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幼儿园的思政课从哪些方面突出科学教法蕴含的思政元素


【www.chinawenwang.com--话语】
普通话(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探讨,结合语音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普通话 语音 教学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会上,良好的表达能力、标准的普通话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运用普通活进行交际可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这已成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共识。
  一、语音教学涉及内容及其存在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语音教学中,涉及到韵母教学、声母教学、声调教学、音节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和语句韵律教学六大方面,在这六方面教学中不乏有规律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问题更好地研究语音教学技巧,从而达到更有效的语音教学效果。
  其中,韵母教学中涉及到:(1)单韵母o和e(唇形的圆展问题);(2)单韵母i和ü(唇形的圆展问题);(3)单韵母u和ü(舌位的前后问题);(4)单韵母-i(zi、ci、si)和-i(zhi、chi、shi、ri)(与z、c、s和zh、ch、sh、r一起学习)。
  声母教学中包括:(1)塞音b、p、d、t、g、h(送气问题);(2)塞檫音z、c、zh、ch、j、q(送气问题);(3)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4)舌面音j、q、x;(5)鼻音m、n;(6)擦音f、h;(7)擦音r和边音l;(7)鼻音和边音;(8)z、zh和r、j和i(清浊问题)。
  声调教学包括:(1)单字调(四声);(2)上声和阳平;(3)阴平和去声,二字连调(20个模式);(3)二字连调,包含上声的连调组;(3)三字连调;(4)四字连调。
  音节教学包括:(1)r声母与开口呼韵母相拼;(2)-i(zi、ci、si)-i(zhi、chi、shi、ri)与i(尖团问题);(3)ri声母和yi;(4)儿化;(5)鼻音结尾音节与后接零声母音节(音节界限问题);(6)“啊”的音变;(7)“一”、“不”的变调;(8)轻声。
  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包括:拼音认读;juquxu(有关ü的拼写规则);-iu、ui、-un(有关iou、uei、uen的拼写规则);字母i的读法;字母e的读法。
  语句韵律的教学包括:停顿的位置;不能停顿的位置;节奏的制约;三字格;四字格;常规重音:句末重音;常规重音:偏正结构;语气重音:副词;语气重音:代词;对比重音;轻读成分:虚词;轻读成分:趋向补语;轻读成分:语气副词;轻读成分:代词;其他轻读成分;语调和语气:陈述;语调和语气:疑问;语调和语气:祈使;语调和语气:感叹;语调和口气:反问;语调和口气:严肃、诚恳;语调和口气:悲伤;语调和口气:兴奋;语调和口气:激动;语调和口气:讥讽;语调和口气:挑逗;语调和口气:厌烦;语调和口气:急切;语调和口气:辩解;语调和口气:安抚;语调和口气:不满;语调和口气:不信任;语调和口气:责备;语调和口气:命令;语调和口气:逼迫、威胁;语调和口气:恳求;语调和口气:惊奇;语调和口气:害怕、恐惧;语调和口气:无奈、无助;语调和口气:怜悯;语调和口气:劝慰。
  二、语音教学的技巧
  针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利用各种教学技巧进行教学,这其中主要是从教音方法、练音方法和纠音方法三方面入手,训练方式主要包括:(1)教音方法中的循环和反复、示范和模仿、图表演示、音形结合;(2)练音方法中的合唱和独唱、以好带差、说读结合、声韵调单项练习和语流练习;(3)纠音方法中的示范和模仿、演示法、夸张法、对比法、提示法、手势体态法。
  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是在教音过程中的技巧。
  1、韵母的教学。韵母的教学比较容易,其难点主要在e、ü和鼻韵母的发音上。个别学生发e时,存在的问题是唇形的圆展问题,学习者的口型开口度很小,这是因为受到了他们语言类似发音的影响。教师做示范时要双唇拢圆,用o带e的`方法,拖长o的发音,嘴角向两边慢慢地咧开,让学生看到区别,并进行模仿。另外,ü对于学生有一点儿难,我们可以用i带ü的方法进行教学,发i时拖长i的音长,在这个过程中口唇逐渐收拢变圆,ü也就自然地被带出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借用镜子做对照练习,看自己的口型是否和老师一样。鼻韵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捏住自己的鼻子,感觉一下带鼻音韵母的发音特点。
  2、声母的教学。较韵母的教学有难度,其中包括:(1)送气问题(p、t、h),我们可以利用薄纸片置于嘴前的方法,发p、t、h的时候吹动纸片,让学生分清它们与b、d、g的区别。(2)公认的教学难点就是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特别是r的发音。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手势法,p即用手势模拟舌位,手指弯曲代表卷舌音,手指伸直代表平舌音。同时,也可配合咬指法教卷舌音。个别学生常把r发成l,我们可以用带音法进行教学,发sh的时候拖长其音程,直到发出r为止。
  3、声调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普通话声调具有抑扬顿挫感,说来好听。北方方言较重、发音狠、抑调较多,如普通话读55调值,海城话读51调值,由5度降到1度,听起来狠且重。这样对比分析能使学生有一种尽快掌握普通话声调的紧迫惑、自觉感。第二要让学生了解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在调类方面是大体相同的,只是调值不同,先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不要以为掌握普通话声调高不可攀,轻装上阵。第三要激发兴趣,将枯燥的“阴阳上去”置于绕口令中,由易到难,由慢到快。仅仅凭课堂上的练读,远远不够,必须教会学生练习声调的方法。第四,要教学生练习声调的方法即按同调相连顺序读音节。练习声调也要一类一类地读音节,先读阴平的音节,把阴平的音节读准,反复体会高平的调值,依次练习。第五,仅仅知道普通话的四声怎样去读还远远不够。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要真正掌握普通话,语音听力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先将音节读得慢一些,让学生体会,开始读双音节词语,容易分辨再读四音节词语,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课下同桌两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声韵调轮流发音、辨音,准确率应在90%以上。第六,学生通过以上方法对普通话的调位有所认识并能较好地读准普通话调值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普通话常用汉字约有三千,尽管能够读准普通话声调,但到底哪些读阴平,哪些读阳平、上声、去声呢?虽然功夫下了一大半,落脚点还在于能够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用以下方法可能会行之有效:
  (1)日常多留心电视、广播的普通话读音,用心去记,积少成多。
  (2)熟记一二级常用字词,反复记背。这虽然是一种笨办法,但能在头脑中加深普通话印象,循环往复,提高了普通话的准确率。(3)寻找普通话与北方方言在调类上的对应规律。这是掌握普通话声调的唯一捷径。第七,练音过程中的技巧。
  (1)齐读和单读(合唱和单唱)。可用于模仿声母、韵母、音节、变调、重音、停顿、句调以至对话等语音练习的项目。
  (2)声韵母单项练习和语流练习。就是把容易认错或读错的声母、韵母、声调或由它们拼成的双音节词排列在一起,进行辨别认读。比如:声母——bízi-pízi;韵母——shàng-shān;声调——bā-bá。
  (3)听辩练习。即由教师发音,学生指出老师发的音。比如:老师念“pa”学生辨认“p、b”。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听写、读写、选择练等形式的练习。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易理解、收效快、操作简便的语音教学法,另外,调节学生的最难情绪、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重视拼音方案实际应用等是行之有效的语音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久英普通话语音教学中的声调教学初探.平项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九卷第4期(总第19期)。
  [2]梁敏普通话语音教学方法研究。
  [3]吴弘毅《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44。
  [4]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0:211。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2
  摘要:“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生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探究,努力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普通话口语与训练;教学改革
  一、“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简介。“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为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课程共32学时,2学分。该课程的专业目标是,通过课程讲授及针对性训练,使学生能够较熟练、规范地运用普通话,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即兴口语表达等专业核心能力和基本技能。该课程为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做铺垫,为学生毕业后成为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二)课程设计。“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一门实践课。在课程设计上,课程内容分为“普通话语音”和“口语表达”两个模块。普通话语音训练分为声母训练、韵母训练、声调训练、语流音变训练,通过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四字词、绕口令练习,帮助学生纠正普通话语音问题。口语表达训练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用游戏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给定5个词组,让学生串编成一个2分钟的故事;给定一组词组,两人搭档完成“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训练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三)教学效果反馈。该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语音问题,找到科学的方法来纠正。课堂上,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许多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自2018年至今,一直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每一次教学改革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以来,趁着“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东风,开启了第三次教学改革探索。
  二、“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所颁布的纲要、意见来看,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改革,结合原有的课程内容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施过程
