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彩陶文化著名的彩陶器分类依陶器的用途可分为型 A人面鱼纹盆 B舞蹈的彩陶纹盆 C鹳鱼石斧彩陶缸 D黑陶蛋壳高柄杯?

史前先秦部分考查的重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史前的彩陶艺术、先秦的青铜艺术、帛画和书法艺术四个部分。考查形式以名词解释和简答为主。

在复习的过程中尤其注意用发展的逻辑去把握各类艺术形式在历史中的变化,例如在复习青铜器艺术这一模块时,在掌握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如青铜器起源、铸造方法、品种用途等之外,最重点的则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器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形态以及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夏到商到周再到春秋战国,用这样的历史逻辑去厘清,同时也要注重对比。

本篇文章带来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简答题、论述题)重点知识整理

原始陶器指用瓷土做胎,经1200°C左右高温烧成,无吸水性或吸水性较弱,胎釉烧结,胎呈灰色,薄层不透光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陶釉器等。主要有素陶、彩陶和彩绘陶三种类型。主要陶器遗址有: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为世界艺术宝库作出的卓越贡献。

(2)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昙石山文化及凤鼻山文化,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3)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和台湾高雄凤鼻头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均极相似,共同流行直线纹、人字纹及网格纹,这是史前时期中国台湾海峡两岸有着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例证。

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此题须解答四种类型的器型及纹饰特征。

①石岭下类型∶彩陶多壶、罐、瓶等器形,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

②马家窑类型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特色。

③半山类型∶彩陶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及旋涡纹,色调和谐热烈。

④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惟壶、瓶、罐的口沿外侈,双耳增大彩绘流行四大圆圈的布局,盛行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纹样,格调庄重刚健。

原始彩陶装饰特色最显著的是装饰纹样,其中最多的是动物纹、植物纹、人面纹、舞蹈纹,此题不仅要解答纹样特点,还要对以上四种纹样进行简述并举例。

彩陶纹样,特别是接近写实风格的纹样,除少量的描绘人物形象外,其余的大都表现的是与当时原始先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界形象。有动物纹,如鱼、鹿、鸟、虫、蛙、犬等;也有植物纹,如枝叶、花朵等;还有可能是从劳动工具变化而来的网纹等。

(1)动物纹∶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中的水族动物形象已具有一定写实水平。其中有侧面游动的鱼,将鳞鳍各部均如实画出;有的鱼张口露齿,环绕陶盆外壁,呈现出首尾衔接的游动状态;还有的以剪影般的手法表现小鱼相互结伴嬉游,活泼优美而富有意趣;有的鱼纹经过概括、变形和图案化,形象简洁明快。三鱼纹彩陶盆,器腹外绘三尾张嘴露齿的大鱼,鼻部翘起,呈现出吸水吐气、向前游动的状态。鹿的形象也多次出现于半坡彩陶中。庙底沟类型中的鸟纹也极具艺术表现力。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一件彩陶盆的腹部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鸟,虽仅是简单的侧影,但由于抓住鸟将要起飞前的刹那动态,因而具有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2)植物纹庙底沟类型彩陶中的植物纹也具有一定写实技巧。花朵盛开怒放,枝叶似迎风飘摆,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3)人面纹∶半坡彩陶上常有人面纹,五官具备。半坡彩陶上常有人面纹,人面多为圆形,五官具备,鼻为三角形,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耳部或作向上的钩纹,或饰以鱼纹,具有特色。

(4)舞蹈纹舞蹈纹彩陶盆。

《书经·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崩、戳,镉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就是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它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采用。直到民国初年,也以十二章装饰服饰。

对十二种纹样的含义,有如下解释。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日月的形象,在汉代以前,日为圆形,月为弦月∶汉代以后,日月均为圆形,而在圆中饰以乌代表日,饰以蟾蜍或玉兔代表月。星辰则多以北斗七星表示。山,作山形,取其镇,取其人所仰,也具有能兴雷雨的意义。龙,取其变。华虫,作雉形,亦即华丽的鸟,取其文。宗彝,即虎蛾,昂鼻岐尾,是一种智兽。藻,即水草,取其洁。火,作火字形,取其明。粉米,作谷粒形,取其养。铺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颛为两己相背,黑青相次,有背恶向善之意,也有君臣离合之义。总之,十二种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含义,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商周青铜器纹样代表有夔纹、饕餮纹、龙纹、凤纹、回纹等。此题须分别简述五种装饰纹样的艺术特点。

