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联系到中央美术学院院到六里桥总站怎么走

  点击上方“蓝字”可订阅哦!

  “公主坟到了。”“下一站,积水潭。”“请问下西天怎么走?”“菜市口的人可真多!”刚来北京的人,听到这些奇葩的地名,大多会感到疑惑,这些地方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甚至好多从小在北京长大的老北京人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小儿习惯了。今天,小编广泛搜集资料,为大家答疑解惑,说一说北京这些奇葩地名的由来。

  14、象来街(长椿街)

  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

  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

  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

  24、北京动物地名

  25、以“营”为名的地名

  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

  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

  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

  37、北京地名中的“居”

  38、北京地名中的“店”

  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

  40、《论语》与北京地名

  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

  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

  43、北京的蔬菜地名

  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

  45、北京地名中的“龙”

  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

  47、北京城周边的“窑”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正阳门外设市场,修建"廊房",作为商业铺房,招商开市。至明中叶嘉靖时,这一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

  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全称应该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四”字即指在其十字街头的四周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楼,合起来是因四座牌楼而故名的。但这些宏大的牌楼群,也因交通问题而拆除了,所以只剩下这些地名的简称。,东单、西单全称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单”是指单独的一个牌楼而言。

  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多年以来,砖窑密集。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

  东直门外有条小河,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风尘仆仆的马匹洗涮,洗完的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体,故名“晾马河”,时间长了,就叫成“亮马河”了。

  大北窑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楼”,此处有一呼姓财主,盖了楼(也就2层),高高地俯视低矮的民居,久之成为附近的地标。被过往行人将此地称为“呼家楼”

  位于中关村南一站地。原为“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于永乐初年,武宗即位仅一月,就增设皇庄7处,就包括此处。嘉靖初年,皇庄废除,但性质相尽的官庄保留到明末。

  位于中关村东一站地。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街心花园的苍松翠柏之中,据史料记载,该坟埋葬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的义女—孔四贞。她被称为公主,并予厚葬,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他孔四贞的父亲叫孔有德, 汉族,辽阳人,在明末清初不是一般人物。孔有德原为明朝将领,天启五年,清太宗兴兵伐明,为了招贤纳士,发布了一份带有收买性质的诏文。孔有德看到明朝的没落腐败,于是投降了清廷。清兵入关后,率兵驰骋疆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取南京、攻江阴、征战贵州、广西,抓获明宗室王公等方面,竭力效忠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良将,曾多次给予重赏与表彰。顺治九年。孔有德率部南征柳州,与明朝将领李定国交战失败,最后于桂林和他两位夫人一起自杀身亡。父母阵亡后,年幼的孔四贞回到北京。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后将此功臣之女认定为自己的义女,把她留在宫中抚养,让她分享荣誉,并封她为和硕公主。孔四贞自幼生长在军营中,善骑射,通武艺,长大后嫁给内务大臣孙延龄为妻。后来,清王朝特赐孔四贞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并令孙延龄同其妻往广西节制军务。孙到广西后纵兵骄横,并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毅然率兵进行讨伐。孔四贞智勇双全,很快就平息了云南的叛乱,为清王朝的安定局势立下了一大功劳。平定云南叛乱后,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此,并称之为“公主坟”。

  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位于京城西,是西部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因距阜成门城门还有八里地,故称“八里庄”。

  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至今仍有帅府园之称。罗艺是《隋唐演义》小说中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有燕王府。 至明代,随着紫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此修建王府,所以据《明成祖实录》载,这里被称十王府、王府街,民国时期,帝王时代结束,百姓渐渐淡忘了这些,在当时,百姓最主要的看重是吃喝住行,那时候的北京,老百姓打不起井,一般的井打出的水都是苦涩的,只能用做洗衣服、蒸饭,而饮用水都是去卖,在电视上我们也经常看到推着水车卖水的人,其实卖的水也不过是相比之下苦涩味道淡一些而已,而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名为甜水,其实就是无色无味,相对来说,王府井的地名也就因此而得。

  14、象来街(长椿街)

