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老师教出来的好学生为什么经常给学生教,再不学,就晚了,这样的话,不上学,人生就真的晚了吗?

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遇到难题就跳过;
回家扔书包、锁房门、打开手机玩游戏,稍不如意就“原地爆炸”;
面对师友、家长的劝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可到了考试,又手脚发麻心慌慌……

在张博涵看来,有时孩子们这些极端的表现,反而恰恰源自于他们对于成绩的在意。

“两次考试之间成绩没有提高反而有下降,有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到预期性焦虑中,越到考试越紧张,越紧张考试就越容易发挥失常的循环之中。

这样的自我压力,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对于初中这个特殊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项颇有难度的挑战。

虽然孩子们表现出了“摆烂”的行为,但内心的焦虑始终存在。张博涵觉得,“到底是孩子不愿意学、还是遇到了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的'坎’,内中原因还应细分”。

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初二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烦恼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实在太多了。

首当其冲的,是“生理剧变”。正处于青春期起点的他们,需要在未来不到十年内,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直至达到成熟水平。

任务繁重,但时间却很紧张。和学习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大脑也必将在青春期时发生剧烈变化。

得益于近20年的大脑影像学发展,科学家们发现青春期时的大脑,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例如,在大脑神经网络中,髓鞘数量不断增加,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浓度也有所提升。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脑神经信号传输的速度,还带来了更为激烈的情绪体验。

同时,这段时期的大脑,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非同步发展——某些部分的发展会先于其它部分发生,比如感受情绪的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处理情绪的能力依然在逐步发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在单一的事情上已经非常能干,但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有更多追求刺激和快感的行为,有时也更容易沉迷于一些事物而不能自拔。

而这种“失衡”,经常会带来一种“不知所措”:对于自己的体验,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发出“这是什么感觉,从哪里来的,我该怎么办?”的感叹。

虽然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都得以大幅提升,但仍然缺乏稳定的情绪体验,以及有效应对情绪困难和压力环境的技能。而如影随形的升学压力,也加大了对孩子们的考验。

进入初二后,学业内容正快速从以往偏重经验性思维,转向现在偏向理论型思维的考察,而大幅增加的初中所学科目种类,也在无形中要求孩子们提高学习效率,考验他们对不同科目学习策略的掌握。

但是,总有孩子喜欢个人钻研、独立思考,或者擅长在人际交往与合作中理解事物,因而随着能力水平的发展各有差异,孩子之间容易迅速拉开差距,造成了班级学业分化现象的产生。

如果在平时,或许通过多种学习方法,尚能平衡学生们多样化的理解方式,但在初二,这个大多数孩子都在发生身心剧变的特殊时间节点,个体差异反而在不断放大。

“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他不想,有的时候他是真的不能。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学习困难在初二这个时间段,确实真实存在。同时,在这个节点上,因为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大幅改变,对于孩子各项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学习障碍(例如阅读障碍)的情况也会更为凸显、更容易被发现。

张博涵也建议家长们,多去甄别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的挑战。如有需要,还是应该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和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新的平衡,总在挣扎中建立

向意义之所在,穿越荆棘

虽然说青春期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会逐渐趋于身心平衡,但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发展速率各不相同的特征,也体现在身体的发育上。

在青春期急速生长中,孩子们的身材比例会发生显著变化。张博涵告诉外滩君:“比如一些孩子在初一初二的时候身高长得特别快,像1米4和1米6的身高差距,就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而这种动荡,也会体现在青少年的社交关系当中”。

无论在个体层面,还是集体层面,初二这个特殊时间段,都可谓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青春期孩子心理发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日本心理学家就曾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发现,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生的日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家长问:“考得怎么样?”,
学生答:“不要你管!”
家长再问,学生必然发火:“烦死了,真讨厌!”

母女吵架时,看着小英愤怒到略带扭曲的面庞,张瑶胸闷之余,不免有些心灰意冷。

十年前,生怕耽误孩子成长,张瑶精心仿照当时网上流行的作息时间表,从幼儿园中班开始,为孩子制定囊括了运动、阅读、做题、休息等全方位的成长计划。

在“比学赶超”的小学生涯,听话乖巧的小英从未让张瑶太过操心,然而初二的这次期末考试,一下把张瑶从“女儿是学霸”的美梦中拍醒了。

如今,自己不仅“鸡血”没鸡成,女儿在学习中还有了放任的苗头,这让张瑶无比失望。来自外界的评价,也由动力变为压力。

如果仅仅是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话,那成功未免也太简单了。那么,面对判若两人的孩子,我们又能如何帮助他们跳出“摆烂”的困境呢?

