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英文pass是什么意思中文思

中衡体育,一个有态度的体育门户网。致力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体育赛况。根据您搜索的,我们的小编Hannah Murray为您推荐以下文章。索科尔尼基公园,索科尔尼克的秋日,索科尔尼科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克劳馥,有夜贼天赋,玩潜入必备的天赋,开锁加快,回答对讲机加快。(包含在年度版里)
2,索科尔,前卫天赋,对条子造成伤害就回血,现在被砍了仍然比较强
3,悉尼,安娜其天赋,对条子造成伤害回甲,搭配天赋同样强,就是考验技术
牙医任务包,屠夫任务包,收益高

  杜德克   姓名:杜德克(Jerzy Dudek)   出生日期:1973年3月23日   国籍:波兰   身高:187   体重:81   场上位置:守门员   现效力俱乐部:利物浦队   曾效力俱乐部:费耶诺德队   辉煌战绩   效力于英超豪门利物浦,赛季冠军联赛决赛达到职业生涯最高潮。利物浦在0-3落后于AC米兰的不利局面下连扳三球,最后点球决战,杜德克神奇般扑出了皮尔洛和舍甫琴科的点球,成为利物浦逆转获胜的最大功臣之一。   不过平心而论,杜德克并不在一流门将之列,他在场上时常犯下低级错误,令全队的努力大打折扣。因此虽然杜德克成为04-05赛季的欧冠英雄,但是利物浦主帅贝尼特斯还是在夏季转会期中从西班牙买来了年轻、稳定的守门员雷纳。连续不断的伤病也是制约杜德克再闯辉煌的障碍,由于受伤,他不仅失去了挑战雷纳的机会,也让国家队2号门将博鲁克有了翻身的机会。不过经验是杜德克的最大优势,他是波兰队中惟一一名在欧洲顶级豪门效力、而且担任过主力的球员。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佛罗伦萨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马德里竞技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托特纳姆热刺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里斯本竞技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西汉姆联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多特蒙德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拜仁慕尼黑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AC米兰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布拉迪斯拉法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曼彻斯特城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切尔西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格拉斯哥流浪者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AC米兰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马德堡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基辅迪纳摩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汉堡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安德莱赫特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奥地利FK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巴塞罗那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瓦伦西亚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第比利斯迪纳摩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巴塞罗那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阿伯丁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尤文图斯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埃弗顿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基辅迪纳摩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阿贾克斯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梅赫伦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巴塞罗那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桑普多利亚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曼联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云达不莱梅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帕尔马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阿森纳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皇家萨拉格萨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巴黎圣日尔曼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巴塞罗那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切尔西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是: 拉齐奥

之后欧足联将优胜者杯和联盟杯合并

下面是追忆历届冠军杯赛冠军及成绩和最佳射手情况:

二战纳粹德军将领阵亡名单

费多尔.冯.博克陆军元帅()陆军B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5月3日在撤退途中于德国兰扫恩被英战斗机袭击负伤,次日逝世。

沃尔特.莫德尔陆军元帅()陆军西方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4月21日在德国杜依斯堡附近兵败自杀。

维尔纳.弗里奇陆军上将()陆军总司令。1939年9月22日在波兰华沙普拉加附近阵亡,时任陆军第12炮兵团名誉团长。

爱德华.迪特尔陆军上将()陆军第20山地军军长。1944年6月23日在斯代尔马克因空难丧生。

弗雷德里希.多尔曼陆军上将()陆军第7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28日在法国勒曼前线因心脏病逝世。

汉斯-瓦伦丁.胡伯陆军上将()陆军第一装甲集团军司令。1944年4月21日在德国奥伯萨尔茨堡的森多夫附近因空难丧生。

尤金.冯.邵巴特陆军上将()陆军第11集团军司令。1941年9月12日在东线因座机误降雷区丧生。

约翰内斯.布洛克步兵上将()陆军56装甲集团军司令。1945年1月26日在苏联巴拉诺夫桥头堡战役中阵亡。

柯特.冯.布里森步兵上将()陆军第52集团军司令。1941年11月20日在苏联安德烈维夫卡阵亡。

柯特.冯.切沃勒里步兵上将()陆军第一集团军代司令。1945年4月18日在前往柯尔堡的转移中丧生。

卡尔.埃格歇尔山地军上将()陆军第18山地军军长。1944年6月23日在斯代尔马克因空难丧生。

卡尔.埃伯尔步兵上将()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3年1月21日在苏联斯大林格勒西北处诺维-格尔吉耶夫斯基耶阵亡。