  象来街位于宣武门西侧一里左右,原来这里是明清时代饲养大象的地方。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但至清代后期,驯养大象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大象境遇不断恶化,从而被逐渐病饿而死,仅留下象来街这一名称。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间,单檐歇山,简瓦顶,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第二层殿为金刚殿;第三层殿为天王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东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层殿为崇寿殿,东配殿为曰伽蓝殿,西配殿曰无量殿;第六层殿为千佛殿,东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门后为第七层殿是护法殿;第八层殿为功德殿;第九层楼菩萨面阔三间。垂花门处有横道相隔形成前后两部分。今仅存金刚殿和西北角的廊房(此次部分被焚毁)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原有石碑多已无存。

  八王坟,位于今日北京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这里,曾经埋葬着清朝的“八王”阿济格。

  阿济格,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与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同为太妃阿巴亥所生。阿济格从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到与明军交手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广渠门之战,一直是后金骁将。崇德元年(1636年)进爵武英郡王,攻略明朝保定等地,“五十六战皆捷”。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阿济格和多铎夺取了北京城,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在王爷中排位第八。同年,他奉命追击李自成,军队开进江西。1651年,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密谋承袭摄政王位,事泄遭幽禁,后被赐死——其骨灰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即后世所谓之“八王坟”。

  康熙帝在位时,开始重新重视阿济格的开国功勋。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八王坟,有了宫门、享殿、宝顶、墙圈、驮龙碑,正坟、土坟主次分明,更有“东衙门”、“西衙门”之别,占地一顷数十亩,规模宏大,墓主人的地位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地宫大门。据见过它的老人回忆,门后有两道弯槽,内有两个石球;关门时,石球顺着弯槽滚至门后,大门就无法推开了。

  但是,辛亥革命后,王爷坟的宫门、享殿被拆除,卖作砖瓦木料,受到严重破坏。日伪时期,王爷坟多次被盗,“东衙门”因为埋有殉葬品,更是首当其冲。到了解放初期,八王坟已经破败不堪。

  1950年,“东衙门”地皮被财经印刷厂征用,5年后转给葡萄酒厂。正坟和“西衙门”则被度量衡厂(后迁走,原址建设为北京仪器厂)占用。与厂区配套,八王坟一带很快形成了居民区。随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长,开通了八王坟到公主坟的1路汽车,八王坟被牢牢地定在了北京交通网的主干线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被改名为“建光东里”;1977年才恢复原名。而今的八王坟,位于长安街东沿长线上,以大望桥(立交桥)为核心,西接建国路,东启京通快速路,南北纵贯西大望路;地铁1号线横穿于此,设站点“大望路”;几十条公交线路在此设站,去往河北三河地区的930路及其支线以八王坟东为首发站;八王坟长途汽车站也是赫赫有名。这一切,都使八王坟成为京东近郊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进入21世纪后,SOHO现代城、蓝堡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使昔日的八王坟旧貌换新颜。

  2006年6月7日,城建道桥公司在通惠河北路八王坟段工地施工时挖出清代一品文官石像后,几天后,北京市文物考古队又在据第一次出土石像地点约10米远的地方,挖出了武将翁仲石像和石碑等一批文物。

  明清时,北京城出现了五大镇物,当时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北京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了五个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确保京城安全。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西方属金,镇物是觉生寺(大钟寺)的大钟;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央属土,镇物是景山,景山聚土为镇山。

  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

  (1)万寿宫(禄)

  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万寿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名曰:宏仁万寿宫,为道教式建筑。宫院内设有文昌殿,殿中供奉着文昌神像(文昌又名“文曲星”,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是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宣武区南部会馆较多,各地上京赶考的举子们常到万寿宫进香,求拜文曲星君,期盼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清乾隆时期,万寿宫“遗址仅存,无椽矣”。可士人仍将原址呼为万寿东宫。

  (2)赵公口(财)

  赵公即是传说中的财神赵公明。赵公口即是财神入口。自元在北京建都以来,该地是由南进京必经之所,原有一座财神殿,供奉财神之位。南方求官朝贡、输送银粮、商人赴京都要先在此地暂住整顿,然后才正式进京。故有“财聚四海、富汇五湖“之誉。

  (3)保福寺(福寿)

  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4)象来街(吉)

  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

  《长安客话》中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交通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朝阳门外东岳庙前神路街名字来历非常简单,就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 明清两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除了官民都去敬香赶庙会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东岳大帝出外巡游,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楼阁亭彩,导仁圣帝游。帝之游所经,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骈观之。帝游聿归,导者取醉松林,晚乃归。”

  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

  明清遗留的老北京城,本由平面呈“凸”字形的内、外两城所组成,开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除正阳门城楼、箭楼及德胜门箭楼尚存,其他城门均不复存在,只是保留了原城门的名称作为地名标志。但在这16个老城门之外,还多出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这三个听起来也像是城门名称的地名混杂其间。这三处地方以前有过城门吗?