商周青铜器纹样代表有夔纹、饕餮纹、龙纹、凤纹、回纹等。

(1)夔纹夔是传说中一种独角小龙。夔纹近似龙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或以两夔相对形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饕餮纹的附饰。通常以侧面形式表现。

(2)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纹饰。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形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饕餮纹都是以正面形式表现的,眼眶用凸线塑出,上面刻画凹线纹饰。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譬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饕餮纹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3)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最早见于青铜器。它作巨首而有两角、身有鳞,呈盘曲状,是一种综合创造的装饰纹样。

(4)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它是一种吸取各种鸟禽特点组成的图案,应用很广。

(5)回纹∶被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纹样。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所以称作回纹。它的装饰线条多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也是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间断排列的,有作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俗称“对对回纹”,也有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古学者称圆形的回纹为云纹,方形的回纹为雷纹,合称云雷纹。

此题解答两周金文的发展阶段及艺术特点。

早期铭文仍多为族徽文字或器主姓名,字数很少,笔画有明显的波碟,犹存殷商遗风;但线条已有了明显的粗细变化,布局渐趋齐整,开始注重行气与章法,代表作品是“大孟鼎”铭文,字体庄严凝练,用笔方整,行款也趋向整齐划一,气度恢宏。

中期大体相当于穆、共、懿、孝四世,大力提倡礼制以振兴王室权威,长篇铭文增多,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字形结构较为简化,从早期凝重、雄浑的风格转向了端庄和质朴。代表作品为"史墙盘”“大克鼎”。

晚期延续了中期的书风并发展成熟,体现出多样的风格倾向。如“散氏盘”字形扁平,笔法草率,体势软侧,奇古恣放,已开后世"草篆"之端倪∶"毛公鼎"用笔纯熟,圆劲雄健;"虢季子白盘"则字体狭长,典雅灵秀,笔画圆转道劲,线条粗细划一,不露锋芒,很像后世的"玉箸篆(小篆)"的风格,行款布局也疏朗整洁,纵横有致,是刻意求工的典型。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此题须解答青铜礼器的类型及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完备,最重要的是礼器。礼器的种类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和水器。青铜礼器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青铜礼器可分为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

(2)炊器有鼎、鬲、蔚等品种;食器有篦、豆、盂、箧等品种;酒器有瓠、爵、肄、盔、解、角、蠱、尊、壶、囱、觥、甑、方彝等品种;水器有盘、匯、鉴等品种。乐器有锐、铃、钟、鼓等品种;杂器有罐、箕形器、方形器等品种。

此题须对战国帛画的特点、代表作品进行举例简述。

① 画面背景空白,构图突出龙凤飞升的形象。

② 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

③ 比例匀称,仪态肃穆。

④ 以线造型,勾线流利挺拔,笔致婉转流畅,设色釆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⑤ 龙凤造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装饰趣味。

(1)《人物龙凤帛画》亦称为“《人物龙凤图》”。画中人物为一宽袖长裙、合掌侧立的上流社会的女性形象。其上方画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只张举双足、身姿劲健、尾部卷曲的龙。所表现的是此女子的“灵魂”在被想象为具有神异力量的龙、凤引导下,升往仙境的情景。画面上墨笔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结合,使形象既有一定的重量感而又生意盎然。理想化的凤鸟形象,是综合了自然界的雉、孔雀等羽毛华丽的鸟类特点创造而成,并赋予作为神灵的凤鸟形象以雄健奔放、轩昂非凡的气势。

(2)《人物御龙帛画》∶亦称为“《人物御龙图》”。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尾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帛画上端缝裹细竹篾,并系丝绳,其用途无疑是葬仪中的旌幡(或称铭旌);画里的男子像,应是墓主人的肖像,从中可见战国肖像画的人物风格特点。

青铜器主要加工工艺、装饰手法主要有印纹、焊接、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失蜡法等,此题须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简述。

