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有哪几种几种类型?怎样区别?

【摘要】:调值和调类是声调的两个基本术语。调类是指声调的分类,是根据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类型。赵元任首创“五度调值标记法”。首先,调值和调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混。调值是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确立每一种声调的调值所依据的是音高和音高的变化。
调类和调值_语言交流艺术及实用技能训练
(一)什么是调值、调类
调值和调类是声调的两个基本术语。调值是指声调的高低、升降、曲直等具体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调类是指声调的分类,是根据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类型。普通话有四种基本的调值,所以归纳为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称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也称四声。赵元任首创“五度调值标记法”。他标注的普通话四声的调值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这种方法得到大家公认并普遍采用。汉语普通话和方言都有声调,但调值和调类不尽相同。
(二)调值与调类的区别
首先,调值和调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混。调值是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而调类则是声调的种类,即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无论在普通话还是任何一种方言里,总是“调值”决定“调类”,有几种实际读法就有几种调类,也就是将相同调值的字归为一类。
其次,调值和调类确立的依据不一样。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确立每一种声调的调值所依据的是音高和音高的变化。而调类则是根据调值所归纳的类,确立调类的依据是调值的多少。
总之,调值和调类具有密切的关系,调值决定调类,有多少调值就有多少调类。一般说来,在某种语言(或方言)中,有几个基本调值,也就有几个调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021407B
二、编写说明
《古代汉语》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为学生大二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如文学史、古代文学、汉语史、文字学等课程)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共开两个学期,共82学时。
三、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通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识。
2、通过“文选”及常用词的讲授,使学生对古文、辞赋、诗词等不同文体有所了解。
3、以理论知识与作品学习的结合为津梁,培养学生一定的古籍阅读能力。
五、教学主要内容
绪论(2学时)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包括怎样利用常用工具书,简略介绍《新华
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
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通论
第一篇 词汇篇(12学时)
第一章 词的类型和构成
第一节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虽然以单音节词为主,但并非没有复音词。
二、注意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的连用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区别。
第二节单纯词和复合词
一、单纯词和复合词的区别
二、联绵词的构成与理解
三、叠音词和重叠词的区别
四、偏义复词的构成与理解
第二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一节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一、词汇的继承一是表现在基本词汇的稳定上面,二是表现在古代汉语的一些单音节的基本词在现代汉语里虽然不能再单独使用,但仍作为词素活跃在复合词或固定词组中。
二、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上。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概说
(一)“古”和“今”是相对的
(二)古今词义全同的和全异的不是学习的难点,难点是同中有异的情况。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词义系统中义位的增减
