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七年,我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却选择跟他妈,孩子说我管教他,孩子做法让我十分寒心,我面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老师该怎么做做?


大家好,这是由四位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创建的教育平台,我们以专业的教育知识、真实的育儿经验、国际化的视野,带领大家与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 CC爸妈 来源: CC爸妈 (ID: cc-bama)
做父母后,有很多为难的时刻,比如冲娃发脾气这件事。
虽然理论上讲,父母情绪要稳定,家长好脾气,孩子才能有好性格。
话是没错,但很多人总是过分解读,慢慢地就成为了家长不该发脾气,不能吼孩子,不能惩罚……
反正就是你内心崩溃地如山体滑坡、火山喷发也得堵住,面对孩子你也得如春风拂面。
周末和闺蜜公园约玩,CC一直带着DD树上上蹿下跳,我一直在旁边胆战心惊,一会拽下来大的,小的就窜上去了,一会按住小的,大的又没影了,二胎老母亲独自带娃要的不是勇气,是命!
最后,忍无可忍,大喊着把两个娃提溜回来,告诉他俩我有多生气。
妈妈老了,追不上你们,我很累,你们要等等我知道吗?
你们一直爬树很危险,我很担心哪个摔下来,我一担心就会想吼你们…..
就在我委屈至极地跟两个孩子“哭诉”完,闺蜜都傻眼了“你原来也和孩子发火,还有这样也行……”
我当然也发火,而且,也并不算是一位脾气温柔的妈妈。
许多妈妈后台留言:
面对娃各种作妖,不发火?憋出内伤。
发火吧,怕伤害孩子幼小心灵,发完火自己还又悔又懊,也没好受到哪去。
反反复复一直是忍着、没忍住、后悔、暗自发誓下次绝不发脾气,但下次依然忍不住发火的死循环里。
这题有解吗?
有!
做到这些,你也可以像C妈一样,实现“发火自由”。
01
妈妈可以发火,前提是,孩子要明白,发火不等于不爱他
没有人规定父母不能发火。
所以,请先自我接纳,正视自己的情绪。
偶尔发火并没事,可怕的是习惯性发火,可怕的是没有和孩子及时解释为什么发火,让孩子认为你的愤怒、无奈都是因为他。
记得后台有妈妈问我:
孩子睡前哭着入睡,晚上就总是做噩梦,一晚上哭醒很多次,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改善孩子的睡眠情况。
后来询问才知道,妈妈总是因为孩子磨蹭着不睡觉而生气吼孩子,每天母子俩的互动都是以批评结束的。
妈妈还说,我知道发脾气不好,但当下总是控制不住,晚上孩子哭有时我也跟着哭,一遍一遍地和孩子说对不起,发誓明天开始绝对不凶孩子了。
后来,我建议她,每天不管上床前发生了什么, 孩子躺在床上睡着前都亲亲孩子,和他说一句“妈妈爱你”。
哪怕你很生气,哪怕你演演戏。
后来这位妈妈说,虽然睡前依然鸡飞狗跳,但孩子睡得安定多了。
其实,孩子怕的不是妈妈发火,而是妈妈不爱自己了。
所以,如果平时你表达的爱足够多、给孩子的肯定足够多、甚至给予他的盲目自信足够多…… 只要确信爸爸妈妈爱自己,那么偶尔发脾气,其实伤不到孩子,也伤不到亲子关系。
那天我口不择言,气得冲CC吼叫,“你可真讨厌,我早晚被你气死”。
她毫不示弱地回复我“你且爱着我呢,你都爱到骨头缝里了(忘了什么时候这么形容过),你想不爱都做不到,你不就是嫌带着DD闹腾的你没法工作么?”
