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研有多难伦理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柴如瑾

高考成绩公布在即。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这段时间里,深入了解各学科特色,并从中选择中意的专业,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前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分为14个学科门类,各学科又分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分别对应本科教育中的专业大类和具体专业。本刊6月7日推出首期《2022聚焦高考》系列报道,介绍了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理学、教育学、医学7个学科的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及发展方向,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其余7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哲学、军事学、历史学、工学、农学、管理学。

  山东青岛考场外的温馨一幕。张鹰摄/光明图片

交叉学科:培养未来科创领军人才

作者:丁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

科技创新、突破与发展越来越依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这些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化学、光电信息、计量经济等诸多领域,将对未来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从发生学角度看,学科凭借相对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规范独立的理论体系,往往会在其知识领域内产生认知排他性。而交叉学科则力求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科内容、融合学科优势,探索协同创新方向。交叉学科将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有三点:

第一,夯实基础知识,强化经验直觉。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交叉学科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研究领域,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第一个难题。要让学生在既有学科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综合特色的知识体系,关键在于强化基础训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数理、哲学、工程科学等基础训练,老师们将带领学生深钻细研理论,培养学生的逻辑论证和独立思考能力,悉心打磨科技创新的“器”。

第二,跨学科衔接学段,培植灵感沃土。交叉学科包含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科方向,也涵盖生物化学甚至文学艺术等基础学科。学生能够通过跨专业选课接触不同领域的前沿研究,也能打通文理医工的传统壁垒,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在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学生还能提前选修硕博课程,尽快进入科研领域。横向跨越学科结合纵向衔接学段,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当下科技创新的“势”,有更多时间选择未来科技创新的“术”。

第三,研究项目促学,连接理论实践。交叉学科在融合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将汇聚各学院科研平台。在跨学科学术训练后,学生和学业导师共同研讨能激发多学科思考,挖掘学科交叉创新点。而在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的前沿项目中,学生能站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思索创新点的可行性、实用性、可推广性,从而开拓出自主创新的“道”。

交叉学科既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也意味着学生、老师、院校、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整合互补、各展所长。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即“博而精”“勇而智”“广而诚”三个方面。“博而精”是指跨学科的复合知识与过硬的专业核心能力;“勇而智”是指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探索创新、善于转化的智慧;“广而诚”是指放眼全球的广阔视野与强国有我的赤诚之心。

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生长点,交叉学科将为有志于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人才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开放性科研平台。毕业生就业领域多样,职业选择包括但不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以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为主。我们热切期盼青年一代投身技术前沿,一起探索未来的奥秘!

  海南高考评卷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苏弼坤摄/光明图片

管理学:并不遥远的“俗世哲学”

作者:赵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管理学伴随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而蓬勃,其主要研究成果又透过现代商学教育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近百年来人类生活的急遽发展变化,让这个年轻学科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形态,多子学科、多学术传统交融激荡、和谐共生。

管理学的内在多样性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为管理学人带来了某种“幸福的烦恼”——如何有效概括我们的学科,从而让它更好地为更多人服务。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共识是:管理是距离普通人并不遥远的“俗世哲学”,它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长期目标并找到存在意义。日常和哲学的组合本身具有令人着迷的张力。前者指向目标、计划、优化、效果、发展性和效率性;后者指向研究、询问、讨论、反思、创造性和思辨性。人们常说,管理行为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称对应的管理学科为“俗世哲学”。

管理学距离普通人并不遥远,它的效果实际而亲切。“俗世”部分能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科学方法和专业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市场预测、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通过运用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数字化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灵活应对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对商业世界带来的挑战。管理学需要透过管理实践表象把握事物本质,这需要哲学智慧。

随着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解放给予人充分思考和发展自身价值的机会。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要求管理者不仅具备创造力、敏锐力、探索力、洞察力、学习力,更需要结合跨学科知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站在当下节点,我们要深度思考未来的社会和组织会是什么形态,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如何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选择、激励、培养、发展人才,如何依托管理思维实现组织“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之间的有机结合,确保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为管理教育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管理专业知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能够运用数字化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视角来批判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人才。

在职业发展方面,管理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骨干人才。管理学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兼具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就业出路广阔,可去金融、会计等行业从事专业服务,也可去互联网企业或实体经济企业从事综合管理工作,或者进入政府管理部门从事商业政策决策,以及前往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学术研究等。

