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期间能不能从村委入党期间在村里入党如何处理


制作:刘清泉、陆晨豪、付春原、胡云龙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递交19份入党申请书后

吴孟超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他曾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

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
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8岁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受尽拷打
出狱后,他一路乞讨爬到养母家


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

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彭士禄在莫斯科留学时的照片。资料图

当被问及能否将研究方向

改为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

彭士禄接到回国的秘密调令
出任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
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
谁也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



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
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
阴暗潮湿、毒蛇蚊虫肆虐的工地上


第一艘核潜艇造出“心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火线发展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钟院士“逆行”武汉的经典照片


正是武汉疫情暴发的时候


钟南山接到去武汉调研的任务
匆匆登上了去武汉的列车
没有车票,只能坐在餐车里

钟南山回忆起疫情暴发之初

坐餐车赶往武汉时的情景

自己当时已听说有一家6口中

且这家人中有人没去过武汉却得病

他觉得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

带着“有没有可能人传染人”的疑问

才被拍下这张流传甚广的照片


钟南山院士铿锵有力说出这句话

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张富清:我入党时宣过誓

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着74年党龄的老战士张富清


张富清穿上老式军装敬军礼

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白天与社员一起干重体力活儿


张富清工作的来凤县农村

他带着社员四处寻找水源

50多岁的年纪腰系长绳

在工作岗位上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杜富国: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

他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父亲杜俊为他起名“富国”

希望孩子这一代要为国家多做贡献”


杜富国志愿加入扫雷大队

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


杜富国(左)排除了一枚反坦克地雷

在执行一起危险扫雷任务时



他下意识地倒向战友一边
而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

杜富国回忆受伤情景时说

“那个时候不容人有任何犹豫和思考


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荣光

书写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张桂梅同志不是“中国特蕾莎”


有人说:她是中国“特蕾莎”


来到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任教


为了把失学的女生带回学校
张桂梅挨家挨户上门劝说


她都掏心窝子地与学生沟通:
自己下好决心,把书读出来……”

2002年,一个迫切的念头
在张桂梅心头油然而起:
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


丽江市和华坪县各出资100万元
华坪女子高中终于进入建设阶段

孤零零一栋教学楼的华坪女中
和包含张桂梅在内的17位教职工

三年后,让她们全部考上大学
“校长,我们尽力就好了!”
张桂梅听了立马黑了脸:
“不行,她们只是混日子


半年时间老师离职了9位
眼看着学校已经办不下去
准备把学校移交给政府时
留下的八个老师有六个党员

她一屁股从凳子上就坐在了地上
我们六个党员把阵地给丢了


她对老师们说:我们重新宣誓!
他们就在学校二楼画了一面党旗


张桂梅说一句老师们说一句
当说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时候

在6名党员激动的泪水中
张桂梅找到了办好女高的思路
她带着老师和学生们一起
学《中国共产党党章》、看《焦裕禄》
唱《英雄赞歌》《红梅赞》


张桂梅、老师们、学生们

华坪女高第一届参加高考的96名学生


“她为党的事业作出了贡献


去世后,她被追授“时代楷模”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和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中共中央授予她“七一勋章”

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


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她

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


黄文秀到村民家走访,主动帮村民掰玉米


“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

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

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

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


百坭村2020年通过易地扶贫

教育脱贫28户152人

发展生产脱贫42户209人

贫困发生率降到2.71%

百色市凌云县遭遇强降雨
“有一辆车已经被水冲走了”

在微信和朋友的聊天记录


同事“怪”她不该冒雨走夜路
她回复“希望还有吸取教训进而改正的机会”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女儿回乡后一心扑在工作上
她为党的事业作出了贡献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


制图:中国青年报 贾祎

来源:福建共青团综合自新华社、共青团中央、中国军网、解放军报、解放日报、中国医学论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北洋之家、中国铁道 编辑/沈婉玲 校对/斯威 校审/李延林


许党报国,不负人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


“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这个话题,是一个比较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话题。“比较微妙”,是因为这是一个实践命题,度难以把握,容易出现问题。“非常重要”,是因为在驻村干部需要协调处理的所有关系中,最关键的一组关系就是与“村两委”的关系。关系顺畅,工作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关系紧张,推进工作就会步履维艰。在座各位都是驻村第一书记,分别来自省直、市直、县直单位,有的同志还是中直单位选派的。我们都深知“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都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从理论上去认识,而在于掌握协调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