  明清时期,老北京城的城门不是简单的出入通道,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每座城门,均由城楼、箭楼及连接二者的瓮城所组成,瓮城之中,形成封闭的空间,敌军一旦闯入,即被“瓮中捉鳖”。

  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都不曾具备上述设施,它们只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了交通方便,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

  和平门开辟于1926年,其目的是沟通被内城南城墙阻隔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

  北新华街在清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沟。1913年,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这条排水沟改建为暗沟,在其地上兴建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道,命名为北新华街。朱启钤原拟将该处城墙打通,使北新华街与外城新建的南新华街连成一线,再接上中南海袁总统府西墙外新建的府右街,共同形成一条新增的沟通内外城的南北干道。但因正阳门外的富商担心此举会导致行人分流,影响正阳门外商业区的生意,遂行贿权要,游说当局,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不利于总统。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阻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

  1926年4月,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出任北京警卫司令以后,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打通,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命名为和平门。1958年,为改善交通,将和平门门洞拆除,形成更为宽阔的城墙缺口。

  复兴门和建国门则是日寇侵占北京时,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

  看过北京地图就可知道,老北京城内城东面的朝阳门、东直门及西面的阜成门、西直门,位置都偏北,内城南部确实缺少横贯东西的干道。但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谁也不敢轻易将城墙扒开口子。

  据北京市档案馆1999年第四期《北京档案史料》所载《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记述,日寇于1939年起,就开始在北京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并在东郊筹建用于工业区的“东街市”。为沟通“两新街市区域与城内之交通,特就东西两面城垣各辟一新城门(东称‘启明’、西称‘长安’)……所辟新城门仅有缺口而未设门扇与门洞,因陋就简,迄未修饰,是其物力不济之象征”。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启明门”改为“建国门”。1946年11月何思源接任市长之后,曾“修建复兴门等城防工程共十三处”,在复兴门缺口处增建了一座10米宽的拱券门洞,并加装了铁门。 1955年,为展宽道路,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拓宽了缺口。而建国门则从未建造门洞,一直是缺口状态。

  解放后,为改善交通,将老北京城墙扒开了多处缺口,即未建门洞,也未命名为“某某门”,只是依据附近地名,称作“十条豁口”、“北小街豁口”等名称。老北京人则称其为“城豁子”。

  再后来,老城墙被拆除,有豁口的地方,大都兴建了立交桥,昔日的“十条豁口”变成了“东四十条桥”,“北小街”豁口变成了“小街桥”。残留的少数“豁口”,已成为标注在公交线路站牌上的车站名称。

  “文革”期间造反派破“四旧”,将许多带有所谓“封、资、修”色彩的地名废除更改,如“王府井大街”改为“人民路”,“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但造反派们可能并不知道“复兴”、“建国”这样听起来无甚不妥的地名,却是当年由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命名的,因此未做更改。

  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

  位于北四环东北角的花家地小区,最早这里曾是一片花椒地。

  “原来这里是一片农田,在上面种着大片的花椒,因此这一带也就被称为花椒地。”老一辈的“老望京”们对记者说。

  1988年初,城开集团在这片花椒地里建起了望京小区第一批住宅小区,取花椒地的谐音叫“花家地小区”。现在花家地已经分为“花家地西里”、“花家地北里”、“花家地南里”、“花家地”等几大小区,是望京较大的一片居民区。

  几年前,由于中央美术学院搬到花家地来,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花家地”也慢慢地被大家戏称为“画家地”,而其真正的原名“花椒地”几乎已经被人遗忘。

  北京胡同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元朝的杂剧中。《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和梅香有一段对话,张问梅:“你家住哪里?”梅答:“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这个胡同至今还在,就在今北京西四附近,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胡同中有一七层砖塔而得名,此塔至今仍在。不过经清、民国两代修葺,已由七层变为九层。据学者考证,胡同之称是由蒙古语中的“火疃”转化而来,元朝扩建大都时,城内居民按片分开,中间留有通道,这种通道蒙古语称“火疃”。后来,北京人把它读成了“胡同”。

