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怎么录取要准备多久才能考上呢?

考研已经成为想要获得更好发展平台的一个必经之路了,但是在我们本科即将毕业之际,如何才能在既要完成好毕业论文、又能做好毕业实习、还能在1月份的研究生统考中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就需要我们合理规划时间才能做到了。接下来小编告诉你考研准备多长时间为宜

一般来讲,考研复习4-6个月,每天保证7-1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一般开始时间都是在年初的3,祝你考研顺利通过,此时距考试还有半年,至少要保证每天有7~11小时的复习时间,因为考试的科目都是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的、4月份报名、复习的时间很重要,所以保证良好的学习,可以向辅导员什么的问下,时间跨度长,你就可以针对不同科目的时间安排进行对应的复习了,因此,复习课程多,报名后会有科目的时间安排考研得看具体自身的情况而定。但千万记住。

如果是在校学生,建议:

1、大三上学期至下学期3月:决定是否考研;考哪所学校;

2、大三下学期~暑期:基础复习并关注大纲、招简

3、大四上学期9~10月:考研网上预报名和网上报名

4、大四上学期11月:冲刺复习、现场确认

5、大四上学期12月:打印准考证、考试

6、大四上学期2月:成绩公布

7、大四下学期3月:复试分数线公布

8、大四上学期4月:复试、调剂

9、大四下学期5月:调档、政审

10、大四下学期6月:本科毕业,获得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如果是已经毕业了的同学,建议是备考不要太长,因为考研是需要集中复习的,如果超过一年复习的较为松散,体力支撑不起。半年至一年左右为佳。

关于考研的难度,有的人把它夸大了,结果吓走了许多本来完全可以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而有的同学低估了考研的难度,过于轻敌,结果原本能考上的也考得一塌糊涂。确实,对于考研的难度,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夸大和轻视其难度都是不合适的,在许多时候甚至是有害的。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考研的难度其实并不算高,因为大家可以想想,考研的国家分数线要满足那么多不同档次的学校的招生情况,显然不可能定得太高,题目的难度也是适度而且相对稳定的,很早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考研复习的许多工作量,并不是完全为了达到某个分数线而做的努力,而是在想尽办法减少自己落榜的风险。也许你学的很多东西未必会考到,可是它们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些都可以减少你考不上研究生的风险。问题在于,许多人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没有从尽量减少出现意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安排复习,特别是专业课的复习,结果经常失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考研挺难的。

当然,过分认为考研很容易的想法更是极其错误的。考研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完成一系列必须的工作,试图靠侥幸考上研究生,机会是很小的。天道酬勤,只有在你花了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精力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说,考研其实并不难。

平时成绩好才有希望考取研究生?

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是考5门课,与复习的认真程度、复习的时间长短以及方法正确与否有关,与平时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我就认识一个浙大的毕业生标兵(全校一年才有30个),因为太自信了,以为自己平时成绩好,没有认真复习,结果没有考上研究生,而且考得很差。而以前有好几个同学因为没有学位,不好找工作,没有其他退路,只有考研,反而都考得很好。所以考不考得上的关键还是复习得如何,不要因为平时成绩不好就不敢考研。你平时不可能像考研那么认真学习的,平时的成绩常常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水平和潜能,是不作数的,真正逼自己一把,才知道自己都多大潜力。

何时开始准备考研比较好?

踏踏实实地学,开开心心地玩。

虽然早点确定要考什么学校和什么专业比较好,但是像有些同学从大一起就开始准备,或从大二就开始准备,也未免过头了一点。这样一来,整个大学生活完全围着考研转,在以后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来,难免觉得自己为了考研,放弃了太多的东西,别人有美好的大学生活,而自己的大学生活却黯淡无光。

因此,如果你已经决定考研,那么在大三前,你只要看到是考研要考到的课,就非常认真的学好,学到和考研差不多的水平,其实就是在为将来顺利考上研究生做准备了。在大三前,把所有的数学课都尽量学好,尽早把提高到六级水平或六级优秀的水平,这也是为考研做了很好的准备,之后你会很轻松的。

这里先说如何选择专业。研究生专业直接关系到了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或者是考博的方向。因为研究生我们可以较大范围的跨专业,但是博士却很难了,因此如果我们本科时候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研究生的专业考察和选择就要非常慎重。大家在下图可以知道我们学科的大体分类,然后根据这个选择,我们才能来安排后面英语的复习。

