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课走月亮的名言名句怎么写呀?

【摘   要】“积累与运用”是重要测试模块。命题者要准确把握测试模块的内涵和指向,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具体化。题目要匹配教学内容与目标,强调在语境中运用,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试题还要创设真实的语境,选材覆盖面广;关联课堂教学,体现考查效度;题型丰富多样,促进活学活用。

【关键词】积累;运用;试题;研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其中,“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难以通过专项的纸笔测试进行评价。所以,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的测试框架建议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三个模块,并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检测有机融合到这三个模块中。

笔者曾对2019年浙江省各地三至六年级上学期的83份语文期末试卷进行过统计,发现“积累与运用”模块的名称各异,如:基础知识、基础角、积累园、积累与运用……其实,这些名称反映了命题者对这个模块考查目标的理解与认识。

梳理各个时期颁布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可以大致勾勒出语文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脉络,探寻“积累与运用”模块名称出现的缘由。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颁布,“语文基础”一词出现。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根据同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一套供全国使用的教材,教材的课后练习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由此,“基础知识”进入测试模块。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颁布,把语文能力训练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测试融合了知识与能力。从2000年开始,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语文学习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与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语文素养。这些特点可以从《课标(2011年版)》中看出。这一阶段,若再沿用“基础知识”模块名称,已有局限性。“积累与运用”更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除了强调积累最为基础的语文知识,还体现语文知识的运用。

基于此,上述83份语文期末试卷中,“积累与运用”模块的部分名称显然不妥。命题者要准确把握测试模块的内涵和指向,这样研制试题时才不会跑偏。

一、“积累与运用”题考查的内容与要求

“积累与运用”模块大致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是考查“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与内容。《课标(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部分对“识字与写字”作了具体的要求:(1)识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2)写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3)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4)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2]28

二是考查“阅读”的目标和内容中关于积累的部分。考查时要注意方式。《课标(2011年版)》在“阅读的评价”中明确提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2]30还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等。

“识字与写字”“阅读”的目标与内容规定了“积累与运用”题的考查范围与能力层级。研制试题时,要将这些要求具体化,体现于每一道试题中。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积累与运用”题的命题框架建议如下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掌握已学过

的常用汉字 读准字音 能读准常用字的字音;分辨常见误读音;能利用汉语拼音纠正地方音 认清字形 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分辨同音字或形近字的误用 理解字(词)义 能理解常用字、词语(含成语)的基本意思,并分辨词义间的差别;能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常用字、词语(含成语) 具有独立识字能力 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利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具备基本的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能力 语句积累与运用 能积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语段;积累常见的成语、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语言材料;掌握课程标准推荐学习的古代诗文;能在具体情境中恰当运用所积累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外阅读 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面。能了解“快乐读书吧”所推荐书籍的基本信息;能对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故事、人物做出简单的评价等 ]

使用此命题框架要注意:一是该框架依据《课标(2011年版)》第二、三学段的要求设计,研制不同年级的试题时,需要酌情调整;二是“语句积累与运用”的考查无法面面俱到,鼓励学生将积累的语言有机运用到习作、口语交际中,进而提升表达能力;三是“书写质量”没有纳入此框架,可以另设“书写题”,或与“卷面整洁、字迹端正”关联,或纳入“习作”考查范围,着重考查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高年级还应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二、“积累与运用”题的命题导向

“积累与运用”题是语文试卷中最为纷繁、灵动、多变的题型。试题的研制应对教学产生良好的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

(一)匹配教學内容与目标

《课标(2011年版)》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业评价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命题者应仔细研读课标与教材,把握每册教材的典型性知识以及典型性知识在各册教材中的内在发展逻辑。为防止机械僵化的学教方式,命题者还应对教材中的典型性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看到试题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 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是(  )

A.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B.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C.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D.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试题选用的5个句子分别出自四年级上册课文《古诗三首·暮江吟》《爬天都峰》《走月亮》《延安,我把你追寻》《蟋蟀的住宅》,是学生熟悉的内容。5个句子分别恰当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语言积累的价值。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特点,不是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夸张、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概念。学生从具体的语言实例出发,在比较中感知“B句”的表达特点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特点是一致的,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对于比喻句的表达特点,学生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七单元的“字词句运用”中已学习过,并将在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继续体会比喻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和不同的比喻方式。试题素材源于教材,试题的考查点符合学习内容的要求,引导教师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扎实上好日常的每一节语文课。

