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心理疏导哪个医院好辅导哪里好?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班心理辅导活动: 独一无二的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班心理辅导活动: 独一无二的我》。

大班心理辅导活动:独一无二的我

幼儿情况分析:认识自我是幼儿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以及一切积极个性特征形成的基础。每个幼儿都有他的特点和特长,是值得自己为之高兴和自豪的。而大班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但对自己的特点、优点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同时,他们又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和肯定。本次心理辅导活动根据大班孩子的这一现实问题和心理需要,提供并创设了让幼儿大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幼儿认识、欣赏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帮助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建立自信。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2、通过自我介绍、才艺展示等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爱自己、欣赏自己的美好情感。

1、教师和幼儿小时侯的照片。

3、幼儿事先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好自我介绍和才艺、特长。活动过程:

一、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1、激发兴趣,引出活动

师:老师收集了我们班许多小朋友小时侯的照片,看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2、老师把5——6个小朋友小时侯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根据照片上的信息进行猜测。

提问: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因此,你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

二、幼儿才艺展示、自我介绍,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师: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别人没有的优点,这更是值得我们高兴和自豪的。

1、教师自我介绍并进行才艺展示。

2、游戏:击鼓传花。教师介绍游戏方法:鼓声停,花传到哪个幼儿手上,哪个幼儿就大胆进行自我展示。

3、幼儿按照游戏规则,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剪纸、运动等。教师用照相机把幼儿的表现拍摄下来。

4、向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

(1)师:今天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地向客人老师作一下自我介绍吗?

(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进行自我介绍,与客人老师交流。

5、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别人没有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教师带领幼儿齐声高呼:我高兴、我自豪,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活动延伸:

1、与幼儿一起布置主题墙“独一无二的我”,把幼儿的自我介绍、才艺照片张贴在墙上。

2、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他人。

1、本活动以“独一无二的我”为主题,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欣赏,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培养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培养幼儿良好个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该活动灵活运用了游戏的方法。游戏“猜猜他是谁”,结合形象直观的实物投影仪,不仅激发了幼儿细致观察、比较的兴趣,而且使幼儿从中获取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游戏“击鼓传花”,使幼儿的自我展示显得更有趣味,也更自然,幼儿参与、表现也更自信、大胆。另外,教师带领幼儿齐声高呼:我高兴,我自豪,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幼儿的情绪高涨,活动达到了高潮。

3、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除了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鼓励和赏识外,更需要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只有这样内外形成合力,才会取到良好的效果。

大班心理辅导活动:独一无二的我幼儿情况分析:认识自我是幼儿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以及一切积极个性特征形成的基础。每个幼儿都有他的特点和特长,是值得自己为之高兴和自豪的。而大班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但对自己的特点、优点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同时,他们又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和肯定。本次心理辅导活动根据大班孩子的这一现实问题和心理需要,提供并创设了让幼儿大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幼儿认识、欣赏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帮助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建立自信。

1、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2、通过自我介绍、才艺展示等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爱自己、欣赏自己的美好情感。

1、教师和幼儿小时侯的照片。

3、幼儿事先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好自我介绍和才艺、特长。

一、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

1、激发兴趣,引出活动

师:老师收集了我们班许多小朋友小时侯的照片,看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2、老师把5——6个小朋友小时侯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根据

照片上的信息进行猜测。

提问: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因此,你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

二、幼儿才艺展示、自我介绍,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形成积

师: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别人

没有的优点,这更是值得我们高兴和自豪的。

1、教师自我介绍并进行才艺展示。

2、游戏:击鼓传花。教师介绍游戏方法:鼓声停,花传到哪个幼儿手上,哪个

幼儿就大胆进行自我展示。

3、幼儿按照游戏规则,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剪纸、运

动等。教师用照相机把幼儿的表现拍摄下来。

4、向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

(1)师:今天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地向客人老

(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进行自我介绍,与客人老师交流。

5、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别人没有的优

点和长处,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教师带领幼儿齐声高呼:我高兴、我自豪,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

1、与幼儿一起布置主题墙“独一无二的我”,把幼儿的自我介绍、才艺

2、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他人。

1、本活动以“独一无二的我”为主题,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认识、自

我评价、自我欣赏,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培养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培养幼儿良好个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该活动灵活运用了游戏的方法。游戏“猜猜他是谁”,结合形象直观的实物

投影仪,不仅激发了幼儿细致观察、比较的兴趣,而且使幼儿从中获取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游戏“击鼓传花”,使幼儿的自我展示显得更有趣味,也更自然,幼儿参与、表现也更自信、大胆。另外,教师带领幼儿齐声高呼:我高兴,我自豪,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幼儿的情绪高涨,活动达到了高潮。

3、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除了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鼓励

和赏识外,更需要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只有这样内外形成合力,才会取到良好的效果。

大班心理辅导活动教案:猜猜我有多爱你

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家人对自身的关爱。

2、知道要关心家人,为家人做力所能和的事,发生初步的感恩之情。

图片、娃娃人手一个、角色道具、VCR、课件、游戏器械、爱心卡片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森林里到处都是静悄悄的,小动物们都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只有小兔家还亮着灯,瞧!

1、(出示图片)它们在干什么?

2、假如摇椅上坐的是你,妈妈把你抱在怀里,轻轻地拍着你,摇啊摇啊、、、、、、你感觉怎么样?

3、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这样抱着我们,还记得他们是怎么抱的吗?

