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哪些建筑能成为李大利诗中的神州风雨桥的建筑特点和作用楼


推荐于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西方列强对中共领导人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

1927年4月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仍坚不吐实。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时年李大钊38岁。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发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中国的新思想先驱最先看到的马列主义著作,也是日文的译本,李大钊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李大钊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度的所见,与神州故园的悲惨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从时间表看,李大钊要早于陈独秀,堪称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疾呼科学、民主,向陈腐的旧制度冲击。“南陈北李”发起创建的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并向后人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 陈独秀来信问党名,李大钊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西方列强对中共领导人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

1927年4月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仍坚不吐实。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时年李大钊38岁。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发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中国的新思想先驱最先看到的马列主义著作,也是日文的译本,李大钊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李大钊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度的所见,与神州故园的悲惨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从时间表看,李大钊要早于陈独秀,堪称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疾呼科学、民主,向陈腐的旧制度冲击。“南陈北李”发起创建的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并向后人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领着一位高个儿青年来到位于红楼(位于东城区沙滩)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首次交谈,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可是据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愿意提携有志青年,他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经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并介绍了胡适等名师。经过接触和深谈,不少学者也感到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志向见解非同常人,此后便乐于倾心与之交流。

李大钊长毛泽东四岁。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学习条件,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后来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边汇聚着党的建党之初的第一代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尽管年龄相差并不很大,大家都将李大钊视为忠厚长者,平时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有了内部争论和矛盾也请他排解。将李大钊称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应是当之无愧。

■ 李大钊化装成车夫,护送陈独秀出城,两人在京津路上商议建党

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李大钊也受此风熏陶。对亲友、同志乃至身边工友重信诺,遇困相助不惜解衣推食。妻子是年长他几岁的家乡妇女,没有文化,留学归来后李大钊身为文坛名流,有人劝将此糟糠之妇下堂,他断然不肯,始终相敬相爱。社会上有不少仇视李大钊的军阀政客和反动文人,却无人攻击他的私德。

1919年6月,被公认为五四运动领袖的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同年秋,陈独秀表面上获释,却被软禁在家。李大钊与志同者研究,决定送他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翌年1月,他化装成赶车夫,拿出少年时在乡下学来的本领,到陈独秀寓所接其上了带篷马车。遇城门盘查,从容应对,随后沿小路直奔天津码头。李大钊在路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议,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马车中写成。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来华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他们经交谈,就建立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与陈独秀相见,为正在筹划中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同年5月1日,李大钊率北大师生、工友五百人举行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并在会上慷慨讲演。会后又用两辆汽车插上红旗,到市内散发传单,党的革命旗帜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飘扬。李大钊奔走活动,常被暗探跟踪,却总是轻蔑地斥之为“狗”,毫无畏惧。他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除维持简单家用外,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余财,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济。1933年清明节后,李大钊灵柩由北大师生送往西郊万安公墓下葬,虽有如虎似狼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镇压,甚至向送殡队伍开枪,市内各界自发参祭者却越聚越多,所举花圈挽联在西长安街连绵达一公里。可见李大钊品格风范长留人心!

职业: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北京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钊”字打错了。这个字读“zhao”,第一声。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根据游记的顺序描写,尽量优美... 根据游记的顺序描写,尽量优美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2154个赞

  北大、清华被人们谈论得很多,但很少有人把这两座校园当作“值得一游”的景观去观
  赏。作者不仅这样做了,而且为读音设置了游览的路线,绘制了游览图。更有意义的是,作
  者对两座校园的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一个西洋味十足,一个是中国古典园林,但这一中一洋的设计竞都出自一位美国建筑师
  墨菲之手。为清华园、燕园定下首期校园风格的,是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Murphy)。
  清华园因为他而西洋味十足,燕园则因他而透着中国古典文人园的诗情与画意。