(二)强调在语境中运用

知识积累不能等同于记忆,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3]积累重视“理解、感悟与运用”。积累语文知识的目的是指向现实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因此,对于积累,应尽量在真实的语境中考查,体现学生知识积累的有效性。创设的语境要源于生活,体现学以致用。

◎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定点卫星的发射要计算得绝对精确,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李老师四处碰钉子,十分顺利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大获成功。

C.除夕之夜,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人声鼎沸,热闹极了。

D.爷爷天天坚持锻炼,虽然已年逾古稀,却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

此题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常用成语或词语的基本意思,通过真实的语境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运用中反映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这样命题,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不会要求学生清晰地解释词语的意思,避免布置死记硬背词语意思的作业。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积累语感,在运用中丰富语言仓库,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

“积累与运用”题涉及的考查点比较广泛,汉字的音形义,词语的积累、理解、运用,古代诗文积累,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文学常识与文化知识等均包括在内。研制试题时,除了选择符合各年级学习要求的必备知识,还要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组块,避免单一、机械的测试。

◎ 右图表示“家”最初的意思,下面句子中的“家”与它意思不一样的是(  )

A.蒲公英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D.甲虫演奏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题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掌握情况。编题材料来自学生所学的多册课文中带“家”字的句子,配以表示“家”字最初意思的图示。学生从具体的语言实例出发,巩固了对“家”的不同意思的理解。答题过程更是梳理学习方法的过程,这不是对知识系统的机械记忆,而是“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4]。

试题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正符合统编教材有序编排语文知识的特点。各册教材的“字词句运用”“词句段运用”栏目多次编排了一字多义、一詞多义、古今同义的练习(见下表)。

[类别 册别 字词句运用(词句段运用) 一字多义 三年级上册 ·读词语,根据加点字的意思读准字音。

…… 一词多义 二年级下册 ·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说说你的发现。

◇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 五年级上册 ·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 六年级下册 ·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从上表可以看出,编排形式都是在语境中理解字或词的多种含义,在语言运用中感受意义的不同,并且体现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螺旋发展。试题的研制意图是引导教师关联散落的知识点,形成学习链,引导学生经历从“浅知”到“深知”、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

(四)引导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一词在《课标(2011年版)》中出现了22次,涉及“写字(书写)、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与运用”题应坚持体现习惯养成的导向。

如,在2019年浙江省各地三至六年级上学期的83份语文期末试卷中,专设“卷面分”或在“积累与运用”模块中设“书写题”的试卷有69份,约占试卷总数的83.1%,说明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教师都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2]21试卷中形式各异、独具匠心的“书写题”把书写习惯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书写的实用价值。

◎ 春节即将来临,请把下面这副对联工整美观地书写在正确的位置上。

此题不仅考查学生书写时能否做到正确、端正、整洁,还综合考查了四、五年级教材中关于横式与竖式作品的书写要求,即“竖写时,要自右向左书写;字距要均匀;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对齐”,同时还渗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联”的书写要点。设置的书写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书写的实用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三、“积累与运用”题的命题要求

“积累与运用”题看似简单,其实研制并不容易。如,考查范围比较广,要选择典型性的考查點,尽量覆盖各类知识点;能将静态的语文基础知识置于语境中考查,创设真实、自然的语境;倡导与教学内容匹配,试题的取材最好能源于教材,但又适度超越教材,导向正确的学教方式。

(一)创设真实语境,选材覆盖面广

在语境中考查积累,体现了知识积累的有效性。创设的语境要真实,要源于生活,体现鲜活的时代气息。编制试题的选材覆盖面尽量广,使试题所含知识点数与教学要求中应试内容的知识点数之比呈现合理态势。

◎ 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十月一日,我们见证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天安门广场上,各方阵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jiān  dìng(  )的步伐,依次接受检阅。现场rén shān rén hǎi(  ),不时爆发出shān  bēng dì liè(  )般的掌声……我们不禁赞叹:祖国,您rì yì(  )强大,正zì háo(  )地崛起于世界东方。