我一时竟不知道该难过还是高兴,反正心里还挺痛快。
你平日给予的爱已经给孩子筑了一道坚固心防,你伤不了她,就挺好。
所以多表达爱,可以让孩子内心也坚定,明白大人发火只是因为某件事,并不是因为他。
02
压抑情绪,反而会伤害孩子
孩子的心思和感知能力是很敏感的,他们可以轻易地察觉你情绪的波动和氛围的改变。
所以,当你因为某些原因感到愤怒、难受、委屈等时,不要试图用自我感动式的爱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
首先,即使你不发火,你也隐藏不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你生气或不耐烦时,语气也会不自觉的变得急促,肢体动作也粗暴很多。
孩子是很敏感的,这些他们可以轻易察觉到。
而你刻意的隐忍,会让事情更糟。
孩子察觉到了大人情绪的变化,但却不知道改变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相处,都是一个测试对方底线的活动:
觉得对方可以退一退,你就进一步;
觉得对方不肯退,就按兵不动;
觉得对方太强势,自己就不得不退一步。
孩子跟父母其实也是如此,他们会通过观察父母的反应,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为路线。
但隐忍的状态下,孩子其实是看不到你真实的态度的。
你看上去没生气,但是你的行为又变“坏”了。
这种 行为和情绪的不对应,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患得患失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状态来面对父母。
反而让孩子感到更加不安、惶恐。
所以,不如直接让孩子知道你真实的情绪。
格桑泽仁老师曾所说,“愤怒与快乐对人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孩子有权利愤怒,也有权利感知别人的愤怒。孩子应该知道他人对自己行为的真实情绪反应。
你可以向他描述你的真实感受,前提是宣泄而不是指责。
比如:
可以说“我刚刚收拾过的积木现在被扔的到处都是,我感觉劳动成果一点也没受到尊重,我好生气!!”
但是不要说“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一天到晚给你收拾800遍都不够你扔!真讨厌”。
而且, 对孩子,示弱比逞强更好使。
比如我常用的句式, “哎~我的工作好难啊,我一直都做不完,我又累又烦,CC还不让我工作,还要让我陪她玩,我真的太难了,呜呜~~”
CC就会说, “别哭了,别哭了,你工作吧。”
其实孩子还是很懂事, 只要不是赶在他情绪也很崩溃的时候。
你赶在他崩溃之前先崩溃,他其实是会体谅你的。
人类生来就有怜悯之心,对比自己更惨的人,通常都会表示同情。
只有你表明了自己的感受,才能激发孩子的同理心,他才会通过你的真实情绪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03
看父母发火到冷静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当你感觉很累,已经游走在暴走的边缘,与其违背本性压抑情绪,倒不如利用正确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让孩子看见父母调节情绪的过程,也是他学习的过程。
情绪不对时要及时表达出来,给孩子心理预警:
我很累\着急,我想早点休息\说话可能声音会大一些,如果你觉得害怕或不舒服,可以离我远点。
及时表达出自己的诉求,以及可能发生的结果。
在情绪爬坡的过程,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避免情绪累积造成更大的伤害。
情绪崩溃,隔离冷静:
我现在有点激动,需要冷静一下,我再说下去就要爆出难听的话了。
当情绪脑占据上风,自己已经没办法思考,那就先自行隔离,冷静后再处理。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造成更严重、更直接的伤害。
发火后的重建:
解释发火原因,让孩子明白情绪是如何来的,又是如何一点点爆发的,下次是否可以避免。
若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发火,及时道歉, “对不起,妈妈刚刚没控制好,大声吼了你…..”。
我们无法永远保持冷静,但事后冷静下来,要对自己失控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错误及时道歉。
父母自己从发火-冷静-冷静后重建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从父母这里学习处理情绪的过程。
若一味展示「为顾及孩子 (他人)感受而压抑自己」的 自我牺牲式情绪管理大法 ,反而是在给孩子一种错误示范。
所以,不要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没错,但也 不需要刻意压抑,大人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比教会孩子更重要。
- END -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推荐阅读:
所谓教育,就是好好说话——从叫孩子起床开始
你肯坚持,孩子就不会放弃!