4、谁来试一试?(引导幼儿示范抱娃娃)你妈妈也这样抱着你,你感觉怎么样?

5、爸爸妈妈这样抱着我们,感觉真舒服、真幸福啊!

瞧!哪里有好多的婴幼儿,他们也可想有个家了,谁愿意当他的家人?

1、你想当什么?(引导幼儿大胆进行角色想像)

2、这里有许多爸爸妈妈们的包,你想当谁,就选一个合适的包扮演谁,然后去抱起你的婴幼儿(幼儿进行装扮)

3、(婴幼儿哭的音乐)婴幼儿等不和了,爸爸妈妈们快点抱起婴幼儿吧!

4、婴幼儿哭了,可以怎么哄哄他们啊?(引导幼儿进入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并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设计体验内容,配班教师随机捕获幼儿游戏镜头)

5、带婴幼儿一起玩过独木桥吧,提好你的包,照顾好你的婴幼儿,可千万别摔坏婴幼儿啦!

6、玩了这么久,婴幼儿一定累了,让婴幼儿在你怀里睡会吧!(摇篮曲中,哄婴幼儿睡觉)

7、我们也来休息会吧,(出示游戏镜头)这是哪位爸爸(妈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抱的?(手指图片)假如你是这位婴幼儿,爸爸(妈妈)这样抱着,你感觉怎么样?

哎呀!看来这个爸爸妈妈可真不好当啊,看看,平时我们的家人是怎么照顾我们的。(播放VCR)

1、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2、假如你是这位婴幼儿,你想对妈妈、爷爷、奶奶他们说些什么呢?

3、平时,你的家人是怎么照顾你的?(引导幼儿进行回忆讲述)

1、(悠扬的音乐中,教师总结)对呀,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非常的爱我们,他们总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给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2、这里有张爱心小卡,可以把我们想要说的爱都记录在里面,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爱我自己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教学过程: 热身:大风吹

1、场所:室内,人数不限

2、道具:椅子(数量比参加人员少一把)。

3、队形:围成圆圈圈队形。

4、游戏规则: 1)参加人员围成一圆圈,由一人做鬼在场中,其于人员坐在椅子上(椅子必须全部坐满)。

2)游戏开始时,由做鬼之人向参加人员“大风吹”,参加人员答“吹什么”,做鬼之人可答吹“有头发之人”则所有有头发之人则必须和别人换位子,这时做鬼之人则伺机抢位子坐,最后没座位之人则继续当鬼。

3、连续三次做鬼之人,则表演节目。

问一问:同学们,听说过上帝造人的故事吗?相传,上帝在造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一个人也不尽相同,那么“我是谁?”“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活动:每个同学拿一张纸,写出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优点、缺点、相貌、爱好、性格),写两条。写完之后,老师收回,放入盒子中。每位同学随机抽取,然后读出来,由右边的同学来肯定这个优点,并说出这个优点的好处。

活动后分享感受。活动三:优点座椅

分成四个小组,每个组选出组长。小组成员轮流在优点座椅上被轰炸:“我看到你有很多优点,我在这里只说三条。不要重复。

同学围坐一个大圈,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最大感受。教师总结:

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了,进而发展自我,为自己建立信心、树立自尊。这样我们就能扬起头来,迎接挑战。希望这节课你的自我认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让你对自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人各有所长,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把自己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①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②正确认识自卑感,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③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④积极与他人交往。

分享名人名言:在人们的一般缺点中,最容易忽视的是轻视自己。努力成为你自己。一旦发现了自我,就将没有痛苦。——马修·阿诺德

你的卓越、成功和最大的骄傲,只能来自于你一个人:你自己。——弗兰克·罗宾逊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海明威

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班级班干部

任何一个团体内部都少不了成员之间的沟通,沟通是保证团体与组织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沟通也是团体活动中的重要课题,从某个委员会无休止的讨论,到大学生的“夜谈会”,沟通使得我们了解了别人,也让别人了解了我们。1.团体沟通的特性

有两个特性在团体沟通中很有意思: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和领导在沟通中的主导作用。(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

所有的团体在沟通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些人说的话多,有些人说的话少。心理学家发现,在团体沟通过程中,不论谈论什么样的话题,也不论团体成员之间互相熟悉与不熟悉,在团体讨论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两个人主导讨论的场面。Stephan等人(1952)对这种现象的规律性加以描述,并用对数函数表达了这一规律,如图7-3:

图7-3:不同规模团体内成员说话多少的对数函

三个人数为4、6、8人的团体在沟通时的规律是:每个团体中总有一个人发言最多,第二个人的发言次数就少得多,依次按照对数规律递减。在8个人的团体中,前两位成员说的话起来占所有发言的60%,第三个人占14%,其他五个人占26%。当然,随着团体规模的不同,每个人说的话也有变化,但总体仍然遵循这一规律。(2)领导的主导作用

团体沟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领导在沟通中的突出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团体成员的发言情况与其是否是领导有着紧密的联系:领导在团体中说的话最多,即使是在一个临时组成的团体中,如果一个人被指派为领导者,他(她)也会变成团体中最活跃的人之一。在还未指派领导的团体中,沟通也能影响谁将能成为领导者。为此,贝沃尔斯(Bavels)做了一项研究,在研究中他们邀请了一所大学工业工程系的学生参加实验。这些学生尽管在一个系,但他们彼此并不熟悉。整个实验包括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者将他们分为四人一组,给一个题目让他们讨论10分钟,并且告诉他们会有他人在单向玻璃后面观察他们的讨论。观察人员纪录每个人发言的次数与时间。之后,请观察人员填写问卷,评定每个被试的领导能力。在实验当中,每一个被试的面前还有一个提供反馈用的红绿灯盒子。