  “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上,将原本的“普通话语音”“口语表达训练”与“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课程设计主要以主题演讲(口语表达训练)为主,在口语表达训练过程中纠正语音问题,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口语表达训练之中。主题演讲(口语表达训练)主要分为七大专题进行,以项目制为依托,课前给学生们下达任务书,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适合自己的专题,然后撰写演讲稿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每一个专题都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在学生演讲过程中,从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语言表达、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学,内容设计实施如下。(一)挖掘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创造并传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为学生们提供了红色文化现场教育,让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挖掘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高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不断推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持续开展主题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演讲选拔赛。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要在课程中融入政治认同思政元素,助推大家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筑中国梦。(三)奉献爱心,感动他人。以小见大,讲述身边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医务工作者、防控物资相关生产企业工人、人民子弟兵、科研人员、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履职尽责,携手共筑坚强后盾,社会各方纷纷捐款捐物……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讲述他们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四)讲述功勋人物故事,激发爱国热情。民族英雄是国家的脊梁。我们国家有一批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功勋人物,他们是令人崇敬的英雄,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为的就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的就是让祖国更加强大。讲述功勋人物的故事,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介绍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学生们的自豪感,激励学生为国家的振兴努力学习。(五)回忆青春,分享家乡美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所眷恋。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少同学是从偏远的山村考入大学的,有些山村在近几年的国家政策扶持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们回忆一下童年,看看今天家乡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再分享家乡的美景、美食等,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不一样的地区。(六)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的爱,却总被我们忽视。我们需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家人,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唠叨,会觉得是一种约束,甚至会产生厌倦感,但是亲人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我们要懂得常怀感恩之心,要懂得常怀感激之情。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道德修养的思政元素,让同学们讲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点滴小事,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父母和家人。(七)明确职业规划,努力拼搏奋斗。职业规划如同一个目标,有了目标便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不会迷茫,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四年大学时光。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专题训练里,可以让学生规划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按照自己规划的目标去实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八)构建多元考核,培养综合能力结课总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20分,课堂表现40分,平时作业40分(两次作业,每次20分)。期末考试视频评分采取“专业教师(45%)+媒体评审(45%)+大众评审(10%)”的三方评价机制进行打分。
  四、“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学校带领教师进行网络学习、交流研讨,组织教师参加了由北京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联合人民网公开课、文化在线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共同推出的“优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公益直播项目(第二期)”暨“探索课程思政深化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后不断思索改革,将其精髓吸收融化,取其精华融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二)推进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融合。“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被列为许昌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后进行了全新的改革探索,结合培养方案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教案,制作了课件,挖掘典型案例,寻找与其匹配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展示、生生互评、教师点评,课后由媒体评审、大众评审等多方面评价机制完成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改革。(三)创新了课程育人的方式方法。在课程实施前,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们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查了解,最终确定排名比较靠前的七大主题。本人作为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将“红色小广播”党建品牌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学生们录制好的音频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送宣传,不仅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相融合,同时创新了党支部的活动。通过编辑稿件、录制音频、制作音频、推广宣传,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有了参与感,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素养。教师依托课程思政将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五、结语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课程定位,以“专业+思政”为引领,要求专业课程教学要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激发学生们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10-12.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3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各高校扎实做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汲取思想伟力,把握内涵精髓,用好课堂“主渠道”,发挥教学“主引擎”,建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大力推动“七一”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课程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力气。各高校集聚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广泛组织领学导学和集体备课,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核心内容全面反映、深度融入到相关教学章节中,修订完善教案,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效应,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邀请“马工程”专家、教指委委员等深入指导,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各专题教育教学。中国农业大学与人民网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共同主办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会,围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主题,开展线上集体备课。重庆大学依托重庆红色资源,将红岩精神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中,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举办联学联研活动,通过教材深研、集中研讨,推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三进”出真招、见实效。陕西师范大学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公费师范生特色思政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着力培养立志扎根西部的“四有”好老师。华中农业大学组织开展“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式研究、团队式备课、点单式宣讲,坚守“三农”底色,强化“农科+”特色,突出“生命”原色。中央财经大学组织辅导员录制“永远跟党走”微课、原创“忆说百年”歌曲MV,以“小故事、大时代,小切口、大视野”生动宣传阐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加强队伍建设,在提升育人水平上下力气。各高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深化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组织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的培训研修和学术交流,通过教学基本功大赛、精品课观摩、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强化示范引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育人能力和水平。清华大学推出“同行锦囊”133篇,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1+X”课程思政系列培训与青教赛示范课巡讲,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中南大学组织院士、专家教授率先垂范,开设“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示范课程,发挥课程思政建设标杆作用。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举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班、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与教学设计专题工作坊,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学习,拓展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帮助教师讲好讲活讲透党的创新理论。