“尽我们所能,支持他们对意义的追寻。”针对遇到困难的初二学生,张博涵也给家长提出了几条建议。

 首先是加深与孩子间的足够信任。

如果孩子在与家长的交互中,能感到自己不只是以孩子的身份“被关爱”,还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被理解和尊重”,这种信任就会不断增长。

所以,不要让千千万万的“道理”,占据与孩子真情实感沟通的空间,也不要拿情绪当“武器”、拿关系做“筹码”,带着自身的目的性逼迫孩子“就范”。

 其次,支持孩子寻找“使命感”。

张博涵告诉外滩君,大多数情况下,初二的孩子在被要求“好好表现”时,他们更需要“师出有名”。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扪心自问:“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只有当孩子接受“意义”的追问后,他们才能沉淀自我认知,真正将外在动力与内心的驱动力对接,使二者协调共存、相得益彰。

这些变化,无时无刻都在要求初二的家长们,既不能沿用小学时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初一时的教育方法,而应在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做出适时的、相应的调整。

因此,张博涵也认为,如果走偏的亲子关系,能在初二时期就加以修正的话,那这场“在困难中得到的成长”,对于每个孩子和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要想着赶紧解决问题,

有意义的痛苦从来都不是绝望

和张瑶不同,王芬的儿子天天,进入初二后,却像忽然打开了新大门。

自从被老师选做英语小组长和地理课代表后,天天每天主动学习的劲头,甚至还感染了他的弟弟。很难让人想到,小学时候的天天,还是一个经常“被罚站办公室”的“吊车尾”。

可能是从小拖拉、表现不佳,经过几年心理建设后,王芬接受了现实,降低了对天天学业的预期。儿子小学毕业后,王芬直接选择了家对口的公办初中。虽然名声不显,但通勤毫无压力,让王芬一家打从心底放松下来。

尽管早已对天天不抱希望,但王芬在孩子面前,从未透露出丝毫的不耐烦。她和家人对天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现在状态不好,只是因为老师没看到你的优点。”

王芬很庆幸,在儿子糟糕的小学生涯,她从未把内心的那些失望和放弃表现出来。直到进入中学,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下,儿子也有了全新开始的底气。

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虽然青春期的孩子们更加向往独立,可他们仍然需要家长给予的情感支持。在身心不断震荡的青春期,有人或许会因此滑落、止步不前,但也有更多的孩子,或许能从中获益。

因此,对于家长而言,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少,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么,对家长而言,如何可以和孩子一起,加深彼此理解,顺利度过“青春危机”呢?

1、首先要学会“留白”。

张博涵认为,家长们还需要有意识地预留情绪空间试着成为他们的倾听者,而不是干预者。

在刚举办完的运动会上,体育老师忽然给了天天一个接力跑的名额。从没在小学参加过任何运动项目的天天,紧张得不行,生怕跑不快给班级抹黑。但是王芬告诉天天:

在对孩子的养育中,家长既不宜消极放任:“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也不宜强权独裁:“你怎么想不重要,都得照我说的做”。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认知就会失调,自尊的建立和关系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过度的给与,往往也是一种剥夺,“比如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剥夺了他自己经历痛苦的权利。”

但事实上,在高竞争强度的社会氛围中,不管父母怎么保护,孩子们都需要在未来,自己面对竞争和挑战。

如果孩子从未有一天能从容思考、自由探索、独立做事,哪里会有鲜活的经验、充足的信心,支持自己不断成长呢?