去年4月,《农民日报》曾经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驻村帮扶切莫“角色错位”》,里面提到了一种情况:一些村子里驻村帮扶队员事事冲锋在前,工作干得如火如荼,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地村“两委”干部却有边缘化趋势,有的甚至在村庄事务中没什么存在感。“有事就找驻村干部”成了上级部门和村民们的第一反应,日常工作中,常常是这边驻村干部忙得像陀螺,那边当地村干部却清闲无事,帮扶队成了唱独角戏的主力军,而本应发挥“领头雁”作用的村干部却跑起了“龙套”。《农民日报》的文章重点分析了“角色错位”的问题,实际上还有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我驻村之后,原单位同事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你和村支书谁说了算?是怎么分工的?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问过很多驻村第一书记,发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有的同志甚至告诉我:要干事,就要干仗。我还请教过几位非常优秀的第一书记,他们普遍认为协调与村“两委”的关系是一大难题。

在我看来,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个角度是党内同志关系。根据中央文件的要求,“第一书记必须是中共正式党员,具有1年以上党龄和2年以上工作经历”,而村“两委”成员一般都是党员,这很好理解。第二个角度是特殊的干群关系。第一书记来自上级领导机关,是上级派下来的干部;村“两委”成员虽然也是干部,但村委会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村“两委”干部身上有群众的很多特点,因此也可以从“干群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无论是同志关系还是干群关系,所出现的矛盾都属于工作矛盾,不属于对抗性的矛盾,更不属于根本性的矛盾。即便出现所谓“干仗”,也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去“干仗”,不是谁故意要和谁过不去。就矛盾的实质而言,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矛盾是思想观念、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矛盾的类型来说,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工作思路上的矛盾,也就是“干什么”的问题,有的要干这个,有的要干那个;第二种是工作方法上的矛盾,也就是“怎么干”的问题,有的想这样干,有的想那样干;第三种是工作标准上的矛盾,也就是“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有的想要“过得硬”,有的只想“过得去”;第四种是工作状态上的矛盾,也就是“什么时候干完”的问题,有的希望雷厉风行,有的习惯于慢慢悠悠。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是矛盾,就有两个方面;既然是处理关系,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我所列举的这些情形,如果不结合具体的人和事,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妄加评判是非对错。大家都学过《矛盾论》,都懂得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说过:“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矛盾主要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我想,既然各位都是驻村第一书记,既然各位都来自上级领导机关,既然是大家一起学习研讨,我们就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把自己看作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我们学习研讨半天,得出的结论是村“两委”应该如何如何,那么这样的研讨没有什么意义,也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

《大学》开篇中记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下面,我结合驻村工作实际,围绕“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从“知所先后”、循序渐进、把握规律的角度谈五点体会。

当好“小学生”,先了解后破解

准确定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机关干部去基层调研或挂职锻炼时,历来有“甘当小学生”的说法,意在强调要俯下身子,虚心学习请教,不要高高在上。2019年9月,我在驻村工作40天之后,觉得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于是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就是小学生 当好小学生》。所谓“甘当小学生”,其实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高中生、大学生看待,或者想着“当几天小学生,很快就是大学生了”,那样的虚心还不完全、不彻底。我分析了自己“就是小学生”的四条理由:情况不明;政策不熟;办法不多;基础不牢。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还讲过,“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不管我们之前担任什么职务、有过什么经历、在什么领域取得过什么成就,我们初到一个村,人生地不熟,对村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对“三农”政策知之甚少,做群众工作的办法非常有限,村里的干部和群众认识我们、了解我们、接纳我们、信任我们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当好小学生的态度,不真心实意去学习,显然是不行的。