(1)印纹∶印纹就是用一块印花模子,刻出基本花纹,然后趁模胎尚未全干时,用印模在上面盖出花纹。

(2)焊接早期为浑铸法,后出现分铸法。浑铸法整体一次性浇铸而成的工艺方法。分铸法∶将一个器物分成几个部分铸就,然后焊接成整体的工艺方法。

(3)刻划∶用尖锐的工具在器物表面刻划装饰花纹。刻纹细如毫发,线条流畅。

(4)镶嵌∶将金、银、宝石等物镶嵌在器物上以增加其装饰效果。春秋多为红铜镶嵌,战国时期盛行金银错。

(5)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装饰的一种新创造。

(6)銮金∶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用涂抹金汞剂的方法镀金,近代称“火镀金”。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銮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7)镂空穿透器壁,形成虚实相间的纹饰方法。

(8)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失蜡法也称“熔模法”。

此题须解答岩画的概念、代表地区及岩画的艺术特点。

概念: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地域、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南北方岩画的艺术特点各异。

①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它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的作品。以内蒙古阴山岩刻为代表。

② 内容以动物为主,风格较写实,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

① 主要有广西左江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色彩稳定,经久不变。

② 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要特征,人物形象程式化。其中上举双臂、屈蹲双腿、犹如蛙式的“蹲形”人物最为突岀。

③ 大部分釆用动植物颜料涂绘的制作方法,这样为用碳14测定年代的方法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3)岩画的艺术特点:北方草原原始部族岩画的作者兼猎人,对动物有敏锐的观察力,风格比较写实,追求逼真,动物多处于急剧的动态之中,奔跑跳跃,具有野生动物的鲜明特点;还有表现部落战争的内容,画风粗犷、质朴而生动,生活气息较浓厚。南方各族岩画作者都属于百越系统,由于时间较晚,作者可能已是专职巫师。画面密切围绕宗教祭祀,大量表现人自身的形象,突出的是宗教的神秘感,作者能很好地抓住人在瞬间的动态特征,但人物形象都具有符号化、装饰化和半抽象的特点,比北方更为简约,具有浪漫的精神倾向。不论是写实风格还是抽象风格的岩画,画面形象都是经过高度提炼的、极其单纯的,也是平面性的。

此题须对半坡类型彩陶的器型、装饰纹样及代表作品进行简述。

(1)器型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

(2)装饰纹样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或敞口盆的内壁,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

1.内彩四鹿纹:盆鹿均作侧视形象,在变化不大的躯体下,通过四条腿或前伸、或下垂、或前后伸展等不同画法,使它们各具不同的活泼姿态。

2.三鱼纹彩陶盆∶盆沿饰一周宽带纹,器腹外壁绘三条张嘴露齿的鱼,唇部翘起,虽未画水,却给人以鱼在水中吸水吐气、向前游动的印象,鱼纹异常简洁生动。

3.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图案或与大鱼并列,或与网纹相伴。在滚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弯眉,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尖顶饰物,或在耳旁画出双鱼,或在嘴边衔着两鱼。这种耐人寻味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堪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

此题须对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器型、装饰纹样及代表作品进行简述。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以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最为典型。

(1)器型 造型多为大口、小底、曲腹的盆、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挺秀饱满,轻盈稳重。碗较小,直口。

(2)装饰纹样∶纹饰多绘于陶器的上腹部,这是最显著的部位,同时也加强了造型的丰满感。多为红地黑花及少量白衣彩陶。主要为以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还有玆嶂、豆荚、花瓣、网格等图形。出现了鸟纹和蛙纹,鱼纹多已半图案化,头体分开。因其图案以圆曲线为主,曲弧度大,具有贲张之势,流动感强。

(3)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反映了原始的恬淡、娴静的心态。

(4)代表作品:鹳鱼石斧陶缸图像简洁醒目,画面右侧那柄装饰考究而带徽记的石斧,无疑是古代的权力棒,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须简述甲骨文的内容及特点。

是商王室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时刻写的“卜辞”,大部分是用尖利的工具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出来的,笔画以直线形居多,往往十分纤细,但殷商后期的笔画渐显丰腴,还出现弧形线条,可能是为了忠实地表现毛笔的笔意,也可能是受金文的影响。