  崇文门附近有条胡同叫“口袋胡同”。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地为圆形,内广而外狭,西通而东塞,很像一个米口袋,于是被称为“口袋胡同”。类似的胡同还有很多,如喇叭胡同、月牙胡同、耳朵眼儿胡同、九弯胡同等。

  北京的寺庙多,源于寺庙的胡同名也多。如位于广安门附近的善果胡同,就因胡同内有善果寺而得名。西城区的石类胡同,是因胡同内有一座石类庵。南长安街路西的玉钵胡同,则是因胡同内有玉钵庵。

  北京还有许多因井得名的胡同,像甜水赶时髦胡同、苦水井胡同、四眼井胡同、南井胡同、北井胡同、高井胡同、井儿胡同等。还有些胡同名是后改的。如将狗尾巴胡同改成了高义伯胡同,王寡妇胡同改成王广福胡同,大哑巴胡同改成大雅宝胡同,大脚胡同改成达都胡同,勾阑胡同改成钩帘胡同,劈柴胡同改成辟才胡同、鬼门关胡同改成贵人关胡同等。

  24、北京动物地名

  北京宣武区有条大街叫珠市口大街,原名叫“猪市口”,本是京城猪的交易市场。清朝时,纪晓岚住在这条街上。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打趣对对子。乾隆指着桌子上的两盘豆子,出了句“两碟豆”命纪晓岚对下句。纪晓岗不假思索地对“一瓯油”。乾隆随即改口说:“我说的是‘两蝶斗’,两只蝴蝶在一起争斗。”纪晓岚机敏地说:“我对的是‘一鸥游’,一只鸥鸟在水中游。”乾隆便又出难题,说着跷起脚来,要纪晓岚以他的脚为题,说出一个字,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不能露出“脚丫子“等字眼。纪晓岚马上联想到自己住的“猪市口”地名,猪的脚称“蹄”,“蹄”由“足”和“帝”组成,这不正是皇帝的脚吗?于是,他便答道这个字是“蹄”。乾隆一听勃然大怒,纪晓岚一解释,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在与珠市口大街相邻的骡马市大街,同样有一段与名人有关的故事。当年,这里曾住过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叫谈迁。他是明末清初人,花费了2年心血写就了一部500万字的编年体明代大事记《国榷》。没想到,书稿刚完成就被偷了。悲痛过后,他决心重新撰写。后又用了6年时间,再次完成这部巨著。为了考证和补充书中的内容,他专门从浙江来京,住进了骡马市大街的一个宅院。他遍访了北京城里城外的明朝遗迹,访问了前明遗臣,充实和考证了他的著作。同时他还写了一部介绍北京人文景观的《北游记》。骡马市大街也因住过这么一位著名学者而闻名遐迩。

  北京朝阳门附近有一个胡同,名叫“吉兆胡同”。实际上,它的原名是“鸡爪胡同”。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这条胡同分岔多,从高空往下看,很像一只老母鸡的爪子。那么,为何又变成“吉兆胡同”了?当年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住在这条胡同,有一次他回府,走进鸡爪胡同时,突然手足抽搐成一团,手也成了鸡爪状。后经多方医治,总算恢复原状。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他,得这病恐怕与“鸡爪”这个地名不利有关,于是,段祺瑞下令将“鸡爪胡同”改名为“吉兆胡同”。

  北京还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职业地名。如南城琉璃厂附近有个叫“骟马张”的胡同。这里曾住过一个专门骟马的姓张的小刀手,此人骟马技术好,很有名气,久而久之,人们便将他所住的胡同称作“骟马张胡同”了。

  25、以“营”为名的地名

  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

  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

  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

  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

  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

  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

  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五道营”。

  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

  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

  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

  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

  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有个“蛮子营”,是福建教官们的驻地。

  北京还有许地名虽不带“营”字,但也和军营有关,如香山以东的正蓝旗、正白旗、红旗村等都是清代云梯部队“香山健锐营”的驻地。还有德胜门外的教场口街,宣武门外的校场口胡同,都是明清两代的练兵场。

  北京西城区北太平庄地区是在元大都时期被圈在城郭以内的,虽然空旷荒凉,但毕竟还算“城里”。明军攻克元大都之后,为了便于防守,把北城墙向南缩进了2.5公里,退到了现在护城河的位置。于是,太平庄地区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外。