  1914年,大概是初到中国罢,墨菲在规划清华校园时,将保存完好的中式园林“清华园
  ”(工字厅)轻轻地避开了,作现状保存。而在它的东边和北边,操起了他所熟悉的西方园
  林的手法:大大的草坪、长长的轴线、西式的建筑。于是,年间,由大礼堂、科
  学馆、同方部、清华学堂、体育馆及图书馆等西式院落组成的早期建筑先后落成。这批建筑
  大都采用红砖砌筑,为校园中心区定下了一个明显的基调,清华师生喜欢形象地称之为“红

  到 1920年,已在中国“摸爬滚打”数载的墨菲大概已经对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所了
  解,且为其所吸引。在为燕京大学校园作规划时,他熟练地运用起了中国的古典造园手法:
  因地制宜、多轴线穿插、散点地布置建筑院落。他将校园主入口(西门)及主教学楼群(贝
  公楼一带)朝西布置,借景西山围绕着未名湖,北部安排男生宿舍(现德、才、均、备等斋
  ),东部安排体育活动场地与公共设备用房,南部广阔地带布置公共活动房(现南、北阁)
  、教学用房(现俄文楼)、女生宿舍(现一至六院)及教工宿舍(燕南园);建筑采用中国
  传统风格,亭、台、楼、阁兼有,甚至将校园的制高点水塔也设计成通州一座密檐砖塔的样
  式,放在未名湖东南角。这样,到1929年,一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墙红柱、古色古香
  的中国园林式校园便基本落成。

  墨菲最初规划的部分,可谓一锤定有,如今已分别成为两校最具特色的环境景观。这种
  特色也分别得到两校新规划者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校园环境。

  清华的科学馆和北大的红楼是最值得瞻仰和留恋的所在,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的重镇清
  华园内,横贯东西的主校道旁,有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两侧各嵌两根陶立克西式
  立柱,上有清末要臣那桐书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它便是清华建校之初的主校门——二
  校门。这座建筑造型奇特,线条流畅精细,外形挺拔清丽,在背后两棵古柏的呵护下显得美
  丽而有内涵。钱钟书被破格录取从这里走过;受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特许,由杂货店小伙
  计身份直接进入数学系当文书的华罗庚也曾从这里走过……。文革期间,这座具有象征意义
  的建筑物曾经被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所取代;改革开放后,毛泽东走下神坛,二校门得以重立。

  二校门往里,穿过林阴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绿色的大草坪。草坪那端,稳稳当当端端
  正正坐落着的是巍峨的大礼堂泛着铜绿的圆顶、红色敦实的墙身,四根汉白玉大石柱撑起的
  白色门廊以及泛着金光的大铜门。在蓝天绿草之间,大礼堂给人一种不屈不挠、雄浑踏实的
  感觉。它是清华园的标志,也是长期以来清华师生认为是清华人性格的象征。而位于大草坪
  正南端, 1920级校友赠送的日咎上刻着的“行胜于言”,也将清华师生这种朴实进取的性

  大草坪东侧,有“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部,及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是二层
  的德国古典风格式建筑,青砖红瓦,坡顶陡起,细部精美。入口设在转角处,上有那桐书写
  的“清华学堂”四字,春天有校花——紫荆花迎风摇曳。1925年起,学校在这里增设“国学
  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
  李济、文学家吴宓等人在这里举聚,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建国初期,梁思成为
  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曾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那时,一走进大楼的门厅及长廊,一
  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便随着满目的名画奇雕扑面而来,令人心怡。

  大草坪西侧,大礼堂的西南,有一座外观普通的三层建筑暗红的砖墙,灰色的坡顶,除
  大门上方刻有金字:“SCIENCEBUILDING”及“科学”以外,装饰极少。它却是20世纪中国
  科学史上不能忽略的建筑物——清华科学馆。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赵忠尧、周培源、
  钱三强、王涂昌、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赵九章、
  陈省身、华罗庚……单从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灿若群星的科学家名单上,我们也会不由自主
  地对这栋建筑产生敬意。站在这座建筑前,很容易使人想到著名的北大红楼,北京沙滩那边
  连系着蔡元培、胡适、李大利、鲁迅、陈独秀、毛泽东、钱玄同、辜鸿铭等名家的红楼。确
  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华科学馆与北大红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是一样的。

