”“我给别人造成了麻烦”,主观上产生被帮助即是被同情、被施舍的体验。与此同时,多数听障融合学生对家庭存在依赖感。因此,来自关系密切者的质疑、否定以及自身产生的羞愧感,最容易使听障融合学生产生自我感觉上的偏差。而S同学与Y同学受到教养方式截然相反,父母为其塑造了较多正向信念和自信心,则S同学表现出对自身缺陷的正视、发展出良好的社交代偿技能。W同学处于顺从放养式的状态,得到父母的关注较少,许多时候想要冲破压力情境重塑自我,但常感到有心无力,表现出摇摆不定的应对方式和自我矛盾的心理特点(见表6)。3.学校人际关系障碍迫使个体陷入孤立听障融合学生进入青少年时期,生活范围多数时候仍然局限在家庭和学校,或在父母的帮助下间接地接触社会生活。但对父母和教师不再盲目信奉依赖,感情重心相应发生转移,同伴关系变得日益重要。听障融合学生获得自尊的需要增加,迫切希望同伴能接受、肯定和喜爱自己。同伴关系中冷漠、嘲讽的出现使听障融合学生产生“圈外人”的体验,显现出自责、退避的不成熟应对方式。同时,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一些学生感到周围的人时时关注自己的障碍与残疾,当看到同学盯着自己时就疑心同学在议论嘲笑自己,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则认定老师在故意使自己“难堪”,每日处于高度神经敏感的状态中,社会关系出现障碍乃至影响正常的学校生活。4.社会环境缺乏理解宽容出现排斥反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听障融合学生需要应付的压力情境也随之增多,逐渐意识到社会生活并不同于简单的家校生活。尽管个体迫切渴望独立,脱离父母和其他成人,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但令多数融合学生感到无奈和尴尬的是社会环境仍缺乏足够的理解宽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都佩戴口罩,这使他们听清对话更加困难。一名被访者说:“当我没有听清而发愣时,对方会有点不耐烦,或者投来奇怪的目光。”另一名寻找兼职的受访者则因“是否应该主动交代自己的听力问题”而困扰,还有的受访者担心听力障碍会成为自己在公务员考试中失败的主因。(二)从自我质疑到消极退避的接受遵从过程听障并不是听障学生固有的特性,而是主流社会中的主导者制造出的规定,并把这种规定加之于特定的群体,给他们贴上“听力障碍”的标签。当听障融合学生陷入被冷落、被歧视的境况时,心理上先是产生一种自我疑问,即怀疑自己的存在究竟是否合理,并由此逐渐放弃抗争,遵从接受自己的现状。1.外界否定与内在挫败的双重打击周围社会的否定与个体在压力情境中的溃败仿佛是一种应验关系,瓦解着听障融合学生的原有的自我角色和自我形象。在普通学校中,一些教师不了解听障融合学生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单纯认为其认知能力弱或听力理解能力不足,放宽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或干脆将其排除在教学目标之外,被忽视的听障学生往往将学业表现不佳片面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够。不良的同伴关系则使听障融合学生错误地确信周围环境是挑剔的,产生对社会环境的抵触情绪,如遭受霸凌的被访者提到“人性本恶”“仇恨世界”“恶毒”等词语。有的被访者曾充满自信,然而在发现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别后,或认识到听力障碍始终使自己和普通学生有差距后,产生了“随遇而安”“甘于平凡”“以前太想证明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混合型的应对方式。2.群体身份认同的孤独与迷茫困境一方面,多数听障融合学生有着孤独与压抑的心理感受,迫切需要对同伴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而令其感到失望的是,普通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听力障碍者的苦恼,因此很多听障融合学生不愿意再对同伴吐露心中的苦闷;另一方面,听障融合学生与使用手语的“聋人”缺少身份认同,甚至渴望摆脱“聋人”的身份,如Y同学的描述,“那些人,说话颠三倒四,根本没法交流,写句子也颠三倒四,语法也不通……我也不会手语,感觉手语很麻烦,还是不要打那个比较好我感觉,打了感觉就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了”,因此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的感受。但是,听障融合学生仍有寻求群体身份认同的需要,当被原有的社会关系责斥、抛弃后,为了寻找新的情绪支柱,可能转而模仿品行不端学生对老师不尊敬的态度和自由放任的行为,以获得新群体的赞成及鼓励,或转而沉迷游戏、网络小说等无须太多现实互动的爱好来满足彼此认同的需要,从此与教育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驰。3.消极退避与自我放任的行为方式听障融合学生的退避表现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这与听障大学生在社会经验上的缺乏有极大关系[10]。日本的大桥正夫认为,听障儿童的社会经验短缺来自其听说和思想交流上的不畅,因此在社会情绪各个方面的行为特征弱于正常儿童,常表现为畏首畏尾,有的学生也经常有退缩的行为表现[11]。听力补偿不理想或听能训练不足的听障学生在进入普通学校后,易表现出更多的退避行为来逃避与人交往时的尴尬情况,如“拒绝参加学校活动”“避免课堂发言”“害怕集体聚会”,畏缩在安逸的环境中避免可能的困难与痛苦。这种消极退避很大程度上来自充满限制的环境。一名曾加入学生组织的被访者提到,学生组织经常需要开例会,但会议中没有任何好的支持来帮助听障学生理解会议内容、参与讨论和发表观点,长期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后,被访者不想继续体会“装傻充愣”的感受,最终退出了学生组织并不再参加团体活动。更糟糕的是,另一些个体干脆借由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否定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将自己的放任行为合理化为听力障碍的拖累。例如,对教师采取逆反的态度,“向老师发飙”“和老师对着干”“不回应课堂提问”,教师因为学生的听力障碍和敏感偏激而对其无计可施,只能尽量“绕着走”,这助长了学生“就是听不清”“不应当苛求我”的放任行为,不利于其自立自强人格的培养。