(二)词义范围的差异(扩大、缩小、转移)
(三)词义侧重点的变化
(四)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
(五)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三、怎样掌握古词古义
(一)古代汉语和普通话对比
(二)古代汉语和方言对比
第三章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二)为什么说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补充)
(三)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
(四)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二、词的引申义
(一)什么是引申义
(二)词义引申的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三)引申义的类型: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四)引申的形式:连锁式,辐射式
(五)引申过程中的语音与字形的变化
第四章 同义词及其辨析
一、什么是同义词
二、怎样认定古籍中的同义词
三、同义词的差异及其辨析
第五章 同源词
一、什么是同源词
二、同源词的书写形式
三、同源词的语音和语义亲属关系
四、同义词与同源词的区别(补充)
文选
一、诗人感物 / 流连 沉吟 宛转 徘徊 灼灼 依依 杲杲 瀌瀌
喈喈 喓喓 参差 沃若(背诵)
二、论语三则/修义劝举伐殿策(背诵)
三、论语三则/蔽荡信贼绞鄙(背诵)
四、大道之行也/与归盗窃贼(背诵)
五、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发举市行衡作征(背)
六、苏秦读书/说书睡股年阙(背诵)
七、食者民之本也/本险畜网斤
八、盂,盌
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 权 衡 逐 揭(背诵)
通论
第二篇 语法篇(上)(22学时)
第一章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补充) 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二、词的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补充) 活用是词的临时的、偶然的用法,而兼类是词本身固有的
(一)事物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方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三)关于用为动词的名词的含义
(四)关于名词用作动词的鉴别
(五)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第二章 使动、意动、为动
第一节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做使动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二、动词用作使动
三、形容词用作使动
四、关于使动词的翻译
五、为什么使动用法成为古代汉语语法特点之一(补充)
第二节形容词、名词活用做意动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二、形容词用作意动
三、名词用作意动
四、意动和使动的区别
五、为什么动词的意动用法少
第三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为动
一、什么是为动
二、“替助”式为动
三、“因、为”式为动
四、形容词活用的鉴别(补充)
第三章 名词用作状语
第一节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一、表示动作特征的比喻
二、表示待人态度的类比
三、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五、表示动作产生的根据
六、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七、表示动作的周遍
八、表示动作施动者的身份
第二节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第三节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一、“日”、“月”、“岁”、“时”直接用在动作动词前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或表示动作行为依按的时日
二、“日”放在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或动词前面表示情况渐渐发展,可译作“一天天地”
三、“日”字放在句首主语之前用以追溯过去,当“往日”讲
第四章 数和量的特殊表示法
第一节数的特殊表示法
一、基数的特殊表示法
二、序数的特殊表示法
三、概数的特殊表示法
四、虚数的特殊表示法
五、分数的特殊表示法
六、倍数的特殊表示法
第二节物量的特殊表示法
一、数词+名词
二、名词+数词
三、数词+者
第三节动量的特殊表示法
一、数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二、数词作谓语
三、形成动量特殊表示法的原因(补充)