  在贵州岑巩县第一中学,老师击掌为考生加油。新华社发

哲学:围绕人与生活世界根本问题展开

作者: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围绕着人与生活世界的根本问题展开。这一根本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个民族在精神深处,总存在着一种哲学。这种哲学或者是清晰的,发挥着批判、反思与引领的作用;或者是模糊的,就像无意识一样,支撑着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安顿着人们的生命与心灵。

现代中国的哲学学科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多元哲学传统共同构建的。现代哲学学科包含形而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等重要理论领域。同时,哲学学科的前沿发展,呈现出面向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向。

基于这样的学科格局,哲学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通过哲学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应对时代问题、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哲学专业学术人才,以及具备哲学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可以在系统了解哲学学科的知识领域、核心问题及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经典研读、问题研讨等不同形式,深入探索某一哲学传统或哲学分支领域的理论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辨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基于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拓展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跨学科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和身边各种事物始终充满惊诧与好奇,并喜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哲学专业学生的共同特点。经过四年本科学习,部分学生会在海内外高校哲学及相关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并在未来走上学术科研的道路,也会有学生凭借哲学专业训练所培养的理解与思考能力,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在不同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上应对新事物、新环境带来的挑战。

军事学:面前是战场,身后是家国

作者:马建光(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指一切与战争和国防直接相关的事项,主要包括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活动。军事学又称军事科学,是反映战争和国防本质与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和国防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军事科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它对于巩固国防、遏制战争和赢得战争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军事学旨在培养思想政治过硬、打仗本领过硬、战斗作风过硬的新型军事人才。军事学包含10个一级学科、20余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分为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管理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队训练学。

从学科和专业设置来看,军事学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属性。与此同时,很多本科专业与军事密切相关,但其专业设置在工学、理学等自然科学门类,如兵器类、核工程类、海洋科学类等。这些学科聚焦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具体科学领域,与军事学专业联系紧密。

什么样的青年适合从事军事学的各个专业呢?那就是对军队充满热爱、立志献身国防的青年。总体来看,军事学各个专业都要求学生掌握军事思想、军事历史、军事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军事技能,具备扎实的战斗体能素质。学习军事学类专业的人,要有战略思维,有扎实的军事实践素质,具备高科技素养。

军队院校的军事学类学员毕业按照“按需补充、专业对口,面向基层、组织分配”的原则就业。军队指挥学专业主要培养部队一线带兵人;军队政治工作学主要培养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者。此外,学术成果突出的学员可以攻读研究生,继续从事军事学科的高层次学习。包括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军兵种院校在内的多所军校均设有军事学硕士专业,有的院校还设有博士点,为更高层次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丰富选择。

历史学:“鉴往知来”的复合型人文学科

作者:夏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所谓历史,可以理解为人类的一切过往。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空间维度中,“过去”就是历史,“未来”尚未发生,而“现在”则最难把握,因为“现在”刚刚发生,便在一瞬间成了“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不易捉摸”,现在“瞬间消失”,而历史“最容易被认知”。历史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客观性,但它仅仅存在于人类记忆中。记忆虽然可以通过文本、影像、声音等不同载体得以部分重建,但记忆的主体是人,这决定了记忆的本质是主观性的。

为了重现这些建立在主观记忆基础上的客观历史画面,便有了一门被称为历史学的学问。历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对人类过往进行认识与反思,从而为今天乃至未来人类命运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即所谓“鉴往知来”。大学历史学教育的实施,便是基于“做一流学问,育卓越人才”的理念,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智库团队。

如今的历史学,已然是现代人文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科生招生而言,又分为历史学、世界史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三个专业。历史学即中国史,包括中国古代史诸断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以及各种专门史;世界史包括区域史与国别史;文物与博物馆学重视实践教学,包括考古学、文物学以及博物馆学相关内容。三个专业的学习均强调宽、博、专、精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与人文情怀,训练其理论思维、史料解读、问题分析、文本写作等多种能力。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古老的历史学科积极尝试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乃至与理科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以打造崭新的文科复合型人才。

本科毕业后,部分同学会选择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在就业方面,很多学生考取选调生、公务员;也有部分学生进入媒体行业或成为中学教师;还有不少学生投身西部和基层岗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工学:融合科学素养与工程能力

作者:刘媛(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教学研究室主任)

工学泛指工程、工艺原理和实施技术等工业科学。在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下设30余个专业大类,如机械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航空航天类等。