为了当好“小学生”,我们不妨一起重温一下毛泽东同志做过的两段精辟论述。一段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8月在《矛盾论》中写的: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另一段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3月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写的: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驻村干部首先要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必须承认,机关工作和基层工作在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有的方面甚至差异很大。因此,刚开始有些不适应是很正常的。对挂职干部来说,适应村里的工作环境,在对待种种“不同”的问题上,不要先入为主,更不要脚跟都没站稳就对村“两委”指手画脚,而应立足客观实际,加强总结思考,少说一些“你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多想一想“他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驻村干部遇到问题不要大惊小怪,也不必惊慌失措,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不断掌握农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书记都是抱着满腔热情去基层的。但在现实中,个别同志新到一个地方,情况不明,立足未稳,就开始夸夸其谈、品头论足,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承诺一些兑现不了的事项,把大家的胃口吊得很高。由于缺乏调研基础和群众基础,时间一长,落实不了,不仅会失去大家的信任,自己内心也会有挫败感。对挂职干部来说,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能者学习,向智者请教。基层工作有很多困难,一定要把困难想得充分一些,把情况搞得准确一些,把群众基础打得牢固一些。基层工作舞台广阔、大有可为,但挂职干部不应当追求轰轰烈烈,而要努力培育一种静水流深的静气。每个村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只有在全面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在实践中虚心向村“两委”的同志请教,理论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基层工作琐碎繁杂,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肩负着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重任,如果没有起码的理论储备,工作起来是很难的。这里,建议大家找一些书籍和文件,经常对照看一看。

第一类:重要理论读物。《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若干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3年、2017年和2020年)。

第二类:“三农”工作文件。1982年—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1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第三类:党建工作文件。《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018年10月28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8年12月28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年5月6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19年8月19日印发。

勇当“老黄牛”,先带头后带动

今年5月,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中明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细化任务清单,认真抓好落实。找准职责定位,充分发挥支持和帮助作用,与村“两委”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特别是面对矛盾问题不回避、不退缩,主动上前、担当作为,同时注意调动村“两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帮办不代替、到位不越位。”这段文字,说明第一书记与村“两委”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在2017年《安徽省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办法》中的提法是,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团结带领村‘两委’”做好工作。用世俗的眼光看,既然是一起工作,就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不宜在领导关系的问题上做出硬性规定,那样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为在有的村,第一书记的能力强一些;而在有的村,村“两委”的能力强一些。党员干部要依职履责,但实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地位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不是靠文件规定的。驻村干部要赢得村“两委”干部的认可,主要不是靠组织赋予的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身作则带头干,才能带动大家一起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在我看来,“孺子牛”体现为一种态度,“拓荒牛”体现为一种激情,“老黄牛”体现为一种境界。“老黄牛”的特点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驻村干部不缺服务的态度,也不缺工作的激情,所缺少的可能是一种无私忘我的境界。2016年,中央组织部的徐文秀同志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文中提出,年轻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思想缺感情,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想法缺办法,不缺能力缺魅力,不缺活力缺定力,不缺情感缺情怀。我认为讲得很有针对性。处理与村“两委”关系的问题,也是如何赢得村“两委”干部信任、信赖和信服的问题。一个星期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这句话既浅显易懂又非常深刻。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来说,要赢得民心,首先要赢得村“两委”的理解和支持。如何在驻村工作中展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我认为要做到“三个不怕”。

一是不怕吃苦。在村里工作免不了要吃苦。相对而言,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上的艰苦虽然也有,但比以前好了很多。今天,我们讲吃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苦,思想上的苦。选择驻村,就意味着选择了自找苦吃,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选择了孤独,选择了奉献。群众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还要敢于面对群众的不支持、不理解甚至批评和指责,既要有让群众出气的胸襟,也要有让群众服气的本领。驻村以来,我坚持“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常常半夜睡不着又起来工作,说不辛苦那是假的。每当我觉得苦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在《挂职锻炼申请书》中写过的一句话: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还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我看来,农村的孩子可能会怕这怕那,就是不要怕吃苦。

二是不怕吃亏。刚开始驻村的时候,我的内心有时也不平衡,心想:驻村干部整天没日没夜,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同志下班就走,有时晚上有事还联系不上,心里不是滋味。但我又想,我是干什么来的呢?如果在自我要求上拿自己和村“两委”的同志去比较,一点亏都不能吃,如何带动大家呢?2019年12月,在杭州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选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期间,我聆听了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三位同志的经验介绍,最大的体会就是“当干部不仅要能吃苦,而且要能吃亏”。邓迎香带着村民在山里开隧道,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啊。为了带动群众,她搬到山洞里住,硬是用实际行动感动了群众。“七一勋章”获得者、当代愚公黄大发也是如此,刚开始说修沟渠,没人信啊,没人愿意跟着干啊,没有人愿意出钱出力啊?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有人带头,有人主动做出牺牲啊!当你坚持不懈地付出而且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相信你的人、跟着干的人慢慢就会多起来。舒城县为了照顾全国政协机关的干部,为我在县城安排了宿舍。为了深入群众,我从驻村开始,就坚持住在村里,最初还有人不以为然,说我是“做做样子”。两年过去了,当大家看到我依然坚持每天住在村里,依然每晚工作到深夜,依然对每一件事情都很认真、很用心,再也没有人怀疑了。前不久,村里好几位青年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就说“驻村工作队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这说明什么呢?示范是最好的引领,行动是最好的语言。驻村干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有所贡献很重要,能不能甘于奉献更加重要。