北京邮电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举办教学案例展,在交流互鉴中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研究融入教师成长“全生命周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分专题围绕“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讲授,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加强机制创新,在形成协同效应上下力气。各高校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穿课程建设全过程,推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攻关,实现学科互补、优势叠加、紧密融合,不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天津大学构筑“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机制,共同挖掘“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蕴含的丰富元素,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四史导学”专题思政课,充分体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学生工作”三者的有机融合,共绘育人“同心圆”。西北工业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制定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校院两级党委思政工作责任制,统筹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与课程思政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成立“北京化工大学—人民网文化在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研究宣传阐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结合、协同发力。北京语言大学制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施方案》,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内涵、核心要义科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国药科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与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在制度层面、标准层面、操作层面上提出课程思政建设“三阶段”总体规划。北京林业大学成立“5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工作室,就“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开展专项建设,由9支重点团队组成,形成课程思政群体效应。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4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尽快走出语音教学误区、提高语音教学质量是当今汉语教师们的迫切任务,文章主要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里面存在的几个误区作出一些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汉语语音误区对策
  在外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否能把语音问题弄清楚,对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而如果在初始阶段学生没有在语音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引,那么这些语音的错误将会继续延续到词汇和文法的学习阶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们对语音方面的教学有着不同的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不仅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给汉语学习者留下了难以纠正的语音“化石”。为了提高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减少学生的语音偏误,我们应该尽量走出这些误区,使语音教学得到更大收获。本文主要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里面存在的几个误区作出一些探讨与分析。
  一、汉语语音教学误区浅析及应对策略
  1.误区一:过分在学习者的母语中找感觉,而不对其母语和汉语间的语音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一般来说,两种语音体系中的近似音,或汉语有而母语没有的音都是难点。但相比起来,近似音更难于学习和掌握。越是相似的音,越不容易察觉,在语音教学中越是应当特别注意。试举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为例,学习负迁移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语音上面。英语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发双元音时,主要以强元音为主,向弱元音方向滑动。如发[ai]时,由强元音[a]向弱元音[i]滑动,嘴型最后停留在[i]的位置上。但是,汉语中的复韵母[ai]则滑动较快,而且并没有达到弱元音的位置,念起来两音浑然一体;英语的双元音滑动较明显,两者相对独立,而发音嘴型也大于发汉语复韵母。在新旧知识交接之时,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指点,而盲目照母语模仿,便会闹笑话。例如把汉语的“我爱你”说成“woaini”,“棉袄”说成“mianau”。另外,单元音韵母方面,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习惯于用英语dog中的o[?]来替代汉语[o]的发音;其实汉语的[o]比英语的[?]开口度小一些,舌位略前。汉英两种语言的音位系统不同,音位的分布互不对应,因此发音的部位和口形上都存在差异,发汉语复韵母的口形要稍小于发英语双元音。在汉语语音教学中,如果教师为了提高教学速度,让学生直接将英语相似的音代替汉语发音,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错误。
  2.误区二:将汉语语音与汉字完全分开教学。在目前国内的汉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完成前期阶段的语音教学后,学习重心就马上转到了汉字,词汇或文法的教学。而汉语语音的教学就逐渐被淡忘了,这样一来,学生的语音学习就无法加以巩固。
  针对这个现象,吕必松提出组合汉语教学路子的观点,基本内容包括:用汉字教学发音和说话;用汉字教学带动书面汉语教学以及用书面汉语教学带动口头汉语教学。汉字与言语音节既有对应关系,又有包容关系,基于这点,他主张使用“直音法”教学,即直接用汉字教学发音和说话的方法。汉字具有便于理解和记忆的优势,用直音法教学发音和说话,就是借助于汉字把音节作为整体来教,学生头脑中没有汉语拼音,只觉得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有利于把“字”的形音义统一起来加快理解和记忆。中国人学习汉语时,语音和汉字都是必修项目,但是目前在对美国人的汉语教学中,只教音不教文的现象却很普遍。我们知道,记忆可以通过几个渠道进行:音的联想,如猫的读音使我们想到猫的叫声;图像的联想,如“森”字是由三个木字拼在一起。不学字就失去了图像联想这一记忆工具。学生在学习复杂笔画的汉字时,能培养出过硬的图形分析和记忆本领,如果能加强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就能让他们逐步了解和掌握音与形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学生由音知形,由形知音,音形转换自如,使学习者辨认不熟悉的生词以提高生词识别的速度和自觉性。但是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更喜欢学习并容易记住与自己熟悉的西方字母近似的汉语拼音,而往往排斥学习汉字,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者指出,初级汉字教材应注意在“识字”阶段把汉语拼音作为“工具”,促进学生更快、更多、更好地识字。在这个阶段过后,留学生会对汉字产生一定的感知程度,这时便可以丢掉拼音这根“拐杖”,继而采用“直音法”在巩固语音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生字。语音练习以“读”为主,学生面前不出现文字符号是说,学生面前出现文字符号是读,学生既要会说也要会认读;读的时候要把音和形结合起来作为经验成分储存在大脑中,以便需要的时候提取和使用。
  3.误区三:过度强调单音练习且脱离语境教语音。汉语的词大部分是双音节词,掌握了双音节词的声调,就等于掌握了大部分汉语词的声调。因此,在声母和韵母方面已有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做一些词汇声调对比练习。这样的练习即便是对汉语初学者而言也并没有增加难度,反而会让他们对汉语有更深刻的感知。在语音教学的深度中,基本上所有的教材都忽略了汉语音节内组合和音节间组合的难点。在音节间的联音变化和如何区分音节界限都会影响说话的自然程度,如果这方面没有被重视,就会出现不是句中音节间隔相差太大,听上去断断续续,就是在句子各音节发音相互不关联,听上去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音节往外奔,要不就是把“西安”念成“先”,或是“棉袄”念成“棉脑”。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汉语语音内与音节间的语音规则也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因此,在语音学习阶段,也可以适当安排词汇音节,音变的难点训练。
  语音是人们为了表达一定的意思,以语言的词汇作材料、以语法作组合规则组成话语进行交际时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若不进入语境,用于交际,发出话语,何来语音?语音的任何一个成分,只有进入语境用于交际时才能表达一个意思。例如:“huashengshule”中的“sheng”,既可以被理解成是“花生”的“生”,也可以被理解成“生熟”的“生”,但在这个例子里“sheng”只表示“花生”的“生”,如果脱离了这个语境,我们不会理解它的意思,甚至会误解成其它的意思,因此应当把语音训练和语境合理地结合起来,而语境往往是通过句子来体现的。人们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不是音节,而是句子。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是为了句子训练打基础,因而在语音教学中做到声韵调训练和语流训练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在教授汉语语音时,为了使教学更生动有趣,可以选择一些简单会话作为语言材料。这些会话都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语境感觉,教师应精心选择合适的会话题材,一方面符合日常的交际,另一方面尽量遵循语音系统的规律。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和汉语之间结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知识的理解;也能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即便是在会话中练习语音,也应当注意,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语音正确比说话流畅更重要,因此尽量不要对学生的会话技巧有所苛求。
  二、结语
  有缺陷的发音可能暂时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语音的缺陷会成为日后的隐患,而且一旦缺陷成为习惯,就很难纠正了。因此,基础汉语语音知识是初级阶段教学的重点,但是语音学习的过程相对比较枯燥和容易引起学生畏惧,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初期阶段不应过分强调语音语调的正确性。把纠正语音语调尽量放在教生字的时候进行,那时可以反复教,反复练。尽量让学生经过自己思考,知道哪儿错了,为什么错,怎么说才对。对初学者,不要过多重复学生的错音错调,这样会让学生以误为正,造成混乱,同样这种课堂上反复纠正的紧张气氛不仅不能使学生放松,而且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削弱他们的自信心。总之,汉语教学要使语音学习贯穿整个语言教学,而尽量避免走入误区,巧用教师的声音技巧,教师多示范,学生多模仿,并进行多次循环复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谈海外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2]邱建华.论整体语言教学和字母拼音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5