(三)摆脱界定到自我重建的调节努力过程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听障融合学生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义,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暂时存在的障碍而恢复为“正常人”,对自我角色和自我形象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1.听障融合学生具有摆脱界定的强烈渴望听障融合学生并不总是一味接受周围环境对自己的支配和塑造,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分辨逻辑,几乎每名访谈者都提到了自己为摆脱界定作出的努力。在需要言语互动的社交情境中,他们或许缺乏自信、采用回避策略,但多数被访者以积极的努力填补不足,如“购买教辅书自学”“上课外班补习”,期待在成绩上迎头赶上周围同学。提到学习,一名被访者说:“当看到成绩时,就觉得自己也没有比普通人差那么多。”另一名正在备考研究生的被访者说:“我既然都有能力考正常的研究生,其他應该也没问题。”摆脱界定的渴望还体现在他们对兴趣爱好的坚持上,有的被访者获得了钢琴十级证书,有的被访者说:“感谢妈妈培养了我舞蹈的爱好,让我感觉自己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无论是对成绩的执着还是对兴趣爱好的培养,关键都在于达到目标的过程对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塑造作用,即克服自卑感获得自我肯定。但是,如果过分看重成绩而对其他方面漠然不顾,学生将形成畸形的自我评价观念。例如,在学业、工作上加倍努力,却在社交技能上得不到提高,单方面的高度成就感与生活上的极度挫败感将形成鲜明的落差。2.社会支持助力听障融合学生实现自我重建首先,良好的听力补偿和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是听障学生参与融合的基础保障。访谈发现,听说能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在参与融合的过程中困难较少,在简单的辅助下即能克服普校学习生活的障碍,顺利建立起学校中的社会关系,进入良性的自我建构过程。其次,父母和教师对听障融合学生具有权威和榜样性的力量,是社会支持结构中的主导力量。学前听觉言语干预阶段到上小学之前的这段时间,听障学生经历着从幼儿成长为儿童的变化,生活范围主要为家庭和学校,该时期的听障学生虽然独立性在逐步发展,但能力有限且对社会的知识经验缺乏;同时,该时期也是学生个性倾向形成、自我评价深入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通常需要成人,一般是家庭成员和老师的帮助来认识外界客观事物、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作出决定。学校生活中,教师对听障学生有合适的期望值,则表现出更耐心和蔼的态度,如“主动放慢语速”“再说一遍”“严格要求”“一视同仁”,听障学生也更愿意与这类教师进行谈话、获取更多的学习线索。通过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合理期待,个体可以避免过度关注自身“听障”的标签与影响,更加着重努力的过程,学会求助并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同伴关系中,赞扬、鼓励的出现使学生获得爱与包容的积极心理体验,更倾向选择求助、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如果听障融合学生从广泛结交朋友中得到相当的成就感,那么在遇到压力情境时也能够主动向同伴寻求建议和帮助,在倾述中使内心得到释放。主观支持方面,听障学生从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中获得父母、老师给予的物质、精神、能力发展上的良好帮助及正向支持,则十分可能获得被尊重、支持和理解的主观体验,奠定成熟应对方式形成的基础,继而在以后的成长阶段获得更多积极的主观支持感受。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家庭积极与老师沟通孩子存在的特殊问题,教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求助他人解决困难,同时学生在寻求帮助的时候如果多数得到了恰当的回应,则可能产生更多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意愿,如表达自己在座位安排上的需求、借阅同桌的笔记及反馈课堂教师语速的快慢。五、建议(一)根据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对学生进行合理转衔安置听障学生戴上听辅设备后,并不等于能听清楚和听得懂。听障学生“听清”和“听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听力补偿和听能训练到位。听能训练的效果建立在听力补偿的基础之上,听力越好,获得的声音信息就越多,听觉能力也就发展得越快;反之,则听觉能力发展受限。听力补偿可以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听力重建技术实现,但仍有部分听障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耳蜗先天发育不完整、电极植入手术失败等各种原因不能得到良好的听力补偿,阻碍了其听清听懂。而听能训练则包括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和听觉理解四项基础内容,更复杂的听能训练还要求训练听障儿童在嘈杂环境、接打电话、听收音机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受听力补偿基础、听能训练介入时间和康复训练技巧等因素的影响,听障学生最终的听觉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听觉发展接近正常水平的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环境能够充分锻炼其听说能力,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听觉水平一般的听障学生,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可能遇到较多困难与挫折,一方面要利用资源教室进行个别化辅助,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其心理健康的疏导;对于听觉水平极差的听障学生,其认知理解水平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在普通学校只能“随班混读”,难以真正参与普通学生的学习和社交活动而加剧自卑心理,此时手语教学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是更为理想的安置环境。