无论笔画粗细,都显得道劲而富有立体感,轻重疾徐变化细腻,有运刀如笔之感。因此甲骨文不但有较高的书写技艺,而且能体现出雄伟俊迈、纤细谨密、草率奇恣等不同的风格倾向,并随着商代国运的兴衰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已经具备了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这倒使商代得甲骨文结体自由活泼、布局参差错落,显得天真烂漫、自然随意,具有后世比较规整的文字所缺乏的特殊韵味。

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半山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1)器型特点以长颈(或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为最大特色,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2)纹饰特点∶彩绘以黑为主,黑红兼用的也颇多。装饰面积较大,装饰带往往多至四五条,主次之分更明显,主次之间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一个多样而统一的装饰整体。纹样结构严谨,描画规整而又灵活自然。装饰纹样大都是各式各样的几何纹,如螺旋形纹、波状纹、折线纹、锯齿纹、大圈纹、葫芦形纹、平行线纹、菱格纹、方格纹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纹。在螺旋形纹、大圈纹或葫芦形纹的中间,往往填以网纹或点线,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简析】此题须解答龙山文化黑陶的器型、工艺特点及作用。

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黑陶工艺以造型见长,其特点是黑、薄、光、纽。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潍坊姚官庄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杯,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

【简析】此题须解答失蜡法的概念及工艺特点。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失蜡法也称“熔模法”。

【简析】此题须解答饕餮纹的概念及象征意义。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纹饰。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形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饕餮纹都是以正面形式表现的,眼眶用凸线塑出,上面刻画凹线纹饰。譬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譬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此题须举例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等代表作品,论述商代青铜器的器型及装饰特点,并对夔纹、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装饰纹样进行阐述。

器型及装饰特点∶前期代表作有饕餮乳钉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代表作如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特点是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1)夔纹夔是传说中一种独角小龙。夔纹近似龙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或以两夔相对形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饕餮纹的附饰。通常以侧面形式表现。

(2)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纹饰。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形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饕餮纹都是以正面形式表现的,眼眶用凸线塑出,上面刻画凹线纹饰。譬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譬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3)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最早见于青铜器。它作巨首而有两角、身有鳞,呈盘曲状,是一种综合创造的装饰纹样。

(4)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它是一种吸取各种鸟禽特点组成的图案,应用很广。

此题须举例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等具体作品,论述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

彩陶纹样,特别是接近写实风格的纹样,除少量的描绘人物形象外,其余的大都表现的是与当时原始先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界形象。有动物纹,如鱼、鹿、鸟、虫、蛙、犬等;也有植物纹,如枝叶、花朵等;还有可能是从劳动工具变化而来的网纹等。

1.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图案或与大鱼并列,或与网纹相伴。在滚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弯眉,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尖顶饰物,或在耳旁画出双鱼,或在嘴边衔着两鱼。这种耐人寻味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堪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

2.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这个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0厘米。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有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纹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辩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概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情景。

此题须举例《舞蹈纹彩陶盆》的造型特点、画面内容及艺术特色,论述半坡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马家窑型彩陶的器型及装饰纹样特点。

1. 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

2. 装饰纹样∶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或敞口盆的内壁,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

3. 内彩四鹿纹盆∶鹿均作侧视形象,在变化不大的躯体下,通过四条腿或前伸、或下垂、或前后伸展等不同画法,使它们各具不同的活泼姿态。

1. 器型∶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

2. 装饰纹样∶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3. 鹳鱼石斧陶缸图像简洁醒目,画面右侧那柄装饰考究而带徽记的石斧,无疑是古代的权力棒,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

1. 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内壁绘彩色是马家窑彩陶的一种流行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

2. 马家窑类型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特色。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这个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0厘米。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有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纹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辩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概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情景。

此题须分别论述青铜器的起源、品种、用途及造型与发展。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

(二)青铜器的品种、用途:

①礼器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礼器之中的炊煮器,有鼎、鬲、颜等品种;食器有簋、孟、筐、豆等品种酒器有觚、爵、触、晕、尊、卤、壶、觥、罂、蚕、瓿、方彝等品种水器有盘、匝、鉴等品种。