提到工科学习,不少同学会认为是“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实际上,要成为卓越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工程能力融合、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并重、追求卓越与团结协作兼备等能力品质。国内一些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采用了“通专融合”“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式。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育人管理,按培养大类打通一年级课程,强化数理基础,注重基础素养与工程素养的衔接;二年级起以开展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材化、生命等各领域工程基础贯通课培养;三年级起实施以研究型、项目制为主要授课模式的专业核心课,重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理工结合、工科交叉、工管融合、工文渗透的新形态育人方案。

就读工学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培养运用数理和工程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处理工程与社会、健康、法律伦理的关系,增强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专业课程外,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参与赛事等实践性活动,将实践同所学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也是新型工学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这方面的国内国际赛事有很多,如“互联网+”“挑战杯”等。不少学校还有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学生走入生产一线,在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学有所用。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工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持续增加,就业方向也愈发多元,主要在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等。例如,航空航天、机电、力学等相关专业主要在航天、兵器、船舶等行业就业;机械、车辆等相关专业主要在汽车、高端制造等行业就业;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主要在各大通信运营商、雷达、电子科研单位以及互联网和金融科技企业就业。

农学: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

作者:韩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

多年前曾有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如今,我们用事实回应,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不仅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还实现了农林领域诸多技术突破,质疑不攻自破。

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农科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涉农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学习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三方面特质:一要有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专业情怀,以及服务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二要有浓厚的学科和专业兴趣。只有对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和林学等农学类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未来才能够专注学习和从事研究。三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甘于奉献的情怀。

近几年,涉农高校不断加快“新农科”建设,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改革,创新涉农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农学类专业建设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扣学科发展趋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优化改造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获得,满足学生驾驭现代农业装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经营管理农业等多学科知识渴望,培养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真正“用得上”的人才。

一般来说,农学类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农业及相关领域,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等工作。继续深造的同学可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

2017年北京大学世界史复试回忆

看到@wasii兄的复试贴(2017年北大历史系中国史复试对话记!非名校学生同样很牛逼!! )真是百感交集。每个人的都是独特的生命体,因为考研我们走到一起。我相信无论结果如何,它总会内化成我们人生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激励我们永远向前。它永远是我们人生中最亮的那颗星!想到这里,我也效仿w兄写下自己的复试经历,抛砖引玉,期待对以后报考北大世界史的孩子有所帮助吧。

先说说楼主的基本情况。楼主是在职考研怪蜀黍一枚, 本科14年毕业于双非省重点师范院校,主修的就是历史。14年也考了一次研究生, 最终以初试第一、复试第一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后考取了老家的县城中学历史老师。回想起来,那个抉择虽然纠结,但也无悔。到了16年,楼主又因为有些原因,选择在职考研,考上辞职深造。经过半年的坚持,带着肚子上的肥肉与劳损的脊椎,楼主进入了北大世界史的复试。

我是周四请好假到了帝都,订的宾馆就在北大东门成府路,交通非常方便。周四一天安顿房间,休息整理。周五上午去历史系缴费、熟悉校园,下午在宾馆看书准备复试。在南开读研的本科同学刘兄,因要在北大听李剑鸣先生与方纳先生的美国史讲座,所以到我那里借宿。自15年南开一别,我俩许久未见,畅聊一晚,我的学术收获颇多。刘兄考入复旦,在剑鸣先生门下攻读美国史博士。他从很多方面提了很多建议,比如后来李隆国老师问我的:“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三年的工作经验是如何深化你对史学理论的认识的?”,刘兄就给我准备到啦。一晚也没睡好,头昏昏沉沉,六点多就起床洗澡换衣服,步行去了P大。

世界史要求8点到,8点半开始笔试专业英语。我步行到文史楼101时,已经有四五名同学在一块交流经验。这时候,笔试第一王哲弟弟跑来问我是不是世界史的,又问了我研究方向。我说我想攻读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然后王贤弟介绍他要学中世纪,还介绍了其余的同学会读英国史、美国史、中世纪等等。交谈过程中,中国史与世界史其余的同学也来到了教室。心里紧张,我就拿出耳机听点儿雅尼的曲子,看准备的自我介绍与学术论文,还拿出iPad看 科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把准备的问题念念有词地重复了好几遍。这时候通知我们去笔试。笔试就是翻译一小段英文,似乎是讲的独裁与僭主政治,从句与生词较多,难度不小。