  【摘要】在提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作为有着重要教学角色地位的专业课教师,应该与思政课教师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促进专业课教学多元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功能
  对于高校课程建设,“立德树人”已经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目标,而是各个学科应该把握的教育原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以“课程思政”为契合点增强教学的育人功效,与此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师角色转变,发挥与思政课教师联动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融入育人方案之中,。
  一、专业课构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寻找思政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融合的契合点,进一步完善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对完善专业课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课程思政”明确提出在知识传授中注重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
  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高校,面对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高校应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构建,既能促进高校全面育人工作,同时也能优化专业课建设,促进教学、课程、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力军,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所授课程也是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学科,专业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育人优势。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业课教学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教师参与构建“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丰富课堂内容、发掘思想资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推动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转变。
  第一,专业课构建中,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有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体性发展;又要不断增强专业课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充分实现育人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来指导教学,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更为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入,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的全面构建,同时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也大有助益。
  三、实现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根本点是要求高校课程要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专业课具有多向维度的育人功能。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任务,从传统讲授、单一讲授的方式转变成为多元化教育渠道,实现育人的全面性。在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入脑入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就需要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在平时准备的教学工具、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能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体现丰富的德育内涵,凸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履行职责、承担使命的重要表现,当前高校中,如何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发力、助力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高校而言,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措施,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于一炉,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共同发力,实现两者互补有无。“课程思政”意味着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专业课教师所扮演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明确思政课的内容要义。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职责,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依托,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教学的育人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方面,发挥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促进双方教学能力的增长,有效完善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全面架构,也为高校多元化育人功能提供助力。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学科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十分必要的部分,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其中的有效融合方式,对于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思.探討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纳税,2017(12).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相关文章:
★ 大学生思政论文2000字
★ 思政论文500字
★ 2020年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计划部编版
★ 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专题探究:话说“洋车夫”片段课程教学设计
★ 学校思政课总结汇报
★ 幼儿园班本课程总结
★ 思政课教学设计 小学疫情思政课教学设计
★ 大学生战疫思政课心得体会
★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chinawenwang.com/meiwen/181070.html
}

课程思政范文1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教育类课程;路径探析
1生物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生物教育类课程承载着学生的生物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的塑造工作,在培养教师的专业底蕴上关注学科前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深层次专业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脉络.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构建了以“知识为底、能力为核、思政为魂”的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以知识为底”构建高中生物学知识结构,研究高中生物学习题类型与解题思路;“以能力为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以思政为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明确作为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课程兼有专业课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性质,其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中,通过从教引领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系好职业生涯第一颗扣子”,培育学生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二是教学素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生物习题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观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内容,借助这些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2生物教育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开局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校级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仍不完善.评价是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重要尺度,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课程思政更好地落实与发展.部分高校对教师考核的重点落在科研指标评价上,同行与学生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各维度掌握高中生物习题,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或进行思政教育的质量如何,校级层面还缺乏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二是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教师的思想政治理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三是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不尽合理.思政教育是隐形教育,需要教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担当.高校教师不但要意识到课堂思政的重要作用,还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主要以“题”为中心,教师在挖掘高考生物试题中的思政元素时,倾向于将其从题目中提取出来,以说教的方式表达题目中所体现的思想道德观念,表达很刻意,学生并不能从内心上完全接受.
3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例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做到“五个融入”———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实现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连接.