②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铙、钟、铃、鼓、傅等。

③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戟、矛、刀、胄、镞等。

④车马器和杂器∶如辖、马衔、銮铃、炉、灯、带钩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三)发展:历经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四个时期。

①商周器型及装饰特点和代表作∶商代手工业发达,其青铜工艺达到相当高度,种类样式更加丰富,器物表面的纹饰更复杂,风格逐渐形成。商代酒器较发达,酒器的造型是历代最丰富的。商代鬼神观念强烈,因此商代青铜纹饰具有浓厚的神秘性。例如商代最具代表性的纹样饕餐纹,即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这种神怪形象给人以神秘、狰狞、深沉的艺术感受。这种纹饰的运用一方面表现奴隶主贵族贪食暴饮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它凶狂的样子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此外,商代青铜器主要纹饰还有云雷纹、夔纹、龙纹、动物纹、人面纹等,并一般使用“三叠法”,风格繁绳诡异。

②西周器型及装饰特点和代表作:西周作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各种社会规范相继确立,体现在青铜器上则是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流行鸟纹、环带纹、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一般组成二方连续带状图案,用纹样的连续反复形成韵律感来表达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与规律。

③春秋器型及装饰特点和代表作∶春秋时期,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之器增多,形成不同地区风格,出现了新工艺,品种发生变化。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直接结果是新的价值观、新的艺术风格、新的审美趣味的不断确立。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螭纹与蟠虺纹;燕、赵、蔡等国兴起在青铜器上镶嵌红铜及错金新工艺;吴、越、楚等国出现鸟篆铭文。

④战国器型及装饰特点和代表作:战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传统的青铜文化己经过了鼎盛时期。商周以后的青铜器开始向着实用器具、观赏艺术方面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巧的生活日用铜器物、铜塑。这些铜器造型新颖别致,品种丰富,以器物的功能性为前提,设计上体现了铜器造型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装饰花纹除了装饰繁缰富丽的动物和禽鸟变形外,更重要的是还出现了体现生活题材的装饰,如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这些表现社会生活的纹饰,逐渐从商周严谨神秘的风格中脱颖而出,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象。例如战国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

 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一)青铜器的品种、用途:

①礼器: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礼器之中的炊煮器,有鼎、鬲、颜等品种;食器有簋、孟、筐、豆等品种酒器有觚、爵、触、晕、尊、卤、壶、觥、罂、蚕、瓿、方彝等品种水器有盘、匝、鉴等品种。

②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铙、钟、铃、鼓、傅等。

③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戟、矛、刀、胄、镞等。

④车马器和杂器∶如辖、马衔、銮铃、炉、灯、带钩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①商周时期代表器物∶如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特点是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②西周时期代表器物∶早期杰作有武王征商簋,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大鼎,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伯矩鬲,器盖与器身铸饰着大小不同、样式奇丽的牛头,均可视为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今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西周早期神面卤,卤盖和器身之正背两面各浮雕一个神面,其形象于狞厉中呈现几分和蔼,外形线条流畅,装饰题材丰富,也是青铜时代盛期的艺术精品。

③春秋时期代表器物∶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蟠虺纹大铜禁及“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铸器的卓越成就。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盖顶莲瓣丛中企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身附着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④战国时期代表器物∶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战国早期的狩猎纹壶,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描绘战国时代贵族演礼的各种场面,是时代特色最鲜明的战国青铜器。

① 陶驟鼎,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庙底沟文化晚期墓葬中,鹰鹦的身体作鼎腹,以其双腿与尾巴作陶鼎的三个支足,器口前端加塑鹦首,和器身浑然一体,丝毫不显得牵强累赘,尖利的喙和炯炯双目,增添了威猛之感。

② 整个器物造型简括,重厚实,体量感很强,散发着一种狞厉之气,开创了商周时期大量的青铜鸟形尊造型的先河。

(2)红山文化C形玉雕龙

① C形玉雕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属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玉龙通体呈墨绿色,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