第五章 虚词(与“用法特殊的虚词” 和“常用虚词例释”结合讲授)
第一节代词
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先秦自称皆可言朕,自秦始皇始用作皇帝自称
(二)第二人称:若 女(汝) 而 尔 乃 戎
(三)第三人称:彼 其 厥 之
(四)上古没有完全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往往由指示代词充当,三国六朝时才发展出如“伊”“渠”“他”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五)上古汉语的复数表示法:一、单复数同形;二、用“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
(六)人称代词没有严格的“格”的区别,有的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定语,翻译时要据文意而定。
二、指示代词
(一)近指代词 是 斯 兹 之
(二)远指代词 彼 夫 其
(三)肯定性无定代词 或 有
(四)否定性无定代词 莫 无 毋 靡
三、疑问代词
(一)谁 孰
(二)何 曷
(三)胡 奚 安 恶 焉 乌
第二节副词
一、程度副词
(一)表高深度 殊 绝 良 孔 颇
(二)表稍微度 微 颇 少 稍 略 差
(三)表进层度 愈 益 弥 兹 尤
二、范围副词
(一)表全部 悉 毕 咸 举 备 既 具 俱 胥 率 胜
(二)表仅独 直 弟 但 亶 特 第 独 徒 才 乃
三、时间副词
(一)表已经 既 业
(二)表曾经 尝 曾
(三)表刚才 才 甫
(四)表正在 方 鼎 适
(五)表未来 垂 且 行 其
(六)表终结 竟 卒 迄 遂
(七)表历来 素 雅 宿
(八)表短暂 寻 俄而 须臾
(九)表迅疾 亟 疾
(十)表突然 猝然(卒然) 暴
(十一)表即刻 遽 顿
(十二)表承接 遂 乃 即
(十三)表暂且 暂 且 姑 聊
(十四)表徐缓 徐 寖 稍 益
四、表数副词
(一)表总括 凡 都 共
(二)表约略 约 可 且 仅 无虑 殆 几 率
(三)表频数 屡 数 亟 累 比 仍
五、否定副词
(一)不 弗
(二)毋 勿
(三)非 否
(四)未
(五)微
六、语气副词
(一)表反问 其 巨 宁 独 庸
(二)表测度 其 殆 盖 得无
(三)表祈使 其
(四)表诧异 曾 竟 乃
七、情态副词
(一)表果真 果 信 固 诚 实 良
(二)表犹尚 且 犹
(三)表本然 固
第三节介词
一、于(於、乎)
(一)介绍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
(二)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三)介绍比较的对象
(四)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
二、以
(一)表示行为所采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手段
(二)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
(三)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
(四)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
(五)“无以”(亡以)和“有以”(补充)
三、为
(一)介绍行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
(二)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和目的
(三)介绍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四、与
(一)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作“给”、“替”、“向”、“对”等
(二)介绍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可译作“为”“给”
第四节连词
一、与
(一)表并列
(二)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
二、以
(一)表并列
(二)表目的
(三)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补充)
(四)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补充)
三、而
(一)用于联合结构
(二)用于偏正结构(补充)
(三)用于主谓结构
四、则
(一)表顺承关系
(二)表转折关系
(三)表假设关系
五、虽 表示让步(包括事实的让步和假设的让步)
六、虽然 连词“虽”和代词“然”的结合,意思是“虽然如此”
七、然而 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组合,是“这样(如此),而……”的意思
八、然则 “然”是指示代词,用来肯定上文所说的情况;“则”是转折连词,用来转入下文。是“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
第五节助词
一、语气助词
(一)句首语气助词 夫 惟 盖
(二)句中语气助词 也 者
(三)句末语气助词 也 矣 焉 耳 乎 邪 哉
二、结构助词
(一)助成名词性结构 者 所
(二)之 a助成宾动结构 b助成动名结构 c助成主谓结构 d介绍介词说和连词说(补充)
三、音节助词 爰 曰 言 于 聿 之 其