第二阶段的实验程序与第一个阶段一样,不同的是在第二个阶段开始前,试验者告诉其中一些被试,将会根据他们的表现提供反馈,如果红灯亮了表示自己的谈话妨碍了讨论的进行;如果绿灯亮了则表示他们的谈话有助于团体讨论。第二个阶段的被试是从在第一个阶段中被评定为最没有领导特征的被试中选择出来的。第三个阶段的任务是研究通过第二个阶段所树立起的信心会不会持久。结果如表7-2所示:正如我们所预期的,在第二个阶段,受到强化的被试的发言数量增加,并且这种效果可以持续到取消强化的第三个阶段。同时,这些最初被评价为不具领导特质的人,在随后的实验中被观察者评价为具有领导特质。由此看来,简单的口语行为常常成为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领导者的重要因素。在一个组织或团体中,个体越主动参与,就越可能成为领导者。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只是以“讨论团体”为研究

表7-2:对口语行为的强化及领导者评定

第一阶段(无灯光强化)

第二阶段(有灯光强化)

第三阶段(无灯光强化)

2.70 a.数字表示发言占团体总量的百分比

b.数字表示4点量表的评价结果(1最低,4最高)

对象,在其它团体中这一结果未必适用。实际上,在不同的团体中,其它的行为特质可能更重要,比如在一个足球队中,球技就要比口语行为重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口语行为很重要,许多研究证明发言次数的多少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的必要条件。2.团体沟通

在一个团体与组织内部,人们的沟通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对这一过程画一个图的话,相信一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了研究的方便,心理学家常常对这一过程进行简化,并用特定的模式来表示。比如在研究中,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由5个人组成的团体,通常采取的方式是把被试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只允许他们通过对讲机或者写字条沟通,实验者可以控制那些人互相交谈,从而可以产生四种沟通网络。

圆型:在这种形式的沟通中,所有成员的沟通机会均等,每个人只能与相邻的人交流,不能与其他人沟通。

链型:处在两端的两个人只能与相邻的一个人沟通,其他三个人可以同时与两个人沟通但最中间的那个人似乎最重要。

Y型:由链型发展而来,端点的三个成员只能和另一名成员沟通,夹在中间的两个人一名可与两个人交流,另一名可与三个人交流。

轮型:有一名成员可以与所有成员交谈,其余四人只能与处在中央的这名成员交流。(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1983)和Shaw(1981)等人发现沟通是否顺畅对团体活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早在50年代,Leavitt(1951)就发现,团体成员之间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也将越高,能与所有其他成员交谈的人的满意感最高。在团体中,领导往往处在信息的中心,所以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交往,所以领导的满意感要高于一般成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满意感有时会使领导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他人都尊重自己,从而飘飘然起来,实际上他的这种感觉来自于他的职位。沟通也影响团体问题解决的效率,在解决简单问题时,集中度高的沟通较有利,因为领导者可以很快地收集到所有的信息;而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较为分散的沟通较有利,因为其成员可以自由交流信息。

尽管一个组织或团体常常拥有共同的目标,但是在任何一个团体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冲突,正如结构主义者劳勒(Edward Lawler)所指出的,在一些稳固的关系中存在着争权夺利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必然导致持续的竞争与冲突。比如组织的等级结构常常使得员工为了晋升而去竞争,这样的竞争在中国社会更为普遍。(1)人际冲突及人们对待冲突的方式

在心理学中,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反应或期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人际冲突有两种形式:零总和和非零总和冲突。其中零总和冲突是指在冲突中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而非零总和冲突则是指一方的收益不等于对方损失的冲突,我们在全面讲过的“囚犯两难”情境就属于这种冲突。

John Hunt从角色知觉的角度分析了生活中的人际冲突,他指出调整沟通方式以及改变知觉方法是解决这些冲突的关键因素。组织心理学家托马斯(K.W.Thomas)则从个体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们解决冲突的方式,他从人们关注自己与关注他人两个维度对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人们对待冲突的五种方式,人们用五种方式对待人际冲突:

对峙(Confrontation):利用此方式解决冲突的人比较关心自己的需求,而对他人漠不关心,比如有些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当利益上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只管自己的收益,不管别人的死活。采取对峙方式解决冲突的人常常是在某些方面实力较强的人。

逃避(Avoidance):逃避的人常常拒绝承认冲突的存在,他们尽可能地避免与他人接触,这些人既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也漠视他人的存在。

顺应(Accommodation):用这种方式处理冲突的人比较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求,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他们常常会向对方做出让步,即使自己没有过错他们也可能这样做。

妥协(Compromise):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协商,直到达成一种妥协。尽管这种方法比较合理,但也包含着许多风险。妥协双方对自己与他人的关注均处于中等水平。

合作(Collaboration):双方将冲突作为需要双方共同来处理的问题,这是解决冲突的最佳处理模式。合作的双方既关系自己,也很关心他人。(2)协商式的沟通与冲突解决

