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安明清街黄埔图书馆联和街分馆有电脑吗?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吉祥巷片区历史寻踪》之十二:仓后街本文原载《吉祥巷片区历史寻踪》仓后街北起紫荆街,南止五一大道,因清代长沙县粮仓位于此而得名。东侧有湘清里、二仓里等支巷。从藩城堤到南阳街口,原排列着一系列带“仓”字的街名,自西往东,依次有:永丰仓、皇仓街、仓后街、二仓里、仓门口、皇仓湾、一仓里等。这些街道皆因集中于此的清代湖南皇仓、长沙府仓、长沙县仓和善化县仓而名。皇仓位于原明藩王左右府,即今三泰街和藩城堤一带,亦即原皇仓街所在地。府仓位于今银行大楼之北,即一仓里;善化县仓则位于原长沙武警消防中队之东,即皇仓湾;府仓、善化县仓的位置正好在今五一绿化广场范围内。长沙县仓则位于今日犹存的仓后街。仓后街明清时,湘米年输出在500万石左右,长沙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传遍全国,粮食外调成为湖南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粮食储备更是官府的头等大事。皇仓由经略洪承畴创建于清顺治年间。府仓从雍正五年(1727)至乾隆四年(1739)陆续兴建,共有仓廒16座。善化县仓和长沙县仓也建于雍正五年,共有仓廒8座,乾隆四年长沙知府马金门再行扩建,到乾隆三十年(1765),府仓分拨归并长善两县经营。官仓又分别为贮备仓和常平仓。据嘉庆《长沙府志》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长沙府储谷达6.2万石,定额为1.2万石,溢额率达419%,是湘省最高的。长沙、善化两县储谷定额分别为4.2万石和4.1万石,在县级常平仓中也是最高的。辛亥革命后,皇殿以东的为省仓,皇殿以西的为贮备仓。渐渐省仓空无粒米,改作他用,而贮备仓归慈善总会经理,尚有存米。1938年长沙大火,这两处共计59座仓廒荡毁一空。仓后街旧为著名老街,街上的上林寺、兼善堂、南坡儿童医院都颇有名气。兼善堂为笔者祖父陈士名经办的慈善机构,民国《长沙市指南》有载。南坡儿童医院为浏阳著名中医易南坡所创。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沙著名的《大公报》《长沙小小报》及商事通讯社,其社址亦设在仓后街。仓后街东侧有一条小巷,名湘清里,东与新安巷(今无)相接。两巷交汇之处为清末民初湘乡驻省中学(原湘乡试馆)驻地。1911年春青年毛泽东初来长沙求学时,读书和居住于此。在此期间,毛泽东曾从湘乡驻省中学步行至定王台湖南图书馆自学。又因受武昌起义的影响,他曾投笔从戎,加入了湖南新军。20世纪80年代仓后街服装市场链接1:上林寺上林寺为民国时长沙“八大丛林”之一,遗址在今开福区仓后街。上林寺为唐代长沙华林寺主持善觉禅师创建,亦为戒灵禅师演法之所。明末寺废,殿宇多化为园圃。清康熙初年,懋勖禅师为重光佛法,在湖南布政使郎永清的支持下,募捐赎回基地,予以重建。康熙三十三年(1694)按察司郎廷栋又捐款重修大佛被侵占为刊刻官书之所,而僧寮寂静,寺庙荒废,多辟为民居。清同治三年(1867),湖南布政使李榕下令将寺庙归还寺僧。寺由西枝和尚主持,重启法门,再建观音阁,殿宇规模日渐宏大,僧徒达数百人,成为省垣名刹。上林寺又恢复往日盛况。同治光绪年间,名僧笠云、寄禅(即八指头陀)都当过上林寺方丈,笠云禅师还增建一座藏经阁,王闿运为之作记。笠云、寄禅均为当时著名诗僧。寄禅有述怀诗云:身似孤云无定踪,南来三度听霜钟。人方见雁思乡讯,山亦悲秋见病容。佳句每从愁里得,故人多向客中逢。自嗟未了头陀愿,辜负云峰几万重。笠云(1837—1908) 名芳圃,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有著述行世。笠云的弟子、诗僧寄禅(八指头陀)《题笠公禅房》云:阶下绿痕绿,庭前草色青。禅心自清静,世事村苍冥。入定猿知护,谈经鹤解听。蒲团人坐久,问法欲忘形。光绪十二年(1886),笠云与著名诗人王闿运等僧俗l9人,组织碧湖诗社,赋诗谈禅,一时传为美谈。约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三十四年(1908)之间,日本佛教徒水野梅晓,前往南岳,途经长沙,拜访当时著名诗僧笠云,谈到日本佛教界“随潮流之转移,与国运以俱新”,兴办佛学教育的经过。笠云受此启发,于是“假开福寺,创立僧学”,组织了湖南僧立师范学堂,由笠云主持其事,开近代中国的佛教教育之先河。清朝末期,内忧外患加剧,佛教也逐渐衰落,笠云创设僧学堂,对于改革传统的丛林制度,寻求振兴佛教之策,具有积极的意义。自从1903年,笠云创办湖南僧学堂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兴办各种类型的佛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笠云应水野梅晓之约,率领门人筏喻、道香等,东渡日本东京等地参观访问,受到日本佛教界人士极其热情的接待。