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起名哪家专业宝宝起名改名大家觉得找谁好?想了解。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有个魏氏庄园,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为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人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今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

在山东省北部,类似魏氏家族这样传说祖先来自枣强县的很多。当地不少居民世代相传:“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近年来,山东到枣强寻根问祖人士络绎不绝,为给后裔寻亲提供服务,增进与山东各地的交流,枣强县于2013年成立了移民文化研究会。目前,研究会接待山东等地寻根问祖人员数千次,成功对接了部分姓氏宗族。

枣强移民山东的主要区域和规模

有人根据民间传说估算,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移民山东多达35万人,涉及全省88个县。分布较密集的是济南市历城区、章丘区、莱芜区、商河县、高青县、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博兴县、沾化县、邹平市、惠民县、寿光市等地,即明朝济南府、青州府的北部地区。

据学者研究统计,现在的滨州市是枣强移民聚居较多的地区。惠民县有1254个自然村落,其中枣强移民村落多达1056个,占比84.21%;滨州市滨城区有672个自然村落,其中枣强移民村落443个,占比65.92%;博兴县有自然村落442个,其中枣强移民村落272个,占比61.54%;阳信县共有879个自然村落,其中武邑、枣强一带移民建置的村落有436个,占比49.6%。当时,官府分给每户移民15亩地种粮食,另外给2亩蔬菜地,免3年租税,如果有能力耕种,并不受亩数限制,官府鼓励多开垦荒地,谁耕种就归谁所有。另外,官府还酌量供给耕牛、农具、种子等生产必备物品。滨州市滨城区单寺乡西石家,是洪武二年,石原明、石奉西从枣强大石家迁此立村;杜店镇张肖堂,《张氏家谱》载“明宣德二年,张肖堂自北直隶枣强县城东辉家庄,迁居凤凰城南安平镇东”,以名立村。

济南市章丘区有自然村落1016个,其中枣强移民村落371个,占比36.52%。章丘《李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李佗、李伦兄弟由枣强师友堂庄迁来”;《董氏祖谱》载:“明朝洪武二年,董姓从直隶枣强王善友村迁来定居”;《刘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刘氏由直隶枣强刘家屯豆腐巷迁此建村”。

商河县沙河镇、龙桑寺镇、贾庄镇、许商街道办事处的多本崔氏家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河北武邑、枣强一带。

《青州市志》载,在青州市境内1164个自然村中,由枣强县迁民立村的有430个,由洪洞县迁民立村的近300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62%。《临淄区志》载,临淄区现有400多个村庄中,明代立村的达290个,占72%。

在齐河县,至少有75个村自称元末明初来自枣强。同一时期,来自山西的建村庄更多达100个。

《平原县志》记载:全县926个村中,631个建于明代。移民来自哪里,县志没有具体交代。

现在的邹平市,管辖着过去邹平县、长山县、齐东县的部分区域,《邹平县志》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一带大量移民迁入。

1991年版《寿光县志》记载,今全县990个自然村,山西洪洞移民立村182个,河北枣强移民立村88个,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等省移民立村97个,移民村占比37.07%。嘉靖《青州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嘉靖三十一年(1551年)的160年时间,寿光县人口增加101727人,达到171645人。这在当时,是相当快的人口增幅,可能真的跟移民有很大关系。

枣强移民是山西移民的再迁徙?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移民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朝代,移民主要包括三大类:洪武、永乐年间官府移民,各地的自由流民,卫所军屯的军事移民。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

据《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记载,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向外移民行动。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永乐三年五月,山西潞州徙民四百户到真定。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迁山西诸户实真定藁城”。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民众上言:“本处地硗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县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这些移民六批明确记载迁入河北冀州、枣强、卢龙、山海关、真定府、晋州、藁城、广平、清河、南宫等地。上述记载,说明真定府及周边地区有很多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外地移民,山西人居多。