三是不怕麻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抓工作,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还是身体力行,成效大不一样”。基层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对驻村干部来说,做党员干部的工作,其实也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不能图省事、嫌麻烦。提出要求并不难,难的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让群众更好地参与进来,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我在村里经常开展“青墩夜话”,与党员和群众交心谈心、讨论工作,经常谈到凌晨一两点。在推深做实“四联四帮”工程的过程中,青墩村设立了13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会议我都参加了,目的是宣传党的政策,争取群众支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一次,为了调解一组婆媳关系,我与群众谈了五个小时。我当然知道,这样的沟通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只有足够深入,才能更好地读懂群众。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1953年,刘少奇同志在谈到统一战线工作时曾经说过:“做统战工作是找麻烦,但又省麻烦,找来的是小麻烦,省去的是大麻烦。”1961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积累起来,才有我们伟大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搞得深入一些。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的传统,有热闹的形式,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实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老一辈革命家的这些论述,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虽然时代变化了,做群众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并没有变,说到底就是八个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多下“毛毛雨”,先发动后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在一起是干在一起的前提。“思想通了,一通百通”。第一书记处理好与村“两委”的关系,离不开思想的连通。思想上的问题,只能说服而不能压服。“毛毛雨”的好处就在于润物无声。不断增进与村“两委”的共识,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靠积极的引导。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和部分省委书记讨论工作时说:“领导方法不要呆板,孤军奋斗不行。平素要吹一吹,每次会有一个主题,其他问题也吹一下。开会的时候吹吹闲话,引起兴趣,接触问题”,“领导好一些,经常把几个问题放在心里想一想,同少数人吹一吹,这是一个重要方法。”驻村干部有什么想法,准备干什么、怎么干,要经常和村“两委”的同志特别是村支书交换意见。在思想上不统一的情况下,不能盲目行动,不能蛮干硬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跟着群众跳火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驻村干部的想法再高大上,如果村“两委”的同志不理解、不支持,也是难以落实的。思想交流,功夫在平时,但“功在关键时”。

二靠深入的沟通。关于增强党内同志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书记和委员,中央和各中央局,各中央局和区党委之间的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毛主席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说的。如何促进相互“谅解、支援和友谊”,毛泽东同志也给出了答案。“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有问题而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拢来的,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古人说过,“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不敢正视问题,不想解决问题。无论机关干部还是基层干部,大家都是党的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没有什么沟通不了的。有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是因为一直没有摆到桌面上来。驻村后不久,我发现村里也存在团结不够的问题,于是我在一次会议上对大家说:“我们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就是一个战斗集体。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不要相互看不起。”后来我又反复跟大家说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地把问题提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改造客观世界永无止境,改造主观世界同样永无止境。在我看来,自我批评是“自知者明”,相互批评是“旁观者清”,改进提高是“自胜者强”。1943年,周恩来同志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中写道:“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不是从自吹自擂中而是从埋头苦干中培养起来的。”网络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关系再好,也要及时沟通》。加强沟通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取长补短、统一思想,促进自我完善、共同进步。只要推心置腹、以心相交、以诚相待、相互体谅,总能在差异中找到共识。一切在村里开展的工作,驻村干部都应该和村“两委”的同志商量,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事情就办得越好,思想基础就巩固得越牢。