沃尔夫冈.费舍尔装甲兵上将()陆军第10装甲师师长。1943年2月1日在突尼斯斯比卡阵亡。

西奥多.盖布炮兵上将()德国驻法国南部军区司令。1944年7月30日负伤,11月26日伤重不治。

亚历山大.冯.哈特曼步兵上将()陆军第71步兵师师长。1943年1月26日在苏联斯大林格勒扎里扎铁路驻防堤阵亡。

恩斯特-安顿.冯.克罗希克步兵上将()陆军第16军军长。1945年3月16日在德国库尔兰的坎登附近遭空袭丧生。

弗雷德里希.库恩装甲兵上将()国防军运输部部长。1944年2月15日在柏林炸弹袭击中丧生。

威利伯尔德.冯.埃伦坎普装甲兵上将()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2年10月3日在苏联斯多罗谢尔沃耶附近阵亡。

保罗.劳克斯步兵上将()陆军第16军军长。1944年8月30日在拉托维亚里加飞机失事负伤,9月2日伤重不治。

埃里希.马尔克斯炮兵上将()陆军第84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12日在法国诺曼底圣洛阵亡。

罗伯特.马尔迪耐克炮兵上将()陆军第39装甲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28日在德国贝里希诺阵亡。

弗雷德里希.米埃特步兵上将()陆军第4集团军司令。1944年9月2日在罗马尼亚卡尔巴滕阵亡。

乔治.费佛尔炮兵上将()陆军第94步兵师师长。1944年6月28日阵亡。

赫尔穆特.普里斯步兵上将()职务不详。1944年10月21日阵亡。

赫尔曼.莱克纳格尔步兵上将()陆军第42集团军司令。1945年1月23日在东线维斯瓦河佩特里考阵亡。

威尔汉姆.施内肯伯格步兵上将()陆军贝尔格莱德军团司令。1944年10月14日在南斯拉夫阵亡。

沃尔特.施罗特步兵上将()陆军第12集团军参谋长。1944年10月6日在车祸中丧生。

赫尔曼.冯.斯佩克炮兵上将()陆军第12山地军军长。1940年6月15日在法国彭苏永附近阵亡。

威尔汉姆.斯蒂莫尔曼炮兵上将()陆军第11集团军司令。1944年2月18日在东线彻尔卡西地区阵亡。

乔治.施图姆装甲兵上将()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1942年10月24日在阿拉曼前线指挥车中指挥战斗时心脏病突发逝世。
马丁.万德尔炮兵上将()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3年1月14日在东线阵亡。

威尔汉姆.维根纳尔步兵上将()陆军第50集团军司令。1944年9月24日在东线沃尔马安德杜纳阵亡。

托马斯-艾米尔.冯.威克迪步兵上将()陆军第10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23日在斯代尔马克因空难丧生。

汉斯.佐恩步兵上将()陆军第46装甲集团军司令。1943年8月2日在东线奥廖尔的克拉斯纳加-罗施茨察附近阵亡。

古特尔.安根陆军中将()陆军第16装甲师师长。1943年2月2日在苏联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自杀。

恩斯特-古特尔.巴德陆军中将()陆军西北方向参谋长。1945年4月24日在霍尔斯坦因遭英军飞机空袭负伤,5月8日伤重不治。

阿尔弗雷德.贝恩希陆军中将()陆军第82步兵师师长。1943年1月27日在苏联沃罗聂日负伤,31日宣布死亡。

约翰内斯.贝欧尔陆军中将()陆军第242警备师师长。1944年8月26日负伤,11也8日在维也纳伤重不治。

理查德.巴尔泽陆军中将()陆军第182步兵师师长。1945年5月10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阵亡。