这里先说英语的准备。英语考研需要花费6个月到4个月的时间不等,视每个人的英语水平而定。对于考一区和自主划线34所的学校的考生而言,英语可能是一门可以和对手拉开较大距离的学科,比如有的工科学生英语平均是55分,英语好的可以考到80分,这个分差就是很大的了。英语这个东西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言,唯一管用的就是背单词,而且我们背单词是每天都会有一个遗忘曲线的,因此需要每天背,持之以恒,下面就是一个打卡软件,希望大家每天都用类似的软件自我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最后突破英语。

关于英语真题。英语一和英语二的真题,有效的,也就是说对我们今年的考试有指导意义的也就是近4年的题目,因此请大家不要贸然做真题,应该是在每个阶段,做一套真题来检验自己的水平,以此调整自己的备考方向和重点,并且查漏补缺。下面大家可以看到的是英语备考大纲,这个是每年单词的范围,因此需要我们在备考之前就看清楚。

关于理工科的数学备考。需要大约4个月的时间,来重新梳理所有的知识点和基础。在把基础打好之后,通过练习真题的手段来不断地巩固知识点。这个梳理知识和突破的时间比列大概是3比1.下面图片是备考时候应该列出的知识点,大家在备考的时候也需要把知识点系统化并且串联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记忆体系。

关于政治的复习,大家不要过于提前。每年1月份考试,大约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学习已经是比较高的强度了,如果时间再长可能就吃不消了。考研政治分为五大块,如下图所示,在备考的时候要把每个知识点清楚的分到这几大块里,只有这样才能在看到不会的题的时候能用系统的知识来应对。

关于专业课。请一定要到学校购买历年真题,如果你真的想考上很好的学校的话。因为每个学校的出题点和着重点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能把近五年的题目收集齐的话,是能够看出一个脉络的,这样方便我们抓住出题人的思路。当然如果能找到这个专业的师兄师姐进行咨询,那是更好的选择了。如果你没有认识的师兄师姐,那么你可以去这个学院查看往年的录取人名单,然后找到你专业方向的人去联系,相信我,每个人都会对求知的学弟学妹热心帮助的。

如果确定了要考研,确定了要报考的大致学校和专业范围后,要和学校联系,获得最新的招生信息,及时把握最新的学校里的动态,这样才不会无的放矢。

获得了充分的专业课信息,找到了完备的复习资料后,就该踏实看书复习了。一旦确定了目标,便一定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复习中。复习中,一定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切勿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形。

一般在9月—10月,在校生报名时由学校统一报名。在职人员报名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的高招办或者报考的学校,也可以异地报名,即因为出差等原因在外地报名和参加考试。报名时填报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可以填两个: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题是各个招生单位自己命题,考生要按报第一志愿的试题来考试。

初试一般在12月底。考试要持续2天,进行4门考试,每门考试3个小时。考试地点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高招办设立的考点,或者招生的高校,考生在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种考点。

大约在寒假过后,春季开学后1、2周,专业课成绩差不多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可以打电话向系里和研招办询问。再过1、2周,公共课的成绩也出来了。这以后到发复试通知的一段时间是很关键的,如果名次不是特别理想,录取在模棱两可之间,就要多和报考单位(系里)和导师联系,实在不行就看有无可能读自费和委培,或者调剂到别的学校。

复试一般在五一前后,过去一般是等额面试,现在基本上都已改成差额面试。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在复试中折戟,因此竞争非常残酷。这就要求考生朋友们要精心准备面试,在面试中要有一个自信、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果决、流畅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复试通过后,学校将发函到你的档案所在单位,将你的档案调往学校,审查没有重大问题后(主要是政治性问题),将会发放录取通知书,将你所有的关系,包括组织、户口、工资关系转往学校(委培培养除外)。

}

考研现在越来越难,报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更是竞争激烈。比如20年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系,录取比是49:1,报考人数1615人,最后只录取了33人,可见竞争有多激烈。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天赋没有别人高,为了能顺利上岸,早早地就开始备考。现在很多大一新生,还没开学就在新生群里问,考研应该怎么选学校和专业,考研备考时间要多久,看哪些书比较好。

说实话,真的没有必要。考研备考时间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有的人三个月从二本突击到了985,有的人准备一年却还未上岸。这不仅仅关乎你的努力,更与选择和心理状态有关。