三靠正确的集中。农村工作之所以难,一个重要方面是“思想统一难”。以前,物质相对匮乏,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的想法比较单一,一百个人可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物质条件今非昔比,各种信息排山倒海,意识形态空前活跃。不仅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想法,即便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认识,早上和晚上也可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很不容易。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农村最大的特点是“散”和“慢”,农村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碎”和“杂”。党员干部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其实都是在做整合的工作,整合资源和要素,整合智慧和力量,整合制度规则和意识形态,等等。统一思想的过程,就是把大家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整合起来的过程,就是集中正确意见的过程。对驻村干部来说,调研要深入,真正把情况搞清楚;作风要民主,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方法要灵活,既要善于集思广益,也要善于通过一定的程序把个人的正确主张转化为集体决策。“磨刀不误砍柴工”。集思广益才能凝心聚力。人民政协有一个工作理念——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增强“人情味”,先亲和后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搞好与村“两委”的团结,感情基础很重要。我国是个人情社会,这一点在基层体现得淋漓尽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社会上,有人情味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有人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当然,不能止步于人情世故,那样就把驻村挂职和群众工作的政治意义降低了,就容易失去工作的原则性,但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没有人情味同样不行。人心都是肉长的。可以说,人情味既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也是增进团结的粘合剂。如何在驻村工作中体现“人情味”,我想到的是“五个人”。

首先是平易近人。在与村“两委”同志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态度要谦和,语气要温和,遇到问题要心平气和,要有亲和力,让人愿意和你接触,乐于和你交往。

其次是真诚待人。坚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表里如一,坦坦荡荡,以真面目示人,有激情但是不虚妄,有坚持但是不偏执。

第三是热心助人。村“两委”的同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矛盾,要想方设法去帮忙。即便帮不到,也要在精神上多理解、多宽慰、多鼓励。

第四是以理服人。思想交流不强加于人,推进工作不盛气凌人,遇到问题不迁怒于人,“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

第五是大度容人。村“两委”的同志在工作有过失或不足,不要看笑话,不要冷嘲热讽,更不要扣帽子,而应该帮助其克服缺点,鼓励其改进提高。

甘当“铺路石”,先立人后立己

《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我自己也有一个体会,就是党员干部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应该做到:该上要上,该让要让。“上”体现责任担当;“让”体现境界风范。党员干部要甘于为他人当铺路石、作嫁衣裳,通过服务他人体现价值,通过成就他人成就自己。一个人在什么层次上成就了他人,就在什么层次上成就了自己。驻村干部只有努力帮助村“两委”的同志做好工作,只有努力促进村“两委”的团结,只有努力让村“两委”的同志们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总是很有限的,而众人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驻村工作的时间再长,总是很短暂的,而村“两委”成长起来之后的意义是长远的。

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专门谈了关于宗派主义的问题。其中有一段很长的论述,我读了之后很受启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必须团结,必须反对宗派主义倾向。因为许多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到后才创立的,许多地方工作是外来干部去后才发展的,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的关系,必须加以很好的注意。我们的同志必须懂得,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完全团结一致,只有本地干部大批地生长了,并提拔起来了,根据地才能巩固,我党在根据地内才能生根,否则是不可能的。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外来干部比较本地干部,对于熟悉情况和联系群众这些方面,总要差些。拿我来说,就是这样。我到陕北已经五六年了,可是对于陕北的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联系,和一些陕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得多。我们到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同志,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但如此,即在一个根据地内部,因为根据地内的各个区域有发展先后之不同,干部中也有外来本地之别。比较先进区域的干部到比较落后的区域去,对于当地,也是一种外来干部,也要十分注意扶助本地干部的问题。就一般情形说来,凡属外来干部负领导责任的地方,如果和本地干部的关系弄得不好,那末,这个责任主要地应该放在外来干部的身上。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同志,其责任就更大些。现在各地对这个问题的注意还很不够,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这种人完全不懂得本地干部的重要性,他们既不了解本地干部的长处,也不了解自己的短处,采取了不正确的宗派主义的态度。一切外来干部一定要爱护本地干部,经常帮助他们,而不许可讥笑他们,打击他们。自然,本地干部也必须学习外来干部的长处,必须去掉那些不适当的狭隘的观点,以求和外来干部完全不分彼此,打成一片,而避免宗派主义倾向。