罗伯特.巴尔泽陆军中将()陆军第2军信号官。1943年3月8日在苏联基辅死亡。

弗雷德里希.伯格曼陆军中将()陆军第127步兵师师长。1941年12月21日在苏联西亚夫基阵亡。

埃里希.伯恩贝克陆军中将()陆军第124炮群司令。1941年10月28日在苏联瓦尔基阵亡。

格哈德.伯特霍尔德陆军中将()陆军第31步兵师师长。1942年4月14日在苏联克罗勒夫卡阵亡。

克莱门斯.贝特泽尔陆军中将()陆军第529步兵师师长。1945年3月27日在德国丹齐格阵亡。

阿诺德.比耶格勒本陆军中将()陆军第6步兵师师长。1940年10月11日在法国朱利欧维尔逝世。

乔治.冯.俾斯麦陆军中将()陆军第21装甲师师长。1942年8月31日在阿拉曼阵亡。

厄尔坡.冯.伯登豪森陆军中将()陆军第50集团军司令。1945年5月9日在德国库尔兰的格罗宾自杀。

乔治.布劳恩陆军中将()陆军第68步兵师师长。1941年11月14日在苏联哈尔科夫阵亡。

弗里茨.冯.布罗多夫斯基陆军中将()陆军“布罗多夫斯基”集群司令。1944年10月20日在德国贝桑肯阵亡。

康拉德.冯.柯臣豪森陆军中将()陆军第134步兵师师长。1941年2月13日在苏联奥廖尔的柳博夫斯卡战败自杀。

弗雷德里希-卡尔.克兰兹陆军中将()陆军第18步兵师师长。1941年3月24日在德国纽汉默尔部队演习中因事故丧生。

威尔汉姆.克里索利陆军中将()空军陆战师师长。1944年9月12日在意大利向摩迪纳推进途中遭游击队伏击阵亡。

弗雷德里希-威尔汉姆.杜施陆军中将()陆军第297步兵师师长。1944年2月17日在阿尔巴尼亚的提拉纳因交通事故负伤,3月2日在意大利瓦罗纳伤重不治。

维克多.冯.德拉比奇-威克特陆军中将()陆军第326步兵师师长。1944年8月2日在法国诺曼底的勒梅斯尼尔阵亡。

奥托.德莱歇尔陆军中将()陆军第267步兵师师长。1944年8月13日在德国梅美尔的亚塞利阵亡。

维尔纳.杜尔金陆军中将()陆军第96掷弹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在德国萨诺克负伤,12日在胡梅内医院伤重不治。

雷内.埃伯勒陆军中将()陆军西部要塞司令。1945年3月21日阵亡。
威尔汉姆.佛利陆军中将()陆军第91空降师师长。1944年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的梅里-艾格里斯阵亡。

鲁道夫.弗雷德里希陆军中将()陆军第312炮群司令。1945年5月9日在捷克的雷特梅里茨与布拉格中间位置阵亡。

奥托.盖布克陆军中将()陆军第294步兵师师长。1942年3月22日在苏联哈尔科夫的米哈伊洛夫卡阵亡。
弗朗茨.高尔陆军中将()陆军维尼底格防御部队司令。1944年12月27日在意大利梅斯特里阵亡。

维尔纳.冯.高尔维茨陆军中将()陆军第132山地炮群司令。1944年5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附近阵亡。

赫伯特.盖特纳陆军中将()陆军第295步兵师师长。1941年12月8日在东线负伤,1942年1月22日在德国弗莱堡伤重不治。

卡尔-奥尔布莱希特.冯.格罗戴克陆军中将()陆军第161步兵师师长。1943年8月28日波兰前线负伤,1944年1月10日在布雷斯劳伤重不治。

保罗.古兰陆军中将()陆军第23步兵师师长。1944年2月20日在苏联前线负伤,4月22日在马热沃附近伤重不治。

恩斯特.哈修斯陆军中将()陆军第46步兵师师长。1943年2月11日在苏联北高加索的瓦西里耶夫阵亡。

理查德.冯.海内修斯陆军中将()陆军汉堡城防司令。1943年12月13日在空袭中丧生。

康拉德-奥斯卡.海因里希斯陆军中将()陆军第89步兵师师长。1944年9月8日在比利时列日附近阵亡。

海因茨.海尔穆齐陆军中将()陆军第243步兵师师长。1944年6月17日在法国坎维里附近阵亡。

乔治.赫维尔克陆军中将()陆军第339步兵师师长。1942年1月18日在苏联布里扬斯克前线因心脏病逝世。

柯特.希默尔陆军中将()陆军第46步兵师师长。1942年3月26日在苏联前线负伤,4月4日在辛非罗波尔伤重不治。

哈罗德.冯.希尔施菲尔德陆军中将()陆军第78德意志突击师师长。1945年1月18日在德国塔特拉的杜克拉关卡遭空袭丧生。

沃尔特.冯.霍尔斯多夫陆军中将()陆军第6装甲师师长。1943年7月14日在苏联哈尔科夫被狙击手击中头部负伤,19日伤重不治。

古斯塔夫.哈恩德特陆军中将()陆军第1雪地师师长。1945年4月21日在德国特罗坡前线失踪,后宣布阵亡。

阿诺.雅尔陆军中将()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3年1月21日在苏联波德格尔诺耶兵败自杀。