此题以四年级上册《写字表》《词语表》中出现的常用字词为命题范围,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拼读音节并书写常用词语的能力。填写的5个词语“坚定”“人山人海”“山崩地裂”“日益”“自豪”分布于本册教材的4篇课文中,涉及4个单元,选材覆盖面比较广,引导教师平时教学要教得扎实。观看阅兵仪式是学生刚经历的生活事件,能引导学生在真实亲切的生活语境中准确运用学过的词语。

(二)关联课堂教学,体现考查效度

测试目标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引导教师施行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试题要体现认知能力的不同层级,命题者应准确把握各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能力层级,避免过高、过低的目标定位带来的教学误区。如,控制“识记”能力层级的赋分比例,避免予以过高的权重,否则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 判断下面句子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动物的家有很多说法,比如狗窝、猪穴、鱼棚、鸟塘,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

②《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告诉我们一定要锻炼身体,以防小病向体内发展。

③用“大义凛然”形容梅兰芳的品质高尚,用“志存高远”形容周恩来的理想远大。

④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都是我国著名的神话,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感受其中的神奇。

此题考查学生常用词句的积累、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积累、综合运用的能力,每一题的考查点都体现了四年级上册中的相关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且体现了认知能力的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在一个平面推进的(见下表)。

[题号 考查目标 四年级上册学习目标与内容 认知能力

层级 ① 结合生活经验归类积累词语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识记 ②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言 第八单元课文《扁鹊治病》 理解 ③ 结合单元课文的主要人物事例,理解常用成语的意思 第七单元课文《梅兰芳蓄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运用

评价 ④ 积累神话故事,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 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快乐读书吧” 综合运用 ]

试题的考查目标与学段和年级目标吻合,提高了测试的效度,提升了日常教学的精准度。

(三)题型丰富多样,促进活学活用

“积累与运用”题要兼顾语言材料积累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从认知能力的不同层级(识记、理解、运用)来考查。因此,研制试题时要兼顾不同题型,以多种层次的题型组合为佳。

如,“积累常见的成语、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语言材料;掌握课程标准推荐学习的古代诗文”是“语句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内容之一。考查的能力层级不同,题型也应不同。

◎ 按要求填空,并完成练习。

②很多古诗表达了对英雄的缅怀与赞颂,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用(        )典故,歌颂项羽高贵气节;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诗中,用(        ),表达对前朝名将的怀念。

填空题适合识记型、理解型题型。题①考查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精彩语句,属于识记型默写。题②考查课程标准推荐学习的古代诗文。中年级古诗学习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部分古诗还要求默寫。此题涉及的两首古诗都有默写、理解的教学要求,故采用这样的题型。

◎ 想选用名言鼓励小伙伴多学多问,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B.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选择题适合识记型、运用型题型。此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运用积累的名言。4句名言分别出自四年级上册第二、六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日积月累”的教学要求是读熟、记忆,对意思大致理解。命题者创设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情景,使积累的名言形成内在联系,学生从被动积累走向主动积累。

“积累与运用”题要测出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题型,凸显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识记型、理解型、运用型这几类不同能力层级的题型要合理分布,并有恰当的比例。一般按照难易程度和认知规律,先考查“识记”,再考查“理解”,最后考查“运用”。

[1]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章新其.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

}

《2022年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21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2022年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 姓名:_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夜游雁荡山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那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

2、不会这样逼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

3、朦朦胧胧的美。我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1写近义词。窥视(_)小心(_)迷人(_)2“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是来自朦胧。B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正是来自

4、朦胧。3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了哪几个景点?_4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僧?_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出( )A作者因为天黑了,走山路时特别小心。B月色朦胧下的景色实在太美,作者唯恐破坏了这自然的美景,珍惜小心的心情。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选 择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3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 )吃不饱,( )贵。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

5、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瞎火的,摊主找了张20元的假钞给我。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店主(辍 掇 缀)了张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起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噢,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那张假币,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的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si sài sè)给我,而我知道,为了我在城里上学,家里一

6、年沾不到十次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钱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热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顿时烫得通红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炎热 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劳苦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的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终于,

7、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俩(ling li)菜。”回校后,我就把那张假币撕掉了。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宇、词及拼音。2解释“好彩头”“珍馐”,并填空。 好彩头:_,文中指_ 珍馐:_,文中指_3在第2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4回答下列问题。 “我”视凉粉为奢侈品,却为什么去吃状元凉粉? _ “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这句中“良知”具体指什么?“生活压力”具体指什么? _ 你能读懂文中画“_”的句子吗?简要写一写你的理解。 _三、 课外阅