1942年10月,陈云同志在《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一文中同样谈到了干部之间的关系问题。陈云同志也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新知识分子干部往往看不起农民出身的老干部,以为自己文化知识高,又很“大方”,老干部没有文化,又很“小气”。他们说:“农民干部是为土地、为自己的好处才来革命的,我呢?是思想自觉来干革命的。”其实,这种骄傲,这种想法,都是不对的。他们的书本知识、文化程度虽然比农民出身的老干部高,但是这些老干部的革命实践比他们多,新干部非但不应该骄傲,还应该向老干部学习。所谓“大方”、“小气”,我的看法倒是相反。我对农民有个估计:小事小气、大事大方。如果为了革命而拼命的时候,农民同志往往比知识分子勇敢,舍得牺牲。我不是说知识分子完全要不得,而只是说有些没有工农化的知识分子,在小事上大方,但是碰到了大事就有些小气。

毛泽东同志和陈云同志的文章,距离今天已经近80年了,但是读来仍然让人深受启发,像是专门写给80年后的我们的。回到驻村工作的实际,在谋划工作时,我们要调查研究,离不开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在推进工作时,我们要凝心聚力,离不开村“两委”的关心帮助;在结束挂职时,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的评价,离不开村“两委”的理解包容。“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各位所在的村面临什么样的实际,无论我们对村里的情况熟悉到什么程度,无论村“两委”的工作基础是多么的薄弱,对驻村干部来说,任何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想法,任何“孤家寡人”、包打天下的做法,都是不长久、不可取的。只有紧紧依靠村“两委”的支持,紧紧依靠全村干部群众的团结,我们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才能把自己的想法逐步变成现实,才能有所作为。

基层干部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陈云同志概括得特别好,基层干部的确是“小事小气、大事大方”。我们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有时工作节奏缓慢,也应该看到他们在急难险重面前的挺身而出和无怨无悔;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在文化知识上的相对欠缺,也应该看到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实践,都要结合实际才能发挥作用;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有时显得有点小气,也应该看到他们在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候总是敢于亮剑、毫不含糊;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在思想上有不够解放的一面,也应该看到这正是基层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在理论思维上相对匮乏,也应该看到他们随时随地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琐碎繁杂的事务让他们焦头烂额;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有时在发出抱怨,也应该看到他们在福利待遇和成长空间上遇到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农村,不是立体地看农村......”今天,我们可能也有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基层干部,不是立体地看基层干部。农村基层干部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很辛苦很可爱很可敬。老一辈革命家在统战工作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嘉言懿行,值得我们好好感悟,其中非常重要的经验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责在人前,利居人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借鉴统战思维,对做好驻村工作很有帮助。

乡村治理是一个像波纹一样不断影响、带动的过程。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是极度扁平化的,基本处于一个平面状态。对一个行政村来说,村支书作为班长带动村“两委”,村“两委”带动党支部,党支部带动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如此一圈又一圈地向外延伸,便可以向全体村民覆盖。遵循“波纹逻辑”,一个村就是一个同心圆,村支书是圆心,每一个圆圈都不可或缺、不能弱化。哪一圈弱了,都会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整体效能。遵循“波纹逻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应该在圆心处交汇在一起。即便做不到完全重合,也一定不能造成两个圆心的局面。

做好村里的工作,既要努力干实事,也要善于讲故事。反映农村发展变化、展现基层干部群众风采、为工作集体加油鼓劲的宣传,可以多开展一些,那样有利于提高村“两委”的威信,有利于增强大家的凝聚力。但驻村干部不能把个人宣传看得太重,更不能刻意宣传自己。“不要人夸颜色好”,鲜花和掌声也可能是一种陷阱。在有人说好的时候,应该保持清醒、自我提醒,多看工作中的不足,努力追求更高目标。有时也有群众鼓励我,面对大家的鼓励,在表达感谢的同时,我总是说,有两个功劳我不能贪,一是前人的功劳,村里的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是多年来接续奋斗的结果,今天的人不能把成绩都揽在自己身上;二是集体的功劳,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没有一项工作是依靠个人能做好的,因此不能把集体的成绩安在自己头上。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只是接力跑中的一棒,只是集体中一份子。

各位战友、各位同志:基层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有问题要解决,就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就有干事创业的舞台,就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有千锤百炼的可能。驻村帮扶既是一次“接力跑”,也是一次“集体跑”。在我们的人生中,将至少有1000多天与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这是共产党员一生的荣耀,也是一生的财富。衷心祝愿每位同志都能不虚此行、不辱使命!