② 整个玉龙,是一块玉料的圆雕,细部运用浮雕、浅雕手法,通体琢磨,光洁圆润。其形体塑造选取奔腾状动感和力度感极强的造型,使人感受到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③ 另外红山文化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玉猪龙,这就为探讨龙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龙的形象的发展演变也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先秦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四个时期。

此题须举例每个朝代的青铜器代表器物,分别论述每个朝代的青铜器造型及装饰特点。

商周器型及装饰特点和代表作∶商代手工业发达,其青铜工艺达到相当高度,种类样式更加丰富,器物表面的纹饰更复杂,风格逐渐形成。商代酒器较发达,酒器的造型是历代最丰富的。商代鬼神观念强烈,因此商代青铜纹饰具有浓厚的神秘性。例如商代最具代表性的纹样饕餐纹,即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这种神怪形象给人以神秘、狰狞、深沉的艺术感受。这种纹饰的运用一方面表现奴隶主贵族贪食暴饮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它凶狂的样子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此外,商代青铜器主要纹饰还有云雷纹、夔纹、龙纹、动物纹、人面纹等,并一般使用“三叠法”,风格繁绳诡异。

代表作如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特点是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器型及装饰特点和代表作:西周作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各种社会规范相继确立,体现在青铜器上则是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流行鸟纹、环带纹、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一般组成二方连续带状图案,用纹样的连续反复形成韵律感来表达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与规律。

代表器物∶早期杰作有武王征商簋,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大鼎,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伯矩鬲,器盖与器身铸饰着大小不同、样式奇丽的牛头,均可视为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今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西周早期神面卤,卤盖和器身之正背两面各浮雕一个神面,其形象于狞厉中呈现几分和蔼,外形线条流畅,装饰题材丰富,也是青铜时代盛期的艺术精品。

春秋器型及装饰特点和代表作∶春秋时期,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之器增多,形成不同地区风格,出现了新工艺,品种发生变化。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直接结果是新的价值观、新的艺术风格、新的审美趣味的不断确立。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螭纹与蟠虺纹;燕、赵、蔡等国兴起在青铜器上镶嵌红铜及错金新工艺;吴、越、楚等国出现鸟篆铭文。

代表器物∶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蟠虺纹大铜禁及“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铸器的卓越成就。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盖顶莲瓣丛中企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身附着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战国器型及装饰特点和代表作:战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传统的青铜文化己经过了鼎盛时期。商周以后的青铜器开始向着实用器具、观赏艺术方面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巧的生活日用铜器物、铜塑。这些铜器造型新颖别致,品种丰富,以器物的功能性为前提,设计上体现了铜器造型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装饰花纹除了装饰繁缰富丽的动物和禽鸟变形外,更重要的是还出现了体现生活题材的装饰,如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这些表现社会生活的纹饰,逐渐从商周严谨神秘的风格中脱颖而出,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象。例如战国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

代表器物∶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战国早期的狩猎纹壶,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描绘战国时代贵族演礼的各种场面,是时代特色最鲜明的战国青铜器。

(1)在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巧用材料、精工细造,四者有机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2)这句述文着重提出了“工巧”之造物原则,这是对人的创造才能的赞美与肯定,但工巧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协调“天时、地气、材美”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

①巧工应尊重大自然,其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功成事遂。如“弓人为弓”,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而制作弓箭不同部位(干、角、筋、体),从而达到“和合”的要求。

②巧工能主动体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及用材。如“舆人为车”,强调制车配料应如树枝附干一样坚实可靠,讲究用材的科学性。

③巧工全面而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考工记》一再提及“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的观念。诸如此类,都说明了古代社会对工巧的重视及对巧工的推崇。

(3)《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工具等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认为要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作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原始人的石器制造与发展过程,对理解美术起源的启示有:

(1) 美术的起源一直是被称为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可谓是众说纷纭。大概有:模仿说,符号说,表现说,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图腾 说,潜意识说,宗教说,性本能说等。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模仿说,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这四种。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找到了美 术起源的某些因素,从一个方面对美术的起源作了说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也如此,美术的创作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一 个理论都没能从根本上阐明美术起源的动力、原因。

(2)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类型少,造型简陋粗糙,手法单一,呈现出石器制作的原始性。石器造型一般是形状不规则的石器,很少有第 二步加工,之后出现了初步的类型分化,种类增多,加工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运用交互打击法。