第六节词头词尾
第七节指代性副词相见
第八节兼词诸叵旃曷盍那耳焉
文选
12、子产答晋人征朝/征(与征比较)尤其共臭齐帅讨闲靖聘荐实
13、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范宣子轻币/币病如寓令舆长贿家临
14、子展、子产伐陈/当刊乘舍赂社承祝致节
15、荆人涉澭/表涉有坏都舍向益
16、子产答士文伯/相纳让完馆诛戒信(背诵)
17、陈涉亡秦/氓兵响景(背诵)
18、子产问晋侯疾/问疾伯季臧业官封壹省
18、子皮委政于子产/愿厌制田御(与御比较)贯获禽慢(背诵)
19、韩宣子求玉于郑/幾求偷名字给贾锐艾好艺布赋勤
自学篇目(纳入考试)
1、博学之 / 问 措(背诵)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蹞 步 驾 淑(背诵)
3、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 / 韶 间 (背诵)
4、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 题
5、闻斯行诸 / 斯 兼(背诵)
6、毛遂自荐 / 颖 竟 与(背诵)
7、田忌驰逐重射 / 阴 射 第 质 与 再 卒(背诵)
8、李陵深践戎马之地 / 提 当 咸 悉 举 涕(背诵)
9、毛遂定从 / 比 从 历 举 再 怨 诚 (背诵)
10、阳货欲见孔子 / 见 归 时 涂 亟 知
第二学期
通论
第二篇 语法篇(下)(12学时)
第六章 特殊的句法结构(上)
第一节特殊的主谓结构(复习)
第二节定语用作定心结构
第三节特殊的双宾语结构
第七章 特殊的句法结构(中)
第一节“者”字结构
第二节“所”字结构
第八章 特殊的句法结构(下)
第一节以表达直陈语气为常的结构
一、[以……为……]
二、[以为]
第二节以表达疑问语气为常的结构
一、[何为] [奚为]
二、[奈何][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何如][何若]
三、[孰与]
第三节以表达反问语气为常的结构
一、[何以(用)……为][奚以……为][奚以为][恶用……为][何……为][何以为][安以……为][曷……为]
二、[何……之有][何有]
三、[不亦……乎]
第四节以表达感叹语气为常的结构
一、[何……之]
二、[何其]
第五节以表达测度语气为常的结构
一、[无乃……乎]
二、[得无……乎]
第九章 古汉语语序
第一节宾语的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的位置
三、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四、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五、用“之”“是”等作标志时宾语的前置
第二节定语的位置
第十章 判断句
第一节一般肯定判断句
一、不用系词的肯定判断句
二、用系词“为”的肯定判断句
第二节用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的肯定判断句
第三节否定的判断句
第四节压缩了的判断句
第五节表暗喻的判断句
第六节判断句的活用
第七节系词“是”的出现
第十一章 被动句
第一节逻辑被动句
这是教材所说的“意合法”,没有标志,被动的意义通过主谓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体现出来
第二节标志被动句
一、用“于”字作标志
二、用“见”字作标志
三、用“为”字作标志
四、用“被”字作标志
文选
1、季武子无适子 / 尊 絜 访 齿
2、鱼,我所欲也 / 辟 豆 羹 辩 得(背诵)
3、事因于世 / 翦 监 驾 遗 庸 饥(与饥比较) 岁 穰 称(背诵)
4、郑人铸刑书 / 辟 劝 威 淫 徵 叔 谤 刑 孚 端
第三篇 文字篇(14学时)
第一章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一节甲骨文
第二节金文
第三节战国文字(大篆、六国古文)
第四节小篆
第五节隶书(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做隶变,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宜重点讲授)
第六节草书
第七节楷书
第八节行书
第二章 六书与汉字的形体结构
第一节六书三家说(后世一般用许慎的名称而依刘歆的次第)
第二节六书简介
一、象形
(一)象形字的特征
(二)象形字的构形方式
独体象形
合体象形
省体象形
变体象形
(三)象形字的局限性
二、指事
(一)指事字的特征
(二)指事字的构形方式
独体指事
合体指事
省体指事
变体指事
(三)指事字的局限性
三、会意
(一)会意字的特征
(二)会意字的优劣
(三)会意字的类别
四、假借
(一)假借的特征
(二)假借例(见P47“假借字三十七例”)
(三)假借对于文字体系形成的贡献(补充)
△ 假借使无形可象的虚词可以书之于书面,如:而 耳 也 且 莫
然……
△ 假借推动了形声字的产生,使大批量的创造文字成为可能
五、形声
(一)形声字的特征
(二)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给假借义加形符产生的形声字,如:羊——洋 姜 蛘 祥 恙
辟——避 僻 劈 譬 闢
△给引申义加形符产生的形声字,如:为——伪 责——债
△为使意义显明增益形符而产生的形声字,如:厷——肱 要——腰
△为便于识读增添声符,如:网——罔
△自觉运用半形半声方法造出来的形声字,如:江 河
(三)形声字的省形省声问题
(四)形声字的结构形式
(五)形符的示义功能