  杨廷宝和关肇邺主持的清华图书馆扩建,是新建筑与老建筑对话的典范。

  大礼堂后面的图书馆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师生们匆匆走过的背影,闪烁着学术的薪火传
  递。清华图书馆的首期工程始建于1916年,后经1930年及1989年两次扩建。两次扩建都表现
  出了设计者对老建筑的高度尊重,同时又不无创新,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享有盛誉。第一次
  扩建的设计师是清华校友杨延宝,他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
  第二次扩建则由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院士主笔设计。虽然经过了两次扩建,但设计者在
  体量及材料细部上充分注意了与老建筑的协调,如采用温暖的红砖墙,砖迭的拱形门窗符号
  等,整座建筑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杨延宝通过高起的入口门厅实体与旧建筑连接,而关肇
  邺则通过新老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即虚体避让的入口空间与老建筑形成对话,两者都非常
  巧妙,令人叹绝。杨廷宝设计的入口空间(门厅)通过门前台阶拾级而上直到二层,门厅不
  大,却有古色古香的拱券及地板细部及优美的弧形楼梯,让人感觉一种温馨的文化氛围。而
  关肇邺设计的入口院落风格突出的是宁静,特别是早晨,排队入馆的学生以及清澈见底的大
  喷水池更显得这院落有股醇香的人文气息,令人陶醉。

  7O年前,朱自清在清华近春园遗址,面对月色下的满塘荷花,写下了文学史中的散文名

  大礼堂往西,有一处幽静的池塘,人称“水木清华”。晋人谢琨诗云“惠风荡繁囿,白
  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清华”一词即来源于此。工字厅的后厦至此一变
  为“水木清华”一区的正廊,上悬一联日:“滥外风光历着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
  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瞻荡洵是仙居。”不大的池塘因此而让人感到空间开阔不小。洁白的朱
  自清坐像端坐池塘北边,静观一池静水里春夏秋冬的万千变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提起朱自清,不禁让人想起《荷塘月色
  》里写的情景。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站在清华园的近春园遗址(荒岛)旁边,面
  对月色下的满塘荷花,心有所触,回去写就了《荷塘月色》这篇清丽脱俗的美文。如今的荒
  岛,四面环水部分依然满种莲藕,夏天六月荷花开时,全岛飘香。岛上有高大的柏、杨,掩
  映着“荷塘月色亭”、“晗亭”等建筑物,树丛竹影下,还有孔子、吴晗等雕像以及埋头看
  书的老师学生。在月朗星稀的夏夜,晗亭旁临塘的露天舞场荷香袅袅,舞曲悠悠,是清华人
  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当下北大清华的学生出国留学几乎成了风尚。我曾经戏言这跟美国人MurPhy当年设计的
  两校“风水”有关。你看:清华园的建筑几乎都是西方的式样,在如此环境下成长,心能不
  “洋”么?而北大的燕园,虽然建筑全是中国传统式样的,而主校门偏偏朝向西边,朝西者,

  不过,由西校门等组成的燕园东西主轴线,可以说是墨菲的神来之笔。这条主轴线由当
  时的主楼贝公楼定位,跨石桥,穿西门,直指京西玉泉山顶,从而使未名湖畔的博雅水塔与
  玉泉山上的玉泉塔遥遥相望,形成巧妙的借景关系。看来,墨菲当初不仅因地制宜地解决了
  校园的功能关系,而且,他竟深谙了明朝米万钟在经营勺园“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
  西山”的浪漫,从而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定向西边。顶好!