(作者系全国政协机关派驻安徽省舒城县开发区青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本文为作者在安徽六安市第八批选派第一书记岗前培训班上的专题交流发言)

来源:疑义相析微信公众号

}

  旧城改造需要拆除100多间旧农房,没有一个人顶牛反对:“党员干部先拆了自己和亲戚的8间住房,咱们群众也要有觉悟。”

  村里计划安排“小康楼”居住资格,没有谁急着“插队”“跑关系”:“书记都让出自己的名额,还怕有不公平?”

  在三门县海游街道城西村,62年里,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关于沟通、信任、认同的故事数数“一箩筐”。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浙江星罗棋布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城西村并不是最富的一个,也不是美丽乡村图谱中村貌最美的一个,却是极具典型意义的“模范村”——从1957年成立第一个党组织以来,八任书记以身垂范,时时当好先锋、事事做出模范、处处立起标杆,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信仰是什么味道?城西村首任村支书、92岁的章正合说,就算在“苦”里也能品到“甜”。

  夕阳下,上洋路双向四车道上车流穿梭、星级酒店开始闪烁起灯光。章正合依然保持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即使拄着拐也要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眼前“飞转”的图景,常常让他不住感慨:“不一样,不一样了。”

  记忆常常把他拉回到60年前。那时,城西村还叫“翻身村”——刚刚迎来解放,翻身做主人的农民用这个名字表达内心无比的喜悦。1957年,“翻身村”成立第一个村级党组织,只有5名党员。读过3年多书、思想上进的章正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农民翻了身,可村子面貌还没“翻篇”。“路是黄泥路,房是木板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口口相传的顺口溜道出了“翻篇”的艰难。“书记,你说共产主义到底长啥样?现在还是穷啊!”年轻的章正合常常被村民们围着追问。“我一时也说不上来。” 直到组织送他到县委党校学习回村后,他指着地里刚抽穗的庄稼,用一句大白话回答,“共产主义有一个过程,但一定会实现,现在先要让大伙儿填饱肚子。”

  追求信仰的道路上,需要“领路人”。章正合把县委党校的教学方式“搬”到了村里。白天忙生产,晚上补学习。学习没有场地,就借用村小学的教室,点上煤油灯和蜡烛,既学理论又学农技知识,没有丰富的教材,一份“迟”到的《人民日报》无比珍贵。村里的老党员回忆,“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一学就到深夜。”这样的学习会一直延续至今。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与奋斗是社会的主旋律,激昂的劳动号子喊得震天响。章正合把自己编入生产队,带领农民一起开垦480亩粮田。

  种庄稼需要水利灌溉,最近的水源在距离村庄三四公里外的高山上。没有机械,村民靠一锤一钎和肩挑背扛,硬生生挖出三座水库。章正合伸出满是老茧的双手,“学习我们带头,干事也不能掉队,一筐碎石土100多斤重,党员带头多扛三五趟,肩膀磨出血也不休息。”说到动情处,老人浑浊的双眼隐隐泛了红。

  1962年夏天,章正合和“翻身村”迎来了第一次“高光”时刻,当年村里的早稻亩产超过450公斤,一举夺得台州地区农业生产标兵,上级奖励“翻身村”一头大黄牛。“你们看,照片右边捧着奖状的就是我!”老人指着村委“初心馆”橱窗内的一张泛黄老照片,手指微微颤抖。

  章正合结束自己长达24年的任期时,村里党员已经发展到30多名。在第二任村党支部书记金积贵、第三任村党支部书记章以齐上任前,他一再叮嘱“一定要带头学带头干,你们当‘领头雁’的如果都没信念,怎么带乡亲们一起干?”

  种植经济作物、开发低山缓坡、开办免烧砖厂……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翻身村”村民有生以来第一次收获了年终分红,“‘翻身村’翻身有望!”老书记的嘱托,两位继任者没敢忘。

  党建抓得好,前行有动力

  “抓经济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党建嘛,马马虎虎就行,反正看不出什么效果。”每每听到这样的言论,人称城西村“改革急先锋”的叶加法急脾气就上来了,“党建不抓,人心不齐,就算再大的成就也有可能坍塌。”他说这话,足够让人信服。

  今年84岁的叶加法如今仍执掌着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腾龙电器”,身穿灰色工作服,每天穿梭在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里,和他创业时一个模样。