(六)声符的标音功能
(七)声符的表义功能(附带讨论“右文说”)
六、转注
由于许慎的定义过于简单,学者们解说纷纭,教者选取一家略作介绍即可。
第三节六书小结
一、六书中最重要的是象形、假借、形声三书。
二、六书不是万能的,由于六书是在小篆形体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因此它适用于小篆形体的分析,而不能用来分析全部的甲骨文,后来讹变的一些文字也不能用六书进行分析。
三、六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需求进行不同的分类,如:独体的,合体的(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纯表意的,纯表音的,表意兼表音的;造字的,用字的(造字之体,用字之体,即“四体二用”)等。
第三章 古书的用字
第一节通假字
一、什么是通假字
二、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三、通假字示例
第二节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一)因引申产生的古今字。
△ 为本义造今字,如:原—源 益—溢
△ 为引申义造今字,如:取—娶 昏—婚
(二)因假借产生的古今字
△ 为本字造今字,如:然—燃 其—箕
△ 为假借义造今字,如:谢—榭 齊—齋
三、今字形成的方法
(一)增加偏旁
△ 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形旁
△ 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声旁
(二)改换偏旁
(三)另造新字
四、古今字与同源字的关系
五、古今字示例
第三节异体字
一、什么是异体字
二、异体字的形体差异
(一)所用造字方法不同
(二)同为形声,所取义符不同
(三)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
(四)同为形声,所取义符和声符都不同
(五)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
(六)由于隶定或讹变而形成的笔画不同的异体字
三、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第四节繁简字
一、什么是繁简字
二、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三、简体字的形体来源
四、注意简化字中的同形字
文选
一、晋灵公不君/厚患废触趋爵田饿遗介亡越(背诵)
二、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昔息
三、论积贮疏/仓廪饑残恤著缘(背诵)
第四篇 音韵篇(12学时)
第一章 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什么是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命名
二、音韵学的内容(即语音演变史的分期)
第二节音韵的分类及文字读音的标注
一、声母又叫字母、母、声纽、纽
二、三十六字母表
三、关于声母的几个概念:字母 清浊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五音 七音 组 系
四、关于四声的几个概念:四声 舒声韵 促声韵 平仄
五、关于韵的几个概念: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合口呼 阳声韵 入声韵 阴声韵 韵 韵目
六、韵和韵母的区别
七、汉字标注的几种方法:描写法 读若法 直音法 反切法 纽四声法 叶音法 四声标圈法
第三节研究音韵学所依据的材料
一、韵书反映的声韵调
(一)关于韵书的几个概念:切韵 切韵系韵书 广韵 集韵 同用 独用 平水韵
(二)广韵体例:按声调分卷(四声相承 举平以赅上去 举平以赅上去入,见P378注③),按韵腹、韵尾分韵,按同音字分小韵
(三)反切的系联
二、等韵图反映的声韵调
三、利用诗文押韵材料归纳韵部
四、利用谐声系统归纳韵部和考证声母
第二章 中古音系
第一节广韵的声母系统
一、《广韵》五十一声类
声类和声母的区别
二、《广韵》三十五声母
三、《广韵》三十五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几个重要概念:浊音清化 团音 尖音 分尖团 不分尖团
第二节广韵的韵母系统
一、《广韵》的韵类和韵母
(一)什么是韵类(见P339“《广韵》的体例”)
(二)韵类和韵母的区别
二、《广韵》韵母与现代普通话韵母的比较
三、《广韵》的声调系统
第三节中古四声到现代四声的演变
一、平分阴阳
二、浊上变去
三、入派四声
第三章 上古音系
第一节上古的声母
一、古无轻唇音
二、古无舌上音
三、娘日二母归泥
四、照系二等归精系,三等归端系
五、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六、三十二声母表
七、根据三十二声母考察上古汉语的双声材料
声母相同相近的标准:双声 准双声 旁纽 准旁纽
第二节上古的韵部
一、三十韵部表的排列
二、根据三十韵部考察古音的流转
古音流转的标准:叠韵 对转 旁转 旁对转 通转
第三节上古的声调
第五篇 训诂篇(5学时)
第一章 训诂的名义、内容、功用
第一节训诂的名义
第二节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词语
二、阐明语法
三、说明修辞
四、介绍风俗民情、典章制度
五、揭示章旨题意
六、校勘错讹