在日常生活,人们常常通过协商来解决人际冲突,因此有效的协商被看成是解决冲突的最好的工具。与前面讲过的社会交换理论相结合,心理学家在协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策略,利用这些策略不仅可使冲突得到解决,而且可以使使用这些策略的人得到更大的收益。这些策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从协商者的角度讲,开始时的立场对自己在协商中的获益有很大的影响。到底是采用极端的最初立场好,还是采用温和的最初立场较有利呢?契托夫(Cherttoff 1967)等人用模拟汽车买卖的实验对此问题加以研究,发现当卖方要价与买方期望价差距较大的时候,买方愿出更高的价格,而卖方愿意接受更低价格。可见,最初强硬的立场会使对方妥协,从而使自己受益。

为什么最初强硬的立场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这与协商双方的期望有关,因为在协商中,每个人都对协商的结果有一个期望,而这种期望水平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方面是自己期望能够获得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对方会给与的利益。当对方采取强硬的立场时,该个体的期望水平会降低,因为他看到对方不可能做出更大的让步。但是,采取这种策略未必总能奏效,有时候它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从而有可能使协商终止,所以我们应该谨慎使用。

二是在协商中怎样让步:通过协商解决人际冲突必然包含着让步,因为如果没有让步,协商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心理学家考默利塔(Komorita 1968)等人研究了让步的策略问题,发现在协商中,如果一方每次做出小的让步,那么与他每次做出大的让步相比(总体的让步幅度一样,只不过前者可能做了10次让步,而后者只做了2次让步),他将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是采用逐渐回报策略:采取强硬的最初立场和每次做出小小的让步并非总是有效的,有时候它们也会产生副作用,前者可能导致协商破裂,而后者则使让步一方遭受损失。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奥斯古德(C.Osgood 1979)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逐渐回报”的协商策略,这种策略以如常生活中的回报原则为基础,假设冲突双方一方减少威慑力的行为将引起另一方采取同样的缓和步骤,从而使得协商能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它包含几个步骤:

首先,协商的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自己愿意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减少紧张所做出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同时向对方发出呼吁,希望对方也做出相应的行为(比如交战一方宣布单方面停火30天)。

其次,向对方表明自己的上述行为是“信任和真诚的”,自己的这些些为是在对方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做出的,并且可做公开的检验(邀请联合国维和部队监督)。

最后,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向对方施加压力,促使对方做出让步。如果对方确实这样做的话,通过逐渐的单方面让步,会使冲突双方最终解决冲突(你让一点,我让一点)。

但是,采用这一策略有一个前提:最初做出让步的一方必须有能力来保护自己,不会使对方乘机对自己造成危害。(3)利用中间人进行沟通

现实生活中的冲突解决由于双方裂痕太大,面对面的协商有时候无法解决这些冲突,这时候我们往往求助于中间人来调解。协商中的中间人常常是中立的,并且双方都能够接受。不论是在国际事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中间人进行调解以解决冲突是人们经常用到的方法。中间人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与中间人能够使协商双方保全“面子”有关。我们知道,在协商过程中一旦双方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和立场之后,就很难做出让步,因为在相持阶段任何形式的让步都将被看成“软弱”的表现。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人们不太会去向他人做出让步。但中间人在场却可以克服这一问题,波德尔(Podell)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在人们向他人做出让步的时候,中间人在场和中间人不在场的效果有较大的差异:中间人在场时人们对冲突另一方的评价要高,并且愿意做出的让步也大。由此可见,中间人的调解能够使冲突双方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做出更大的让步。

第二讲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高一新生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这个问题很受关注,这是由于中学生早恋现象已经比较常见了。在小学高年级到中学,尤其在青春期,同学之间的关系中,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最引人注目,不仅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也是学生们自己关注的焦点之一。青春期学生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个体生活、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期,处在家庭伦理观、社会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出现变化是正常现象,家长和教师对这一现象既不必惊慌,也不应漠视不管,而应以积极、慎重、恰当、稳妥的态度,适时地对学生早恋行为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让早恋的学生过好这一关。

中学生早恋是指发生在青春期的男女学生之间超出正常友谊的交往现象。中学生早恋和成年人的恋爱虽有某些相同,但有着许多不同。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要关注如下几点: 首先,中学生早恋的行为目的不明确。成年人恋爱目的比较明确,那就是结婚建立家庭。学生的恋爱没有明确的目的,甚至他们对于恋爱的真实意义也不清楚。他们的相恋只是真实感情的体现,不带有任何功利思想。

其次,中学生早恋的行为方式隐蔽、简单。学生早恋多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如传递书信、悄悄约会,接触频率较高。在一起时,具有共同话题的语言较多,很少有超越正常界限的性行为。

第三,中学生早恋时心理充满着矛盾。学生早恋始终摆脱不了三种心理矛盾。其一是想接触,却又怕被人发现的矛盾。绝大多数早恋学生都怕被家长、老师和同学发现,加上简单的高频率接触又增大了被发现的可能。因此,他们总是担惊受怕。可是他们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思念,甚至在课堂上也会传纸条。这个矛盾时常困扰着他们,以至影响学习和休息。其二是早恋过程中的愉快与痛苦的矛盾。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各种活动较多,加之条件限制,使早恋双方学生常有失约的现象。因此会给对方造成较大的痛苦,甚至会猜忌对方变心。特别是见到对方和其他异性同学往来时,则会产生强烈的嫉妒。这样更加剧了痛苦。但是有一封情书或一次约会,又会使他(她)的痛苦烟消云散。其三是偶像化与贬低化的矛盾。因学生早恋不能用理性辩证地分析对方,而把对方偶像化,甚至把对方的缺点也当成优点。但经过一段时间接触,相互了解了对方一些缺点,他们又往往会夸大对方缺点,甚至贬低对方,这时也就是早恋的结束阶段。