8、读。莫干山的蝉鸣到莫干山避(bì pì)暑,这儿的蝉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晚饭以后,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只听见凉风吹过满山竹林,哗哗作响。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满山的蝉儿“吱啦”一下呜叫起来,整齐得仿佛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于是,夜空中就只充盈(yíng réng)着这“吱啦啦、吱啦啦”的合唱曲了。粗听,一成不变,平淡乏(fá fán)味;细品,却也五花八门,饶有兴趣。有些,“叽哩喳、叽哩喳”;一会儿,这边山头的蝉儿嗓门提高了三度,似(sì shì)乎有心要形成二部和声;一会儿,那边山头不知哪只蝉儿在伙伴们的烘托下突

9、然领唱起来,颇有争当一流男高音的气概。如此这般此起彼伏,倒也让人生出一番仿佛置身于音乐大厅的陶醉来。突然又一个突然,停了。漫山遍野的蝉儿一齐闭了嘴,又像是有谁指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真奇怪1给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2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两对反义词。(_)(_) (_)(_)3是什么现象引起了“我”对莫干山蝉鸣声的注意?用横线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句子。4短文怎样描写蝉鸣声的“五花八门”?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5把第3自然段划横线的那个长句,缩写成“谁干什么”的短句。_四、 课内阅读走月亮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

10、的大道和小路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细细的流水,流着( )和( )的香味,流着( )。灰白色的( ),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我也能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_。3“走月亮”的意思是:_。4作者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有:_、_、_。5“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的“抱”字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五、 阅读短文。神奇的克隆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群和自己一

11、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许多植物先天就有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这都是植物的克隆。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二十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

12、了当时的科学界。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有删改)1短文介绍的先天具有克隆本领的植物中不包括( )A马铃薯B柳树C仙人掌D玫瑰花2“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

13、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B列数字C打比方D分类别3文章开头以孙悟空为例,这样写的好处是( )A使文章言简意明。B使读者一目了然。C使文章更有说服力。D增加神秘感和趣味性。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起了什么作用?( )A总述作用B承上启下C归纳作用D总结作用5克隆技术有着哪些诱人的前景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挽救一些濒危物种。B培植人体器官。C培育高产、优质的粮食和蔬菜。D使恐龙重生。6“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一句中“装配”的意思是移植,如果把“装配”一词直接换成“移植”,好不好?为什么?_7克隆技术一定能给人带来好处吗?请谈一谈你的看

阅读短文。我想和你们一样她叫蒂娜,是我的学生。她的脸上总是带着明朗的笑容,这样的笑容出现在她的脸上是很不寻常的,由于大脑麻痹而产生的肌肉僵硬,蒂娜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同学们时常看到她扶着助步架艰难地在学校拥挤的走廊上挪动。那天,我布置了不少作业,其中一项是背诵一首题为“不要放弃”的三节诗,我只为这项作业定了10分,我猜想大多数学生不会去背诵它。在我自己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布置只值10分的家庭作业,我多半会自动放弃。好奇心让我想测试一下,看到底有多少同学背了这首诗,看今天的学生是不是也像当年的我。到了检查作业的那天,我走进教室,一抬头,看见了蒂娜,她脸上的笑容与平日有些不一样,

15、仿佛多了一份担心。“不必担心,蒂娜。”我在心里说,“它只值10分。”翻着花名册,我让学生们依次背诵。果然被我料中了,他们一个个都背不出这首诗。“对不起,克劳斯先生。”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有一个居然不小心把心声说了出来:“就10分嘛!”我真有点儿哭笑不得,于是半开玩笑地宣布,下一个不能完整背出这首诗的学生必须趴在地板上做三个俯卧撑,这是我从我的体育老师那里学到的惩罚手段。意外的是,下一个学生是蒂娜,蒂娜开始费力地一字一字地背诵起来,她在第一小节的末尾犯了个错误,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她就费力地走到讲台上,随即把助步架扔到了一边,伏在地板上开始做俯卧撑,我震惊极了,几乎想说:“蒂娜,我只是说着玩儿的