我大一大二玩了两年,大三过半才惊醒,觉得自己得考研,但当时啥也不知道,觉得要玩儿完了。

比如3月到4月,集中精力背单词和看公共课。有了奋斗的目标,每天也不会浑浑噩噩过日子,因为每天都有要做练习题,要听的课,还是挺充实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考研备考时间要多久。就像我在一开始就说的,考研靠的不仅仅是个人努力,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如果像我一样,大三下学期才开始备考,如果不是天赋异禀,我不建议跨考。跨考要比别人付出太多辛苦和汗水,失败概率很大。如果是报考的名校,则是难上加难。计算机、金融、心理学、法律,这些专业都是热门专业。若是将来不打算从事相关工作,最好避开这些专业。

考研备考时间要多久,个人建议一般半年以上比较稳妥,如果是跨考,时间则要拉长到将近一年。前期以背单词和公共课为主,打好基础。中期开始看专业课,这样不容易忘。最后冲刺阶段就是拼命刷题,保持手感。把题型吃透了,考研基本也就没大问题了。

最后,想早点考研上岸的同学,我强烈推荐一个公众号:【阿允上岸笔记】,有很多择校课,各学校排名和真题,可以无偿领取名师0元网课,现在23、24考研生还能免费拿88份考研资料,对时间紧任务重的考研er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反正免费哒,推荐给大家!

}

准备考研一般要几个月。我今年大三下学期,想考研。是不是有点晚了?

作为一个下学期的大三考生,我觉得现在开始准备考研还不晚,因为考研复习时间一般控制在一年以内比较合适。如果战线太长,你也会觉得很痛苦。

对于想继续读硕士的年轻人来说,在大四上学期参加硕士考试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大四毕业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读硕士,不用等近半年。针对你的问题,我建议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大三下学期开始复习。我觉得这个时间比较合适。

对于一个大三下学期的年轻人来说,我觉得现在是你开始复习的好时机,因为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基本上有半年的时间。只要能抓住这半年,最后考研也不会有更差的成绩。

考研是一场非常关键的考试。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想要取得好成绩,真的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努力和汗水。如果你想通过一两个月的复习,你一定能在考研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除非你大学成绩非常好,基础非常扎实,你才能这样。

但是大学里要学的科目很多,很多一个学期下来就会被抛到一边。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是考完试就把课本上的知识忘了,所以考研前真的需要很长时间。只有复习这些知识,最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觉得提前复习太远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大学还有很多课程要学。如果提前复习,可能会影响这些课程的正常上课和考试。很多专业课要到大三大四才上,提前复习对你来说也没有太大作用。

当然,像一些通用科目,比如英语等。,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复习,这对你不考研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节省你很多时间和精力。

第二,对于想考研的同学来说,我觉得选对专业很重要。

对于一个大学毕业想报考硕士的年轻人来说,我觉得他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考研的时候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不一样,考试科目也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慎重考虑。

考研最难的科目之一是高数科目。如果你高数学得好,你最后的考研成绩也不会差太多。但是如果你高数考的很差,最后你的考研总分会很低,这是需要注意的,尤其是工科毕业生。

相对于高考,考研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选择合适的专业。比如你的高数成绩很差,可以选择那些不考高数的专业。如果你任何一科成绩差,可以选择那些成绩比较好的专业。

报名参加硕士考试,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本科专业是什么,相关专业是什么。不一定要报和本科一样的专业,可以报相邻的专业,效果更好。即使跨专业报名读硕士,也可以继续考研。

第三,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学校,不要野心太大。

还有一个考研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因为你在考研报名的时候,不仅要选择相关的专业,还要确定你属于哪个学校的专业,这将会考验一个人的学习水平,因为如果你报名了名牌大学的硕士,录取分数线肯定会很高。

像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如果报名参加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最终录取分数线可能会达到400多分。一个年轻人能拿到这么高的分数还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选择普通学校和那些不那么热门的专业,很有可能过了国家线就能进入面试,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人来说。

都说考研期间可以选择读名牌大学,但毕竟要结合自己的实力。如果你没有那个实力,那就尽量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校。考研不用急着去名牌大学,更重要的是确保自己能成功落地。

4.考研是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考试。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

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我已经经常说,大学毕业,一定要珍惜考研的机会,因为通过考研你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将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享受更高的工资。

对于在名牌大学就读的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读的是大学。如果成绩非常好,毕业后可以直接获得保险研究资格。而在一般学校读书的年轻人,机会就没有那么多了,因为一般学校没有那么多名额。

高考是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但如果你高考没考好,只是去了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也不要气馁。只要你能在大学四年好好学习,朝着考研的目标努力,我相信你有实力也有信心报考985大学的硕士。

总的来说,作为下学期的大三学生,我觉得现在开始准备考研还不算晚。这个时间刚刚好。关键是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定要好好学习备考,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研怎么录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