  贝公楼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齐的松柏围出绿绿的草地,石雕的华表麒麟在阳光下透出
  些许威严与古朴。贝公楼前两侧的二层教学楼均为庑殿顶建筑,往北是同样屋顶的考古博物
  馆,贝公楼是歇山加庑殿顶式样,显得与众不同,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就在这
  里办公,至今这里仍然是北京大学领导的办公楼。

  贝公楼东北角,是两组“品”字形的原燕大男生宿舍楼(现为德、才、均、备等斋),
  与南边湖山背后原燕大女生宿舍楼群(现一至六院)遥相呼应。男生宿舍品字形院落中间部
  分是食堂与公共用房,其庭院与建筑有女生宿舍小院的两倍大,气势开敞、豪放,建筑体型
  雄浑有力,这很像男生的性格特点。而面向未名湖园林空间的南山墙则设计成透空的柱廓形
  式,为课余休息的男生们提供了一个敞胸舒怀的观景交往空间,湖面也因这些透空的柱廓,
  飞出的翼角增添了美丽。

  女生宿舍则不同,6个小院落对称朝内地布置在第二体育馆为主轴的长方形草地两侧,
  小巧而宁静。每一小院都是由二层小楼围成的三合院,向草地一边由小巧的门楼及短墙相隔,
  建筑精致亲切,院落安全而温馨,这又很适合女生的喜好。朝向草地的硬山墙上开两扇六方
  形的窗,仿若女生明亮淘气的大眼睛;而屋下轻轻开了扇圆形的小窗,则像是为女生的眉宇
  间点了一粒美丽的朱砂,妩媚之极。好的建筑跟人一样,是有性格的。能让人看起来兴致勃
  勃,甚至浮想联翩。

  走过开敞豪放的男生宿舍,仿佛能听见费孝通先生从这里开始走向中国乡土的重重足音
  ;站在精巧温馨的女生宿舍前,恍若可见冰心女士曾在这里留下的清丽梦影,不禁想自己也

  未名湖是燕园风景最美的地方。这里湖光潋滟,塔影婆娑;亭立湖心,石船横卧;石鱼
  翻尾,欲含塔影;垂柳环湖,岗峦起伏;小桥流水,松柏叠翠。未名湖周围路面高低不平,
  曲折回环,很符合崇尚自然的中国古典造园精神。这曲折幽深的线条吸引了北大学子对新思
  想新知识的探求;路面的高低左右则振荡出他们活跃的思想火花及对自由的深刻理解那湖光
  塔影、钟亭落霞,则让他们生出诗情与画意……

  古板”的清华人生活在中式、美式、德式、希腊、罗马式、苏联式的“多元自由”的建
  筑环境里,而“自由”的北大人却生活在‘千篇一律”的中国式大屋顶之下。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从此以理工科专业为主,而北京大学则偏重文理科。
  因为专业的差别,清华师生给人的感觉是“工程师”、“科学家”型的,踏踏实实,行胜于
  言;而北大人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文人骚客”,崇尚思想自由,富有反叛精神。虽然这几年
  两校已经大力营造多种学科,往综合性大学发展,但传统形成的这些“性格特点”依然存在。
  这些“性格特点”与他们各自所生活的环境有如下有趣的对比:“古板”的清华人生活在由
  中式、美式、德式、希腊罗马式、苏联式等各类建筑构成的“生动”的建筑环境中;而“活
  跃自由”的北大人却活动在“千篇一律”的中国式大屋顶之下。

  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国家,而“科学家”清华人就在西式的清华园里工作学习;中国古
  典园林从某种意义讲就是“文人园”,而作为“文人”的北大人恰好就生活在按中国古典园
  林手法规范的燕园里。

  有建筑系的清华园建国后发展脉络清楚,有条不紊,由西往东可明显地分为:“灰区”
  (中国古典园林区)、“红区”(西方古典建筑区)、“黄区”(仿苏建筑区)、“白区”
  (新科技教学区)。基于西方古典式的建筑环境,有西式建筑作参考,清华园内建筑的发展
  可以说相对容易协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名楼的有关古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