但当时有日人正谋植势力加害中国。中国留日学生闻之,乃斋请众僧,以大义相厉。笠云道行颇高,且能诗。席间杨皙子(度)赠以诗,且寄怀寄禅和尚,而寄禅为笠云之徒。诗曰:每看大海苍茫月,却忆空林卧对时。忍别青山为世苦,醉游方外更谁期?浮生断梗皆无著,异国倾杯且莫醉。此地南来鸿雁少,天童消息待君知。笠云著有《听香禅室诗集》八卷、《东游记》(日本纪行诗)一卷,皆出版发行。寄禅(1851—1912),近代著名诗僧,法名敬安,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长沙府湘潭人,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供佛,故号“八指头陀”。少孤贫,l8岁投长沙府湘阴县法华寺出家。21岁时,至巴陵省视母舅,登岳阳楼,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归述于郭菊孙,郭氏力劝其学诗,为授《唐诗三百首》。后又参禅于衡阳歧山仁端寺恒志和尚门下。仁端寺有精一和尚善作诗,敬安遂进一步随他学诗。光绪十二年六月(1886年7月),应王闿运之邀至长沙参加碧湖诗社,遂常与王及邓辅纶、陈三立等交游吟咏。以后又历任长沙大罗汉寺、麓山寺、道林寺、沩山密印寺等处住持。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应邀至宁波天童寺为住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宁波僧教会成立,被推为会长。民国元年被推为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八指头陀法像郭嵩焘王闿运郭嵩焘、王闿运等名公巨卿常与他们过从唱和,上林寺成为省城一文宴盛地。正由于郭嵩焘与上林寺交好,发生了上林寺被焚事件。同治初在郭嵩焘等的捐助下,由住持僧西枝主持,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颇称壮观。但光绪二年八月十七日(1876年10月4日),它突然被民众放火烧毁了。愤怒的人群追捕西枝,并一度冲击郭嵩焘的住宅。参与其事者多系前来省城参加乡试的各地士子以及长沙三书院学生,而为首鼓动者据说即为早年从事反洋教宣传最力的宁乡绅士崔暕。但反洋教并非动员民众焚毁佛寺的理由。一种说法是:“光绪二年,郭侍郎嵩焘将使英吉利,值乡试,湖南举子讹言洋人将至,噪于闱,请兵迎击,又榜道欲毁嵩焘家。”此段记载未提及上林寺事件,但与应试士子焚毁上林寺确属同时。而据郭嵩焘的回忆,此事实为针对湖南机器局而发。郭在两年后光绪五年闰三月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罗筱垣过谈,言及丙子(即光绪二年)秋焚毁上林寺,其源由崔贞史欲怙众人狂逞之力毁撤机器局,约期会议。人知机器局奏请设立,不宜毁,一泄其毒于上林寺。王夔石以上林寺由我创修,闻其毁,大喜,急据之以为士气,从而嘉奖之;又令首府出示揭寺僧西枝之罪,驱逐拿办,为之扬其波。而于毁庙滋事,乘机纵掠之士民,一置不问。自是而民气之坏乃益不可支,至于动辄榜示揭督抚、司道之名,指斥为勾通洋人。藐法玩上,导民于乱,而湖南乱机之动,至是而益烈。”这则日记,清楚地指出了毁寺之“源”,原是“欲怙众人狂逞之力毁撤机器局”,后经会议,知机器局系“奏请设立,不宜毁”,于是转而“一泄其毒”于洋务派郭嵩焘等捐修的上林寺。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湖南官绅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当一部分官绅的严重守旧倾向。迄至民国,上林寺已趋衰落,但规模尚存,僧徒犹有百余人,湖南省佛教会、中国佛教会湖南分会先后设此。据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载,其藏经阁还悬挂有当年郭嵩焘所撰对联,藏有笠云、寄禅诗集的版片。清末上林寺还经营餐饮,其“上林寺斋席”名噪省城。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上林寺毁于一炬。后由僧人了凡等建房数间于废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寺屋由商业部门征用。链接2:兼善堂兼善堂位于长沙市今开福区仓后街,是从事“红白喜事”扛抬、吹手业务的半慈善机构。因为替婚庆、丧葬客户提供服务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亏损费用则由善堂补给,故称“半慈善机构”。在兼善堂未建立之前,省城扛夫、吹鼓手由一些“把头”分段把持,任意苛索,漫天要价,民众苦不堪言。道光二十九年(1849),长善绅士柳正榘、黄式南等集议呈禀长沙府署,请求设善堂为民众提供扛抬、吹手服务。呈文历举以往扛行、乐班之积弊:“视丧家之贫富而上下,其价值苛索无厌,或有贫户自雇扛抬,动辄恃强阻抢,更有外来客商力难,任其掯索。遂将尸床舁至城外,殓殡伤心惨目,莫甚于斯。