关注“华川家庭课堂”,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让孩子主动的做某些事情,才能够更好的让孩子得到教育,孩子不听话必须要这项惩罚。其实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育的时候也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方法去教育。惩罚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在惩罚的过程当中,能够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的心理,才能够更好的听父母的话。惩罚孩子能够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惩罚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只是给孩子过多好的条件,那只不过是在溺爱孩子,既想惩罚能够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其实每一个人在恐惧的心理的笼罩之下,都会听从对方的,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肯定是会害怕的。也应该给孩子一些奖励。给孩子一些奖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在惩罚当中给孩子一些甜头,也能够让孩子更好的听从父母的话。奖励孩子也必须要挑对时机,并不能够在惩罚孩子的过程当中奖励,我认为是应该在惩罚完孩子之后进行奖励他能够让孩子更好的听话。平时也应该给孩子讲道理。平时也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但是我认为并不能够过于频繁的讲道理,否则孩子可能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肯定是不利的。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不是让孩子的恨自己的父母。我认为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就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每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长,都会害怕自己的父母从而能够更加听话一些。在讲道理的时候也必须要控制一定的度,不能够每天都讲道理,否则孩子也会厌烦的。《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展开全部一定要多包容和耐心,因为不听话的升让稿孩子更需要包容,更需要父母的呵护,因为孩子过于聪明,可能是注意力不太集中、动作比较多、贪玩等,只有多耐心、多陪伴自己的孩子,才能够让孩子快乐成长起来。千万不能呵斥和随意打骂孩子,因为孩子不听话,有可能是有叛逆的行为,不能够因为孩子跟自己对着干,就将孩子随意打骂,将孩子推到吵孝对立面,让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矛盾越滑行来越多。《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参考文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我带孩子7年好好的,你们就带半年问题连连”,宝妈控诉引深思“我在家带孩子7年都没出过什么问题,孩子都是好好的乖乖的,你才带半年就让孩子玩游戏充了几万元,说白了就是你不愿意给我好好带,你是和我有仇吗?”邻居朝婆婆怒吼,婆婆欲言又止。听到争吵我们都出来看看,据邻居说自己的孩子在这个月内,用奶奶的手机玩游戏充值了几万元,在自己出去工作前反复和婆婆交代,不能给孩子玩手机,婆婆却不听私下给孩子手机,就有了当下的事。原来孩子一直是由邻居自己带,这两年经济不景气,自己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工作,把孩子交付给公婆照顾,才半年的光景,孩子不写作业,在校打架,玩游戏充钱等等问题陆续浮现。邻居气不打一处出,孩子在自己带时都没有过这样的问题,真不知道放手是不是自己的错。原来邻居带孩子时一直要求很严,孩子也很怕他,孩子在做错事后一听到邻居电话就哭,要么就是一边哭一边跑就不愿意接电话。邻居一直说是婆婆宠的,把好好的孩子给害了,就带了半年孩子就成了问题少年,说什么自己都要留下来管孩子,不走远了。然而孩子的问题真的是当下才存在的吗?其实不然,孩子的问题是一直都存在的,只不过是在她不在家时表现出来而已,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事事都需要提醒。邻居对孩子很严,事事照顾得很好,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一一过问,就连孩子每天喝水都要提醒,孩子坐下地板马上被斥喝,每一个行为都被她看在眼里,成绩稍稍下降立马找课补习。