明朝,枣强属北直隶(京师)真定府冀州。当时,枣强的人口是什么规模呢?《枣强县志》(1994年版)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本县居民7731人。至建文年间,一说因为兵乱,许多人被害或逃亡他处;一说因为大瘟疫流行,不少人死亡,致使大多村落绝了炊烟。永乐初年,从山西移来大批居民,从山东也移来一些,这方土地才重现生机。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已有5万余人。"这期间220多年里,枣强人口一直稳定增长,没有出现大幅度人口减少,说明当地没有较多的人口输出。假如移民即便是来自周边地区,那周边地区的史志和有关家谱资料也应该有所载记。《冀县志》(1993年版)记载:“及至金元,复迭造兵燹,土旷人稀,剧于他郡。据旧志载,冀境人民迁徙丧亡,二百余年户口无大增。到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当地人口27264人。永乐年间,曾两次大规模由山西等外地移民来冀州。一次是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徙青州诸郡的无产业者八百余户于冀州;另一次是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山西平阳、大同等地,把丁多地少和无地农户迁之冀州。”有趣的是,地方志还记载:北魏拓跋珪曾几次迁徙冀州居民到代州等地,代州就是大同。说不定,北魏迁走的冀州居民到明初又迁回了祖地。

有研究者分析判断,鲁北人所称的“枣强移民”似乎主要来自山西,当初他们走至枣强后在此停留一段时间。移民到达迁徙地后,随着时间变迁,世代更替,后人误以为祖先由枣强迁徙而来。但是,有的家族则明确是洪洞至枣强,如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耿氏,记述其先祖耿事修于洪武二年(1369年)自洪洞迁枣强,同年再迁垦利。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认为,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几乎没有注意到正定府在洪武初年的人口问题。因此,对于真定府有如此众多的人口外徙感到迷惑不解。甚至以为所谓的枣强移民,大多数可能是来自山西的移民的再迁徙。直到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对乾隆正定府志中记载的洪武时期人口数产生怀疑,进而查到嘉靖本《真定府志》,才知乾隆本记载的户口数是错误的。据三位作者考证,洪武初年真定府人口众多,达70万左右。每县平均人口达到2.2万人以上,在河北地区实不多见。在真定府东部的各县中,以枣强的人口最少,不足8000,近邻的南宫、武邑两县人口各达4万。似乎在洪武初年枣强人口已开始外移,这样倒与山东方面的记载相吻合,否则很难理解何以枣强县会成为这一区域中一个人口低谷区。

笔者查阅明嘉靖《南宫县志》,在“甲里”一节中记述:“洪武初所置皆元末土著遗黎,亦有邻邑之人避乱徙居于此者。永乐初,四方之民流寓于此遂家焉。”这说明,洪武和永乐时期,南宫县境况较好,有外地流民迁徙至此。是否,也为往外移民创造了条件?

官方并未组织枣强移民,鲁北枣强移民何来?

枣强移民山东似乎不见于明代官方史籍,嘉靖《真定府志》《青州府志》均无枣强移民山东的记述。关于枣强人明初移民山东的最早记载,见于康熙《阳信县志》卷三:“洪武十三年,红军为祟,十村九墟,迁直隶、东三府民以实阳信。”这一记载后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广舆汇编—职方典》卷207“济南府部”下,原文之“迁直隶、东三府民以实阳信“被改为”迁直隶及青州、登州、莱州三府民以实其邑”,并被曹树基、李靖莉等引用。但康熙《阳信县志》成书时,距明初已经300余年,现存史籍中也没有找到洪武十三年前后阳信或济南地区曾发生白莲教众余部起义的记载,所以它只能作为孤证存疑。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山东方志中,开始大量出现枣强移民的记载,距离洪武初年已经过去600年。时代越久远,真相越难追寻。