3.1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方案
把分散在各类生物习题中有关生命观、生态文明、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整合[3],分类融入于教学方案之中.通过对生命自然属性、生命伦理、生命健康和安全、生命责任等相关习题的解析,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通过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相关习题,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态的保护意识,落实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生物科学史的相关习题,引导学生树立质疑、实证的科学精神;通过挖掘我国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辉煌成绩,认同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敬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实施以“导、展、悟、扣、竞”为核心的“新五步”教学模式,把思政目标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之中.[4]导标激趣———围绕目标、激发兴趣;展标置境———设置情境、教书育人;悟标共振———互动探究、引发共鸣;扣标演练———回扣目标、演练巩固;竞标分层———层层递进、拓展延伸.
3.3将思政教育融入自主学习
将生物学家传记、生物学史、生物系列科普读物等列为阅读书目,指导学生查阅生命科学领域前沿问题及课堂有关内容的延伸拓展.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
3.4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指导学生与校外导师、中学生物学教学名师交流,强化学生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的习题命制、试卷批阅、质量分析全过程,引导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感受一线教师的敬业、奉献、严谨的工作作风.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践行科学精神,将所学、所思、所悟梳理成文,积极申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在环保宣传、三下乡活动中争做生态文明保护的使者;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中学生物习题编制等工作,注重习题课程思政情境的创设,发挥习题的育人导向作用.
3.5将思政教育融入评价体系
把任课教师、小组成员、校外导师作为评价主体,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参与度、习题分析与讲解技能、基础教育衔接、习题册作业、期末考试六方面作为评价内容,进行全过程考核.使习题分析、讲解技能的评价成为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之一,对学生进行多元立体的评价.[5]
4结语
生物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和实践过程始终秉承“真”“实”“润”三原则.“真”,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追求真知、保持本真.“实”,依托实际知识和学习材料,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做到真实贴切,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而非流于形式.“润”,使课程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教学中注重从“细处”着手,把捕捉到的思政教育点做深、做透,真正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教师担负着教育教学重任,既要做人师,又要做经师,用责任和担当为师范生的成长铺路领航.
参考文献
[1]秦华,闫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25(01).
[2]张艳.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6):72-74.
[3]张晓军,吕云,郭志成,等.“课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65-67.
[4]刘秋月,郑明顺.基于目标导向的“新五步”教学程序在一轮复习课中的应用———以“流动镶嵌模型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0,45(07):29-31.
[5]杨昕卉,陈宝玲,张冰,等.教学设计:物理学史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62-64.
[6]郑友进,孙婷婷,邹敏秀,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1):78-80.
[7]蔡悦,常飞,夏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2(02):94-98+101.
[8]邓小军.“课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5-67.
课程思政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类课程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93—01
任教近七年来我时常会想,为什么学生会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呢?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像一些专业课程如CAD,钳工技术等,学生学完一节课立刻就体验到了学习后的效果,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思想政治课例如《哲学基础》等偏向理论化,学习后不能立即对生活有所影响,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这类课程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我认为,要使政治课受学生欢迎,上课不是光图听热闹,还真正要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影响,政治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因此,改变当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到底什么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那么,到底如何来激发兴趣呢?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1、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学生都有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讲货币的作用时,就提问学生“为什么,拿一张印在纸上的钞票就能换来我们想要的东西呢?”学生会觉得确实是这样的,但要深究其中原因却也说不出来,于是真正授课时他们就能充满兴趣的去听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要比普普通通串讲的效果要好许多。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给成会计09—01班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我在学期中间接的,之前的马哲老师就是因为不受学生的喜欢而离开的,在我接手之前,学生对这门课程是非常抗拒的,本身的我压力也是非常大,但是事实证明,我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课下不断跟学生沟通探讨如何上好这门课的办法,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对我也逐渐信任和接受,在学期末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对我的马哲课程感到满意,达到了双赢的大好结局。
3、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乐学情境的创设,就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法,将讨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名为:“青少年应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念”课堂演讲,效果出奇的好,学生们都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们都有了不少全新的体会。
课程思政范文3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演讲称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同时,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将强化专业,淡化学科,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目标。因此,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在此背景下,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从本质上来看,大学应该属于一个研究机构。所以,现在大学本科院校应当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研究能力。原苏联教育理论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相关授课材料提供给学生,而不是把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详细地讲授给学生。从而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提出来并加以论证,让他们明确学习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达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水平的目的。所以俄罗斯的本科教育就采用“大课、小课制”。所谓“大课”就是像我们现在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记笔记听课,基本是“一言堂”。而“小课”则因课而异,有的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有的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不再单纯地讲授,把课堂的主角完全交给了学生。其实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贤孔子也把讨论式教学法引入到了教学当中,在一部著名的《论语》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智者与弟子们就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对话和探讨,其“述而不作”、“诲人不倦”的作风无疑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二、《财政学》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调。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式为主,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财政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言堂”。教学范围主要限制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满堂灌输式的组织方式来进行教学。而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则很少采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使学生们普遍感到《财政学》内容空洞、抽象而难学,尤其是初学者,认为如果不直接到政府机关从事财政工作,则财政学的知识离我们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一些财政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经常是一知半解,为了考试而学习,考前死记硬背,考完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2.教学手段需要改进。
在我国一些本科院校当中,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依然采用把教材内容以粉笔板书的形式或者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写到或打到黑板上,而学生则在下面重复地记着黑板上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手段下,虽然采用了多媒体,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将粉笔板书的知识灌输变为点击播放,从根本上原有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还有可能造成多媒体课件播放速度过快,由于减少了板书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记住和消化当堂内容,从而效果比单纯的板书效果更差。所以,从表面上把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改进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但从本质上仍然存在着弊端。
3.教学过程单调,缺少实践性教学。
在现有的《财政学》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是核心,社会实践是辅助,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实验教学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难以与财政实践接触。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的财政管理模式自上而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01年开始,中央政府推动建设的“金财工程”使得各级政府的政务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电算化”,从1994年开始,税务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也陆续展开,从国税到地税的“金税工程”的推动建设也使得各级政府的税收稽查、征管活动全面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因此,传统的教学过程无疑无法满足当前形式的需要。