第四,中学生早恋过程短促。一对一的学生早恋,一般不会保持多长时间。少则二天,多则也不超过二年(超过二年的早恋往往演变成具有成年人意义上的恋爱)。但是一对一的早恋过程结束并非都意味着这对学生的早恋阶段已结束,有些学生还会继续去找自己的“意中人”。

第五,女学生喜欢比自己大的男学生。由于女性发育比男性发育早和快,当女学生发育得较成熟又美丽时,同龄的男学生不管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还均未成熟。因此,他们很少得到这些已经发育较为成熟又美丽的女学生的注意。这些女学生便瞄上了比她们大的高年级男生。这也就是一般早恋学生往往能“秘密进行”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发生在同龄的同一班级学生的早恋现象,往往是女学生起的作用较大。因为同龄男生往往比同龄女生的心理年龄小。此时的男生无论是从心理体验还是社会实践上远不及女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这一点。

当青少年随着青春期到来时,其身体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变化的人类个体意识到自身变化,而且还促使变化的个体开始观察其以外的个体,特别是异性个体的生活变化,从中获取由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这是学生早恋的基本动因。这也是为什么早恋现象会发生在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上的一个根本原因。并非所有的学生在青春期到来时会发生早恋现象。生理变化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关键在于处在这种变化的学生个体在想什么。早恋只是发生在少数学生之中,这些学生的想法主要包括“互吐衷肠”、“有个寄托”、“有趣”和“显示自己”,很少是“想结婚”的。

所以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早恋中学生的心理一般较为空虚。这一点也说明了适当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志向可以淡化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少年由生理带来的心理冲动。因此,心理活动是学生早恋的根本动因。这也是为什么早恋只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的根本原因。

行政楼前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一、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中国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新宠。据2001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我国的网民中,35岁以下的占83.84%,其中18~24岁的网民占41.18%,学生网民占20.92%,也就是说超过1/5的网民是学生,而学生中又以青年学生居多。不可否认,网络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联系,OICQ、E-MAIL,MSN都比常规的纸制信件要迅速、快捷又方便得多;并且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借助网络及时收集信息,然而,时至今日,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到所需信息的工具的同时,也使不少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聊天、打游戏等,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据报道,贵州大学对500名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大学生因上网而逃过课,仅有24.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非法和不良信息网站;据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的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另据不完全统计,广州上网的大学生中有1/3的人患有网络综合症,有的人顾不上上课和做作业,甚至备足了方便面足不出户,结果是考试成绩“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一项对广州市五所大学1586名上网学生的调查中发现,6.34%的学生患有网络综合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者中占到 6.4%。另据对福州大学293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6%。专家估计,大约有5~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倾向。虽然从百分比上看,数字并不大,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绝对数字就很大了。北京某高校就曾发生过两个专业90多名学生中竟有超过1/6的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导致考试不及格,最终退学的事件。南京某大学也发生过一女生因网恋而跑至东北,惨遭网友杀害的悲剧。这些已引起了有关学者及教育部官员的重视。

二、当前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

disorder,简称IAD),“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 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成瘾性还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强迫性行为等。网络成瘾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数十年前的电子游戏机一样,不少中小学生为之逃学、偷窃、欺骗父母,今天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吸引性,较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跟陌生人聊天、联机游戏、各种各样的信息,动动鼠标和键盘就可轻松地驾驭,满足了学生的控制欲,也正因此,今天的网络成瘾症漫延至许多大学生身上。鉴于其危害之甚,已有不少心理、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成瘾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研究集中于探究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上,华中科技大的杨文娇等人对396名大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信息下载与网络人际关系三个网络使用功能上的使用情况及其感觉寻求、人际信任、孤独感三个这方面的测评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网络信息下载成瘾三种不同的网络成瘾类型,并且不同成瘾类型者在一些人格特征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张兰君则对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多方面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其特征焦虑和状态焦虑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个性倾向性方面,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多处于情绪不稳定型和中间型个性特征,此外,网络成瘾倾向组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对他们的要求拒绝频繁,操纵、控制的倾向较为明显。

三、加强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网络之于大学生,正如世上的金钱、权力对于成年人一样,是充满吸引力的,当我们将精力都放在网络成瘾的危害性及其心理治疗上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对大学生的早期教育中让他们学会通过自己的力量抵制外界诱惑、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这才是使青少年彻底摆脱网络成瘾危害的最佳方法,通过短期的心理治疗只能暂时地使他们离开网络,治标而不治本。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制止或引发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当个体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时,即使没有他人的监督,他也能自觉地、理智地抵制住各种诱惑,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同时它也有助于个体协调与他人或团体的关系,所以说,自我控制能力的习得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能力不仅在大学生时期,在人的毕生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当儿童进入青春期时,追求个体独立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能自主地不受干扰地操纵外物,而不是依旧按照父母、老师的意志行事,这种心理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出现,网络的独特性正好满足了他们这种心理需要,但与之相应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却没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培养,以至于不少大学生在学会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后就沉迷于网络。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期就做起,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比如在儿童的交友、穿衣、玩什么、怎么玩等方面都可以让儿童自由选择至于结果如何,让儿童自己去体会,当儿童感到困惑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或是解释,但请尊重儿童的选择,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自由选择———结果体会的过程中,儿童逐渐积累了自我控制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与此同时,在基本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方面,父母应对儿童严加要求,因为无论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会受到这些基本方面的约束,儿童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控制自己在不伤害到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活动,而不是放任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惜的是现在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只关心其学习成绩,在意志品质、道德行为方面却不加注意,放任不管,导致现在许多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矛盾冲突不断,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时,自然不会克制自己,而任自己沉溺于其中了。另外,在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时,父母也应做好表率作用,不能遇事就发脾气,大吵大闹,因为儿童会加以模仿,而“发展中的儿童情感,在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融入群体生活,在与教师、同伴群体的交往中,都需要自我的调控或克制力。” 在学校情境中,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也应被纳入教育内容和目标中,老师应帮助学生树立适合他自己的长远目标,在学生每取得一个小进步时都予以嘉奖,强化目标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降低外界诱惑物的吸引力。此外,老师可以在班级中树立抵制诱惑、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典型,让学生明了在遇到类似情境时应该怎么做。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发现同学中有谁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其他同学帮助他寻找其他替代活动,如一起去逛书店、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或是郊游。