  太平庄一带坟茔很多,其中有的墓室建造讲究,以砖发券。有普通人家的私墓,也有埋葬贫民的义地。档案记载,1954年,北师大征用建筑用地 114.93亩,起出有主坟174座,无主坟284座。这是有坟茔的情况,掩埋地下没有坟茔的尸骨就更多了。据经手迁坟工作的老人回忆,为了使得无主尸骨尽量都能妥善迁移,当时曾经动员老百姓参加有偿挖寻工作,挖出的无主头盖骨有数千之多。

  从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公共汽车站名叫做铁狮子坟就可以知道,这一带原来是坟地。老北京有许多带“坟”字的地名,如公主坟、八王坟、索家坟等。这些带“坟”字的地名含义和我们今天的单纯意义上的墓地不同,它们大多是以坟主的姓氏或身份命名的一些自然村落。北师大南门往西一带过去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在师大为建设南部科研区购置的地界内有一座黑舍里氏墓,墓主就是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索额图的长女,一名7岁夭折的女孩,当地人称之为“姑娘坟”

  铁狮子坟又有所不同,它不是以某个坟主的姓氏身份命名,而是以一对铁狮子命名。狮子自东汉以来一直作为帝王公侯陵寝镇墓的神兽,多为石狮,铁狮子少见。这对铁狮子镇守的墓主究竟是何人,已经很难查考。据当年参加过购地工作的老人们回忆,墓主姓白,他的后人曾经要求发掘墓穴。挖开后,发现墓穴中有两个放置棺木的台子。虽然没有挖掘出什么东西,但是既然有铁狮子镇墓,估计不会是一般人的坟墓,有可能早已被盗过。

  那对铁狮子后来一直摆在东门口,成为北师大新校舍家属宿舍大门的标志。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对铁狮子未能幸免,被送进了炼铁炉,化为一文不值的铁水。

  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

  从新街口往北,有街名曰小西天;从北海公园五龙亭往西,有殿宇一座,殿名也曰小西天。那么,北京有没有大西天呢?

  今北海公园北岸,有经济植物园一所,早年这里是阐福寺,进门有石池、大佛殿、万佛楼、后殿。后殿后,尚有大圆镜智宝殿等。《三海见闻志》载:“自石池至万佛楼统称大西天。”又说,万佛楼为大西天。

  万佛楼当初是北海北岸的主要建筑,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为了给他母亲庆祝八十岁寿辰而下令修建的。皇太后信佛,皇宫便拨出专款铸造了一万尊金佛,供奉在殿堂里,这座楼被叫作万佛楼,万福楼或大西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北海万佛楼内的万尊金佛也被抢劫一空,大佛殿内大佛身上的无数珠宝,也被八国联军盗走,随后,又放了一把大火,万佛楼被火烧毁。

  民国八年(1919年)春,万佛楼附近的大佛殿及大圆镜智宝殿等又一次失火烧毁。至此,大佛殿、万佛楼和号称大西天的一组建筑群,便化为一片灰烬焦土,只剩下了一座不怕火烧的琉璃九龙壁。

  明光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元代这里是元大都城的肃清门(现明光桥的位置),今天这里仍然保留着元大都城垣遗址。关于明光村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以明朝第十四个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庙号“明光”为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在清代西直门外是一片大坟场,称为索家坟,顺治帝的首席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康熙时的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族坟,索家坟之北即为明光村,“明光”二字在佛家含有超度之意,因靠近坟场而取名“明光村”。

  西直门桥往北一带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据资料记载,在北师大为建设南部科研区购置的地界内有一座黑舍里氏墓,墓主就是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索额图的长女,一名7岁夭折的女孩,当地人称之为“姑娘坟”。现在这个地方应该在现在在今典花园附近。

  元朝的城墙与明朝的城墙不同,元朝的城墙只有土,外面没有包上城砖(到了明朝城墙里面是土,外面包城砖),所以现在称之为“土城”,邮电大学西门外的土城墙是元朝时城墙的西段,所以边上的路称之为西土城路。(明朝的城墙在新中国建国后被陆续拆除,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将拆下来的城砖用于修建防空洞,现在二环路的位置就是明城墙的位置)

  现在明光桥的位置在元朝时是元大都城墙的“肃清门”的位置。

  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在金代称为“蓟门飞雨”至明代始称今名。

  春秋战国时的燕国,以蓟城为国都,古称蓟城为蓟门。对蓟城的始建之地,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以下几种说法较为集中: ①广安门以西、莲花池以东; ②宣武门、和平门一线的南北侧; ③广安门以南。上述说法均以出土遗物为推断依据,极少文字记载。元、明以来把德胜门外元大都城健德门(俗称土城关)当作战国蓟门旧址。