沃尔特.约斯特陆军中将()陆军第42骑兵师师长。1945年4月24日在意大利维拉多萨附近阵亡。

汉斯.卡尔内陆军中将()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5年4月18日在德国柏林东南部的索科尔尼斯阵亡。

柯特.卡尔穆科夫陆军中将()陆军第31步兵师师长。1941年8月13日在苏联斯旺克茨阵亡。

汉斯.卡梅克陆军中将()陆军第137步兵师师长。1943年10月16日在苏联科尔蓬附近阵亡。

埃米尔.克恩陆军中将()陆军第4军先遣部队司令。1945年2月2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遭空袭丧生。

哈里.冯.奥夫劳特巴赫陆军中将()陆军第214步兵师师长。1945年1月18日在波兰维斯瓦的普拉维桥头堡阵亡。

维克多.科赫陆军中将()陆军第323步兵师师长。1942年12月22日在苏联沃罗涅日阵亡。

迪特里希.克莱斯陆军中将()陆军第352步兵师师长。1944年8月2日在法国佩隆阵亡。

弗朗茨.克莱赫陆军中将()陆军第41要塞师师长。1944年4月27日在希腊勃罗奔尼撒的莫雷附近阵亡。

赫尔曼.克雷斯陆军中将()陆军第4山地师师长。1943年8月11日在苏联诺沃罗西斯克的古巴桥头堡阵亡。

奥托.兰塞尔陆军中将()陆军第121步兵师师长。1941年7月3日在苏联拉托维亚德维纳的克拉斯拉瓦桥头堡战斗中被狙击手射杀。

阿道夫.莱赫纳陆军中将()陆军第377步兵师师长。1943年1月29日在苏联沃罗涅日阵亡。

乔治.马耶夫斯基陆军中将()陆军皮尔岑城防司令。1945年在德国皮尔岑兵败自杀。

约翰.梅克尔陆军中将()陆军第392克罗地亚步兵师师长。1945年3月31日在克罗地亚的卡罗堡负伤,4月10日在拉扎雷特里耶卡伤重不治。

柯特.墨埃赫林陆军中将()陆军第276德意志掷弹师师长。1944年12月18日在法国贝佛特附近阵亡。

马克斯.穆尔曼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5年5月10日在波兰斯坦尼斯泽沃向但泽转移中阵亡。

柯特.穆勒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2年死亡。

理查德.穆勒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3年7月16日在苏联奥廖尔北部阵亡。

沃尔特.瑙曼陆军中将()陆军第8集团军军事监察官。1945年8月14日在前线失踪。

厄根.冯.内恩多夫陆军中将()陆军塔诺波尔城防司令。1944年4月15日在波兰塔诺波尔阵亡。

沃尔特.希尔科夫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1年12月9日在克罗地亚的拉扎雷特德纳负伤后不治。