16、!”可又觉得不妥当。犹豫间,她已经扶着助步架,重新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继续她的背诵,她完整地背完了这三节诗。她背完之后,一个同学好像从震惊中苏醒过来一样,有点儿迷糊地问她:“蒂娜,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这项作业才10分!”蒂娜一字一顿地说:“因为我想和你们一样做一个正常人。”那天,蒂娜得到了属于她的10分,同时,她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喜爱和尊重。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A外貌描写B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1)蒂娜一字一顿地说:“因为我想和你们一样做一个正常人。”(_)(2)她就费力地走到讲台上,随即把助步架扔到了一边,伏在地板上开始做俯卧撑。(_)(3)

17、“不必担心,蒂娜。”我在心里说,“它只值10分。” (_) 2既然知道大多数学生不会去背这首诗,“我”为什么还要布置这项作业? ()A这首诗很重要,教材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背诵。B“我”想测试学生的学习自觉性。C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想看看这些学生,是不是也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嫌作业分值太少而不去做。3“我震惊极了,几乎想说:蒂娜,我只是说着玩儿的!可又觉得不妥当。”“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觉得那样说不妥当?_4你从蒂娜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_七、 课外阅读。 母 爱 的 力 量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

18、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 )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 ),也要看她的造化。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

19、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 )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的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拯救一切。”1给文中标有的地方选择最恰当的词。        

        (_)2这位女护士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_3“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_4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请你写一句。_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这位女护士说些什么呢?_八、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心窗有

21、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在车祸中不幸撞断了腿,住进了医院。她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苦不堪言,度日如年,整日以泪洗面。与她同病房,靠近窗口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她的腿病已经快好了,每天能够坐起来观赏窗外的景色。小女孩多么想看看窗外的景色啊!可她的腿上装着夹板,高高吊起,身子不能坐起来,又远离窗口。每当老太太推窗观景时,小女孩羡慕极了。有一天,老太太又打开窗子,小女孩情不自禁地问:“奶奶,您看见什么了?能不能讲给我听听?”老太太爽快地答应:“行,行!”从此以后老太太每天给她细细地描述窗外美丽的景色,小女孩边听边想象,不由得心旷神怡,心中的郁闷渐渐化为乌有一个月过去了,老太太出院了,小女孩终于可以起来

22、了,她迫不及待地起身,伸长脖子,朝窗外一望,她惊呆了:窗外能看见的只有一堵黑墙!这时,小女孩的心豁然开朗,原来老太太为她推开的是一扇心窗!以后,每当小女孩遇到挫折,感到悲伤时,她就会想起这位可敬的老太太,想起她为自己描述的窗外的美1“苦不堪言”的意思是_,小女孩“苦不堪言”的原因是_。2下列关于小女孩车祸后情绪变化正确的是哪项?用“”选出。A苦不堪言一心旷神怡一豁然开朗( )B度日如年一豁然开朗一心旷神怡( )C痛苦万分一开心不已一恍然大悟( )D心旷神怡一以泪洗面一豁然开朗( )3“小女孩边听边想象,不由得心旷神怡,心中的郁闷渐渐化为乌此处省略号表示( )A引文的省略B说话断断续续C语意未尽

23、D沉默不语4为什么小女孩觉得同病房的老太太是一位可敬的老太太?_5为什么说老太太为小女孩推开的是一扇心窗?_6当小女孩再次遇到挫折,感到悲伤时,请你用积累的一句名言警句或古诗词来勉励她。_九、 阅读练习。_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法国著名诗人看见一位老人(肃然木然)地坐着。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他身旁,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上午给您钱的人多吗?”“我今天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道。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上的那行字

24、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您吃一顿饭了。”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那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硬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破旧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诗人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1给短文拟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用“”划去。3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病句,请用“”画出来并改正。_4短文给我们描绘了两个场景,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场景的主要内容。(1)_(2)_5“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仅

25、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面加了几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你认为这几个字的魔力在哪里?_6谈谈你对这位法国诗人的看法。(至少3点,12分)_十、 回顾课文,完成练习。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

26、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1加点字“贴”和“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过孔隙时的_和_,“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写出了_的感觉。2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泉水是从右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B画线句是一个设问句,具体说明了船的小,也给人新奇的感觉。C写船小主要是为了突出内洞的小。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中的“挤压”能否去掉?为什么? _4读完选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游览完孔隙后的感受,你会说什么? _十一、 阅读课内精彩语段,完成练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片段终于到了星期六,到了下