  蓟门烟树碑蓟门烟树指的西直门以北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西段,这段城墙为夯土构建,元末明军攻陷大都后,将元大都北侧城墙南移5里,蓟门烟树所指一段城墙遂遭荒废,在夯土城墙的遗址上树木生长,遂称蓟门烟树。但是在历史上,金代的典籍中就有蓟门烟树的记载,有学者认为蓟门烟树指的是古蓟州城门附近的树林,目前的蓟门烟树是清乾隆年间考证错误的结果。乾隆御书蓟门烟树碑位於北京电影学院附近的元大都城墙遗址上。

  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积水潭。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建设。当时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1952年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的 “院系调整”工作。根据苏联教学经验,将全国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综合大学以外,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各科专业学院。例如北京航空学院是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天津北洋工学院航空系和厦门大学航空系合并组成,北京政法学院是由清华大学政治系、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北京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组成。合并包括教职员工、在读学生、教学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该地区称为八大学院的历史由来。

  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在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主干路命名为学院路,马路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马路东侧依次是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学院路于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道路两侧除去学院占地外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地。当时通过学院路的公交车为31路汽车,该路车首发站开始是西安门至颐和园,后改为平安里至颐和园(今331路,行车路线有所变更)。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八大学院的名声也随之远播。今天的学院路两侧教育科研单位林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学院路南段(北土城以南)及其延长线改建成为西土城路,八所学院先后升格为大学,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

  学院南路位于学院路南边,同样是因为路上有几所高校而得名: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等。

  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因其地原有清代内宫监冰窖而得名。凿冰窖储,古已有之。《诗经·七月》中便有“凿冰冲冲”的记载。延至清末民初,北京有三大冰窖,一个是北海东夹道陡山门,一个是什刹海东南,一个就是德胜门外窖口。这条胡同,清时称冰窖口,1965年定为冰窖口胡同。

  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

  新街口北大街明《宛署杂记》作新开道街。此街北端元代为积水潭水域,明以后积水潭水面缩小逐渐演变为陆地,后于此筑路,形成街道。相对于旧有街巷,乃称新开道街。南端的新街口也由此派生。清称新街口北街。民国时期称新街口北大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易名为“红旗路”。

  新街口北大街北端原有北京内城北城墙,1950年11月于城墙辟豁口,时称4号豁口(现在称之为新街口豁口,即现在积水潭桥的位置),向北筑路(即现在的新街口外大街),成为南北通衢。1952年修建成宽9米的简易路,1953年铺为碎石路,同时加砌两侧偏沟式道牙。1954年将城墙豁口由9米拓宽为20 米,对碎石路面铺筑沥青。1966年两侧共拓宽7米,构成宽16米的南北交通要道。2000年夏,开始动员西侧临街店铺拆迁,向西展宽。

  “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杏坛遂成为万世师表的象征。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北邮南门的公交站原来叫“小西门”,现在叫“明光桥东”。

  小西门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西土城路,西至京包铁路,北临一间房,南抵笑祖塔院。因居小西门外而称。

  小西门是元大都西部的城门,亦称肃清门。今土城遗址公园西南(学院南路与西土城路相交处南),尚存一段约四十米的弧形土坡,即小西门瓮城遗址。

  小西门原属明光寺乡,后划归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作为地名,泛指土城以东,笑祖塔院以北,明光村以南,较今范围要大。有古迹福庆寺,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小西门残址上,供奉关帝、菩萨诸像,俗称小西门庙。现已成为民居。

  37、北京地名中的“居”

  有关“居”字的解释很多,但说到北京地名中的“居”,大多是因所在地早年曾有过的茶馆、饭馆字号而得,其历史都比较悠久。

  地兴居位于东城区北部,地处老北京城的安定门外。这一地名的由来与清代在此所设的旗营有关。辛亥革命,清廷退位,旗营的兵丁无事可做,但俸禄照领,于是安定门外出现了终日里吃茶饮酒,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有位山东人见这一带多有八旗子弟来来往往,就在此盖了两间小屋,卖些茶水、酒水和零食。因此地离地坛不远,便取名为“地兴居”,意思是说由此地兴旺发达。由于此地在安定门外,除了有八旗子弟等老主顾,还有不少进城的人也在此停留,小茶酒馆的生意颇丰,但到了民国中期,其生意逐渐萧条。解放初,此地形成居民区,便以茶馆之名称地兴居。