家谱的记载可靠吗?有人说:“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则说:“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宋元之后,私家之谱大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踳跤,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远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张基地先生是滨州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曾任职于博兴县政协,从事文史工作,主编《博兴文史资料》第4至8辑,参与编纂《博兴县志(1986—2007)》,任副主编。他认为:从嘉靖以后,由于移民人户的减少,许多州县的移民里甲陆续归并。其中,归并最多的即为北直隶。本来移入人口最多的北直隶为什么后来移民急剧减少,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北直隶人口的骤减与滨州存在着大批枣强移民不无联系。明初的北直隶,由于移民潮的涌入,人口急增。尽管政府规定按“验其丁力,计亩给之”的原则授田,但具体操作起来,各地的情况却参差不齐,北直隶的移民授田明显不足。移民在入迁的初始几年,可不同程度地享受免除赋役的优待。但减免期过后,就要照例负担税粮和徭役。北直隶的税粮较重,税粮的多少因无统一的税则,各地不一样,多的每亩5升,少的只有3升,甚至更少,不仅如此,北直隶移民耕垦的土地还大多是当地居民不屑耕种的贫瘠之地,移民在完纳税粮和额外加交的运费、耗米外,所剩无几。移民境况凄惨,难以糊口。而明朝廷又规定,移民不准逃归故里,凡逃回原籍者,官方要查究搜捕,亲邻里老如知情不报,亦需同样捉拿问罪。因此,不满现状的外来移民只好寻求新的入迁地。迁往枣强的外来移民也选择了滨州作为转迁地。据调查分析,凡今滨州的明中后期由枣强移民建立的村庄,多属自愿转迁而来。因当时汇聚于河北的移民籍属极其复杂,因此,这一部分枣强移民的原籍难以推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金奎经研究后认为:在山东有很多人自称其祖先是来自河北枣强县的移民,且迁徙时间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金、元之际,确有大批河北冀州一带的百姓因为躲避水患和战乱东迁到山东,但明朝初年,冀州一带是移民重点迁入地区,山东人向河北迁徙才是主流。明朝中后期,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冀州一带百姓大量东迁。后来,为稳定国家税赋来源,明朝政府不遗余力地争取流民还乡。如明英宗正统五年,“直隶真定府所属冀州等二十二州县并山西太原府所属代州等九十四州县招抚逃民复业,共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余户”。英宗时规定:“凡逃户离乡年久、产业已成,不愿回还者,许就所在官司报籍,三年一体当差。”(《明英宗实录》卷 89)但并不是所有流民都有意愿还乡,为避免被政府强制遣返,他们不约而同地宣称是明初移民的后裔。这一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冀州一带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通过口耳相传,逐渐固化为他们是明初移民山东的枣强人的说法,并随着清朝中叶出现的编撰谱牒之风,进入家史,凝固为共同的历史记忆。

笔者查阅《真定府志》,从中找到的资料似乎能佐证张金奎先生的观点。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真定府洪灾、旱灾、瘟疫时有发生,可能导致饥民、流民东迁山东北部。成化十八年(1482年)是一个大水灾年,海河、卫河、漳河、滹沱河等河流同时暴涨,海河流域有20余县受灾,衡水、冀州、武强等六七个县被洪水淹没。弘治六年冀州洪水,第二年三月出现大疫,死者无算。弘治八年春,真定府出现严重饥荒,粮价大涨,“斗米百钱”,深州、栾城等地很多人饿死。正德二年正月,冀州大雪冻死人畜。正德三年,武强发生地震。正德五年五月,衡水县地震、大旱,七月发生了水灾。正德六年,武强蝗灾;正德七年六月,冀州、武强蝗灾。正德八年六月,深州、宁晋大旱、蝗灾,“饥民相食”。正德十二年六月,衡水大旱。正德二十四年(1529年)五月,武强、衡水、武邑、高邑等县大旱,饥荒来临以后,“鬻男卖女,父子不顾。十室九空,老幼悲号。”很多人为了活命,迁徙他乡。

移民在路途上的生活,明人李松写的《流民叹》有生动的描述:“侧侧背乡井,迟迟行道侧。”

山东是明初人口第一大省,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

鲁北人说祖先来自枣强,枣强人说他们祖先来自山东。枣强县作家马金江先生调查统计:枣强553个行政村(577个自然村)中,由山西迁来的有288个,约占行政总村数的52%;由山东迁来的有49个,约占行政总村数的8.8%,由河南、陕西、北京、江南、东北等地迁来的有23个,约占行政总村数的4.1%。49个山东移民村迁徙时间大致上:洪武年间3个,建文1个,永乐年间21个,笼统讲明初的11个,成化、正德、万历的各1个,而年代不明确的10个。马金江先生认为,这些记载符合《真定府志》中“自永乐初,徙齐、晋人户实之”的时间节点。

南宫县明代属于真定府冀州管辖,目前为河北省县级市,该市2020年末共有464个行政村(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其中294个村为明代立村。这些移民除了来自山西,再就是山东。南冯家和北冯家村冯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冯志成、冯恩延二人从山东青州府昌乐县白马村牛市大街大椿树胡同迁来,分别在此地南、北两处建村,取名南冯家和北冯家。孔家庄孔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孔老洪由山东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孔家庄。崔家屯现存碑文记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崔文质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核桃园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崔家屯(民国《南宫县志》作崔屯)。