汉斯.奥施曼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4年阵亡。

鲁道夫.佩歇尔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4年阵亡。

赫尔穆特.费弗尔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5年阵亡。

恩死特.菲利普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4年阵亡。

海因里希.冯.昂德加弗伦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1年在苏联阵亡。

路德维希.冯.拉德尔梅尔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3年死亡。

海因茨.冯.兰道夫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2年阵亡。

海因里希.雷克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3年在前线失踪。

希格弗里德.莱因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5年阵亡。

海宁.冯.塔登陆军中将()职务不详。1945年阵亡。

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作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会战”,他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作战时间:1805年12月2日
作战地点: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地域
作战双方:俄奥联军(8.6万人,350门火炮)VS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250门火炮)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亲王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
第四纵队:指挥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利希顿斯坦因
1805年10月,法军取得了乌尔姆会战的胜利。但是当时的形势对于法军来说,并不是真正有利的。就在10月21日,即拿破仑在乌尔姆接受奥军投降的第二天,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指挥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直布罗陀西口的特拉发加角,同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进行了19世纪的最大一次海战。结果,法西联合舰队基本上全军覆没。经过这一海战,英国解除了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夺得了海上霸权。从此拿破仑失去了海外竞争能力。他的英国对手在海上实力方面拥有了强大优势。这样,拿破仑不得不赶紧争取陆战场上的胜利,否则,整个欧洲大陆事态的变化,将是很难预料的。
此时,法军在奥地利前线面临的情况是:首先,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先头部队,已经穿过奥地利,进到了奥国西部边界的因河一线。这支俄军约有4万5千人,途中汇集了陆续败退下来的奥军部队,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劲旅。因为奥军已在乌尔姆失利,他们进到因河以后立即停驻下来,企图凭借有利地形组织防御,阻止法军向维也纳进攻。而在该军后面跟进的另一支俄军,当时已从东北方向进入摩拉维亚(现捷克南部),正向奥洛穆茨开进。
其次,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军,已在意大利北部摆脱了法军的牵制,目前正向国内撤退,其目的显而易见,是要加强维也纳的防御力量。还有,在乌尔姆要塞被围之前进到弗赖堡的一支奥军,大约6000人,已经同原驻那里的盟军会合而驻止设防。在法军继续东进后,该军必将严重威胁法军日益廷长的后方交通线。
如果这几支军队会合起来,或者同时配合作战,那么,法军必将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
除了奥俄联军的上述动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情况。这就是普鲁士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十几万普军正在向奥地利边境开进,准备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投入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这样一来,形势便日益紧张了。如果十几万普军越过了鲁特山脉,在法军背后投入战斗,那么,法军就将受到俄奥普三国军队的联合攻击。拿破仑清楚地意识到,要取得胜利,无论如何必须在普鲁士参战以前彻底击败俄军,摧毁第三次反法联盟中这根重要支柱。
在乌尔姆会战中逃脱的奥军残部与俄军5万人会合后向东退却。11月中旬放弃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后,俄奥联军继续向北转移。拿破仑当机立断,力求尽快抢占维也纳,切断在因河一线的俄军之退路,想在卡尔大公率领奥军回到奥地利以前,把这支俄军包围歼灭在多瑙河以南地区。此时,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预感到了形势的严重性,因而极为明智地在法军还来不及展开行动之前,就指挥俄军迅速撤离了因河防线,在克雷姆斯渡过了多瑙河,尔后继续向北实行退却。为阻止法军的追击,俄军撤退时,炸毁了多瑙河上几乎所有的桥梁。
11月14日,拿破仑进占维也纳后,迅速调整了部署。他命令骑兵军和第4、第5军一刻也不停留,立即从维也纳出发,北渡多瑙河进行追击。同时,命今第3军从维也纳继续向东,前出到布拉迪斯拉发,保障大军右翼的安全,并且大张声势,尽量造成拿破仑正在这个方向的假象。命令第1军向西北开进,前出到布迭约维策,负责监视从乌尔姆侥幸逃出的费迪南大公,保障大军左翼的安全。
进驻维也纳的法军要想追击撤退中的俄国部队,必须越过多瑙河。而要北渡多瑙河,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夺占维也纳城北的那座大桥。