(3) 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较多地采用交互打击法,类型显著分化,形式日趋稳定,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随着人们智力与体力 的发展,在进一步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石器的制作日益精致。

(4)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对称,加工益发精致,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石器造型注重修理石核台面 和间接打击石片法的采用,能产生长而薄的石片。

(5) 通过对打制石器发展过程的分析,发现原始人在造型技术和造型样式的认识是逐渐发展进步的。而这种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因 此劳动不仅是猿进化到人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原因,在美术的起源过程中,劳动也必然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讨论美术起源必然要考虑到 劳动在人类进化及美术创造中的作用。

(1)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高峰期。

(2) 每个高峰期的艺术特点:

① 第一个高峰期: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

a. 数量多,仅妇好墓出土青铜器数量达六百余件。

b. 器类丰富,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作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器型有鼎、鬲、簋、尊、钺、戈、矛、剑、鼓、铙、铃等;铸造工艺精 湛,流行范铸法。

c. 装饰纹样多种多样,有云雷纹、夔纹、龙纹、兽面纹、象纹、人面纹等,器物的装饰往往是多重,一般在云雷纹地纹上加浅浮雕或高 浮雕。个别青铜器上出现铭文。

d. 整体庄严肃穆、深沉凝重、神秘诡异,具有狞厉之美。

② 第二个高峰期:春秋至战国时期

a. 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形成不同的地区风格,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工艺。

b. 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使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

c. 新工艺的出现,除传统的范铸法外,还出现了错金银、合铸法、焊接法、分铸法,特别是失蜡法的出现,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更加精 致。

d. 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纹饰广泛流行。

e. 整体艺术风格摆脱了早期浓厚的神秘色彩,更加自由活泼、贴近生活。

(1)商代是奴隶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商代手工业发达,其青铜工艺达到相当高度,种类样式更加丰富,器物表面的纹饰更复杂,风格逐渐形成。商代酒器较发达,酒器的造型是历代最丰富的。商代鬼神观念强烈,因此商代青铜纹饰具有浓厚的神秘性。例如商代最具代表性的纹样饕餮纹,即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这种神怪形象给人以神秘、狰狞、深沉的艺术感受。这种纹饰的运用一方 面表现奴隶主贵族贪食暴饮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它凶狂的样子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此外,商代青铜器主要纹饰还有云雷纹、夔纹、龙 纹、动物纹、人面纹等,并一般使用“三叠法”,风格繁缛诡异。

(2) 西周作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各种社会规范相继确立,体现在青铜器上则是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流行鸟纹、环带纹、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一般组成二方连续带状图案,用纹样的连续反复形成韵律感来表达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与规律。

(3)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土崩瓦解,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之器增多,形成不同地区风格,出现了新工艺,品种发生变化。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直接结果是新的价值观、新的艺术风格、新的审美趣味的不断确立。出现了大量新工艺,如失蜡法、模印法、线刻、镶嵌、错金银、鎏金、铸镶法等。

(4)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传统的青铜文化已经过了鼎盛时期。商周以后的青铜器开始向着实用 器具、观赏艺术方面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巧的生活日用铜器物、铜塑。这些铜器造型新颖别致,品种丰富,以器物的功能性为前提,设计上体现了铜器造型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装饰花纹除了装饰繁缛富丽的动物和禽鸟变形外,更重要的是还出现了体现生活题材的装饰,如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这些表现社会生活的纹饰,逐渐从商周严谨神秘的风格中脱颖而出,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象。例如战国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

}

摘要:陶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创造之一,也是人类发展到定居生活以后在生活用具领域的重大发明。中国制陶工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着不同的表现,按照考古界的划分,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中游的仰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是比较重要的文化遗存,其中制陶工艺最显著的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本文就仰韶文化为主浅谈彩陶及其纹样。

关键词:彩陶;仰韶文化;纹样;半坡;庙底沟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遗址的分布范围大、数量多,已经科学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约有100多处,其中发掘面积较大的有陕西西安半坡、华县老官台、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东庄村,河北磁山下潘汪等。据碳14测定的年代各地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约为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2000多年,属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蓝纹等装饰。部分細泥质陶器表面实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的彩陶器。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两大类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 几何纹(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