结束之后,回到101室,我们抽签面试,我抽到了4号,王哲弟弟抽到了第七。又闲谈了一会儿,十点面试正式开始。世界是面试严格的20分钟,不长不短。所以到我的时候恰好十一点。书记员近来领我去面试,我在路上一面握拳给自己打气,一面心里犯嘀咕。虽然有三年工作经验,但是想到半年的努力就要有结果,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进门之后,定睛一看有五位老师一字排开,准备对学生的考查。为首的是 黄春高老师,其次依次是 牛可老师、A老师(不认识)、 李隆国老师、B老师(不认识)。

黄:“欢迎到北大历史系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请坐。”

我(鞠躬):“各位老师好,谢谢老师。”

黄:程序是这样的。先是2分钟的自我介绍,然后是老师分别提问问题,最后是牛可老师简单的英语提问。现在开始自我介绍吧。

我:谢谢老师。各位老师好,我是***,本科毕业于***,主修历史专业。我与其他考生相比,经历有些复杂,我现在是一名在职中学历史老师。(这时候,所有老师抬头看我)

牛:工作几年了? 我:三年啦。

我:因为是在职考研,所以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对我来时,无论这次结果如何,这次北大之旅对我更像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谈及学术旨趣,我喜欢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有两个原因。一是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是一门讲求反思与总结的学科,这对于好走极端的西方史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反思作为科林伍德历史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史学史研究与历史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具体的史学理论研究对于具体史学研究者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李隆国老师的文章《叙事理论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以修昔底德的写作策略为例》指出,在修昔底德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过程中,对远征西西里的写作就有春秋笔法,有所删减保留。在研究过程中,两位史家以史学理论为突破口,兼采用其他方法,比较精准推测出修昔底德构建这一史实的过程,推动了对此书的文本研究,也推动了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研究。

在本科阅读过程中,我对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一书颇有兴趣。柯林伍德想要打通史学与哲学的隔阂,构建出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在书中,他提出了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反历史倾向,比如修昔底德。而希罗多德与波西比乌斯也是长期浸润希腊哲学,他们身上则体现出全然不同的历史书写规则。我本科论文打算讨论希腊哲学这种对于史学起源的两面影响,想写写在这种张力下希腊史学发展的特点。但限于资料匮乏,只能作罢。

黄:时间到,请牛老师提问。

牛:你好!刚才你谈到史学理论,这是涉及到哲学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问题。我想问的是,在美国,很少有the theory of history这种说法。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同时,你认为史学史研究与史学理论有什么关系?

我:史学理论研究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譬如当代最有名的史学理论家海登怀特与安克施密特,他们的著作主要是被哲学家研习讨论,史学家很少引用。其次,从国际历史著名杂志《history and theory》的投稿作者与书写范畴来看,也主要是哲学家在讨论批判获的历史哲学。因此,在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不讨论形而上的史学理论也是常态啦~第二个问题,我可以用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来说明。克罗齐作为史学理论大家,他在书中也是先从希腊开始写,一直写到近代史学。在梳理史学史基础之上,提出了以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为核心的史学理论体系。所以在我看来,史学史研究是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史学理论研究离不开史学史的铺垫。

黄:B老师,你问问吧~

B老师:看得出来,同学你的语言表述与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强也读了不少专业书籍。我想问你,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其实是每个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入门技能。你把入门的基本功夫拿出来研究,而你又缺乏基础史学研究的经验。你如何弥补这一不足?

我:作为一名史学研究者,梳理学术史是基本功。本科阶段的史学史与史学概论就是起到这个作用。但是本科阶段主要涉及学术规范,至于理论性质的东西接触的很少。这方面我读过 李隆国老师的《史学概论》,获益匪浅。 张广智先生曾经指出,在史学史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国内学者 李剑鸣老师,在美国史方面研究颇有心得。在此基础之上,李老师也写出了 《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这样一本“工匠精神”十足的方法论书籍,在其中充满了大家智慧。至于缺乏研究经历,我想可以采取大量阅读的方法来弥补吧。谢谢老师~

黄:李老师,你问一下吧。

李:你刚才说你工作了三年,从事历史教学。那么我问你俩问题,你觉得工作三年对你理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有什么帮助?