三、《财政学》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1.把“学生为主导”作为新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课的形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课前准备。上课前教师要根据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精心设计讨论题目,比如当前热门的跟财政学有关的问题。要求是:①问题要具体,目标要明确。②问题要有程序性和启发性。③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学生根据教师分组或者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分组,每组5人。采取以小组为单位,2个小组做同一个题目,这样可以互相进行评价。各小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在课外查找资料、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2)课堂互动。首先由教师把本节课讨论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并抛出问题,然后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把该问题的本组观点进行陈述。小组陈述完毕后,由互评小组进行提问,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改进方案。具体流程如下:①准备阶段(5分钟):各小组在课堂上对即将进行的发言进行讨论,确定发言内容。②小组发言(10分钟):每组发言前凭抽签选出1名同学用PPT把本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陈述时要严格控制时间,超过规定时间1分钟以上的小组要被扣分。③提问答辩(10分钟):另外一个相同题目的小组对发言小组进行主问,教师和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发言小组要对所问问题进行答辩,本组内同学可以相互补充。④教师总结(2分钟):对学生在讨论、发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使学生粗浅和零碎的认识系统化和理性化,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进行去粗取精,提炼升华,使全体学生形成共同的认识,并打出分数。(3)考核体系。讨论课总成绩共30分,计入该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①查阅资料的能力、所学知识熟练程度及运用,占8分。②PPT讲解及对所提问题的解答情况,占12分。③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小组成员以及互评小组之间讨论的效果),占5分。目前国外很多大学都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程讨论相吻合,即:一节理论讲述课和一节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更加符合现阶段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财政学教学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精心制作《财政学》教学课件,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结合起来,把最新的财经新闻加入到课件当中,避免课件中仅仅出现书本内容的现象。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2)运用网络资源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打开网络,教给学生如何在课下查阅资料,有哪些网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建立公共邮箱及QQ群的方式,把《财政学》的教学素材,比如:参考书籍、教学大纲、教案、教学习题、可供参考的杂志期刊等等进行共享,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方便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和复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回答学生所提问题,与学生更好地互动交流,对学生的课下学习及时进行指导。
3.丰富教学过程,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在现有基础上,使实验教学内容包含所有财政和税务管理的主要领域,建立并逐步完善财政学实验课程体系。对现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优化实验教学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把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补充进来。(2)紧密结合当前政府政务及税务管理实务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用实务模拟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可以利用当前财政、税务软件的优势让学生提前得到实习,同时结合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3)实验指导方式要改进,增加学生操作时间,减少教师的演示时间,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性得到锻炼。(4)实验教学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社会,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尝试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课程思政范文4
为深入贯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
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思政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工科;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地动力。也要求人才培养能够匹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1]。新工科建设与《华盛顿协议》相对应,既符合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也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于新工科建设的发展契机,对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提供了新思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结合这一论断,高等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人才输出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还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通过将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帮助高校教师实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2-3]。安全工程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注重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以《安全生产法规与标准》课程为例,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并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也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及学生在工程专业中实践的内容对社会、法律的影响作为衡量学生教育在的一个重要方面。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的大事,是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展示了依法治理安全生产的决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领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更是要求企业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过程中,吃透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深层次内涵[4]。借助于课程,能够完美地实现专业知识的教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1《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概况
1.1课程背景与意义
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关注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该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学习。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是通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现,而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帮助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有效抓手及基础。《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是常熟理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一方面需要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地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考虑到课程知识点的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到安全工程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内容。
1.2教学内容与目标
《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是研究安全法规的起源、产生、发展和制订以及安全法规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全法律法规的起源、产生和发展过程,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现状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层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能够对于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安全法规的基本知识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1.3与课程思政的联系
《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在新形势下,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地跟“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借助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其在社会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的结合,能够发挥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渗透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的内涵。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从更深层次让学生理解到课堂上学习的专业课知识对人生发展有何种影响及意义。教书育人更重要地是立德树人,让学生能够在本专业领域内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课程思政在《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中的应用
2.1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已有的课程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对课程的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工程案例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在课程教学平台,设置专题讨论单元,让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利用课后答疑时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力求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
2.2课程思政元素点的提炼
[4]无论是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理知识介绍,还是对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学习,都贯穿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以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为例,表1列举了部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结合。课程自立项以来,进行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但更多地结合点还有待授课教师在备课及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去挖掘。
2.3典型案例库的建立
对于工科专业,合理的利用典型案例,是融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合适途径。在我国,安全生产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其依据就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因此对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的传授,更可以通过过往地事故案例对于法律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将这些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形成经验,在教学研讨中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2.4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程思政的达成目标可以借助学生的教学成绩等来进行分析,为课程目标达成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5,7]。按照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两个学期批次的《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以2019~2020年班级为例,图1展示了根据成绩等级分布的学生数量,根据成绩分成五个等级,根据图1,各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90~100(优秀)占比9.46%、80~89(良好)占比21.62%、70~79(中等)占比25.68%、60~69(及格)占比33.78%、<60(不及格)占比9.46%。图2则展示了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通过图2,能够看到学生课程目标最高达成度在94%,最低达成度在60%,平均达成度为76.69%,可以认为课程目标达成。