至于吹手分隶文武各衙门,承差均有月给工食银两,乃亦私分。地界互相挾制,在城昏丧之家必按地界雇用乡间进城迎娶者,竟敢拦阻鼓乐,不许进城。种种弊端为累实甚。”呈禀很快得到府署批准,立即开展劝捐、制定章程等工作。遂有职绅李星渔(两江总督李星沅之弟)、唐际盛、刘溥、梁树德、陈开浚等倡捐巨款,兼善堂得以创立。兼善堂条规饬令捐银发典生息,并置田地房屋,岁收租佃,以资经营。光绪《善化县志》卷十云:自兼善堂建立后,“婚嫁丧葬需用扛抬鼓吹,皆照堂规,听便雇用扛夫吹手,各谨守新章,安分自重,从前习弊悉行洗除,诚美举也。”1925年11月2日长沙《大公报》载《兼善堂小史》兼善堂一直经营到民国中期。1934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在“慈善”一节中就列有“仓后街兼善堂”。民国时期的兼善堂已转为清末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之孙陈士名经理。陈士名坚持“做善事”的办堂初衷,对穷苦客户少收费,甚至不收费,在扛行、乐班行业享有盛誉。民国长沙兼善堂经理陈士名(左坐者)与家人合影链接3:湖南大公报湖南大公报社社址位于仓后街湘清里巷口。《大公报》是民国时期湖南历史最久的日报,民国四年(1915)9月1日创刊,民国三十六年(1947)底停刊,前后32年。“五四”时期,毛泽东曾在该报发表过20多篇文章。北伐战争以前,它对湖南影响较大,现在保存也最为齐全。保存了有关湖南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湖南和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文献。刘人熙李抱一《大公报》是因主张反袁而从《湖南公报》分裂出来的。创办人为刘人熙、贝允昕、张秋尘、龙兼公、李抱一、张平子等。刘人熙(1844—1919)字艮寅,一字蔚庐,长沙府浏阳人,清末曾任广西省道员。他崇拜王夫之,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曾赞助辛亥革命,创办船山学社,民初曾任湖南民政司司长。民国五年(1916)7月,湖南驱逐汤芗铭后,公推他暂任都督。他在报社只挂个名,由其婿贝允昕任总理,达14年之久。其余诸人都以办报为业,有的兼任教师。当时都具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在反袁和驱张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不过,他们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在办《湖南公报》时,就是和国民党对立的。北代战争中因反对农民运动,被封。民国十八年(1929)复刊,接受国民党津贴,力主“剿共”,内容也日趋贫乏。民国二十四年(1935)李抱一逝世后,由张平子独力支撑。抗日战争初期,倾向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平子任湖南文史馆馆员,将所存《大公报》捐献国家。1915年9月1日湖南《大公报》创刊号(局部)毛泽东曾为《大公报》的馆外撰述员。其时,《大公报》有“研究”一栏。毛泽东抓住赵女士自杀这个题目“大做文章”,提出了“傍着活事件来讨论”这样一个办报的新办法,使“研究”一栏充满生气。紧接着赵女士自杀问题讨论之后,长沙报纸又曾展开几次讨论,如男女社交公开问题、袁女士自杀问题等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民国九年初关于上海厚生纱厂招收女工的讨论。1926年大公报同人合影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对长沙市肆的报道尤为精道。如兰心的《长沙市工商业及救济事业的沿革》、李抱一的《湖南省城古迹今释》等重要著作均最先发表在《大公报》上。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大公报》曾发表吕振羽等人的文章,宣传抗日。长沙“文夕大火”后,该报停刊一年多,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复刊。民国三十三年(1944)6月长沙沦陷后,又停刊一年多,到民国三十四年10月复刊。这时《大公报》曾力图振作,编排有所改进。但因社会经济动荡,与其他民营报纸同陷困境。一度有转售给民社党之议,终因内部有人反对而止,遂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底停刊。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相关推荐热点推荐
2023-06-13 19:28:4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埔图书馆联和街分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