所以在帮助青春期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中,外界适时适度的回馈,是支持他们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发展自己的身份认同,一方面学会社会规则、沟通和社交。从“我不知道怎么做”,到后来的“也许可以这样做”,孩子的积极心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第三,孩子的大脑需要恰当的“刺激”。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天赋、优势和兴趣。因而对于青春期孩子而言,培养、挖掘内心的热爱,并得到相应的支持,对今后的人生发展也至关重要。

张博涵觉得,这种“刺激”也以“全新体验”的形式存在于情绪和关系当中。

因为调皮捣蛋,小学时的天天已经给老师们留下了难堪的刻板印象。但初中老师用教学智慧,打破了束缚在天天身上的“枷锁”。

刚进入初中时,班主任告诉天天,她从未看过小学老师的评语。这位老师不仅把评语扔进垃圾桶,踩了一脚,还特别强调:“新的学校新的开始,天天在他这就是一张白纸,老师会重新认识他。”

老师的这番信任行为,一下为天天打开了那扇曾经关闭的大门。

“我们成长很多时候是一系列的'迸发’所组成的”,张博涵总结说,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某些部分的发展特别快,“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一下'开窍’了,这在初中孩子中相当常见”。

孩子能握住外界的“援助之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内心的安定感。“比如他们对家长、老师的信赖,相信有人能耐心地陪伴和支持他们,于是可以安然地处理内心争端,而不是始终处于焦虑的情绪中,转而又以激烈的行为方式体现。”

对天天来说,正是有了王芬和老师一路的鼓励支持,这个曾在小学罹患中度抑郁,吃了半年舍曲林的孩子,如今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想。

 情绪接纳需要技巧,

沟通让一切变得更好或更糟?

前文中出现在张博涵咨询室里的初二男孩,面对张博涵的提问,开始时一言不发。

不过张博涵并不着急。在他看来,交流有多种方式,“他的沉默、对抗、不耐烦、被问到感受时的'我不知道’,都在传达着重要的信息”。遇到这种情况,张博涵建议,不妨先等一等,首先做好孩子情绪情感的陪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越来越被要求在复杂信息中,做出判断和选择。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中的初二孩子,还在分辨与平衡内在和外在观念时面临挑战。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评论,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内心,因为他们真的会觉得:'他们说我不好,那我一定是真的不好’。”

在孩子们自傲又容易自卑的情绪面前,如何有效沟通也成了当务之急。“一些经验主义、长篇大论,不仅收效甚微,反而会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我和你不一样,所以你越让我怎样,我就越不要怎样’”。

在和男孩的交流中,张博涵很能理解男孩各种情绪和行为,包括对上学的抗拒。

“一方面上课听不懂,内心会有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种羞愧,比如说被问问题,但他却回答不上来”,此外,来自同伴、老师的压力,都让孩子不想去学校经历这一切。所以孩子的辍学,“实际上也是在保护自己刚产生的,还非常细嫩的'自我认知’。”

事实上,像这样的孩子有不少。问题找到了,办法自然也就有了。因此,张博涵一直想鼓励家长“拥有一种好奇心”

当孩子拒绝做一些事情,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时,甚至不可理喻,出现反抗、攻击性行为时,“其实都潜藏着一种求助信号”,这同样也是给父母一个天然的机会,来进一步了解孩子。

保持好奇,也就拥有了和孩子再次和解的机会。

而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能想要的只是一种情绪的支持和陪伴”。此时,就算孩子依然抗拒言语交流,但父母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句关切温和的语调,都给孩子带来慰藉。

“陪伴是多种维度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都一定要在场。”。在和外滩君的交流中,张博涵多次强调,家长对孩子真正的陪伴,不是“孩子做作业,家长在忙工作、刷视频、看股票”,而是亲子之间,共同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情绪,以及对事物的看法。

不要固执地做一个解决者,而是做好支持者、共情者,哪怕是分享彼此的负面情绪,都有助于改善亲子间对立的关系,为有效解决孩子的学业困难,提供解题的钥匙。

面对初二阶段孩子们层出不穷的现状,有了沟通基础还远远不够,持续提高沟通技巧也很必要。因此,张博涵还建议家长们,在沟通中要注意避免“空洞或片面的夸赞”

比如“我发现你这周对妹妹更温和了,她看起来也更开心、更轻松了”。
我们帮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做得好”未被言说却以一种平实且有力的方式暗含其中,孩子所感受到的也不是某种外在的评判,而是在内心生出的能力感、自豪感。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正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在过往的一次咨询中,一位妈妈给孩子的开场白,就给张博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妈妈很开心你能够主动寻求帮助,也很开心你愿意让妈妈一起参与咨询,不过因为是你自己的体验,妈妈没有办法帮你说,但我会在这里陪着你,和博涵老师一起听你说、了解你。你看可以吗?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妈妈开诚布公地分享自己的情感、看法,给孩子带来的信任和尊重,更能帮孩子畅所欲言地去表达,也有利于解决各种情绪上的烦恼。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博涵看来,比起言传,家长的身教能更好帮助孩子学到尊重,学到与他人和谐共存,也学到坚持自己的内心,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直接教育,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了。