孩子也很配合,凡事都找妈,喝个水都需要得到认可才敢喝。而邻居婆婆却和她恰恰相反,凡事都顺着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只要是能给的都满足他,没有界线。孩子小时候还因为偷偷给孩子喝饮料被邻居发现,两个人还吵了一架。一个家庭里一个管得严的窒息,一个管得松的没界线,两个极端,这样家庭的孩子也是双重个性,很会伪装,在严厉的面前是乖巧懂事,在宠溺者那里是嚣张跋扈。孩子很聪明,在不同的养育者面前展现不同的个性,对待他们的教育不应太严,也不能太松,有边界有规矩还有爱就能教育好孩子。《正面管教》里有介绍到管教孩子时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能惩罚孩子,对孩子的管教要是家庭统一战线,要坚定而和善。想要管教好孩子,这四个条件要满足。第一,家庭教育战线要统一,“红脸白脸”不可取。很多家庭里出现妈妈严厉,爷爷奶奶宠溺的问题,孩子在妈妈这里受点委屈就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妈妈在管教孩子,爷爷奶奶立马过来干涉,护住孩子。其实这样的家庭氛围很不利孩子成长,孩子有靠山了自然也更难管教。曾有人说管教孩子要一个管教,一个哄宠,这样孩子就能教好。其实不是的,教育孩子要统一战线,而且孩子要在小的时候就立好规矩,管教的人也是平常带他的,和孩子联结很深的人。感情是管教的一个先天条件,有感情了管起来孩子也更容易听你的。李玫瑾教授曾说过管孩子最佳年龄是3-6岁,这个年纪阶段孩子的世界还只是父母,立规矩很容易立起来。如若孩子青春期了,那时在管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还不一定能管好他。管教还主要是统一战线,让孩子知道规矩就是规矩,不能越界就是不能越界,家里态度一致,那么孩子就只能调整自己来适应。一旦孩子知道有靠山。那么孩子会调动成人的矛盾,自己则乐在其中。家里教育战线不统一的,那么可以私下整合,都是为了孩子,有什么矛盾也私下解决,不牵扯到孩子。第二,无条件的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督促改变,不攻击孩子人格。《正面管教》里有提到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应第一时间反省,是否是对孩子的忽略,还是沟通得不够。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孩子渴望被父母看到,想要被父母所关注;还有一部分是不懂,做出的错误行为。无论是哪种,我们都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改变才是正解。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反省自己是否有忽略孩子,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而后听孩子说,帮助孩子理解不可取行为,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走。无条件的爱孩子,就算是做错事的孩子也一样值得爱,错的只是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第三,家长的权威很关键,不打骂坚守底线,态度和善而坚定,决定权仍然在家长手里。和善而坚定很多人理解为对孩子的容忍,不批评。其实不是的,和善是态度不极端,不打骂,但还是家长说了算,做错了事就要改过来,不溺爱,态度坚决。家长的权威依然还是管理孩子的条件,家长始终是立规矩的人,孩子只能是执行者,家长不打不骂,但也不宠溺放纵孩子,在规矩范围内可以自由发挥,超出规矩的那么就要及时拉回孩子。和善而坚定,对孩子的爱始终不变,但管教的边界始终抓紧,有爱有管,孩子才会愿意听你的。第四,抓大放小,大方向始终在控制范围内,允许孩子有些许小调皮。我们很擅长为孩子纠错,孩子趴地上了提醒,孩子疯跑了阻止,孩子和伙伴闹矛盾了出面解决等等,习惯抓住孩子小毛病,一边提醒一边抱怨。其实允许孩子的小调皮有何尝不可,在大方向上抓住了,小打小闹的可以让孩子自行解决,如和孩子间的闹剧,自己解决可以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也乐得轻松。给孩子试错机会,孩子才能学到本领。有些小的插枝就由着孩子去折腾,大方向就一定要抓稳了,管教就是一边管一边教,管些大方向,教些技能,孩子也是在教中不断完善自己。允许孩子些许调皮,给他们一下试错机会,那么他们的成长更顺利。对孩子的管教既要严,又要松,底线教育坚决严厉,对孩子的爱要满足,做到和善而坚定。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长的爱,得到满足的人能成长为一个独立且健康的人。然凡事过尤而不及,不能太满也不能空阔,这宽度要靠家长自己掌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老师该怎么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