27、午,到了我们班演出的那个时刻。我套上老虎皮,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忽然背后有人轻轻推了我一把。我知道推我的是老师,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我已经明白,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等到幕布拉下,我站起来脱下头罩,满头满脸都是汗珠。1“哄堂大笑”中“哄”的读音是_,它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_、_,可分别组词为_、_。2“终于”一词说明_。3用“一”画出描写鹅追赶“我”的动词。4第2自然段中,“我”的

28、心情是怎样的?_。5为什么“我”记不起来是怎么演完的?_6这三段文字主要写了_。十二、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1读画“ ”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29、1)“这一假说”指的是_。(2)“这一假说”是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之后的推测,句中的“_”一词也说明科学家们在没有找到证据前无法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2“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指的是( )A古生物学家们绘制的恐龙的画像。B古生物学家们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3“点睛之笔”在文中指( )A为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证据的辽宁西部发现的有羽毛的恐龙化石。B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C文章或绘画传神的精妙之处。4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_十三、 课内回放。麻雀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噢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风猛烈地摇撼

30、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已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博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我急忙唤回我的

31、猎狗,带着它走开了。1在第四段中找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词,用“ ”画出来。并说说从老麻雀的各种动作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老麻雀?它为什么这样做?_2“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中的“强大的力量”指的是_。3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以及对母爱亲情的理解。_4“我”为什么带着猎狗走了?_十四、 课外阅读。五月的田野麦子熟的时候,豆也长大了,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那时侯,麦子和豆荚诱感着我们,我们忙碌起来。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

32、到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地,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折一根柔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苗子。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鸭子蹒珊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把羊儿牵到河边去,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田埂上,豆地里,扯一小嫩青草,放进竹篮里。累了,我们便往地上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和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1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1)没有能够比得上的。(_)(2)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

33、毫不敢疏忽。(_)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再仿写一句。 3大自然就是一顿色香味俱全的丰盛午餐,文中描写的“色”有:黄黄的麦子、_;描写的“香”有:熟了的麦子、_。全文洋溢着作者对麦子和豆荚的_之情及_的心情。4在麦子熟了、豆英长大的时候,“我们”做的有趣的事有那些用“”选出来。A握着刀、挎着篮子收麦子、豆荚。( )B赤着脚在软软的泥土上走,很舒服。( )C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D赶着鸭子,放着羊儿,扯嫩青草喂兔子。( )E在田野里睡觉。( )答案1、1 偷看 谨慎 诱人 2B3作者夜游雁荡山看到的景点有:合掌峰、双笋峰、金鸡峰、犀牛峰。4因为作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看的角度不同,

34、所以看到的样子不相同。5B2、1掇 si 灼热 li2 好运气 沾一点好的运气考个好大学。 美好的食物 凉粉。3既又4 因为“我”想把买辅导材料找回的假币花掉。 “良知”指看到店主的辛劳想要花假币良心过不去。 “生活压力”指“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就难过了”。 在“良知”和“生活压力”之间,作者选择了前者,因为他被店主的真诚所打动,更想到了像父母一样为生活奔波的人,所以撕掉假币这件事他做得对。3、1bì yíng fá sì2 粗听 细品 一成不变 五花八门 3粗听,一成不变,平淡乏(fá fán)味;细品,却也五花八门,饶有兴趣

35、。4有些,“叽哩喳、叽哩喳”;一会儿,这边山头的蝉儿嗓门提高了三度,似(sì shì)乎有心要形成二部和声;一会儿,那边山头不知哪只蝉儿在伙伴们的烘托下突然领唱起来,颇有争当一流男高音的气概。5蝉儿闭了嘴。4、1山草 野花 月光 鹅卵石2 排比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电闪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冬天有献给大自然含蓄的美。 3在月光下散步。4 溪水 鹅卵石 小水塘 5 拟人 倒映在水中的月影5、1D2B3D4A5D6不好。理由:“装配”能给读者新颖的感觉,而“移植”则比较平淡。7不一定,克隆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系列进步的同时,也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6、1 D B C 2C3“我”非常震惊,也很矛盾。一方面“我”想让蒂娜停下来,因为那只是“我”说着玩儿的,但“我”又怕说出后会让蒂娜误认为这是对她的“特殊照顾”而伤害她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我”又得维护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尊严。4我感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