  迁善居胡同位于鼓楼西大街路北,胡同虽然不长,但很弯曲。关于这一地名的由来,史料记载很少。经多方探询,得到这样一段传闻。早年间在胡同里住着一个姓李的年轻人,曾染上赌博的陋习,为了改过自新,自食其力,他在胡同口开了家小饭馆,并请胡同里的一位教书先生给起个字号。教书先生见他有改过自新之意,便取《周易》中“君子见善则迁之,见过则改之”之句,得名“迁善居”。意思是说从此向好人学习,有了过错就改。由于他买卖公平,待人和气,小饭馆经营了三十多年,后来这条胡同便以小饭馆之名,称迁善居,再后来称迁善居胡同。但也有人认为“迁善”二字出自汉代杨雄的《法言·学行》:“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也者圣人之徒与!”其意思也是“去恶为善,改过向善”之意。

  茂林居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东南侧,是一个很风雅的地名。从字面上看,茂林居是因有人在茂密的树林中居住而得名。其实这一地名也是因清代曾有人在此开设名为茂林居的饭铺而得。清代初期,有十几位跟随九王爷多尔衮打进北京城的八旗将士看中了茂林居这块宝地,便相继在这里安家落户。但旗人是不准许经商的,于是有一姓胡的汉人专为八旗子弟们开设了一家小饭铺,并依附近林木茂密而得名茂林居。此后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村落,依茶馆之名,称茂林居,而那些旗人后代便在此居住了二百多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此兴建了十几幢高楼,并依地名称茂林居小区。

  北京叫五路居的有两个地方,一个在海淀,一个在朝阳。

  位于海淀区南部,西四环路旁的五路居,据说最早叫五禄聚,是一家茶餐馆,以经营茶水和小吃为主,是五位结拜兄弟出资合开的。后因“禄”“聚”二字笔划太多,不便书写,于是简写成“五路居”。民国年间此地形成村落,便依茶馆之名而村名。以后在这里修建了一个火车站,依地名称五路居车站,后简称为五路站,于是地名也被称简为五路。

  对于朝阳区西北部五路居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说此地曾有一家小茶馆,因是姓武和姓陆二人所开,得名“武陆居”,后谐音为“五路居”。但此说过于牵强,不可置信。二是说此地曾有一座财神庙,因里面供奉着五路财神。据说拜过这五路财神,就能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所以这里的香火很旺。后来有人在庙旁开了家小饭馆,得名“五路居”。民国时此地形成村落,称“五路居”村。关于五路财神民间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武财神赵公明连同其手下四名猛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共为五路;也有的说是文武财神与和合二仙凑一块共送钱财;还有的说这五路财神其实是指民间的祭五祀——户、灶、中溜、门、行。更有的说五路财神是五显,即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五路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寓意为出门五路,路路得财。

  此外,海淀区中部还有两个带“居”字的地方,分别叫四槐居和槐树居。四槐居位于玉泉山东侧,因清代村中大道旁有四棵古槐树,当年曾有鲍姓人家在大槐树下开设茶馆,来往客商在此饮茶歇息,村名因茶馆而得。离此不远的槐树居也是因村口有一棵古槐,树旁有叫槐树居的茶馆而得名。三路居是丰台区丽泽北侧的一个地名,也是因早年间有叫三路居的茶馆而得地名。所谓的“三路”是指三方道路的汇合处。四路居和十里居是朝阳区亮马桥附近的两个地名,均是因曾有叫四路居和十里居的茶馆而得地名。四路居中的“四路”是指四方道路的汇合处。十里居是因距东直门十里而得名。

  与上述地名相比,位于朝阳区太阳宫附近的芍药居更为人们所熟悉。但这一地名的来历却很少有文字记载。只是民间传说这一地名因种植过芍药而得。但各种文献中均没有种植过芍药的记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随着芍药居小区的兴建,才被人们所知,特别是城铁十三号线也在此设置了“芍药居站”后,使这一地名更为人们所熟知。

  因为篇幅限制,北京奇葩地名38-47请看下一篇,或直接在周末轻旅行平台回复关键词“北京地名”哈

  周末轻旅行∣畅享周末好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

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联系到中央美术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