奥军撤出维也纳后,对于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维也纳桥,舍不得像库图佐夫那样,撤出之后立即予以炸毁,而是将桥暂时地保留着。负责防守该桥的奥斯贝尔公爵接到命令,只有万不得已才可将桥炸毁。法军骑兵军军长缪拉巧施妙计,只用了几分钟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夺占了维也纳城北大桥。
维也纳桥的丢失,完全出乎库图佐夫的预料之外。法军很快开到了多瑙河北岸。现在,俄军随时都可能被追来的法军包围。于是,库图佐夫决定,俄军继续实行退却。
然而,在继续追击俄军的过程中,骑兵军长缪拉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骑兵军在追到摩拉维亚西南20多公里的地方时,遇到了俄军后卫的顽强阻击。缪拉担心自己一个军单独冒进,周围态势对己不利,他想在步兵到达之后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于是自作主张,向俄军的后卫指挥官提出了暂时休战的建议,并允许俄军自由地向北撤退。俄军非常痛快地同意了缪拉的建议,并安全地自动撤走了。对于这个愚蠢行为,拿破仑当然非常恼怒,他责骂缪拉说:“我简直找不到话来表示我对你的不愉快。你只是我的一个前卫指挥官,没有我的命令根本无权作休战的安排;你葬送了我的胜利。立即破坏休战,向敌军前进。告诉那位在这一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将军,说他也无权这样做;只有沙皇才有这样做的权利。”
俄军的后卫部队本来打得很顽强。有效地迟滞了法军的前进速度,现在,加上一个偶然的停战协定,又使他们获得了缓兵之利。因此,库图佐夫得以率主力顺利撤到布尔诺,尔后又退到了奥洛穆茨。
与此同时,由俄国本土开来的另一支俄军,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亲自监督之下,也已经赶到了奥洛穆茨。从维也纳逃跑出来的奥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也随同撤退的奥军到达了该城。11月下旬,得到俄国援军加强的俄奥联军(约8.7万人)在奥洛穆茨占领阵地。拿破仑率法军追赶到布尔诺地区后也停止前进,敌对双方相距60余公里,各自占领阵地,积极谋划着下一步行动。拿破仑一方面抓紧时机调集兵力(增至7.3万人),选择有利地形与敌手对峙;另一方面假意惧怕联军的强大兵力,要求进行谈判。拿破仑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继续撤退,以便创造条件,寻求战机。而骄横的沙皇也求战心切,在他的再三督促下,11月27日,俄军不待后续部队到达即向布尔诺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
当时关于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问题,联军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暂时避战,不与拿破仑发生接触。如果法军来攻,应该毫不迟延地继续撤退,以等待时机。他们认为只有等待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军和后一批来自俄国的援军到达以后,特别是等到12月15日普鲁士参战以后,才能同拿破仑进行决战。另一派人,以年轻气盛的沙皇和联军的参谋长、奥地利将军魏洛特尔为首,其中还包括沙皇的年轻侍卫长彼得.道戈路柯夫公爵,以及沙皇的近卫军军官们。他们认为,拿破仑的法军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而普鲁士军队的参战,也已确定无疑,因此,当包括近卫军在内的2.7万名俄军开到以后,在联军已经拥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东躲西藏,不去同法军接触,那就太不象话了。他们要求立即转入对法军的进攻。
拿破仑闻知联军内部的争论后。意识到要想引诱联军在普鲁士参战和又一批援军到达之前进行决战,必须采取欺敌措施,促使亚历山大这个主战派得到支持,而使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不能得逞。为此,他命令法军从前沿阵地开始后撤,做出打算退兵的样子;同时派出自己的侍从武官萨瓦金去奥洛穆茨谒见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停战谈判。而且,特别指示萨瓦金,叫他请求沙皇,同意与拿破仑举行单独会晤;如果亚历山大不愿意与拿破仑会见,那就建议他派一个全权代表来法军大本营进行谈判。
拿破仑采取的这些行动,在联军总司令部引起了一片欢呼。许多将军认为,这是法军软弱无力的反映,拿破仑已经害怕了,无能为力了,要完蛋了,必须趁此机会把他打倒,千万不能放过他。这样一来,库图佐夫的阻劝,终于丝毫不起作用,他的主张被彻底否决了。
沙皇亚历山大判断,根据拿破仑的一惯为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这样低声下气来俯就于人的。因此,他冷冷地拒绝了拿破仑关于进行个人会晤的要求,只派了自己的侍卫长道戈路柯夫公爵去进行象征性的谈判,并不打算达成什么协议。拿破仑又抓住了这一有利机会,在会见这个特使时,他装出一付精疲力竭的样子,但也表演得恰到好处。而在会见结束时,他吞吞吐吐地拒绝了沙皇使者提出的关于放弃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占领地的要求。这也使俄国特使加深了拿破仑信心不足的总印象。这个事后被拿破仑轻蔑地嘲笑为“黄毛小子”、十足的“轻浮之辈”,而当时在拿破仑面前显得十分傲慢的道戈路柯夫,实际上自己被拿破仑戏弄了,扮演了为拿破仑传达意图的可笑角色。经过一番表演与活动之后,拿破仑深信,联军一定会上圈套,决战即将到来。
【战役企图及战前部署】 战役,实际上是在1805年11月27日拉开序幕的。当时,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其中俄军5万3千人,奥军3万3千人,共有火炮350门。根据总司令部的决定,联军将这些兵力分成5路纵队,从奥洛穆茨附近的阵地出发,逐次向东南开进,在布尔诺以东的奥斯特里茨镇及其西南一线展开。12月1日,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俄奥联军的进攻计划,是由联军参谋长魏洛特尔将军制定的。他制定计划的出发点是:法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进攻能力,不久就将向维也纳撤退。基于这个判断,计划规定:使用一部兵力牵制法军的北翼,而以总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预计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突破对方的防御,尔后迂回法军的右侧,切断通往维也纳的退路,将所有法军聚歼于布尔诺以南和以东地区。