现在张瑶也试着让自己先从焦虑的情绪中走出来。不再事事要求最好的她,有空后会试着和小英一起看会儿电视剧,听听新闻、追追综艺。她希望能留给自己和孩子更多交流的空间,把小英当作一个朋友,来正式交往。

每个孩子都有他需求支持的地方,都有他独特的天赋、能力和个性。“如果我们能坚持以孩子为中心,看到他们的全部,他们的复杂与丰富,我们就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用他们需要和愿意被帮助的方式去帮助他们,从而实现孩子、家庭、亲子关系的全面成长。”

初二,又是人生的一个新开端,“相信每个孩子有潜力、能力和意愿,成为更好的自己。”

}

亲,开学一个月了,你和孩子还好吗?

今年,我家儿子上小学一年级。

“上了3年幼儿园,应该不难适应小学生活吧。”“听说现在小学都不留书面作业了,那岂不是比幼儿园还轻松。”“数学老师说,第一个学期只要求20以内的加法,儿子完全没问题呀。”

结果,从开学前准备,到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老师家访,第一次在群里被点名……这一个月,把我之前对小学生活的所有设想,逐个敲破。

“儿啊,今天语文课学什么了?数学课老师说什么了?哎,你别跑呀。”“大宝,怎么别人能在课上写完作业,你就不行呢?”“咱能稍微认真一点吗?温完功课再玩,好不好?”

每当收拾完书包,闭上眼睛平躺在床上时,那感觉真心是——心~力~交~瘁!

如果说,面对“幼升小”,大人尚且如此不适,孩子能好到哪里呢?

道理没少讲,甚至都用上了武力,可人家该拖还是拖,该玩还是玩。

今天,我想跟你聊3个方法。亲身使用后,我竟然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到家就复习、预习、写作业,等收拾好后才去玩。

如果你刚好也有同样的烦恼,不妨就花几分钟,一起来试一试。

一、心不在学习上,到底是谁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事从两来。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会是单方面的原因。

所以我们一味地教育、苛责孩子,效果并不理想。

“难道我管他还管错了?”

先别着急。我们先来弄清楚: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如果一个孩子,从不耍脾气、不任性、不闹着要这要那,还会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反过来安慰你,你会有什么反应?

没错,孩子,是有其自己特有天性的。

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两个所在。

蒋方舟曾讲过自己当大队长时的一件事:

那时她的“工作”就是在学校门口检查同学有没有戴红领巾。如果没戴,会被扣两分。

然后就有忘了戴的同学,在门口闹着让家长给自己买一条新的:“要不我就被扣分啦!”

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个分没什么用,扣就扣了呗。

可在孩子心里,扣了分就意味着没面子、被批评,是天大的事。

你希望孩子做的,很可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他们心里的“重要事件”,没准你压根儿就没注意。这才导致了亲子矛盾。

因此,很多育儿书都讲过:要“蹲下来”跟孩子交流。

这里的“蹲下来”,不单纯是降低高度,而是你能真的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那么,孩子眼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

万维钢在解读《园丁与木匠》时,曾说过:

六岁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认字和学加减法,而是充分地玩。

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点,需要你注意:

我没有说,进入小学的孩子,还要以玩为主。

但是在入学前,给孩子提供轻松愉快的探索玩乐空间,是明智家长们的选择。

  • 二是对孩子来说,玩就是学。

如果你认为,疯玩谁都会,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就大错特错了。

论玩,你有可能还真比不上孩子。

《社会动物》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人看儿子和小朋友们玩的“战斗游戏”特别有意思,就要加入他们一起玩。

结果,玩了一阵后,他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孩子们的思路:“这帮孩子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最后,孩子们不带他玩了。

其实在这里,只有这个人在“疯玩”,而孩子们是在“学习”。

  • 通过跟伙伴们打闹,他们知道了怎样互动社交;
  • 通过摆弄、拆解、甚至毁坏玩具,他们弄清楚了工具的用法和构造;
  • 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他们尝试了不同的人生,从而激发出强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这些,是还没有条条框框的大脑,最需要学会的本领。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六岁前孩子的视角。

那六岁之后,也就是上学了,会有什么变化呢?