第三节训诂的功用
第二章 训诂的历史和体式
第一节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一、训诂的特点
二、重要的训诂著作
三、训诂体式
(一)正文训诂
(二)随文释义
(三)传笺体 章句体
第二节训诂的扩展期——魏晋隋唐
一、训诂的特点
二、重要的训诂著作
三、训诂体式
(一)集解
(二)义疏
(三)音义
第三节训诂的变革期——宋元期
一、训诂的特点
二、重要的训诂著作
三、训诂体式:笔记式训诂著作
第四节训诂的鼎盛时期
一、训诂的特点
二、重要的训诂著作
三、训诂体式:纂集式训诂专著
第三章 训诂的方法和术语
第一节训诂的方法
一、以形说义
二、因声求义
三、据语境证义
第二节训诂的术语
一、释义的术语
二、注音的术语
三、校勘的术语
第六篇 诗词律(6学时)
第一章 诗律
第一节古体诗的特点
术语:三平调
第二节近体诗的特点
一、近体诗的结构
术语:五律 七律 五绝 七绝 排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出句 对句
二、近体诗的押韵
术语:出韵 换韵
三、近体诗的平仄
术语:间 对 粘 孤平 失对 失粘 拗救 孤平拗救 大拗
四、近体诗的对仗
术语:对仗 工对 邻对 宽对 自对 借对 正对 反对 流水对
第二章 词律(自学)
第一节词的特点
一、全篇固定的字数
二、长短句
三、律化的平仄
四、词的用韵标准和特点
(一)用韵的标准:词是以宋代的实际语音入韵的,与唐诗用韵有别,明清人归纳宋词用韵的情况,编成词韵,如仲恒的《词韵》。
(二)用韵的特点:上去通押 平仄互谐 限韵 换韵 同字叶韵
五、词的对仗
术语:一字逗 扇面对(补充)
第二节词牌
第三节词谱
第四节词的分类
第七篇 工具书篇(自学)
第一章 字书类
第一节《说文解字》
第二节《康熙字典》
第二章 辞书类
第一节《尔雅》
第二节《经籍籑诂》
第三节《故训汇纂》(补充)
自学篇目
一、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 廉 将 辟 易
二、子产放公孙楚 / 超 信 抑 适 钧 奸
三、强自取柱 / 任 急 祝
四、说文解字注·理
五、读书杂志·史记第四·平原君虞卿列传·危哉 危反
说明:
一、同源词一章可考虑放在下学期讲完音韵学之后再讲;
二、文选题目后面的字例是要求重点讲授的,划线的字例要求讲清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和脉络关系以及句中义,不划线的字例只须讲清句中义,倘能以其它例句证明之,尤佳。这里主要就常用词的教学提出参考意见,至于各章各课的知识重点,教者当根据该章该课的通论的要求讲授到位,不可误会一篇文章学生只要掌握这几个字就行了,而是要求学生各部分知识能够融会贯通,通篇都能够翻译和讲解;
三、19篇文章必讲,约需19个学时,根据本学期教材到位迟的情况,如果时间紧张,可考虑减掉《霍光传》,剩下的约15个学时。全学期48个学时,通论还剩下33个学时;
四、22篇短文可作背诵要求,但必讲部分中要求背诵的只有8篇,也就是说必背后的实际上只有8篇,且篇幅较小,学生当能接受。背诵篇目除了同其它讲授篇目同等出题之外,还要以默写形式出题。
五、教材分量较重,不能全面考试,这里列出了42篇课文,可否将这42篇作为考试范围,期末考试可考虑讲授内容占70%,42篇中非讲授内容占20%,教材中42篇以外的占10%,这样可以督促自学,拉开距离,考出水平,为2006年的国检打好基础。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字学、词汇、语法、文选
难点:音韵学、训诂
七、作业布置与要求
第1次作业:见教材上册P94—(语法:词类活用、古文标点翻译)
第2次作业:见教材上册P406—(语法:宾语前置、特殊句法结构、古文标点翻译)
第3次作业:见教材上册P649—(词汇:本义与引申、古今词义异同、古文标点翻译)
第4次作业:见教材下册P144—(文字:六书、古近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5次作业:见教材下册P434—(音韵:上古声母、上古韵母、古文标点翻译)
第6次作业:见教材下册P754—(诗词格律:平仄、粘对、绝句创作)
八、选用教材
汤可敬《古代汉语》(湖南教育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王力《古代汉语》
2、郭锡良《古代汉语》
3、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4、许嘉璐《古代汉语》
十、考核方式:
1、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平定。其中平时成绩占30%。
2、试卷分值为100分。主要题型:填空、选择、简答、默写、标点、翻译。
十一、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1、“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2、加强背诵,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促进古籍阅读能力的提高。
3、对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4、探索多媒体教学,力争制作一批优质课件。
大纲执笔人:唐生周 王焕林 瞿继勇
大纲审核人:田茂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声调有哪几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