法军方面,为了赢得决战,拿破仑决定把所有能够调拢来的部队都集中起来。他当时的决策是:将原来派往西面监视费迪南大公残部的第1军,和派往布拉迪斯拉发担任大军右翼警戒的第3军,立即调上前线,限令它们在两天之内赶到布尔诺附近。这样,除了继续留守维也纳的第8军,保卫后方交通线的第7军,以及在南部地区对意大利方向进行警戒的第2、第6军外,他把其余的6个军即近卫军、骑兵军和第1、3、4、5军,迅速地集中到了布尔诺地区,使得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7万3千人,并拥有250门火炮。拿破仑集中这些兵力,是尽了最大力量的。但与他当面的俄奥联军相比,仍然居于明显劣势。不过,就联军方面来说,他们完全没有估计到拿破仑的兵力会有这么强大,而认为当面的法军最多不过5、6万人。
拿破仑把他的战场选在布尔诺以东地区,对于尔后夺取胜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早在法军向北追击俄军时,拿破仑随军来到这里,他立即发现,这一带地形良好,是一个理想的战场。他当时就同周围的将领说道,他要在这里打一仗。据说,拿破仑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获益不少。他曾对人说过,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都要加以研究,因为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会要占领那个地方。所以,选择有利战场,是拿破仑作战中的一大特点。
法军进到布尔诺后,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摆成防御架势。该地区所以便于防御,是因为地形比较有利。它的北缘是一条大道,由布尔诺通往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小镇;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叫哥尔德巴赫河;东面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叫劳斯尼兹河,该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然后与西面的哥尔德巴赫河汇合。在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汇成几个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有扎钱湖和莫尼茨湖,构成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位于这三条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北面比较平坦,中间地势突起,形成一个小高原,其突出的顶部叫普拉岑高地。占领这个高地,就能观察和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在普拉岑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总之,普拉岑高地在这个防御地区内是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
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在俄奥联军向前开进和占领阵地的过程中,他不断分析对方的部署和意图,为创造进行反击的条件,故意示弱于敌,引诱敌军来攻,在果断地决定放弃普拉岑高地之后,还命令法军继续后撤。因此,法军于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战场西缘的哥尔德巴赫河一线。随后的战斗表明,拿破仑这一招使得沙皇上当,联军因为轻易地丢弃了已经占领的普拉岑高地而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拿破仑所以这样作,其主要意图是:首先引诱敌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地段;然后,乘俄奥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夺回该地区的要点普拉岑高地;尔后,向南卷击,以扎钱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带为铁砧,以从北面压过来的法军主力为铁锤,歼灭俄奥联军主力于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地区。为此,拿破仑决定,要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法军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队展开在大约10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防线北起布尔诺与奥斯特利茨之间的乡村大道,南至扎钱湖北缘的特尔尼兹村。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各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线上,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因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线上,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隐蔽在那里,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这个部署说明,苏尔特和达武2个军的任务将是很重的。他们要象斗牛士那样,用手中的红布把联军引向自己,同时又要保证,不能使敌人突贯整个防御。
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法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可是,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在南翼法军仅以一万多人牵制着联军四万多人,而在北翼,法军则集中了约六万人去对付联军的四万多人。法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