“该收收心啦。考试成绩决定了你的未来,瞎玩,该为学习让路了。”

乍听起来,这话没问题,但还是仅限于成人

别忘了,在孩子的眼里,玩就是学。他们很难理解,什么是“玩给学让路”。

你知道人的大脑,在什么阶段最发达吗?

幼儿园入学前后的孩子们,真心是——有无限可能!

所有的大脑神经元都彼此相连着,等待“学习”带来的加强,或者是减弱。如果有一条,长久没有被刺激到,就会渐渐地消失。

因此,这时的孩子们,会玩得肆无忌惮:看见什么都好奇,拿到什么都想尝试。

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六岁,当负责思考分析的前额叶皮质发育起来后,情况就变了。

六岁以后的大脑可塑性变低了,却更专注了。

其实,这是更适合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的改变。

可问题来了:既然“硬件”更适合,那为什么辅导功课还这么“费劲”?引得无数家庭鸡飞狗跳?

因为孩子专注的,很可能不是你期待的。

我该怎么证明,老师教的是应该认真投入的,孩子的兴趣爱好就是旁门左道?

比如说,我儿子最近就迷上了折纸,连睡觉手里都得拿着一张纸。

那认真劲儿,要是放学习上,就省大心了。

可偏偏事与愿违,他每天的书包里,都有新的折纸。

很明显,折纸已经占用了他的学习的时间。

在说我的方法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到家长视角,看看“辅导作业”的3个常见误区

二、讲作业时,你为什么会心跳加速,生气到崩溃?

大人看小学作业,自然是简单得不行。

好几次,我催着儿子说:你赶紧写啊~

小朋友一脸无辜地看着我说:妈妈,我想着呢。

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下次当你要脱口而出“快点”时,不妨提醒自己“蹲下来”。

摆在孩子面前的,是全新陌生的知识,他需要集中精神去消化、吸收、掌握。

而你的催促,只会打搅他的专注。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精力、体力的退化,谁的时间都很紧张。

于是,我们就把“辅导功课”当成了另外的“一种工作”,把它列进了“待办事项”。

而这种用“既定任务”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教育,是很危险的。

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发展心理学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反复强调说:

在子女教育上,我们应该做一名培育花木的园丁,而不是打造桌椅的木匠。

也就是说,孩子不是我们工作后的产品,而是在你提供的生长环境中,自然生长起来的花朵。

所以我们的责任,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考试机器,而是给予他完整健康的人格、习惯,以及面对状况的思维分析能力。

那怎么能做到“园丁式”养育呢?

答案是,用时间“喂养”。

你是谁,比你对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比说教的作用更大,更持久。

回到写作业拖拉的问题上:你是否有做事拖拉的习惯?或者总是一边刷着手机,一边辅导功课,做事三心二意?

如果不幸中枪的话,我的建议是——

放下家长的身段,和孩子坦白自己的坏习惯。然后,两个人互相监督,一起把好习惯培养起来。

【原因三】你不了解作业背后的目的。

前面我们一直在家长与孩子之间讨论“作业问题”。

实际上,这里还有第三个当事人,那就是学校。

  • 老师留作业的目的是什么?
  • 你能帮助老师达到这个目标吗?

有权威统计表明,一位小学教师每天至少要花2-3个小时,来设计、批改、分析、辅导和讲评学生的家庭作业。

在时间投入的排名中,仅次于上课。

也就是说,作业,是老师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一堂课讲完了,孩子学没学会,就全凭作业告诉老师了。

好,清楚了目的之后,我们再说怎么做

“2+1不就是3嘛。”“这都不会,来我给你讲讲。(讲着讲着,题也做完了)”

这样大包大揽地“帮助”孩子,可以吗?