我:记得有一位史学理论大家曾经说过,历史学本质上就是人的体验,属于精神层次的一门技艺与学问。我这三年的工作体验,对我深化对相关领域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首先,历史学是叙述的还是解释的,这一对张力不断推动历史学发展。在我教学中,也会有这样那样解释与叙述的问题。另外,史学史是很注重概念性质的问题,这对我利用概念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上一周举行县里的历史教研活动,我就发言从近代化概念出发构建相关的历史教学与复习体系,效果不错。

李:你的本科论文写得是西方新文化史,那你对新文化史的得失有什么看法。

我:新文化史首要的不足是史学书写的碎片化问题......

李(摆手摇头):不是不是,我让你说说你这本科论文的得失。

我:在我看来,本科论文最大的问题就是元典阅读不足、人类学的理论深度不够。写新文化史,只阅读了彼得伯克的《制作路易十四》和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等著作,其余的相关论著属于二手转述,用科林伍德的话来说就是“剪刀加浆糊”史学。有些对新文化史的勾勒属于粗线条的描绘,属于隔靴搔痒。另外,历史人类学中的吉尔兹当时对相关理论认识不足,不能深化。

D:你的论文对相关学术史梳理不足,以后要从事研究要注意梳理学术史。还有你的英语要提高呀,研究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英语不行可不好。

B:要完成从师范类的应用到高层次研究的转型,知道了么?

黄:经过刚才的提问与回答,对你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想问你,如果你被录取,你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

我:突破点应该是英语的提高吧。

黄:不是不是,我是让你说学术实质上的创新点。

我(一脸蒙蔽,想了起码半分钟):我觉得现在的国内史学史研究主要是爬梳学术史,梳理整理的居多。创新点用张广智的话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要在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上下功夫。二是在史学批评与史学交流接受史上文章不足。在我看来,库恩笔下的范式在史学上的体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某篇文章、某位历史学家一蹴而就的。但是现在的文章大部分聚焦于名家名篇,对于史学的接受与传播交流史认识不足,我觉得这是个创新点。

黄(点了点头):还有么?

牛:你说说国内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有哪些人?

我:史学史主要是复旦派,史学理论有老前辈何兆武,他翻译了很多理论书籍,他的《上学记》对我触动很大。还有陈新老师与清华彭刚老师。

牛(骤然抬头):你读过彭刚什么书?

我:读过 《叙事的转向》,一本绿皮,咱们北大出版社出的。

牛:那你说说有啥看法,对这本书。

我:说实话,这本书前三章节介绍的海登怀特、安克斯密特、斯金纳我读不懂。(老师们都在笑)后面彭刚老师的叙述到时对我很受用。彭老师将历史学家与史料的关系细化为重构、建构、解构三个类型,在20世纪学术转型背景下勾勒出史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言简意赅。同时这本书的附录,记述了安克施密特与海登怀特的学术人品与学术趣事,让我等后辈学子读后哑然一笑。

B:同学你研究史学理论,需要对交叉学科有所了解,你对哲学与人类学有什么认识?

我:哲学我读的还可以。入门书籍是赵林老师的《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从本体论、伦理学、认识论了解了西方哲学。与现代史学理论比较密切的现代哲学流派,我读了不少。从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胡塞尔到维特根斯坦,我对语言学、现象学有些了解。但限于能力,还是读不太懂。这方面的书主要是读了陈嘉映先生的《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与《维特根斯坦读本》,同时还读过叶秀山先生的希腊哲学书籍。人类学读得不多,是我的一个不足。

B:还可以嘛~对文学批评有了解么?

我:不好意思,老师这个我没有涉及。

黄:牛老师,你问一下英语吧。

黄:好啦时间到,你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是否服从调剂,就可以离开啦。

我:谢谢各位老师,老师再见。

考研过程是个漫长孤独的过程,自己一个人学习,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为了自己前程,真的还是要坚持下去!我们都知道,考研的学校越好,实际的价值越大,但是竞争也相应加大!考研有没有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扎进书堆,刻苦奋斗!这个艰难的过程,任何人是不能替代你的!比如一遍一遍地阅读教材,一遍一遍地去背书!

有同学问,现在学习,早了吧?我认为如果你想考一个普通的学校,可以考虑慢一点,但是但凡一个211大学,甚至省一级的重点大学,都需要提前准备!

毕竟竞争压力太大了!况且每年都有大量的跨考生和二战、三战生,如果现在不开始,难道想二战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大学考研有多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