【战役进程】 为诱使俄奥军队加速发起进攻,拿破仑主动放弃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俄奥军队将此举误判为法军惧战退缩。于是,联军决定在奥斯特里茨地域展开,并于12月2日对法军发起进攻。
早上7时左右,俄、奥军各自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在大约12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法军发起了进攻。
在战线南段,实施进攻的联军主力发展非常顺利。由于在兵力上占有大约4:1的优势,他们迅速攻克了位于哥尔德巴赫河东岸的特尔尼兹村,进到了西岸的佐克尔尼兹村,迫使法军逐渐向后退却。按照拿破仑的计划.战斗开始以后,就是要把联军主力牵制在南段,一旦出现机会,则在中段给以决定性的一击。但是,战斗的进程出乎拿破仑的意料,联军进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尔德巴赫河西岸。
为了制止俄奥联军向南段法军的侧后实行迂回,稳定防御阵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联军投入这个方向,拿破仑命令,配置在该段第二线的第3军迅速投入战斗,从西南方向突击敌人的左侧后方。由于法军的新锐力量突然实施猛烈的反击,已经渡过哥尔德巴赫河的联军,被迫向河的东岸撤退。
对于联军来说,南翼的进攻遭受一点挫折,进到佐克尔尼兹村的部队暂时撤了回来,完全是无关大局的情况。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对此是理解的。当时,库图佐夫尽管事实上已被剥夺了指挥权,但他仍带领一个军的兵力,稳坐在普拉岑高地,静观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了关键时刻再把这支部队拿上去。可是,刚愎自用的沙皇却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联军主力的攻击受挫,进攻部队开始出现后退现象,没有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便命令占领普拉岑高地上的这个军放弃阵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联军。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联军右翼和侧后的安全,同时增强那里的攻击能力。殊不知这样一来,便自己把联军的整个部署给打乱了。
拿破仑一直在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上午9时左右,他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看到俄军正自动撤离普拉岑高地,于是立即命令第4军以其左翼2个师转入进攻,迅速从普拉岑高地北侧攻占该高地。尽管该军的另一个师正协同右邻第3军,抗击着联军的主力,兵力并不雄厚,但由于俄军已经撤出阵地,因而进展顺力,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一要点。
普拉岑高地一经失守,亚历山大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库图佐夫的协助下,下令将所有的预备队调上来,企图重新夺回这一高地。这样一来,在高地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骑兵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冲杀。在反复争夺中,俄军只有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法国近卫军的轻骑兵及时赶到时,又被迫退了下来。尔后,俄军再一次投入骑兵,再一次进行猛烈反扑。眼看法军又有可能被压回来。正在千钓一发之际,贝西埃率领近卫军的一部分重骑兵赶到,并且从俄军的侧翼猛冲过来,致使俄军阵脚大乱。这样,俄军连续四次进行了猛烈反击,结果都被法军打退,到中午11时左右,即经过2小时的拉锯战以后,俄军终于再也无力对普拉岑高地进行反击了。紧接着,法军转入进攻,把俄奥联军从阵地中央切开,使他们分为互相不能策应的南北两个部分。位于南面的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火力之下。
与此同时,在北段进行的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法军的第5军和第1军在缪拉的骑兵军的配合下,顽强地打退了联军两个军的多次冲击,稳稳地坚守着阵地。而在削弱了联军的进攻能力以后,缪拉的骑兵军和拉纳的第5军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把北面的联军赶回到了奥斯特里茨。
联军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军彻底击溃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还被法军第3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兵力牵制着,正处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态势中。其左翼是沼泽地和湖泊,右翼和侧后受到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的威胁,处境更是危急。拿破仑极其敏锐地发现并迅速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他在占稳普拉岑高地以后,很快把火炮调了上去,用以支援法军的全线反攻。
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了最后的突击。法军呼喊着从高地的斜坡横扫下去。面对这一无法抵挡的洪流,联军很快就溃散了。只有少数人逃往布尔诺方向,大部分被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些人员当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人马车炮,拥挤不堪;而在这时,普拉岑高地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碎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据说有几千人葬身湖底了。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联军惨败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朗了。整个联军的溃散势不可挡。就连弗兰西斯和亚历山大的侍从人员,也都顾不得皇上的安危而把两位至尊丢在路上,各自去逃性命。也许可以说,是冬天短暂的白昼救了两位皇帝的性命,使他们侥幸地逃出了法军的包围。在激战中,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负了伤,差一点当了法军的俘虏。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战役结果】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7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史称“三皇会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体现拿破仑军事天才的典型战例。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懊丧地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战役简评】 法军在奥斯特里茨以少胜多。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他把谋略与冒险,勇敢与灵活有机的相结合,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而联军则在计划、组织和实施战斗行动方面一再严重失算(对敌情侦察不够,错误地估计拿破仑军队采取消极被动的行动,对军队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官兵纵然英勇奋战,却未能挽回败局。
整个战役给人启示较为深刻的,大致有以下5点:
战役筹划者必须洞观战略全局,以求高屋建瓴。
必须有效地实施战略欺骗。
必须着力于选择有利战场。
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原则。
必须把握战机,果断用兵。

【战后影响】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

这些方法也可用于通用的有数字按键的遥控器,例如,华宇、现代、阿凯、金星、极地、创维、小米、德律风根、Elenberg、海尔、海信、Fusion、爱立信、哈珀等,以及索科尔等老款电视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ass是什么意思中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