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代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鹳鱼石斧缸: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器。半坡类型的陶器主要是夹砂陶罐、小口尖底瓶、钵和卷沿彩陶盆。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彩绘图案是在钵的口沿外绘画一周紫色、红色宽带纹、盆的内外绘画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庙底沟类型的陶器主要有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斜沿罐、釜、灶等,彩陶纹饰除象生性的蛙纹外,最富特征的是大量以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繁杂图案。

西王村类型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彩陶已很少,出现了一批形制较小的泥质红陶平沿盆。后冈类型的陶器以红顶碗、钵、圜底罐形鼎居多,彩绘纹饰流行成组的平行短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大河村类型的仰韶文化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的文化特点基本上与庙底沟类型一致,陶器种类与彩陶纹饰也大体相同,不过更多的彩陶施以淡黄或白色陶衣;这种类型的晚期文化堆积很典型,陶器主要有各式鼎、盆、钵、壶、瓮、罐、豆、甑、缸及大口尖底器,彩陶花纹有六角星纹、太阳纹、星月纹、网纹、~纹、X 纹等等。

大司空村类型是在后岗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这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彩陶风格如纹样则较为特殊,在暗褐色地上施黑、红二种色彩,花纹为弧线三角、曲线、波浪等,断续构成带状图案,其间并缀以叶纹、S 纹、同心圆纹、睫毛纹等。

下王岗类型是仰韶文化早期阶段最南部的一个类型,分布于豫南唐河、白河流域和鄂北汉水中游一带。这种类型的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种类包括罐形锥足鼎、钵、罐、盆等,有些器物与半坡类型的极为近似,鼎与长颈壶与裴李岗文化有一定渊源。这种类型的晚期阶段陶器种类增加,彩陶也以红地黑花或灰衣红彩居多,纹饰有条带纹、三角纹、斜十字纹、叶纹、涡纹和方格纹。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各种类型的制陶业,在近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非常稳定。总的趋势是泥质红陶和彩绘陶器逐渐减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到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时期。

[1]《仰韶文化》巩启明著 文物出版社 2002年10月

[2]《东方美术史》徐庆平主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3]《中国传世文物收藏鉴赏全书 瓷器 上》 吕济民主编 线装书局 2006年10月

[4]《三门峡考古文集》许海星 杨海青主编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1

[5]《设计艺术文化》彭澎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作者简介:侯雅馨(1990年----),女,内蒙古包彦淖尔人,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助教,艺术硕士,主要从事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

【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

【文物原属】仰韶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外形】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评价】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中国远古的文明渊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此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但不管究竟蕴含何种奥秘,作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人面鱼纹彩陶盆所用的艺术手法和半坡遗址的工艺水平 在器物内壁用用黑彩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构画手法大胆夸张。人面成圆形,头顶上三角形发髻高耸,额头涂黑,一侧留出弯镰形,双眼眯成"一"字,"┸"形鼻,嘴衔两鱼,人面两侧耳部亦有两条小鱼簇拥着。在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同向追逐,鱼身及鱼头均成三角形,鱼眼呈圆形,大鱼的鱼身以斜方格为鳞。人面在鱼群之中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情。鱼纹刻画得十分生动:鱼头虽是寥寥数笔,却把鱼的形神勾画得具体而细微。鱼身上没有了鱼鳞,以对称的菱形图案装饰,富有律动感,充满了生气。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怪异。

仰韶文化距今约多年,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渭河、汾河流域,包括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区,是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庙底沟、秦王寨等类型代表了其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半坡类型彩陶以各式盆、钵、壶、尖底瓶多见;彩绘基本为黑彩,常见鱼、鹿、蛙、羊等动物纹、人面纹以及三角、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鱼纹是半坡彩陶中相对比较多见的题材。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从写实到抽象,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山上的树、地上的草,无一不栩栩如生。进而,人类进一步认识到各种事物的不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出现了诸如从鱼纹到菱形、从花草到不同的弧形变化等各种各样从写实而来的抽象。因此,在欣赏彩陶所反映的远古艺术之余,还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过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器分类依陶器的用途可分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