因此,需要专业人员为听障学生进行转衔评估,根据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合理安置学生,而不是片面追求“入普率”。(二)社会积极为听障融合学生搭建活动交流的平台访谈中鲜有个案提及与其有相似情况、同样接受过听觉言语康复的同伴,亦不了解融合教育体系下的其他听障融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多数听障学生进入普通小学后即与同在康复中心的伙伴分离,家长间亦疏于联系往来,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许多。首先,20世纪90年代接受听觉言语康复的听障儿童数量较少,成功康复乃至顺利进入普通学校的听障学生更加分散。其次,部分家长在孩子听觉言语康复后急于与康复中心分离,希望孩子进入主流社会的轨道,摒弃“不会说话”的过往,多与正常儿童往来以取得进步。再次,随着听觉言语康复的兴起,社会没有及时关注听障融合学生这一新群体的出现,许多社会组织的支持帮扶还停留在针对听力障碍手语使用者、视力障碍、精神残疾等群体,为听障融合学生搭建的交流与活动平台较少。聽障融合学生社群的缺失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迷茫,缺少群体归属感和榜样目标,对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从寻求解决经验,或者为了与普通同学获得共同语言误入歧途,沉迷网络游戏、小说和抽烟等。来自同类朋辈的正向影响对听障融合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十分重要,应重视听障融合学生交流与活动平台的建立,利用平台的资源开展融合教育的家庭指导,为学生举办讲座和营地活动,鼓励听障融合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应对困难的经验,宣传优秀的融合生榜样等。(三)学校应加强和落实对听障融合学生的认识与帮扶小学中高年级至初中是欺凌现象发生较严重的时期,此时学生道德的发展尚不完善、辨别能力较弱,一些学生因取乐心理或表现心理捉弄嘲笑残疾同学,其他同学出于模仿心理或从众心理跟随欺负者对残疾同学进行取笑或围观,对听障融合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进入高中后,直接的欺凌行为减少,形式转变为议论或漠不关心。因此,急需从小学开始融合教育知识的科普,在班会课上通过绘本故事、亲身体验、角色扮演等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各类残疾同学的身心特征和需要,杜绝以他人痛苦为乐的风气蔓延。此外,帮扶需落实为具体的任务,分配至相应的负责同学,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促进融合教育顺利进行。本研究受访者提及的“学伴制度”即是一种良好的帮扶措施,即将一两名同学的座位固定于融合生旁,这样融合生便有足够的时间与新同学相互熟识、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产生安全、放松的心理体验,再逐步通过学伴带动认识其他同学,扩大在班级中的交友范围。学校和教师需要充分参与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会议,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困难,更好地从同学关系、教学方法、目标要求等方面为学生的学校生活构建良好的支持体系。(四)家庭应成为听障融合学生应对困境的最坚实后盾融合不仅是发生于听障学生进入普校之初的事情,而且是其一生中需要努力的事情。随着听障学生的成长,他们会发现同学和老师语速变快、团体会议场景变多、社交环境中出现嘈杂的商场、影院和餐厅、面临婚恋中的歧视、就业不畅等新问题。在进入融合教育环境的初期,听障学生遇到困境往往第一反应便是向家庭寻求帮助。家庭要帮助听障融合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其在面对差异和质疑时有强大的内心,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分辨逻辑。因此,家庭首先应学会正视听障学生的障碍,态度、评价方式以尊重和鼓励为主,多进行自我纵向比较,少横向与正常学生比较,支持听障学生发展多项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收获成就感。其次,家庭需要对听障融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保持足够的关注度,捕捉细微的求助信号,及时采取措施引导和解决矛盾,以长者的身份和人生经验鼓励听障学生积极面对困境。这样听障学生能够保持对家庭的充分信任,产生安全稳定的心理体验,不断在新的困境中作出正确决断,良好地适应社会规范。(五)听障融合学生日常生活中需提升社会支持利用度求助是听障融合生较多使用的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但亦有研究发现依赖于求助这一应对方式的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3],这或是因为听障学生对外界的依赖性较强,在使用求助应对时常伴随两种消极心理。第一种将他人的帮助看作理所当然的义务,一旦没有得到特别关照或特殊待遇则产生强烈的心理不适,责备他人缺少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或自卑自怜;第二种是伴随着成长,听障融合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依赖性而产生焦虑情绪,如读大学时仍需母亲陪伴去理发店转达对发型的要求,学生感到困窘但无可奈何,从而对未来的独立生活和工作产生担忧。求助应对的此种矛盾心理在青少年时期变得明显。因此,首先有必要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听障融合学生认识求助行为,重点使其意识到融合并不是否认残疾、拒绝外界帮助,坦然地寻求他人帮助是融入主流社会的一种方法,同时每个人都有选择是否施以援手的自由。其次,可以为听障融合学生创造帮扶其他弱势群体或动物的机会,使其肯定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减轻“依赖他人”的焦虑。再次,听障融合学生频繁使用求助应对时往往有固定的求助对象,如父母、亲密的好友和可信赖的老师,在青少年时期家長和老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融合学生走出固定的求助圈,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任何人及可能的渠道寻求帮助,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增强学生的独立信心。