其实,明初山东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比山西人口还多出116万。《明史》中户口统计有6054万人,其中山东人口最多,有5,196,715人,以下依次为山西4,030,454人)、河南1,891,087人、陕西2,155,001人、北平1,893,403人。由于本地人口众多,所以在接收山西移民的同时,山东省不仅出现了本省东部往西部移民的情况,还向外省输出移民,《明史》《明实录》对此均有记载。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徙山东登莱二府贫民五千六百三十五户就耕于东昌。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山东安丘县民邢义等言:本邑人稠地隘,无以自给,愿于冀州枣强占籍为民。从之。乃命户部徙青州诸郡之无业者居冀州。凡徙八百余户”(见于《明太宗实录》卷93,永乐七年六月庚午,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影印本。亦见于江苏国家图书馆的传抄本《明太宗实录》,第64卷,文字略有不同);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只见于民间传说,不见于正史的枣强移民,为史学家留下了谜团。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先生在《中国移民史》中写道:“青州府的移民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青州府人口稠密,除去移民不计,洪武二十六年仍有民籍人口140余万,每县平均人口多达10万余,远远超过河北真定府各县平均人口数,人口竟会由稀疏区向密集区流动,原因何在,尚不清楚。”

无问西东。今天,山东、山西、河北吃着一样的拨烂子(不烂子、馈垒、苦累)、炒饼,在寒食节用面燕纪念介子推,甚至很多地方言也有某些关联。可以说,600年来祖先的血脉和习俗已经在晋冀鲁交汇相融。

其实,不只是中国人喜欢寻根问祖。记得多年以前,西方一家寻根网站上线伊始,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暴增,导致网站瘫痪。或许,绝大多数寻根者感兴趣的,往往不是枯燥的家庭谱系,而是一辈辈先人的曲折经历和非凡事迹。

在前行的道路上,人们需要有所依托,有所归依。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方。寻根,是为漂泊的心灵寻找“家”的方向。

1、《中国移民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2、《山西移民史》,安介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明代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张金奎著,载《古代文明》第5卷第4期,2011年10月。

4、《枣强移民与滨州》,张基地著,2013年9月。

5、《南宫村名探秘》,张范津,《邢台日报》2009年2月24日。

6、《真定府志》,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刻印。

7、《青州府志》,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版。

8、《南宫县志》,明嘉靖二十六年(1647年)版。

9、《枣强县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10、《冀县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1、《临淄区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12、《平原县志》,齐鲁书社,1993年。

13、《邹平县志》,中华书局,1992年。

14、《青州市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1、部分资料引自网络,不再详注。

2、移民史料繁杂,加之作者学识有限,可能出现疏漏,期待方家指正,以备完善。

3、如果转载,请标明此出处。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的开国君王叫“汤”,所以后史中提到商王朝的时候也多称商汤。汤的六代孙开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都曾是商王朝君王的庙号,其中的祖乙,名字叫子滕,是这些商王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他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当时已经衰落下去的商王朝中兴起来。

商王朝的开国君王叫“汤”,所以后史中提到商王朝的时候也多称商汤。汤的六代孙开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都曾是商王朝君王的庙号,其中的祖乙,名字叫子滕,是这些商王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他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当时已经衰落下去的商王朝中兴起来。