四、学校中需要经常举办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的举办有多种功能,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也能让自己的学习之外的能力得到展示,更能增强学生对团体的群体归属感,这种情感的依恋有助于降低单独性的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上网正是这种活动。而目前,小学、初中、高中都围着文化课考试转,许多有益的课程如体育、音乐、美术都逐渐被排挤得所剩无几了,更别谈什么组织课外团体活动了。所以,本文作者强烈呼吁从小学开始做起,增加团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加强团体与个人之间的紧密性,这种紧密性并不只是外在身体上的,而是基于群体归属感、个体被群体所接纳的一种情感上的积极的联系,当个体游离于团体之外,不被团体所接受时,就更有可能转而从网络上寻求精神支持,之所以大学生成天挂在网络上的比较多,一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空余时间,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没有中学时那么严,另一个原因就是同学之间的联系过于松散,各人顾各人的,团体活动很少,也就无法形成与现实中他人、团体的紧密联系,无聊得只能借上网来打发时间,久而久之,就变得对网络极度依赖,离开了网络,整个人就无精打采;而社交能力强,善于参加或是组织活动的学生自然不会整日沉溺于网络。此外,团体活动的增多,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因为在团体活动中,除了新的规则要适应外,还要调节平衡自己的需要与他人需要之间的冲突问题,必要时还得克制自己的需要以服从于团体利益,这就在无形中加强了大学生对自己行为、意愿的约束能力。因此,学校领导应顾及学生的长远的身心发展,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或是组织团体活动,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建议,给学生提供一个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互动渠道。

五、加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目前学校教育中,都只教授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至于如何对数不尽的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分辨其真伪则甚少涉及,这在我国计算机教学中是一个盲点,有人将其称为“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日本就专门为大学生开设了情报处理课,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选择、判断、利用情报的能力。我国在此教育上的目标偏差,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在掌握网络技术后的各种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我们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显然滞后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教授,往往是在出现网络成瘾者时才向心理学专家求助,这时所花的成本将大大超过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素养”的强调———即便治疗网络成瘾者的成本大部分是由家长来支付,但学校却也会因此失去在大众心中的权威性,事实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传授应该是同步的,在大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网络时,就告诉他们如何去分辨信息的真伪,判断信息的价值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影响不能总是滞后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总是在遇到问题后才来“亡羊补牢”,而应考虑到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教育中就施以相应的必要的素质培养,让个体能够顺利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四讲学生阅读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高三学生

学生有哪些阅读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害怕阅读,这部分同学大多成绩较差。有调查发现,有46%的学生认为,考试最没把握的题目是阅读。阅读的实质是从书面文字符号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困难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因此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为什么“差生”会存在阅读困难呢?

1)畏惧心理。对阅读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很怕独立完成一段文字的阅读。他们在读文章时,脑袋似乎是一片空白,每一个文字都看进去了,可是不知所云,心理慌得很。这种畏惧心理使学生将阅读看成自己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旦阅读就莫名紧张,多挫折感,精神无法集中,正常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发挥。这类学生通常比较自卑、胆怯,语文基础比较差。

2)应付心理。有部分学生是抱着“应付心理”去阅读的,阅读对于他们是一种任务和负担。平时对于阅读马马虎虎,当然成绩也就难以提高。一旦遇到困难就感到特别厌恶,越是厌恶,困难越多。有的家长害怕影响孩子的成绩,禁止孩子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逼着他们去看作文选或其他孩子不喜欢的读物,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结果是孩子的阅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还对阅读产生了抵触情绪。对于家长指定的读物应付了事,这种情绪还扩散到学校课程的学习。这些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往往是迫不得已才囫囵吞枣般地浏览一遍,草草写个答案了事。

3)依赖心理。还有一些学生,表面上看,他们作业认真、上课专心甚至能积极举手发言,但阅读能力总是上不去。原来,他们常走些自以为是的捷径。例如,阅读课前查阅了有答案的参考书,当有些问题不懂时,他们就等着同学或老师来解答。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惰性,在无法依赖时才暴露出能力的缺陷。

第五讲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的途径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高三学生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需要从如下方面努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鲁迅先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现代人虽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但对于自我却知之不多。这是因为,其一,人对自己的心理不能像测量血压、身高一样有一个客观尺度,即使是心理测量,一般人也较难掌握。其二,人对自身的认识往往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容易产生“当事者迷”的情况。下述三种关系的处理,可以为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供参考。