  时间拨转回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刚经过“农业翻身”的城西村迎来工商业的萌芽和复苏。“加法,村里想办个变压器配件厂,你干过邮递员,走南闯北,见的市面多,脑子活,要不回来试试看?”村党支部向他发出邀请。叶加法略有迟疑,但还是答应了。

  干了几年后,叶加法入了党,当了厂长,但当时社会上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依然存在,他把自己的困惑向党支部反映。党员大会、支委会……一场接一场开,态度观点摆在桌面上。

  在村里干了35年文书的章以简回忆,当时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认为叶加法这么干下去是要吃“牢饭”的,争得面红耳赤。大部分党员拿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认定“农民也可以经商。” 叶加法也反复念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据理力争。

  村庄搞建设,最怕意见不统一。村第二任支书金积贵和第三任支书章以齐态度一致,一起帮着做其他党员的思想工作。当地一位姓包的派出所所长也拍拍叶加法的肩膀鼓劲,“不管不问,尽力搞好,证明自己!”思想统一了,干群凝聚力强,干劲自然足。1988年,叶加法这位致富带头人被选为村党支部第四任书记,继续推动城西村的“改革开放”。在他的16年任期内,城西村各类工商业企业增加到25家,从业人员6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半数以上。1995年,城西村获得了“台州市亿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回望自己的“创业史”,叶加法总结出一句“创业经”——党建强,人心齐,发展好。他说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当时没有村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的撑腰鼓劲,就不会有我和城西村的今天。”

  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下来后,回到工厂里,叶加法继续认真抓党建。车间里,党员亮明身份,设立先锋岗,组建党员攻坚克难“突击队”。“今年的出口贸易形势不乐观,党员带头开辟东南亚市场,10月中旬,我们刚完成一批近百万元的订单。”“腾龙电器”技术主管章宏仁说。

  党建抓得好,前进有动力。村庄大规模建设过程中,第五任村支书章宏将带领党员自拆,顺利拆出了三门入城第一条十字大街。村庄发展需要新思路,第六任村支书章宏军主动退下来,第七任村支书章平顺利接棒,带领村民发展村子。

  不搞花架子,为民办实事

  从温饱到小康,2018年村人均收入达8万多元,但城西村人不满足于此,“心气”越来越高——奋力往高水平全面小康前行。商贸繁荣后,为了让村民一起受益,章平将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造,村民人人享有股权……当接力棒到了第八任也就是现任村党委书记章以家手中时,他想得更多。

  10月23日,三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陈安标又一次看到章以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室,赶忙搬了把椅子请他坐下。

  “老章,听说你心脏装了6个支架,随身带‘救心丸’,真当自己是‘钢铁侠’啊,要注意休息,别太拼了!”陈安标忍不住一顿“数落”。

  “陈局,村里的养老中心项目,现在土地批复进展怎么样了?”章以家说。“放心吧,一切顺利,明年初应该就能拿到批文。”

  “那就好,村里400多位老人都眼巴巴等着这个项目。”

  2018年,三门县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经济相对薄弱的山陈村、谢家村合并到城西村,全村人口从1000多人增加到2000多人,党员103人,建立了村党委,章以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先富起来的,要带着大家一起富。”

  在基层,干部的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文件和会议,群众不爱听“口号”,更喜看实效。村民反映养老负担重,章以家就琢磨着开发50亩土地,投资6000多万元建一座有500多张床位的养老中心,本村村民费用减半,优先入住,同时又可以对外经营,补充运营经费。

  不久前,一村民因病去世,家人到村里办手续时,章以家才知道这一家子前前后后花费了40多万元的医药费。那天,他一夜未眠:“村民好不容易富起来了,不能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能让一位村民因为缺钱看不起病。”他找到保险公司合作,村集体出资为村民购买特种保险——医保报销不了的部分,用保险金抵扣50%至70%。

  干部将心比心,干群才会心贴心。今年,刚刚被浙江农林大学法学院录取的谢淼淼准备争取入党,毕业后回乡发展;刚过而立之年的村民陈巧辉前不久向村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杭州创业的陈耀强得知老家在争创文明城市,不顾路途遥远总是定期回村参加志愿服务……八任书记的故事,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抉择和生活点滴。

  62年赓续传承的是怎么样的初心?面对镜头,八任书记的回答有相同的“关键词”——富民强村、为群众谋幸福。

  城西村这场最美初心接力,依然在为梦想奔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在校期间能不能从村委入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