2、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各根义召日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姓氏群体,就是世代的“守陵者”。蒙语“各各召”是“祖坟”之意,延伸的“各根义召日”表明为更崇高的“祖陵”,多用于对蒙古民族历史商功勋卓著的先祖、王爷、可汗、大汗等陵寝的尊称,后有专职世袭的守陵人取之为家族姓氏,即称各根义召日氏。在明朝时期,有蒙古族各根义召日氏族人取姓氏的汉义改冠汉姓为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东乡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祖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四十九位。今山东省的寿光县、夏津县,北京市的海淀区,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的乐亭县、福宁县、献县、深县、新乐县、抚宁县、定兴县、衡水市、易县、秦皇岛市、保定市、涿州市、涞水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铜山县、淮安市、宿迁市泗洪县、南通市海门县、昆山市、阜宁县,河南省的南阳市南召县、开封市、商丘市、卫辉县、固始县、新乡市,安徽省的池州市、安庆市、萧县、枞阳县、巢湖市庐江县(不仅仅是庐江县,本人姓祖,是居巢区的)、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四川省的广元县,吉林省的吉林市永吉县、四平市、通化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的长寿县,湖南省的浏阳市,福建省的德化县、浦城县,贵州省的贵阳市、威宁县、毕节市,广东省的东莞市东城区,甘肃省的张掖市,辽宁省的沈阳市、盘锦市兴隆台区、北镇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缅甸、美国、英国等地,均有祖氏族人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初为燕国涿邑,秦朝时期属于上谷郡。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设立涿郡,辖涿(今河北涿州),领二十九县,其中良乡县、西乡县和阳乡县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博野县、涿州市一带地区。王莽时期改名为垣翰郡。东汉复名涿郡,省西乡县,仅良乡县在今北京市境。三国时期曹魏改为范阳郡。西晋时期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期为阳范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废幽州改置涿郡,辖蓟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领九县,其中蓟、昌平、潞、良乡四县及怀戎县的东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时期改涿县为范阳县,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改范阳县为幽州。明朝时期省县入州。民国政府成立时改为涿县。

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

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

任姓男宝宝取名大全,任姓女宝宝取名大全

任姓男女小孩如何取名改名字,任姓男宝宝取名大全,中国著名起名大师,谢咏老师姓名学谈,任姓女宝宝取名大全,任姓氏取名大全男孩女孩,薛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薛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九千余,古老广居的任姓之间不结婚、不联姻;先秦时期,任姓主要活动于重庆、山东、河南、湖北地区,秦汉时,任姓已扩散到陕西、四川、甘肃、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时,任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但其主体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宋朝时任姓已移民福建,清初任姓进入了台湾。

下面是由中国著名姓名学大师,谢咏老师收集整理的关于(任姓氏如何如何取名改名字)方面的简介,如果对此姓氏取名改名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多多了解一下;谢咏老师,出生于周易文化之家,一直致力于《易经+姓名》的研究运用,是国内实力派的易学取名改名老师,采取正统命理之核心五行《喜用神+姓名学》,更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给姓名增添了不少的能量和色彩,欢迎联系谢老师;

(1)谢咏老师:任姓氏的来源和历史,任姓起源有六: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腥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先秦时期,任氏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如春秋时期孔子学生任不齐为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人;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西北)有任章;秦国(都今陕西咸阳)有力士任鄙。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已有任姓居民。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2)谢咏老师:【任】姓氏的宝宝如何起名

关于这个宝宝如何起名字这个问题,相信天下所有的【任】姓氏的朋友们也都是比较关注这个问题的,这里谢咏老师来谈一谈这个问题,姓名和我们终身相伴,对我们人生运势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取名字也有很多讲究,谢咏老师从小学习易经姓名文化,在以命理为中心取名字改名字领域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所以给孩子取名改名,不管是哪个姓氏,众所周知都应该建立在“以命为主,以姓为辅”的基础上,再辅佐以《易经》原理方法加以提升和补充完善,这也是谢老师取名改名的理念所在,下面谢咏老师详细介绍一下;

1,谢咏老师:首先要符合“天道命理”;天道实际上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和要求,所谓“天人合一”也是同一个意思,要顺势而为,符合命理;

其命理达到阴阳平衡,也就是说通过命理选出您的喜用神,然后根据您喜欢的字进行组合,这个“用神”组合和很多民间爱好者所谓的“五行缺什么补什么”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2,谢咏老师:符合“姓氏数理”:体的说就是做到五格在数理上要大吉,不能在名字中出现凶格,这也算是姓名学之中的一个次要环节!

我们取名字的时候,把这姓氏数理结合起来,也是希望尽量弥补五行配置中的劣势,突显姓名本身的优势,五格虽然不能作为主打因素,但是作为姓名学的辅佐参考因素,还是有必要结合一起的!

3,谢咏老师:符和“易经卦理”:这里所说的“易经卦理”,实际上也就是以《易经》的五行八卦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姓名能量的一个方法!

把《易经》八结原理再结合姓名进行方面,因为这个方面的推算比较复杂和麻烦,所以基本上没有精通这个方面因素,而“易经卦理”作为姓名学的重中之重,是必不可少的!