(1)我与人的关系。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虚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根据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通过与别人比较认识自己,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系。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大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置自己于次等地位,自然影响心态和情绪。只有比较大学毕业后的成绩才具有意义;第二,跟别人比较的标准是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有的大学生与人比较的是身材、家世等不能改变的条件因而产生自卑感,这种比较没有实际意义;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或者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还是不如自己的人?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反应。所以,确立合理的参照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我与事的关系。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一般人是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及社会效果来分析自己,但却常常受到成败经验的限制。其实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进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而对于某些自我脆弱的人,失败的经验会再次导致失败,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是在失败后形成恐惧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和挑战,甚至于失去许多良机;而对于那些自傲自大的人,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失败之源。因为胜利使他们骄傲自大,这很容易导致失败。因此,一个大学生从成败中获得自我意识时要细加分析和甄别。

(3)我与己的关系。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实则难。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我”中去认识自己: 自己眼中的我。个人实际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别人眼中的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我。与别人交往时,由别人对你的态度、情感反映而知觉的我。不同关系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不同,它是个人多方面对自己进行归纳的统觉; 自己心中的我,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即理想我。对于现代学生而言,虽然有多个“我”可供认识,但形成统合的自我观念比较困难。因为,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改革开放后的多元价值观等,增加了大学生自我认识的难度。

每个人都知道“自我”是最重要的,可总有些人并不真正地尊重自己、爱惜自己。他们可以喜欢朋友、喜欢知识、喜欢自然,却不喜欢自己。悦纳自我就是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并且要培养对自己的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学会悦纳自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肯定性与否定性自我体验方面,应以肯定性自我体验为主,如比较喜欢自己,满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愉快感等。

(2)在积极与消极的自我体验方面,应以积极性自我体验为主,如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乐趣,对未来充满憧憬。

(3)在紧张与轻松的自我体验方面,应保持适度紧张和适度轻松。

(4)在敏感性自我体验方面应保持一定的敏感性,然而又不过分敏感;能够做到冷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积极地充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长处,发扬自己的长处,满怀希望地憧憬自己的未来;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又不消极地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哀怨忧愁以及厌恶来否定自己。

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的心理过程。它是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对自我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和意志,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无法实现自我理想。而那些自卑自怨、自暴自弃的大学生更是因为自己无法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偏离了健全的自我意识的轨道。要做到有效地控制自我,应注意以下三点:

(1)目标确立要适宜。当代大学生应该有崇高而远大的目标,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21世纪的发展联系起来。但是,高远的目标并不是好高骛远,而应该把它建立在一个个小目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小而具体的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逐步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

(2)实现目标要有恒心和信心。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坚强的毅力作为保证。如对目标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目标的恒心和毅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对成功的正确态度和较强的挫折耐受性,等等。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品质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因此,要特别注意增强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主动性,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主观上实现理想我的内部动机。其次,要加强坚持性和自信心,准备为目标的实现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3)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塑造,达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健全自我意识的终极目标。健全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一)丑先生:如何放松心态的游戏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高三学生

这是一种与渐进式肌肉放松治疗相似的减压活动,这个治疗可以让学校中年纪较大的学生集体参与。丑先生是我给一个橡胶玩具取的名字,用力挤压这个小玩具时,它的眼睛、耳朵和鼻子会跑离原位。市场上有许多类似的玩具可以用在这个治疗技巧上。有趣是这个放松治疗的主要特点。

学生和大人一样会有压力,但是他们并不懂得什么叫压力,以及压力的来源。因为受刭了解程度的限制,学生们可能也不会将压力减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这个治疗借用了渐进式肌肉放松治疗的原理,也就是让肌肉有规律的紧绷与放松来改变血液的循环,增加脑内氧气的禽量,同时将身体调整到比较健康的层次。在身体放松后,被治疗者可以轻易地专注于工作上,或者是专注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为这时压力来源巳经解除。渐进式肌肉放松治疗对孩子来说太过于复杂,学生马上就需要放松,而不是在了解一堆“渐进式”、“肌肉组织”的长串解释之后。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简单又可以让他们自行控制的方法,来达到放松的效果。

这个治疗主要是用在团体治疗上,但也可以容易地转变成别种治疗形式。当学生熟悉了这个方法后也可以学习其他的放松方法,并且可以在正式或是私人的场合里对其他人有所的帮助。规则说明

当学生在团体疗程中揭露了“丑”的想法(有压力的想法)或感觉,或是这个“丑”的情况造成这些感觉时,治疗者必须给予肯定,并且做适度简短的讨论。在进行游戏前重视他的经验,因为如果没有这样做,学生很容易会将这个游戏当做只是挤压橡胶玩具的动作而已。治疗者这时将“丑先生”交绐学生,并要求学生开始挤压,在挤压当中治疗者可以告诉学生必须将这些丑陋的想法挤出脑子,挤刭脖子,经过肩膀,最后到丑先生的肚皮里。团体中其他的学生则必须静静地观看,如果挤压的学生脸变成了红色,我们就知道他真的用力了,同时也必须给予鼓励。一个学生可以从l数到10,而挤压的学生则必须在数完之前继续用力的挤;接着学生被要求停止、放松,然后深呼吸。这个活动可以连续三次,并且在其他学生的鼓励下,每一次都要更用力。

如果学生同意的话,治疗者可以站在学生的后面轻轻的抓着学生的肩膀。看他是否用力的方法是,看他肩膀的松紧度。肌肉紧绷时,摸孩子还会使他觉得痒痒的,这些由欢呼、挤压和搔痒的活动所组成的气氛是好笑又有趣的。在之后的三次尝试中,学生必须说出自己的感觉,内心的压力是否变小?是否可以掌控了?全部都消失了吗?团体的欢呼是否有帮助?学生有没有感到肌肉的暖度?数到10对他来说有什么不一样? 实际应用