  • 基础做法:让孩子独立完成。
  • 进阶做法:检查作业,将错误记录下来。
  • 高级做法:定期和孩子、老师沟通作业情况。

比如说,我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就发现他的问题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粗心,一类是不会。

  • 针对粗心的部分,我会和孩子沟通,和他分享我的方法。
  • 针对不会的部分,如果讲了几遍还不行的话,就只能求助于老师了。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在所谓的“玩”上,我们有没有这三个问题——

  • 第一,你不会说“连这个都不会玩”;
  • 第二,你不会催他“快点玩”;
  • 第三,你不会指着他的失误说“这个玩错了”。

如果换成我,大概也会选择玩。。。

所以,如果你能走出3个误区,再加上一些合理的引导,就能很轻松地让孩子专注在学习上了。

三、2个小技巧,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爱上作业

【技巧一】和孩子定一份日程表。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基本没有时间观念。

虽然他们做事很专注,却也很容易陷在一件事里,出不来。

因为,他很难想到“没时间”这件事。

于是,制定一份日程表,就很有用了。

几点放学,几点到家,几点吃完饭,几点开始写作业,几点完成,几点娱乐,几点洗漱……

双方协商好后,就按照计划做。

如果没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还可以和孩子讨论下——

  •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进度?
  • 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日程表更合理?

【技巧二】给孩子留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也许调整了一段时间,你家大宝的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早早地就完成了老师安排的作业。

  • “真不错,看来这是学有余力呀。要不给他报个提高班,或者再找点别的学习材料。”
  • “学习以外的时间,就让他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吧。”

千万别小看了孩子,他们其实什么都懂。

第一个做法,很可能会变成——

“既然我写的快,妈妈还会给我加作业。那干脆就写慢一点吧。”

额……一夜之间,又回到解放前了。

总之,幼升小,是一个需要孩子与家长共同适应的过程。

除了我们今天说的“作业问题”,还有适应学校生活节奏、同学关系等林林总总的问题。

你也可以在家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让孩子演老师,我们当学生。

通过孩子的言行,你大概就能了解他在学校的状态。

同时孩子也能知道,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

相信我,肯定比说教管用得多。

最后,这张思维导图,能帮助你回顾今天文章的内容。

道理讲得再多,也不如实际行动起来。

多平台签约作者,读有趣的书,写走心的文,只为和你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喜欢的话,欢迎关注记得点赞留言,转发给您最贴心的朋友欧~
}

孩子做作业很慢,怎么办?
女儿念一年级,每天写作业很晚,10点,11点,甚至还晚,而且还有好多错题(有的是因为马虎,有的不会,教半天才会懂),打听过他们同班同学家长,都是8-9点就写完了,我每天都促使她,快点写,9点之后就不能写了,开始还哭闹,说再给她半小时,可后来干脆不怕了,第一次没写完老师说让她补上,第二次作业没交,老师也没说什么.所以她更不在乎了.写作业时脚就上椅子上来,歪着写,提醒后没有5分钟又这样,写作业也贪玩,遇见不容易懂的题,她就玩上了,或者写着写着看见后面有复杂的题或者想到有难题就开始玩,有时候我就一直在旁边看着写,错题少了,我可以随时提醒她,但是还是能写到很晚(多少强一点).但是我不能从放学一直陪到10点啊,我得做饭什么的.在学校也是不好好听课,听老师说不是和同桌说话,就是自己玩,注意力不集中,到现在都换了6个同桌了,去年不知是由于题简单还是好点,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今年差远了(她自己说,我同桌比我的还少,老师每天都会用奖励小苹果来促使孩子爱学习,如果因为犯了什么错误,扣掉了几个,她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说没事,以后还可以再挣·····),每次都不理想,有时候我就鼓励她,如果一周之内不说话好好听课,就奖励什么.可是一两次管事(她让我去问老师:今天她好好听课了没有),时间一长就又犯了.有时候气急了也打也骂,但是打皮了,她就不怎么怕了(我也知道打不是办法,可是有时候真的气的不行),网上也搜集过好多资料,就是没有办法像这样的孩子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各位有什么好法子给建议下!

看到你的这些举动,也体会到一个家长的焦急和无比用心.其实一年级的孩子是这样的,你别急,孩子的培养是要慢慢来的,循序渐进的,不要要求太高,但有一点要注意,一些好的习惯一定要严格要求,特别是认真书写、仔细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作业做得晚点没关系,早一点做,过了一定的时候,作业自然会做了,速度也会加快的.还有你要让她自主完成为主,你呢,只要注意指导或帮助读读题,指导时以她的想法为主,别什么都以你的答案,不然孩子会没自信,养成依赖的习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秀的老师教出来的好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