(3)谢咏老师:【任】姓氏的宝宝选择小名

谢咏老师温馨提示一下,如下姓名只能用作小名或者乳名之类的哦,如果是笔名书名或者艺名这些,谢咏老师还是建议结合个人命理五行旺衰平衡为主,结合命理组合格局和喜忌需要为主,再辅佐以姓名之数理配置为辅,互相辅助相互相成,这才是最有利的起名方式,既有《姓名学》为主体骨架,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名来提升韵味,二全齐美,下面谢咏老师就给朋友们整理一些名字,以供参考!

任奕璇:(希望宝宝知道一切的不容易。)

任伊杉:(形容非常不错美丽而文雅的女宝宝名字。)

任美静:(拥有很不错智慧的女孩名字)

任书萱:(希望孩子美好,有涵养寓意。)

任丹溪:(寓意很乖巧的女宝宝,比较温柔文雅的女宝宝名字。)

任奕洁:(希望宝宝顺利吉祥,一切安好有能力。)

任芷静:(很淘气的女宝宝名字。)

任妤欣:(懂得努力奋斗的女孩子,她有一点点调皮哦)

任婉佳:(一位非常漂亮与可爱的,而且很乖巧的小女孩名字。)

任昕瑶:(纯洁的诗意女孩名字)

任语昕、任若雪、任寒冰、任逸安、任曼柔、任梓乐、任思晓、任青瑜、

任思辰、任雪瑶、任语兰、任婷立、任寄云、任晴蓝、任映寒、任倩茹、

任梦竹、任如翊、任依玉、任凝菡、任莺尔、任嘉怡、任佳蕊、任芷静、

任静雯、任艾萌、任欣桐、任语欣、任夜萱、任思凌、任依淼、任元夏、

任迎荷、任冰奕、任梓洁、任悦颖、任姿倩、任梦竹、任韵慧、任怡倩、

任梓慧、任夏波、任笑晗、任寄柔、任水月、任琳汐、任雨旋、任祺玥、

任思盈、任璐漪、任慧琳、任夏嫒、任雨萱、任安蓉、任绮波、任越彤、

任语琦、任露琪、任诗蕾、任青亦、任书匀、任漪琴、任曼秋、任冰珊、

(4)谢咏老师:任姓氏的名人有哪些

1、任嚣:任不齐七世孙,秦朝将领。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首次领兵攻打岭南,但失利。后与赵佗再率军入岭南,于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岭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以番禺(今广州)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广州之始)。前208年,正值中原战乱之时,任嚣突然病重,与赵佗共商割据岭南以避战乱,并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前206年,任嚣听说秦朝灭亡,病情加重,于同年病逝,葬于番禺。

2、任敖:西汉御史大夫。当时,刘邦任沛县泗上亭长,任敖和刘邦感情很好。公元前209年,胡亥即位,天下大乱,刘邦起义攻占了沛县,人称沛公。任敖为刘邦御史镇守丰色。公元前206年刘邦自立为王攻打项羽,升任敖为上党守备,因守城有功,后被封为广阿侯。

3、任延: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长孙。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更始元年(23),任会稽都尉。刘秀即位,他被征为九真太守。当地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他教民铸作田器、垦辟农田,百姓充裕。又教骆越嫁娶礼法以年龄相配,越人生子者多以“任”为名。后为武威太守,时将兵长史田绀为郡大姓,子弟宾客横暴,他加以收捕,诛杀五、六人,威行郡内。明帝立,任为颍川太守。旋任河内太守,在职九年病卒。

4、任尚:东汉将领。章和末,为邓训护羌府长史。永元中,大将军窦宪出屯凉州,请为司马,迁戊己校尉,代班超为西域都护,坐罪免。起为乌桓校尉。永初初,为征西校尉,封乐亭侯。元初初,为中郎将,坐断盗军粮征诣廷尉,弃市。

5、任峻:据《三国志》记载,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在东汉末年,军阀纷争局面中,说服中牟县令杨原首先发难讨伐董卓,后来曹操从函谷关以东起兵,进入中牟地界,任峻立即号召全郡跟随曹操,所以曹操任命任峻为骑都尉(统帅羽林骑兵的武官),并把自己的堂妹嫁之,曹操对任峻十分信任,后曹操又派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屯田官名),任峻把屯田推广到各州郡,使粮食连年丰收,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使曹操顺利平定了军阀混战局面,统一了北方。

6、任昉: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一说山东广饶)人。南朝梁文学家。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于梁武帝天监七年,年四十九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改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