这个治疗技巧运用在学生身上有很大的效用,他们很渴望学习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退缩的学生在被接受的环境下变的比较有表达性,过动的学生找到了可以宣泄情绪的方法,所以也减少了挫折感和过动的症状。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高二学生

所需时间:由参加的人数及所列项目的多少来决定 小组人数:无限制,但要分5-7人为一组 所需物品:给每一组发一个“寻猎”项目列表

游戏概述:此游戏就开展于一个长期训练过程的开始或训练临近结束的阶段。目的:

1、加深团队成员间的接触

2、发现团队成员的智慧

1、将团队成员分为5-7人。

2、告知每个参与者将一起去参加一个搜寻活动,获胜的小组将受到奖励。

3、将“寻猎”列表交给各小组,告诉他们将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的获得表中所列内容。

4、设置一个时间限制,如1小时。

5、当时间到时,命令每个队都集合回来,比较哪一个队的得分高

1、其他小组与完成有多少差距。

2、你是怎么分析获胜队的获胜原因的。

3、在你的小组里是否有人显得比其他人更出色。

4、有人领导你的小组吗?是谁?为什么他能领导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 高一新生

活动目标:克服上课及阅读时的不专心。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程序:

1.教师先说明专心对上课及阅读时的重要性。

2.练习注意力集中术(即视觉和听觉配合训练)(1)首先在空中描绘出一个点,此时让心中唯存有此点,并凝想此点。(2)慢慢将此点延伸为一直线,继续凝想此直线,并将凝想的时间拉长。(3)之后描绘出较复杂的星形或涡形,并凝想该图形一段时间,继续将图形复杂化,并保持凝想,同时拉长凝想的时间。

3.参与成员分享练习的感受,分享之后再练二次或三次。

4.教师鼓励成员每天做练习,并提醒成员每天练习时尽量避免受到外在声音的干扰。备注:

1.此套「视觉和听觉配合训练」是由瑞士洛山权精神医院中所设计出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注意力集中术。

2.另一种「视觉、听觉结合法」对于拉回分散的注意力也很有效。利用此方式听时钟的滴答声,第一天十次、第二天十五次、第三天二十次逐渐增多次数,每次都十分专心的聆听半个月至一个月后,便可养成专心注意的习惯。

}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扩大,农民工跨省,跨地区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之中。而月塘中学,正地处偏远的革命老区,经济非常落后,老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进城打工。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个可喜的表现,但对于教育,却引人深思,那么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把打工地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而他们的子女由于无法就近上学,只好留在家里,教育子女的重担由谁来承担?这就出现了亟需全社会给予关爱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作为这些的教育管理者之一――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个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的。

  首先,建立好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我班有留守儿童10名,为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通过多方了解,掌握每名留守儿童学生的家庭情况,监护人的情况,并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掌握留守学生的性格习惯,建立好个人档案。通过观察总结,我班留守学生性格有以下几种类型:沉默寡言型、过渡活泼型、无拘无束型。对于沉默寡言型的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从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即不和同学老师交流,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上课时鼓励他们发言,锻炼他们的胆量,并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让他多与同学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对于过渡活泼型的学生,由于是隔代教育,往往是溺爱现象相当突出、严重所引起,常常“自以为是”,爱排异同学,针对这类学生,我不是一味的批评,我常有意识安排他们为集体作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让他在帮助中体会快乐,改掉了“自以为是”的坏习惯;对于无拘无束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缺乏组织纪律性,无组织无纪律,想干啥就干啥,针对这类学生,我“抓住”他们犯错的机会,进行当面全班性批评、教育,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上、纪律上进步了,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并选他们当纪律委员,用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次,组建学习共同体,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并且,我还经常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平时应多与孩子联系和沟通,要求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以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我班的10名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相处融洽,学习、生活能力、性格发展等方面都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第三,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比较敏感,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作为主任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结,使他们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我利用写家信的方式,让全班的同学都写一封给父母亲的信,往往写得感情最真挚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心中是那么的思念父母。而后将好的作文展出或诵读,让全体同学都感受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真挚的心。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深受感染,他们都会用一颗诚挚的心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应当帮助,体贴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那么,我班留守儿童也不再觉得自卑、孤独、可怜。他们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上关爱他们的人亲切可以的交流。我班同学也相处融洽,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更要具有一颗爱心,还要具有耐心。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2

  从8月10日至8月17日,我参加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短短的7天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本次培训活动说声谢谢,感谢国家及省教育厅对农村教师的重视,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短期培训,感谢继续教育领导及老师们。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让我们这些来自于农村的老师得以与众多专家、学者、省内外教育心理学界权威人士面对面地座谈,倾听他们对初中心里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先进心理辅导教学思想方法;我想本次培训也一定会藏在我的记忆深处。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的但有极缺乏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十天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摆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为的宗旨,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为育人理念。

  本次培训,还让我们这些在家兼职的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心理辅导课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心理辅导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农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之余,我自我反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对心理辅导含义的理解,以及心理辅导方法的选择和心理辅导方法的正确性、妥善性,课堂观察或是深入学生心里等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性了吗?等等都是我没有思考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让我获得前进的动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要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十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将近半个月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经历了太多的激励。回头去看看自己在十天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这不会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儿童心理疏导哪个医院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