3《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实施“课程思政”的改进
《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自本校安全工程专业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4个轮次的教学,但是该课程以明确的方式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仅有2个轮次,因此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满意度有待衡量并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少不了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收获与师生互动的质量密切相关[5-6]。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服务对象,对于课程效果有足够地发言权。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客户”属性需要充分被考虑,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师生互动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进行巧妙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最忌讳地就是将思政元素强加给学生。(2)元素结合点的整理与更新。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在于不断地进行修订,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根据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更新去适时地更新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与对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进行识别整理繁琐耗时一致,对元素结合点的梳理也需要专业课教师耐心花费时间去进行整理汇总,并根据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调整对其结合点进行及时的更新。(1)教师团队的完善。课程思政需要授课教师不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幸运的是,安全工程学科本身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应用,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但是教师团队的建设仍然是“课程思政”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团队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如何能够在此基础上开拓“课程思政”在安全工程其他专业课中的应用,都要求有一支实干高效的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范文6
【摘要】新课改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三种新的课程理念,注意四个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而且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影响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和国家的未来。
我省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两年,2009年是第三个年头。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线的教师感受颇深,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大的感触就是新教材不好教,知识的系统性没原来强,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不如不改”。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呢?在这里我根据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理念
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的课程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而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影响着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和国家未来。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观等。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的理念。1.新课程改革应倡导“现代意识”、“开放意识”的理念。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高中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迅速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被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现代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流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开放意识。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课在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新课程要倡导开放意识。我们常说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人、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现代的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培养分析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否则就会成为可怜的井底之蛙。新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分析,引导学生关心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等,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选修课模块“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和践履。2.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学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关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3.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既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又有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层次递进,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综合以上三个方面,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即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我国国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

原标题: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微课视频(理工科组+文科组)
理工科组
物理世界的精神内核
孙婷婷(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理工组三等奖)
理学院
所授课程:大学物理
思政育人目标
学生掌握圆孔衍射的现象以及理论解释,能够通过圆孔衍射来理解光学仪器分辨率;通过圆孔衍射结合FAST射电望远镜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引入:通过视频展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贵州省平塘县的“观天巨眼FAST”引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四个自信”。
教学展开:
1.图片展示圆孔夫朗禾费衍射,给出夫朗禾费衍射理论推导得出的衍射角公式。
2.理论分析光学仪器都可以看成是圆孔,都会发生圆孔衍射现象,因此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受到光的衍射现象的限制,导致分辨率下降。
3.作图分析两个光源通过透镜成像时的不同分辨情况,得出瑞利判据。分析图,得出两个物点(光源)恰好能够分辨时的最小分辨角。
4.提出光学仪器的分辨率的定义,即是最小分辨角的倒数。并给出分辨率与口径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的特点。通过分辨率与口径有关提到天眼FAST的口径达到500米,因此分辨率非常高;通过分辨率与波长成反比有关分析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率的原因。
5.给出例题“求人眼的最小分辨角”,分析并计算。
教学总结:通过人眼的例题,总结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一切事物,发现点点滴滴。体会观天巨眼背后的不易,缅怀南仁东先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特色与创新
1.课程目标中思政教育目标明确
根据大学物理的理论逻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通过理论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四个自信”。
2.教学内容中思政教育内容丰富
物理学自身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物理学史展现物理学感性的一面和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激情;物理学应用与物理学前沿问题提炼出爱国主义、“四个自信”、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政灵魂和精神。
3.教学设计中思政教育与知识点契合度高
在教学设计中柔和又精准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在物理知识的传授当中,从物理文明到现代科技;从物理学家到莘莘学子,无处不传递着积极向上的能量。
圆孔衍射
提高工程素养,做大国工匠
王淑琴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所授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思政育人目标
1.通过学习系统的准确性要求稳态误差尽可能小,引导学生意识到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才能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在保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兼顾系统暂态性能和稳态误差的要求,培养大局观和抓主要矛盾的意识。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引入:
1.回顾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回顾误差传递函数和干扰误差传递函数,系统的调整时间的确定与进入误差带相关,对比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差异,对比两个传递函数的分母。
2.观看太钢集团的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手撕钢)视频,分析从0.05mm到0.02mm技术提升的难度及实现途径。
教学展开:
3.给出误差的定义,输入信号误差传递函数,扰动误差传递函数,进行对比。
4.扰动信号作用不同位置的误差的计算,主要关注扰动信号是作用在积分环节的前后位置不同(引入思考:工程实践中哪些场合输入是阶跃信号,然后考虑扰动的影响)
教学总结:
1.课后讨论:结合第三章时域分析的三要素(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三种性能以“稳定”为基石,“稳定压倒一切”。
2.小组讨论:
如果开环增益增大会有什么影响?(对系统稳定性不利,但有时可以减小稳态误差,也可能加快系统响应),加入积分环节,(对稳定性不利,对消除稳态误差有利)。
目标达成检测:
1.通过学生计算推演的结论,检测学生掌握系统稳定误差的理解。
2.通过反复改变开环传递函数中的变量,培养学生对实际系统各种因素要通盘考虑,在保证稳定的情况下兼顾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要有大局观。
3.通过时事热点评述,学生将系统观、方法论运用到科研和学习中。
特色与创新
根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自动控制原理以一流课程为标准,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设计,立德树人,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1.规范课程大纲的思政要求内涵:结合课程知识点和目标,对每一章节的思政内容进行了梳理,结合章节理论扩展到相应的思政融合点。
2.教学方法改革:引入“融媒体”,讲好中国的大工程中的专业知识,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实践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
3.教学模式调整: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地完成项目,即促进学生把理论融入工程实践,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品建筑之美,叹中国之变
李颖
中德工程师学院
所授课程:建筑构造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中德两国住宅建筑设计差异对比,开阔视野,引申至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政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导入
向学生展示德式二层住宅的典型建筑设计外观图和典型内部设计功能图,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阐述其建筑外观设计和内部功能设计的初衷与原因,引申到中国乡村住宅设计理念和室内设计智能化发展,对比展示中国美丽乡村的建筑图片,视觉观感对比加深学生对国家精准扶贫成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5G网络技术和高端电子科技快速进步的认同感。
2.提问引发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城市楼房可以实现手机智能化,偏远山区也能实现互联网化吗?教师结合自身体验,在同样偏远的山区乡村,即使富裕的发达国家德国、美国也没有网络信号或信号微弱,无法打电话和接入互联网,而中国却可以做到深山峡谷里的乡村也有4G网络全覆盖,村民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文明脱贫致富。