参考文献[1]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5-129.[2]中国新闻网.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五大新职能助力听障人群[EB/OL].(2018-08-08)[2021-04-12].https://www.sohu. com/a/245943622_123753.[3]武杰.融合教育: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里程碑:两期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划时代意义[J].教育学术月刊,2020(4):3-12.[4]曹慧.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12.[5]周润娇.随班就读学生回流历程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10-11.[6]朱珊珊.普通高校健听大学生对听障大学生接纳态度的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教学院为例[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3):68-71.[7]胡金萍,吕芮.我国听障大学生研究热点主题及趋势探析: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0(1):43-47.[8]马艺丹,薛威峰.我国听障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8):134-140.[9]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志,1996(4):164-168.[10]张海丛,边丽.听力视力障碍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应对方式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11):1041-1042.[11]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4-166.}
高考学
2023-06-30 09:021
大家好我是小华,20岁学什么技术有发展,关于20岁学什么技术有发展前景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女生不知道学什么技术?来,小编给你分析分析。2、首先来说说,女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学技术呢?现在的女性越来越独立了,的发展使得女性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3、职业女性也越来越受到的欢迎和认可。4、女孩子学会了技术,就拥有了一技之长,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有了独立的资本,自己赚钱自己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花多少就花多少,花自己的钱就是硬气!即使成了家,也不用为了家庭而迷失自己,因为钱的事情让自己受委屈。5、双方地位更加平等,关系也会相对更加稳定。6、那么,问题又来了?女孩子学什么技术好呢?女孩子性格一般都是温柔细腻,很适合学西点、烘焙之类的专业。7、而且这些专业就业的环境一般都在西点屋、面包房、餐厅等环境优雅的地方,不需要做很重的体力劳动,相对轻松,待遇相对也不错。8、想学西点的话,一定要到专业的学校进行专业培训,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能,不浪费时间。9、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的西点专业就很不错,专业的教学设备,专业的老师,优美的校园环境,已经为培养了大批西点专业的技术型人才。10、好啦,小编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心中也已经有了答案,希望广大女生都可以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在我国,“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使得厨师行业一直是热门行业。11、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餐饮水平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行政总厨、厨师长等岗位,厨师成为市场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厨师无疑便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职业之一。12、厨师就业前景可以从如下几点分析:1、就业待遇好:餐饮行业还在发展,需要更多的厨师,综合待遇高于高于其他行业;2、可以轻松创业:现在很多私房菜馆、家常菜馆老板都是厨师出身,对于客户的口味非常清楚,可以拥有很多的回头客,全年收入非常可观;3、门槛低:无论你是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白领,无论你有没有经验,都可以来学习;4、操作简单易上手:厨师行业起步较低,能够很快入手,经过培训,可以短期内达到行业标准;5、技能型人才:拥有一定职称厨师证的,被认定为技能人才,能够享受津贴等;6、不用经受风吹雨打:厨师工作环境在室内,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13、随着的发展,当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掌握一门生存技能至关重要。14、那男孩学技术学什么好、男孩学技术学什么好就业?接下来就来看下这5个行业有没有你感兴趣的:一、软件开发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t行业的分支越来越多,岗位分工越来越细腻,比如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设计美工等等。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聋哑大学最好哪个学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