这一伟大举措充分证明美国、加拿大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电信企业已经高度私有化,仅考虑经济价值,不会考虑在人群稀少地区建设电信网络。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偏远地区人民和发达地区拥有同等通信权。这一举措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建立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特色与创新
1.思政设计针对性强
针对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未来将去德国留学的情况,提前让学生学习不同国家标准的设计规范,以达到具备中德两国要求的土木工程师培养目标;引入中国在脱贫攻坚、国家振兴道路上的伟大创新和成就,从建筑设计角度看待本国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增强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
2.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实践
在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布置实际项目,学生进行建筑构造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住宅设计知识,亲自对中德两国不同建筑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制图,培养严谨的建筑设计职业道德。
中德住宅建筑设计差异
文科组
非遗文创扶贫,坚定“四个自信”
郑林欣(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文科组二等奖)
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
所授课程:非遗文创项目设计
学科:设计学
思政育人目标
1.通过四个高校非遗文创扶贫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三个地方政府文化扶贫案例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内容:
湖南大学设计学院在湖南花瑶乡开展的“新通道·花瑶花”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四川美术学院在重庆酉阳地区脱贫实践项目、中国美术学院的四川小凉山彝族传统工艺活化案例和我们团队在贵州黔东南地区开展的非遗文创品牌化助力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项目。四川阿坝州、广西百色和甘肃定西三个政府文化扶贫案例。
教学方法:
1.案例解析法:以湖南大学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我们团队的非遗文创扶贫项目为案例,解析田野考察、用户分析、创意设计、产品打样、体验数据收集、产品改进等环节,借此引出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全流程,着重介绍针对文化元素提取和视觉符号转译的设计工具及创意方法。
2.实践教学法:邀请文创设计师和非遗手艺人进入课堂,在课程中插入主题讲座,让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配合学生的互动和答疑环节,形成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
3.讨论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由教师启发思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讨论,分析案例的流程和方法,思考、总结和归纳非遗文创在设计思维下的价值转化方式。
特色与创新
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本课程将德育内容与专业内容充分融合,通过非遗文创设计实践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合;通过非遗扶贫案例解析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其成果获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特等奖、国赛铜奖,并受到浙江、贵州媒体报道。
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本课程采用“多导师协同”法,让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建立“高校团队+非遗匠人+文创公司”的教学模式,非遗传承人、设计总监与校内导师协同指导学生,创设开放活跃有体验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非遗扶贫设计案例解析
树正确义利观,做现代儒商
孔祥来
经济与管理学院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
学科:应用经济学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管理思想资源,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树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和理论自信。
2.培养学生自觉地将“互利共赢”的儒商精神融合到现代经济管理实践去,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经营理念,形成造福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学实施过程
1.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归结到“互利共赢”是儒商精神。传统“儒商”指那些信仰儒家的价值观,诚信经营,见利思义,注重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又注重文化修养的成功商人。现代泛指诚信经营,依义取利,重视合作共赢,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成功企业家。无论传统儒商,还是现代儒商,其核心都是要诚信经营,依义取利,追求互利共赢。——展示师生讨论的画面,老师总结儒商的定义,可以卷轴缓缓展开的形式展示出来。
2.回顾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涌现了许多“依义取利”的大商人,他们创业垂统,实现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师举例:比如以“博施济众”为理想的子贡,“富而好行其德”的范蠡,“仁能取予”的白圭,当然大家更熟悉的可能还能电视剧、现代小说中出现的徽商、晋商、闽商等形象。还有我们现代更感兴趣的宁波商帮,如到处捐建教学大楼、捐建公共设施的邵逸夫、包玉刚、曹光彪等。——教师展示这些重要儒商的精彩画面或影像资料。
3.企业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培育企业家的现代儒商精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提问学生未来的创业意向,有多少人打算做企业家。嘱咐他们认真体会孔子的义利思想,自觉将依义取利的原则融入到自己的经营理念中,发扬“互利共赢”的儒商精神,在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与组织成员、与消费者、与供应商、与社会的互利共赢。——教师展示讨论的画面,最后以一个繁荣和谐的商业场景结束。
特色与创新
思政特色:立德育人,将继承和弘扬依义取利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服务学习,通过课程互动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反思总结,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质内化成效。
思政创新:将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的教学与培养学生树立“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树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和理论自信有效结合起来,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者和接班人。
“互利共赢”的儒商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
张吉超
马克思主义学院
所授课程:政治经济学
学科:理论经济学
思政育人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贫困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中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全球约有7亿人处于极端贫困
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提问: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2.理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会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积累,伴随资本集聚和集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另外一极是产业后备军形成和扩大,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逐渐贫困化。最终形成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两极。
3.案例一:美国贫富差距现状
以电影中的片段和美国财富分配的数据图展示美国巨大的贫富差距。美国1917年至今的财富分配状况图显示,1963年10%的顶级富裕阶层,其家庭财富大约是中产家庭财富的6倍,而到2016年,该数据已经翻了一番,达到12倍。
4.课程思政切入:中国如何摆脱贫困?(案例二)
首先以图片和数据向学生展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作为曾经世界上贫困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在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以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原型作为案例,向学生展示中国如何依靠党的领导、精准政策、苦干实干摆脱贫困。
结论:贫富差距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的顽疾,而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特色与创新
创新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选取资本主义经济最新的热点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作为教学案例,将知识点涉及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经济现实的相关案例切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更加清楚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理想。课程思政案例库包括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案例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案例库、经济与社会案例库。自2018年开展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来,已经积累了近50个课程思政原创案例。
摆脱贫困的中国方案
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
连巧红
外国语学院
所授课程:大学英语
学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思政育人目标
1.建立本单元学习与国家数据化战略和数字化经济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和理念,了解我国数字化创新的成果,培养学生为在数据化大环境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字化大环境下的个人与国家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强调技术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坚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意识,重建个人目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施过程
1.微课导入:本微课服务于《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导入活动部分。该单元主题为“Adapting to the Digital
Era”。课堂导入环节中,以此微课为第一步骤,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开展相应讨论与总结。从我国当前移动支付等普遍现状为导入,引出数字化生活给老百姓生活的变化话题。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模块:a.移动设备与互联网覆盖率为数字化生活奠定基础;b.数字化生活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多方面影响;c.数字化生活不仅是年轻人的福利,老年群体也成为数字化生活的受益者;d.数字化生活不仅限于城市,也对乡村生活产生正面影响。
2.话题讨论:话题任务1——在微课学习基础上,围绕单元主题Adapting to the Digital Era,结合China Daily中“Plan to end digital divide for elderly,Social workers help elderly adapt to digital
life”等相关报道,了解老人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难题,请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化鸿沟(digital divide),适应数字化时代,引领学生进入思政学习语境。话题任务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government、enterprises、schools 三个角度出发展开讨论,分析如何缩小城市和偏远地区在线教育的差距。
特色与创新
特色:因事而化,坚持产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和产出导向,通过“听、读”引导学生开展对书籍发展的深度学习,培养用英语完成“说、写、译”的产出任务。
因时而进,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国家数据化战略和数字化经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了解我国数字化创新的最新成果。
创新:围绕单元主题,在吸收有益英语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中国元素,了解我国数字化经济社会的技术成果,学习国家数字化战略与政策,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建个人目标与发展计划,同时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
Digital Living in China
来源:浙科院教发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的思政课从哪些方面突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